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婚嫁礼仪禁忌

古代婚嫁礼仪禁忌

古代婚嫁礼仪禁忌

古代婚嫁礼仪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

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信物

1、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都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者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古代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上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2、手镯

手镯虽然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是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出自于爱美,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

3、耳环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 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4、缠臂金

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钏”字的造形从“金”,从“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5、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

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流程

1祭祖:传统中式婚礼里,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前,在家先要祭拜祖先。(也就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出门前燃香祭祖)

2动身: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新郎带着花轿(轿夫)出发接新娘

3燃炮:迎亲花轿礼车准备出发,应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候: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1]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颠末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红盖头,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气满堂的女性长辈(现代中式婚礼中叫喜婆)持竹筛或黑伞,踩着米袋护其走至花轿或者礼车,因为新娘子在成婚当天不能将娘家土(晦气)带入男方家。

8礼车:新娘上花轿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将来的一切再也不予干预干与,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花轿会经过起轿,颠轿等过程,一般行走10分钟左右,新郎新娘坐入礼车直奔男方家。

9燃炮:由女方家快达到男方家,男方家准备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早晨,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之意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传着米袋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毫不可踩门槛,而是跨入。

12喜宴:时下颇流行的是纯中式婚礼,喜宴上,新郎新娘身着中式古代礼服,来进行一个最最传统的古韵婚礼仪式。

13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门口送客。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 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 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

祝活动。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 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 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 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 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 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 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 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中国传 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在丧葬过程中,人们要穿着素服,举行告别仪式,同时还有特定的祭 拜仪式和禁忌要遵守。这些丧葬礼仪体现了对亡者的敬重和对家庭的 支持,有助于缓解丧亲之痛。 总之,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这些习俗和规范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代表着人们对家庭、朋友和祖先的尊重,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文化 底蕴。保持和传承这些习俗与礼仪规范,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古代洞房内的礼仪程序介绍

古代洞房内的礼仪程序介绍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有一系列的仪俗。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边,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洞房内的礼仪程序介绍,希望你喜欢。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向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一般所撒物品是常见的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古代婚礼有同牢合卺的仪俗。“同牢”指新人入洞房以后一起吃一牲牢;一起喝酒则叫“合卺”(卺是由同一个瓜、瓠等分剖两半儿做成的瓢)。同牢、合卺在后世已发展为吃团圆饭、喝交杯酒。交杯酒也叫交心酒、合欢酒、合婚酒、卯颜酒等。和古礼的合卺一样,喝交杯酒标志着男女完婚,有祝福新人和美的意义。方式是用红绳系住两只杯子的杯柄,夫妇一起举杯饮酒;有的是同时喝掉一半,然后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与古代合卺同出一辙的是喝和合茶。喝茶时,要

求新郎新娘共坐一条凳子,新郎把左脚放在新娘右腿上,新娘同样,新郎左手与新娘右手相互放在肩上,双方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正方形,放一只茶杯喝茶。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同吃一份牲牢。牲牢本来多是用于祭祀的,指整牛、猪、羊。古时同牢在新房进行,新郎脸向东,新娘面向西,一起吃牲牢,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之人。后世团圆饭和同牢仪俗基本相同。北京吃团圆饭是让新郎、新娘坐于首席,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奉陪,吃馒头表示“满口福”,吃丸子表示“团圆”、“圆圆满满”,吃四喜肉表示“喜喜欢欢”。 与同牢、合卺同样表示成婚的还有“结发”(一称合髻)。结发本来指束发,后来把元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结发本来不是婚礼的仪俗,后来演化出婚礼结发的仪注,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结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绺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作信物的。还有“闹洞房”这一习俗,从史籍可知这习俗古已有之,汉代已经十分流行。现在,不只乡村的旧式婚礼上此俗犹存,城里人的婚礼上也少不了这样的场景。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的意义,诸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 古代婚嫁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传统婚俗文化12345

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 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 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 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 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 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 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 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 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 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 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 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 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 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 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 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

结婚的礼仪 15

结婚的礼仪 结婚的礼仪1 旧时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长沙婚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长托亲友或媒人提亲,即纳采古礼。也有以渔利为目的的媒婆,为凑合婚事,而掩盖真象的。故双方家长或亲属须到对方明察暗访“查根脉”,谓察亲。如双方认为对方根正苗好,门当户对,则男方将生庚(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表示,请媒人转交对方,叫“发八字”。女方经“算命”认为相合,亦将姑娘生庚回给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认为双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须在7日内退还,所谓“男八字满天飞,女八字一七归”。此乃合庚,即“问名传庚”古礼。有的人家收下对方生庚后,先置于神宪上,若3天内有丢鸡失狗物损碗破现象,即以为八字相冲,必退庚。著3天内家事顺遂,则为上吉。合庚顺利,互赠信物,男方馈以服饰布料及少量财礼,外加一双未来新郎的鞋样,意为“谐”。女方则报以笔砚文具,并按鞋样做一双布鞋和袜底。双方将写有“天作之合”的庚书互换为据,这一过程叫定庚或订庚,即“纳吉行聘”古礼。

定庚后,男方须给女方准备一定数量的聘金和其它财物作为聘礼,也叫大聘、彩礼、鸡鹅礼或过门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实为买卖婚姻性质)。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接着由男方送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上门)谓之报日,俗名看日子,即“请期预报”古礼。女方择定其中一个日子作为婚期。婚前一两天,男方将聘礼、喜看等送往女家,叫“过礼”。女方将嫁妆用条盒(条箱)拾至男家,陈设洞房,叫铺房。也有由男方接亲时抬嫁妆条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请已婚妇女用麻线将脸上汗毛绞掉,将鬓角之绒发和眉毛修整成形,鬓角整齐,眉毛细弯,叫开容也称开面。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清《善化县志·嫁娶》则认为“盖古所谓雁即鹅也”。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风冠、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 婚姻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有着深远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是历史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 婚姻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婚姻的形成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婚姻是由父母或族长来安排的。在这个阶段,婚姻的目的是为了拉近族群的关系。当时,男女之间是没有太多的交流的,相互之间也没有太多的了解。因此,这种安排婚姻的方式,有利于增强族群的团结,但是对于当事人的感情和自由却没有给予太多的考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逐渐开始由当事人自己选择。在周朝时期,男女之间能够进行交往和接触,因此,自由恋爱逐渐开始流行。当时,父母仍然会为儿女操办婚事,但是如果男女之间真的产生了感情,父母一般会同意他们在一起。

步入春秋战国时期,男女交往的自由程度又有所扩大。在当时,男女之间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在没有得到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私 自私奔成婚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婚姻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婚姻的形式也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最早的时候,中国人采用了兄妹通婚的制度。这种婚姻制度在 那个时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时,由于人口增长缓慢,因此, 为了保持族群血缘的纯正,兄妹间的通婚被视为正确的婚姻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妹通婚的制度被逐渐废除,取而代之的是 宗族婚姻和姓氏婚姻两种形式。 宗族婚姻是指在同一个宗族内的人之间相互通婚。在当时,宗 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其内部的婚姻头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婚姻形式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度。

而姓氏婚姻则是指男女双方姓氏相同的婚姻。这种婚姻形式在中国南方比较普遍,在北方则比较少见。这种婚姻形式的目的在于维护家族荣誉和家族资产。 婚姻的礼仪 在中国古代,婚姻的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早的时候,婚姻是没有形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婚姻的礼仪。在周朝时期,人们开始出现了婚姻禁忌和婚礼仪式。当时,除了宗亲之间不能通婚外,还有很多禁忌。例如,嫁女要“送走”,娶妻要“迎亲”,新郎必须准备财物给新娘家,新娘家也要准备一些礼物送给新郎家,新娘要穿红色婚服,新郎要爬高楼闯关等等。 到了汉朝时期,婚姻的礼仪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当时,男女正式结婚需要经过三个步骤:迎亲、纳吉、完婚。迎亲是指男方家庭前去新娘家迎娶,纳吉则是由男方向新娘家庭奉送嫁妆,完婚是指婚礼结束之后举行的告别仪式。

唐代结婚礼仪

唐代结婚礼仪 导读:本文是关于唐代结婚礼仪,希望能帮助到您! 有人问古人的婚礼是什么样的? 古人结婚,大约是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周《礼记·昏义》,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 首先是纳采。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顾名思义,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媒人出来混,其实按照古代的行规,手上是要有家伙的。 一是斧,二是秤。 有斧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诗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有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古人在门当户对方面讲究很多,比如有良贱不婚,例如贾宝玉不能娶晴雯当正室,贾琏不能扶正尤二姐都合其中之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有榜下择婿之风,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中进士,自然有富家小姐自动送上门。类似现在考上公务员,就不愁没有女人。 自然,还有另一种比较特殊形态的婚姻,比如涉外婚姻。大体来说汉唐时代的和亲,不管皇室还是民间,相对是比较宽松的。唐朝中后期,控制的相对严格一些,比如规定,非常驻户口的番人原则上是不能在当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绿卡的胡人娶了汉女,也不能带回番地。边境就更严,自从无忧城之变后(吐蕃嫁了个女子到唐朝的维州,生了两个儿子,长大之

后开关献城与吐蕃,然后吐蕃改维州为无忧城。古龙的《陆小凤》里凤舞九天一节大概就是影射这段故事),就开始严管了。宋朝,也有个典故,庆历增币。辽要和亲,宋回答,要女人没有,宁肯给钱。不要说鼻涕宋,在这方面做的比汉唐可高多了。元朝制度,以张教主为例,如果娶的是赵敏,那他就自动入蒙古籍(从蒙)。娶小昭,那色目MM就降一个等级(从夫)。娶周止若,没问题。娶殷离,那时是没问题,现在小熊就要举报他近亲结婚。娶殷杨氏,那他可就真要后悔,不管在虾米时代,都要算通奸。明朝,重八哥蔫坏,不许留在中原汉地蒙古,色目人族内自行婚配,只许与汉人通婚,看上去互不吃亏,实际上娶胡姬的不少(比如明末守宁武关的周遇吉,老婆就是蒙古人),但肯嫁女儿去放羊的,却不多。清朝,只许旗人娶汉女,不许旗女嫁汉人。这就不厚道了。 说完几种特殊情况,继续说纳采礼仪。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奠雁。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切记,一定要是活雁,事后还要放生的,不然不吉利。当然,即便是在古代,大雁也不容易入手,所以可以用鹅,也可以是雉鸟代替。别的礼物就不多说了。 过了纳采,接下来就是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卜吉凶。庚贴里的花活可就多了。比如生肖就有讲究,例如,女性忌讳属虎,属羊。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时没有身份识别系统。女方事先请术士改庚帖,可算是家常便饭。比如虎有上山虎,下山虎之分,大体可以改作牛或兔。所以说女性年龄实在难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第一节婚姻的意义 《昏义》:“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的目的只在于宗族的延续与祖先的祭祀。完全是以家族为中心,不是个人的,也不是社会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无后,祖宗便将成为无祀之鬼了。 第二节婚姻的禁忌 一族婚 同姓不婚是一个很久的传统禁忌,从周时即是如此,“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礼记·大传》 同姓不婚除了伦常的关系外,还有生物上的理由。 明清时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对于同宗分别有服亲无服亲。娶同宗无服亲者杖一百,假设娶缌麻以上亲,那么各以奸论,处刑自徒三年至绞、斩不等。 《清律例汇辑便览》注云:“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宗,当援情定罪,不必拘文。〞代表一般人对同姓为婚律的态度。 二姻亲 姑表舅表姨表兄弟姐妹在唐时不禁为婚的,洵女嫁与舅父程睿之子。陆游妻为舅父之女。明清两代虽立有专条禁中表为婚,从说明上来观察似乎此种限制必甚严格,事实上并不如此。清代明定条例:“其姑舅两姨姐妹为婚者听从民便。〞 三娶亲属妻妾 在她的丈夫生时而有犯奸的行为固须加重治罪,便是她的丈夫已死,也只能改嫁外姓,而不能与夫家亲属结婚,否那么是要按其夫与后娶者的亲疏关系治罪的,即已成婚亦强制离异。蒙古人有弟收兄嫂之俗,汉人、南人虽独在禁止之列,仍所在多有。从明清两代遗留的案牍中我们可以晓得与兄弟之妻为婚虽为法律所不容,在民间,尤其是较为穷苦的人家,因经济的原因,却有此习惯。袁枚判决书中所引黄发发的供词“在乡间恒有此习惯以免贫不能娶。〞可以代表一般的情形。吕坤:至于兄收弟妻,弟收兄嫂,法当两绞,而乡村愚人乃以就和名色,公然嫁娶,甚至父母主婚,亲朋相贺,大可痛恨。自今以始,但有旧日不知而犯法者,告示一出,即日离异改正,如瞒昧因循者许告到官,定问死罪不恕。《民务》,《恶风十诫》第三节婚姻的缔结 祖父母父母有绝对主婚权,子不敢违背,所以法律上的责任也由主婚人独负全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四节妻的地位 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三从主义。《礼记·郊特牲》: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礼记·侧》:“男不言,女不言外〞。似无不平,但所谓,以事而言,指育婴、烹饪、浣洗、缝纫、与指挥仆丫鬟扫清洁一类的工作,其中包括妻对夫的服事。 在家无二主最高原那么之下,女子便被排斥于家长之外,只有家中男系后裔才有做家长的资格。 清律规定妻改嫁不但不能携走夫之财产,即原存妆奁亦由夫家作主。足以表现妻无财产所有权。 明清的法律,妇人犯罪除犯奸罪与死罪才收禁在监,其余杂犯无论轻重都不收监,而责斥本夫收管,可见夫的监护权是法律所承认的。 《汉书·宣帝纪》:“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很明显的是以妻与子同列,视为一类,夫与父母、祖父母为一类,分别办理。

结婚习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结婚习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各种传统习俗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其中结婚习俗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结婚是一件大事,它不仅仅关系到新人的个人幸福,更涉及到两家人的亲缘关系、道德规范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结婚习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一、背景介绍 结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当时的婚姻形式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没有 多少主观选择的余地。到了周朝时期,由于孟子等思想家对人性 本善的探讨,婚姻制度也开始逐渐改变,鼓励男女通过自由恋爱 来确定婚姻关系。在此后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婚姻制度不断发展,一些优秀的婚姻习俗也逐渐形成。 二、习俗介绍 1. 订婚仪式

在中国古代,男女订婚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订婚仪式一般 由双方的家长举行,新郎需要带上定情信物或者礼物,如“去年今 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锁子甲等,来向女方求婚。如 果女方也同意这段感情,两人就会订立盟誓,互相赠送梅花、誓 词等来表示爱意,从而确定彼此的婚姻关系。 2. 婚礼仪式 在中国的婚礼中,很多仪式都与祝福和庆祝有关。例如: 敬茶:新人分别向双方父母敬上茶水,并给长辈磕头,表示尊 敬和感谢。 交杯酒:新郎新娘交杯酒,表示相互扶持、共同走完一生。 剪彩:新娘手持一把剪刀,新郎和新娘一起剪断婚礼上的红绸,象征着两人情定一生。 婚礼游戏:婚礼中一些有趣的游戏如拉沙、挑战游戏等,不仅 可以增加新人之间的感情,也可以烘托欢乐气氛。

3. 婚后生活 在结婚后的生活中,中国也有一些传统习俗,如: 回娘家:新娘在嫁出去后,每年都会回娘家看望父母,并向他 们求取“安宁红包”。 过大年: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系统漫游》如花、溜溜、赔 笑和熊孩子领着小朋友到各家亲戚拜年,祝福亲戚们平安和幸福。 葬礼禁忌:在中国,夫妇俩之间有着一些互相照顾的禁忌,例 如不可以同时生病,死亡后也必须在不同的坟墓埋葬。 三、意义分析 结婚习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涉及到父母对 子女的交托、家族亲戚之间的粘合以及个人的幸福感受等方面。 中国的结婚仪式和婚礼习俗,不仅有着自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婚嫁习俗与礼仪

婚嫁习俗与礼仪 第一节迎娶仪规: 一、支客男方的婚礼酒席一般为三天,婚前一天叫“支客”。席上明确各类帮忙人的职责,一边吃席,一边由执客司用押韵的四言八句把每个帮忙人的工作任务交待清楚,譬如执客司明确洗菜人的职责和注意事项时念道: 今夜五更早早起,三人洗菜要齐心。粗菜细菜分开洗,香料调货准备齐。宾客都是龙凤体,干干净净吃酒席。这天的酒席主要是招待众多帮忙的人。 二、迎亲用车【2辆】:前一辆坐迎亲的人和媒人,后一辆是新娘乘坐的彩车。 三、迎亲队伍:由5~7人组成 1. 下书人/押礼人由新郎同辈中懂仪礼、善言词的人担任,负责解决迎娶中的各种问题和递交邀请新娘全族人吃喜筵的“满家请贴”。 2.迎亲娘子2~3人,由才貌出众、通仪礼、有子女、无身孕的少妇担任,负责为新娘梳妆和引导、陪伴新娘。 3. 报子在两辆车前有一个骑马的报子领头开路。 迎亲的人数去单不去双,回来时加上新娘,便正好是双数。 四 祭祖 到祖坟烧纸祭祀,并要更换新衣,母亲为儿子戴礼帽,名日“升冠”。然后按辈份向长辈叩头。 五、第二天是娶亲的正日子,主要是招待娘家的客人,每桌只安排两个上亲,为的是让娘家人都坐上席,同时还要根据上亲的身份地位安排相应的陪客。 1. 燎轿 男方的家长点燃一捆于谷草,在新娘要坐的车或轿周围绕一圈,名曰“燎轿”

2 .迎亲 的迟早,按阴阳先生选定的新娘进门的时刻确定,大部分地方凌晨四点左右便备好轿子,到女方家吃一顿臊子面,太阳冒出地面时女方才发亲。 结婚时要给女方送二至四斤大肉,称“礼吊”,并要送猪前蹄一对。女方将“礼吊”留下,将猪前蹄退回。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要携带双份挂面及猪的后蹄一对,同回女方娘家,女方家留下挂面,将猪后蹄退回,叫做“蹄蹄来,蹄蹄去”,意为今后永远往来。 9. 鸣炮报迎报子先到女方门前,下马后鸣放鞭炮,以示迎亲的花轿到了。 10. 女方“执事人”及亲属到门口迎接,“下书人”手捧大红帖,双手交给女方执事人。新郎下车恭立,执事人奉酒三杯,新郎饮一杯,其余两杯奠地,名为“下马酒”。 11. 女方设宴招待迎亲宾客,此时新娘梳妆打扮、改换服饰。此日新娘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系玉带,下着彩裙,裙边缀有闪闪发光的小铃铛(多为租赁),脚穿绣花鞋。 12. 新娘上轿前,先到锅台前向灶神叩头,名为“辞灶”,再撒一双筷子,表示不再吃娘家饭,然后由胞兄背上轿,或由舅舅抱上轿,意为“不带娘家土”。上轿前,女方家长亦燎轿。 13. 新娘被抱上轿时,放声大哭,名为“哭轿”。建国前,华县有这样一首《哭轿歌》: 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这根铁锁谁制造? 紧紧锁我身。(新版)爹妈从小养我大,今日就要去出嫁。丢下弟弟和妹妹,谁煮茶饭孝爹妈。 14. 送亲仪规送亲者为男方迎亲人数的一倍,必为双数,其中有送亲娘子二至三人,由新娘的姑姑、姨姨或嫂嫂担任,如果坐车,送亲娘子则与新娘及迎亲娘子同坐一车。女方亦备车两辆,一车坐人,一车送饭(为新人婚后第二天准备的饭食),同去的还有新娘的两个小弟弟,手拿红包袱,一个包袱包着装有钥匙、镜子、梳子、篦子等梳妆

婚礼习俗古今对比

婚礼习俗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是儒教婚礼、印度教婚礼、基督教婚礼,即三大文明圈的婚礼。在大部分的文化里,通常都会发展出一些结婚上的传统与习俗,其中有许多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其原始所象征的意义,逐渐演变为世俗婚礼。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婚礼和现在的婚礼的不同之处和各种习俗。 古代: 一、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这是议亲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方求婚,礼物是雁,雁是要活的。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又有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及禁忌_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及禁忌_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及禁忌,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 一、说媒与提亲 在中国古代,在民间子女到了适婚之龄,做父母的就得着手托媒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亲择偶。所以提亲是古代传统婚姻的第一步。 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身不由己,“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成为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古代时媒人有官媒、私媒两种,以私媒为多见,官媒是由地方政府设置的,私媒则有职业为媒与临时作媒之分,媒人几乎全由上了年纪的女性充当,所以民间俗称媒婆。 媒婆大多能说会道,善于左右逢源。一些原本并不相配的婚事,经媒婆摇唇鼓舌、瞒天过海,居然得以说合成功。于是求媒说亲者都不敢怠慢媒人,对媒人的招待都很周到和丰厚。 提媒过程,通常先由男家请媒人到自认为中意的女家攀亲,女方家长若无异议,便会应媒人所求,开具女儿出生的年月日时,俗称“开庚帖”,或称“开生庚”等。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婚姻自主尚未完全实现,旧俗遗风在某种程度上仍继续存在。许多以自由恋爱结下情愫的青年男女,最后都得征求父母的意见。 二、合婚与六礼 合婚是古代的婚嫁礼俗,男女双方的结合,除了三媒六礼之外,还要进行卜筮与合婚,生辰八字属相要匹配方可成婚。 古代的传统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现今的语言来解释,纳彩也就是俗话所说

的“说媒”。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 女方庚帖由媒人带回男家,进行“合婚”,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合婚主要是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合算”,看是否相合,有无相冲。 八字相合与否,主要根据五行和生肖,以及生辰八字。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失传。 现在,所谓“合婚”对大多数青年来说已很陌生,有些青年男女相恋之后,其父母会在暗中为他们合对八字,对婚姻的成败一般不起制约作用。 在我国很多乡村,古代传统“合婚”做法依然存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因“合婚”不吉,拆散有情人而造成悲剧的。 三、定亲与彩礼 定亲是男女双方家长的认可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订立的婚约,中国很多地方的都有的传统婚俗,定亲通常是男到女家,去时需带上定亲礼物、礼金等。 古时候,在男女双方经过媒人牵线,彼此都认可了,就要举行“定亲”之礼,以缔结婚约,来确定联姻。男女两家各以对方之礼、帖为信,定下亲事。 最初,“纳吉”和“纳征”是有区别的,现在,人们往往合二为一,初定送礼比较简单,毋须聘金。正式定亲,礼物丰厚,不论一次或两次订亲,婚事的订立皆以聘金财礼的确定为主要依据。 定金与礼物置办停当后,都得加上“挂红”,以图吉利、喜气和红火。定金须用红纸或红布包好,许多人还再扎以红线或红带子。 定帖也是定亲的要件之一,俗称“龙凤大帖”,男谓“龙帖”,女曰“凤帖”。“龙帖”和“凤帖”主要是男女双方各列联姻者姓名、年龄、住址以及主婚人、媒人姓名。 订婚之日,男女双方往往都要办筵席,宴请亲朋好友,俗称“订婚酒”。自定亲起,两家就开始改换称呼,男方逢年过节要给女家送礼物,俗称“送节”,过年送礼为“送年”。 总之,中国是礼仪之邦,关于传统婚姻的传统习俗丰富,几千年

古代中国人的禁忌与忌讳研究

古代中国人的禁忌与忌讳研究 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了禁忌与忌讳的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抱有一定的敬畏之心,认为某些行为会招致灾祸、不利于身心健康等。禁忌与忌讳既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意识,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及精神世界的认知和经验。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古代中国人的禁忌与忌讳。 一、祭祀 祭祀在古代中国是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祭祀有大型、小型之分,也有定时、不定时之别。但无论大小、定时、不定时祭祀,在整个祭祀过程中,古代中国人都有很多的禁忌和戒律。 首先,祭祀过程中必须虔诚而敬重,不能随意妄为。在祭祀仪式中,祭祀者需要严肃尊重神灵或祖先,不能说话或走动,更不能有打闹等行为。其次,在祭祀前后,人们要注意许多禁忌行为。比如,不能来访祭祀者家中、不能见到河流、不能睡午觉等等。这些禁忌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打扰神灵”或“祖先安眠”,保证祭祀的有效。 二、婚姻 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社会的核心。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婚姻也有着很多的禁忌和忌讳。 首先是相互的家庭姓氏。在古代,两个相互结为夫妻的家庭姓氏是禁忌的。因此在婚配中,姓不同的家庭才可以结为夫妻。其次是婚嫁的时间安排。古代中国人认为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结婚有不同的好坏,而不同的出生日期也有婚姻情况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卜筮确定合适的结婚时间和对象。再次,古代中国人认为男方要比女方年长三岁或五岁,以示敬重和掌握婚姻的主动权等等。 三、小孩起名

小孩起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直接关系到小孩的命运和吉凶。在古代中国,人们有很多规矩和忌讳。首先,小孩的姓名不能与某些人物重名,以免起冲突。其次,要注意小孩的神和命运神的名称。一般情况下,小孩的姓名和他命运神的名称不能冲突。再次,小孩的名字要有好的寓意,取个吉祥的名字。而且在古代社会,男孩子的名字往往含有侵略性的,而女孩子则要柔弱一些,更强调美好和优良,以塑造男女儿女的性格。 四、饮食 古代中国的饮食忌讳也有很多。首先是一些宗教信仰上的忌讳。像佛教、道教 等宗教中,禁食某些肉类、素食、禁止猪肉等等。其次是一些地区的区别造成的差异性。有些地方忌讳吃乌鸦肉,有些地方则忌讳鸽子、鸡肉等等。还有一些食品的组合忌讳,比如蟹和梨不能同食、糖和乌骨鸡不能同食等等。这些食品的忌讳都有着不同的说法和根据,一般认为是为了保护健康或避免意外的食品中毒等。 五、社交 在古代中国,社交礼仪也是禁忌和忌讳的重要方面。首先是不能随意谈论政治,因为那个时代的汉族文化认为,谈论政治轻则触犯上司,重则有生命危险。其次是要尊重他人的习俗和信仰,不得反感或破坏别人的信仰和习俗,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更要注意别人的心情和感受。还有就是不能随意侮辱别人的名誉、尊严等等,这些都是不容忍的。 六、总结 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宗教信仰、食俗习惯等方面都影响了禁忌与忌讳的产 生和发展。在社会长期和平的时期,人们更注重丰富内容、缀满细节的生活品质,以营造自由平和的社会氛围。虽然禁忌与忌讳看起来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 现象,但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文旨在揭示古代中国人的禁忌与忌讳,并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历史研究素材。

唐朝结婚典礼礼仪

唐朝结婚典礼礼仪 唐朝结婚典礼礼仪 “采择之礼”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顾名思义,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现今多数是新人双方自由恋爱。但也有多数是相亲介绍。 “问名之礼” 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唐朝婚礼采取这种形式,看双方八字是否合,觉得可以,便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纳吉之礼” 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也要行奠雁礼。也是下正式婚书。有一整套签字等等程序。现在大概算是登记以及婚前财产公正程序。 “纳征之礼” 纳征,也叫纳币。通俗一点,就是送聘礼。各代价码是不太一样的。早期,用帛淄,然后金,银,不一而足。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迎亲之礼” 简而言之就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新郎亲迎,古代是要御车至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里头礼节一套,然后迎新娘出来上车,新郎御轮三周,先归。新娘乘后车,女家亲属数人

伴送,称“送亲”。 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称为“却扇”,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此外,还有若干禁忌,比如,揭盖头,一定要用秤杆,用手不行的,龙凤花烛,一定要成双,而且终夕不能熄灭,经常看见影视剧这样的情节,新郎甲一口吹灭了蜡烛,拥新娘乙入帐中,这在古人说来,就叫野合。 大唐婚礼 唐代婚姻大多仍须经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但男女双方并非唯命是从,任人摆布,而是有着一定的自主挑选。受六朝遗风影响,注重门第仍是唐代婚姻的重要观念,讲究门当户对。同时,在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贞节观念比较淡簿,离婚再嫁比较平常,一些妇女至有三嫁、四嫁者,他如未婚少女私结情好,有夫之妇另觅新欢者也不乏其人。唐代盛行厚葬之风,且愈煽愈烈,上自皇室王公、百官勋臣,下至闾阎百姓,无不如此。

结婚习俗归宁流程

结婚习俗归宁流程 结婚习俗 - 归宁流程 归宁,古时流传下来的礼俗,又可称为做客、返外家(闽南语、粤语用法),俗称回娘家,指已建立家庭的夫妇(如有子女者,则大部分会携子女一同前去)回娘家。 新婚夫妇的归宁 称为三朝回门,是指新婚夫妻在结婚的第三日,携礼前往女方家里省亲、探访,女方家人此时亦须准备宴客(通常于中午,称做归宁宴或请女婿),结束后,媒人的工作才算告了一个段落,男方须送礼给媒人表示谢意。 一般在日落前就要回到男方家里(一说是如此比较容易生男孩),如有不得已之原因得留宿的话,夫妻需分房睡,以免对娘家的人造成冲撞。 春节回娘家 传统上夫妇会携同子女于农历春节的正月初二返回娘家,多数人在回娘家时也会携带礼物前去。回娘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系彼此之间的情感,但有时在此日,已嫁的女儿返回娘家后,自己的部分家人(如母亲等)也返回娘家了。 传说正月初一回娘家,会使娘家变穷。但现代人有不少已经没有这样的禁忌了。但也有民间说法认为,这只是婆家“恐吓”媳妇新年时要留下来帮忙家务,而编造的借口。 归宁流程 1. 婚后第四天、六天、十天或十二天,新婚夫妇回女方家称之为[做客] 、[返外家]即所谓[归宁] 。 2. 新娘的弟妹应到新郎家,请新郎新娘一起回新娘家,俗称[双人 ] 。大都是上午接受邀请,中午聚餐,日落时回家俗称[暗暗摸,生返

查埔(男孩)] 。 3. 新人相偕归宁时,新郎要准备一些礼品,例如:橘子、苹果[甜蜜] 、香蕉[招呼] 、椪饼或椪柑[象征新娘肚皮会胀会怀孕] 、酒等等,礼品的数目均应为双数。新人进入厅堂先拜祖先,新女婿要随同去拜见岳父母,有表示[感恩戴德]之意,最后会见弟妹子侄,并赠礼仪。 4. 中午女方家宴客,称[请子婿] 。招待亲朋好友给新郎认识,新郎一一称呼。 5. 女方准备回礼:例如米香、糯米糕、桃饼、蜜饯、两只有根有叶的甘蔗[祝福新人甜甜蜜蜜、透头透尾] ,种子鸡一或二对[约二~三个月大的公鸡、母鸡各一只,准备新娘生产时进补用] 。橘子、香蕉供新人带回男方。

枣庄地区的婚嫁习俗

枣庄地区的婚嫁习俗 枣庄为孔孟之乡一脉之地,受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较深。特别是旧时的婚嫁礼仪更为隆重,娶妻有“小登科”之称。要进入洞房花烛之夜,需行过“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俗称提亲、说媒、说亲,对男方而言叫“说媳妇”;对女方来说叫“说婆家”。旧时提亲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注重门当户对。多数男大于女,同岁的也好。也有女大于男的,但不能大太多,有“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没意思”,“女大五比老母”之说。问名俗称查“八字”,男方把女方生辰八字、属相要来,请算命先生查一查双双“八字”、属相是否相合。纳吉俗称“合年命”。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双生辰八字,属相相配,如果相合即可订婚;如果相克就不能订婚。古时有属相相克口诀相沿至今,如:白马犯青牛,鸡犬泪交流,乌猪犯猿猴,龙虎相斗,鸡猴夫妻不到头等。纳征俗称“定亲”。婚事一旦说妥,男女两家先下“通书”,即男方求婚的红纸小贴,俗称“定亲喜书”。下“通书”一般不行重礼,男方以禽类、美酒、糖果、布帛、首饰为彩礼。女方回以文房四宝,鞋袜等物。下“通书”后,还要正式签订婚约,俗称“下大启”,亦叫“传启”。仪式较为隆重,双双都在同日宴请媒人,男家早宴,女家午宴。下完“大启”,表明婚约正式生效,具

有法律效力。如果一方毁约,要通过家长、族长、媒人重新议定,双双退回启贴、彩礼、信物,方可解约。“下启”后,双双议定佳期,准备迎娶新人。根据女方属相和生辰八字议定婚期,属兔鸡的阴历正、七月,属虎猴的二、八月,属牛羊的五、十一月等。至于婚期定于哪一天,要看女方的八字和黄道吉日才能确定。婚期定下来就是娶亲了,俗称“办喜事”。对男方来说称“娶新媳子”;对女方来说则叫“出门子”。娶亲之前,男方要做好一切迎娶的准备。例如下喜帖、安客、请执事、厨师、乐队、伴娘、雇花轿、布置新房等。娶亲的一切事都由执事操办。娶亲前,要套被褥,即绿褥子、红被,意为越过越滋。套被褥得找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忙,套被的时候在四个被角都放上染红的花生、栗子、硬币等,谐意“早生贵子”。男方还要套红棉袄、红棉裤,俗称“催嫁衣”。迎娶的前一天,把棉袄、棉裤送到女家,叫“送催嫁衣”。按照“查日子”指定的方位把新床铺在新房里,俗称“铺床”。铺床的人必须是夫妻二人,儿女双全。铺床的时候,在大红苇蓆下放秫疙瘩、豆秸,意思为秫疙瘩,豆疙棒,一年一个小学生(一年生一个孩子)。铺好床,先由新郎的弟弟、表弟或侄子在新床上打几个滚或睡一夜,俗称“滚床”。迎娶的前一天,新郎家张灯结彩,门两旁贴大红双喜字,门上贴对联。新郎还得上喜坟,新郎穿新婚礼服,黑礼帽或老蓝色帽子,上缠红线;蓝长衫、紫袜、青布鞋。满清时,辫子上

传统节日习俗与禁忌

传统节日习俗与禁忌 传统节日习俗与禁忌 1.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2.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3.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5.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6.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 7.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8.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9.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0.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1.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2.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3.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4.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 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 订时辰) 15.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 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 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传统节日习俗与禁忌[篇2] 一、忌于鬼月农历七月完婚。 二、忌于农历六月完婚,因有半月妻的意思。 三、安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四、床位安好后至新婚夜前夕,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如无可避免,可找一位大生肖(如肖龙)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 五、订婚当天,不管天气有多热,所有参加订婚的宾客都不可以煽扇子,否则会有拆散的意思。 六、订婚之文定喜宴完毕后,双方都不可以说再见,否则会有再婚的意思。 七、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礼服忌有袋口,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八、新娘子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取“哭发哭发,不哭不发”的意思。 九、结婚当天,新娘子出门时,姑嫂均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同音,都是不吉利的词汇。 十、在迎娶途中,如遇到另一队迎娶车队,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以化 解之。(但现今多以花车车队取代,如在路上遇到另一队车队,可互 相相视祝贺代替放鞭炮。)

安康婚嫁习俗礼仪

安康婚嫁习俗礼仪 婚嫁习俗 旧时的婚嫁,在程序上遵循“六礼”之规,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表现形式在安康地区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基本内涵没有大的改变。安康婚俗基本上沿袭此制。 订亲又称订婚、订媳妇,是婚姻程序的第一步。订亲分为请媒人、拿八字、过门三道程序。 请媒人是男方有意某家女子时,便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备礼前去求婚。旧时,安康各地的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边远山区和农村,一般当男孩长到十三四岁时,父亲便开始操心其婚事。现在大多是20岁左右。当地称媒人为“红爷”或“红娘”、“媒婆”。 拿八字是旧时“六礼”中的“问名”。求婚后男方托媒人前往女方询问姑娘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这一程序在安康叫“放八字”,也称“放口”。女方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庚贴,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转交对方。男方拿到“庚贴”

后,连同儿子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卜算,看男女生辰和属相是相生还是相克,叫“合八字”,也称“合相”或“合婚”。若相克,则不能“合婚”。 过门是提亲后,八字又相合,由媒人引导,父母、兄妹和亲族叔伯等陪同姑娘前往男方“看家”,当地叫“过门”、“踩门户”。实际是女方对男方家庭状况,如住房、家具、家境、贫富程度等的实地考察。“过门”之后,女方走时,男方要送一些礼物。如果女方接受,表明女方对男方家庭较为满意;如女方推辞不受礼,则表明女方对男家不中意,婚事也就不便再提了。“过门”这一程序在有些地方是男方到女方家去,由媒人引导,带上“合婚礼”到女家去,女家以礼招待之后,姑娘与男方相见。见后,若男女双方满意,便让姑娘给男方来的客人,一一敬茶,谓之“端茶”。之后,由男方母亲亲自给姑娘带上耳环,临走再送给姑娘红包和礼物。如男方看不中,便不给女方什么礼物。旧时,不少地方保持古老的“纳吉”习俗,男女双方不直接见面,姑娘只能躲在屋内从门缝看女婿的长相;男子只能根据女方兄弟姐妹来推测姑娘的容貌。即所谓:“穿衣裳看袖子,说媳妇看舅子。” 认亲是男女双方同意之后,举行订婚仪式,然后男方带礼物,在媒人的带领下,去女方家拜认直系亲属,为“认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