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资料_整理完毕.do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资料_整理完毕.doc

2011年秋季学期经济类专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2)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建立完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4)完善的市场规则;

(5)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6)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4、计划经济:是一种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政府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5、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形成: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第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其他国家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

主要内容: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而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要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大战略思想。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含义、任务和原则。

提出背景: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含义: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任务和原则:1,必须坚持与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7、剥削是指一部分人凭借其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而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

第二章生产资料所有制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两方面的含义: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哪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每一种所有制形式的地

位、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我国公有制形式①全民所有制。②集体所有制。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成分。

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深化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认识,规范其经营行为

(2)进一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5、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山劳动者个人或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私有经济形式。

第三章个人收入分配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按劳分配特点

第一,单个的企业是按劳分配的重要主体。

第二,按劳分配是货币收入的分配而不是实物分配。

第三,市场机制制约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第四,劳动时间不是衡量劳动的唯一尺度。

第五,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2、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社会“安全网"与“减震器”;

(2)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特别是人口的老龄化和失业人口的增加;

(3)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和环境;

(4)有利于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5)白利于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3、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是:参加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人获得个人收入的前提,也是分配收入的尺度,依据劳动的性质、条件、数量、质量、效率等因素,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按劳分配的必然性: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力的商品化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分配方式的制约。

5、当前的形势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

(1)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3)收入分配不平衡的挑战任务:(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二)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合规范化建设,为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三)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运营和监管,不断增强基金的支撑能力。

(四)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

1、资本经营是指买卖资产与企业的经营行为,也就是企业本身或者其部分资产作为一种商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买卖的活动。资本经营主要包括资本存量管理、资本增量管理、资本配置管理和资本收益管理四个方血。

2、市场主体:一般是指具有独立经济地位和自我组织功能,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实际从事或参与商品(服务)生产与交换活动的市场攻击者与需求者的集合。

3、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景,或其在某个时期的消费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

第五章市场供求与市场机制

1、供给弹性是指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1)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避免社会生产的盲目性;

(2)单纯山市场机制调节难以自动的、及时的导向宏观经济平衡;

(3)单纯山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难以实现全社会利益的协调。

3、市场机制的功能:①效率功能。②分配功能。③配置功能。④选择功能。

4、竞争风险机制

竞争是市场中各经济主体为了取得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而展开的一利博弈。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是某一?种事业的预期后果中估计中较为不利的一?面。

第六章市场类型与市场体系

1、四种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以及寡头垄断市场

2、市场的概念:

%1市场是商品流通的领域和场所。

%1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

%1市场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和运行方式。

%1市场是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社会再生产的中心环节。

总之,市场是一?定空间上商品和劳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和中间环节。

3、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的借贷市场,一般期限在一?年之内。其特点是融资期限短和被融通的资金主要是作为再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流动资金。

第七章产权与现代企业制度

1、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山若干人以上、一定人数以下的出资者组成,每个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是指山一?定人数的股东发起,把全部资本划分为均等的若干股份,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山公众自山认购,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3、科斯定理科斯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市场的交易是有成本的,这种交易成本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提供交易条件的成本,发现交易价格和交易对象的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契约的成本,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成本,维护交易秩序的成本等。

4、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1,产权清晰,责权明确;2,法人制度;3,企业是一种经营性的经济组织;4,政企分开;5,组织管理科学

第八章宏观经济调控

1、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最终产品和劳务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愿望的需求的总和。它始终等于整个社会的总购买量。

2、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它包括社会供给数量、社会供给质量、社会供给结构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九章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金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社会物质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持续增加。它不仅指一个国家财富总量的增长,而旦还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财富占有量的增长。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受到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严重制约;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客观需要;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与国际经济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表现在:

第一、现代部门作为一?种新生产方式和新技术典范,有助于引导传统部门的现代化;

第二,现代部门劳动者高收入对传统部门劳动者产生强大吸引力,有利于在劳动力供给增加上推动现代部门的发展;

第三,现代部门会把自己创造的新技术提供给传统部门用于技术变革,推动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演进。

消极影响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是客观要求,如果作为传统部门主体的农业过分落后,势必在各个方血限制现代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如果传统农业部门同现代工业部门在技术上和效率上过分悬殊,势必造成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挫伤农民积极性,削弱农业的积累能力;

第三,如果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劳动者收入差异过分扩大,势必导致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过度转移,造成一些不利的经济社会后果;

第四,二元差异过大,也会转化为地区之间的差异过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5、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其较长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一总目标所作出的总体筹划和决策。总体来说,我国可分为改革以前的“赶超”和改革以后的分“三步走”的战略两个阶段。

第十章中国经济的国际化

1、加入WTO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的意义

(1)加入WTO,有利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R好的国际环境;

(2)加入WTO,能使我国在所有WTO成员提供的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进行国际贸易, 可以享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的好处,国际性的歧视性贸易限制将逐步取消,这有助于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扩大对外出口;

(3)加入WTO,有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4)加入WTO,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5)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多边贸易规则,有效维护我国利益。

2、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分工。

3、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一、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概况;作为贸易大国,中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针对的主要目标。

二、中国频繁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①欧美国家保护本国产业②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到我国③隔板出

口产品的低价竞争。

三、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①推进自山贸易区谈判,增强我国在制定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

%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协调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

4、国际市场:是人类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是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产物。

5、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对之策

挑战:1,进一步开发市场会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2,我国制定的政策、对外经贸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WTO规则的制约。

3,多边争端解决的裁决也可能出现对我国不利的结果。

4,加入WTO后,中国建立现代化的自主经济体制的传统模式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应对:1,各行各业要根据WTO的要求和我国的承诺,提出和采取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2,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的经济贸易法律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法律建设。

3,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实现我国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4,培养WT。专门人才,掌握国际规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