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

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4、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5、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6、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请同

学们再读后两句诗。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2、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小结: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

们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在学习《凉州词》时,有更多体现。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

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教学中也有一点遗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占用的时间偏多,导致朗读的时间较少,入情入境的效果不够理想。

总评:

1.重视诵读。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2.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课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凉州词》 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

——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凉州词王翰教案

凉州词王翰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凉州词王翰教案 【篇一:凉州词王翰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篇二:凉州词王翰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凉州词》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 《凉州词》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他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篇二:凉州词教学反思 反思二: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我反复思考后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他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小学四年级语文《凉州词》精选教案示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凉州词》精选教案示例 《凉州词》这首诗描写盛唐时边防将士在出征前举行酒宴的特定场景,表现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凉州词》精选教案示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 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 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 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 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 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 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 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 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 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其实

(完整版)《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盐山县联合小学张桂梅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拼音版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拼音版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凉州词》,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古诗王之涣拼音版,欢迎阅读。凉州词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河远上白云间,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笛何须怨杨柳,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王之涣《凉州词》赏析1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凉州词》教学反思全新

《凉州词》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他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篇二:凉州词教学反思 反思二: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我反复思考后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他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古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翻译赏析

古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翻译赏析《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翰。其古诗全文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言】 《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是描绘边塞生活的名曲之一,诗人性情的豪爽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写出了广袤边塞来之不易的一次盛宴,勾画出了戍边将士尽情畅饮、欢快愉悦的场面,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又作凉州曲,即凉州地区流行歌曲的歌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夜光杯:据《海内十洲记》记载,夜光杯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相传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这里用作酒杯的美称。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欲:将要。 琵琶:弹拨乐器,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饮。即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诗"弦奏促飞觞"之意。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翻译】 精美的酒杯盛着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喝的时候琵琶声响了起来,韵律使人心潮澎湃。开怀畅饮吧,就算是醉倒沙场,诸位也请不要见笑,自古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的。 【赏析】 《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诗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人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

四年级语文上册《凉州词》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默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凉州词》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在“阻塞”中读(sè)。在“塞车”中读sā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理解题意。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简介诗人:王翰(公元687年至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

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读一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 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马上就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并课件出示诗句意思: 诗意:精致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将士们正准备举杯痛饮,却听到了战马上弹起琵琶,在催人出发了。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师相机指导)气氛怎样?板书:隆重 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浓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教师引导: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小学古诗25首 凉 州 词

凉 州 词 唐 王翰 p ú t áo m ěi ji ǔ y a gu āng b ěi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〇〇/〇〇/〇〇/〇 y ú y ǐn p í p ā m ǎ sh àng cu ī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〇〇/〇〇/〇〇/〇 zu ì w ? sh ā ch ǎng j ūn m ? xi ào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〇〇../〇〇../〇./〇〇.. g ǔ l ái zh ēng zh àn j ǐ r ?n hu í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〇〇../〇〇../〇./〇〇.. 诗人名片: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他的诗豪放壮丽,可惜很多已散失,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凉州词》。 疑难注解:①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精美的酒杯。②欲:将要。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催:催人出征。③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君:你。 ④征战:打仗。 古诗今读: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在激越的琵琶声的催促下

开怀畅饮,如果我醉倒在沙场(战场)上,请君莫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边塞七绝诗。 首句华贵艳丽,用夸张写饮宴之美:在晶莹透明的酒杯中倒满了葡萄酒,战士们正准备痛饮,突然用“欲饮”把文意一转,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场面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第三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定决心要“醉卧”。 最后用“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名句书写: 迁移阅读:《征人怨》唐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醉 莫 君 场 沙 卧 笑 几 征 来古 回 人 战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著名的爱国诗人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全文是怎样的呢?《凉州词》既抒发了戍边战士思乡的情感,也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欢迎阅读!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词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

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凉州词·其二》

小学语文《凉州词》教案

名校精品资料—语文 《凉州词》 一、导入。 1、教师播放一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汇报,由乐曲联想诗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了解《凉州词》的由来。)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设计意图: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忧愁?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疑问,通过互相交流想象,以及老师的适时点拨,使学生对古诗所表达得情感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 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当 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难点: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 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读通诗歌 1、学生齐读课文 2、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组词并书写。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rèn qiāng 仞羌 3、出示多音字:间 度 4、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5、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积累字词,并能通顺的按节奏朗读课文。 读懂诗歌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何须:何必。怨:埋怨。度:度过。 3、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理解课文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读透诗歌 1、指名读文。 2、学生小组交流: “杨柳”有何含义? “何须怨” 是什么意思?谁不必怨谁?为何要“怨”? 3、小结: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4、齐读诗歌。 让学生了解古诗中蕴含的道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诗的首句由近及远眺望黄河,描绘出黄河汹涌澎湃的壮观画面;词句突出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第三句递转,引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最后一句道出玉门

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的教学设计 南阳市第十六小学赵路坦 教材简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

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 教学内容:凉州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布置作业: 1、默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1)

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 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 《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朗读) 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 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 种别样的情怀: 二、读题.解题 1. 生齐读课题 2. 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 名回答) 3. 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 州歌)配的唱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 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 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

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催” 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 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 出示:①多读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③查工具书④结合注释 2.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 以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师巡视)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出示图画及一、二句) ①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 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 变色 ②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下?指名描述 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 ④指名读一、二句,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出示音乐琵琶声,——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 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2.品三、四句 ①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 像在说—出示三、四句,引读 ②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③是啊,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边 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这战场怎样?板书:残酷

《凉州词》教学反思

《凉州词》教学反思 导读:《凉州词》教学反思篇1 《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教学《凉州词》,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古诗的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

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 古诗是连接汉语古今文化的传输带。古诗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其作者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其理解认识的多元化。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块,古诗教学更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在教师主导已经有所缺失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这一点。作为古诗教学,我们当前的课堂过多的注重古诗本身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忽视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个体,忽视教师这一连接生命与意境的桥梁,这样,导致当前的古诗教到最后还是古诗,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宝藏而库存,学生依然是宝藏的收藏者,而不是拥有者、创造者、享受者。基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寻找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感诗。要做到这样,我们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古诗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应该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引导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真正将古诗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多元解读。 我在教学《凉州词》时,我针对这首诗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第一次,让学生听音乐,想象听到的画面,把学生带进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让学生说说听音乐体会到的情感,因为学生听的音乐很感伤,因此,他们在说中感受到了幽怨、悲伤之情;第三次,二次运用音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