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瓯江河口江心屿汊道分流特性研究

瓯江河口江心屿汊道分流特性研究

瓯江河口江心屿汊道分流特性研究
瓯江河口江心屿汊道分流特性研究

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孙杰

第37卷 第7期海 洋 学 报 Vol.37,No.7 2015年7月 Haiyang  Xuebao July  2015孙杰,詹文欢,姚衍桃,等.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学报,2015,37(7):142-152,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5.07.014 Sun Jie,Zhan Wenhuan,Yao Yantao,et al.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astal erosion in Guangdong[J].Haiyang Xue-bao,2015,37(7):142-152,doi:10.3969/j .issn.0253-4193.2015.07.014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杰1,詹文欢1,姚衍桃1,刘守金1,冯英辞1 (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 )收稿日期:2014-07-08;修订日期:2015-01- 2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SQ201012);广东省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GD908-01-06)。作者简介:孙杰(1978—),男,山东省烟台市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E-mail:sunj ie@scsio.ac.cn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海岸蚀退现象比较明显,本文基于广东省海岸侵蚀全面系统的调查,描述了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进行了侵蚀强度分类及分布规律统计;总结分析不同海岸侵蚀类型的特征及差异; 通过分析影响海岸侵蚀灾害的因素认为,广东海岸侵蚀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人类活动是近代海岸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将有助于广东省海岸带减灾、防灾目标的实现, 为海岸侵蚀灾害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关键词:海岸侵蚀;侵蚀类型;侵蚀原因 中图分类号:P7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193(2015)07-0142- 111 引言 海岸侵蚀和淤积一直存在,并且塑造着现在的海岸线。随着全球性变暖、海平面上升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海岸侵蚀灾害日益加剧,目前已被视为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全球70%的砂质海滩受到侵蚀,许多国家砂质海岸和沙滩的侵蚀岸线占总岸线的 60%~90%[1] , 我国几乎所有开敞的淤泥质海岸和70%左右的砂质海岸均遭受侵蚀[2] 。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等国在海岸侵蚀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3—5 ]。我国海岸侵蚀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 年代,起步较晚;90年代, 在侵蚀现状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6—18 ],发展较快;21世纪以来, 较多学者基于前期研究, 对海岸侵蚀的状况、环境影响、原因以及预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19—27 ],并且一些学者 开始就海岸侵蚀的防护对策以及灾情评价进行深入 研究[ 28—33 ]。广东海岸的地层复杂多样。坚硬的基岩海岸,如花岗岩、玄武岩等,广泛分布于广东大陆沿岸半岛、岬角、沿岸岛屿;固结-松散的黏土、砂砾,如湛江组和 北海组地层,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沿岸[34 ];东西向、 南北向和东北向的构造体系,共同构成海岸轮廓的基 本格局[35 ];水动力方面,近岸潮流动力较弱,属于弱 潮海岸,沿海的波浪主要由季风和台风产生,夏秋季 节的台风大浪对海岸的塑造力较强[ 36 ]。对广东省海岸侵蚀已有过一些专门的研究[37—40 ],但全面系统的 研究较少。广东省908专项的海岸侵蚀灾害调查与研究专题对全省的海岸侵蚀现状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并对重点调查区岸线及滩面地形进行了重复观测,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本文依托该专项对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侵蚀类型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广东省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2 海岸侵蚀现状及分布 结合历史岸线对比以及遥感影像分析发现,广东

长江口海岸概况

长江口海岸概况 () 【摘要】基于参考分析整理各类长江口文献资料,总结长江口海岸的基本概况。长江口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前沿,是一个多级分汊的三角洲河口。长江口水域是上海市重要水源地,也是多种生物周年性溯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经通道,对于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巨大意义,同时长江河口港埠众多,如中国最大的海港上海港扼守长江的咽喉。 【关键词】长江口;岸线;冲刷;淤积 长江口作为我过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也是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门户,同时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研究长江口的海岸情况有着极大的意义。 1. 岸线描述 如今的长江口在徐六泾下由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在吴淞口以下被长兴横沙两岛分为南港、北港,南港在九段沙再被分为南槽和北槽. 河道平面形态呈喇叭状,长江口形态呈一展宽的平面扇形三角洲。[1]南北支,南、北港,南、北槽呈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长江口陆海相互作用剧烈,受河口分汊、上游输水输沙、外海掀沙、水动力、海岸工程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江口河段河势动荡,滩涂地形冲淤变化十分显著。 2.冲淤变化 长江作为世界上输沙率第四大的河流,入海泥沙堆积了巨大的三角洲,长江的发展演变主要依赖于河流流量、输沙量、河口潮流、波浪、周围海岸泥沙供给量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总体上,崇明东滩、长江南支、长江南港、长江北港、南汇东滩、九段沙近期冲刷大于淤积,而崇明北沿、横沙东滩以淤积为主,长江南支冲刷作用明显,江心沙洲往东南方向推移,分析表明长江入海泥沙年输移量以及年均含沙量变化是造成长江口江心沙洲冲淤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2] 最近几十年来,长江入海泥沙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库的拦沙作用,同时水土保持措施对此也有一定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陆续实施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长江入海泥沙减少。由于三峡工程的蓄水运行,长江入海泥沙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长江口门外的水下三角洲出现了严重侵蚀[3]在不考虑沿程冲刷恢复的条件下,下游大通站的输沙量减少了约40 %[4],同时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已造成长江三角洲前缘海床的蚀退[5] . 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可能会随着泥沙的减少而出现海岸线后退的现象。 3.岸线防护 造成海岸侵蚀的动力有波浪、潮流、风暴潮等。在近岸水浅处,波浪可直接强烈地作用于底部,引起岸滩的冲淤变化。沿岸的防护工程措施应该是增加底部摩擦,或者在岸外建造消浪工程设施,大大损耗波浪作用的部分能量,从而削弱波浪动力对岸滩的侵蚀作用。[6]长江口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海堤、丁坝、人工海滩补沙、生物护岸等。 海堤、海塘在河口海岸地区为了防止潮、浪侵袭在沿岸地面上修建的一种垄状挡水建筑物。它不仅能拦流截沙到挑离主流线的功效。同时也能消耗正面入射波的能量。如上世纪60年代长江口的崇明岛南岸的海堤,近几年上海市己完成沿江50年一遇的防洪、抗浪达标海堤更显实效。长江口的南支南边、崇明、长兴、横沙3岛分布数百条海堤。 丁坝,主要起到护滩保堤的作用。它不仅能拦流截沙,起到挑离主流线的功效。同时也能消耗正面入射波的能量,使其到达岸边的波浪减弱。 人工补沙,是从海中或陆上采集合适的沙补充到被侵蚀的岸滩上。海滩补沙或填沙护滩已被证明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而且它对下游岸滩的影响也比其他防护设施为小。[7]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原因分析及防护工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4543233.html,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原因分析及防护工程研究 作者:马文娟 来源:《科技传播》2010年第12期 摘要全球所有的海岸线普遍存在着海岸侵蚀现象,黄河三角洲属于粉砂淤泥质海岸,易受到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海岸侵蚀,进而影响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生态环境。这 就需要对海岸侵蚀现象进行防护。本文主要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海岸侵蚀的现状 及原因,综述了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采用的防护工程技术概况及其发展情况。 关键词海岸侵蚀;防护工程;黄河口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P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1-0081-02 0 引言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年轻的一块陆地,它是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在入海口受到海水顶托,流速缓慢,使得大量泥沙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我国“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曲长,具有丰富的海岸带资源,其经济价值大,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近几年来黄河中上游建设的各种水利水保工程、大型工程的拦 沙、下游河道的淤积以及引水引沙的作用,使得进入黄河口的水沙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造成了黄河口沙嘴难以保持稳定而不断被侵蚀[1]。因此,研究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分析其防治对策,有利于做出合理的防御侵蚀的工程,有利于获取良好的发展区域经济的环境。 本文主要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海岸侵蚀的现状及原因,综述了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采用的防护工程技术概况及其发展情况。 1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原因分析 沿岸泥沙亏损和海岸动力的强化是导致侵蚀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引起泥沙亏损和动力增强 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变化和人为影响。 1.1 引起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的自然因素 1.1.1 海洋动力作用增强

预估修正法对河口海岸海洋模式稳定性的提高3

预估修正法对河口海岸海洋模式稳定性的提高3 朱建荣 杨陇慧 朱首贤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提要 河口海岸海洋模式时间差分为欧拉前差格式 在涡动粘滞系数较小的情况下 模式存在着弱不稳定性?为提高模式的稳定性 采用预估修正法对模式中科氏力项作半隐式处理?首先在理论上证明了模式稳定性的提高 随后设计一个高分辨率网格 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边界通量!密度梯度力和风应力 把模式应用于冬季渤!黄!东海环流的数值模拟 数值试验也证明了模式稳定性的提高?改进后的河口海岸海洋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冬季渤!黄!东海环流 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和沿岸流 与实际观测和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关键词 河口海岸海洋模式 预估修正法 模式稳定性 渤!黄!东海环流中图分类号 ° 1 河口海岸海洋模式 ∞≤ 2 ∞ ∏ ≤ ≥ 2 ≥ 是当今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海洋模式 ∏ εταλ 许朋柱等 但在涡动粘滞系数较小的情况 尤其在无潮汐混合和层结存在的情况下 ∞≤ 2 存在着弱不稳定性?理论上可证明在无粘的情况下 欧拉前差格式是惯性不稳定的?本文在原∞≤ 2 的基础上 采用预估修正法 ° 2≤ ≥ 对模式中科氏力项作半隐式处理 以提高模式稳定性?把改进后的模式应用于冬季渤!黄!东海环流的数值模拟 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均表明了预估修正法提高了∞≤ 2 的稳定性?以往对长江河口作了许多工作 赵世清 于克俊 许朋柱等 刘兴泉 改进后的模式达到了提高稳定性的预期目的 为长江河口动力过程研究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手段? 1 ΕΧΟΜ?σι和预估修正法 111 非正交坐标系下河口海岸海洋控制方程组 引入水平非正交曲线 Ν Γ 和垂向Ρ坐标系 曲线坐标 Ν Γ Ρ 定义为 Ν Ν ξ ψ Γ Γ ξ ψ Ρ ζ Φ Η Φ 其中 ξ!ψ和ζ为向东!向北和向上的笛卡儿坐标轴 垂向坐标Ρ从海底 ζ η 变至海表面 ζ Φ Φ为海表面波动 Η为总水深?河口海岸海洋控制方程组包括动量!质量连续!温度!盐度和密度过程?Ν Γ方向动量方程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号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号?朱建荣 男 出生于 年 月 博士 教授 ∞2 ∏ 1 ∏1 ∏1 收稿日期 2 2 收修改稿日期 2 2 第 卷第 期 年 月 海 洋 与 湖 沼 ≤∞ ∞× ≥ ≤ ?

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问题探讨

【摘要】【关键词】引言 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重要聚散地带。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导致严重的环境变异、资源破坏,对区域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流域高强度开发对河口和邻近海岸带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的河口海岸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入海泥沙量急剧减少;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滨海湿地丧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低海岸的严重威胁。为此,开展河口海岸环境变异的研究,为解决国家目标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无疑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河口海岸人类活动环境变异资源利用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地质的)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区的压力。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加上全球变化、全球变暖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生存质量构成严峻的威胁。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是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纷纷提出了研究目标、计划和治理对策。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 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河口是流域物质入海的必经之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陆地的物质流一水、沙、化学物质,通过这个通道输送海洋。在河口和邻近海岸陆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质是海岸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估算,每年由陆地进入海洋的物质约有85%是经河口搬运入海的,可见,河口在陆地物质入海中起着重要作用。陆海物质交汇、咸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其中,入海泥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河流入海物质在口外的扩散,形成的冲淡水飘浮在盐水层上面,形成河口锋,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2一、问题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剧减少 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问题探讨 曹守海 (丹东港集团丹东118000)

海岸侵蚀的地貌特征有哪些

海岸侵蚀的地貌特征有哪些 海岸主要受海水动力因素侵蚀所产生的各种形态﹐又称海蚀地貌。那么海岸侵蚀的地貌特征有哪些?海岸侵蚀的地貌特征很多人都不了解,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 1、海岸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2、海岸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形态。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海岸主要受海水动力因素侵蚀所产生的各种形态,又称海蚀地貌。它是海岸地貌的一大类别。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但高纬度地带的海岸还受到冰冻的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则受到丰富的地表水和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侵蚀。 海岸主要受海水动力因素侵蚀所产生的各种形态,又称海蚀地貌。它是海岸地貌的一大类别。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但高纬度地带的海岸还受到冰冻的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则受到丰富的地表水和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侵蚀。海岸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除与沿岸海水动力的强弱和海岸的纬度地带性有关以外,还受组成海岸的岩性的抗蚀能力所制约。结构致密﹑坚硬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和节理发育,多海蚀洞﹑海蚀拱﹑海蚀柱﹑海蚀崖。松软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差,海蚀崖后退较快,易形成海蚀平台。石灰岩海岸,在海水溶蚀下具有独特的蜂窝状海蚀地貌形态。海蚀地貌通常被作为判别地区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标志之一。同时,海浪塑造的海蚀地貌壮丽多姿,不仅有嵯峨巨石,还有曲径幽洞﹑嶙峋怪石,常被辟为旅游胜地。

海岸侵蚀及其原因和防护工程浅析

海岸侵蚀及其原因和防护工程浅析 【摘要】:针对我国海岸线的侵蚀现状,分析我国海岸线侵蚀产生的主要原因。河流泥沙输移量的减少,水动力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等。并且分析了目前我国所采取的海岸防护措施,提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依据海岸侵蚀的特点来采取相应措施,使海岸防护工程达到最好效果。 【关键词】:海岸侵蚀;原因分析;防护工程 一.引言 海岸侵蚀是一个全球性质的自然灾害,而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导致的海平面加速上升将会进一步扩大侵蚀范围和海岸淹没,加剧侵蚀程度。一些滨海国家多年以来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它的变化和发展,并且不断研究其防护对策。而在我国32000 km的海岸线上也有着不同程度上的海岸侵蚀问题,其中不少海岸段由于海岸夷平、河流改道作用、浪潮以及暴风浪的冲刷而导致不同程度上的侵蚀后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海岸侵蚀现象日益严重。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除了原有海岸段侵蚀后退外,还不断的出现新的侵蚀海岸段,总侵蚀正在不断的增加,加剧侵蚀程度。所以研究海岸侵蚀并布置合理的防护工程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侵蚀原因分析 1.河流泥沙输移量的减小 河流输沙是海滩沙的主要来源,我国沿海入海河流的泥沙输出量十分巨大,河流泥沙输移量减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上游建设的水利工程拦截了向下游输移的泥沙以及内陆地区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减小了河流产沙量。例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珠江流域水库的累计库容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致使大通站入海泥沙量在60年代由增加转为下降,珠江口水下三角洲的整体淤涨速率下降十分明显,局部地区出现冲刷。 2.水动力因素的作用 水动力条件包括海洋作用与河流作用,它是塑造河口形态地貌的主要因素,而其中海洋动力作用对海岸侵蚀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从短时间来看,海平面的水位上升不会导致产生海岸侵蚀,它会先使岸线发生动态变化加速或诱发海岸侵蚀。海平面水位相对上升会引起近岸水深的增加,增强海岸边的波浪作用从而侵蚀海岸,与此同时也将侵蚀的物质带回海底。据研究表明,海平面水位每上升1m会导致高潮线后退50~100mm。我国国家测绘局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国海平面水位年上升率大约为2~3mm,并且还处在上升的趋势当中。 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包括潮流、波浪等。潮流作用是引起海岸动态变化的主要动力。强烈的潮流作用及其日积月累的波动变化,会使得海滩沉积物处于十分

海岸、海岸线、海岸带的区别及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海岸带

海岸、海岸线、海岸带的区别及世界著名 的三大黄金海岸带 香港海岸(作者拍摄) 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都是人们常用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老师就来从定义上、测量学上讲讲它们的区别。并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海岸带。

课本截图 一、定义上的区别 关于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的定义是多样的。下面我们选用是百度百科对它们的定义来阐述它们的区别: 海岸(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 海岸线(coastline):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随潮水涨落而变动。由于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这条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实际的海岸线应该是高低潮间无数条海陆分界线的集合,它在空间上是一条带,而不是一条地理位置固定的线。 海岸带(coastal zone):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包括陆域与近岸海域,对于其范围,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2001年6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将海岸带定义为“海洋与陆地的界面,向海洋延伸至大陆架的中间,在大陆方向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响的区域;具体边界为位于平均海深50m与潮流线以上50m之间的区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陆延伸100km范围内的低地,包括珊瑚礁、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河口、滨海水产作业区,以及水草群落”。在实际管理中,海岸带范围可根据管理目的和研究需要而定。 通过阅读上述的定义,你弄清楚它们的区别了吗?

如果还弄清楚,没关系!我们还可以从测量学的角度来认识它们的区别。 广东汕头海岸(作者拍摄) 二、测量学上的区别 关于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的测量方法,其实也是多样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调查目的和不同的实测单位都具有不同的界定方法。 这里引用申家双博士(主要从事海洋测量和海洋遥感技术研究)的《海岸带地形图及其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的插图来说明:

河口海岸学复习题

河口海岸概论复习题 一、概念题 1海滩(beach): 以波浪作用为主在海滨塑造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范围从平均低潮线向陆至暴风浪有效作用地点为上限,是海岸环境中动力最活跃、地形变化最显著的地带;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按其物质组成,可分为沙滩、砾滩和沙砾滩等,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 2潮滩(tidal flat): 潮滩是潮流带来的泥沙在潮间带堆积而成的宽广、平坦的滩地,随潮汐涨落而交替淹没和出露的泥质或沙质滨岸堆积体,又称潮坪;广泛分布于纬度低于70-75度的地区(高纬地区潮差小、细颗粒泥沙来源少、常处于冰冻条件)。 3水下沙坝(subaqueous bar): 在破浪带内的水下沙脊堆积体,其走向与海岸近于平行,并且很少露出水面,这种堆积地貌称水下沙坝。水下沙坝可有多条,其位置与波浪发生局部破碎处相当。水下沙坝在无潮或潮差小海岸发育最好,其发育与演变和暴风浪作用有密切关系。当暴风浪向岸传播过程中,在破波点附近常出现向海回流,在破浪处产生向岸向海水体与泥沙的相向运动,泥沙堆积在交汇点,从而形成沙坝。 4海岸沙丘(coastal dune): 受风的作用,海滩沙质物在海岸形成的风积地貌。当其上长有植物时,其拦挡风沙作用使逐渐发育成一条沙丘带它们形成一条高出高潮水位若干米的屏障。风暴潮可冲毁这些沙丘,如植被也遭破坏,则沙丘形状将改变,并而向内陆移动,分布范围随之扩大,由此可造成沙埋灾害。 5盐沼(salt marsh): 以生长在被含盐水体浸润(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耐盐的草本或草本植物为主(可能含一些低矮灌丛)的自然地理单元,分布在大约从平均小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高潮位,其向海方向与光滩接壤,那里波浪的强度、潮水淹没的持续时间和频率等因子成为先锋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而在向陆方向,耐盐性植物无法与陆生物种竞争。红树林区域,由于其的冠阻挡阳光到达地面,盐沼植被极少可见。 6红树林(mangrove swamp): 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南部潮间带上,主要包括树和灌木并混有一些藤蔓植物、棕榈树以及蕨类植物。可发育于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及潮汐或波浪占优势的海岸环境,在波浪弱且地势平坦的潮汐海岸发育更好,特别是半咸水的河口湾和三角洲。广泛出现在淡水环境中,可以沿着河岸向内陆延伸很长的距离,在红树林潮沟中行走要比在盐沼或潮滩的潮沟中行走更加困难和危险。有助于海岸的防护。 7大潮(spring tide)与小潮(neap tide): 由以太阳,月亮为主的天体引力变化引起的地表水体周期性升降的现象叫潮汐,当地日月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农历初一,十五),日月对地球的引力叠加而使地球水质点受到的引力最大,这时地球上的高潮最高低潮最低,潮差最大,称为大潮;当地日月三者构成直角三角形时(地球处于直角顶点)(农历初七,二十二),地球水质点受到的引力最小,这时地球上的高潮位最低,低潮位最高,两者的垂直距离最小,称为小潮。大小潮的周期是14.8天。但真正达到最大及最小潮差的时间比原时间有一定滞后。 8强潮海岸(Macrotidal coast)与弱潮海岸(microtidal coast) : 据Davies,将大潮潮差小于2米、大于4米的海岸分别归于弱潮、强潮海岸,而介于之间的为中潮海岸。弱潮海岸广泛分布于面向开敞大洋的海岸、南北极以及内陆海(地中海、红海等)沿岸。强潮海岸多见于伸入陆地的海湾如杭州湾。 9 Coast (海岸?),Shore (海滨?): coast泛指陆地与海洋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Shore指自低潮线向上直至波浪所能作用到的陆

我国海岸工程技术展望

一一文章编号:1005 ̄9865(2015)01 ̄0001 ̄13 我国海岸工程技术展望 左其华?窦希萍?段子冰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一210029) 摘一要:从海岸动力监测体系二河口海岸侵蚀及防护二海岸工程深水和离岸趋势二极端条件下海岸工程结构安全二岛礁工程开发技术二海岸管理与数字海岸二亲水工程二海洋能技术利用开发和海岸工程研究等九个方面对我国海岸工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外相关工程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我国未来海岸工程领域需要加以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岸工程?海岸防护?工程建设?环境与管理?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P753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一DOI:10.16483/j.issn.1005 ̄9865.2015.01.001 收稿日期:2014 ̄09 ̄30 作者简介:左其华(1954 ̄)?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岸工程方面的研究?E ̄mail:qhzuo@nhri.cn ProspectsofcoastalengineeringtechnologyinChina ZUOQihua?DOUXiping?DUANZibing (NanjingHydraulicResearchInstitute?Nanjing210029?China) Abstract:TheexistingproblemsincoastalengineeringinChinaandtheprogressinforeigncountriesareanalyzedinnineaspects?suchasdynamicmonitoringsystem?estuarineandcoasterosionandprotection?deepwaterandoffshoretrendofcoastalengineering?coastalengineeringstructuressafetyunderextremeconditions?developmenttechnologyofislandandreefengineering?coastmanagementanddigitalcoast?hydrophilicengineering?utilizationanddevelopmentofoceanenergytechnologyandcoastalengineeringresearch.ThekeyproblemsanddevelopmenttrendofcoastalengineeringinChinaarepointedout.Keywords:coastalengineering?coastprotection?projectconstruction?environmentandmanagement?scientificresearch近十多年来?我国在海岸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推动了该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河口治理二海岸防护二港口建设二围填海工程二跨海桥隧二修船造船二能源工程二渔业工程二海岸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大大缩短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海岸工程的进展相当大的比重是集中体现在建设规模上?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国家城镇化建设对沿海发展的需要?海岸工程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主要包括海岸动力监测体系的完善二河口海岸普遍冲刷趋势与防护二大型海岸工程向离岸和深水发展二极端条件下海岸工程结构安全二岛礁工程和围填海工程的新技术应用二海岸管理与数字海岸建立二亲水工程与生态环境需求二海洋能利用和谨慎开发二海岸工程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与多手段耦合研究等[1]?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1一海岸动力监测体系1.1一国际海岸动力监测状况 国际海洋观测目标是建立全球联网的立体观测系统?目前已发展起包括卫星遥感二浮标阵列二海洋观测站二水下剖面二海底有缆网络和科学考察船的全球化观测网络?作为数字海洋的技术支持体系?提供全球性的实时或准实时的基础信息和信息产品服务?例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和全球实时地转流观测计划 第33卷第1期2015年1月海洋工程THEOCEANENGINEERINGVol.33No.1Jan.2015

海岸动力学结课小论文(海岸侵蚀)

《海岸动力学》结课论文海岸侵蚀及其原因和防护 姓名:============= 学号:============== 班级:============= —2012.6.20

海岸侵蚀及其原因和防护 摘要 :针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侵蚀现状 ,分析了我国海岸线侵蚀主要因素 :河流泥沙的减少 ;海平面的上升或海洋动力因素的增强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海岸侵蚀 ;影响因素 ; 长江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海岸侵蚀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受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海平面上升加速将使海岸淹没和侵蚀范围进一步扩大 ,程度日益加剧。同样 ,在我国 32 000 km的海岸线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蚀问题 ,其中不少岸段因河流改道、海岸夷平作用、暴风浪及强潮的冲刷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后退。自 20世纪 50年代以来 ,我国海岸侵蚀日渐明显。至 70年代末期 ,除了原有的岸段侵蚀后退之外 ,还不断出现新的侵蚀岸段 ,总的侵蚀正在不断增加 ,侵蚀程度加剧。以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例 ,对中国海岸的侵蚀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一、岸线侵蚀现状 1.黄河三角洲岸线侵蚀现状 黄河入海口卫星图 20世纪 80年代以前 ,黄河平均每年有 10亿多 t泥沙入海 ,年均造陆面积在 25 km2左右。近 20年来 ,黄河来水来沙明显减少 ,尤其是近 7年 (1996~2002年 )共来水 487. 8亿 m3,来沙 11. 2亿 t,仅相当于 50~60年代 1年的水沙量。随着黄河中下游对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 ,黄河下游的水沙条

件发生了更大变化 ,泥沙来源日趋减少。由于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河控三角洲 ,因此其形成和演变明显地受黄河来水来沙量的制约 ,当入海泥沙减少至不能维持海岸平衡时 ,必然引起三角洲海岸蚀退。 根据近年来的海岸蚀积状况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可分为弱侵蚀和强侵蚀海岸弱侵蚀海岸主要分布在挑河湾以西 ,强侵蚀海岸主要分布在挑河湾以东的刁口河、神仙沟和孤东岸段。强侵蚀海岸从挑河湾到孤东临海堤北端 ,全长约 66 km。1964~1976年 ,平均蚀退约 28 km,蚀退速率达 225 m /a,尤其是 1976年 ,黄河从刁口河改走清水沟入海 ,从此刁口河出现断流断沙 ,导致河口的沙嘴及附近海岸线不断受到海水侵蚀 ; 1976~1986年间 ,刁口河沙嘴蚀退了约 6 km,蚀退面积约 100 km2; 1986~2002年 ,沙嘴蚀退了 1 km左右 ,蚀退面积在 37 km2左右。 2.长江三角洲岸线侵蚀现状 长江入海口卫星图 长江三角洲的岸线侵蚀主要分为三部分 :长江河口北支河道北岸及邻近的启东—吕泗海岸 ,长江南支部分岸段和杭州湾北部海岸。启东—吕泗附近海岸原是长江三角洲古沙洲的向海延伸部分 ,其两侧的汊道及海湾由于入海泥沙的充填才逐渐淤涨成陆地。 1915年以来 ,通过长江北支入海的径流量从占整个长江入海径流量的 25%减少到不足 1% ,长江口向苏北沿岸输送的泥沙显著减少 ,导致吕泗附近 30 km

概述-河口海岸环流

POM 模式在河口湾污染物质输运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管卫兵1 ,2 ,3 ,王丽娅1 ,潘建明3 ,董礼先2 ,3 河口湾兼具河口和湾双重特征:上游有淡水输入而整体的动力条件又相对较弱,造成的结果是水体的垂向混合差,层化现象明显;淡水在上层由主水道快速向外倾泻,咸水则从下层入侵湾内,即在纵向剖面存在一个余环流. 由于受冲淡水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河口湾的水平流路也复杂多变. 由此可知,河口湾的流动具有很强的三维结构,任何一种二维模式(水平或垂向)都不可能正确反映这个结构. 出于计算量和简单性的考虑,过去常常使用水平二维模式来进行环境评价研究,但是由于其不能反映出表层冲淡水相对快速下泻这一重要特征,故得出的结果过于保守,计算获得的污染物质在河口湾内的滞留时间往往较实际要长.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必须使用三维数值模式,而将广泛应用的普林斯顿海洋模式( POM) 用作水动力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河口湾水交换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港湾环境容量的大小. 在河口湾内,潮流振幅和迟角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导致相邻水体之间交换的主要原因. 此外,余环流在水交换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欧拉余流是指海域内某确定网格点上隐含在流动中的非周期性成分,它由斜压余流、风生余流和潮余流3 部分组成. 欧拉余流反映了在潮汐作用下,水体的长期平均迁移趋势,因此可作为讨论某特定海区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 海湾水交换问题的本质是湾内水体在流场中的对流一扩散问题。因此对流一扩散型的数值模型在物理上与海湾水交换问题更加一致。水交换问题主要关心的是湾内水在水平方向上的混合和弥散问题,但影响海湾水体的水平混合和弥散过程的因子中有许多是非水平二维的,如重力余环流、水体层化和潮振荡的垂向剪切等影响海湾水体的水平混合与弥散混合因子都是垂向结构的。一般来说,这些垂向结构的因子在河口和近岸海湾混合中是重要的(Rseher,1972;Dyer,1974:ehatwin,1976)。 在过去的30年中,沿海地区工业和城市未经适当处理,向海中排放了各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了累积效应,并引起了诸如富营养化、赤潮和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等严重的问题。 海岸动力学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潮汐和潮流,特别是风暴潮对海岸泥沙运动所起的作用极其复杂多变,给海岸防护、海涂围垦、港口及航道的防淤减淤措施研究带来巨大困难。目前,对于海岸演变、海岸防护、保滩促淤、海港及航道泥沙淤积问题的研究已由定性研究逐步进入定量或基本定量研究阶段。河口及海岸带地区是上游径流、潮汐流、波浪、陆架流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方,水动力因素十分复杂,使得其水流泥沙运动变得复杂多变,对工程和河口海岸的侵蚀(或淤积) 演变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往的二维或三维数值模型在水流泥沙的模拟计算中表现出其不足,如模型开边界条件的确定、动力要素的考虑、陆架流甚至外海环流对河口海岸的作用等。本文试图建立三重嵌套海洋环流三维数值模型系统(CANDIE) ,该模型系统可用来诊

海南岛海岸侵蚀分析

海南岛海岸侵蚀分析 陈琦王璟马倩雯王鑫珏 摘要:本文主要对海南岛海岸侵蚀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海浪、潮流、台风及人类活动的分析确定了海南岛海岸侵蚀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影响程度。 海岸侵蚀是当今全球海岸带普遍存在的灾害现象。澳大利亚的Bird 教授根据世界39 个沿海国家的73 名研究人员提供的岸线变化资料撰写了一份著名的“百年来的岸线变化”报告,认为在过去的100 年内世界各国海岸带普遍存在海岸侵蚀现象。1984 年国际地理学会海岸环境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进一步指出,当前世界沙质海岸线约有70 % 以上处于侵蚀后退状态,平均蚀退速率约为10 cm/yr,其中约有20 % 的甚至超过1 m /yr。我国海岸侵蚀的范围自50 年代末期以来呈不断扩大趋势,据统计目前已有近70 % 的沙质海滩和大部分处于开阔水域的淤泥质潮滩处于侵蚀后退状态。侵蚀岸线长度已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度的1/3 以上。 海南岛海岸线全长约1682 km,其中80 %为沙质海岸。在沙质海岸中约有一半以上的岸段因侵蚀而后退,主要集中在文昌邦塘、三亚湾、洋浦半岛、澄迈湾、海口湾、南渡江口至白沙角等岸段。文昌县邦塘附近,近30年来的海岸侵蚀后退速率约为2 m/ yr,50 年代中期竖立在岸边的水泥柱已处于离岸60 m 远的海中。文昌县清澜港外岸段,近10年间岸线后退120 ~150 m,造成大片椰林被毁,水产减产,沿岸村庄受到严重威胁。万宁县石梅湾沙坝海岸近30 年侵蚀后退速率约为0. 7 m /yr。洋浦湾南岸2. 5 km 长的侵蚀岸段,平均蚀退速率为0. 5 m /yr 。由上列事实可知海岸侵蚀在海南岛亦普遍存在。 海岸是海陆交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海岸通过侵蚀与堆积过程不断演变。海岸侵蚀与堆积是塑造海岸剖面的两个基本过程,侵蚀强度取决于海洋动力条件(波浪、潮流、泥沙等)和海岸性质(岩性、构造运动、岸外沉积等) 之间的均衡状况。若海洋动力作用增强或海岸稳定性降低,便会导致海岸侵蚀的发生和发展。引起海岸侵蚀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其一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研究表明,过去百年间全球地表气温上升了0. 3 ~0. 6 ℃,由此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10~25 cm,平均上升速率为1~2 mm/yr。根据21个有代表性的验潮站记录计算得出过去百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1. 8mm。近40年来海南岛南部沿海的相对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0. 64 mm/yr。由于海平面上升,河流的纵比降减小,排水和挟沙能力下降,导致河流向海输沙量减少; 岸外水深增加,近岸带波浪、潮流等海洋动力作用加强,风暴潮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使海岸侵蚀加剧。有人在研究马里兰州的海岸侵蚀中估计,海平面上升因素引起的海岸侵蚀占侵蚀总量的20 % ~25 %,若到2025 年海平面上升26. 2 cm,该因素比重将提高到38 %。因此海平面上升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海岸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南岛近几十年的海岸侵蚀亦与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海浪和风暴潮也是海南海岸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海南省是一个海岛省份,以热带气旋、风暴潮、巨浪为主的海洋灾害时有发生。多台风是海南岛的气候特征之一,一般出现在5~11月份。据统计,海南岛直接登陆的台风为年均2.7次,在海南岛附近登陆,对海南造成影响的台风为年均5.8次。直接登陆的台风,发生在琼东的频率最大,约为70%,其次是琼南占20%,琼北约占10%,琼西几乎没有台风直接登陆。台风时出现的极大风速可超过40米/秒。全岛的最大波高均发生在台风期。与台风来袭方向对应,东部、南部沿岸波浪较强,西部、北部沿岸波浪相对较小,台风及伴随的台风浪对沿海近岸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同时波浪又是沿海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

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

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 ΕΣΤΥΑΡΙΝΕΑΝ?ΧΟΑΣΤΑΛΒΟΤΤΟΜΒΟΥΝ?ΑΡΨΛΑΨΕΡΑΝ?ΦΙΝΕΣΕ?ΙΜΕΝΤΠΡΟΧΕΣΣΕΣ 时钟 上海交通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系 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是淤泥质河口海岸变化的重要物理过程 并具有这样的特征 强密度梯度!高度不稳定和非均匀流!高浓度泥沙!底床与流相互作用!难确定的底床 水界面?淤泥质河口海岸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的研究主要起因于 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港口航道的建设!维持 整治!疏浚 !海岸防护工程实践等需要? 就淤泥质河口海岸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而言 水流最重要的部分是底部边界层?为计算河口海岸水流中的底床切应力 必需考虑边界层?在淤泥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号和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教技函≈ 号? 收稿日期 2 2 修回日期 2 2 原核微藻 从原核微藻到真核微藻叶绿体或线粒体 从真核微藻到真核微藻以及从真核生物到真核微藻 由于亲缘关系较近 实现基因转移和表达相对要容易得多?因此 微藻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将是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有些微藻和细菌能合成° ? 一旦从中分离出° ? 合成基因体系 就能把它们转移到容易养殖的微藻中高效表达?例如 人们已经把一种海洋细菌的° ? 合成酶基因群导入到蓝藻中并获得了表达≈ ? 参考文献 陈颖!李文彬!孙勇如?生物工程进展 ? 茅云翔!王高歌!张宝红等?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0 ? 张士璀!马军英!范晓?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和应用?北京 海洋出版社 ? ? 张学成!魏东?藻种改良及遗传工程?见 陈峰! 姜悦编?微藻生物技术?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曾呈奎!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 ? ?.Πηψχολ., ? ? ° 2° Μολ. Γεν.Γενετ., ? ≤ ÷ ∏ εταλ.. ≥ ∏ ≥ ≤ ° ≥ ∏ ° ° ≤ ° ? ?∏ × ? ? √ ≥ ≥ ? εταλ..Αππλ. Βιοχηεμ.Βιοτεχηνολ., ? ?∏ ° √ ? ° ? ΠλαντΠηψσιολ., ? ΦΕΒΣΛεττερσ, ? ≥ √ ? ≥ °∏ ?.Πηψχολ., ? × ? × ≠ εταλ.. ,Μιχροβιολογψ, ? ? ≥ Γενομιχσ, ? ? Σπιρυλιναπλατενσισ(Αρτηροσπιρα). × ? ? ÷ ? ≥ ? ∏ εταλ..Αππλ. Εν?ιρον.Μιχροβιολ., ? ≠ × ≥ ΠλαντΜολεχυλαρΒιολογψ, ? 本文编辑 张培新 研究综述 ∞? ∞?≥ 海洋科学 年 第 卷 第 期

海洋地质灾害类型浅析及对海岸侵蚀的研究分析

海洋地质灾害类型浅析及对海岸侵蚀的研究分析 海洋地质灾害,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由于地质作用使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对于海洋地质灾害的分类,其原则一般为主要考虑致灾的动力条件。因此可以将海洋地质灾害分为由内动力地质条件、外动力地质条件和人为地质条件三部分引起的。内动力地质条件造成地震、火山以及新构造运动等;外动力地质条件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滑塌、软土层、海底陡坎、侵蚀沟以及海底浅层气等;人为地质条件造成沿海的不合理开发产生的污染和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等。 综合地理环境因素考虑的话,可以进一步分类。可以将地理环境分为海岸带、海底以及海域或海岸带三部分。海岸带的致灾因素一般有海平面变化及地面沉降,产生的灾害主要有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和地面沉降;也有海岸动力过程,产生的灾害主要有海岸侵蚀和海岸淤积;其次还有重力地貌过程,产生的灾害主要有滑塌、塌陷和高密度流。海底的致灾因素一般有海洋动力地质过程,产生的灾害主要有活动沙丘、沙脊、陡坎、滑坡、浊流、刺穿、冲刷槽;也有浅层沉积构造,产生的灾害主要有浅层气、不均匀持力层、底碎、古河道和盐丘。海域或海岸带的致灾因素一般有地震,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地震诱发海啸和砂层液化;另外也有活跃层和火山等致灾因素。 下面主要就海洋地质灾害中的海岸侵蚀进行详细的分析举例并探寻环节海岸 侵蚀的方法。 海岸侵蚀是指海岸在海洋动力作用下,沿岸供砂少于沿岸失砂而引起的海岸后退的破坏性过程。狭义的海岸侵蚀仅指自然海岸的侵蚀后退过程;广义的海岸侵蚀除自然海岸的侵蚀外,还包括人为对海岸的破坏过程。海岸侵蚀灾害是由海岸侵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灾害。 沿岸泥沙亏损和海岸动力的强化是导致侵蚀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引起泥沙亏损和动力增强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变化和人为影响。 引起海岸侵蚀作用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海洋动力作用增强,海水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潮流、波浪等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近岸潮流决定了沿岸泥沙的离岸移动方向,并成为海岸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波浪作用主要表现为起动泥沙、搬运泥沙。以黄河三角洲为例,黄河三角洲岸线侵蚀一般是受到潮流和波浪两者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增强了海岸的侵蚀作用。其二,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很多地区的平均海平面相对于陆地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由于岸滩剖面会逐渐调整以此来适应升高的平均海平面,因此,会造成岸线的缓 慢蚀退。短时间内海平面上升不会引起海岸侵蚀;但长期变化,则会诱发或加速海岸的侵蚀。海平面相对上升,导致近岸水深增加,使到达岸边的波浪作用增强而侵蚀海岸。 引起海岸侵蚀作用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开采地下资源造成陆地下沉,以黄河三角洲为例,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的含量较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三角洲地区陆续开发了胜利、孤岛、河口等油田,伴随着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势必会造成陆地和岸滩的下沉,使得岸滩剖面缓慢调整,造成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的蚀退。其二,河流来水来沙量减少,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黄河泥沙是黄河三角洲迅速形成的主要动力。据利津水文站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九九年50年的资料统计,其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3.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来沙量为8.68亿吨。因此泥沙量的多少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后退淤进有着举足轻重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