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4讲对他人的认知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第4讲对他人的认知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第4讲对他人的认知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第4讲对他人的认知与归因

第4讲

对他人的认知与归因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心灵创造的即使我们并肩站在同一

块草地上我看到的绝不会和你看到的相同 George Gissing 1903 一个人知觉

1 如何对他人形成印象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是指把

name=baidusnap0>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

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

然后再收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能完

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1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

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

力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第一印象依据的三个维度

Osgood Suci和 Tanenbaum语义分析实验评价Evaluation从好与坏方面加

以评定力量Potency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性Activity从主

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发现某个人或物被置于这三个维度上即使有再多的评

定也无法增加对这个人的信息人们依据什么评价他人研究美国人凭什么投选

票 Kinder和Abelson的研究表明能力知识能力感召力以及领导能力是否正

直是否有道德诚实以及对权力的欲望 2 整体印象的三个理论模型

平均模型The Averaging Model 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

象约翰的个别特质苏珊的评定清

洁 10 聪明 10 体贴 4 矮小

-5 衣着随便 -9 整体印

象 105200 累加模型The Additive Model 对信息的整合方式

是累加而不是平均正性信息加到已经存在的正性印象之上会变得更加喜欢而不

是降低喜欢程度加权平均模型The Weighted Average Model Anderson 对主要

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然后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 3印象形成中的偏差晕

轮效应halo-effect对他人形成印象的时候对方的某一项高分特征影响了我们

对他的其他特征的评价出现了普遍偏高的现象与这种偏差相反的是负晕轮效应

也叫扫帚星效应forked tail 特质描述

吸引人者中等者不吸引人者人格的社会融洽性

6539 6242 5631 职业地位 225 202 170 称职的丈夫妻子 170 071

039 称职的父母 354 455 391 社会幸福及职业幸福 637 634 528 总幸福

1160 1160 883 结婚的可能性 217 182 152 注数字越大表明评价越高晕轮

效应的证据Dion Berscheid Walster 1972 人总是以貌取人想想你是这样的人

吗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平均判刑年罪名吸引人的不吸引人的控制组欺

诈545 435 435 偷窃

280 520 510 利用自己的美色去诈骗别人的罪

犯会被判重刑而外表漂亮的人偷东西会被宽恕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 是

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Sears认为这种偏

差只发生在评定人时他也称之为人的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负性效应

The Negativity Effect Fiske1980 指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对负性信息比对正

性信息给于较大的权重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比正性特质大 2个人知觉的线索有那些 1情绪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

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绪是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情绪是我们了解他

人的窗口学会使用微笑的价值微笑的含义有两种微笑是快乐或高兴等基本情

绪微笑是一种沟通性的动作 Kraut和Johnston1979通过观察日常的人际接触

以验证微笑的含义他们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做社会接触比如看他的朋友时便微

笑而逃避社会接触比如看地面时便不微笑他们据此推论说微笑并不全代表快乐

研究还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全倒spare或strike后有30是时间在微笑其他时候

有23的时间在微笑微笑既是一种沟通手段也是快乐的表达是社会互动的一部分

是一种沟通技巧非言语线索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言学线索前者指

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距离Distance人际距离是判断的指标

之一姿势Gestures体态语言有人引诱我犯罪目光Eye contact传递什么样

的信息超言语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停顿

等等人们在说谎的时候超言语的线索往往会使他的企图泄露出来二归因归

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由于人们轻易不愿付出自己的认知资源所以并不是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归因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1归因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归因理论对归因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加以论述这些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1 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海德指出每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外因压力天气情境海德指出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2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Bernard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一样Weiner1972年的归因模型不稳定稳定内部努力能力外部运气任务难度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einer 1982 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制特定的努力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老师的偏见来自他人的偶然的帮助不可控特定的能力心境与情绪考试难度一个人的运气 3Lyn Abramson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抑郁型的归因风格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之上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之上具有这些风格的人常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乐观型风格的人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而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上去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如对张三打李四这件事的归因张三是行动者李四是刺激物打

架时的环境是背景Kelly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它事物作同样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社会角色 本章学习目标 角色的含义 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角色的行为模式 角色学习 角色扮演 角色冲突 角色偏差 性别角色差异 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一、角色的含义 角色(role)最初是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

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但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莱威(M.J.Levy)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社会地位” ;纽科姆(T.M.Newcomb)在其《社会心理学》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本身,他认为“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林顿在《个性的文化背景》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期望或规范,他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角色理论研究者彼德尔(B.J.Biddle)将角色视为行为或行为的特点,他在《角色理论:期望、同一性和行为》的著述中强调,“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特点”;森冈清美把角色分为两种,把地位分为“群体性角色”与“关系性角色”。以家庭为例,所谓“群体性角色”是观察家庭内的各个位置与家庭群体的整体关系时的概念.如户主、主妇、户成员的区别那样;所谓“关系性角色”是从家庭关系角色来观察各个位置时的概念,如妻子对于丈夫、儿子对于母亲那样。这样,如把家庭成员数作为n 的话,一个位置就会伴随(n-1)个关系性角色;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家李长贵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行动的规范、自我意识、认知世界、责任和义务等的社会行为” ;安德列耶娃把角色要素分为下面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待系统,这个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特殊期待系统,也就是说,角色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的外

社会心理学 12答案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择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按照“大五”人格理论的观点,与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交往相关的人格维度是b A.神经质情绪稳定性B.外向型 C.开放性D.愉悦性宜人性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映时所显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 大五人格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 1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2宜人性:随和,信任,直率,利他,谦虚,移情 3尽责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4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5开放性:想象,审美,修养,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2.对科学研究的假设的三个要求不包括 ...c. A.必须是可证伪的 B.必须是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达的 C.必须简单D.必须区别于常识 3.按照Abramson艾布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乐观型的人经常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b A.外部、稳定、整体的因素B.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 C.外部、稳定、局部的因素D.内部、稳定、局部的因素 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或推论 共变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结果总是与一个原因相联系,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不发生,我们就将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排除原则:如果情景原因足以引起行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 归因的非期望性(非顺从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期待,或不为社会所公认,就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一、学习的机制 (一)联想 (二)强化 (三)模仿: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二、社会交换论: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Homans)相互联系的普遍命题上: (一)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二)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三)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四)剥夺—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五)侵犯—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意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变得更有价值。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与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和米德(M.Mead)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有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与个体与他人互动,而不是在于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个体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潜意识(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在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中以性本能为主。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还有前意识--潜意识中可能被召回的部分。 2.“力必多”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假定,力必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其发展呈定式化,如果正常发展状态受阻则可能会产生性倒错状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个体初级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在婴儿期表现尤为突出。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是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前者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指向毁灭,是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结构 有三个层次: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1分) 第一份专业经济心理学的专业杂志是哪一年创办的?() ? A. 1902 ? B. 1908 ? C. 1975 ? D. 1981 2. (1分)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经济心理学的是()。 ? A. 考托瑙 ? B. 拉扎斯菲尔德 ? C. 阿尔布 ? D. 迪希特 3. (1分) 关于性别角色的论述,下列哪位学者的观点最接近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观念?() ? A. 本尼迪克特 ? B. 奥尔波特 ? C. 霍尼

? D. 帕森斯 4. (1分) 感知觉异常;逻辑思维紊乱;奇怪想法与信念;情感迟钝或倒错;明显怪异行为;明显退缩或社会隔离;兴趣、动机、意志力明显减退;学习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生活懒散、个人卫生或修饰明显受损等这些特征,是()的初期症状。 ? A. 躁狂抑郁症 ? B. 抑郁症 ? C. 精神分裂 ? D. 走火入魔 纠错 5. (1分)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横向结构属于()。 ? A. 差序格局 ? B. 团体格局 ? C. 交换格局 ? D. 情感格局 纠错 6.

(1分) 下列哪位社会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做过出色的跨文化研究? ? A. 奥尔波特 ? B. 霍尼 ? C. 米德 ? D. 海德 纠错 7. (1分) 下列心理学家中被认为是经济心理学的创立者的是()。 ? A. 弗洛伊德 ? B. 冯特 ? C. 塔尔德 ? D. 阿尔布 纠错 8. (1分) 考托瑙对经济心理研究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他认为经济心理研究的重点应该是()。 ? A. 经济行为

? B. 决策行为 ? C. 心理预期 ? D. 非理性行为 纠错 9. (1分) 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责备、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好玄想等这些特征是()的表现。 ? A. 癔病性人格 ? B. 强迫人格 ? C. 反社会型人格 ? D. 分裂人格 纠错 10. (1分) 拉扎斯菲尔德则主张在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以()作为研究的重点。 ? A. 经济动机 ? B. 消费行为 ? C. 消费潜意识 ? D. 经济习惯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 一、单现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B) A、荣格 B、弗洛伊德 C、阿德勒 D、霍妮 2、个体出生到成年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指( D)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基本和预期社会化 3、根据角色存在形式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A) A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B先赋角色、后致角色 C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 D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 4、在人际关系的8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D) A竞争型 B合作型 C竞争合作型 D无规则型 5、“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6、时尚的极端形式是( C ) A时髦 B热 C时狂 D流行 7、从信息传递速度看,以下哪种沟通速度最快( A) A轴型 BY型 C链型 D圆型 8、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是( B )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外化 9、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即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这种沟通称为( A ) A假相倚 B非对称相倚 C反应性相倚 D彼此相倚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漂亮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赋予它们以各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C)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作用 D隐含人格 11、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称为( D) A缺陷补偿 B自我照顾归因 C选择性遗忘 D自我设障 12、米德认为,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D) A角色学习 B角色分析 C角色意识 D角色扮演 13、迁居到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社会化称为( c ) A发展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主动再社会化 D强制再社会化 14、在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 D) A动态无声的 B静态无声的 C有声的 D类语言 15、阿德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属于(A) A 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ABCDE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档案研究法 2、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有( ACD ) A时尚 B时狂 C流言 D集群行为 E群众行为 3、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解释有( ABC ) A挫折—侵犯理论 B随异交往理论 C标签理论 D符号互动理论 E社会认知理论 4、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称为类语言,它包括( ABCDE ) A笑声 B哭声 C叹气声 D呻吟声 E其他声音变调 5、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包括( AC ) A退化 B投射 C攻击 D抑制 E隔离 三、判断(每题1分,共计5分) 1、“望梅止渴”式的暗示是间接暗示。(×) 2、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女孩更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男孩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 4、人们用来进行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静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 5、实验室实验法比现实实验法的信度高,效度低。(×)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10分)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

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去个性化:指人们在群体中的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性水平降低的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合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的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程度。 责任分散: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 攻击性行为: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社会心理学答案(1)

1.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2.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研究自己的观点的?80年代 3.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确 4.社会心理学是生理心理学的下级学科否 5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社会动机 6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 2 7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8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只有一种是标准的错误 9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普通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 11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错

误 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考试法 13影响结果的因素一定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错误14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一般观察法 15现场实验法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不需要控制变量。错误16相关就可以解释因果。错误 17观察法根据主体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2 18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调查法 19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正确 20群体心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的关系 21麦孤独的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错误

22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错误 23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还有参与观察法 24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5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正确 2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证实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分析论”阶段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错误 27社会经验论时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形成 28卢梭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来自教育 29人类的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正确 30调查法可以分为几类? 2 31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 8-10个月 32人生来就会有“我”的概念。错误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A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b 对象性c 统合性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 )、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 )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 )、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b 选择心理c 从众心理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 多项选择题 既有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 )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

尔雅超星《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讲解.doc

尔雅超星《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 姓名:班级:成绩:98.0分1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强调在()指导下研究1.0分 ?A、 马克思主义 ? ?B、 纳粹主义 ? ?C、 实验 ? ?D、 计划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1985年的五一九事件反映的是()影响1.0分 ?A、 观众效应

? ?B、 集群行为 ? ?C、 社会惰化 ? ?D、 去个性化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2010年幼儿园和小学出现的弑杀儿童的案件属于什么攻击行为1.0分 ?A、 反社会的攻击行为 ? ?B、 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 ? ?C、 亲社会的攻击行为 ? ?D、

无意识行为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 根据角色扮演者他最终要达到的意图表现性的角色和() 1.0分 ?A、 成功者角色 ? ?B、 领悟性角色 ? ?C、 理想性角色 ? ?D、 功利性角色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男女除了个性跟行为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1.0分 ?A、

体力 ? ?B、 智力 ? ?C、 情商 ? ?D、 速商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6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青春期的少年处在()的认知危机阶段1.0分 ?A、 勤奋对自卑 ? ?B、 角色认同对角色混乱 ? ?C、 亲密与孤独 ?

主动对内疚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 恐怖主义和恐怖事件的关键就是一个()过程 1.0分 ?A、 认知 ? ?B、 行为 ? ?C、 群体 ? ?D、 决策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的科学家是()1.0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1. 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2.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 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1、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个体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决定的。(1)内在的因素包括均衡作用、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指的是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平衡机制。当某些方面失衡时,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这种需求,即生理上的困乏就会产生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机。(肚子饿了想吃) (2)外在刺激。(吃饱了后闻到美味还想吃) (3)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只是人类简单行为的部分动因,不能用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2、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受社会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的,是带有社会内容的内驱力。因而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不同于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如饥渴动机和性动机。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得来。如成就动机,因而称为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二)动机的性质和功能 1、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例如吃东西不是肚子要吃是整个人要吃。除了肠喂功能方面有变化,身体的其它部分也有变化。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求。动机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例如需要钱——买车——维护自尊。 (1)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2)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同样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动机。 (3)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不可能对自身的动机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4)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5)动机有强弱、清晰程度。 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有动机的。如表现性行为并不是有动机的,例如说话的方式、自然的成熟过程。 2、动机的功能:(1)激发个体的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2)维持个体活动, 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3)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三)动机的类型 1、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指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动力。例如饥渴动 机、性动机、母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等。(后面再详细讲)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强化理论溯源 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联结 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二)强化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 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产生气愤。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 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一、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 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 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 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 普遍性假设: 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 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 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 2.间接测量: 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 生理指标测量 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 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 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 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

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 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 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 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 (2)计划行为理论 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 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 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 (有批评观点) 4.态度何时有效 (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 (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 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 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 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 (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 (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3)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 用所学知识解释“受过安全教育为啥还被“拐”走了? 第一节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一、自我表露:印象管理 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自我表露理论: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和内在的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表现出与行为一致的态度。 即使意味着虚伪和做作,为了留下好印象也会假装。 二、自我辩解:认知失调——利昂·费斯廷格1957 认知失调理论: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性和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