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各国创新创业启示.

世界各国创新创业启示.

世界各国创新创业启示.
世界各国创新创业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概况以及对我国双创教育的启示

浅谈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课堂教学·校内孵化·校外实习·开放互动 BABSON COLLEGE EDUCATES ENTREPRENEURIAL LEADERS WHO CREATE GREAT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EVERYWHERE 黄华

主流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PART 01

英国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多元互动,由课程开发、创新创业研究、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研究、课外实践活动等多元素的综合体系。同时,课程开发实现网络化,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有效评估。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让很多学生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参与学生事务的全面管理和协调,包括学籍管理、奖学金咨询、就业指导、留学信息、学生社团等事务。 英国政府创建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K )与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 ,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兼有教学和孵化器的双重作用。 更注重联系企业为大学提供资金和咨询指导;帮助师生创办知识衍生型企业,鼓励技术转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天使基金、创业孵化和创业科技园区的服务。 政府设立统一管理机构 联系企业促进转化 创造机会培养实践能力 多元化网络化 在英国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初期都犯了“功利性”错误,以为创业教育就 是让大学生去创业。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英国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目标不是单纯为了让大学生去创业,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创业精 神和创业品质。 英国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全校模式为主,由学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课程,学生通过选修、必修通识课与专业课形式、资格证书形式、辅修学位和培训形 式等接受创业教育。 全校模式 早期误区

世界各国创新创业启示

欧盟区域创新指数排行榜第一, “隐形冠军”数量在德国排名榜首—— 内卡河谷:德国产业成功秘密所在 编者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进军征程中,需要瞄准国际发展趋势,研究海外科创中心建设得失,以开放的眼光,立足自身实际,打造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全球影响力。 本报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合作,启动了“探访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项目,6名记者与多位科技政策研究专家分别前往美国纽约、波士顿,加拿大多伦多,德国慕尼黑、巴登—符腾堡州,芬兰赫尔辛基,以色列,俄罗斯莫斯科,走访了当地有代表性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科技服务机构,探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经验,包括他们曾经遭遇的失败教训。 记者将以自身的观察、与专家的对话,探讨这些话题:纽约这座以金融闻名的城市,如何打造“硅巷”,

追赶硅谷的创新脚步?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为何在欧盟区域创新指数排行榜上位列第一?以色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原因是什么?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这些国家和城市的政府扮演了何种角色? 从今天起,本报陆续刊发这组系列调查报道,敬请关注。 ■内卡河谷上的两座“桥”——州立研究所通过应用型科研、州政府投资的基金会支持的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服务和教育,将科研与产业联系在一起。其主要合作对象都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财力、人力无法与大企业相比,却是创新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子 ■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专家是国际稀缺人才。这类人才可成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项目经理,也可成为企业创新骨干或投身创业的科技企业家 “德国南部,或者说整个德国产业成功的秘密在内卡河谷。”在戴姆勒奔驰公司总部,高级经理英格尔·康纳德博士这样对记者说。 内卡河是莱茵河支流,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深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高校转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新加坡、英国、美国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英国、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一)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也是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在往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在“教育制度质量”方面,新加坡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新加坡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1.创业教育课程立体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针对不同的创业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国立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科技企业家辅修课、面向外国学生举办“创业暑期学校”、面向在职技术人员开办“新视野研讨会”等形式。南洋理工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硕士分别开

成果,有过创业经历。另一方面,积极选派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和海外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深造和技术培训,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专业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保证学术研究和创业课程的质量和标准,长期以来对课程采用一种校外评审制度,由海外大学资深学者担任评审,定期来新加坡进行考察。1新加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师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直接的产业,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链。 (二)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校掀起了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演变的第二次学术革命,创业教育得到繁荣发展。 1.分层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到目前为止,英国高校已经建立包括“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三层次的机会导向型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有的高校还专门开设了面对特殊群体的创业课程,如关注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创新问题的社会创业课程、女性创业以及少数民族创业课程等。 2.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注重突出具有创业经验和经历。一方面充分利用商学以外学科的师资,因为他们更熟悉所在领域的知识结构,能 1张昊民、郭敏.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87-91.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耿兵,段玲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成都,610103) [摘要] 纵观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人才更需要 人格本位教育理论,即强调知识与技能教育、智慧与方法教育和人格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总之,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使应届大学生可以成功创业的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 企业家速成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意义与社会价值是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 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创新精神的革命性创业的一代新人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这种面向 创业革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训练,实质上是开发高水平人力资源的教育的全面创新。 [关键词]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 人格本位;知识与技能教育;智慧与方法教育;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0)03-0019-05 一、21世纪的 第三张教育通行证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创业教育证书,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越来越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进一步提出: 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这里所说的 第三张教育通行证是相对于以知识教育为主的 学术性通行证和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 职业性通行证而言的。 全球经济已经转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因为,第一,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本质是创新。历史性的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又有专业知识的、还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新创业的责任。第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必然使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其显著特点。势必导致新的产品和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而在新的行业中,起初都是新开办的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第三,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一方面在许多领域迫使企业扩大规模,于是推动企业兼并、合并。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是一个日益扩大差别的过程,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又有力地推动这种差别的扩大,于是导致大企业供应大市场的活动不断向小企业供应小市场的活动转移。第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创业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势必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第五,知识经济的资源特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源优势。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信息取代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具有创业的资源优势。第六,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信息优势。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创意,发现商机,迅速获得创办和经营任何一家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信息。 19 *[收稿日期] 2010-04-20;[修回日期] 2010-05-05 [作者简介] 耿兵(1961-),男,河北人,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段玲(1984-),女,四川人,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深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高校转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新加坡、英国、美国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英国、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一)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也是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在往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在“教育制度质量”方面,新加坡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新加坡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1.创业教育课程立体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针对不同的创业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国立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科技企业家辅修课、面向外国学生举办“创业暑期学校”、面向在职技术人员开办“新视野研讨会”等形式。南洋理工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硕士分别开设了

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课程。 表1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部分课程1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国际化 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高校想方设法将海外优秀人才引入学校,从全球范围内高薪聘请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等优秀师资。以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为例,80%教师为外聘兼职教师,他们大多来自企业或者在企业中担任外部董事,也有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人员,掌握了较多科技成果,有过创业经历。另一方面,积极选派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和海外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深造和技术培训,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专业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保证学术研究和创业课程的质量和标准,长期以来对课程采用一种校外评审制度,由海外大学资深学者担任评审,定期来新加坡进行考察。2新加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师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直接的产业,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链。 1黄兆信、刘丝雨、张中秋.新加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60-164. 2张昊民、郭敏.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87-91.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_以美国_德国为例_夏小华

作者简介:夏小华,硕士,教授,阜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编号:2012jyxm331)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招标项目“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创建及推广研究” (编号:SK2013B358)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编号:1672-6758(2014)06-0004-3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以美国、德国为例 夏小华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摘 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观念、行动、角色和目标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借鉴 学习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在创业教育观念上,要坚持创业与创新相联系;在创业教育行动上,要特别注意内涵和外延并重;在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上,要清晰自己的职责;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要致力于培育引领性人才。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美国;德国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看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之一。各高校也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逐步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观念、行动、角色还是目标等方面都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及时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制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 一步发展,难以为国家培养出“引领性”人才。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观念:创业与创新有无联系。当前,我国高校对开展创业工作意义的认识大多基于 就业方面的考量,因而提出“以创业促就业” “先就业再创业”等诸多口号。大家普遍认识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有必要鼓励毕业生通过创业途径实现就业,并通过创业来提供更多的岗位改善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因而创业与就业联系密切,谈到创业自然会联想起就业。正因为如此,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引导部分高校着眼于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要,发挥社会服务这一职能,建设“应用型高校” 。将创业与就业相联系, 符合创业内涵本身之要义,因为创业蕴含着“创造职业”之意蕴,况且在一定程度上,创业确实能够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困局,因而高校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将创业与就业相联系本无可厚非,但如把这一观点当做创业教育目的的全部,显然不够全面,甚至顾此失彼。 美国和德国也非常重视高校创业教育,他们起步比我 们早,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创业虽然与就业相 关,但重要的是创业与创新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如若忽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创业的视野和层次都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并且创业一旦与创新相联系,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一点从两国对大学类型的划分就可看出。他们将大学划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和创业型三个类别,并且创业型大学一定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些国外学者又将创 业型大学称为“创业型研究型大学” 。反观我国的应用型高校一般是新建的或者是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这就注定了国外的创业型大学会在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 育,培养“引领性”人才;而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则必然会注 重社会需求开展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 正是因为将创新与创业相联系,美国的大学已然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也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大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德国是第一次学院革命的发源地,秉承洪堡理念的德国“研究型大学”成为19世纪世界各国学习的对象。但是后来,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于创新创业教育,发起了二次学院革命,并得以迅猛发展,大有超越这些研究型大学的趋势,迫使这些研究型大学走上“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当创新创业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接受并实践时,德国的高校同样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诞生了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一大批“创业型”大学,引领和支持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2.行动:内涵与外延孰重孰轻。 国外对高校创业教育行动的研究比较深刻,主要有 “行· 4·第14卷第6期2014年6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14No.6Jun.2014

国际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新趋势及启示

摘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正在成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历史变革。因此,为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把握主导权和主动权,我国亟待学习国际有益经验,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新经济增长,缩小“创新鸿沟”。这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重大历史抉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构和重组过程,创新已由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种政策选项,升格为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战略选项。全球已进入新的创新密集活跃时期,创新创业也正在改变国家竞争力量的对比之中。 一、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我国创新创业新格局演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从世界范围看,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创新驱动大势所趋,正在出现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历史性交汇。这种交汇千载难逢,成为我国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短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长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需要。 我国经济步入发展的新常态,正步入一个动力切换、结构转变、阶段更替和风险释放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传统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当今技术创新已进入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经济发展进入到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的历史阶段。 “创新红利”的作用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个时期。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近一段时期以来,围绕“双创”,国家相继出台了《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各级政府从企业登记、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为创新创业“松绑”。 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正在加速发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代信息技术的大爆发,创新门槛大幅降低,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快捷和低成本创新活动大量涌现,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创新创业的主体多元化,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动下,创新边界和空间大为拓展。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创新引领型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国创新创业的春天正在到来。 然而,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较低,经济增长模式仍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并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650367.html,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启示 作者:严璐璐王芳姿蒋鑫晨 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3期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当今世 界两大文化主流,两者存在很大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其互补性,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文化的融合创新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活动产生了诸多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创新;创业;融合 一、文化的概念、层次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及层次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包含知识、信念、艺术、法律、道德和作为社会一员的人这个个体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等人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对群体内人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首先,文化具有群体共性和普遍性。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的各个层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种长久的历史积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它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响全面、深刻而且长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它是群体中人们判断是非与优劣的标准。[1] 社会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一个民族的行为,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和物质化。东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同时,文化的内容是不能遗传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来。人们习惯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交往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总是把自身文化作为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其他文化,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妨碍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沟通与交往。 研究者们对文化的层次划分有各种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葱模型”:表层称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建筑,语言等,人的肉眼易见,就像洋葱的皮;中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该文化大多数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层是核心层,即价值观(Values),指人们所理解和相信的关于真、善、美的观念,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2]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