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波粒二象性单元检测卷(word 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波粒二象性单元检测卷(word 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波粒二象性单元检测卷(word 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波粒二象性单元检测卷(word 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3-5《波粒二象性》单元测评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某种金属无论光强多强,只要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B.只要光照射的时间足够长,任何金属都能产生光电效应

C.产生光电效应时从金属表面逸出的所有光电子的动能都相同

D.发生光电效应的反应时间一般都大于10-7s

2.已知黄光照射到某一金属表面上能够发生光电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光照射的时间足够长,换成任何其他金属都能产生光电效应

B.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跟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C.若将黄光换成蓝光,也一定能产生光电效应

D.若只将入射光的强度增强,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

3.科学研究证明,光子有能量也有动量,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假设光子与电子碰撞前的波长为λ,碰撞后的波长为λ',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

B.碰撞过程中能量不守恒,动量不守恒,且λ=λ'

C.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

D.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

4.现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线度为d的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为满足测量要求,将显微

镜工作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设定为,其中n>1。已知普朗克常量h、电子质量m和电子电荷量e,电子的初速度不计,则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加速电压应为()。

A.

B.

C.

D.

5.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有光电子产生。由于光电管K、A间加的是反向电压,光电子从阴极K发射后将向阳极A做减速运动。光电流i由图中电流计测出,反向电压U由电压表测出。当电流计的示数恰好为零时,电压表的示数为遏止电压U c,在图所示光电效应实

验规律的图像中,错误

..的是()。

6.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大小相同的钢球A、B,A球的质量大于B球的质量。开始时A球以一定的速度向右运动,B球处于静止状态。两球碰撞后均向右运动。设碰撞前A球的德布罗意波长为λ1,碰撞后A、B两球的德布罗意波长分别为λ2和λ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λ1=λ2=λ3

B.λ1=λ2+λ3

C.λ1=

D.λ1=

7.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波长是λ=,式中p 是运动物体的动量,h是普朗克常量。已知某种紫光的波长是440 nm,若将电子加速,使它的德布罗意波长是这种紫光波长的10-4,则该电子的动量大小为()。

A.1.5×10-23 kg·m/s

B.3.8×10-23 kg·m/s

C.6.6×10-23 kg·m/s

D.3.8×10-25 kg·m/s

8.我国研制的“大连光源”——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发出了波长在100 nm(1 nm=10-9m)附近连续可调的世界上首个最强的极紫外激光脉冲,大连光源因其光子的能量大、密度高,可在能源利用、光刻技术、雾霾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处于极紫外波段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可以电离一个分子,但又不会把分子打碎。据此判断,能够电离一个分子的能量约为(取普朗克常量h=6.6×10-34 J·s,真空光速c=3×108 m/s)()。

A.10-21 J

B.10-18 J

C.10-15 J

D.10-12 J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用波长为λ1和λ2的单色光A和B分别照射两种金属C和D的表面。单色光A 照射两种金属时都能产生光电效应现象;单色光B照射时,只能使金属C产生光电效应现象,不能使金属D产生光电效应现象。设两种金属的逸出功分别为W C和W D,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λ1>λ2

B.λ1<λ2

C.W C>W D

D.W C

10.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光的粒子性越明显

B.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C.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D.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11.爱因斯坦因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若测量金属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m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其测量电路图如图1所示,E km-ν图像如图2所示,其中ν0为极限频率。则()。

图1图2

A.光电子是指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

B.逸出功与ν有关

C.图中直线的斜率与普朗克常量有关

D.E km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1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分别用频率为νa、νb的单色光a、b照射到同种金属上,测得相应的遏止电压分别为U a和U 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 k a和E k b,h为普朗克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νa>νb,则一定有U a

B.若νa>νb,则一定有E k a>E k b

C.若U a

D.若νa>νb,则一定有hνa-E k a>hνb-E k b

三、非选择题,共6题,共60分。

13.(6分)波长λ=0.071 nm的X射线使金箔发射光电子,电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

匀强磁场区域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半径为r。已知r·B=1.88×10-4 T·m,电子的质量m e=9.1×10-31 kg。则金箔的逸出功为eV,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V。

14.(6分)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电效应方程。但这一观点一度受到质疑,密立根通过下述实验来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

(1)为了测量遏止电压U c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实验中双刀双掷开关应向(选填“ab”或“cd”)

闭合。

(2)如果实验所得U c-ν图像如图2所示,其中U1、ν1、ν0为已知量,电子电荷量为e,那么:

①只需将与普朗克常量h进行比较,若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二者相等,则证明

“光电效应方程”是正确的。

②该实验所用光电管的K极材料的逸出功为。

15.(10分)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红外长波辐射,这种长波辐射的波长范围是1.4×10-5 m~1.6×10-5 m,相应的能量子的值的范围是。

16.(12分)A、B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1,它们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且所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 k A、E k B。求A、B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和该金属的逸出功。

17.(12分)已知铯的逸出功为1.9 eV,现用波长为4.3×10-7 m 的入射光照射金属铯。

(1)问能否发生光电效应?

(2)若能发生光电效应,则光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最短为多少?(电子的质量m=0.91×10-30 kg)

18.(14分)某金属受到频率ν1=7.0×1014Hz的紫光照射时,释放出来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是0.69 eV,当受到频率ν2=11.8×1014Hz的紫外线照射时,释放出来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是2.69 eV。求:

(1)普朗克常量。

(2)该金属的逸出功和极限频率。

人教版选修3-5《波粒二象性》单元测评参

考答案

1-5.ACDDB

6-8.DAB

9.BD

10.ABC

11.AC

12.BC

13.1.44×1043.1×103

14.(1)cd(2)①②hν0

15.1.25×10-20 J~1.42×10-20 J

16.光子能量E=hν,动量p=,且ν=

联立解得p=,故p A∶p B=2∶1

用A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A=E A-W0

用B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B=E B-W0

且E A=2E B

联立解得W0=E k A-2E k B。

17. (1)入射光子的能量ε=hν=h

=6.63×10-34×J

=4.63×10-19 J=2.9 eV

因为E=2.9 eV>W0,所以能发生光电效应。

(2)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得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 k=m=hν-W0=1.6×10-19 J

而光电子的最大动量p=mv m=

光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的最小值

λ==m=1.2×10-9 m。

18. (1)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有E km1=hν1-W0

E km2=hν2-W0

联立解得普朗克常量h≈6.67×10-34 J·s。

(2)将普朗克常量代入方程组可得逸出功W0≈3.57×10-19 J 根据W0=hν0得,极限频率

ν0==Hz≈5.35×1014 Hz。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教学教材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一:黑体与黑体辐射 1.热辐射 (1)定义: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热辐射。 (2)特点:热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2.黑体 (1)定义:在热辐射的同时,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如果一些物体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到其表面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 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特点: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 体的温度有关。 注意:一般物体的热辐射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 表面状况有关。 二: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如图所示,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 有增加;另—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三:能量子 1.能量子: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能量时,只能是辐射或吸收某 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E叫做能量子。 2.大小:E=hν。 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普朗克常量,h=6.626x10—34J·s(—般h=6.63x10—34J·s)。四:拓展: 1、对热辐射的理解 (1).在任何温度下,任何物体都会发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这是热辐射的一种特性。 在室温下,大多数物体辐射不可见的红外光;但当物体被加热到5000C左右时,开始发出暗红色的可见光。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辉光逐渐亮起来,而且波长较短的辐射越来越 多,大约在1 5000C时变成明亮的白炽光。这说明同一物体在一定温度下所辐射的能量在不同光谱区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温度越高光谱中与能量最大的辐射相对应的频率也越高。(2).在一定温度下,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将钢加热到约800℃时,就可观察到明亮的红色光,但在同一温度下,熔化的水晶却不辐射可见光。 (3)热辐射不需要高温,任何温度下物体都会发出一定的热辐射,只是温度低时辐射弱,温度高时辐射强。2、2.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看做黑体 (1).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如图所示,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个很小的孔,那么射人 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会发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空腔 射出。这个空腔近似看成一个绝对黑体。 注意:黑体看上去不一定是黑色的,有些可看做黑体的物体由于 自身有较强的辐射,看起来还会很明亮。如炼钢炉口上的小孔。 3、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假说 (1).如图所示,假设与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地相符”, 图中小圆点表示实验值,曲线是根据普朗克公式作出的。 (2).能量子假说的意义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本质有了全 新的认识,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普朗 克常量h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常量之一,它体现了微观世界的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毕业论文)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物理 08-8班 学生姓名:努尔麦麦提·阿不都克热木指导老师:巴哈迪尔老师 答辩日期:2013年5月11日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 摘要:波粒二象性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观察认为微观粒子,无论是光子,电子以及其它所有基本粒子,在极微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这种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或者说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就称为波粒二象性(简称象性)。 波粒二象性理论的提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们对光本性的认识出发,到把波粒二象性推广到一切物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波粒二象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系,并对其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做了尝试性总结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波动性,粒子性,电子衍射,德布罗意波

目录 1.引言 (4) 2.光的波粒二象性 (5) 2.1光的波动性. (5) 2.2光的粒子性. (6) 2.3光的波粒二象性. (8) 3电子衍射实验 (10) 3.1.电子衍射实验 (10) 3.2实验数据与处理. (14) 4.波粒二象性的意义和后期成果 (15) 5.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引言 1801年,杨氏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实验所使用的白屏上明暗相间的黑白条纹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从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1882年德国物理学家施维尔德根据新的光波学说,对光通过光栅后的衍射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释。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再一次被证明! 二十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在新的事实与理论面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即: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粒子!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 二十世纪来临之时,这个观点面临了一些挑战。1905年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的光电效应展示了光粒子性的一面。随后,电子衍射被预言和证实了。这又展现了原来被认为是粒子的电子波动性的一面。这个波与粒子的困扰终于在二十世纪初由量子力学的建立所解决,即所谓波粒二象性。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这两种性质。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粒子,如光子、电子或是原子,都能用一个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波函数,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即,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和衍射。同时,波函数也被解释为描述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几率幅。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就统一在同一个解释中。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高中物理】《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 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解析:因为色散现象说明的是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故A错;由于反射现象并非波动所独有的性质,故B错;直线传播并非波动所独有,且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D错;只有衍射现象和偏振现象为波动所独有的性质,所以C正确. 答案:C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B.光的频率越大,波长越长 C.光的波长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大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 m/s 解析:干涉和衍射现象是波的特性,说明光具有波动性,A对;光的频率越大,波长越短,光子能量越大,故B、C错;光真空中的速度为3.0×108 m/s,故D对. 答案:A、D 3.现代科技中常利用中子衍射技术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相近.已知中子质量m=1.67×10-27 kg,可以估算德布罗意波长λ=1.82×10-10 m 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为() A.10-17 J B.10-19 J C.10-21 J D.10-24 J

解析:由p =h λ及E k =p 22m 得,E k =h 2 2mλ2= 6.6262×10-682×1.67×10-27×1.822×10-20 J ≈4×10-21 J,C 正确. 答案:C 4.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金属的逸出功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B .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C .用不可见光照射金属一定比用可见光照射同种金属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D .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此波长时,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解析:逸出功与入射光无关,反映的是金属材料对电子的束缚能力;A 错误;光强越大,单位时间内入射的光子数越多,逸出的电子数也越多,光电流越大,B 错误;红外线的频率比可见光小,紫外线的频率比可见光大,由E k =hν-W 0知,C 错误;由产生光电效应的条件知,D 正确. 答案:D 5.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电效应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光子可以转化为电子 B .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少量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 C .光有时是波,有时是粒子 D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也具有能量和动量 解析:光电效应中,光子把能量转移给电子,而不是转化为电子,A 错误;由光的性质可知,B 正确;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的两个固有属性,只是在不同情况下一种属性起主要作用,C 错误;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具有能量和动量,能量ε=hν,动量p =h λ ,D 正确. 答案:B 、D 6.一激光器发光功率为P ,发出的激光在折射率为n 的介质中波长为λ,若在真空中速度为c ,普朗克常量为h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激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nλ B .该激光的频率为c λ C .该激光器在t s 内辐射的能量子数为Ptnλ hc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圆心O ,经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a 和b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a 光的频率小于b 光的频率 B .a 光光子能量小于b 光光子能量 C .玻璃砖对a 光的折射率大于对b 光的折射率 D .a 光在玻璃砖中的速度大于b 光在玻璃砖中的速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光照射的时间足够长,任何金属都能发生光电效应 B .一群氢原子从4n =能级跃迁到基态时,能发出6种频率的光子 C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D .核反应 238234 492 902U Th He →+为重核裂变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钍的半衰期为24天,1g 针经过120天后还剩0.2g B .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C .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和电子,产生的电子发射到核外,就是β粒子 D .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氢原子从n=5的激发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时,核外电子动能减小 4.如图所示为光电管的示意图,光照时两极间可产生的最大电压为0.5V 。若光的波长约为6× 10-7m ,普朗克常量为h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取hc=2×10-25J·m ,电子的电荷量为1.6× 10-19C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光电管K 极的逸出功大约为2.53×10-19J B .当光照强度增大时,极板间的电压会增大 C .当光照强度增大时,光电管的逸出功会减小 D .若改用频率更大、强度很弱的光照射时,两极板间的最大电压可能会减小 5.如图是 a 、b 两光分别经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后在屏上形成的干涉图样,则

(完整版)光的波粒二象性教案

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建立光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的观念. 3.情感目标 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这一章的内容,贯穿一条主线——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结合各节内容,适当穿插物理学史材料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使课堂教学主动活泼,内容丰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想教育.本节就课本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课本所提到的内容,都是结论性的,加入一些史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2、本节中学生初步接触量子化、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由于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 三、主要教学过程 光学现象是与人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对光学现象、规律的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光本性的探究. 到了17世纪,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

(一)光的微粒说 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 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 说到折射,笛卡儿曾用类似的假设,成功地得出了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的结论.但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发生的是近法线折射,即入射角大,折射角小.这时,必须假设光在光密介质的传播速度较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才行. 一束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发生反射,何种情况下又发生折射呢?微粒说在解释这一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和状态之中.在光线的前进过程中,这种状态每隔相等的间隔(等时或等距)内就复发一次,并使光线在它每一次复发时,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而在它(相继)两次复发之间容易被这个面所反射”,“我将把任何一条光线返回到倾向于反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反射的猝发’,而把它返回到倾向于透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透射的猝发’,并且把每一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它为‘猝发的间隔’”.如果说“猝发理论”还能解释反射和折射的话,那么,以微粒说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微粒说则完全无能为力了. (二)光的波动说 关于光的本性,当时还存在另一种观点,即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围传播.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的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一切地方的“以太”介质中传播过程,而不是像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和箭那样的运动.他指出:“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光射线在传播中一条光线穿过另一条光线而相互毫不影响,就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可能是由于从它所发生的物质,像穿过空气的子弹和箭一样,通过物质迁移所引起的”.他把光比作在水面上投入石块时产生的同心圆状波纹.发光体中的每一个微粒把振动,通过“以太”这种介质向周围传播,发出一组组同心的球面波.波面上的每一点,又可以此点为中心,再向外传播子波.当然,这样的观点解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比微粒说的“猝发理论”方便得多,以水波为例,水波在传播时,反射与折射可以同时发生.一列水波在与另一列水波相遇时,可以毫无影响的相互通过.

(完整版)波粒二象性试题汇总

用很弱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把入射光减弱到可以认为光源和感光胶片之间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光子存在,如图所示是不同数量的光子照射到感光胶片上得到的照片。这些照片说明() A.光只有粒子性没有波动性 B.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 C.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D.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

2.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只是因其波长太小,不易观察到,但并不能否定其具有波粒二象性。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B.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 C.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现象中是统一的 D.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3.电子属于实物粒子,1927年戴维逊和革末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该实验是荣获诺贝尔奖的重大近代物理实验之一。如图所示是该实验装置的简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亮条纹是电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 B.该实验说明物质波理论是正确的 C.该实验再次说明光子具有波动性 D.该实验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2016·宁波期末)一个德布罗意波波长为λ1的中子和另一个德布罗意波波长为λ2的氘核同向正碰后结合成一个氚核,该氚核的德布罗意波波长为 A. λ1λ2 λ1+λ2B. λ1λ2 λ1-λ2 C .λ1+λ2 2D. λ1-λ2 2

1.(多选)为了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光屏换成照相底片,并设法减弱光的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出现双缝干涉图样 B.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很短,底片上将出现不太清晰的双缝干涉图样C.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光的波动性 D.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17章《光的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一、黑体辐射规律 1、黑体:只吸收外来电磁波而不反射的理想物体 2、黑体辐射的特点 黑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只与温度有关,与物体的材料和表面形 状无关(一般物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 体的材料、表面形状有关); 3、黑体辐射规律: ① 随着温度的升高,任意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加强 ②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着波长减小的方向进行; 4、普朗克的量子说: 透过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认为:电磁皮的辐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份叫一个能量子,能量为γεh =。爱因斯坦受其启发,提出了光子说:光的传播和吸收也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一份叫一个光子,其能量为νεh = 二、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同时说明了光子具有能量 1、光电效应现象 紫外光照射锌板,锌板的电子获得足够的光子能量,挣脱金 属正离子引力,脱离锌板成为光电子;锌板因失去电子而带上 正电,于是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也带上正电,金属箔张开。 2、实验原理电路图

3、规律: ① 存在饱和电流 饱和电流:在光电管两端加正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到达阳极A 的光 电子数增多,光电流越大;但当逸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后,再 增加正向电压,光电流就达到最大饱和值,称为饱和电流。 ② 存在遏止电压 在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内到达阳极A 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流减小;当反射电压达到某一值U C 时,光电流减小为零,U C 就叫“遏止电压”。 ③ 存在截止频率 a 、 截止频率的定义: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ν0,入射光的频率低于 “极限频率”ν0时,无论入射光多强,都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这个极限频率称为 截止频率。 b 、“逸出功”定义:电子从金属表面脱离金属所需克服金属正离子的引力所做的最小功。 要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能量(h ν)要大于 “逸出功(W )” 即: 00W hv = ④ 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因光电效应发生的时间,即为一个光子与一个电子能量交换 的时间,所以不管光强度如何,发生光电效应的时间极短,不超过10-9 s 。 4、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等于入射光光子的能量减逸出功 即:W h E K -=ν 可见“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图象如下图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测试题及解析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测试题及解析 1.用很弱的光做单缝衍射实验,改变曝光时间,在胶片上出现的图像如图所示,该实验表明( ) A .光的本质是波 B .光的本质是粒子 C .光的能量在胶片上分布不均匀 D .光到达胶片上不同位置的概率相同 解析:选C 用很弱的光做单缝衍射实验,改变曝光时间,在胶片出现的图样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故A 、B 错误;该实验说明光到达胶片上的不同位置的概率是不一样的,也就说明了光的能量在胶片上分布不均匀,故C 正确,D 错误。 2.(2020·滨州模拟)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7.73×1014 Hz 和5.44×1014 Hz ,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钙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 ) A .波长 B .频率 C .能量 D .动量 解析:选A 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2m v 2m =hν-W 0,又由W 0=hν0,可得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12m v 2 m =hν-hν0,由于钙的截止频率大于钾的截止频率,所以钙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小,因此它具有较小的能量、频率和动量,B 、C 、D 错误;又由c =λf 可知光电子频率较小时,波长较大,A 正确。 3.[多选]如图所示,电路中所有元件完好,但光照射到光电管上,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其原因可能是( ) A .入射光太弱 B .入射光波长太长 C .光照时间短 D .电源正、负极接反 解析:选BD 若入射光波长太长,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 光电效应,故选项B 正确;电路中电源反接,对光电管加了反向电压,若使该电压超过了遏止电压,也没有光电流产生,故选项D 正确。 4.(2019·北京高考)光电管是一种利用光照射产生电流的装置,当入射光照在管中金属板上时,可能形成光电流。表中给出了6次实验的结果。 组 次 入射光子的能量/eV 相对光强 光电流大小/mA 逸出光电 子的最大动能/eV

波粒二象性阶段测试题

波粒二象性阶段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7~9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说,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 A .等效替代 B .控制变量 C .科学假说 D .数学归纳 2.关于德布罗意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物体不论其是否运动,都有对应的德布罗意波 B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这就是德布罗意波 C .电磁波也是德布罗意波 D .只有运动着的微观粒子才有德布罗意波,对于宏观物体,不论其是否运动,都没有相对应的德布罗意波 3.关于热辐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般物体的热辐射强度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B .黑体只吸收电磁波,不反射电磁波,所以黑体一定是黑的 C .一定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随波长的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D .温度升高时,黑体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增大的方向移动 4.经150 V 电压加速的电子束,沿同一方向射出来,穿过铝箔射到其后的屏上,则( ) A .所有电子的运动轨迹均相同 B .所有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均相同 C .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可用牛顿运动定律确定 D .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受波动规律支配,无法用确定的坐标来描述它的位置 5.光子有能量,也有动量,动量p =h λ ,它也遵守有关动量的规律。如图所示,真空中,有“∞”形装置可绕通过横杆中点的竖直轴OO ′在水平面内灵活地转动,其中左边是圆形黑纸片(吸收光子),右边是和左边大小、质量相同的圆形白纸片(反射光子)。当用平行白光垂直照射这两个圆面时,关于装置开始时的转动情况(俯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 17.1 能量量子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重点: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教学过程: 1、黑体与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固体或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 (2)黑体 概念: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提出1:怎样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呢? 在新的理论诞生之前,人们很自然地要依据热力学和电磁学规律来解释。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分别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结果导致理论与实验规律不符,甚至得出了非常荒谬的结论,当时被称为“紫外灾难”。(瑞利--金斯线,) 3、能量子: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辐射黑体分子、原子的振动可看作谐振子,这些谐振子可以发射和吸收辐射能。但是这些谐振子只能处于某些分立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谐振子的能量并不象经典物理学所允许的可具有任意值。相应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ε(称为能量子)的整数倍,即:ε, 1ε,2ε,3ε,... n ε,n 为正整数,称为量子数。对于频率为ν的谐振子最小能量为: 0 1 2 3 4 6 (μ e 实验结果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基础测试题及答案(4)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基础测试题及答案(4) 一、选择题 1.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如图所示.用频率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分别照射密封真空管的钠极板(阴极K),钠极板发射出的光电子被阳极A 吸收,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下列光电流I 与A 、K 之间的电压U AK 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光照射的时间足够长,任何金属都能发生光电效应 B .一群氢原子从4n =能级跃迁到基态时,能发出6种频率的光子 C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D .核反应 238234 492 902U Th He →+为重核裂变 3.如图所示是氢原子的能级图,a 、b 、c 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频率的光。用这三种频率的光分别照射同种金属,都发生了光电效应,则关于这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 随入射光频率v 变化的图象,以及这三种频率的光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的大小关系,下列四个图象中描绘正确的是

A.B. C.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要遵守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的规律 B.射线、射线、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C.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 D.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动能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 5.利用金属晶格(大小约10-10m)作为障碍物观察电子的衍射图样,方法是让电子通过电场加速,然后让电子束照射到金属晶格上,从而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初速度为零,加速电压为U,普朗克常量为h,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 λ= B.实验中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2meU C.加速电压U越大,电子的衍射现象越不明显 D.若用相同动能的质子代替电子,衍射现象将更加明显 6.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B.光的频率一定时,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C.光的频率一定时,入射光越强,遏止电压越大 D.光子能量与光的速度成正比 7.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光电效应现象。当用某单色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K 时,会发生光电效应现象。闭合开关S,在阳极A和阴极K之间加上反向电压,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逐渐增大电压,直至电流计中电流恰为零,此时电压表的电压值U称为遏止电压。现分别用频率为ν1和ν2的单色光照射阴极,测量到遏止电压分别为U1和U2,设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完整版)波粒二象性知识点和练习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和练习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一般不超过10-9 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 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 0。回路中的 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向电压U 0满足:02 max 2 1eU mv =,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 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 的整数倍,hv 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 辐射频率,h 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hv =ε,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v 是光的频率。 三、光电效应方程 1、逸出功W 0: 电子脱离金属离子束缚,逸出金属表面克服离子引力做的功。 2、光电效应方程: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hv 大于逸出功W 0,那么有些光电子在脱离金属表面后还有剩余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入射光子的能量hv 等于出射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逸出功之和,即 02 max 21W mv hv += 其中2max 2 1mv 是指出射光子的最大初动能。 3、 光电效应的解释: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作为被列入世界上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的双缝实验,让很多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们伤透脑筋。双缝实验是一种光学实验,大家一起往下看吧。 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 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另一种常见的双路径实验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验。双缝实验还被列入了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中,但是有人却认为双缝实验十分的难以理解。如果电子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如果电子是以波的形式运动,由于波之间存在干涉,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一道道痕迹。一开始实验表明电子以波的形式运动。即使一个个电子发射,黑板上还是一道道痕迹。于是科学家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个电子发射也会有波的现象,于是将高速摄像机对准双缝以便观察。重点来了:当想进一步观察时,粒子却是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双缝实验,著名光学实验,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试验本身没什么问题,证明了光有波粒二象性,但是科学家们想观察清楚如何会这样,于是他们在微观层面上来观察,架设高速摄像机,观察光子是如何一个一个通过缝隙形成波干涉的,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光子波的特性消失了!又变成人类最容易理解的粒子,只出现了两条条纹。这才引出了超级可怕和诡异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和后来石破天惊的的“延迟选择实验”,给整个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现在有一种仪器,每次只发射出一个光子,这时如果遮板上仍然有两个缝隙A和B(遮板与上述传统实验一样)。依照传统理论,该光子每次有且仅有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被遮板挡住、通过A缝、通过B缝。 因为要观察投射面的光斑分布,所以不必考虑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只要光子通过了遮板,要么从A缝通过,要么从B缝通过。按照这种传统理论推导,在投射面会形

高中物理-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高中物理-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入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发生了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但频率保持不变,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明显增加 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 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数目减少 D.有可能不再产生光电效应 2、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说。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A.等效代替B.控制变量 C.科学假说D.数学归纳 3、如图1所示,画出了四种温度下黑体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则() A.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B.只有波长短的辐射强度增加 C.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D.辐射电磁波的波长先增大后减小 4、对光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 B.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不具有粒子性;光表现出粒子性时,不具有波动性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些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在另外一些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 5、光子打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电子上,光子将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发生散射,康普顿对散射的解释为() A.虽然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频率保持不变 B.光子从电子处获得能量,因而频率增大 C.入射光引起物质内电子做受迫振动,而从入射光中吸收能量后再释放,释

放出的散射光频率不变 D .由于电子受碰撞后得到动量,散射后的光子频率低于入射光的频率 6、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发生了光电效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数增加 B .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加 C .若改用紫光照射,则可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 D .若改用紫光照射,则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加 7、用波长为λ1和λ2的单色光1和2分别照射金属1和2的表面。色光1照射 金属1和2的表面时都有光电子射出,色光2照射金属1时有光电子射出,照射金属2时没有光电子射出。设金属1和2的逸出功为W 1和W 2,则有( ) A .λ1>λ2,W 1>W 2 B .λ1>λ2,W 1W 2 D .λ1<λ2,W 1

高二物理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课本中,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学生要掌握相关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带来高二物理波粒二象性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物理波粒二象性知识点一、量子论 1.创立标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 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 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来的能量的本领。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的物体。 3.实验规律: ①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②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三、光电效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 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 、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举例: ↑↓ ↑ ↓ ↓ ↓ ↑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