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田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打基础、强基层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和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新时期“富民强区固边”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重大部署,是指导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团结全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立足跨越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及艰巨的稳定、发展和改革任务,全地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团结稳定,一手抓经济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社会政治大局的持续稳定,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全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局面,是和田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00.5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0.9%(2005年不变价)。一、

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5.5:15.1:39.4调整为

32.9∶17.6∶49.5。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5000元,年均增长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6.31亿元,年均增长21.9%。

-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310.65亿元,年均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0.4亿元,年均增长16.4%。

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在历届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了以“两个加速、一个突破”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七项农民增收措施,培育了较为坚实的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150元,年均增收300元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07.46万吨,比2005年增加16.46万吨,增长18%;特色林果面积达到215万亩,比2005年新增47万亩,果品总产量41万吨,增长64%;特色经济作物面积34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10万亩,比2005年增加4.65万亩,产量33万吨;肉类总产量7.14万吨,比2005年增长34.2%。在国家、自治区扶贫政策的大力倾斜下,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绩,累计完成了1296个重点村整村推进任务,解决了14万户、68万农村特困人口温饱问题。

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新建城乡抗震安居房39.17万户,新建城市经济适用房12340套,新建廉租房15991套;解决了11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天然气入户累计达到39092户,农村天然气入户试点工程稳步推进。全面完成87个乡镇卫生院“一够三化”工作,村级卫生室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两化三配套”的要求,改扩建农贸市场30个,彻底改变脏乱差的面貌。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富民畅通、天然气利民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全面启动,有序推进。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3200元,年均增长11.7%;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整体功能逐步改善,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2.6%提高到24.7%。

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五年累计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9.56万人,城镇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稳步推进,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

-2-

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双语”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6%,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6.4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44%。全面推进农牧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参合标准由2003年每人50元提高到150元,文化、体育、广电事业不断推进,“村村通”、“西新工程”等顺利实施,全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7.7%,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18‰。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健全,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喀什-和田铁路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2010年底建成通车。公路建设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达2186.67公里,先后建成了和田-阿拉尔、G315线叶城-墨玉、G315线于田-民丰等重要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全面铺开,覆盖范围、通达深度大幅提高。和田机场油库建成投入使用,南航、上航、国航、天航4家航空公司运营和田航线,实现了和田与京沪等大城市直航。水利工程建设明显加强,3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新增农灌机电井733眼,到2010年农灌机电井保有量达到2493眼,增强了抗旱保丰收能力。玉河水利枢纽工程、吉音水库、奴尔水库、阿克肖水库、尼雅水库、达完图水库6座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其中吉音水库主体工程2010年底正式开工建设。塔里木河流域和田河综合治理工程加紧实施。电源结构进一步合理,波波娜15万千瓦水电站、华电5万千瓦应急电源建成投产;城乡电网不断完善,建成了和田-莎车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了与全疆电网联网。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积极建设绿洲人工生态林,加大荒漠植被的封育保护,重点实施了“三北”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1.01%提高到1.42%,耕地保有量达17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2.7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43平方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72吨标煤下降到1.59吨标煤,五年下降7.6%。

-3-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开放空间不断拓展。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面达到了99%。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注册私营企业数由2005年的509户增加到1871户,从业人员达到2.02万人,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收1.3亿元,占税收收入的38 %。招商引资突飞猛进,五年累计到位资金47.5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累计达5930万美元。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建成了策勒县达玛沟小佛寺、沙漠观景台、玉石文化墙、热瓦克佛寺等一批旅游景点,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9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5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12亿元。

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中认真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教育活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四种分子”的严打高压态势,落实“敢打、会打、猛打”的工作要求,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确保了和田近11年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社会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做好和田地区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始终坚决地贯彻执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把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关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强化和落实各项维稳措施,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必须始终坚

-4-

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坚定不移地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臶,倍加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第二节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新时期、新阶段,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三大历史性机遇。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带来的新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专门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提出特殊支持政策。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和田地区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带来的新机遇。中央召开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全方位、高层次推动对口援疆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协同推进的全方位援疆机制。北京市、天津市和安徽省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必将促进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民生极大改善。

——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召开了西部大开发会议,明确今后10年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带领和田与西部地区一起进入大开发的新阶段,为和田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平台。

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和克服。一是贫困面大,自我发展能力弱;二是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人才严重匮乏;三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四是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十二五”时期经济跨越式发

-5-

展和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到来,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五是维护社会稳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要从政治和历史的高度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牢固树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雄心壮志,努力推动全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选择及总体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雄心壮志,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创新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推进和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推进经济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6-

臵,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

——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社会长治久安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节战略选择和总体发展思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时期“富民强区固边”战略目标为战略定位,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推进和田地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定不移推进以和田市为中心的“和墨洛”核心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核心经济区对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力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策勒—于田—民丰经济带、积极培育皮山县经济增长极,东西两大经济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以重要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工业化为重点的三大突破。大力实施以科教兴和与人才强区、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长治久安为重点的四大工程。

积极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利用、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田手工羊毛地毯为主的民族传统加工业、维吾尔医药为主的医药保健五大特色产业。

第三节总体目标

围绕新时期“富民强区固边”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

-7-

政一般预算收入“三个翻一番”的目标,到“十二五”末,使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努力接近全疆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到2020年,促进和田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文明进步,努力实现与全疆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富民”目标: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6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4%以上;全地区农村人口总体上实现户均住房面积达到80平方米以上,水、电、路、气、厨、厕、浴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年均增长11%以上。基本普及学前双语教育,基本实现中小学双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高中升学率达到80%。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达到全疆平均水平。

——“强区”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2010年不变价),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合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26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努力降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墨洛”核心经济区实力不断增强,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和田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以上。

——“固边”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各项维稳措施,党政军兵更加团结,各民族更加团结和睦,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边防更加巩固,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

-8-

第三章以富民为核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着力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农牧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带动农牧民收入持续突破性增长的特色支柱产业,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工程

加快实施安居富民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安全适用的原则,整合已有的抗震安居、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和10-20年不落后的要求,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水、电、路、气、厨、厕、浴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同时谋划和安排好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支撑,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将安居房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使各族群众长期受益。切实做到“住房面积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质量不落后,产业不落后”。经过5年的努力,全地区农村人口总体上实现户均住房面积达到80平方米以上。在国家、自治区及对口援助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用三年左右时间使承担守边任务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对人居环境比较恶劣的游牧民通过搬迁实现定居。

加强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以水、路、电、气和优美环境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3年全部解决剩余42.8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率先实现“三个百分之百”,即乡镇百分之百通油路、行政村力争百分之百通油路、建制村百分之百实现通达公路,从根本上改善农牧民的出行条件。进一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大向农村推广压缩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的力度。加强农牧民聚居区环境综合治理和垃圾、污水处理,推进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切实改变村庄脏乱差状况。到2015年,力争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9-

第二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继续坚持以“两个加速、一个突破”为重点的七项农民增收措施,按照“绿色、特色、规模、品牌”的要求,更加注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品质效益提升。

确保粮食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补贴政策和措施,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产”的要求,坚持间作套种生产模式,保证种植面积。加强标准粮田建设,继续抓好种子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科学管理,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快墨玉县、洛浦县、和田县、于田县四个粮食主产县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按照稳中有增、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目标,面积稳定在230万亩,总产达到110万吨以上。

做优做强特色林果业。林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提高效益转变,认真抓好“修剪、嫁接、施肥、植保”拉网式关键管理措施,高度重视和加强林果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林果产品的品质、外观和食用安全水平。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全面选用推广优质、特色品种,大力培育优质苗木,力争在2—3年时间内完成全地区低产园改造。加强以核桃为主的优质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将“和墨洛”、皮山县核桃主产区建成重要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红枣、石榴、葡萄、杏等精品林果。到2015年,林果总面积达到255万亩,其中核桃125万亩、红枣60万亩、杏30万亩、葡萄20万亩,石榴10万亩,其它10万亩。林果业的重点是发展精品林果,达到200万亩,实现人均一亩精品林果,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果业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坚持牲畜存栏“山区稳、农区增”的原则,以农区畜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构建林牧农相结合的复合型现代畜牧业。农区以发展小畜和家(特)禽养殖为主,山区以发展和田羊为主,兼顾特禽发展,形成重点发展小畜、稳

-10-

步发展大畜、加快发展家(特)禽养殖的产业格局。加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和天然草场保护力度,继续实施以建设100万亩优质天然草场、100万亩人工双层草场为重点的“双百万”饲草料基地建设工程,确保草畜平衡。大力推广饲草粉碎、“三贮一化”和袋装青(微)贮制作技术,提高草料利用率。进一步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强制实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长效机制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完善草原生物灾害防治体系和草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力争五年扶持建成100个高标准、高效益、规模化养殖小区,10个养殖场,培育10000户科技示范养殖大户。到2015年,全地区肉类总产量14万吨以上,奶类总产量10万吨以上,禽蛋总产3万吨以上。

加快发展特色种植。按照“小布局、大产业”的思路,因地制宜地发展山药、玫瑰花、恰玛古、小茴香、维吾尔药材等特色种植。以乡村为单位,统一种植品种,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标准化特色种植基地。依托防沙治沙工程,稳定红柳大芸种植规模,提高接种率,稳步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效益,使特色种植真正具备特色优势、形成特色规模、创立特色品牌。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完善经营机制,继续巩固提高墙体大棚,大力发展拱棚。进一步优化品种,加强管理,提高亩均效益,力争到2015年亩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第三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按照“节水、增地、调结构”的要求,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推广滴灌、低压管道灌溉、喷灌等高新节水技术,绿洲内部采取常规节水和高新节水相结合,绿洲外围以高新节水为主,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降低农业用水比例。结合发展高新节水灌溉,加快改革耕作制度,大力发展粮食、林果和特色作物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十二五”期间,全地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5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11-

0.53。

第四节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双重作用,构筑政府扶持、部门联动、民间组织、企业参与的多元化产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繁育等支撑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加快大型农机服务维修中心建设,完善农机具购臵补贴机制,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开展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许可和认证工作,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积极培训当地技术人才,结合“农村科技明白人”工程,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二五”末,全地区设立9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89个乡镇农业综合站,650个村级农技服务点,10000名以上科技示范户,农作物良种化面积达100%,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优质苗木基地100个以上,基本实现我地区大宗农产品优质种苗自给;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屠宰检疫率达100%。

第五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墨洛”经济区农产品集散市场,加快建设干果、蔬菜、地毯等优质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强特色果品和畜产品的储藏、保鲜库和运输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和提升乡镇农贸市场改造任务,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等工程。到2015年,形成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备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家店全覆盖。

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推广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超市”、“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鼓励农户和企业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不断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等各类组织达到1000个。

-12-

第六节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支持引导农民从事地毯编织、农产品加工、运输、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和支持本地农民参与农业、水利、交通、生态、安居工程、城市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积极支持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坚持“政府引导、大户带动、农民自愿”的原则,稳定已经建立劳务关系的省市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积极与北京、天津、安徽对口省市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关系,设立农民工工作站,实现长期、有序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大力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短期向长期“两个转变”,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十二五”期间,年均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在40万人以上,户均转移1人从事非农产业,人均劳务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第七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政府扶贫、社会帮扶等各类资金,扶持贫困农牧民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林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手工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水平。培育和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扶贫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基地。采取专业技能培训、短期培训和订单、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抓好贫困农牧民致富技能培训。整合扶贫资源,实施集中攻坚,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全面完成重点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加强边境乡村、沙漠腹地、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促使区域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要稳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第八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把握“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个根本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稳妥推进

-13-

土地规模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地方国有农牧林场改革,稳妥地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证规范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信贷的有序开展和提升。继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和村级财务管理,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建设和管理。

第四章以强区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基本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破重点,重点做好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利用、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田手工羊毛地毯为主的民族传统加工业、维吾尔医药为主的医药保健“五大产业”,走出一条符合和田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

全力以赴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加快和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充分利用和把握好国家逐步放宽天然气利用政策和企业准入门槛的有利时机,努力争取油气资源尽可能在本地加工。抓紧做好油气化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延伸天然气开发利用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天然气开发利用水平。重点依托北京、天津、安徽三省市对口援助平台,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推动油气下游产品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发挥已建成的和田河红白山气田-和田市输气管线及和、墨、洛天然气输气管线的作用,加快天然气利民工程的建设。早日建成西至皮山县、东至民丰县的天然气主管网,实现与环塔天然气管网连通。通过管道直供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方式,用3年时间实现城镇气化全覆盖,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气化基本覆盖,基本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节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抓住国家、自治区支持加大昆仑山系矿产资源深度勘探的-14-

有利时机,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基础性工作,积极配合做好1:20万化探调查、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环境评估、1:5万航磁项目。加大风险勘探的推进力度,争取在铅锌矿、铜矿、铁矿、金矿、煤矿、锑矿、锂辉矿、金刚石、玉石矿、盐矿、石英矿等重点矿种的勘探开发和精深加工方面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力度。进一步组织各种力量加大对于田县普鲁、民丰县吾鲁克赛等煤炭资源区块的勘探力度。加快对布雅、杜瓦等重点煤矿的扩能改造升级步伐,加大煤炭资源开采的整合力度,促进煤炭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努力提高回采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力争到2015年,煤炭产能提升到200万吨以上。

加快矿区道路、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支持,重点加快康西瓦、大红柳滩、俘虏沟、黄羊岭、红土达坂等矿区道路、电力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影响矿产资源开发的交通、电力制约问题。

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利用。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矿业开发,依法加强矿山探、采管理,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效发展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加快开发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建成一批铜、铁、铅、锌、锑、硅等矿产的采选、冶炼项目。

第三节做精做深农副产品加工业

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先支持的重要领域,大力扶持、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通过主动出击、积极引进,进一步密切与对口援助三省市的互惠合作,拓展和田传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扩大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拓宽产品经营销售渠道。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真正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做精做深。依托工业园区,加快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业,积极推进铁道部对口援助和田县3万吨/年核桃精深加工项目建设。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

-15-

与红枣、石榴、葡萄、杏、玫瑰花、管花肉苁蓉、山药等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和精深加工,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市场,不断提升资源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对棉纺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适度扩大规模。

第四节做大做强民族传统加工业和维药产业重点发展和田地毯产业。借助对口支援经济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省市的技术、市场、资金优势,通过互惠合作,高起点、高标准参与和田手工羊毛地毯编织产业整合,建立技术研发平台,着力解决毛线加工、图案设计两个薄弱环节,提高地毯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实行大工厂化生产为主、农户分散编织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覆盖千家万户的和田地毯编织基地,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丰富产品质地花色,拓展产品营销渠道,创建和田地毯品牌形象,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加快建设以和田市为核心的和田地毯专业市场,打造全地区地毯集散交易中心。“十二五”末,全地区地毯钢架达到5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地毯年产量达到120万平方米。努力把和田手工羊毛地毯产业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力争把和田地毯培育成上市企业。

加速发展维吾尔医药业。传承和发扬和田维吾尔医药发展的悠久历史,充分利用药材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维吾尔药业产业基础完善产业规划,优化产业运作模式。以GAP、GMP认证为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国内最有实力的医药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到和田,对和田维药产业进行整合,实现从药材种植到饮片、制剂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具备一定开发实力和经济规模的经济实体。把和田维吾尔药业建成区内外主要的产业基地,力争把和田维吾尔药业培育成上市企业。

加快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充分发挥和田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产品(工艺品)独有的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坚持以民间加工为基础,以扩大就业为目标,加大落后工艺改造升级力度。以技术研发攻关为重点,增加品种,拓展市场,提升民族特色传统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艾德莱丝绸系列产

-16-

品、桑皮纸系列产品、区域特色旅游产品、玉器加工,以及小五金、刀具、花帽、乐器、民族服饰、木制器皿、刺绣、铜铁生活制品、特色食品等民族特色手工业,提升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外包装,扩大产品规模。

第五节加速发展新型建材业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加速发展建材业。依托科技投入,提升建材产品的科技含量,引导建材行业向环保、节能方向转变,关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建材企业及落后产能,提高建材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水泥制造业,支持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技改和整合,合理布局水泥生产项目,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质量,增加种类,“十二五”末全地区水泥产能达到400万吨以上。加大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的建设步伐,多孔砖达到30亿块标砖以上。充分利用丰富的高岭土、石灰岩、石膏资源,大力发展陶瓷、石膏、玻璃等制造业,淘汰落后小石灰窑,提高石膏的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扶持石材产业发展,加大石材的勘探、开采、加工力度,引进发展一批骨干加工企业,逐步改变石材外调的现状。

第六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及对口援助省市、企业的大力支持,提高园区对重大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稳步推进,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根据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对园区合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有效利用资源和产业优势的特色园区。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及对口援助省市的大力支持,逐步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和田市、皮山县、墨玉县火车站区设施和功能,以仓储、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为重点,加快站区配套设施建设。

强化园区服务和管理。坚持集中办园、企业入园发展的原则,制定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集聚发展要素,充分利用园区

-17-

产业聚集和综合配套优势,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建设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各类园区,形成企业办园、企业招商的良性运行机制。规范园区管理,促进园区健康有序发展,使之成为聚集生产力要素、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平台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载体。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加快形成经济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社会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第一节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千古玉都、佛国于阗”为主题形象,全力打造以“玉石之路”、“丝绸南道”文化为核心的特色精品旅游。重点发展玉石文化、沙漠风光、民俗风情、丝绸之路、考古探险、生态科普六大特色旅游。积极开发和田玉石文化旅游、沙漠汽车和摩托车赛、历史文化游、民族风情游、秋冬季沙漠观光游、特种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民族饮食等旅游产品。重点做好尼雅遗址、达玛沟佛教遗址群、玉文化园、绿色生态旅游区、红白山景区、达里雅博依沙漠探险、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等景区景点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带动餐饮、宾馆、物流、文化、休闲、旅游产品等相关产业发展。通过积极努力,实现尼雅遗址、达玛沟佛教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重大突破。加强区域联动,促进与周边旅游市场开发联动和互动,实现共赢。抓好旅游市场规范管理,提升行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旅游安全体系,改善旅游交通状况。到2015年,全地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超过16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亿元,努力把和田建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

以和田市为中心,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充分发挥中心-18-

城市辐射作用,促进消费。合理定位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形成网点布局合理,业态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流通网络。加快以和田市、墨玉县、皮山县火车站区为重点的商贸物流园建设。重点建设和田玉石、地毯交易中心。加快酒店宾馆建设,到2015年建成2—3家四星级酒店,进一步提高接待水平和能力。以县(城)为中心,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积极实施“五个一”工程,在各县市形成拥有“一个综合批发市场,一个中型超市,一个龙头商贸流通企业,一个物流配送中心和一条特色商业街”的商贸流通新格局,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节积极发展服务业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继续实施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加快社区商业网点新建或改建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文化娱乐、家政保洁、养老托幼、食品配送等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快发展法律、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业,规范各类中介机构行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切实提高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发挥应有作用,推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六章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发展瓶颈

加强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骨干工程,有效改善发展环境,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积累后劲。

第一节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节水增效、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强水库、河道防洪、常规节水建设,强化水源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塔河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按照“1+5+1”山区水利控制性工程

-19-

建设的要求,在已建成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玉河水利枢纽工程、皮山县阿克肖水库、策勒县奴尔水库、民丰县尼雅水库、达完图水库等5座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进度,确保于田县吉音水库建成投产,开工建设玉河水利枢纽近期两级水电开发工程。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已列入自治区规划的26座病险水闸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步伐;加大以总干渠、干渠、支渠为重点的渠系防渗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大力推广低压管道灌溉、膜下滴灌等节水措施;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地下水开发力度,“十二五”期间新增机电井915眼,配套改造现有机电井437眼。

实施“富民兴牧”水利工程。加强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水利工程,新建一批中小型骨干工程,初步建立起适应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水利支撑体系。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重要河堤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一般河段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

第二节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扩大网络、优化布局、形成高效快捷的交通网构架为目标,加快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建设,形成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建设。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把和田地区确定为全疆农村公路建设率先跨越发展示范地区为契机,按照“县县通高等级公路、重要经济节点通高等级公路、县乡全部实现通油路、行政村尽可能通油路、建制村全部实现“通达路”和“富民畅通”工程的要求,加大对国道、省道、农村公路及国防、旅游、矿区公路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并完善以“两横三纵”为骨架的公路网(“两横”即国道315线、国道219线;“三纵”即阿拉尔—皮山桑株—三十里营房、乌鲁瓦提—康西瓦、国道315线民丰—红土达坂)。加快国道315洛浦-和田-墨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民丰-红土达坂国防公路、皮山桑株—三十里营房专用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加快实施“富民畅通”工程,继

-20-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