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探析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探析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探析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2910166.html,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探析

作者:乔翔

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08期

[摘要]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实现的,也是与唯物史观的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据此,我们把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加以考察和说明,即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初步探索阶段,伴随唯物史观确立的定型阶段,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唯物史观;共户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027-04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这一思想不仅构成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而且也渗透在他的全部思想体系之中。正是着眼于人的解放这个根本目标,马克思“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初步提出

马克思出生的地区莱茵省是德国经济和政治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离法国最近,受到法国革命的强烈影响,自由、民主主义思想颇为盛行。老马克思尽管是犹太人,但却深受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一种宗教上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思想倾向。未来岳父威斯特华伦

男爵更是对马克思未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让马克思对浪漫主义文学以及圣西门的人格和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环境和小环境的结合无不深深影响着马克思,环境和家庭给予他的是一颗自由的心脏和高尚的灵魂,是对人的理性无比的信赖,对人的自主性和人类幸福的高度景仰。这一点首先反映在他中学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篇文章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起点,反映了他愿意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和信念。这个选择,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他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自由的选择,高尚的选择。马克思的理想崇高而远大,他把个人的职业与全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精神境界。

中国电视剧叙事发展轨迹探析

2010年7月第26卷第4期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 l Ju.l 2010V o.l 26 N o .4 影视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0-04-18作者简介:黄 婷(1984! ),女,福建福州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张阿利(1965! ),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电影学博士。 中国电视剧叙事发展轨迹探析 黄 婷,张阿利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摘 要: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可能发生多方面的转变。?叙事#既表现为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又表现为本文的表层、深层结构。本文由中国电视剧的?叙事#入手,把握文本的深层结构,总结叙事模式,探寻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方向的可能性,认为中国电视剧在注重故事内容的挖掘、丰富故事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形式的设计,以加强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性。 关键词:电视剧;叙事;多线性中图分类号:I20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0)04-0077-03 西方的哲学理论及叙事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通 过影视作品影响中国电视剧的创作与研究。随着生活、历史的演进,社会、时代条件的变异,生活形象的构成也呈现了多重层次、多元方向,促使电视剧的影视创作积极适应这种变化。这样,影视创作者及研究者对生活形象的撷取、创造,也必然出现了与传统审美思维不尽相同的新观点、新范式。我国的电视剧不仅产量众多,而且观众数量也极其庞大。电视剧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叙述/接受故事#的渠道。法国符号学者罗兰?巴特看来,叙事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活动之一,它?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叙 事#。[1](P67) 电视剧作为电视化的一种戏剧艺术,它能否获得观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叙事策略。叙事策略是电视剧的外在形式,而故事本身则是内容,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笔者通过?单线叙事#向?多线叙事#发展、从围绕?时间叙事#向围绕?人物叙事#发展、从?长时态叙事#向?碎片化叙事#发展三个方面的研究,认为中国电视剧在注重故事内容的挖掘、丰富故事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形式的设计,以加强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性。 一、由?单线叙事#向?多线叙事#发展 中国电视剧叙事形式较为简单,往往延续了传统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当中的叙事模式。历来的电视剧大多数还是采用单线叙事,即以时间为线索, 依次展开故事。 首先,这种叙事方式的形成,来源于古代中国文史不分。%左传&既是编年史,又富于故事性;%史记&更是集记传史学与传记文学于一身。同时,口头创作?从前??后来??#的讲述方式,保留着明显的?讲史#特色。这种叙事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叙事文体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逐渐成为其重要的传统特征。唐宋传奇、明清小说及戏剧创作,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注重事件的进程与时间的流程同步,在情节的展开中,刻画性格塑造人物。传统的?单线叙事#方式反映到电视剧作品也是如此。从1958年由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第一部电视话本剧%一口菜饼子&到时下的电视剧,由于流利顺畅、节奏明快、脉络清楚,具有平白浅显的特点,时序性叙述深得以市民阶层为主体的中国电视观众群的喜欢,因而成为中国电视的一种传统叙述方式。 其次,清代的李渔非常注重结构,提出?立主脑# ? 77?

《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和人的解放观

《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 和人的解放观 【摘要】《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对犹太人获得解放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一方面高度赞赏鲍威尔的文章,认为“他把这一切都做得大胆、尖锐、机智、透彻,而且文笔贴切、洗练和雄健有力”;另一方面,也针对其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阐述了他自己的政治解放观和人的解放观。 【关键词】: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人的解放 布鲁诺·鲍威尔在1843年出版的《犹太人问题》,以及在1843年6月发表的《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中阐述了他对犹太人获得解放问题的看法,在他看来犹太人的解放问题纯粹就是一个宗教问题,混淆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界限,由此引起了马克思对他的批判。《论犹太人问题》于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对什么是“政治解放”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批驳鲍威尔有关人的宗教解放观点的基础上鲜明地指出,人的解放,不论是宗教解放,还是公民解放,不论是犹太人解放,还是德国人解放,都与国家有直接的关系,实质性的解放就是政治解放,而最终的解放是人类的共同解放。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宗教问题。 犹太人问题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是德国一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商业资本家和高利贷者,日益形成一个有经济实力的社会阶层,他们受到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德意志国家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而犹太人要求与基督徒享有同等的权利,要求宗教平等﹑族平等和政治平等。这种要求与日俱增,愈演愈烈,成为德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犹太人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矛盾。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当时社会是具有很大实际意义的。 鲍威尔一方面把宗教问题归结为政治问题,认为宗教解放只能通过政治解放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钟卫华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 1. 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 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可见,列宁 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 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 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 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并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并且这个使用了“特别是、更特别是”的递进副词,这就“把关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看成不 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更特别’的内容;即使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 律理论,也被看成不是马克思主义‘更特别’的内容。” 程恩富则认为,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 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 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除此之外,还有梅荣政、赵家祥、梁树发、郭大俊、桑志达等学者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业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 一、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国家职能、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的承担者。 1、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 2、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创造的,没有人的创造,就没有社会历史; 3、人也是自然物的人化的创造者。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可以使自然物适应自己的需要,而且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改变自然物,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那么,什么是人呢? 1845年,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1、“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除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之外,还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 2、“总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相加”,而是对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概括,即把各种不同社会关系最本质的、最共同的、一般的东西,归结到一起,这就是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唯一特性; 3、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本质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 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就意味着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原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解放人的问题。人的解放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始终。 人的解放,不是思想活动,而是一种历史活动,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这里仅就经济和政治作点具体分析。 人的解放,就经济条件来说,必须消灭私有制,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恩格斯说:“只要异化的主要形式,即私有制仍然存在,利益就必然是私人的利益,利益的统治必然表现为财产的统治。”私有制、异化、剥削、占有欲、私人利益,这些现象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不发展的结果。如果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出大量的丰富的产品,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各种不同的需要,私人占有就是多余的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消灭私有制,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是人的解放的经济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的解放,就政治条件来说,就是消灭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主义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上,第一,发现了工人阶级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这场革命的依靠力量。第二,确定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暴力革命,在过渡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和平过渡”。暴力国度还是“和平过渡”完全取决于资产阶级的态度。第三,找到了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无产阶级专政获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人的解放的政治条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论证了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变的。但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人从自然的、社会的、人为的种种矛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阐明怎样解放人的。解放人贯彻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始

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WORD格式整理版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五至二○一六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暨巧莹 学生学号:20141602310007 所在学院: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任课教师:丛德生 完成日期:2015 年 11 月 21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正在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快节奏、新问题、新状况的不断涌现,常常使大学生在思想觉悟和认识上感到迷茫、无力。因此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当今社会同肩并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而对思想教育工作最有利的基础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的必要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所决定,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批判错误思潮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 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 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在“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等运动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但由于党的左倾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致后来教育领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党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85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年,党中央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着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批判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批判本性 理论与改革2009·4理论与改革2009·4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批判本性 — ———读《论犹太人问题》引发的思考 ■陈宇宙 ■胡帆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北京 100872) 【摘要】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活动,而非思想活动。在《论 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正是通过对政 治解放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必须从政治解放进展到人类解放的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使命赋予无产阶级。这一使命在《法兰 西内战》中被界划为“社会解放”。但社会解放还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而只是无产阶级在经济上 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对政治解放的辩证否定性环节。因

此,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是一 种辩证否定的批判性话语,呈现为辩证否定的动态结构性过程,人类解放也并不是人的“解放” 的最后形式。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7426[2009]04-0021-04 一、政治解放“当然是一 大进步”,然而,并不是 彻底的没有矛盾的人类 解放的方法 在马克思看来,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理性,是要用真正实物的方式 达到改变实物的现实的目的。 在 1844年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中, 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但同 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马克思指出: “政 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

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1]那么,什么是政治解放呢?学界往往 一言以蔽之曰:资产阶级革命,或曰: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的社会革命,等等。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太笼统。试问,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什么?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君主同时就是宗教上的神,它具有“宗教国家性质”和“非政治性质”。因此,马克思认为,在德国,政治解放首先就是指国家从宗教中获得解放,“犹太人、基督徒、一切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就是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1]而且, “当国家 从国教中解放出来,就是说,当国家作为一个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去维护国家自身的时候,国家才按自己的规范,用合乎自己本质的方法,作为一个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时,[1]就标志着政治解放的完成。 马克思还说: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赵国浩马克思主义,相信很多国人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百姓或多或少的都了解一点或者都听过,而作为一名党员,马克思主义都是必须要学习的。毛泽东主席说过:“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于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解释。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又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国的先辈们就是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地与侵略者斗争,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建立后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完全的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不仅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还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列宁同志依靠马克思主义结束了俄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苏联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国力之强大,使美国都感到忌惮。特别在二战

结束后,依靠马克思主义建国的苏联建立了强大的海陆空军部队,誓与美国一较高低。新中国建国后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和各民族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先后经历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最终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建立新中国之前的那段动荡时期,伟大的中国人民就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怎样才能救中国于水火。寄希望于封建主义,结果维新变法失败,寄希望于资本主义,于是有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人们刚刚看到希望,又被袁世凯窃取,然后称王称帝,又失败了。先辈们又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尝试,终于在马克思主义上看到了希望,可是过程是多么的漫长,八年抗战打跑了小鬼子,又迎来了3年的内战,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看不多光明,可是先辈们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在黑暗中为中国人们带来了光明。 1999年9月,英国的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前风云人物的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评为过去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当代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拓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与时间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150多年来之所以至今还保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⑴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答: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答: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⑵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消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③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⑶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①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②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料.

兰州大学 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 >>是马克思在 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劳动发生了异化, 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 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 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125 更新时间:2006-4-17 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古代的另一类教材是供青少年读的诗文选本, 早期的如梁朝昭明太子所辑《昭明文选》,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自唐初李善加注释后,此书流传更为广泛,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昭明文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后期的如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清代吴楚材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篆》、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以及著名的《唐诗三百首》等。重视各种典范文章的研读、诵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我国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 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的学校教育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 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创建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应当指出的是, 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 浪漫主义(理想主义)1835以前 理性理想主义1835-1836 理性现实主义1837-1842 感性现实主义1843-1844 实践唯物主义1845以后 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章1837-1843年 事件: 1835-1836波恩大学 1836-1841柏林大学 1841夏,波恩谋求教职,后放弃 1842头几个月,为《德意志年鉴》写稿:《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 1842年4月为《莱茵报》写稿;1842年10月,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查封前马克思辞职。随后马克思与卢格商定到巴黎办《德法年鉴》1843年6月至10月,克罗茨纳赫笔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笔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评论文章 1843年10月,去巴黎 著作: 《中学作文》1835 《给父亲的信》1837 《博士论文》1838-1841 《为〈莱茵报〉写的文章》184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为《博士论文》所做的笔记: “有一条心理规律是这样的:一旦理论理性在自身内达到自由,就转变成实践能量,并任意从冥国的阴影里显现出来,面对世界的外部现实……但是哲学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正是这种批判以其本质衡量个别的事物,以思想衡量特殊的现实。但是哲学的这种直接实现,在其最内在的本质中是充满矛盾的,而且正是其本质显现于现象中并在现象中留下印迹。”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基本批判是,正如在宗教中人创造了创造者上帝而人又依赖于他一样,黑格尔从国家观念出发,并让所有其他东西——家庭和各种社会群体——依赖于这种观念。马克思说:“思想被彻底主观化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被理解为它们的内在虚构活动。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下下是积极的形式;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可是由于思想被主观化了,所以现实的主体——市民社会、家庭等等——就变成思想的非现实客观环节,指的是别的东西。”① 马克思手稿的其余部分讨论黑格尔的三个特定问题:民主、官僚政治和选举权。 在对民主的评论中,马克思所概述的观点,是人道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社会的基本因素;是自由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因为人被说成是一种公共的存在;最后,马克思通过预言国家的灭亡而超越了共和主义。马克思说:“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的人;……最近,法国人以这样的方式构想了这一点:政治国家消失于真正的民主制。只有这样的政治国家,即作为制度的政治国家,不再适用于整体时,那么这一点才是真的。”② 黑格尔宣布,官僚政治拥有国家和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调解功能。然而,马克思认为,官僚政治促进政治分裂(对于它自身的存在来说,这是基本的),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了社会:“国家的目的变成了行政办事机构的目的,反过来也一样。官僚政治是无人能逃脱的圈子。它的等级制是信息的等级制。上级认为下级洞察了详细情况,而下级认为上级洞察了普遍的东西,他们就这样互相欺骗。”③黑格尔过于重视进入官僚政治的竞争本质,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在真正的国家中,问题不在于每个市民是否有可能献身于作为特殊等级的普遍等级,而在于这一等级是否有能力成为真正普遍的等级,即成为一切市民的地位。”④在手稿的结尾处,马克思解释了他是如何思考关于克服社会分裂的问题的,答案在普遍选择权里可以发现:“这里并不涉及:市民社会应该通过议员行使立法权,还是全体人员都应该单个地行使立法权。这里涉及的倒是:扩大选举并尽可能普及选举,即扩大并尽可能普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论在法国或在英国,这都是围绕着政治改革进行的争论焦点。”⑤马克思继续用他复杂的语言,描述普遍选举权如何通过将人作为公共存在的社会本质带回到社会,来造成市民社会的改革。人的社会本质被窃取,而转交给制度领域,从而对人的真正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在不受限制的选举中(选举和被选举),市民社会才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自身的抽象,上升到政治存在,作为自己真正普遍的和基本的存在。但是,这种抽象之完成同时也就是抽象之扬弃。市民社会使自己的政治存在成为现实的存在,成为真正的存在,它也就使自己的市民存在成为非根本的存在,从而与自己的政治存在相对立。随着一方的分离,另一方,即它的对立面也就垮台了。在抽象的政治国家中,选举改革就是市民社会的瓦解。”⑥ 第二章1843-1844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1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7页。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6页。

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们确实是在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可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站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下,我们真的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处吗?马克思政治立场下的我们真的完全做到当家作主吗?我们是和平了,我们自由了,我们有言论自由和人身自由权,可是在面对官权主义时,我们依然还是弱者,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没钱的就像是个哑巴,有苦说不出。 上了黄旺生老师的课感受很深,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是为什么呢?呵呵,社会裙带关系太严重了,有钱人靠着关系一步步往上爬,而穷人只是他们的垫脚石。人生路漫漫,何时方止休?在这望不尽的人生路上,我们难道真的就可以一帆风顺吗?既然知道不可能,那么还是早点面对现实的好点。有人说使脆弱的灵魂坚强起来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更脆弱的灵魂,或许是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受伤的心灵得到一丝抚慰,让自己还有勇气去走完剩下的路。人真的很可怕,原来只有踩在别人的伤痛才能活得下去。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那些所谓的贪官污吏才能活得那么潇洒,因为真正痛苦的只有老百姓。在有些人于那些霓虹灯中玩乐时,有些人却在望着无尽的灯火,想着千千万万个灯火,哪个才是自己的家,哪一个灯火是为自己照亮,又是哪一个灯火会给自己带来温暖?呵呵,这就是贫富差距,当有些人沉醉于温柔乡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默默地流泪。当有些人在策划着美好的未来时,有些人却在为明天发愁,他们在渴望着柴米油盐,那些东西在富人眼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下,劳动人民是实质性的当家作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那些所谓的官场制度,应该是为了便于管理,去解决人民的困难,而不是去压迫人民,利用官权去欺压百姓。官吏应该是为百姓做事的,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而设立的管理部门。 前段时间网上一直流传着“我爸是李刚”这个话题。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李刚的儿子在河北大学撞人后竟还口出狂言说“李刚是我爸,你们告去啊。”如果李刚只是一个平常人,一个普通百姓,我想这件事可能早就息事宁人了,该判刑的早就判了。可就因为李刚他是河北省保定北京区公安局的副局长,这件事就沸沸扬扬的吵了这么久。作为一个旁观人,我们都能清楚的看到这件事情的不简单,不过也正因为这件事情,揭露出李刚他们家竟然有五六幢的别墅。你说作为一个副局长即使工资再高也还不至于买那么多的别墅,他们家都不需要开销吗?这从侧面上又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官是给百姓办事的,而不是收敛百姓钱财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而现在很多事情说明了我们在与马克思政治立场背道而驰。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毫无疑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因为这是民主、科学的。可是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名义上打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口号,结果却做着让民众愤怒的事。 最近报道称:“李刚要求对死者进行剖腹检查,他说车当时的车速是40码左右,根本不会把人撞飞。”看到这个报道,很多网友愤怒了,有钱人,有权人就是不一样。连一个死者都不放过,这就是官,绝对的黑官。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下,我们应该团结一致,真正做到和平,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财富最大化,可是马克思主义讲的是要合乎实际的,而不是像李刚那样。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每个人身上做起,而官吏们更应该以身作则。 从最近的360和腾讯的事件来看,这也严重违反了社会之间的和谐。他们之间的商业竞争也已经牵扯到了我们网民的身上。我们是使用者,主动权在我们身上,腾讯有什么资格让我们卸载360呢?而且装360的用户就不能够打开QQ空间,而且还一直鼓动人们,写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