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研学案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研学案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研学案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研学案

26、《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研学案

一、研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情。(学习难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课后练笔。(学习重点)

二、阅读链接:

场面描写: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场面描写要注意三者的有机结合:1、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出人多、事多、物多、景多。2、要突出重点,写出气氛。3、点面结合:既描写“大全景”,又描写主要人物,突出人物形象。

三、研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描写的场面和顺序和第一部分典礼前会场的壮观、隆重和人们的心情。

(二)学习5-10自然段大典主要部分。

任务一:小组读4-10自然段,然后完成练习

1、说说你感到典礼会场的气氛:()

2、划出描写毛泽东的语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划出描写人民群众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说说你体会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把第7自然段多读几遍

1)、理解重点词:庄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2)想象说话: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例:这声音传到了学校,我仿佛看到师生—————————————————————。

这声音传到了城市,我仿佛看到———————————————————————。

这声音传到了——————————————————————————————。

(三)学习11-15自然段。

方法:请小组选择学习阅兵(11-13自然段)或群众游行(14-15自然段)任何一个部分后,选择完成任务二或任务三。

任务二:学习阅兵场面描写

1、小组读11-13自然段

2、填空:

参加阅兵式的军队有:(海军)、()、()、()、()……

3、分别划出描写毛主席和人民群众的语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写作方法?

任务三:学习群众游行场面描写

1、小组读14-15自然段

2、分别划出描写毛主席和人民群众的语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写作方法?

3、理解句子的含义: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红流”指什么?

2)说说“光明”的深刻含义。

四、片段练笔

(一)、总结写法:

学了这篇课文,我能归纳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在正确的答案序号前打√)

1、有顺序地写出了典礼的过程中的各个小场面。

2、正面描写了毛泽东的语言、动作,体现出伟人形象。

3、在面上,描写了人民群众的欢欣鼓舞。

4、描写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表达出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感情,是从侧面烘托

出毛泽东的伟大领袖形象。

(二)课后作业:小练笔:

请你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描写我们学校的科技节活动或趣味运动会。——————————————————————————————————————————————————————————————————————————————————————————————————————————————————————————————————————————————————————————————————————————————————————————————————————————————————————————————————————————

五、总结评价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 6、开国大典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 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 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 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教案设计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019年开国大典word版本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结合课文,训练学生适当加快阅读的速度。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课文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会列段落提纲。 2.结合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课文的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3.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 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 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 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 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出下列生字。 y2n hu@ q0ng z6 ni( zh1n 檐 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三、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 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 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 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

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 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 自然段。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 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

部编版小学语文《开国大典》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

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

《开国大典》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 本文是关于《开国大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学习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开国大典盛况,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加深对含义较深句子的理解。 2.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

当时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观看一分钟左右的影片)(二)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擎(qíng)钮(nǐu)瞻(zhān) 聂(niè)党(dǎng) (三)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四)再次默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学生讨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 会场1——4段 典礼5——10段

《开国大典》教案优质课完美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之七 第一课时 ↘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②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a.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b.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檐瞻 qǐnɡqínɡ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②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①练习分段。 a.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b.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②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③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2

《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名读本组“导读”,了解教学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出示挂图或放投影、录像,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要求每个同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完成“思考·练习”1。 1.各自阅读思考课文叙述顺序(教师记时间)。 2.出示“思考·练习”1第一小题,各自口答,再指名回答。 3.小结:从今以后,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要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跟着想。阅读之后,要能了解课文大意和叙述顺序。 4.各自再用较快的时间阅读(要求比第一次再快些),思考如何分段以及各段之意。 5.讨论交流。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像海上的波浪”)讲典礼前的会场。 第二段(从“下午三点整”到“响起一阵掌声”)讲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是典礼重要的部分。 第三段(从“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到“欢喜和激动”)讲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段(从“阅兵式完毕”到“同志们万岁”)讲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散会后的情景。 四、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3)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1)题一方面要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都有哪些人,另一方面培养归纳能力,可这样归纳:有国家领导人和政协会议的代表,各界群众,部队和外宾。 第(2)题一方面了解会场和主席台的情况,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按方位描述景物的方法。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喜悦心情。 3.朗读第一段。 (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1)这一段讲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件事?(2)注意哪些地方是讲事情本身,哪些地方是作者的感慨、议论以及群众的反映? 2.讨论交流。 (1)这一段主要讲了开国大典的三件事:毛主席的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2)在叙事的过程插进作者的议论和群众的反映,不仅使文章更生动,而且更能表达人们的心情,突出文章的中心。 3.朗读第二段。 (读事情本身一般用叙述的语气,读作者的感慨和群众的反映,可适当提高速度,读出感情。) 六、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画出都有哪些军兵种参加阅兵式。 2.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字形,理解生词。 第二课时 一、分别指名读一、二、三段,说说各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第四段。 1.自读,思考:这段讲了几层意思?总的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 (讲了三层意思:(1)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2)群众队伍走出广场的情形;(3)毛主席向群众挥手致意。这段主要讲了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2019年小学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9年小学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 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课文中的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导入: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要求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学生自由作答)2.学生交流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 预设:文中的场面描写很多,学生说出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简要说说这些场景给自己的印象,如会场布置、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叙述,老师很高兴,可见大家仔细读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课的学习,到同学们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中去听一听、看一看、悟一悟。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抓重点词语及句子,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过渡:在上节课,我们划分了课文的层次,而且学习了第1—3自然段。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一部分剩下的一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大家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然后我们再一起学习。 (1)按要求找出相关词语。 找出写天安门广场上人多的词语: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找出写人民群众来得早的词语: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着黑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急切的词语:直奔、赶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句好,并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①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明确:每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更好。第一组句子中,“直奔”这个词能生动地表现人们当时急切和激动的心情。第二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 教学背景 1. 面对学生:小学五年级 2. 学科:语文 3. 课时:第二课时 4. 学生准备: (1).识记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通过文中的一个个场面描写,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品读悟情,交流探讨,合作学习。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齐读课题。 2.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记录影片,这段影片虽然模糊不清,甚至是断断续续,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庄严的气氛。播放《开国大典》相关影像资料。 3.欣赏着这样盛大的开国大典,你的心情怎样?那么,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大典的全过程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开国大典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开国大典的进行顺序依次感受下当时的情景。 三、想象场景,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会场场景 (1)速读会场的布置和群众的场面,回答几个问题。(播放幻灯片) (2)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2.学习第二部分:典礼盛况 (1)用心默读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看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谁的哪些活动?而且画出相关语句。 (2)谈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3)用什么写法把典礼的整个过程写的这么清楚? 3.学习第三部分:阅兵式盛况 (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 (2)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 (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的激动。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重点语句进行讲解。 4.学习第四部分:群众游行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是一片漆黑吗?那是怎样的场景呢?群众呢?毛主席走了没有?他在干什么呢? 5.学习第五部分:大典结束 天安门广场一直到什么时候才有恢复平静的迹象?但是这场盛典结束了没有? 6.在众多的场面描写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呢?为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呢?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开国大典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不禁心潮起伏,那么你想说些什么? 2.总结:难忘的1949年10月1日,人们难忘那历历在目激动人心的场面,更难忘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献身的英雄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应努力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使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五、拓展延伸 学到了这么多新词,读了这么多优美语句,又学到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试着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开会场—盛大 国典礼—隆重中国人民 大阅兵—威武自豪激动 典游行—壮观

2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26开国大典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重在通过自读自悟,勾画批注,合作学习,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使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体会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领略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同时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句子,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的精妙;通过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的学习活动,训练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准备图片、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2)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进入情境,兴趣阅读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请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 3.教师简介文章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祖国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4.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内容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开课伊始利用三个词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借助资料的引入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汇集、宣告、旗帜、检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3.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4.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学习文中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学习场面描写。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说一说。) 2.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课件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自学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指名交流自学成果。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典礼进行时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阅兵式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第15自然段):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3.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开始,奏国歌;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4.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指名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本文先讲了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接着讲的盛况,最后讲。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总结读后感受。 2.积累文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 1.播放《开国大典》的影片片段。谈一谈影片中哪一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全场人们一齐欢呼的场面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 2.今天,我们一起穿梭时空隧道回到那一天,感受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的壮观场景。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临潼区新丰戏河小学王萍 设计理念: 对《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以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以含“一齐”的句子为点,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读书方法 第一个环节是“谈话激情,解读课题”。在谈话中,通过了解北京,把北京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激发热爱首都的情感,进行情感铺垫;二是帮助了解课题。解读课题,通过字斟句酌,感受文字的奇妙,并学到读书时品读课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理清脉络”。《开国大典》这篇课文3000多字,按照课标要求的每分钟默读300字的速度就要十分钟。怎么办?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为此,我们设计了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熟悉文句。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预习提纲要求学生读熟课文,划出描写群众群众反应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目的是培养学生读书时勾勾画画,写旁注的习惯。检查预习,掌握学生读文情况,为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抓住‘一齐’,品读‘典礼’”。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中心环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部分。我抓住重点词语“一齐”,品味“一齐”含着的丰富情感,养成学生字斟句酌的习惯。品味词语的方式还是借助于朗读,在朗读中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感悟写法,也通过朗读表达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挖掘读写结合的因素,让学生想象画面,训练表达。因为本文距离学生的实际太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风采,我们借助视频,感受毛泽东高大的形象、雄伟的声音;也借助视频,了解旧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丰富学生的情感,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进行情感铺垫。此外,我还把掌声的描写提炼出来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人们的激动,也感受作者表达的灵活多样。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课文。通过对第三个环节中感受掌声部分的激情表达,总结本课时的读书方法,进而运用于下课时的学习。

26、开国大典2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板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 2、板题:《开国大典》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㈠、填空练习,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说说课文大意。 1、(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2、说说课文大意。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5.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6.根据板书练习背诵6~8节。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由电影《开国大典》片段(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或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录音导入。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的第二课时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的第二课时《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立贤学校五年级:邱凤英一、教学分析:《开国大典》是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由于课文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情境带入,以读带悟,对比强调,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语句品读感悟,读中悟情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汇集、宣告”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2.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四、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2、继续学习场景描写过程:一、复习导入二、学习典礼中1、出示问题.①、学生自主完成②、小组讨论③、集体汇报重点指导研读领悟: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语段二: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语段三: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三、小组合作学习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部分1、小结学习方法2、小组合作完成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部分3、学生回答重点指导研读:语段四: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语段五: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西河镇中心小学---汪庆丰 一、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我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更细致的亲身感受当时的盛况。(进入“课文欣赏”) 3、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汇报 1、开火车读文 2、分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再次“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写出课文梗概。 第二课时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张农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湖北省武汉市育才小学张农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 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 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