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历史导学案 (7)

人教版初中历史导学案 (7)

人教版初中历史导学案 (7)
人教版初中历史导学案 (7)

九年级上册一课时学案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学习目标】 1.了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掌握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掌握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 3.探究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树立国际合作和竞争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阿拉伯数字及马可·波罗的影响; 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自主探究】 1.在古代,中国的丝绸远销世界各地,人们习惯上把中国丝绸运往北非、欧洲的陆路上的贸易通道称之为 。 2.“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这里的“他们”指的是 3.见右图,最初, 人用 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力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算法。 人学会了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算法传到欧洲,被称为 。 4.“阿拉伯人是中国和欧洲文化的有力的传播者”,下列文明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是 ①.阿拉伯的天文学 ②伊斯兰教③阿拉伯医学④印度的佛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13世纪, 来到中国,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记述他经历见闻的《 》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合作探究】 1.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参观了马可·波罗纪念馆之后,进行了下面的问题探索:

(1) 在该馆中,请你写一份不超过50字的关于该主人的简介。

(2) 该人物将在中国的见闻留在哪部著作中?这部著作有何影响? (3) 参观完该纪念馆后,我们在纪念簿上应留下怎样的评语? 2. “中国年”“俄罗斯年”的成功举办;“中非文化交流月”的开幕,近年来,类似的活动在不同地区如期举办。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 世界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具有怎样的意义? (2)在对外交往中,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家交流使者?

【当堂达标】

1.“丝绸之路”是贯通古代世界哪两个大洲的重要商路

A.欧洲和非洲 B。亚洲和非洲

C.亚洲和欧洲 D。亚洲和大洋洲

2.中国与欧洲的科技、食品、日用品和思想得以传播和发展,被誉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的是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波斯人 D。意大利人

3.印度人发明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是由于

A.它们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B.这种称呼最为动听

C.是阿拉伯人创造的,也是他们传播的D.是阿拉伯人传播的

4.他,不远千里而来,在中国生活了17年,曾在朝廷中出任官职,回国后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来自

A.意大利 B。阿拉伯

C.罗马 D。英国

5.马可波罗到中国后,接见他的中国皇帝是A.成吉思汗 B。朱元璋

C.忽必烈 D。宋高宗

6.查理是中世纪时期的威尼斯商人,在他的店铺中,专门销售东方的特产,在这里你买不到

A.丝绸和珠宝

B.稻米和粮食

C.景德镇瓷器

D.手工精美的银质十字架

7.十四五世纪,欧洲地理学家在绘制早期的世界地图时,可能会参考的书是

A.《荷马史诗》 B。《论语》C.《马可波罗行纪》 D。《天方夜谭》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唯一一条通道是“丝绸之路”

B.“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C.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D.阿拉伯人的贡献仅限于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然,丝绸之路上运送的不仅仅是丝和丝绸……,西汉时期,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出使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地西行,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当然在这条路上,经常会看见的是阿拉伯人的身影。

材料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丝绸之路上还运出了哪些商品?根据所学知识请在材料一的横线上填上准确的内容。

(2)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是谁说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人教版初中历史导学案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学习目标】 1、非洲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原始社会的解体 2、比较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不同,国家与氏族的不同。 3、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难点】 1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 2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自主探究】 (一)人类的出现 1.目前,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从________ 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2.人类在距今年形成,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3.填表 4.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和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的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5.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随着和的进步,出现了氏族,两个或几个氏族又组成。6.在原始氏族社会中,人类先后经历了氏族和氏族两个阶段。 7.在氏族社会里,由于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地位。 8.在氏族社会里,男子在经济中占地位,婚姻关系相对,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二、【合作探究】 1、人类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判断的依据的 什么? 2、为什么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 定性意义的一步? 3、“完全形成的人”划分为那几个阶段? 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那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当堂达标】 1促使古猿向人进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劳动 C.生产力发展D.生产工具的进步 2 小红想了解南方古猿的情况,你认为她应该去 A.亚洲北部 B.欧洲西部 C.非洲南部 D .美洲中部 3 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 D.生活习俗不同 4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群婚 B.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C.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D.商品生产出现并占主导地位 5 恩格斯说:“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这两段话表明 A.男女分工现象出现,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 B.男子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提高而提高 C.男子取代妇女掌握了氏族的统治大权D.男子的经济地位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6.“没有劳动,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于各位老师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所帮助,同时希望老师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案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规划,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起来分享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 课堂准备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导学案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 学习过程: 【自学导航】 1.二月革命:_______年3月,俄国爆发了“__________ ”,推翻了_______________统治。之后,俄国建立了_______________ 临时政府,它与革命中建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存在,_______________掌握着主要权力。 2.十月革命:____ ___年__ _ 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________ ___ 的方针。___ _月_ __日晚,列宁秘密来到_____ _____的起义总指挥部——________ ______,领导起义。__ __月_ __日,起义取得胜利。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当选为主席。 3.苏维埃政府的措施:苏维埃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______耕种。同德、奥匈帝国议和,退出。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______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4.三年国内战争:经过年艰苦的国内战争,1920年粉碎了外国的和国内的,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______ ____革命。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 国家由此诞生。它沉重打击了______ _____的统治,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的解放斗争。 【交流讨论】 1、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背景?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性质和历史意义? 3、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堂达标】 1、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的标志是() A.巴黎公社的建立B.俄国二月革命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写的国名应该是()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南康市凤岗中学王新平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老师、课题组成员,大家好: 《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经过课题组的精心筹备,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怀下,在各位历史学科教师的参与下,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如何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掌握历史史实,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如何设计导学案,怎样在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导学案来达到乐学高效的目的呢?这一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为宗旨,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及其运用,力求让教师轻松的教授,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历史课中的相关问题,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 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进教师的研究精神。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促进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重构教师较色,转变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二)应用方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打造乐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明确每一课的重点难点,了解哪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解决,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学获取新知,来达到高效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重点

最新整理初中历史导学案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doc

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一中学校杨莉 1、记住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主要战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 2、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实质。 。 旧知识 复习第9课,填一填。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一次彻底的爱国运动,是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召开。这是一个政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资料:“打到列强,打到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到帝国主义,打到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摘自《国民革命歌》思考:由上面的材料,你可以说说当时中国面临的两大敌人是谁吗? 回顾旧知识,说说清政府被推翻后,统治中国的是哪个政府?情况怎样? 【课前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重点,完成填空。 参加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政党①② 国创建军校。 民主要革命活动 革发动战争。 命 运革命失败标志:政变和政变 动 后果:建立了,代表的是的利益。组内进行交流、检查 【新课解读】 1、阅读课文P55-56页并结合以下资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来到一所学校视察,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孙中山看后非常高兴,称赞道“好,军人应当如此。” 材料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有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望子成龙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民请命,为国除奸,成败利钝,在所不辞,任何牺牲,在所不辞。摘自《北伐宣言》 材料三: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时,提出的口号“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1)记一记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学校的负责人。 (2)根据材料一,想一想: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为什么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1课鸦片战争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导学目标知识点: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 本史实 2.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4.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 理 课时:1课时 导学方法:观察、讨论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浏览本课,初略了解 (二)基础知识检索、完形填空 1.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鸦片输入的危害 虎门销烟:时间;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显示了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爆发地__________,事 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____________,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一)说一说 1.本课文的梗概能否简单的说一下。. 2.完成以上基础知识填空。

我对初中语文导学案的体会doc

我对初中语文导学案的体会初中语文导学案是教师集体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依据学生的“学情”再结合“教情”而设计的吸引、引导学生“学”和指导教师“教”的实施方案。 我结合本次网络研修心得体会探讨一下“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写的几点思考”。 正在向大家说“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几体会”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们在设计《长城》导学案时,加入了一篇对文本的赏析的文章,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读,读完后对课文就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样比单纯的由老师来讲要有效得多。 2、探索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有

些比较难点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加入一点提示,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4、灵活性原则。由于各个学科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不一定所有学科都一样,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也存在着差异,在编写时,也还要考虑到学生学情的差异,使导学案形式上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编写,想学生之所想。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们在设计《藤野先生》导学案时,可以安排“情景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主人公藤野先生和鲁迅,通过他们的表演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了祖国沦陷时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小结

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七(2)班丁慧杰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七(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的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索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有些比较难点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加入一点提示,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4、灵活性原则。由于各个学科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不一定所有学科都一样,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也存在着差异,在编写时,也还要考虑到学生学情的差异,使导学案形式上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编写,想学生之所想。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写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学生资料使用多但是分散,学生选择的能力和时间有限。

2、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不是随时有教师指导。 3、学生上课小组合作太空无实际内容,无交流碰撞火花。 4、教师集体备课前教案不统一,无交流前提,无讨论基础。 三、基本结构 (1)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包括:课时数、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学习准备。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落实、学习方法指导、课文写作背景、课文内容自主阅读理解。 (3)自主学习。主要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答案基本上在课文中能够找到,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合作探究,与课文有关的一些比较难一点核心的问题。要注重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5)巩固拓展,能够巩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注重题型和提问的方式变化多样,或找与课文有关或有密切关系的美文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四、问题或习题选择原则 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不超出课程标准。 2、选择初中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理解、掌握、运用,由易到难。不出繁、怪、偏的题目。 3、以学生学习方便为准。指明看书的页码和段落,每课尽量有方法和思路的总结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授课教师:严力学校:椑南中心校 教材:____七年级历史_____第__二__章(单元) 第__5__节(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导学案(附答案)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 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 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 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 当时世界的大国。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 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 启开元,治宏贞观” 本课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有() A、皇帝要勤于政事 B、大臣要廉洁奉公 C、政府要轻徭薄赋 D、君臣要讲气派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 D、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出此话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光武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你可知道隋炀帝是在何时被部将所杀死的吗? ( ) A、589年 B、618年 C、907年 D、1840年 6、唐太宗与汉文帝有哪些共同之处() ①提倡节俭,节制欲望②轻徭薄赋 ③曾经免除田租④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 A、李渊 B、李世民 C、武则天 D、李隆基 8、以下著名大臣中,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是() A、长孙无忌 B、魏征 C、房玄龄 D、姚崇 9、《沁园春·雪》中提到了“唐宗宋祖”,这里的“唐宗”指的是() A、唐高宜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唐太宗革除“民少吏多”弊政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B、减轻人民的负担 C、改善君民关系 D、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历史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预习案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 有、。 交通、通讯的出现 2、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___________”号。 3、我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________铁路, ______年_____国商人修建。 4、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商人、 记者、少数老百姓用上了它。方便了生活。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 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鸦片战争后,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 __》。_______年在创办的。 文化生活的变化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______创办 的,是近代中国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文化出版机构。 4、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___年在 _____拍摄,第一步有声电影是《__________》在______ 拍摄。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__________》。 社会习俗的变化:后,民国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等法令。 强令男子____________,女子_____________,用新式的礼 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例如_______装和_____服。人与 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称呼对方 “_________”、“_________”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 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树立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 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学习过程 1、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 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 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2、检查预习案,自主学习,加强记忆,巩固基础知识。 3、提问,小组内互相提问,老师提问。 4、质疑释疑。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5、拓展延伸,老师质疑: ①1 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先进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近代中国,传入我国的通讯工具电报、照相、电影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③社会习俗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④怎样看待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⑤引导归纳: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20 世纪初又出现了无线电话;对待新生 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同时,由于当时中国 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6、达标测试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一、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短语 短语又叫词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起来,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语法单位。短语按其词与词组合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五种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和主谓短语。 名称 构成方式短语成分间的关 系举例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并列组 成的,词性必须相同,主要有三 种类型:名词+名词、动词+动 词、形容词+形容词 并列关系 北京、天津和上 海 发明创造 生动活泼 偏正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构成, 前边的修饰限制后边的成分,即 中心语被修饰语修饰或限制。主 要有三种类型:定语+名词,状 语+动词,状语+形容词 修饰关系 复习提纲 仔细观察 批判地继承 十分漂亮 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其他的成分组合而成 的,动词后面的成分是它所支配 或涉及的对象,称为宾语,包括 四种类型:动+名,动+代,动+ 动,动+形 支配关系 热爱祖国 来这边 爱打扮 喜欢诚实 动补(行补)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和补语组成, 动补包括动+形,动+数量两种类 型,行补包括形+数量,行+副, 行+得+短语 补充关系 说明白 走一趟 好得很 高兴得跳起来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其类型包 括:名+动,代+动,名+行,名+ 名,名+动宾短语 陈述关系 春天来了 心情舒畅 今天星期天 党关心人民 二、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句子成分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也叫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宾语~ 定语()状语 [ ] 补语 <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历史导学案如何编写和使用

历史导学案如何编写和使用 一、导学案的编写 传统历史教案教学存在极大的缺陷,改革也就成为必然,传统历史教案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历史教学的单向性,即老师垄断课堂,只考虑教师怎样把课本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中,顶多就是想办法怎样把内容讲的动听一点罢了。但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的主体应由老师变成学生自身,这是新课改理念的最大变化。其次,传统的历史考试强调的是历史课本基础知识的简单再现,于是老师主要是强制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背诵,学生的所谓“能力”就是记忆里的比拼,很难对某一问题进行独立思维。但是在新课改下,主要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展示能力的培养。这样,原有的教案式教学就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了。导学案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运用而生。 什么是导学案,其实很简单,导学案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反映教学内容的纸质文案。它是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要依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下一节课中根据此导学案进行学习效果展示。这样一来导学案在自主学习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展示效果,设计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就成为高中历史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备课包括很多方面的,但是唯独没有备导学案的,但新课改要求使用导学案,于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去设计高效实用的导学案?即该如何将导学案设计的完美呢? (一)设计导学案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教材是按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科技文化史等分专题分单元的形式编排的,这样有利于导学案按课时安排来编写。有利于调控所学的知识量,使授课有针对性、计划性,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效益的提高也有很大好处。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