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鼠 十三经注

硕鼠 十三经注

硕鼠 十三经注
硕鼠 十三经注

硕鼠十三经注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脩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毛诗序)

○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至“大鼠”。

(孔颖达)

○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脩其政。由君重敛,不脩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

(孔颖达)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毛亨传)(郑玄笺)

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徒。

○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

(郑玄笺)

○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沉徒古反。诀,古穴反。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

(郑玄笺)

○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脩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孔颖达)○传“贯,事”○正义曰:《释詁》文。

(毛亨传)

○笺“硕大”至“是徒”。

(郑玄笺)

○正义曰:“硕,大”,《释詁》文。

(孔颖达)

《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

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為彼五技之鼠也。

(晋郭璞)

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许慎《说文解字》)

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

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下》)

按此经作“硕鼠”,训之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孔颖达)

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郑玄笺)

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於是迁徒,故以三岁言之。《地官》小司徒及卿大夫职皆。(孔颖达)

注疏部分练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疏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 注释的一种类型。分两类:(一)兼解经传。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 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 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 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9。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 三、选择题: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B、谓C、谓之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B、谓之C、犹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B、读为C、曰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论儒教的形成(一)

论儒教的形成(一) 中国哲学史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发展的,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正像欧洲的社会历史决定欧洲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一样。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绝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进行的。研究中国哲学史,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研究清楚了,找到它的基本规律,中国哲学史的主要任务也接近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哪些特点,大家的意见还不一致,剔除其分歧的部分,总还有些基本上被人们公认的部分。简略地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封建社会维持的时间长久而稳定; (2)封建宗法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 (3)中央集权下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形成得早,分裂不能持久; (4)农民起义次数多,规模大; (5)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再进一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的六个时期:(1)分散割据的封建诸侯统治时期(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前);(2)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时期(秦汉);(3)门阀士族封建专制时期(魏晋南北朝);(4)统一的封建国家重建、兴盛与地方割据时期(隋唐五代);(5)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完备与社会停滞时期(宋元明);(6)封建社会僵化没落时期(清)。以上六个时期,隋唐以前封建社会在发展、在前进,宋元明以后封建社会制度则开始停滞以至僵化。在上述经济、政治形势变动的同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封建社会的上述历史特点和历史过程,造成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这种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的统一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对劳动人民起着极大的麻醉欺骗作用,因而它有效地稳定着封建社会秩序。为了使儒家更好地发挥巩固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不断地对它加工改造,逐渐使它完备细密,并在一个很长时间内,进行了儒学的造神活动:把孔子偶像化,把儒家经典神圣化,又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搞成了神学。这种神学化了的儒家,把政治、哲学和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教体系,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于巩固封建制度和延长其寿命,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本来就是直接继承了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学说的核心就是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绝对统治地位,巩固专制宗法的等级制度。所以这种学说稍加改造就可以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宗教的可能。但是在先秦它还不是宗教,只是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与其他各家进行争鸣。由儒学发展为儒教是伴随着封建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和巩固逐渐进行的,曾经历了千余年的过程。孔子的学说共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汉代,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宗法专制国家需要一套在意识形态上和它紧密配合的宗教、哲学体系。孔子被推到了前台,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第二次改造在宋代,宋统治者集团利用机会从唐末五代分散割据的混乱局面中捞到了政权。他们鉴于前朝覆亡的教训,把政治、军事、财政、用人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宋朝对外宁可退让,对内则强化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思想文化领域里也要有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相配合。汉唐与宋明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国家,但中央权力却是越来越集中,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方法也越来越周密。为了适应宋朝统治者的需要,产生了宋明理学,即儒教。儒家的第二次改造,虽说完成于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韩愈推崇《大学》,用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李翱用《中庸》来对抗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儒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5分) 将中国经学史分成汉学\宋学两种形态的是 A. 汉书艺文志 B. 文献通考 C. 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馆臣) D. 隋书经籍志 2 【单选题】(5分) 《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学史分期是从__开始的 A. 汉代 B. 先秦 C. 孔子 D. 魏晋

3 【多选题】(5分) 今天讲中国儒学史为什么不能全盘照搬《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 A. 不全面 B. 无首尾 C. 太古老 D. 太厚重 4 【单选题】(5分) 皮锡瑞的经学史分期是推崇宋学。 A. 无所谓对错 B. 半对半错 C. 错 D. 对

5 【单选题】(5分) 皮锡瑞所指的“经学昌明时代”是指()。 A. 春秋 B. 东汉 C. 清代 D. 西汉 6 【单选题】(5分) 皮锡瑞所指的“经学变古时代”是指()。 A. 南学 B. 北学 C. 玄学 D. 宋代

7 【单选题】(5分) 皮锡瑞的分期包括了二十世纪。 A. 错 B. 对 C. 部分对 D. 部分错 8 【单选题】(5分) 龚道耕的经学史分期依据是经学风格的变化。 A. 错 B. 部分对 C. 对 D. 部分错

9 【多选题】(5分) 龚道耕将__和__二人作为独立的经学分期 A. 朱熹 B. 郑玄 C. 孔子 D. 孟子 10 【多选题】(5分) 金景芳的经学史分期综合考虑了文献类型和治学风格的演变。 A. 部分错 B. 错 C. 对 D. 部分对

11 【多选题】(5分) 金景芳将经学史划分为()。 A. 传记期 B. 革新期 C. 复古期 D. 义疏期 E. 笺注期 12 【单选题】(5分) 周予同将经学史分成汉学\宋学\史学三派。 A. 错 B. 部分错 C. 部分对 D. 对

硕鼠 十三经注疏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 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徒。○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 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沉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徒”。○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於是迁徒,故以三岁言之。 (孔颖达疏) (郑笺) 毛传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篇幅很长。

2021年全国大学生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210题)

2021年全国大学生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共210题) 1、下列哪部是鲁迅的散文集(A) A《朝花夕拾》B《呐喊》C《野草》D《故乡》 2、“甲骨学”在近代语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钱玄同誉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号“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学者(A ) A、罗振玉 B、王国维 C、董作宾 D、郭沫若 3、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C ) A、唐朝 B、五代 C、南宋 D、明朝 4、下面有关佛教故事的画卷是(D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张僧繇的“梁武帝像” C.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D.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5、“世外桃源”出自于下列哪部作品?(D ) A《饮酒》B《归园田居》C《归去来兮辞》D《桃花源记》 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讲述的是以什么为题材的故事?(A ) A官场B温室效应C克隆D神怪

7、《搜神记》的作者是谁?(B ) A、老舍 B、干宝 C、刘禹锡 D、李白 8、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C) A《陌上桑》B《长歌行》C《孔雀东南飞》D 《子夜歌》 9、被苏拭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C) A 孟浩然 B 王勃 C 王维D苏轼 10、在《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猛将是(B ) A、吕布 B、关羽 C、赵云 D、典韦 11、《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C ) A 先秦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12、《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C ) A 重言 B 卮言 C 寓言 D 杂言 13、《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体式是( C ) A 四言体 B 五言体 C 七言体 D 杂言体 14、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B ) A 流畅谐偶 B 铺陈排比 C 质实无华 D 诙谐反讽 15、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是( C ) A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B 发于天赖,本乎人情 C 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D 凭空模拟,文法极奇 16、《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 B ) A 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 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1.1.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1.1.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从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的内容来分析,早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就有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型,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便已初步形成。春秋战国至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激烈的社会斗争导致思想意识领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气氛非常活跃。此时,阴阳五行等学说日趋成熟,被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也有较大的进步。这种客观形势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有利的条件。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在这个时期形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1.1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古代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从许多史料来看,中医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如《韩非子》就说:“上古之世……民食果苽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礼纬.含文嘉》亦说:“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展。根据殷代甲骨文的考证表明,除了部分疾病予以专门命名(如疟、疥、蛊、龋等)或以症状命名(如耳鸣、下利、不眠)外,大多则是按人体的患病部位而命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鼻、疾身等)。如胡厚宣认为:“殷人之病凡有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趾、尿、产、妇、小儿、传染等十六种,具备今日之内、外、脑、眼、耳鼻喉、牙、泌尿、妇产、小儿、传染诸科。”(《甲骨文商史论丛.殷人疾病考》) 到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对疾病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在《山海经》中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以专用病名来命名者已有疸、痹、风、癥瘕、疥、疯、疫等23种之多,以症状为病名者,则有腹痛、嗌痛、呕、聋等12种。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病症的名称,如疟、疥、蛊、龋等,并分析了部分疾病的原因。《吕氏春秋.古乐》提到:“昔陶唐之始(尧帝时),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时期著作《五十二病方》中,除载有病证52种以外,文中还提到不少的病名,共计约103个。而在《易经》、《诗经》等十三经中,据不完全统计,其所载有关病症的名称,已达180余种。这就充分说明当时对疾病的认识已经相当广泛,并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从而为医学规律的总结和理论体系的整理,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的祖先在医疗实践中也逐步积累了药物治疗的知识。史书提到了远古时期的历史人物“神农氏”尝百草,在《淮南子.修务训》、《诗经》、《山海经》、《离骚》等书中,即已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学资料。其中,春秋时期的《山海经》中明确记下了38种病症的名称和一百多种药物。又如在《五十二病方》中所用药物(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等)就有247种之多。 此外,在治疗方法上除药物疗法外,还创造了针砭、艾灸、醪醴、导引等疗法。《周礼.天官》中对当时宫廷医生的分工、医政组织措施和医疗考核制度等作了描述。《左传》等一再提及当时的医和、医缓等名医,而扁鹊则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最著名的医学家。这些表明在当时专职医生已很普遍。由于临诊实践经验和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某些医学理论也初具雏型。如《左传》所载的医和给晋侯看病时的一段议论,就是病因、病机理论之端倪。 1.1.1。2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如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即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如医

(完整版)古代汉语注解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传 笺 正义 集解体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注解类型是义疏体。( ) 2.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 ) 3.《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 4.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 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孔颖达。( )

6.章句体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 三、填空题 1.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 的《毛诗故训传》,东汉 的《毛诗笺》,唐 的《毛诗音义》,唐 的《毛诗正义》。 2.章句的意思是 。 3.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 ,也叫 。 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 四、选择题 1.下列古注属于章句体著作的是( ) A.《淮南子注》 B.《孟子集注》

C.《楚辞章句》 D.《广雅疏证》 2.《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易正义》的作者是(A.何晏B.孔颖达 C.郑玄 D.杜预 3.何晏的《论语集解》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章句体 C.义疏体 D.集解体对的 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义疏体 C.集解体 D.音义体 五、问答题 1.“疏”与“传”、“注”在训诂上有何不同? 2.阅读《诗经·魏风·硕鼠》一诗的注疏,回答问题:利用注文解释“硕鼠”、“贯”、“女”、“顾”、“适”的意思,并指出是谁的解释。

绪论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 ①了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②了解现代礼仪的概念与功能,掌握现代礼仪的内容。 ③了解现代礼仪的特点,掌握现代礼仪的原则。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小故事 刚刚参加工作的王丽和刘娟,在公关部接受礼仪培训,休息时王丽问刘娟:“礼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应该是周朝,最早的礼仪书是《周礼》”,刘娟非常自信地回答道。“好像不对吧?我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看到展厅里有用兽齿、鱼骨、贝壳、石珠穿成的项链,那个时候人们就知道装扮自己,这也可以看成是最早的服饰礼仪呀!”王丽反驳道。 思考:你知道礼仪是如何起源的吗?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它的历史悠久而漫长。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年代之前,礼仪的活动就已经出现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形成之初。 一、礼仪的起源 在我国以及欧洲和非洲的旧石器时代的壁画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原始人描绘的欢庆活动和宗教仪式的壁画。这些壁画表明,在人类形成之初的原始社会,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的状态,对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崩海啸、风雨雷电等种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

产生了神秘感和敬畏感,形成了对天地的信仰,为保佑风调雨顺而祭拜神灵,这些祷告、祭祀就是原始的礼仪活动。当他们捕获到猎物和欢庆丰收时,要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或者手足舞蹈模仿动物和狩猎过程,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上苍恩赐的感激之情。这些活动在现今的非洲原始部落依然有体现,也是原始庆典礼仪的雏形。 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挖掘了大量穿孔的兽齿、鱼骨、贝壳、石珠等装饰物,其中有一枚保存完好的骨针和制作精巧的七颗小石珠,石珠的孔眼由一面钻成,珠表面被染成红色。由此发现可以推断,山顶洞人不仅已懂得缝衣御寒,而且懂得装扮自己,他们有了审美的观念。这说明服饰礼仪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这些服饰特点在当今的大洋洲土著人的服饰装扮上仍然有体现,他们喜欢在头顶上装饰鸟的羽毛,耳环、项链、手镯和脚链都是用贝壳、果核、动物的骨头或牙齿制成。 我国最早的墓葬遗址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考古人员在尸体上及尸体周围发现了赤铁矿粉和赤铁石。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尸体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在死者周围洒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半坡遗址中发现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有的有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有的没有随葬品。遗址中还发现成人墓葬均为浅竖穴墓坑,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也有少数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另有两座同性合葬墓。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即以钵、盆与瓮或两瓮相对对扣为葬具,往往在葬具器盖的底部有意识地凿一个小孔,似为灵魂出入口,而且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表明当时已经有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老少各异的原始礼仪。 总之,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科学文化处在萌芽状态,对于大自然的现象无法解释,无法克服。如电闪雷鸣、地震、火山、日食、流星雨、海啸等使人们感到恐惧,相信天地间有神的存在,于是崇拜和尊奉神灵。同时原始人对自身生命延续、梦幻等现象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灵魂不灭,形成了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人们开始祭祀、崇拜、赞颂神灵和祖先,期望以人们的虔诚感动神灵,多为人类赐福,少降灾难,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并形成了各种敬神拜祖的仪式。因此,礼仪主要起源于人类对天地的信仰和对祖先的信仰,同时由于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只有等级,如首领与成员、男与女、老与幼等,在群体生活中形成一种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老少各异的天然的人伦秩序。 二、礼仪的形成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这个时期的礼仪,由于知识的丰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礼仪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礼仪除了原始社会祭祀天地鬼神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2013级《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绪论 1、文化的含义、本质、分类与基本结构、功能; 2、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人生境界;三元会通 第1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1、自然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能够长期存在?什么是“重农抑商”?为什么“重农抑商”? 2、什么是血缘宗法制?官职世袭宗法社会的特点;血缘宗法制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3、雅文化与俗文化、显文化与隐文化、山林文化与庙堂文化的内涵 第2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1、先秦:青铜文化、礼乐制度、“士”阶层的崛起 2、汉魏六朝:董仲舒、谶纬神学、玄学 3、唐宋:科举制、理学、“三教”并行 4、明清:乾嘉学派、启蒙思潮、古典文化大总结 第3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内涵、根源、 积极性和消极性 2、礼制精神的实质 3、 “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厚德载物”、“内圣外王”的基本内涵。 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4章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1、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2、 “中庸”的内涵 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4、 “三纲五常”、“义”与“利” 第5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1、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儒”的本义;什么是“礼”? (“礼”的内容和作用) 2、孔子的主要学说:天命观、仁、礼 孟子的主要学说:仁政、性善论 荀子的主要学说:性恶论 3、儒家经典的代表;《十三经》

4、 “天人感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5、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理想人格;“三纲八目”;儒家文化的地 位和作用 第6章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1、道家思想与道教的联系和区别 2、老子的“道”;庄子的“理”“心斋、坐忘”;《淮南子》;“三玄” 3、道家的理想人格 4、儒道互补及体现 第八章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1、释迦摩尼、佛、法、僧、大乘、小乘;《大藏经》;“四谛” 2、研修佛法的具体修行方法、“戒定慧”三学 2、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表现(传入时间、中国化);禅宗形成的原因和基本观点 3、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 1、《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唐宋八大家、“汉魏风骨”、“小李杜”、“苏黄” 2、“意境”的基本内涵 3、中国古代散文的忧患主题和批判精神 4、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俗文学三言二拍、章回小说 5、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成熟 6、明代四大奇书 第10章中国古代艺术 1、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发展、琴棋书画 2、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 3、古代绘画与书法、建筑与园林的伟大成就、戏曲的基本特征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与典籍 1、中国古代史学重要的典籍代表和作者、发展脉络 2、清代史学的成就 第十二章中国古代的文化审美教育 1、乐教、科举制、成钧之学、私学、官学、鸿都门学

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是指与现代汉语相对的汉族人民群众的语言,汉 代以前,也就是古华夏族人民的语言。2.汉语的古代汉语 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文。3.文言 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 代用这种语面语写成的作品的语言。4.古白话文是指六朝 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5.东汉许慎在《说 文解字》中把篆文形体分析归类概括出540 个部首,部首 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6.按部首编排的字 书,在古代收字最多的是《康熙字典》,现代收字最多的是 《汉语大字典》。7.《康熙字典》运用了三种注音法,即反 切法,直音法,叶音法,其中叶音法是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8.《尔雅》释义的体例有两类:把许多相同的词放在一起、 在下面作一个总括的解释 / 把内容有关的一类词放在一 起,而分别解释。9.专门讨论文言虚词的工具书影响较大 的有:清刘淇著的《助字辨略》、清王引之著的《经传释词》、近人杨树达编的《词诠》、近人裴学海编的《古书虚字集释》、近人张相编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主要研究唐宋元明几个 朝代的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10.清阮元主编的《经籍 纂诂》是专门收纂唐代以前的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11. 第一部语源学词典是刘熙(东汉)编著的《释名》。12.《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最大的一 部解题书目。13.《中国丛书综录》, 上海图书馆编。它著 录了全国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古代丛书,与之配套的是欧 阳清的《中国丛书综录补要》。14.二十四史中记载书目的 “志”叫艺文志或经籍志。 15. 叶绍钧(叶圣陶)主编的《十 三经索引》是专供查检十三经语句出处的工具书。16.《说 文解字》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17.古汉语 中“再”一般用作数词,而现代汉语中则用作副词。18. “宁”、“岂”、“巨”作为语气副词主要表示反问语气,相 当于现代的难道(或“怎么”、“竟”)。19.古汉语中和表示 肯定的应答之词“然”相对应的否定副词是否,表示否定 判断的副词是非。20.古汉语中,常见的表示祈使的否定副 词有勿、毋、无、莫(四词任选其二)等。1为什么说《古 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注意了词义的辨析?,2,说明象形和指 事,象形和会意,指事和会意,会意和形声之间的主要区 别,并举例说明。答:【象形】:就是造字时,用描摹客观 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如“日、月、水、山”等【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些指示性符 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指事的字例如:上下、一、二、 三、四、末、亦、本【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 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 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 会意字。①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如“武”,从 戈从止。②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形声】用义符(形旁)和音符(声旁)组合起来的造字方法。例如“众、灶、涉、安、家、囚、臭、尖、尘”等字; 3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答:利用文言作品中的语言环境进行比较;利用辞书和古注书中的词义解释进行分析;比较各自的反义词是发现同义词之间差异的重要途径4汉语副词同现代汉语副词在语法功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5,什么是用典?用典从形式和内容上分哪几类?举例说明?6,什么叫互文互文见义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译: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2,《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译: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

古书中的注解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秦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秦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魏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范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大学期末古代汉语题库(1)

1.我国第一部词典、第一部训诂专著,对后代的训诂学起到了开创作用,雅学 由此兴起,这部著作是。《尔雅》 2.史记三家注:宋?裴駰的、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 义》叫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 3.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4.晋代的郭璞的《尔雅注》与宋代邢昺的《尔雅疏》合为。《尔雅注疏》 5.现在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6. 校勘学上常用的术语:“ ”专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脱文 7. 校勘学上常用的术语:“ ”用来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衍文 8.《孟子章句》的作者是。赵歧 9.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疏 10.的意思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章句 11. 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 诗故训传》,东汉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郑玄 12. 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 ”;在句中停顿处字 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 ”。读 13. 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 ”;在句中停顿处字 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句 14. 古书注释在魏晋音韵学兴起后出现了一种新的注释形式,叫,较有代表性的 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音义类 15. 两汉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朴实,形成 经学史上著名的。朴学 16. 古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17. 古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和意译。直译 18. 近代翻译家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这三点要 求,也完全适用于古文翻译。严复 19.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提出“信”、“达”、“ ”三点要求。这三点 要求,也完全适用于古文翻译。雅 20.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提出“ ”、“达”、“雅”三点要求。这三点 要求,也完全适用于古文翻译。信 21.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提出“信”、“ ”、“雅”三点要求。这三点 要求,也完全适用于古文翻译。达 22. 《尔雅》是晋_____注,宋邢昺疏。郭璞 23. 《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杜预 24. 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 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如何晏注《》,就是此类著作。《论语集解》 25. 《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是晋·郭璞注,宋代的疏。邢昺 26. 《十三经注疏》中《周易》是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代的正义。孔颖达 27.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_____、马融、郑玄。孔安国 28.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孔安国、马融、郑玄。毛亨

《诗经·魏风·硕鼠》注疏

《诗经·魏风·硕鼠》第一章注疏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硕,音石;敛 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若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 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硕鼠硕鼠,无食我 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贯,事也。笺云:硕,大 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徒○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 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〇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 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〇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 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修其政。我三载以来事汝矣,曾无于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〇传:贯,事。〇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是《尔雅》第一卷)〇笺“硕,大”至“是徙”。〇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释兽》是《尔雅》第十八卷)于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

鼠,头似兎,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鼩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 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胃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 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 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 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于是迁徙。故以三岁言之。《地官》:小司徒及卿大夫职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复习资料

填空 1.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从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约5000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 2.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 3.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 4.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农业活动。 5.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家国同构”。 6.河姆渡文化区产生了“水稻文化”。“小米文化” 7.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建立在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生产的土壤里。 8.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陆九渊),他建立了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9.儒家经典所谓十三经是在唐宋代形成的。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最早出自《大学》(《论语》)。 11.“轴心时代”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12.“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孟子》 13.“性善论”是孟子韩非子思想的基础。 14. “尚贤”、“尚同”反映了道家墨家的政治理想。 15.春秋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子产,在执政期间,进行了法制改革,其最大贡献在于“铸刑鼎”。 16.“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希腊文religare,意思是“联系”。 17. “日神崇拜”现象在世界原始宗教崇拜中很突出,中国也不例外,古代中国把日神(即太阳神)叫羲和望舒。 18.藏传佛教“喇嘛”一词,藏语意为上师大师。

19.唐代武则天时期曾经责令各州府设大兴善寺大云寺。 20.中国古代被称为“谪仙人”的古代诗人是李白王维。 21.古代餐具有匕、叉、箸,其中箸就是今天大众普遍使用的筷子,汤匙 22.古代饮食器具中,“甑”是一种用来蒸饭盛饭的器具。 23.唐代陆羽陆机撰写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之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 24.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服为贵,秦始皇时期规定官至三品以上着绿袍,平民穿白袍青袍。 25. 明清时期官服实行“补子”制度,其中一品文官补子纹饰为仙鹤孔雀。 26.布达拉宫始建于明初清初,是著名的藏式宫殿建筑。 27.纳征礼是是古代婚礼程序之一,所用礼物在各代规定不完全一致,民间多用首饰、细帛,后演变为财(彩)礼。 28.一般认为,在十二生肖中,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随遇而安。 29.古琴曲《潇湘云水》是宋代音乐家郭楚望姜夔的代表作。 30.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今体书法,而被奉为“书圣”。 判断正误 1.从结构学角度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错 2.剪纸艺术不属于物质文化范畴。错 3.服饰属于物质文化范畴。错 4.文化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 5.制度文化是以社会制度的形式呈现的文化现象。对 6.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风俗、习惯、情感、信念、思想倾向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对 7.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对 8.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应该继承发扬的精华,也有应当剔除的“糟粕”。对 7.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对 8.龙山文化是海岱文化区的代表文化。错 9.与自认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