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极分化定义和定量新探(精)

两极分化定义和定量新探(精)

两极分化定义和定量新探(精)
两极分化定义和定量新探(精)

两极分化定义和定量新探

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否产生了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程度怎样?两极分化运行性态如何?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情况来进行定性判断,没有作出定量判断,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判断结果的可信度极低。近几年来,社会上通用的方法是对比较富有的与较贫穷的20%家庭的差距,来判断是否产生了两极分化。我国许多社会调查机构也都采用这一方法。然而,由于较富有不等于极富有或较贫困不等于极贫困,两极分化不是较富有与较贫困成员收入之差距,且极富有人员与极贫穷人口在数量上往往是不相等的,因而20%定量分析法不能正确反映和体现两极分化的内涵与外延。本文拟就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的定量分析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求教于各界同仁。一、两极分化的概念界

定首先,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结合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要求,一个极端为富有的极端,即极富有;另一个极端为贫穷的极端,即极贫穷。富有与贫穷是一双相对而言的概念,富有可以划分为极富有、很富有、较富有等若干等级,贫穷也可以划分为极贫穷、很贫穷、较贫穷等诸多等级。“越来越富”只能表现为富有程度等级越来越高,而不能表明为极富有;同样“越来越穷”只能表现为贫穷程度等级越来越高,却不能表明为极贫穷。它既不能反映同一时期内极富有与极贫穷这两个极端区域的程度状况,也不能反映不同时期间极富有与极贫穷这两个极端区域的发展情况。其次,在商品货币经济社会里,两极分化也如其他事物一般,具有产生、成长、衰退、消亡的一般运动特征。两极分化刚产生时,在社会成员总人口中,极富有人口占少数,极贫穷人口也可能是占少数,而既不是极富有又不是极贫穷的人口却占绝大多数;只有当两极分化成长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极贫穷人口才有可能占多数。我认为,两极分化是指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所产生的既有极富有人口又有极贫穷人口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包含着以下四层意义:其一,两极分化以社会成员收入极差程度为反映载体。众所周知,富有与贫穷,可以通过收入多少和财富多少来反映。由于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社会成员财富可以通过收入、借入、继承、馈赠等许多途径形成,究竟法律意义上属于该社会成员所有的财富有多少,是一个很难讲清的问题。同时,即使只存在收入这一条途径,但收入差距与财富差距也往往不会同向运行,因在收入同等条件下,若生活方式、节约浪费等方面差异较大,则在财富上也不相同,量差很大;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产生收入多却财富少的现象。可见,若以财富多少来判断富有与贫穷,则不仅现实社会价值很小,而且在实践上难以操作。然而,以收入多少来判断富有与贫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研究两级分化问题时,以收入差距来表示贫富差距,收入极高表示极富有,收入极低表示极贫穷。其二,两极分化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到极大到极大程度后所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商品货币经济社会里,拉开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是高效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将拉开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等同起来,诚然两极分化的产生以拉开收入差距为前提条件,但只有在收入差距扩大到极大程度后,社会上才会出现两极分化。在这里,收入差距扩大到极大程度,是指收入差距比较以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亦即加权平均值)为基点,社会成员收入

与该中心值比较的差距达到极大的状态。其三,两极分化是极富有与极贫穷的共同生成与存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富有成员的收入大于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幅度和贫穷成员的收入小于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幅度都会增大,并因之出现了极富有人口或极贫穷人口。但是,两极分化的最重要条件是既生成了极富有人口,也生成了极贫穷人口。若只生成极富有人口而没有极贫穷人口,或者,只生成极贫穷人口而没有极富有人口,则都不能说产生了两极分化。其四,两极分化是运动变化的。两极分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产生、成长、衰退、消亡之运动特征。在两极分化产生期,表现为极富有人口区域其收入占全社会成员总收入的比重和极贫穷人口区域其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都较低,即两极分化程度较轻。在两极分化成长期,表现为极富有人口区域其收入占全社会成员总收入的比重和极贫穷人口区域其人口占社会成员总收入的比重都上升,即两极分化程度加重。在两极分化衰退期,表现为极富有人口区域其收入占全社会成员总收入的比重和极贫穷人口区域其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都下降,即两极分化程度减轻。在两极分化消亡期,表现为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都已消亡,不复存在,或者,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只有一者存在,另一者已经消亡。二、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的定量分析模型1、判断是否产生了两极分化的数学模型根据前述关于两极分化概念的内在规定性,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在某一时期是否产生了两极分化,主要应考察的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的共同存在性问题。若共同存在,则产生了两极分化;若不共同存在,则没有产生两极分化,或两极分化已消亡。而极富有和极贫穷又是依据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距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极大程度来确定的。因此,确定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是否共同存在的方法为:首先,计算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其计算公式

为:N=M/L

①公式①中,N表示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M表示某一时期内全社会成员总收入,L表示某一时期全社会成员总人口。其次,计算两个起点极差。即极富有的起点极差,其经济意义是只有收入水平大于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差异额达到这一起点极差才是极富有人口;极贫穷的起点极差,其经济意义是只有收入水平小于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差额达到这一起点极差才是极贫穷人口。其计算公式

为:D1=Ne

②D2=Nf

③公式②和③中,D1表示极富有的起点极差,e表示极富有的起点极差系数,D2表示极贫穷的起点极差,f表示极贫穷的起点极差系

数。在此需要着重指出,极富有的起点极差系数e和极贫穷的起点极差系数f 是两极分化定量分析模型的关键要素,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这两个系数。我以为,为使e和f取值科学合理化,应该在正确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将国家(地区或行业)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基础即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物质基础即生活资料的供给状况、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取e和f之值的主要依据。第三,计算极富有和极贫穷成员收入的起点值。极富有

成员收入的起点值,其经济意义是只有收入水平达到这一起点值才是极富有成员。极贫穷成员收入的起点值,其经济意义是只有收入水平小于或等于这一起点值才是极贫穷成员。其计算公式

为:M1=N+ D1

④M2=N+ D2

⑤公式④和⑤中,M1表示极富有成员收入的起点值,M2表示极贫穷成员收入的起点值。第四,根据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着手进行极富有成员和极贫穷成员人口的归集。如果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都有存在,就可以断定产生了两极分化;否则,便是没有产生两极分化,或两极分化已经消除。2、判断两极分化程度的数学模型根据两极分化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极分化程度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极富有人口收入占有率,即社会极富有人口收入总额占全社会成员收入总额的比率,它反映出社会收入向极富有这一极域集中之程度;二是极贫穷人口占有率,即极贫穷的社会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总数的比率,它反映出社会人口向极贫穷这一极域集中之程度。其计算公式

为:p=∑MiLj/M×100%

⑥q=

∑Lj/L×100%

⑦公式⑥和⑦中,p表示极富有人口收入占有率,Mi表示第i 档极富有成员的收入水平,Lj表示第i档极富有成员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人口数,∑MiLj表示极富有成员收入总额,q 表示极贫穷成员人口占有率,Lj表示第j档极贫穷成员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人口数,∑Lj表示极贫穷成员人口总数。公式⑥和⑦的经济意义是:当p=0、q=0,或p>0、q=0,或

p=0、q>0时,表示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没有产生两极分化,或者两极分化已经消亡。当p>0、q>0时,表示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已经产生两极分化,并且,p和q 的值越大,两极分化程度则越重;p和q 的值越小,两极分化程度则越轻。两极分化程度不同,其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在处理两极分化问题的方法、措施、力度等方面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划分两极分化程度等级。两极分化程度一般可以划分为轻微、较轻微、较严重、严重、极严重五个等级。在制订判断两极分化程度的等级标准时,关键是各个等级的p、q值标准。所以在制订各个等级的p、q值标准时,必须结合各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某一时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决策。3、判断两极分化运行性态的数学模型所谓两极分化运行性态,是指两极分化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量变状态之特征。两极分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运动变化之特征。两极分化一旦生成以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都在运动变化着的,其运动变化的一般程式为生成——成长(程度加重)——衰退(程度减轻)——成长(程度加重)——衰退(程度减轻)——消亡。那么,某一国家(地区或行业)的两极分化现象其程度究竟处于生成期、成长期、衰退期、消亡期中的哪一种,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判断两极分化运行性态的数学模型,据此来进行定量判断。判断两极分化运行过程中量变状态的特征,具有以下数学模型:a=p(t+1)

/ pt

⑧b= q (t+1)/ qt 公式⑧和⑨中,a表示极富有成员收入占有率指数,b表示极贫穷成员人口占有率指数。公式⑧和⑨的经济意义是:当a=1和b=1时,表明两极分化在运行中其程度没有变化;当a>1和b>1时,表明两极分化在运行中其程度加重;当a<1和b<1时,表明两极分化在运行中其程度减轻。同时,结合p、q值等级标准,当p(t+1)、q(t+1)之值为轻微级时,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生成期;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衰退期。当p(t+1)、q(t+1)之值为较轻微级时,若a≥1和

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生成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衰退期。当p(t+1)、q(t+1)之值为极严重级时,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成长期的末期阶段;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进入了衰退期。三、定量分析模型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正确处理定量分析与人的关系。定量分析方法的形成、应用、发展和完善是与人密不可分的,人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管理者或分析者对分析对象有较正确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管理或分析目标(两极分化及其程度等级标准)的设定合理,才能提高分析判断值的可信度。其次,正确区别是否两极分化与两极分化成因的关系。是否两极分化,其所反映的问题是生成了两极分化,还是没有生成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成因,其所反映的问题是已经生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哪些。生成两极分化必然有其因,但决不可以将两极分化成因的特殊性作为否定两极分化的存在性之论据。再次,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从沿海到内地,从东北到西南,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悬殊,社会成员收入总体水平和收入差异构成都很不相同。因此,既要分析和判断整个国家的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又要分析和判断各地区(行业)的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最后,正确处理静与动的关系。两极分化的产生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运动变化的结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程度及社会成员心里承受力既随时空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又是制订两极分化及其程度等级标准的最重要依据。所以,我们在分析和判断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时,必须正确处理静与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制定或适时适度调整衡量两极分化及其程度等级标准。

小学六年级奥数 新定义运算

第一周定义新运算 【名言警句】 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知识点精讲】 一、什么是定义新运算? 定义新运算指用一个符号和已知运算表达式表示一种新的运算。 二、怎么解答定义新运算?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要正确地理解新定义的算式含义,然后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计算程式,将数值代入,转化为常规的四则运算算式进行计算。 定义新运算是一种特别设计的运算形式,它使用的是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如*、△、▽、⊙、?等,这是与四则运算中“+、-、×、÷”不同。 新定义运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但它在没有转化前,是不适合于各种运算定律的。 例1、假设a*b=(a+b)+(a-b),求13*5和13*(5*4)。 【举一反三】

1、设a*b=(a+b)×(a-b),求27*9。 2、设a*b=a 2+2b,求10*6和5*(2*8)。 3、设a*b=3a -b ×2 1,求(25*12)*(10*5)。 例2、设p 、q 是两个数,规定:p △q=4×q-(p +q) ÷2。求3△(4△6) 【举一反三】 1、设p 、q 是两个数,规定:p △q=4×q-(p +q) ÷2。求5△(6△4)。 2、设p 、q 是两个数,规定:p △q=p 2+(p -q) ×2。求30△(5△3)。 3、设M 、N 是两个数,规定:*M N M N N M =+,求110*204 -。 例3、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 3*3333333=++,4*2444=+, 那么7*4= ;210*2= 。 【举一反三】 1、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 3*3333333=++,…那么4*4= 。 2、规定*a b a aa aaa =+++??,那么8*5= 。 (b-1)个a 3、如果12*12=,13*233=,14*3444 =,那么((26*)3)*6÷= 。

法的概念与特征、本质试题

第二章法的概念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我国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属于(A )。 A.广义的法律 B.狭义的法律 C.难以确定 D.狭义的法规 2.在我国,狭义的法律是指(C)。 A.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B.地方人大制定的法规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度的法律 D.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3.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属性首先是指(C )。 A.统治阶级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其他因素C.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的强制性 4.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5.法的适用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这表明法具有( A )。 A.规范性的属性 B.连续性的属性 C.概括性的属性 D.效率性的属性 6.法的规范性是指(AB C)。 A.法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 B.法向人们提供一个评价是非的标准 C.法为人们提供一个行为模式 D.法总结和概括统治阶级的胜利成果 7.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中与( D)的联系是最根本的联系。 A.经济 B.政治 C.道德 D.国家 8.法的更为深层次的本质是( B)。 A.社会生产力水平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C.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 9.“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句话的含义是指(C)。 A.法是统治者团体意志的体现 B.法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C.法首先和主要是执政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是国家政权意志的体现 10.法调整的对象是( A)。 A.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意志关系 D.各种社会资源 11.“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是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是( AB )。 A.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B.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C.法不反应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经济关系的要求 D.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2.法的形式特征包括( ABCD )。

谈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谈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东华小学王希贤 【内容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这种想象的成因是什么,又有哪些解决的策略,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两极分化成因解决策略 纵观几年的教学实际,数学科班级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班级内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越到高年级班级之间的差距越大,就拿今年升中考试而言,班级之间的差距最多达到了将近30分。当然,这种差距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的问题,有学生的问题,也有班级管理的问题等等。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减少这种现象出现,在这里我想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形成两极分化的成因 1、教材因素:新教材在编排时强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老教材相比较,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来理解的东西多了,口头叙述的东西少了,思维训练方面的东西多了。例如:新教材取消了各种数量关系的总结,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相应类型的由易到难的训练让学生去感知;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替代了四则运算各部分关系的运用;六年级求“单位1”问题的解答,取消了用算式解答的方法,替代的是用方程解答等。同时在课本的编排方面知识的跳跃性更大了,相应知识的基本练习也少了,例如:六年级的分数乘法,课本省略了混合运算环节,一下子跳到了简便计算,再如,在安排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后,省略了连乘连除应用题的训练但又要求学生必须会应用等等,总之,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理解、感悟、实践得到的,过去那种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知识的情况少了,造成了思维灵活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对于理解能力欠缺、基础知识不好学生很难适应,势必造成学习数学的两极分化的现象。 2、学生因素:爱迪生曾说过“成功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他在承认后天

小学奥数:定义新运算.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

定义新运算这类题目是在考验我们的适应能力,我们大家都习惯四则运算,定义新运算就打破了运算规则,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题目的规定做题.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常见的如△、◎、※等等,这些特殊的运算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是人为设定的.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新定义,严格按照新定义的式子代入数值,把定义的新运算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四则运算。 一 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我们学过的常用运算有:+、-、×、÷等. 如:2+3=5 2×3=6 都是2和3,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际是对应法则不同.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只要符合这个要求,不同的法则就是不同的运算.在这一讲中,我们定义了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运算不相同. 二 定义新运算分类 1.直接运算型 2.反解未知数型 3.观察规律型 4.其他类型综合 模块一、直接运算型 【例 1】 若*A B 表示()()3A B A B +?+,求5*7的值。 【考点】定义新运算之直接运算 【难度】2星 【题型】计算 【解析】 A *B 是这样结果这样计算出来:先计算A +3B 的结果,再计算A +B 的结果,最后 两个结果求乘积。 例题精讲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定义新运算

八年级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有一句话整个概括初中三年:“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用这样的描述对于初中三年来说,确实是再贴切不过了。单从这句话中,我们就会明白初二的重要性。也就是‘初二两极分化’直接造成‘初三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样的结果,仅仅是因为初二的知识点更多了、更难了吗?原因主要是: 1、学科增多、难度加大是主要原因。 初二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科增多和难度的加大的缘故,因为上初二后学科中增加了物理,而且数学、英语的难度突然加大,知识点增多,每天老师都会上新课,部分学生就不知该如何复习课程,如何总结规律。其实,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初一),学科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很多学生已经明显感觉到学习的困难了,但相对而言,初一的课程比较简单,知识容量小,学生可以靠记忆、套公式来应付,许多问题都不曾暴露。而到了初二,课程增多了,难度加大了,这个阶段,英语词汇量变大、语法增加,数学出现几何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更多的要靠理解和转化,因此部分依靠记忆性学习的学生,成绩也必然随之下降。所以八年级是成绩“分化”的问题的暴露期而不是发生期,而这个“暴露”大部分发生在初二第一学期的大考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防微杜渐,见微知著? 1、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细节: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是训练一个人按规律做事和把握细节的过程,对于学生无论在平时听课学习,还是考试测验中都会大有帮助。另外,从长远上看,初二上能不能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会对学生能否在中考减少细节扣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期中和期末考试是强有力的助推器:一谈考试,很多同学就会紧张,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考试想成一个用来为难自己的障碍,而实际上考试是挑战更是机遇,是获得成就感的主要来源,我们应该充分准备,牢牢把握。初二上学期总体内容还不是最难,借助提前学习打下的基础,只要平时做好同步训练和提高,再多花一点精力复习,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没有问题的,这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坚定信念、信心百倍的应对下学期更为严峻的挑战,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3、改善学习方式。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4、知识面要尽量宽阔。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大量的生活实践作为“背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5、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强调学生的成绩分数,而要看成绩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死记硬背,还是明白了道理?是独立思考,还是仅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维”取胜,还是“抽象思维”的结果?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参与的程度。 6、心理愉快,成绩才能提高 学习成绩是综合素质的显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孩子在心理上平稳地过渡,这样孩子才能平静地学习,把成绩提上来。从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有学习兴趣、自信,以及得到适当的鼓励,这些学生的家庭环境通常都是比较宽松的。因此,进入初中后,家长要帮助孩子慢慢过渡,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得好。此外,知识面广的学生学习方法会比较好,成绩也突出,而这也是家庭氛围可以营造和改变的。如家长关注孩子的课外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举行家庭聚会、郊游等活动,让孩子社会化,从而让孩子达到心理成长——独立,独立的心理意味着思想品质比较好、意志力强、情绪控制好,和懂得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跟着提高。 “学习成绩的差距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孩子,家长首先是要让孩子能很愉快地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是第一次发言、第一次主动做事等都是进步,不能把孩子和其他优秀的孩子相比,而是要与自己比较,家长要重视的是学习过程,而不要过于重视学习成绩。

级奥数定义新运算

定义新运算 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外,还有其它许多种法则的运算。在这一讲里,我们学习的新运算就是用“ #”“*”“Δ”等多种符号按照一定的关系“临时”规定的一种运算法则进行的运算。 例1:如果A*B=3A+2B ,那么7*5的值是多少? 例2:如果A#B 表示3 B A + 照这样的规定,6#(8#5)的结果是多少? 例3:规定Y X XY Y X +=? 求2Δ10Δ10的值。 例4:设M*N 表示M 的3倍减去N 的2倍,即M*N=3M-2N (1) 计算(14 *10)*6 (2) 计算 (58*43) *(1 *2 1) 例5:如果任何数A 和B 有A ¤B=A ×B-(A+B ) 求(1)10¤7 (2)(5¤3)¤4 (3)假设2¤X=1求X 例6:设P ∞Q=5P+4Q ,当X ∞9=91时,1/5∞(X ∞ 1/4)的值是多少? 例7:规定X*Y= XY Y AX +,且5*6=6*5则(3*2)*(1*10)的值是多少?

例8:▽表示一种运算符号,它的意义是))((A Y A X XY Y X +++= ?11 已知3 211212112=+++=?))((A 那么20088▽2009=? 巩固练习 1、已知2▽3=2+22+222=246; 3▽4=3+33+333+3333=3702;按此规则类推 (1)3▽2 (2)5▽3 (3)1▽X=123,求X 的值 2、已知1△4=1×2×3×4;5△3=5×6×7 计算(1)(4△2)+(5△3) (2)(3△5)÷(4△4) 3、如果A*B=3A+2B ,那么 (1)7*5的值是多少? (2)(4*5)*6 (3)(1*5)*(2*4) 4、如果A>B ,那么{A ,B }=A ;如果A

小学奥数新定义运算习题及答案

一、新定义运算(A 卷) 1. 设b a ,表示两个不同的数,规定b a b a 43+=?.求 6)78(??. 2. 定义运算?为a ?b =5×)(b a b a +-?.求11?12. 3. b a ,表示两个数,记为:a ※b =2×b b a 4 1 -?.求 8※(4※16). 4. 设y x ,为两个不同的数,规定x □y 4)(÷+=y x .求 a □16=10中a 的值. 5. 规定a b a b a b +?= .求210 10的值. 6. Q P ,表示两个数,P ※Q =2Q P +,如3※4=2 4 3+=3.5.求4※(6※8); 如果x ※(6※8)=6,那么=x ? 7. 定义新运算x ⊕y x y 1 +=.求3⊕(2⊕4)的值. 8. 有一个数学运算符号“?”,使下列算式成立:4?8=16,10?6=26,6?10=22,18?14=50.求7?3=? 9. “▽”表示一种新运算,它表示:) 8)(1(1 1+++=?y x xy y x .求3▽5的值. 10. b a b a b a ÷+= ?,在6)15(=??x 中.求x 的值. 11. 规定xy y x xA y x ++ =?,而且1?2=2?3.求3?4的值. 12. 规定a ⊕)1()2()1(-+++++++=b a a a a b Λ,(b a ,均为自然数,a b >).如果x ⊕10=65,那么=x ? 13. 对于数b a ,规定运算“▽”为)5()3(-?+=?b a b a .求 )76(5??的值. 14. y x ,表示两个数,规定新运算“”及“△”如下:x y x y 56+=,x △xy y 3=.求(2 3)△4的值.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户县北街小学李瑞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感觉小学生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而且分化的时间提前,分化的距离变大。教师普遍反映,课改后,一些学生能力上显得更优秀了,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显得更困难了。尤其是我们在使用苏教版以及人教版教材后,到三年级就明显感觉分化现象更严重了。学生学习上的差异虽然始终是存在的,但分化时间提前,分化距离加大,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课堂上往往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很难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落差,因此两极分化现象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导致小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但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两极分化的比率更大些。为了缩小差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能教死了新教材。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努力吃透、悟透,努力领会新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把握新教材的脉络,能深“潜”进去,更能高“跳”出来,这样便能活用教材,教活教材。而且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该点到的要点到,该总结归纳的要总结归纳,避免各册教材之间出现知识的盲点。 二、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尤其要多关注那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孩子,多鼓励,多提醒,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再者,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水平,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努力提升课堂调控能力。比如在课堂练习中有效关注反馈信息,关注出现错误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不让他们在起点处掉队。 三、教师要承认、善待学生间的差异。十个指头也有长短,我们不能硬拿那个短的和长的比,使学生觉得不论我怎么跳也是够不到那个桃子的,并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变得更差。要分层要求,对于那些已经处在下极中的学生多从最基本的问题严格要求,比如基本的计算、概念、简单的应用题等要求他们必须会。夯实基础,避免他们掉队。太难解决的问题对他们可以网开一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保障每个孩子得到基本的、正常的、和谐的发展。 四、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双方都能获益,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中,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但又不敢问,也没机会问。问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假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就有可能在自己熟悉的小团体中提出问题,因为小组讨论学习的气氛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小组的集体智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对提供帮助的同学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双方都会有合作成功的喜悦感。

【精选】小学三年级奥数__定义新运算一

【精选】小学三年级奥数__定义新运算一 一、拓展提优试题 1.50个学生解答A、B两题,其中没答对A题的有12人,答对A题的且没答对B题的有30人.那么A、B两题都答对的有人. 2.用3、0、8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个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 3.如图,式中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数字,那么ABC表示的三位数是. 4.有甲乙两桶酒,如果甲桶倒入8千克酒,两桶酒就一样重,如果从甲桶取出3千克酒倒入乙桶,乙桶的酒就是甲桶的3倍,甲原来有酒千克,乙千克. 5.五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2010,其中最大的一个是. 6.时钟2点敲2下,2秒钟敲完.12点敲了12下,秒可以敲完.7.有A,B,C三人,他们分别是工人、教师、工程师.A的年龄比工人大,C 和教师的年龄不同岁,教师的年龄比B小,那么工程师是. 8.红星小学组织学生参加演练,一开始只有40个男生参加,后来调整队伍,每次调整减少3个男生,增加2个女生,那么调整次后男生女生人数就相等了. 9.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将自然数按照以下方式与多边形联系起来, 三边形数:1,3,6,10,15,…… 四边形数:1,4,9,16,25,…… 五边形数:1,5,12,22,35,…… 六边形数:1,6,15,28,45,…… 按照上面的顺序,第8个三边形数为__________. 10.定义运算:a⊙b=(a×2+b)÷2.那么(4⊙6)⊙8=11. 11.下面算式中,A、B、C、D、E各代表哪个效字? A=,B=,C=,D=,E=.

12.你能根据以下的线索找出百宝箱的密码吗? (1)密码是一个八位数; (2)密码既是3 的倍数又是25 的倍数; (3)这个密码在20000000 到30000000 之间; (4)百万位与十万位上的数字相同; (5)百位数字比万位数字小2; (6)十万位、万位、千位上数字组成的三位数除以千万位、百万位上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商是25. 依据上面的条件,推理出这个密码应该是() A.25526250B.26650350C.27775250D.28870350 13.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有黑、白、黄三种颜色的筷子各10根,最少拿出根筷子就能保证有一双是同样颜色的筷子. 14.甲、乙、丙、丁获得了学校的前4名(无并列),他们说: 甲:“我既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乙说:“我既不是第二,也不是第三”; 丙:“我的名次和乙相邻”;丁:“我的名次和丙相邻”. 现知道,甲、乙、丙、丁分别获得第A、B、C、D名,并且他们都是不说谎的好学生,那么四位数=. 15.在如图的每个方框中填入一个适当的数字,使得乘法算式成立,乘积等于. 【参考答案】 一、拓展提优试题 1.解:50﹣12﹣30=38﹣30=8(人); 答:A、B两题都答对的有8人. 故答案为:8. 2.解:用3、0、8可以组成的不重复数字的三位数有: 308,380,803,830; 一共是4个.

小学四年级奥数__定义新运算及作业

2008年秋季五年级奥数 第二讲定义新运算 第 1 页 共 1 页 定义新运算 一、a 、b 是自然数,规定a ※b=(a+b)÷2,求:3※(4※6)的值。 二、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a 、b ,定义一种新运算“*”:a*b=ab+a ÷b ,求75*5=?,12*4=? 三、定义运算符“◎”:a ◎b=3a+4b-5,求6◎9=?9◎6=? 四、定义两种运算“○+”和“○×”,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 、b 规定:a ○+b=a+b-1,a ○×b=a ×b-1,那么8○× [(6○+10)○+(5○×3)]等于多少? 五、定义运算“○+”=(a+b )÷3,那么(3○+6)○+12与3○+(6○+12)哪一个大?大的比小的大多少? 六、a 、b 是自然数,规定a ⊙b= ab-a-b-10,求8⊙8=? 七、如果1*2=1+2,2*3=2+3+4,3*4=3+4+5+6,……,请按照此规则计算3*7=? 八、规定运算a@b=(a+b )÷2,且3@(x@2)=2,求x=? 九、规定a △b=ab+2a , a ▽b=2b-a ,求(8△3)▽(9△5)的值。 十、如果1Δ3=1+11+111;2Δ5=2+22+222+2222+22222;8Δ2=8+88。求6Δ5。 1、定义新运算“*”:a*b=3a+4b-2,求(1)10*11;(2)11*10。 2、定义新运算“△”:a △b= a ÷b ×3,求(1)24△6;(2)36△9。 3、规定a ○+b ,表示自然数a 到b 的各个数之和,例如:3 ○+10=3+4+5+6+7+8+9+10=52,求1○+200的值。 4、定义新运算“○×”,a ○×b=10a+20b ,求(3○×7)+(4○×8)。 5、定义新运算“△”:a △b=6a+3b+7,那么5△6和6△5哪个大?大的比小的大多少? 6、规定a*b=(a+b )÷2,求[(1*9)*9]*3的值。 7、规定a ☆b=3a-2b ,如果x ☆(4☆1)=7,求x 的值。 8、规定X ○+Y=(X+Y )÷4求:(1)2○+(3○+5),(2)如果X ○+16=10,求X 的值。 9、规定a ◇+b=(a+3)×(b+5),求5◇+(6◇ +7)的值。 10、已知a ○-b 表示a 除以3的余数再乘b ,求13○-4的值。 11. 定义新运算“*”:a*b=a+b-1,求7*4。 12、定义新运算为a △b =(a +1)÷b ,求的值。6△(3△4) 13、设a △2b a a b =?-?,那么,5△6=______,(5△2) △3=_____. 14、已知a ,b 是任意自然数,我们规定: a ⊕b = a +b -1,2a b ab ?=-,那么 []4(68)(35)?⊕⊕?= . 15、M N *表示()2,(20082010)2009M N +÷**____= 16、规定运算“☆”为:若a >b ,则a ☆b =a +b ;若a =b ,则a ☆b =a -b +1;若a

第二章 法的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有关法的表述中,哪项是法的本质的最终体现?(B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正式行为规范 B.法的内容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C.法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2.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B )? A.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B.就性质而言,法律和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C.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D.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3.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B )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4.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下列哪个表述是正确的?(A) A.法律需要国家 B.国家也需要法律 C.政党需要法律 D.社会需要法律 5.我国古代法学家商鞅提出法有“定分止争”的作用,如何理解商鞅所说的“定分”?(D ) A.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D.法确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关系 6.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项为正确的组合(D )? (1)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均有约束力,为人们提供了行为的标准,因而具有法的特征和效力。

(2)一位党的干部因受贿被判处刑罚,同时被开除党籍,这些都是法的实施方式的体现。 (3)法是司法机关的办案依据,因此,可作办案依据的典型判例。行政规章、国家政策等都可列入法的范畴。 (4)法的适用范围具有普遍性,由于北京市的地方性法规只能在北京市有效,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 A.1、4 B.2、3、4 C.都不正确 D.4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BC ) A.历史上的一切法的规定都是明确的、肯定的。 B.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 C.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规范也可作为司法机关裁判案件的依据 D.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的 2.下列有关法的阶级本质的表述中,哪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AC ) A.一国的法在整体上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B.历史上所有的法律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C.法的本质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D.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 3.以下关于法律体现的意志的说法错误的是(ABD )? A.法所体现的意志为社会各阶级的总体意志 B.法所体现的意志为统治阶级中各集团意志的总和 C.法所体现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整体意志或根本意志 D.法所体现的意志为统治阶级中实力上占优势阶层的意志 4.有关法的强制性的论述,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哪些?(BCD ) A.法具有强制性,使其与道德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 B.法的强制性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即国家强制性 C.国家强制性保证法的实施也必须依法进行,受法律规范的约束 D.国家强制力不是保证法的实施的惟一力量

如何防止两极分化

如何防止英语学科的两极分化 李佩 “两极分化”指原来合在一起的常常发生冲突的团队或者势力向相反的极端集中。两极分化的应用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而这个词语在英语的教学里也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英语教师在一线的教学中,往往会体会到学生有这样的学习程:即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这种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心理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学生从由一开始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心转化为逆反心理。于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明朗化了。何为“ 两极分化” 呢?这“ 两极” 应该是指:优秀生(吃不饱的学生)和学困生(吃不下的学生)。然而形成“ 两极分化” 的现象,不仅是家庭问题、学校教育机构方面的问题,社会方面问题,还有语言环境问题和学生自身的问题等等。学生自身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只是现象,不是事实。正如某老师所指出的:“ 后进生的差并不是差在… 不能学' 和… 不愿学' 上,实际上,… 不能学' 和… 不愿学' 只是差的结果,而不是差的所在。其成因与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兴趣是有直接联系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呢? 首先,英语学科的特殊性造就了学习的两极分化。英语学科的学习是一门语言学习,就像汉语一样,属于语言系统。而中文是我们的母语,但是英语与中文不同,它有属于自己的发音规则、拼写方法、使用习惯,所以,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尤其是跟语感有关的英语学习,自然感到吃力。。与此同时,对于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它,所以学起来不费劲。在农村,英语的学习是从三年级才刚刚接触,有的学生领悟力好就是比较有语言天赋,学起来相对容易。因此,对于英语的教学,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他,认识他;兴趣是一个人力求知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而对于一个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英语基础就是一张白纸。老师只有调动他画画的欲望,才能够真正的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描绘出丰富多彩的图画。

小学奥数教师版-1-3-1 定义新运算

定义新运算 教学目标 定义新运算这类题目是在考验我们的适应能力,我们大家都习惯四则运算,定义新运算就打破了运算规则,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题目的规定做题.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常见的如△、◎、※等等,这些特殊的运算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是人为设定的.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新定义,严格按照新定义的式子代入数值,把定义的新运算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四则运算。 知识点拨 一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我们学过的常用运算有:+、-、×、÷等. 如:2+3=52×3=6 都是2和3,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际是对应法则不同.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只要符合这个要求,不同的法则就是不同的运算.在这一讲中,我们定义了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运算不相同.二定义新运算分类 1.直接运算型 2.反解未知数型 3.观察规律型 4.其他类型综合 例题精讲 模块一、直接运算型 【例1】若*A B 表示()()3A B A B +?+,求5*7的值。 【考点】定义新运算之直接运算【难度】2星【题型】计算 【解析】A *B 是这样结果这样计算出来:先计算A +3B 的结果,再计算A +B 的结果,最后两个结果求乘 积。 由A *B =(A +3B )×(A +B )

法的概念、本质和基本特征

第六部分法律——第二十六章法的一般原理 第六部分法律 第二十六章法的一般原理 本章知识点 【知识点一】法的概念、本质和基本特征 【知识点二】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和分类 【知识点三】法的制定和法律解释 【知识点四】法的功能和效力 【知识点一】法的概念、本质和基本特征 建议关注法的类型、本质、基本特征。 (一)法的概念 1.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类型 (二)法的本质 1.法的阶级性:法反映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 2.法的国家意志性:只有通过合法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统治阶级意志才能成为法。 3.法的物质制约性:法最终决定于构成物质关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三)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特殊强制性。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标志。 5.法在国家权利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 6.法是具有严格程序规定的规范。 【经典例题】 【例题·单选题】(2016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的本质可以概括为阶级性、国家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等多个方面,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法最终决定于()。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统治阶层的意志 C.国家的意志 D.多数公民的意志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法的本质。法最终决定于构成物质关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知识点二】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和分类 建议关注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分类。 (一)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 【例如】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并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明示,违反规定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两千元以下罚款。 2.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 (1)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 (2)并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直接规定法律规则。 (3)不是每一个法律条文都完整地表述一个规则或只表述一个法律规则。 【例如】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二)法律规则的分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两级分化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两级 分化问题 课堂上往往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很难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落差,因此两极分化现象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导致小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但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两极分化的比率更大些。为了缩小差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能教死了新教材。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努力吃透、悟透,努力领会新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把握新教材的脉络,能深“潜”进去,更能高“跳”出来,这样便能活用教材,教活教材。而且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该点到的要点到,该总结归纳的要总结归纳,避免各册教材之间出现知识的盲点。 二、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尤其要多关注那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孩子,多鼓励,多提醒,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再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水平,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努力提升课堂调控能力。比如在课堂练习中有效关注反馈信息,关注出现错误的学生,

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不让他们在起点处掉队。 三、教师要承认、善待学生间的差异。十个指头也有长短, 我们不能硬拿那个短的和长的比,使学生觉得不论我怎么跳也是够不到那个桃子的,并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变得更差。要分层要求,对于那些已经处在下极中的学生多从最基本的问题严格要求,比如基本的计算、概念、简单的应用题等要求他们必须会。夯实基础,避免他们掉队。太难解决的问题对他们可以网开一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保障每个孩子得到基本的、正常的、和谐的发展。 四、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互相取 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双方都能获益,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中,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但又不敢问,也没机会问。问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假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就有可能在自己熟悉的小团体中提出问题,因为小组讨论学习的气氛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小组的集体智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对提供帮助的同学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双方都会有合作成功的喜悦感。

(完整版)定义新运算(小学数学五年级奥数)

定义新运算 知识与方法: 对于常用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我们已经熟知它们的运算法则和计算方法,如6+ 2=8, 6X2=12等。都是2和6,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质上是对应法则不同。由此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应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 这节课,我们将定义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加、减、乘、除运算是不相同的。解决定义新运算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定义的本质借用“ +、一、X、十”四则运算进行的,解答时要弄活新运算与四则运算的关系。 特别注意运算顺序,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新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定律。 例1:设a、b都表示数,规定:aAb =3X a— 2X b。试计算: (1) 3A2; (2) 2A3。 练习1: 1. 设a b都表示数,规定:a。b=5X a— 2X b。试计算304 2. 设a b都表示数,规定:a*b=3x a+ 2X b。试计算:5*6 例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b=3a+ 2a,试计算( 3^5) 练习2: 1.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Ob=a+3b,试计算40506

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 B=2X A — B,试计算5A6A7 例3:对于两个数a, b,规定:a金b=ax b+ a+ b,试计算:9 ? 练习3: 1.对于两个数a, b,规定:a$b=ax b— ( a+ b),试计算:6 ? 7. 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 GB=A X B-2,试计算:8 99 例4:如果2、3=2 + 3 + 4, 5A4=5+ 6+ 7+ 8,那么按此规律计算:(1) 3A5; (2) 8A3。 练习4: 1.如果4A2=4X 5, 2A3=2X 3X 4,那么按此规律计算:5A4。

法律 -法律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法律的基本概念 一、法律的基本概念 (一)法或法律的定义: 法的定义: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法律”,通常那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以上使用。 广义的“法律”通“法”同义。 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法律。 (二)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指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所持有的属性。 特征: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造法的两种形式。 2、法是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3、法是制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4、法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三)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指法的质的规定性,是法的内在、基本的物质精神因素的总和,是法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

要点: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内容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对法具有决定作用。 二、法律价值和法律理念 (一)法律的价值 首先:法具有服务性价值,它确认和保护、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它确立规则,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其次:法本身还具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价值、相对稳定相的价值、是国家权力运用公开化的价值等。只有当法律符合或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法律才有价值可言。 (二)法律的理念 法律的理念是对法律的本质、精神、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意识形态,它基于某种基本的法律制度而产生。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三、法律的形式和体系 (一)法律的形式 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是法律的主要形式。 规范性文件: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

当前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策略

当前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策略 贫富分化---中国不能承受之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轻贫困和贫富差距上取得的成果归功于快速发展策略,但城乡贫富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和贫困仍然是中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不但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政治学理论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小组成员主要从政治学角度具体分析、讨论形成社会两极分化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由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社会两极分化问题的一些对策,以期健全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首先,对于什么是贫富分化,我们小组都有一个共同的了解和认识,就是: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 其次,对于中国当前贫富差距现状及其表现,我们小组结合网上所所查的资料和所学的政治经济学有关的知识,我们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 的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最后,我们对于我们的主题----当前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策略,展开了讨论。 讨论记录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