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鼠十三经注疏

硕鼠十三经注疏

硕鼠十三经注疏
硕鼠十三经注疏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

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徒。○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

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沉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徒”。○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於是迁徒,故以三岁言之。

(孔颖达疏)

(郑笺)

毛传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篇幅很长。

中医三字经(医学十三经)

医学源流第一 金元以前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 医学源流第一 金元四大家 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病中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医学源流第一明代以后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惟韵伯能宪章

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 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

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虫丸干血已二神方能起死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

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痢症第六湿热伤赤白痢

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秘寓意存补金匮 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

注疏部分练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疏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 注释的一种类型。分两类:(一)兼解经传。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 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 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 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9。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 三、选择题: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B、谓C、谓之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B、谓之C、犹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B、读为C、曰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医学十三经之伤寒论王心远讲授喜

医学十三经之伤寒论王心远讲 授喜马拉雅播放 1第1讲伤寒论介绍选择讲一部分神农本草经2第2讲伤寒论序言大师夫佛文的吃死p7 3第3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继续学p1 4第4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p2 5第5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p4 6第6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p6 7第7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p8 8第8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寸口脉xx俱紧 9第9讲伤寒论xxxx第二辩脉讲完啦 10第10讲伤寒论xxxx第二p13 11第11讲伤寒论xxxx第二p14 12第12讲伤寒论xxxx第二p15 13第13讲伤寒论xxxx第二p17 14第14讲伤寒论xxxx第二采药活动 15第15讲伤寒论平脉法第二p17平脉法第二16第16讲伤寒论平脉法第二p17讲完啦跗阳脉 17第17讲伤寒论平脉法第二p18营为根 18第18讲伤寒论xxxx第二p19

19第 1 9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伤寒例p21 20 第20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p24

第 21 讲伤寒论课程总结四时外感规律 第 22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伤寒例与现实生活 第 23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p26 第 24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p28 第 25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p29 第 26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痉湿暍 第 27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28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29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30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31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32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33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4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5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6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7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8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9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1 三阴三阳 2 p37 3 p38 4 p40 5 过了年新计划 6 桂枝茯苓 1 p44 2 葛根芩连汤 3 p53 4 甘草干姜 p5 5 5 许学士 6 p5 7 7 不是外感篇幅较长水饮 p60 8 上次讲麻杏石甘汤 9 白饮五苓散 p6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浅析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浅析 钟如雄先生对“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进行了简单的说 明:“本文选自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年影印本《孟子注疏》卷三下,篇名为为所编者家。《孟子》由东汉赵岐章句,宋孙奭疏,原文竖排。孟子认为:人都是有不忍之心的。比如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中,你都会惊吓急忙去拯救,这时你不会考虑其父母是不是你的邻居,朋友。不忍之心中包含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分别代表着“仁” “义”“礼”“智”,他们犹如人的四肢,是人立身行事、待人接物、齐家治国的根本。”本文从正文翻译及正文注疏中个别词汇解释,正文注疏的内容进行语法分析这两个大个方面对本段进行浅显的分析,希望可以对经典释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正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则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 到井里去了,都会有害怕同情的心——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情。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羞耻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谦让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是非心的,不能称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重要)。有了这四种品质却不能推演到日常生活行为的人,那是自己损害自己的品性。说他的君主不能推演的善行且不帮助改正的人,是陷害他的君主。凡是具有这四种品质的人,都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开始涌出的泉水,扩大充实则无所不至。如果能将这四种品质扩充,就足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则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词语解释:(引自《汉语常用字字典》及赵岐注)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乍:暂也。孺子:未有知之小子。 怵惕:(1)害怕,提心吊胆《尚书?冏命》“怵惕惟历”(历:祸害)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四:“行人皆怵惕” (2)惊惧,戒惧《孟子?公孙丑上》: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杜甫《北征》诗:“拜辞诣厥下,怵惕久未出”。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端:首也。 首:初、始,开头《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害《墨子?非儒》:“是贼天下之人者也”(这是还天下人的做法)。 4、“谓君不能为善,而不匡正者,贼其君使陷恶也”(赵岐注) 匡:正,纠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 (二)语法分析:笔者通过对文中句子结构分析,对“之”“以”“於”“斯”

学中医的基本方法

学中医的基本方法 学中医的基本方法 原创 2016-10-14 王心远讲述 王老師講座節選 《医学十三经》并不是我创的,而是一代一代老师传下来的一个非常正统的学医方法。大家如果能一起把这十三本书都学会了,应该能真正明白医学的大道了。中医学是一门实学,是非常有用的学问,而且现在就有用,不用等到将来,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功夫。也有同学跟我私下交流关于拜师的问题。中医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它是一个师承教育,它是需要师承的,有一次和一位出家师傅一起谈论这个问题,出家师傅就说学佛是人对人,是师傅对学生,是师对徒。而有些学者是怎么学习佛教的呢?是人对书。这位出家师傅的言外之意是说这种人对书的学习方式是不对的,因为佛教也是讲传承的。中医学属于佛教五明当中的医方明,跟佛学是一致

的,也是讲传承的,所以没有传承,光看书来学习是不对的,而且没有传承,你看书可能也看不对,还有可能看错,所以拜师,有师承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家也不要把师承、拜师搞的很神秘。我在《医道传承丛书》的前言里面已经给大家讲了具体的学习方法,这个具体学习方法就是道生堂学规。1.道生堂学规“良师益友,多方请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慎思明辨,取法乎上。”“学而时习,学以致用。”“大慈恻隐,济世救人。”这个是我总结的,我在中医药大学带学生还是会给他们讲这个的,如果你要想学好医,这个学规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有良师益友,我感觉一个人能把医学学明白是需要很多老师和朋友的帮助,需要大家一起探讨,但是真正的良师是可遇而不可求,也就是说你拜师要慎重!只有深入了解他以后,你才能够真正得到他的传承。如果万一拜错了,拜了邪师,那就很危险了。当今这个时代确实很混乱,谁是真正正宗的中医,有时候说不清楚。我提过一个简单的寻找方法:一个是在我们中医学校里找正宗的传统派,还有一个就是在民间找真正正宗的传统派,因为民间有江湖郎中,我们不能找江湖郎中,我们得找民间正统的中医派。不能说民间就有多好,也不能说学校里就有多好,大家一定要有中庸的思想。你要在学校里找传统派的老师,在民间找正统的老师,不能找邪的、歪的,不能找搞偏激的,民间搞偏激的就叫江湖郎中。另外最实在的一点就是你要看他

硕鼠 十三经注疏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 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徒。○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 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沉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徒”。○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於是迁徒,故以三岁言之。 (孔颖达疏) (郑笺) 毛传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篇幅很长。

医古文复习资料

医古文部分复习资料(更新中) 注:仅限于妇儿和外科使用 (一)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二)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日月人 指事者,视可而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本末朱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涉陡降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来午我 (四)字义:视见垣一方人 yuan 矮墙目眩然而不瞑通瞬眨眼 吾疾其遂瘳矣乎 chou 痊愈明堂阙庭:明堂:鼻子阙:两眉间庭:前额 末学:末流,无才学师资:授学得依据 通假字:卒然遭邪风之气:卒通猝释然并平脉辩证:并通辩辩论 (五)一词多义1,节:折节下之:屈身向他请教 2,间:间与语曰私下 自是折节为学:强自克制,改变平时志向不出三日必间痊愈 有间一会 君有疾在肠胃间之间 3,更:容貌变更改变 4,病:人之所病,病疾多担忧 更熨之两胁下轮流太子何病病情 太子起坐,更适阴阳再一次后五日,桓侯体病重病 病应见于大表病情 5,而:而何怪你 6,与: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给 不能若是,而欲生之却今主君之病与之同和 7,者: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表停顿语气不译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指示代词,…的情况 8,自:自非才高识妙如果 9,其: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其中 此自当生者故,本来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代词他的 悲不能自止自己 10,省:省病问疾,务在口给诊察 其妻……从百余里来省之探望 (六)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中“其人”指_适合的,志同道合的人_,“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中的“其人”指_深通医经的人_ 《方剂略》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医经的重要性:至齐之得,拙者失礼 表示百姓的词语:黎元,黎民,苍生,赤字,布衣,蒸人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说“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17121051.html, 说“经” 作者:萧献华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4年第05期 丰富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记录着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代的目录学家把这些典籍,分成“经、史、子、集”几类。在谭博士书橱林立的书房里,爱好古代文化的小易与谭博士就“经”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交谈。 小易:谭博士,我在看书时,发现不少古代的书籍被称为“经”,这是什么意思呢? 谭博士:“经”用作古代书名时,大概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比如《诗经》、《易经》等。二是特指宗教典籍。比如众多的佛经。三是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茶经》等。我们在这里谈到的“经”,是指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经典著作。 小易:我见到过“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等等许多说法,您能说说它们都指哪些书吗? 谭博士:《庄子·天运篇》中,就已经把儒家书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经”。“六经”本是古代文献,孔子整理后,作为授徒的课本。到了汉代,儒家学说备受推崇,这些书也被视为经典。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经”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其实,《乐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失传,剩下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随着时代发展,汉代在“五经”之外又增加了《论语》、《孝经》,唐代把《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解释阐发《春秋》的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及解释古代典籍词汇的《尔雅》,也都上升为经书。到了宋代,又加上了《孟子》。从此,《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些儒家经典合起来,被称为“十三经”。 宋代要求读书人把“十三经”中的《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配合研读。南宋时,朱熹为它们做了集注,这四种典籍从此被称为“四书”。 小易:这些“经”一定很难读懂吧?我从许多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的小孩子是很讨厌读经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doc

古典文献学习题 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 .《艺文类聚》 5.十通 6 .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 .《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 .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木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借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H 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旦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 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白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多、祥瑞、灾异等。每部下乂分各事物的细日,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白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杏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 (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儿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僖,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十.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甘肃、新疆等地发现竹木简30余批共计约三万枚。其中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楚简、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简、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仪礼》简和医方简,以及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简,都是考占史上的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十三经重点

十三经重点参考 1《十三经》指的是什么?《十三经》指的是中国古代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周易》《尚书》《礼仪》《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毛诗》《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何谓易有三名?《周易正义》第一论“易有三名”中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3何谓三代易名? 《周易正义》第三论“三代易名”中云: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连山伏犠,归藏皇帝。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4何谓“卦”、“爻”,各有多少? 卦:《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画卦的线条叫做“爻”。横线“-”为阳爻,横线中断“――”为阴爻。每卦由三爻组成。单卦共八个,八卦又重叠为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 5《周易》上篇三十,下篇四十,原因何为? 《周易正义》第五论“分上下二篇”中云:案乾鎜度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为上下,而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 6何谓十翼?《周易正义》第六论“夫子十翼”中云:孔子作十翼,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 7《尚书》中哪25篇是多出来的?(伪的)二十五篇谓:《虞书·大禹漠》《夏书·五子之歌》《胤征》《商书·仲虺诰》《汤诰》《伊训》《太甲》三篇《咸有一德》《说命》三篇《周书·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 8何谓反切?古汉语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又称反语,反音。即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第一个字称反切上字,它的声母与所注之汉字的声母相同;第二个字称为反切下字,它的韵母、声调与所注之字的韵母声母相同。 9何谓四始六义?《毛诗序》云: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四始指的是风、小雅、大雅和颂的开始第一篇,即《关雎》《鹿鸣》《文王》和《清庙》。 10何谓三皇五帝?何谓三坟五典? 三皇指伏犠、神农和皇帝;五帝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和虞(舜)。《尚书序》云:伏犠、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11何谓诗传四家?即齐、鲁、韩、毛四家。 12何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南史》、《北史》、《隋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13何谓五礼六典?六典是指建邦之六典: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制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政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刑,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五礼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14何谓《周礼》六官? 《周礼》六官指的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15十三经与四书五经有何区别? 十三经是《周易》、《尚书》、《礼仪》、《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毛诗》、《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书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区别在于:四书五经中没有《孝经》;《礼》可分为《礼仪》、《周礼》、《礼记》三篇;《春秋》可分为《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三篇;《大学》、《中庸》归于《礼记》。二者基本相同。

(完整版)古代汉语注解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传 笺 正义 集解体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注解类型是义疏体。( ) 2.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 ) 3.《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 4.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 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孔颖达。( )

6.章句体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 三、填空题 1.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 的《毛诗故训传》,东汉 的《毛诗笺》,唐 的《毛诗音义》,唐 的《毛诗正义》。 2.章句的意思是 。 3.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 ,也叫 。 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 四、选择题 1.下列古注属于章句体著作的是( ) A.《淮南子注》 B.《孟子集注》

C.《楚辞章句》 D.《广雅疏证》 2.《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易正义》的作者是(A.何晏B.孔颖达 C.郑玄 D.杜预 3.何晏的《论语集解》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章句体 C.义疏体 D.集解体对的 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义疏体 C.集解体 D.音义体 五、问答题 1.“疏”与“传”、“注”在训诂上有何不同? 2.阅读《诗经·魏风·硕鼠》一诗的注疏,回答问题:利用注文解释“硕鼠”、“贯”、“女”、“顾”、“适”的意思,并指出是谁的解释。

十三经十三经清人注疏

十三经-十三经清人注疏 十三经清人注疏。自汉至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 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 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

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礼书通故》既非疏体又非注体。但它与《礼记训纂》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选。《大戴礼记》不在《十三经》之内。但它与《礼记》是同类型的书。因此也收进去。对收入的书。均按统一的体例加以点校。 清代的经学著作还有不少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有待于今后条件许可时。按新的学科分类。选择整理出版。 书名,十三经清人注疏。作者,李道平。孙星衍。王先谦。皮锡瑞等。类别,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装帧,平装。开本,大32开。 丛书拟目。注:点校空缺书目未出版 尚书今古文注疏。尚书今古文注疏

作者: 孙星衍撰陈抗。 盛冬铃点校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 1986-12全书共三十卷。其中经文二十九卷。书序一卷。经文依孔颖达《尚书正义》本。参用唐《开成石经》。但摒弃了作伪的二十五篇。正文之下为注。采用五家三科之说。注下为疏。并且吸收了众多清代朴学大师的研究成果。注疏材料极为详实。按语也常有启发之光。故被选入《十三经清人注疏丛书》中。本书用《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 这个本子是孙氏生前自刻的。并且参校《皇清经解》本。故是目前最好的版本。能极好的反映出孙氏治《尚书》的学术原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尚书》自汉代开始开始。即有今古文之别。今文说与古文说先后盛行于时。受到历代王朝更迭与战乱的影响。再加上迎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需要。因此《尚书》流传的版本极为繁杂。而《尚书》语言隐涩难懂。便愈发众说纷纭。让众多学者望而却步。幸赖明代学者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浅析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浅析 钟如雄先生对“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本文选自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孟子注疏》卷三下,篇名为为所编者家。《孟子》由东汉赵岐章句,宋孙奭疏,原文竖排。孟子认为:人都是有不忍之心的。比如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中,你都会惊吓急忙去拯救,这时你不会考虑其父母是不是你的邻居,朋友。不忍之心中包含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分别代表着“仁”“义”“礼”“智”,他们犹如人的四肢,是人立身行事、待人接物、齐家治国的根本。”本文从正文翻译及正文注疏中个别词汇解释,正文注疏的内容进行语法分析这两个大个方面对本段进行浅显的分析,希望可以对经典释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正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则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 到井里去了,都会有害怕同情的心——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情。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羞耻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谦让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是非心的,不能称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重要)。有了这四种品质却不能推演到日常生活行为的人,那是自己损害自己的品性。说他的君主不能推演的善行且不帮助改正的人,是陷害他的君主。凡是具有这四种品质的人,都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开始涌出的泉水,扩大充实则无所不至。如果能将这四种品质扩充,就足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则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词语解释:(引自《汉语常用字字典》及赵岐注)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乍:暂也。孺子:未有知之小子。 怵惕:(1)害怕,提心吊胆《尚书·冏命》“怵惕惟历”(历:祸害)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四:“行人皆怵惕”(2)惊惧,戒惧《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杜甫《北征》诗:“拜辞诣厥下,怵惕久未出”。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类经

《類經·序》參攷譯文 《内经》是伏羲、神农、黄帝三家所著古书的一种。原来是出自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大臣互相讨论、阐发说明最高医理的问答,并因而留传下来教育后代的。它的文章内容深奥,对上极力探讨天文,对下穷究地理,对中详究人事。大如阴阳的变化,小如草木昆虫的生态,音乐声律、占卜吉凶等术数的起源、五脏六腑和经络等的原委本末,无不一条一条地指出而又详细陈述列举的。真是博大高深啊!赐给人民永久恩惠,开拓人民长寿境域。《内经》的功德跟天地相同,和日月并齐。哪里只能拘泥地看作一部治病的方术之书呢? 据晋代皇甫士安《甲乙经·序》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在《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就是《内经》的卷数。”可是有的人说《素问》、《针经》和《明堂》三部书,不是黄帝的著作,像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文章风格能够像这样吗?宋朝的高保衡等人已经驳斥了这种说法。这种主观猜测,没有根据的话,本来不值得深辨。可是还有一种人,把医学看成小道,甚至连《内经》这部书也当成无用的东西而废弃它,这难道是有智慧有眼力的人吗?我看苏东坡《楞伽经·跋》说:“经典中的《难经》,每句都是真理,每字都可效法。”可是哪里晓得《难经》是从《内经》摘出的,而且只占它的十分之一!《难经》尚且这样,《内经》就可想而知了。《内经》使人民的生命得到繁衍和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植人民思想的价值少吗?所以玄晏先生说:“一个人从父母得到生命,具有高大的躯体,如果不懂得医道,就是形同废物一样的人!即使他有忠君孝亲的思想,慈爱后辈的性情,当出现君父病危,百姓病困的情况,也没有什么办法救助他们。这就是黄帝、岐伯等圣贤精密思考,详尽讨论,使医理完善的原因。”从这一点说,读书人难道可以不用全部精力学好这部书吗?无奈现在以医学为职业的人却把《灵枢》、《素问》弃置不理,不明白性命之学的奥妙,使病盛的更盛,虚的更虚,给人带来早死的灾祸,招致病邪,损失正气,因而断绝人长寿的性命。所谓以医学为职业专长的人,竟像这样啊!这中间的缘故,正是因为《内经》文辞深奥,内容广博,钻研阅读实在困难。如果对于最高理论不明了,却希望通晓神妙的道理,运用入微,仰慕赶上远古的大圣上智,断然是不行的。 从唐以来,《内经·素问》虽然靠有启玄子的注解,其中阐发说明深奥隐秘的内容尽管很多,然而遗漏的也还不少。大概有因难解而不加注释的地方,有原文释义不相适合的地方,有同一类问题不集中注释而散见于各篇,且注文意义不浅显,因而查阅不方便的地方。凡是王冰阐述发挥不全面,《灵枢》又没有加注等问题,都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到了近代各家,尤其不过是依照原文叙述引申,疑难的地方仍旧没有注明,精微处仍旧不能阐发,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开始时我用心钻研这部书,曾经做摘要,打算用来帮助自己学习。接着寻究得久了,就觉得其中每句话都像金石之声那样优美,每个字都像珠宝那样的珍贵,竟不能分辨哪个可摘录,哪个可弃去。因而奋发地打定主意,希望有用来阐发隐晦的内容,使之达到清楚明白,使疑难的内容转变过来而成为容易理解的内容的办法。完全打开其中的秘奥,而公开给人们。一定要使后代学习的人明了,一看到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像从堂屋走进内室似的,由浅入深地完全熟悉它的本源,这样才不致既害自己,又害别人,使人们都到达最完善的境界。于是详细研究了这种方法,那就只有完全改变《内经》旧的体例,把章节颠倒一翻,依照内容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