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和原子基本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自已发现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第 1 页共4 页

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

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初三化学重要的、要识记的知识点 回答 全部答案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 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全一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 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能力目标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创设情景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扩散提出,引发思考 第二、辅助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和实列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图片把同学们带进一个物质世界。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接着从分析学生熟悉的水蒸发,花丛中闻到花香,品红在水中扩散等现象提出问题,确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观点,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和原子真实存在,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①大多数的金属呈__银白_色,(但是铜呈_黄_色,金呈_金_色);②常温下为_固体(但是汞为_液体_体);③具有良好的_导电_性、_导热_性和_延展_性。 (2)用途: 决定金属用途的因素有:是否经济、是否有害、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是否污染环境和是否便于废物回收 2. 合金:(1)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_金属_和_非金属__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例如:生铁和钢是含__碳量_不同的铁的两种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约为_2%~4.3%,钢的含碳量为_0.03%~2%_。(2)合金的性质与金属相比具有的优点是硬度大、耐腐蚀性好、熔点低。 1、通过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密度比较大、熔点比较高、硬度比较大 2、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答:铅的硬度小,而铁的硬度大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钨的熔点高,锡的熔点低;如果用锡,则锡丝易烧断。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铬硬度大, 耐磨、美观,又防锈;金的价格高、硬度小如果镀金则会增加成本且不耐用。 5、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银的价格比铜高许多 6、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的__性质___,还需要考虑那些因素? 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资源、废料是否易于回收、价格、对环境的影响 7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8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9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10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考点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 金属的化学性质(请完成化学方程式)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艳艳【说教材、学情】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易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接着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因此,本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最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汇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考点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①大多数的金属呈__银白_色,(但是铜呈_黄_色,金呈_金_色);②常温下为_固体(但是汞为_液体_体);③具有良好的_导电_性、_导热_性和_延展_性。 决定金属用途的因素有:是否经济、是否有害、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是否污染环境和是否便于废物回收 2. 合金:(1)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_金属_和_非金属__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例如:生铁和钢是含__碳量_不同的铁的两种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约为_2%~4.3%,钢的含碳量为_0.03%~2%_。 (2)合金的性质与金属相比具有的优点是硬度大、耐腐蚀性好、熔点低。 1、通过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密度比较大、熔点比较高、硬度比较大 2、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答:铅的硬度小,而铁的硬度大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钨的熔点高,锡的熔点低;如果用锡,则锡丝易烧断。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铬硬度大, 耐磨、美观,又防锈;金的价格高、硬度小如果镀金则会增加成本且不耐用。 5、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银的价格比铜高许多 6、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的__性质___,还需要考虑那些因素? 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资源、废料是否易于回收、价格、对环境的影响 7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8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上册 科目:化学 年级:九年级 教师: 马边第一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元素》精品教案

课题3 元素 教学目标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 (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 (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bf8874837.html,]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性质、用途、变化及分类 一、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物质的性质包括性质和性质。 2.物理的性质是指通过眼、鼻等感官可以感知或者用仪器可测出的物质的表面性质,它包括颜色、、气味、熔点、、硬度、、溶解性等方面。 3.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的内在性质,它肉眼无法感知,只有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它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性等。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二、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1)从定义上区别:物理变化后没有生成,如将纸撕成纸条、蜡烛熔化、冰融化成水、石油的蒸馏分离等;但化学变化则有生成,如米饭烧焦变黑有糊味、木柴燃烧、火药爆炸等。所谓新物质是指与原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的物质。 (2)从反应现象上区别: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变色、放出、生成等现象。但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有些物理变化也有这些现象!如就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判断时还需综合其他因素作出判断。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变化,如分析蜡烛燃烧这一变化:火柴靠近蜡烛芯时,烛芯处变软、熔化、燃烧、发光发热、有黑烟。在此过程中,蜡烛变软、熔化是变化,燃烧是变化,发光发热是伴随的现象。 3、化学变化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合)通式:A+B=AB 例: (2)分解反应(分)通式:AB=A+B 例: (3)置换反应:(换)通式:AB+C=CB+A 例: 注意:CO+CuO CO2+Cu不是置换反应,它不符合定义中“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这一句,该反应的反应物由组成。 (4)复分解反应:(互换成份) 通式:AB+CD=AD+CB 4注意:反应:CaCO3+2HCl CaCl2+H2O+CO2↑从表面来看不是复分解反应,究其本质,仍属复分解反应:CaCO3+2HCl CaCl2+H2CO3 专题二化学用语及化学量 一、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含义: ①表示一种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 2、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如:2O:表示O2:表示氧气分子,表示 O :表示O2-:表示氧离子, 表示 3、常见的离子: 阳离子:K+ 、Ca2+、Na+ 、Mg2+、Zn2+、Al3+、Fe3+(铁离子) 、 Fe2+(亚铁离子)、Ag+、H+、NH 4 (铵根离子)等。 阴离子:Cl-、O2-、S2-、SO42-、NO3-、CO32-、OH- 等。 对于常见的原子团,其化合价你应该记住,特别是以下六个原子团: 二、化学式1.化学式意义: (1)一种物质及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2)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分子的构成 2.化学式书写要求:一种纯净物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1)单质的书写相信你们都非常熟悉 (2)化合物书写四步曲:①:排序:一般在前,在后②:标价:在元素或原子团上方标出化合价③:交叉:交叉写出个数(最简比)④:检查: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三.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的规律) 1.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和等到于反应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实质:化学反应前后三个不变:①原子不变;②原子不变;③原子不变。(补充:化学反应前后种类不变,但种类改变。) 3.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变化(反应),与物理变化和体积变化没关系。 (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1、定义: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1)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2)量的方面:①表示各物质之 间的关系;②表示各物质之间的微粒(分子)个数关系。 3、读法:(以2H2+O2 2H2O为例)。 (1)生成水;(2)每两个和一个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3)每份质量的氢气与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份质量的水。 -2

初三化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精品)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完整版)2017九年级化学上册基本概念总汇(人教版)

XX九年级化学上册基本概念总汇(人教 版) 1、(2页)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7、8)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3、(27)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由不同种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4、(2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3)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多变一) 6、(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7、(36)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察觉的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8、(38)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一变两不变) 9、(38)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10(39)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一变多) 11、(47)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12(47)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13、(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原子的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4、(6)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1、(71)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质量(符号为Ar)。 16、(73)元素: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从宏观世界过度到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花露水及农民挑大粪扩散等现象,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 (3)充分发挥学生宏观与微观联想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2)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体会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和用分子、原子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感知使学生认知人眼看不到的粒子的真实存在及其性质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

初级中学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完整版)最新初中化学教材目录完整版(人教版)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5)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6)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1)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7)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25) 课题1 空气 (26) 课题2 氧气 (33) 课题3 制取氧气 (37)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5)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47) 课题1分子和原子 (48)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53) 课题3 元素 (59)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67)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68) 课题2 水的净化 (74) 课题3 水的组成 (79)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83)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91)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92)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99)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02)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105)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106)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13)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17)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25)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127)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28)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36)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50) 附录Ⅰ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取用规则 (151) 附录Ⅱ 相对原子质量 (153) 附录Ⅲ 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54) 元素周期表 九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1) 课题1金属材料.............................2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9)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4)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24) 第九单元溶液 (25) 课题1溶液的形成 (26) 课题2溶解度 (33) 课题3溶质的浓度 (42) 实验活动5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47) 第十单元酸和碱 (49)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50) 课题2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60)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69)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70)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71)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72) 课题2化学肥料 (79)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87)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89)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90) 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97) 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102) 结束语 (113) 附录Ⅰ 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114) 附录Ⅱ 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15) 附录Ⅲ 元素周期表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 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 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今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为继续学习原子结构、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并用微粒的观点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让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粒子性;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1)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2)从分子、原子角度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我决定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同学们突破难点。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且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分子的三个特性。 (3)评价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分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这两个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准确的分子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但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