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发明

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

指南针

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

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

使用:唐末用于战争。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术

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起源: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发展: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3、绘画

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

⑴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⑵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⑴《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

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代表:屈原的《离骚》。

3、汉赋:汉代的一种文体。

4、唐诗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风忧国忧民。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5、宋词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6、元曲: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7、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编译《四洲志》。

⑵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

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⑵梁启超: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⑷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⑸维新变法的作用: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

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5、主阵地:《新青年》。

6、中心:北京大学。

7、主要内容:

⑴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⑵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条件;

⑴进步性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⑵局限性: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中国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

⑴著书立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⑵展开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⑶成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意义

⑴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⑵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干部和阶级基础;

⑶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伟人

理论(重要思想)

历史功绩

孙中山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

2、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进步性⑵反映资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愿望

⑶推动辛亥革命发展

3、评价

⑴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局限性

⑵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4、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

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

时期

著作

标志

发端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井冈山

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成熟

延安

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新发展

新中国

成立后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1、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⑵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⑷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3、毛泽东思想的影响:⑴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3、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4、历史意义:⑴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⑵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历史意义: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⑵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⑷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文革”使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扫盲教育。

2、“文革”对教育事业的摧残。

3、1977年恢复高考。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

用自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1983年

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3年

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哥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⑴“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⑵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3、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

二、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西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三杰”

⑴但丁:《神曲》

⑵薄伽丘:《十日谈》——“人曲”: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和批判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提出人类平等思想。

③彼特拉克

2、文艺复兴高潮时期: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薄伽丘《十日谈》对人的赞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⑴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仰得救”),无须教士和教会的介入,无须购买赎罪券——否认了教皇的权威;⑵人人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对话。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反对禁欲主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肯定人的价值作用。

三、启蒙运动(17、18世纪)——西方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国籍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意义

法国

伏尔泰

自然权利学说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学说(最早实践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

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卢梭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

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德国

康德

思想自由

2、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⑴共同点:都注重人的价值,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⑵不同点:

时间

地点

背景

思想

武器

矛头

内容

影响

文艺

复兴

14—17世纪

中心:意大利

资本主义萌芽

人文

主义

基督教神学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

启蒙

运动

17、18世纪

中心:法国

资本主义发展

理性

封建专制主义

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⑴内容: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⑵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⑶历史地位: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②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③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二、量子论、相对论

1、普朗克与量子论

2、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3、意义: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进化论

1、达尔文与进化论

⑴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⑵主要观点: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③达尔文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⑶历史意义: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

②科学上: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政治上: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赫胥黎:论证了人猿同祖论,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3、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

四、瓦特和爱迪生的主要发明及影响

1、瓦特改良蒸汽机

影响:使蒸汽机得到广泛的应用,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为工业、交通运输业(汽船、火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历史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机时代。

2、爱迪生:发明电灯。

意义:城市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把人类带入信息文明时代。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

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唐璜》。

2、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其中包含90多部小说,包括《欧也妮?葛朗台》等),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

3、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二、音乐:贝多芬及其主要作品

贝多芬,德国音乐家,既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其代表作为九部交响曲,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等。贝多芬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因此作品中充满了时代精神,蕴含着革命的力量。

三、美术

1、凡高: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人物,代表作《向日葵》。

2、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

四、影视艺术

1、电影: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

2、电视:1926年英国贝尔德发明机械扫描电视。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政府喉舌,商家招牌,大众耳目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宗教改革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1)思想基础:________运动的影响。(2)主要原因:16世纪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德意志的压榨。(3)直接原因: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________”。答案:(1)文艺复兴(3)赎罪劵2.兴起——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开始标志:马丁·路德发表“______________”。(2)思想主张: ①主张“________”(虔诚地信仰上帝就能赎罪、灵魂获救)。 ②信徒有权直接阅读和解释《________》的权利。③简化宗教仪式,坚持世俗权力高于教权。答案:(1)九十五条论纲(2)①因信称义②圣经3.扩展:瑞士日内瓦________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4.影响(1)政治上:建立了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新教。(2)经济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3)文化上:促进人文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加尔文疑难解析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及联系(1)相同点:①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在思想形态上的反映。②都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社会。③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④都是反对封建秩序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2)不同点:①指导思想上:文艺复兴的本质是热爱人和自然,把宗教放在次要地位,肯定人性,反对神权;宗教改革则仍以来世观念为基础,将灵性置于物质之上,强调信仰和服从,承认神的存在。②形式上: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典文化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③群众基础上:文艺复兴是贵族运动;宗教改革是民众运动。④实质和影响上: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的斗争,更是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它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3)联系:①文艺复兴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准备,没有文艺复兴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冲击,就不会有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实际行动。②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它集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为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作业推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0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

《作业推荐》0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单选题(共90 分) 1.1753年,法国第戎学院举行题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 可?”的征文比赛。受到该题目的刺激和启发,有思想家说:“学院竟然有此胆量提出”,“我即刻着手探讨了”。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撰写的作品是 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C.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D.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撰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作者卢梭,故B正确;伏尔泰《哲学通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未涉及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故AC错误;赫胥黎是生物学家,《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出版于1863年,故D错误。 2.下为欧洲文艺复兴地图。图中某地被誉为“鲜花之城”,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 设计建设的奇迹。这里也哺育了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的文学大家和创作出“神秘的微笑”等传世名作的艺术巨匠。该地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鲜花之城”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薄伽丘、达芬奇都是此地人。由地图信息可知,该地位于①,故A正确;②是罗马,③是德国的科隆,④是法国的巴黎,故BCD错误。 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显示的城市数量可知,15世纪欧洲不少地区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趋向活跃,A选项符合题意。15世纪的欧洲进行政治变革加速,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印刷业的发展主要和文化繁荣有关,与市民阶级出现无必然关系,C选项排除。16 世纪初欧洲才进行宗教改革,D选项排除。 4.有学者感叹,“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试图改变中世纪的道德思想,使之适应喧嚣的城市社会的需要。”“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是 A.薄伽丘 B.苏格拉底 C.莎士比亚 D.卢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结合所学,文艺复兴以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他们”应该是文艺复兴的代表,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故A正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不符合题意,排除BD;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剧作家,是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出现的著名代

2019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含答案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达标 1.(原创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 ) A.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肯定人的现世价值 D.惩罚宗教“异端” 答案:C 2. 16世纪欧洲出现了反对教皇权威的宗教改革。它首先发生于( ) A.意大利 B.德国 C.瑞士 D.英国 答案:B 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完成了一个漫长的进程,并且把这一进程推到顶点,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古代思想在中世纪得到恢复和吸收。”“古代思想”主要是指( ) A.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 B.中世纪神学思想 C.中国的儒家思想 D.新教的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A 4.(2013·汕头高二质监)“人应该与上帝平起平坐,因为两者同为世界主宰”。主张这种观点的是( ) A.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B.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者 C.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D.近代的儒学思想家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信息“上帝”可排除D项;根据信息“平起平坐、世界主宰”可知这种观点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矛盾直指宗教神权统治,排除A、B项,C项正确。 答案:C 5.(2014·惠州第一次调研)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 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图表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这是天主教“因行称义”的体现,马丁·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排除A项,C项正确。B项是加尔文的思想;D项是宗教改革的结果。 答案:C 6. (2014·佛山第一次质检)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 A.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B.反对宗教信仰 C.认为教皇无权阅读《圣经》 D.支持废除基督教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马丁·路德主张不需要教会,基督徒可以阅读《圣经》,与上帝沟通,强调了基督徒是自由和独立的,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反对只是教会精神独裁,不反对宗教信仰,不支持废除基督教,故B、D项错误;教皇作为基督徒也可以独立阅读《圣经》,故C项错误。 答案:A 7. 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试题

历史补考卷 副标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浩然正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这是对人的品德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这三句话,对后世中国人的品德修养和性格形成有深远影响.所以根据题干判断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努力完善个人品德.故应该选A,而BCD与题意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百家争鸣,意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涉及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孔子和孟子、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2.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 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班固() A. 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B. 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 C. 推崇重农抑商政策 D. 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答案】A 【解析】材料开篇对“食”“货”做了分别的解释,食是指农业,货是指工商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体现了作者农商皆本的意识,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A。 解答的关键是从“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 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 A. 因地制宜的管理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专制主义的削弱 D. 地缘政治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对新疆地区实行的是军、民分治,而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说明适应了新疆和西藏不同的发展特点,即因地制宜的管理,故A项正确. 两者都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学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知道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 ②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 ③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①根据教科书和导学案,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三、自学指导 【概念解读】文艺复兴 14-17世纪,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 一、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兴起 【自主学习1】阅读材料 材料一 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材料二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文化手稿,……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根据教材概括文艺复兴核心和主要内容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一历史教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教版必修三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分析】 《文艺复兴》是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它上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继承了智者运动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精神内涵;又以人文主义为旗帜,解放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神权的统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为第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出现奠定思想基础。它是西方人文精神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一、知识能力 1.熟悉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巨匠的主要成就及艺术风格,记忆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名称,理解人文主义思潮的内涵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2.认识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 3.提高透过文学美术作品这类特殊的历史视角分析归纳历史发展特征的能力。 4.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二、过程方法 本课学习过程以探究学习为主,由教师提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同时结合演示文稿,利用视觉的直观性,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认识思想解放运动是新社会产生的号角,渗透“人类的进步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升华”的历史观。 重点:人文主义的各种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典型作品的人文主义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渲染:《我的太阳》 由帕瓦罗蒂《我的太阳》引起对意大利自由、浪漫、Array艺术、文明的色彩联想。 展示:意大利人挖掘并修复雕塑。使当时意大利人 感到震惊的希腊雕塑《拉奥孔》。 过渡:我们现在看到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吗?不一定 感到震惊。但是,当年的意大利人为什么会对这座雕像 感到震惊呢?为什么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这就要 追溯到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去体验当年意大利人的感 受,去追问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兴起伟大的文艺复兴运 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