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患者唯一标识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
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管理相关制度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 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一、适用范围:门诊、急诊、住院患者。
二、每位来院就诊患者必须如实提供身份信息,接诊人员要适时做好宣教,同时建立门(急)诊手册。
对病人信息逐一核实填写,主要包括姓名(监护人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医保(新农合)号码、居住地址等。
有疑问的信息必须加以核实,门(急)诊手册信息将作为本次就诊期间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
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批量急诊患者;重症患者,包括在急诊科抢救的患者、急诊住院患者和急诊手术患者;意识不清、语言或听力障碍等患者;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氏患者要求佩戴绿色腕带,由接诊护士逐一核实并填写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
腕带信息将作为其身份识别的依据。
四、急诊留观患者,护理人员除在床头卡上标识姓名、床号、性别、年龄等信息外,还要求佩戴绿色腕带,床头卡和腕带信息将作为其身份识别的查对依据。
五、住院患者办理住院手续时,系统生成的住院号将作为其住院期间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病房接诊护士要逐一核实其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并填写在床头卡及红色腕带上。
产科母婴同室或新生儿病室,使用母婴腕带,新生儿姓名、住院号、年龄等信息采用母亲的信息进行填写。
床头卡、腕带信息将作为本次住院期间的身份识别依据。
六、传染病、耐药菌等患者,要根据院感要求,在腕带、床头卡上做好标识,药物过敏患者除在门(急)诊手册、床头卡、腕带等相应栏内标识外,另需在床尾悬挂“药物过敏”醒目标识。
七、门(急)诊手册、床头卡、腕带等信息要求准确、字迹清晰、工整、规范、可辨认。
八、院科两级质控人员要对患者身份标识制度的落实有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及方法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及方法一、目的:确保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使正确的诊疗措施实施于正确的患者。
二、门(急)诊手册(治疗单、申请单)、床头卡及腕带信息作为一切医疗、护理操作之前确认患者身份的查对依据。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范本,以提供给各医院参考和应用。
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内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误诊、错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活动,包括挂号、就诊、药房配药、检验检查等环节。
四、主要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院应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就诊号码等,并将其与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
2. 患者身份核实:医院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其提供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就诊记录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就诊流程管理:医院应设立患者就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等环节,确保患者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就诊,减少混淆和遗漏。
5. 患者身份确认:医院工作人员在每次接待患者时,应核实并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并与患者所持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6. 匹配患者信息:医院工作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应匹配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与患者信息,确保患者信息与就诊人一致。
7. 误诊和错药预防: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配发和注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混淆身份而接受错误的药物治疗。
8. 患者信息保密:医院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五、实施步骤1. 建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岗位,负责患者身份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工作。
2. 针对每位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就诊历史,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给予患者电子健康卡或就诊号码,用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在每个就诊环节中,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与其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常用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有床头牌识别、腕带识别、就诊卡识别、患者家属及陪同人员识别、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识别等。
二、门、急诊就诊患者根据姓名+年龄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三、住院患者病历唯一标识(病案号)管理。
四、医务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本院规定对住院患者使用床头牌和腕带上的“床号+姓名”进行身份识别,其他科室以“姓名+年龄”进行身份识别,并采取反问式询问方式,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六、对重点患者,如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痴呆、镇静期间、MECT、急诊、急救、输血等患者,在诊疗操作前必须核对腕带,让患者、家属或工作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七、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在急诊、病区、MECT室等之间的转接,需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严格执行转科交接流程,健全转科交接登记。
八、对无有效证件证明或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使用“腕带”身份识别,在腕带上填写“住院临时姓名”、床号等信息;在病历上注明无法识别身份的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注:患者“住院临时姓名”,根据医院“三无”精神病患者入院命名管理规定,“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前两字统一使用“党恩”,末一字按照《“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备选字库》依次选择,并做好标记,不得重复使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身份证、就诊卡等)管理。
2、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
3、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的转接。
4、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急诊抢救、输血、无名、意识不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网碍的患者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或床头卡)。
患者识别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执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专科、手术等诊疗活动前,均应核对腕带信息,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 门诊就诊患者凭本人身份证建立诊疗卡即“健康卡”,患者在整个门诊就诊过程中,使用门诊“健康卡”作为患者标识。
3. 急诊抢救与留观患者(包括身份不明的无名氏),除按门诊病人进行身份识别外,还应佩戴标注个人信息的腕带。
4. 所有住院患者均应佩戴标注有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药物过敏等个人信息的腕带,腕带实施条码管理。
婴幼儿及因病情无法佩戴腕带者,应佩戴其他识别物:如脚圈等。
5. 患者身份确认方法:
(1)意识清楚者,核对时让患者陈述自己姓名;并确认叙述资料与腕带记录资料相符。
(2)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无法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确认叙述资料与腕带记录资料相符。
6. 对于手术病人,医生应在术前一天对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做好标识,并经患者本人认可;护士除为患者作好其他术前准备外,必须为患者配戴腕带,与主管医生一道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确认。
手
术当日,病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患者交接时,不但应查对患者腕带标识的各项内容,还应交接患者手术部位的标识情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引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院和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而引入的一种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有效的身份识别手段,确保医疗服务提供给正确的患者,并避免身份混淆、错误治疗等潜在风险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意义、原则和实施方法。
2. 意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可以避免因为身份混淆而进行错误的治疗或操作,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其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保证医疗记录的准确性,便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历史,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
此外,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还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避免患者误诊、漏诊等问题,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原则(1)唯一性原则:每位患者应具有唯一的标识,便于医院进行身份识别和管理。
(2)准确性原则:患者的身份信息应准确无误,确保患者能够接受到正确的治疗和服务。
(3)保密性原则:患者的身份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或机构。
(4)便捷性原则: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应简便易行,不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过多的麻烦和工作量。
4. 实施方法(1)身份证件识别:医院可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进行识别,如身份证、护照等。
医院可以通过刷卡或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快速和准确地获取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系统中的患者信息进行匹配验证。
(2)生物识别技术:医院可以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通过采集患者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且便捷快速,可以有效防止身份冒用和错误诊疗。
(3)身份标识卡:医院可以为每位患者发放唯一的身份标识卡,上面印有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识别码,供患者在就诊时使用。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可以通过刷卡或扫描身份标识卡,快速获取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
(4)数字化管理系统:医院可以建立患者身份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将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识别码存储在系统中,并与医疗服务提供相连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目的
准确识别患者,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院临床科室
三、内容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采集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各类诊疗活动及操作前,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住院患者、急诊观察、抢救患者,建立〃腕带〃识别标识确认患者身份。
(三)住院患者的唯一身份标识识别是住院号。
对新生儿及儿童、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自己陈述姓名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准确核对〃腕带〃标识上的姓名+住院号等信息,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手段。
(四)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五)严格执行急诊与病房、急诊与手术室、病房与手术室等转科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程序和记录,正确做好患者的识别。
(六)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
1 .门诊就诊号是门诊就诊患者的身份识别唯一标识。
门诊患者就
诊时医务人员核对患者信息,使用2种识别方法(病人姓名+门诊就诊号X
2 .门、急诊患者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楣栏信息,主动提供患者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七)护士长定期检查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准确性和合法性,对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进行身份识别和确认的一种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身份证件验证:医疗机构要求患者在就医前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以验证患者的身份信息是否真实有效。
2. 信息登记:医疗机构在患者就医时要求进行信息登记,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就诊目的和病情描述等,以便后续进行医疗服务的记录和管理。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识别标识,如编号、条码等,用于标识患者的医疗记录和相关资料,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身份确认:医疗机构在进行重要医疗操作(如手术、放射治疗等)前要进行患者身份的确认,通过核对患者标识、身份证件等方式,确保医疗服务的正确执行。
5. 私密信息保护:医疗机构要求员工对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记录进行保密,不得将患者信息泄露给未授权的人员或机构。
6. 投诉与监督:医疗机构建立投诉渠道和监督机制,对患者投诉和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患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减少患者信息的错误和混淆,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建立互
信的良好关系。
同时,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也需要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避免患者信息被滥用或泄露。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诊疗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五、危重症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红色腕带,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
普诊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留观患者佩戴黄色腕带。
六、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在急诊病人转接等关键流程中,均要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对意识不清、交流障碍、儿童、无自主能力的急危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检查前、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手段,注意观察腕带处皮肤有无发红、破损,询问病人的自主感觉。
二、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的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要双人核对。
三、急危重症、普诊收住院、留观输液的患者要佩戴腕带。
住院期间必须佩戴“腕带”,出院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同医疗垃圾处理。
四、护士应用正楷字体认真、清晰、完整填写腕带内容,便于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急诊科查对制度(一)医嘱查对制度1.处理留观医嘱时要记录处理时间,执行者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各班医嘱均由当班护士两名进行核对。
2.在抢救危重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需要复述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安瓿。
抢救结束后医生及时补全医嘱,执行者签全名,执行时间为抢救当时时间。
就诊患者唯一标识管理制度
一、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性和疾病信息的连续性,
确保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一切为患者健康服务。
二、范围:适用门、急诊、住院患者
三、内容:
1、每位来院就诊门急诊病人挂号后,挂号处提供门诊号作为其唯一的标示。
2、每位住院病人在办理住院手续时,住院处提供住院号作为其唯一的标示。
3、辅助检查科室将病人的门诊号和住院号作为重要的检索方法。
4、医院工作人员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把门诊号或住院号作为其身份查对的内容
之一。
5、病案室应将病人的住院号作为查找归档病历的重要检索方法。
6、医院对门诊号和住院号的管理和使用必须保持长期性和连续性,如果变更,必须向
社会公示。
7、住院患者应实行住院号唯一标示管理制度,医保病患应核对身份证、医保卡或农保
卡号;非医保病人应核对身份证信息。
附:就诊患者唯一标识管理程序
医保病人 非医保病人
门诊病人 门诊号 住院病人
住院号
查对门诊号/住院号,检查科室检索方法 病历检索
核对医保卡(农保卡)、身份证、住院号相符 核对身份证、住院号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