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规范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浅谈如何规范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浅谈如何规范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浅谈如何规范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发布日期20060803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浅谈如何规范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作者周宏峰杨进波

部门

正文内容

周宏峰杨进波

摘要:目前抗感染药物临床试验中存在病原学检查不规范、可信度低等问题,

不利于对抗感染药物的客观评价。本文就如何规范病原学检查进行了简要的

探讨,希望业内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病原学检查

抗感染药物不仅在我国各类药物使用中处于首位,而且其申报量也一直居于前列。病原学检查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

是抗感染药物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审评也意义重大。规范、科

学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对药品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药物临床试验中存

在着病原学培养率低、培养结果可信度差等问题。本文就如何规范病原学检

查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业内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一、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正确的采集、运送和处理标本在一定程度上比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更为重要,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步骤。但这一点常为临床医师所忽视。

(一)临床标本有关信息的收集和记录:临床标本应伴有化验单,包括病人的姓名、住院号、病历号、负责医师、标本来源和部位、要求检查项目、初步诊断,以及标本采集的日期、时间、实验室收到标本的日期、时间等。(二)重要标本的采集方法:

1.采集标本前局部应做好准备工作,标本必须直接采自病变部位。

2.尽可能在合适时间采集标本。例如清晨的痰和尿液含菌量较多,故是采集的最佳时间。了解感染性疾病的自然过程,有助于决定采集何种标本及采集时间。必要的免疫学知识对解释血清学试验结果十分有用。

3.应尽量采集足量的标本送实验室,如成人的血培养标本每次宜采集10ml 以上。

4.使用合适器械及运送容器,所有标本都应使用无菌容器;棉拭子常与运送培养基配合应用,但棉拭子不宜做厌氧菌培养。任何厌氧菌培养标本应做到在厌氧环境下运送。

5.培养标本应尽可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解释培养结果时也应考虑到抗菌药物应用史。

6.对送检标本有特殊要求时,应在化验单上清楚表明,或直接与实验室联系。(三)主要感染的标本的质量

1.血流感染对于疑有各类血性感染的病人应在给予抗生素治疗前多次(至

少3次);如血性感染病原持续存在,可于24小时内每隔1小时采血1次,连续3次;如间歇存在,宜在寒战前30-60min和高热发作时采血,并在24-48小时内分别采血3次。成人每次采血不少于10ml,并可根据临床需要加送厌氧菌和真菌培养。

2.呼吸道感染采样前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然后取深咳出的痰液作为标本;干咳或痰少者,可先雾化吸入,使痰湿化易于咳出;一个合格的痰标本应该是痰涂片镜检每低倍镜视野<10个鳞状上皮细胞,>25个多核白细胞。有条件可用纤维支气管镜直接采集标本。

3.尿路感染有症状患者抗菌治疗前宜送一次中段尿培养标本。也可导管导尿或膀胱穿刺采集标本。

4.伤口感染和脓肿用注射器和针头吸收脓液和分泌物直接送检或用厌氧容器运送。腹腔脓肿和深部脓肿都应同时做需氧和厌氧菌培养。

5.胃肠道感染应取新鲜带粘液或脓血、液状、稀便等可疑部分, 也可用盐水浸润的无菌棉拭插入肛门内采取。

6.其他部位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无菌技术由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3~5m l, 盛于无菌试管中, 注意保暖, 立即送检。

(四)标本的运送:

1.及时:不同细菌对体外生存的环境要求及适应能力差异很大, 因此最好及时运送。

2.保暖:一般标本可冷藏保存送检, 但某些细菌对寒冷特别敏感, 如脑膜炎奈瑟氏菌, 需要在保暖条件下运送。

3.防止干燥:很多细菌对于干燥特别敏感, 各种拭子, 尤其是眼结膜炎类拭子极易干燥, 故在采取标本前, 宜用无菌盐水浸湿, 然后采集标本送检。二、实验室检测

1.培养基的选择细菌室医师根据标本来源和可能存在的病原菌, 确定选用各种分离培养基及孵育环境。如果临床医师要求需特殊培养的标本, 在细菌培养化验单上加以注明。如痰标本一般选用血平板, 中国蓝/麦康凯, 巧克力平板作分离。血平板用于化脓性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的分离等, 中国蓝/麦康凯用于筛选革兰阴性杆菌等, 以期提高细菌检验的准确性。2.重视显微镜检查技术,加强传统培养规范化、标准化目前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仪器进行临床标本的检测,国内许多微生物室的仪器设备与国外基本相仿。在此同时,仍应注重一些基本的检测手段如涂片革兰染色的应用。对进行细菌培养的标本先行革兰染色、镜检, 通过镜检对某些细菌可以做出初步分类, 甚至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及时通知临床医师作为参考。3.检测方法选择和使用快速细菌鉴定仪, 细菌鉴定编码, 以及药敏分析系统, 能够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

三、提高人员技术

1.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专业人员应摆脱只关注对标本的检验技术操作过程的传统,拓展到关注细菌性疾病从诊断到治疗的全过程,以实现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要开展新技术,增强准确性,提升检出率,关注时效性。要研究(或评估)标本质量与检出率的关系,必要时检验师要亲自采取标本。要对检验结果实施“初报”(获得部分信息后,如染色特征、形态特征时口头报告)

与“确报”(确定病原菌后书面报告)制度,加强临床与检验之间的联系,做到信息能及时用于临床工作;建立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制度。对临床有诊断价值的病菌,应提倡建立菌种保藏制度。

2.临床医师要有丰富、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首先对人体正常菌群有所了解,这不仅对诊断菌群失调或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有帮助,而且可对标本中的污染菌作出判断。临床医师应结合病人病史和临床表现,进一步了解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及其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然后对实验报告作出综和判断。

综上,只要细菌室医师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 结合先进的鉴定技术, 临床医师重视细菌培养的各项要求, 加强与检验人员的沟通和合作, 相信会提高

病原体培养科学性和可信度,从而使抗感染药物的临床试验更规范、科学,试验结果更真实、可信,有利于审评人员对抗感染药物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直接检眼镜的标准操作规程

直接检眼镜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SOP编号:SOP-YK-YQGL-029-1 页数:3 制定人:审核人:批准人: (签名、日期)(签名、日期)(签名、日期)生效日期:颁发日期: 修订登记: 审查登记:

仪器型号:苏州光学仪器六厂YZ6F型鹤牌868.00 一、用途 眼底检查的必要工具。 二、结构 头部,灯泡,手柄,电箱主体 三、操作方法 1.将电源输入插头插入电源插座。打开电箱主体上的电源开关,从电箱搁架上拿起检眼镜,电路自行接通,指示灯和检眼镜同时点亮; 2.使用检眼镜时根据需要进行亮度调节控制,顺时针旋转手柄上的调光旋钮,亮度变大,逆时针两度减少; 3.最好在暗室内进行检查;

4.患者坐位或卧位; 5.检查右眼时,检查者站在受检者的右侧,右手持镜,以右眼观察,检查左眼时,则改为左手持镜,左眼观察,站在左侧; 6.握镜时,以示指贴紧转盘的边缘,以便观察,更换转盘上的镜片,拇指,其余三指则握住镜柄; 7.先用侧照法观察眼的屈光间质有无混浊,将镜片转盘拨到+8.0D-+10.0D,距被检者10-24厘米; 8.将转盘拨到“0”处,距受检者2厘米处,拨动转盘到看清眼底为止。嘱患者注视正前方,检眼镜光源经瞳孔偏鼻侧约15°可检查视盘,再沿血管走向观察视网膜周边部,最后检查黄斑部; 9.用后关闭电源 四、保养与维护 1.为了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不能使灯泡满负荷工作,应确保检眼镜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 2.清洁:若有灰尘粘于反光镜,可用毛笔拂去或用无水酒精

棉花擦拭;仪器外表若有灰尘,可用干净的软布擦拭; 3.检眼镜应放在较清洁的环境下使用,如果长期不用,应将其置于包装盒中以免灰尘侵入仪器内部。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编辑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编辑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系统;绝热加湿装置空调系统。设中央空调系统的,各区应独立设置;呼吸道发热门诊设全新风空调系统,肠道、肝炎门诊设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和换气次数不得低于设计规范要求;不设空调系统的,应确保自然通风。 4、消毒 ⑴感染性疾病科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⑵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置专用的消毒室。 ⑶各业务用房必须安装紫外线灯或其他备用卫生部批件的空气消毒器械,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消毒箱、纱窗纱门、防虫防鼠等消毒隔离和卫生设施。 5、呼吸道发热门诊的具体要求 ⑴呼吸道发热门诊内至少设置一间诊室。

肺部感染分类

肺部感染 一、分类 1.按病原学分类: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肺炎 (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立克次体、弓 形虫、寄生虫等) 2.按患病环境分类:社区获得性、医院获得性 3.按病理分类: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 4.按病程分类:急性肺炎(小于1个月);迁延性肺炎(1-3个月);慢 性肺炎(大于3个月) 5.按病理分类:渗出性肺炎、化脓性肺炎、纤维素性炎、机化性肺炎 二、呼吸系统感染常见致病菌 1、典型细菌 肺炎链球菌(G+) 流感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上呼吸道正常菌群) 卡他莫拉菌(奈瑟菌科-奈瑟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球菌,上呼吸道正常菌群)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非典型 军团菌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 3、肠肝菌科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肠杆菌属 4、非发酵菌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杆菌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5、厌氧菌 6、结核分枝杆菌 7、肺孢子菌 8、真菌

念珠菌 曲霉菌 隐球菌 放线菌 9、呼吸道病毒 甲、乙型流感病毒 腺病毒 冠状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10、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 立克次体 弓形虫 原虫 寄生虫(肺包虫、肺吸虫) 大叶性肺炎:肺炎链球菌,纤维素性炎。严重产生并发症-肺肉质变(机化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多种细菌综合作用,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化脓性炎症。 病毒性肺炎:间质性炎症,肺泡壁为主要病变,流感病毒、腺病毒 支原体性肺炎:典型的间质性肺炎 常见革兰阳性细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结核分支杆菌…… 常见革兰阴性细菌: 克雷白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沙门氏菌……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内容充实)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一、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一)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二)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直接检眼镜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直接检眼镜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眼病患者,特别怀疑玻璃体或眼底有病变时。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1.屈光间质明显浑浊者。 2.瞳孔明显缩小者。 3.急性结膜炎时不宜检查。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开始检查时转动检眼镜转盘,先用+8D - +1OD的镜片,检眼镜距受检眼10-20cm。以透照法检查眼屈光间质。由前逐次向后,分别检查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正常情况下,瞳孔区呈现橘红色反光,如有屈光间质浑浊,红色反光中出现黑影。此时嘱受检者转动眼球,根据黑影移动方向与眼球转动方向的关系,判断浑浊的屈光间质部位。 2.检查眼底时,将检眼镜置于受检眼前约2cm处。根据检查者和受检眼的屈光状态,旋转检眼镜转盘,直至看清眼

底。 3.检查时嘱受检者先注视正前方,检眼镜光源经瞳孔偏鼻侧约15°可检查视盘,再沿血管走行观察视网膜后极部,最后嘱受检者注视检验镜的灯光,检查黄斑部。若要观察周边部视网膜,嘱受检者转动眼球,以扩大观察范围。 4.眼底检查的记录内容包括以眼底解剖结构为基础对视盘、视网膜血管、黄斑等部位进行描述。可以视盘和血管直径来描述病变大小,以屈光度描述病变隆起高度。 【注意事项】 1.直接检眼镜下所见并不是眼底的实际大小,检查所见比实际物像放大14-16倍。 2.若要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时,应在无赤光下观察。 3.检查结束时,应将检眼镜的转盘拨到0处,以免转盘上的镜片受到污染。 4.一般检查时可不散大瞳孔。若要详细检查眼底时,需要散瞳后检查。

5.直接检眼镜观察范围小,屈光间质浑浊可影响眼底的观察。 6,怀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或前房、浅者,散瞳时要格外谨慎,以免导致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7.对于高度屈光不正者,直接检眼镜检查较为困难,可应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

江苏省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建设标准(试行)

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建设标准(试行) 医院应重视感染性疾病科的学科设置及病房建设。根据辖区人口,配备床位相符的感染科病房。有条件的医院应单独设置感染楼,可包括发热门诊(感染病门诊)、感染科病房含隔离病区及非隔离病区,非隔离病区收治普通感染性疾病;隔离病区收治呼吸道传播疾病和非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有条件的医院,可设隔离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内设内窥镜检查室、便携式心电图及B超等),可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纳入其中。发热门诊(感染病门诊)与感染科病房之间宜设独立通道,方便传染病患者的转运。 新建、改建及扩建感染楼选址应位于医院内相对独立、能设置独立出入口的区域,且宜常年处于下风口的位置。应当遵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基本原则,满足传染病患者收治的医疗流程要求,满足机电改造基本要求。 -1-

一、感染科隔离病区布局要求 感染科病区可设隔离病区与非隔离病区,隔离病区应当按照传染病收治的流程进行布局。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患者宜分楼层收治,至少分区收治。设有呼吸道传染病收治病房的应做好气流组织,确保通风良好,有条件的宜设负压病房。 严格实施医患分区,可分为清洁区、隔离区,两区之间应当设 -2-

置相应的卫生通过或缓冲间(称为半污染或潜在污染区),具体设置如下: 1.清洁区:在隔离病区一端设有医务人员出入口(或称通道)、医务人员更衣室、卫生间、淋浴间、清洁库房等,可设休息室、值班室,有条件的,可设置专家会诊室和监控观察室。 防护要求:换工作鞋、穿分体式工作服(或洗手衣裤)或工作服、戴口罩(进入潜在污染区工作的可戴医用外科口罩,进入呼吸道传染病污染区的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戴工作圆帽。 2.潜在污染区(或称半污染区):该区可设医护办公室、治疗准备室及库房等,医护走廊及防护用品穿脱均位于此区。有条件的,分开设置防护用品的穿戴和脱卸;可采用同一走道的两个相邻房间,靠近清洁区的一间作为穿戴防护用品,接近污染区的为脱卸防护用品;也可以分设两个通道,将防护用品的穿戴和脱卸完全分开。条件不具备的,可在同一区域进行穿脱,穿戴靠近清洁区,脱卸靠近污染区,注意穿脱操作不同时进行。穿脱区域均设穿衣镜。 -3-

检眼镜使用方法

检眼镜使用方法 检眼镜的种类 1. 间接检眼镜常用的是头戴式间接检眼 镜,配合20D 透镜使用。画风大概这样:特点是:所见为放大 4 倍的倒像,需要配合20D 的透镜使用,患者需要充分散瞳。 2. 直接检眼镜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工具,也叫手持 式检眼镜。在暗室内直接使用,无需散瞳。画风大概这样: 医生手里拿的那个东西,其实长这样:镜头手柄特点: 医生所见是放大16 倍的正像。无需散瞳,暗室下直接使用。 工作原理:镜头的构造包括照明系统和观察系统,灯光由小镜反射入被检眼内,检查者可通过调节镜头屈光度检查屈 光间质、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及视神经乳头等部位。工 作原理如下图:操作方式: 1 .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病 人多取坐位,检查者坐位或立位均可。检查右眼时,检查者 位于患者的右侧,用右手持镜,右眼观察;检查左眼时,则前,先用彻照法检查眼的屈光间质是否混浊。用手指将检眼镜盘拨到+8 -- +10(黑色)屈光度处,距受检眼10--20cm ,将检眼镜光线射入受检眼的瞳孔.正常时呈桔红色反光。如角膜、房水、晶体或玻璃体混浊,则在橘红反光中见有黑影。 位于患者左侧,左手持镜,用左眼观察。2.正式检查眼底 此时令病人转动眼球,如黑影与眼球的转动方向一致,则混浊位于晶体前方,如方向相反,则位于玻璃体;位置不动,

则混浊在晶体。 3.检查眼底:嘱患者向正前方直视,将镜 0”,同 时将检眼镜移近到受检眼前约 2cm 处观察 眼底。如检查者与患者都是正视眼,便可看到眼底的正象, 看不清 时, 可拨动镜盘至看清为止。 检查时先查视神经乳头, 再按视网膜动静脉分支, 分别检查各象限. 最后检查黄斑部。 检查视神经乳头时,光线自颞侧约 15 度处射人;检查黄斑 时,因病人注视检眼镜光源;检查眼底周边部时,嘱病人向 、下、左、右各方向注视、转动眼球,或将检眼镜角度变 动。 观察视神经乳头的形状、 大小、 色泽,边缘是否清晰。 观察视网膜动、静脉,注意血管的粗细、行径、管壁反光、 分支角度及动、静脉交叉处有无压迫或拱桥现象,正常动脉 与静脉管径之比为 2;3。观察黄斑部,注意其大小、 反射是否存 在,有无水肿、出血、渗出及色素紊乱等。观察 视网膜,注意有无水肿、渗出、出血、剥离及新生血管等。 4.眼底检查记录;为说明和记录眼底病变的部位及其大小 范围.通常以视神经乳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行径.黄斑 部为标志,表明病变部与这些标志的位置距离和方向关系。 距离和范围大小一般以视神经乳头直径 PD(1 PD = 1. 5mm) 为标准计算。记录病变隆起或凹陷程度,是以看清病变区周 围视网膜面与看清病变隆起最高处或凹陷最低处的屈光度 (D)差来计算,每差3个屈光度(3D)等于1mm 。 进口手持 式检眼镜操作方法: 德国 Riester 检眼镜如图所示,盒内包 盘拨回到“ 中心凹

病原学检查

五、导尿管拔管指针评估: 1、是否每日评估留置尿管的必要性:是□否□ 2、导尿管拔管指针评估表: 评估内容评价 结论 评估 日期 评估内容 评价 结论 评估 日期 可自主排尿导 管 阻 塞 导 管 脱 出 密 闭 系 统 破 坏 尿 路 感 染 征 兆 拔 除 尿 管 更 换 尿 管 继 续 留 置 拔管 日期 可 自 主 排 尿 尿 管 阻 塞 尿 管 脱 出 密 闭 系 统 破 坏 尿 路 感 染 征 兆 拔 除 尿 管 更 换 尿 管 继 续 留 尿 拔管 日期 留置 尿管 天数 留置 尿管 天数评估人签字:评估人签字: 评估内容 评价 结论 评估 日期 评估内容 评价 结论 评估 日期 可自主排尿导 管 阻 塞 导 管 脱 出 密 闭 系 统 破 坏 尿 路 感 染 征 兆 拔 除 尿 管 更 换 尿 管 继 续 留 置 拔管 日期 可 自 主 排 尿 导 管 阻 塞 导 管 脱 出 密 闭 系 统 破 坏 尿 路 感 染 征 兆 拔 除 尿 管 更 换 尿 管 继 续 留 置 拔管 日期 留置 尿管 天数 留置 尿管 天数评估人签字:评估人签字: 评估内容 评价 结论 评估 日期 评估内容 评价 结论 评估 日期 可自主排尿导 管 阻 塞 导 管 脱 出 密 闭 系 统 破 坏 尿 路 感 染 征 兆 拔 除 尿 管 更 换 尿 管 继 续 留 置 拔管 日期 可 自 主 排 尿 尿 管 阻 塞 尿 管 脱 出 密 闭 系 统 破 坏 尿 路 感 染 征 兆 拔 除 尿 管 更 换 尿 管 继 续 留 尿 拔管 日期 留置 尿管 天数 留置 尿管 天数评估人签字:评估人签字: 评估内容 评价 结论 评估 日期 评估内容 评价 结论 评估 日期 可自主排尿导 管 阻 塞 导 管 脱 出 密 闭 系 统 破 坏 尿 路 感 染 征 兆 拔 除 尿 管 更 换 尿 管 继 续 留 置 拔管 日期可 自 主 排 尿 导 管 阻 塞 导 管 脱 出 密 闭 系 统 破 坏 尿 路 感 染 征 兆 拔 除 尿 管 更 换 尿 管 继 续 留 置 拔管 日期 留置 尿管 天数 留置 尿管 天数评估人签字:评估人签字: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方案(内容充实)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方案 一、业务范围 感染性疾病科负责就诊患者的传染病筛查和感染性疾病治疗。 二、工作制度及流程 (一)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2、定期对科内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3、对科内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5、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6、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 7、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理》,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8、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理》,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 9、与公共卫生科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10、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能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二)工作流程 1、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挂号—分诊—就诊—检验—取结果—取药—留观/离院/转诊。 2、病例诊断及报告流程(略) 三、人力资源配备及岗位职责 (一)人员配备 医师5人:胡轶智、彭友杏、周全、周家善、胡鹏飞 护士1人:袁文凤(主管护师) (二)岗位职责 1、医师职责: 认真履行医师的义务,在诊疗工作中规范执业,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版)复习课程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结肠水疗等)。 第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防护设备和设施,还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机、肝病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结肠水疗仪、足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

双目间接检眼镜的标准操作规程

双目间接检眼镜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SOP编号:SOP-YK-YQGL-025-1 页数:6 制定人:审核人:批准人: (签名、日期)(签名、日期)(签名、日期)生效日期:颁发日期: 修订登记: 审查登记:

仪器型号:TOPCON 株式会社TOPCON ID-10 一、用途 双目间接检眼镜是眼底病检查和治疗的必备工具,可以分辨眼底病变的层次、病变的隆起及凹陷度,可分辨视网膜前、浅层视网膜、视网膜下或是脉络膜的病变,对于屈光间质混浊、角膜上皮水肿、锯齿缘的周边眼底甚至睫状体平坦部病变,都可作出有力的诊断,并可在直视下行视网膜脱离手术及眼内激光治疗。 二、双目间接检眼镜的结构

1.照明系统:在头盔的前部,由照明灯泡(一般为6V/15W)、暗箱、平面反光镜组成。 2.目镜:为+2.00D~+2.50D的透镜,配装有光圈调节杆、虑光调节杆、瞳距调节旋钮、照明角调节旋钮,可调节光圈大小、选择虑光片、调节瞳距及照明角。 3.棱镜:通过物镜呈现的眼底像经过两平面镜分别反射到两个棱镜中,经曲折后进入双眼,帮助产生立体像。 4.物镜:为非球面双凸透镜,屈光度20D。 5.示教镜:在暗箱前可装一个三角形示教镜,除检查者外,同时可有1~2位医生通过示教镜同时观察同一目标。 6.附件: 6.1巩膜压迫器:压迫巩膜的辅助器材。 6.2头盔:用于固定、支撑照明系统和目镜于头部,可根据检查者头尾的大小调节。 6.3变压器:用低压变压器将将市电网的220V电压降为6~ 7.5,其上设有电源开关、光亮度调节转盘,连有电线插头。 三、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前准备

1.被检查者准备: 1.1心理准备:检查前必须让被检查者知道检查的目的和大致方法,并告诉被检查者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光线较强,检查完眼底后可能有一段时间看不到东西,或看见绿、蓝、紫色亮点,过一会便可恢复,对眼睛无损害,以获得被检查者的合作。 1.2散瞳:眼压检查正常的患者,给予美多丽眼水(0.5%托吡卡胺+0.5%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点眼,散瞳至8毫米,对于疑有锯齿缘的周边眼底甚至睫状体平坦部病变者,可散瞳至角巩膜缘。 2.检查者的准备:双目间接检眼镜所见的眼底图像是倒置的,包括上下颠倒、左右颠倒,而眼底的位置不倒置,检查者在进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之前,必须深刻理解倒像的概念。 3.其他准备: 3.1暗室:检查必须在暗室进行,可增加眼底像的颜色对比,并消除其他方向的光源引起的反光。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节轮状病毒感染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1~3月份为主,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泻每天5~10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 (2)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2)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单克隆ELISA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恢复期有4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 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多发于4—9 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AST,ALT,CK,CK—MB升高等 【治疗原则】 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1—2 周,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饮食。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 4. 根据病情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CRP,血生化,肝功,心肌酶,胸片,心电图等。

临床病原学检测与标本的正确留取

临床病原学检测与标本的正确留取 痰液标本采集与运送 ?痰液由气管、支气管和肺泡所分泌 ?正常情况下分泌物甚少,呼吸道粘膜受刺激时,分泌物增多,但多为清晰、 水样,无临床意义。 ?病理情况下痰量增多,呈不透明并有性状改变 采集目的 一般可用于普通细菌、分枝杆菌、真菌和军团菌的涂片或培养检测,经气管穿刺吸引物可用于厌氧菌的检测。 一般原则 1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2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 3对于普通细菌性肺炎,痰标本送检每天1次,连续2~3天。不建议24小时内多次采样送检,除非痰液外观性状出现改变。 4怀疑分枝杆菌感染者,应连续收集3天清晨痰液送检。 采集方法 1、自然咳痰与雾化倒痰法:无痰或痰量极少者可用3%~5%氯化钠溶液5ml雾化吸入约5min后留取痰液。如有可能,应在护理人员直视下留取清晨第二口痰。嘱咐患者留取前摘去牙托,清洁口腔,如刷牙后反复用生理盐水漱口;深吸气后用力自气管深部咳出痰液,置无菌容器内。应尽可能防止唾液及鼻咽部分泌物混入样品,不应用纸巾包裹痰液。 2、支气管镜法:鼻或口腔插入支气管镜。常用采集方法有经支气管镜吸引、支 气管肺泡灌洗、防污染毛刷采样或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等。 3、经人工气道吸引法:进行手卫生后将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拆开,连接吸引器, 调节吸引器置适宜负压(成人:40.0~53.3kpa;小儿:<40.0kpa)。将一次性吸痰管外包装取出,戴手套持吸痰管试吸生理盐水,检查管道是否通畅。折叠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插入口腔或鼻腔或人工气道至适宜深度,放开吸痰管末端,轻柔、灵活、迅速地左右旋转上提吸痰管吸痰。见吸痰管内有痰液吸出,即折叠一次性吸痰管退出,将一次性吸痰管与吸引器分离(使用人工呼吸机者,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高浓度氧气1~2min)。将痰液注入无菌容器(试管)内,如痰液粘稠可用一次性针筒向吸痰管末端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将痰液冲入无菌容器(试管)内。 标本运送 ?痰以深咳排出后,应装于有密封瓶盖的无菌塑料容器中,以免感染自己或他 人。 ?标本应及时送检,室温≤3h。 ?若不能及时处理,可选择运送培养基运送和保存标本,但不应≥48h。 ?痰标本要求 白细胞(WBC)≥25/LPF。 ?鳞状上皮细胞(SEC)<10/LPF。 ?如不符合上述指标,通知临床重新采样。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我国中医医院相关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二、基本条件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当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

卫生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doc

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 科建设的通知 发文单位:卫生部 文号:卫医发[2004]292号 发布日期:2004-9-3 执行日期:2004-9-3 生效日期:1900-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当前,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原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陆续出现,突发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使得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治疗难度加大,感染性疾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接诊病人数量大,也是病人首诊就医的地点,因此,切实做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其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实现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有效救治感染性疾病,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高度重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要求于今年十月底前建立感染性

疾病科。为指导各地做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感染性疾病科是临床业务科室。做好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是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增强医院预防、控制传染病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科重要作用的认识,结合各地实际,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并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纳入当地医疗救治体系,统筹兼顾,采取有效措施为感染性疾病科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监督、管理,确保其职责明确,功能到位。 二、以人为本,科学建设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要重视对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投入,按照有关、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搞好设计和建设。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要相对独立,内部结构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

(完整word版)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2月颁布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结肠水疗等)。 第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防护设备和设施,还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机、肝病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结肠水疗仪、足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还可配备人工肝装置、结肠透析机、血液净化设备等以提高中医疗效。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感染性疾病科的特点,建立肝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灌肠、针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结肠水疗等中医治疗以及人工肝、血液净化、肝脏穿刺等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员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应接受过感染性疾病相关中医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学和感染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共11页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 文/ 张力平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可查明标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必要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毒力检查等,从而协助医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因学诊断、指导合理用药或观察治疗效果。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方法大致包括:①光学显微镜对标本或组织中的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②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③用免疫学技术对病原体抗原或相应抗体的检测;④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的检测。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微生物学检查的第一步,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病原体的检出率,因此应注意下述原则: 1.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污染;盛放标本的容器和培养基应预先进行无菌处理并贴好标签。 2.应选择感染部位或病变明显的部位采集标本,避免周围组织、器官或分泌物中的杂菌污染。例如感染性伤口,应从其深部而不是从表面采集标本;若采集龈沟液检查口腔厌氧菌,应将无菌滤纸条深入龈沟中,停留数秒后取出;怀疑细菌性痢疾时,应采集有粘液或脓血的粪便;采集病毒的标本应尽量含有感染的细胞。 3.根据病原体在感染性疾病的不同时期的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选择在最佳时间采集适宜标本。例如,可疑伤寒的病人,在病程的1~2周内取血液,2~3周时则取粪便或尿液送检;怀疑流行性脑膜炎的病人,应选取脑脊液、血液或皮肤上的出血淤斑进行检测;如果进行病毒培养或其抗原检测,一般应取急性期标本,标本采集越早,病毒的阳性检出率越高。 4.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标本,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特别是对抗生素敏感的病原体,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故无此限制。而且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以避免在病毒培养过程中的细菌污染。 5.检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IgG时,应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只有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的效价明显升高达4倍或以上时,方有诊断价值。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标本应保存在-20℃。 6.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大多数细菌标本应冷藏送检,但是某些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对低温和干燥极其敏感,应注意保温,尽量床旁接种,并预温相应的培养基。病毒在室温中易于灭活,应立即接种;如需运送,以4℃为宜;若需保存较长时间,加入适当的保护剂如甘油或二甲基亚砜后,放入-70℃保存。 第一节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眼科体检操作规程

东海县中医院眼科体检操作流程 一、检查项目: 1、视力, 2、色觉, 3、外眼, 4、眼位, 5、眼前节:结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 6、玻璃体, 7、眼底, 8、眼压 二、操作规程: (一)视力检查: 方法:1、按眼科常规,先查右眼后查左眼;距离5米,如用反光镜则为2.5米;被检者双眼应与视力表5.0行等高。 2、视力检查由大视标开始,每个视标辨认时间不应超过5秒,受检者能顺利认出2-3个视标即可指认下一行视标,记录最佳视力。如在5米处不能辨认4.0行时,被检者应向视力表走近,记录走近距离,对照5分折算表记录。 (二)色觉检查:采用标准色觉检查图谱进行检查。 1、在明亮自然光线下检查,光线不可直接照到图谱上; 2、双眼距离图谱60~80cm; 3、图谱读出时间应≤10秒。 (三)外眼检查 1、眼睑 (1)观察双眼裂大小;是否对称;有无睑裂缺损、内眦赘皮、眼睑内翻、外翻以及闭合不全。

(2)观察睑缘表面是否光滑、是否充血、是否附着鳞屑;睫毛是否缺损、其位置与排列方向是否正常、有无睫毛乱生或倒睫、亦或有双行睫毛等先天异常。 2、结膜 (1)检查顺序:依次为上睑结膜→上穹窿部结膜→下睑结膜→下穹窿部结膜→球结膜→半月皱襞。检查时注意结膜组织结构是否清楚、颜色、透明度,有无干燥、充血、出血、结节、滤泡、乳头、色素沉着、肿块、瘢痕以及肉芽组织增生,结膜囊的深浅,有无睑球粘连、异物等。 (2)检查方法: 睑结膜检查方法:检查上睑结膜嘱被检者放松眼睑,向下方注视,将食指放在眉下上半部睑板皮肤处,拇指放在睑缘上方,轻轻捏住眼睑皮肤,拇指向上,食指向下将睑板上缘向下压即可翻转,使上睑结膜暴露。检查下睑结膜时,只需将下睑向下方牵拉嘱被检者向上注视既可充分暴露(如有角膜溃疡或角膜软化症及疑有眼外伤者勿强行翻转眼睑做检查,以免发生角膜穿孔)。 球结膜检查方法:球结膜暴露较容易,以拇指和食指将上下睑分开,嘱患者向各方向注视转动眼球即可充分暴露整个眼球,检查时切忌压迫眼球。 3、泪器 (1)视诊:观察泪腺、泪道部位有无异常变化。如泪腺有无肿胀、泪点是否正位和是否开放、泪囊区皮肤有无红肿、有无溢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