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繁体版)

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繁体版)

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繁体版)
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繁体版)

○○

知识拓展:《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英文名称:TheCodeofHammurabi),1700年出于巴比伦;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条内容,用阿卡德语写成。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是汉谟拉比为了向神明显示自己的功绩而纂集的。 1.基本简介 1.1自然状况 1.2组成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1.3作用以及意义 总体说来,《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确定了私有制,此外还保留了同态复仇原则和神明裁判的习惯。作为流传至今的楔形文字法中最为完整的一部法典,较为系统的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继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文献。 2.法典历史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据说,国王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的案件太多,难以应付。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并把他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统治/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法典》不平等,残忍;而现代法律讲究人道主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古巴比伦尼亚时代以前,两河流域即已形成所谓在国内建立正义的立法传统。拉格什城邦乌鲁卡基那改革(约公元前2378~2371年)铭文提及“他建立先前时代的秩序”。阿卡德王萨尔贡被称为“正义之王,讲正义者”。乌尔王乌尔恩古尔铭文记载,“遵照沙马什(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正义之法律,他使……正义获得胜利”。乌鲁克王辛伽什德是两河流域迄今所知最早规定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粮食、植物油和羊毛的最高限价的统治者。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制定了迄今所知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考古学者仅发现其断片),法典序言宣称禁止欺凌孤儿寡妇,不许富者虐待贫者。自苏美尔城邦时期以来,两河流域社会分化日益严重,奴隶和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日益尖锐,外族(山地部落)不断入侵,苏美尔城邦统治者为使国家不致毁灭,王朝不致被推翻,实施法治以抑制社会的不安,抵御外族入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两河流域各城邦的历代统治者统治经验的总结。 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 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汉摩拉比法典最重要的原则是:以眼还眼、以牙抵牙。 3.法典内容 3.11.将人分为三种等级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1.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2.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3.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的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法典制定的确切时间不清,大概在公元前1791年或前1790年始拟,完成于巴比伦尼亚统一之后。法典包括序言、正文、结尾三部分。序言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内容,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婚姻关系。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背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中央集权。 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影响(意义):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希腊—雅典) 内容 :①(政治方面)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文化方面)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影响: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评价:伯利克里改革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时间、天皇: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影响(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评价: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场改革。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 阿拉伯数字 发明: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传播与发展: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方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其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此后传遍了全世界。评价: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象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产生: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 特点:用图形表示事物,通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侣和书吏。 地位(影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用:为研究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世界三大宗教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个石碑上,共包括282则条文。1901年,一支法国考古队,在伊朗的苏萨,挖出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的大石柱。这根石柱已经断成三截,但拼起来还是完整的,石柱两米半高。它的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象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象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经考证,这正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是建立在苏美尔立法原则基础上的,其中揉和了闪族人的新发明,但他们对什么原则属于苏美尔人、什么原则属于闪族人说法各异,因而我们最好是把它们都简单地归结到最有名的记载“美索不达米亚法系”的文献之列。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奴隶毫无权利可言,稍有过失即受到断肢的可怕惩罚。此外,法典中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一是“人”,显然意指贵族;另是所有其他既非“人”亦非奴隶的人,他们的法律待遇很差,但拥有某些法律权利。 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 猛一看来这两个原则都很原始。在规定对确定的伤害行为进行赔偿时“倘人毁他人之目,(则毁其目”;“倘人断他人之骨,则断其骨”),法典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纯属意外,而是残酷无情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和受辱。 “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不那么残酷无情,但看上去不像是法律。为什么国家应在一部法典里宣布卖方行诈不会受到惩处呢?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人颁布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争斗。他们以为——这决非毫无理由——一个总想采取暴力手段的人,

如果记住不论他怎样加害于人,都会受到法律同样的处罚,那么他也许会不再施暴。 另外,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惩罚只有迅捷无情才能收到威慑效果;这一观点使得他们必然对无实质意义的动机问题不予考虑,因为调查犯罪细节和犯罪动机要花费时间,况且,如果罪犯知道如何保护自卫,那么这就会使真正蓄意的犯罪有可能逃脱法律的惩罚。 至于“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同样也是为了制止争斗,因为买方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如果他去取闹,马上就会受到惩罚。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至今,这部刻在石柱上的法律条文仍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版

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汉谟拉比法典 当马都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祉之时,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自今而后: 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第二条倘自由民控自由民犯巫蛊之罪而不能证实,则被控犯巫蛊之罪者应行至于河而投入之.倘彼为河所占有,则控告者可以占领其房屋;倘河为之洗白而彼仍无恙,则控彼巫蛊者应处死;投河者取得控告者之房屋. 第三条自由民在诉讼案件中提供罪证,而所述无从证实,倘案关生命问题,则应处死. 第四条倘所提之证据属于谷或银的条件,则应处以本案应处罚之刑. 第五条倘法官审理讼案,作出判决,提出正式判决书,而后来又变更其判决,则应揭发其擅改判决之罪行,科之以相当于原案中之起诉金额的十二 倍罚金,该法官之席位应从审判会议中撤消,不得再置身于法官之列,出席审判会议. 第六条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而收受其赃物者亦处死刑.第七条自由民从自由民之子或自由民之奴隶买得或为之保管银或金,或奴隶,或女奴,或牛,或羊,或驴,或不论何物,而无证人及契约者,是为窃贼,应处死. 第八条自由民窃取牛,或羊,或驴,或猪,或船舶,倘此为神之所有物或宫廷之所有物,则彼应科以三十倍之罚金,倘此为穆什钦努所有,则应科以十倍之罚金;倘窃贼无物以为偿,则应处死.

第九条自由民遗失某物而发现其失物在另一自由民之手,倘占有此失物者云:"此物由一卖者售与我,我在证人之前买得",而失物之主亦云:"我能提出知道此为我物之证人",则买者应领到售此物之卖者及购买时为之见证之证人;而失物之主人亦应提出知此为其失物之证人.法官应审理他们的案件,而交付买价时为之见证之证人及知此失物之证人,皆须就其所知,声明于神之前.卖者为窃贼,应处死;失物之主应收回其失物,买者应从卖者之家收回其所付之银. 第十条倘买者不能领到出售与彼之卖者及买时作证之证人,而仅失物之主提出知其失物之证人,则买者为窃贼,应处死;失物之主应收回其所失之物. 第十一条倘失物之主不能领到知其失物之证人,则彼为说谎者,犯诬告罪,应处死. 第十二条倘卖者已死,则买者可从卖者之家取得本案起诉之五倍的赔偿费. 第十三条倘此自由民所提之证人不在近处,法官可予以六个月以内的期限.倘在六个月中不能领到证人时,则彼为说谎者,应受本案应得之刑罚.第十四条自由民盗窃自由民之幼年之子者,应处死. 第十五条自由民将宫廷之奴或婢,或穆什钦努之奴或婢,带出城门外者,应处死. 第十六条自由民藏匿宫廷所有或穆什钦努所有之逃奴于其家,而不依传令者之命令将其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

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也是世界上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人民的重要财产。 《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刑法的残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同现代法律所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平等精神是不同的。但《汉谟拉比法典》对后来西方各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 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 这两个原则都很原始。在规定对确定的伤害行为进行赔偿时(“倘人毁他人之目,则毁其目”;“倘人断他人之骨,则断其骨”),法典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纯属意外,而是残酷无情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和受辱。 另外,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惩罚只有迅捷无情才能收到威慑效果;这一观点使得他们必然对无实质意义的动机问题不予考虑,因为调查犯罪细节和犯罪动机要花费时间,况且,如果罪犯知道如何保护自卫,那么这就会使真正蓄意的犯罪有可能逃脱法律的惩罚。 至于“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同样也是为了制止争斗,因为买方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如果他去取闹,马上就会受到惩罚。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法典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极力维护统治阶级及富有者的利益,体现了社会不公,并激化了阶级矛盾。 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所有权。在当时社会下,这一规定严重限制了另一部分人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对于奴隶主来说,手中那些没有自由没有公平的奴隶仅仅是象征其财富的物品,严重的践踏了人权。 汉谟拉比法典用刑极为残酷,同时保留着同态复仇法和私刑制的残余。 法典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保留着凭神发誓和神明裁判宗教等迷信成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正常发展 法典明确维护父权家长制,维护父权,造成了父子、夫妻关系的不平等状态,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法典明确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程。 二、发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横行不法,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秩序。 三、法典的颁布清除了司法混乱,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版)

汉谟拉比法典 当马都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祉之时,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自今而后: 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第二条倘自由民控自由民犯巫蛊之罪而不能证实,则被控犯巫蛊之罪者应行至于河而投入之.倘彼为河所占有,则控告者可以占领其房屋;倘河为之洗白而彼仍无恙,则控彼巫蛊者应处死;投河者取得控告者之房屋. 第三条自由民在诉讼案件中提供罪证,而所述无从证实,倘案关生命问题,则应处死. 第四条倘所提之证据属于谷或银的条件,则应处以本案应处罚之刑. 第五条倘法官审理讼案,作出判决,提出正式判决书,而后来又变更其判决,则应揭发其擅改判决之罪行,科之以相当于原案中之起诉金额的十二倍罚金,该法官之席位应从审判会议中撤消,不得再置身于法官之列,出席审判会议. 第六条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而收受其赃物者亦处死刑. 第七条自由民从自由民之子或自由民之奴隶买得或为之保管银或金,或奴隶,或女奴,或牛,或羊,或驴,或不论何物,而无证人及契约者,是为窃贼,应处死. 第八条自由民窃取牛,或羊,或驴,或猪,或船舶,倘此为神之所有物或宫廷之所有物,则彼应科以三十倍之罚金,倘此为穆什钦努所有,则应科以十倍之罚金;倘窃贼无物以为偿,则应处死. 第九条自由民遗失某物而发现其失物在另一自由民之手,倘占有此失物者云:"此物由一卖者售与我,我在证人之前买得",而失物之主亦云:"我能提出知道此为我物之证人",则买者应领到售此物之卖者及购买时为之见证之证人;而失物之主人亦应提出知此为其失物之证人.法官应审理他们的案件,而交付买价时为之见证之证人及知此失物之证人,皆须就其所知,声明于神之前.卖者为窃贼,应处死;失物之主应收回其失物,买者应从卖者之家收回其所付之银. 第十条倘买者不能领到出售与彼之卖者及买时作证之证人,而仅失物之主提出知其失物之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公平正义观

如何评价序言和结语部分的公平正义观? 《汉谟拉比法典》在序言中提到,“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文中出现大量“公平”“正义”的字眼,似乎表明了这部法典是为公平和正义而制定的,然而,现在看来,这种公平与正义是朴素的、具有时代局限性的。这种公平和正义主要体现在法典的主要原则上,即同态复仇。 比如,“倘人断他人之骨,则断其骨”。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立场,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有其他原因,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但联系时下的社会,刚刚结束的战争和残破不堪的社会,严峻的刑罚更能统治和稳定社会,故而能从古典功利主义的角度上解释:惩罚的理由在于最终的结果能够减少或者预防犯罪。这种对待犯罪的立场对于当时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正文部分对犯罪者处以死刑的规则太多。比如,“如果窃贼无力赔偿,将以死抵罪”“拐带他人幼子之人,将被判处死刑”“奴隶带出城邑的人将被判处死刑”“如果修女开设酒店,或者进入酒店喝酒,则这个女人将被烧死”“若女子犯罪,毁家弃夫,则投之水中”暗示着当时人们对善恶、生死的判断标准是唯一的,非对即错。国家为什么会推崇这样一种态度?康德说“唯一可

接受的道德法则是那些所有人都会采纳的法则”同态复仇在当时看来就是公平和正义。 但不论何时,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内容“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看似表达出了该部法典的公正公平,人人平等。但通过其内容可以发现该法典是实则是在保护皇权贵族和奴隶主本身。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The Code of Hammurabi The Code of Hammurabi CODE OF LAWS 1. If any one ensnare another, putting a ban upon him, but he can not prove it, then he that ensnared him shall be put to death. 2. If any one bring an accusation against a man, and the accused go to the river and leap into the river, if he sink in the river his accuser shall take possession of his house. But if the river prove that the accused is not guilty, and he escape unhurt, then he who had brought the accusation shall be put to death, while he who leaped into the river shall take possession of the house that had belonged to his accuser. 3. If any one bring an accusation of any crime before the elders, and does not prove what he has charged, he shall, if it be a capital offense charged, be put to death. 4. If he satisfy the elders to impose a fine of grain or money, he shall receive the fine that the action produces. 5. If a judge try a case, reach a decision, and present his judgment in writing; if later error shall appear in his decision, and it be through his own fault, then he shall pay twelve times the fine set by him in the case, and he shall be publicly removed from the judge's bench, and never again shall he sit there to render judgement. 6. If any one steal the property of a temple or of the court, 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and also the one who receives the stolen thing from him shall be put to death. 7. If any one buy from the son or the slave of another man, without witnesses or a contract, silver or gold, a male or female slave, an ox or a sheep, an ass or anything, or if he take it in charge, he is considered a thief and shall be put to death. 8. If any one steal cattle or sheep, or an ass, or a pig or a goat, if it belong to a god or to the court, the thief shall pay thirtyfold therefor; if they belonged to a freed man of the king he shall pay tenfold; if the thief has nothing with which to pay 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9. If any one lose an article, and find it in the possession of another: if the person in whose possession the thing is found say "A merchant sold it to me, I paid for it before witnesses," and if the owner of the thing say, "I will bring witnesses who know my property," then shall the purchaser bring the merchant who sold it to him, and the witnesses before whom he bought it, and the owner shall bring witnesses who can identify his property. The judge shall examine their testimony——both of the witnesses before whom the price was paid, and of the witnesses who identify the lost article on oath. The merchant is then proved to be a thief and shall be put to death. The owner of the lost article receives his property, and he who bought it receives the money he paid from the estate of the merchant.

《汉谟拉比法典》

一《汉谟拉比法典》 许多关于美索不达米亚民族的信息,都来自人们所编纂的各种法律、规定和决议。这些材料出现在公元前2300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汉谟拉 比法典》。这部法典是由公元前18世纪一位巴比伦国王颁布的。他可能采用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一些古老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涉及巴比伦生活 的各个方面。下面这些段落就引自这部法典。该法典原本包括282项条款,以及较长的前言和结语。 思考:这些法律条文反映出怎样的正义原则;巴比伦社会的分化情况;巴比伦文明的政治、经济特征。 1.如果一个自由民控告另一个自由民犯有谋杀罪,但是不能证实这一点,那么这名原告就要被处死。 3,如果一个自由民在涉及命案的诉讼中作假证,且无法证实他所说的话,那么此人将被处死。 4.如果他在涉及财物的诉讼中作假证,那么他将承担相应的惩罚。 6.任何一个自由民窃取寺庙或者王宫的财产,他将被处死,且从他那里取得赃物的人也一并被处死。 17.如果一个自由民抓到了一名逃跑的奴隶并把他交给其主人,那么这名奴隶的主人要付给此人二锡克尔[古巴比伦及希伯来的衡量单位,约二分之一盎司。]的银子。 18.如果这个奴隶说不出主人的名字,发现者必须把他带到王宫,调查他的记录,并且这个奴隶将被遣返给他的主人。 19.如果他把这个奴隶留在自己的房子里,(并且)后来成了他的财产,那么他将被处死。 22.如果一个自由民抢劫别人而被人抓住,那么他将被处死。 23.如果没有抓获抢劫者,那么被劫者须在神面前详细说明自己的损失情况,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长官偿还他的损失。 48.如果有某项债务十分不利于一位自由民,而阿达德[巴比伦和亚述掌管天气的神]却淹没了他的农田,或者一场洪水冲毁了它,或者由于干旱而导致田地颗粒无收,那么他可以不必向债主偿还当年的债务,他可以取消债务契约而不必付这一年的利息。 53.如果一个自由民因其懒惰而没有加固堤防,从而导致他所负责的那段河堤决口,水淹没了农田,那么此人必须赔偿因此被毁的粮食。 54.如果他不能赔偿这些粮食,那么人们可以卖掉他和他的财产,其收益由那些遭受水灾的农民分得。 141.如果一个自由民的妻子跟他住在一起,但为了出来从事经营而不理家务(并且)侮辱丈夫,这一点应得到证实;如果她的丈夫决定跟她离婚,那就可以离婚,并且不用留给她任何财物当作她的安家费。如果她的丈夫不决定离婚,则可另娶他妇,而此妇应留夫家,作为女奴。

《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地位

考点:《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地位 1.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地理位置: 亚洲西部的两河(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2)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1)背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2)制定者: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3)颁布的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法典内容:法典宣扬“君权神授”。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人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等。 (5)法典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例题1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汉谟拉比法典》所确立的惩罚方式。这部法典诞生于()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中国 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故选B。 例题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这项规定突出地说明() A.该法律是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理发师的地位极端低下 C.理发师与奴隶地位相差无几 D.该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目的。分析题干材料可知,该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选D。 1.《圣经》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在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是()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中国 2.古巴比伦文明的摇篮是() A.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B.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 C.阿姆河和锡尔河 D.印度河和恒河 3.下图是某文物的图片(局部)。对该文物上的文字进行解读、研究可以了解() A.古巴比伦奴隶制度的概貌 B.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C.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D.阿拉伯人对世界的贡献 4.民主法制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罗马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奴隶可以任意被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人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献? (2)这部法典是谁制定的? (3)根据材料内容分析,这部法典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汉莫拉比法典

浅谈《汉谟拉比法典》 法学与公共管理系 08法学一班 2008081103 唐南云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序言部分主要“以神正名”,借神之威,以己之口来“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之人,使强不凌弱”,使“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这也实际上反映出了其“君权神授”的思想,反映了奴隶社会根据神的旨意来管理国家,统治人民的状况。而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法典的内容设置虽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立法思想有关,但从根本上讲,这更多的是古巴比伦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以及满足其发展的客观要求。最后结语部分是告诫后世人民要严守这部法律,不得曲解、变更,更不能去废除,并再次对汉谟拉比歌功颂德,借神意来诅咒了那些不遵守法典的人。在这里我着重谈谈《汉谟拉比法典.》的立法精神及其特点: 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1. 有公民权的自由民;2. 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3. 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由此看来在《汉谟拉比法典.》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的,法典为了维护奴隶主特权阶级的利益,剥夺了奴隶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使其沦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成为单纯的义务主体。此外,法典中有许多的条文遵循了同态复仇的习惯法原则,如:打瞎别人的眼睛,就必须被打瞎眼睛作为处罚;被别人打断了腿,就可以打断别人的腿作为补偿;甚至害死了别人的儿子,则他自己的儿子也要被处死。而黑格尔却认为,现代法的精髓在于:“做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也就是说尊重人格尊严是现代法的精神基石。每一个人都应当作为“人”而享有“尊严”。因此,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其他任何人尊重他的人格、他的生命健康以及他的私人空间;相应地,每一个人对其他任何人也必须承担相同的义务。因此法典的立法精神与现代法的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而法典的精神也就决定了其得特点:第一,诸法合体,刑民不分。由于法典的原始性,于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的法律一样,《汉谟拉比法典.》在法律体系上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民法与刑法均交叉,混同为一体。第二,重视法律的执行,强调法律的永恒性。如其在结语写到“倘其人不崇敬我在我在石柱上所铭刻之言词,蔑视我的诅咒,不畏神灵的谴责……剥夺其贵为王者的光辉,断其王笏,诅咒其命运……”一方面体现了其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欲使其法典能永世长存的用心。第三,法典内容丰富,调整范围广泛。如:1至5条是关于诉讼审判的规定;6至126条是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127至195条是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196至214条是关于人身保护和“同态复仇法”;215至241条是关于劳动、报酬、工具和责任事故的追究;242至277条是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278至282条是关于奴隶的规定。??第四,适用神灵裁判。第五,重视保护军人的利益。第六,明确规定了阶级的不平等性。将古巴比伦的居民分为自由民和奴隶两种。自由民之间分为有权者阿维鲁和半有权者穆什根努两个等级。前者是完整的“人”,享有完整的权利,而后者法律地位低下。 ?但总的来说法典因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经济基础有诸多局限,可这些局限是不可避免的。而其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它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对后来西方各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现代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可以找到《汉谟拉比法典》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这部法典:? 比如要有证据才能定罪;设置公民陪审团;所有案件要立案并记录;方便以后查看与审;也对以后人们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法律与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献。 ?

汉谟拉比法典特点论述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的论述 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标志着楔形文字法乃至整个古东方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的制定具有重要历史地位。要想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内涵以及深远意义,了解其特点尤为重要。 (一)法典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这一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也反映出了当时汉谟拉比王的专制统治的绝对权威性。因为当时国王就是权力的象征,君权神授、君权至上的思想的影响,用法典展现了汉谟拉比的绝对权威。 2、除了在君主专制统治上的体现,还有自由民对奴隶的绝对统治权和支配权的确立,严格保护了奴隶主的利益,赋予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权与支配权,使奴隶的人身财产任凭奴隶主处置,这样,巴比伦社会的权力就已经牢牢掌握在了统治阶级手中。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提供有力保障。 (二)法典对团体本位思想的体现。 1、法典在强调一对国家和公社履行义务为前提,赋予公民权利。当时土地的国有制和公社制占主导地位,因此,公民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对国家和公社履行义务,必须要遵循“先国家后私人”的团体本位思想去行使权利,以团体利益为重。

2、个人的权利义务与公社团体成员资格相互联系。像是公社利益遭受侵害时,后果要集体承担责任,任何个人不得轻易与公社断绝关系,对于被逐出公社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必须受到严厉惩罚。这不仅关系到公社利益的保障,而且还是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履行的保护。 (三)法典仍然保留有原是习惯的残余。 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早期的一部法典,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还是保留了一些原始习惯的残余。同态复仇和私仇的保留、对神明裁判和发誓的法律效力的认可都是对原始习惯残余的典型体现。原始习惯的残余,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社会是复杂的,面对庞大的社会团体,要完全改变几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汉谟拉比法典保留有原始习惯的残余是不可避免,是历史进程必经之路。法律对社会的影响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法律相关的知识和法典等,去完善法制建设。 (四)各种法合在一起,民刑不分。 《汉谟拉比法典》有实体法又有程序法,民法与刑法不分,典型地代表了早期东方法的特点。像刑法规范通常是在同一个条文既包括对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继承等关系的调整,又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制裁起着加强这些规范的作用。汉谟拉比法典并未将刑法规范独立出来,导致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特点。

汉莫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是汉谟拉比为了向神明显示自己的功绩而纂集的。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 图片:石雕,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条文(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等。法典的基本特点:首先,它明显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保护奴隶制的私有制;其次,法典还保存某些习惯法残余,例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原则和神判习惯等;再次,从现代意义上说,汉谟拉比法典并未区分公法、私法(民法)和刑法,诸法合一,法律条例既从民法角度也从刑法角度来确定。 汉谟拉比法典一方面是使阿摩利人的习惯法成为文化,另一方面吸收了两河流域固有的苏美尔、阿卡德立法与伊新·拉尔沙时代城邦立法的成果。不过,它主要还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反映出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 图片:人首翼牛像和人首翼狮像 条文分类 一、关于诉讼审判的规定(1至5条):其中第二条规定十分有趣,在法庭上,当一方控告另一方犯有某种罪行,然而提不出证据,被告一方也拿不出反驳的证据。这时,法官便会宣布把被告一方扔进幼发拉底河中,如果沉溺了,证明被告一方有罪。没收其全部家产归原告一方;假如不被淹死,则证明无罪。那就处死原告一方,同时把原告一方的财产没收归被告一方所有。这叫做交河神审判。 二、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6至126条):其中规定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的人处以死刑;欠债到期不还的人,责令其妻子和儿子两人到债主家里充当奴隶三年,第四年恢复自由。 三、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127至195条)。 四、关于人身保护和“同态复仇法”(196至214条):其中规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打瞎奴隶的眼睛同打瞎耕牛的眼睛一样处理,杀死奴隶同杀死耕牛一样不偿命,只赔偿经济损失。建筑设计师设计的房屋倒塌,若压死了屋主,把建筑师处死,若压死的是房主的妻子或儿子,就把建筑师的妻子或儿子处死。 五、关于劳动、报酬、工具和责任事故的追究(215至241条)。 六、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242至;277条)。 七、关于奴隶的规定(278至282条)。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不属于人的范畴。法典还规定:在自由民中间也有严格的等级贵贱的区别。有权的自由民称“阿未路”,无权的自由民称“木什京路”。 法典摘要

《汉谟拉比法典》背后的故事

《汉谟拉比法典》背后的故事 一位法国考古学家在古巴比伦王国遗址发掘了一段镌 刻在石柱上的文件,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最令人惊讶的是,以现在的眼光看,这部古老的法典是如此“先进”, 它的许多条款都反映了对用法治实现正义的虔信。 一尊2.25 米高,像一根大拇指般矗立的黑色玄武岩石柱, 曾经在古巴比伦王国公之于众。这尊石柱的顶部镌刻着当时统治这个国家的国王——汉谟拉比的浮雕。只见他站在地上,正在接受坐于宝座上的美索不达米亚法律、正义和救赎之神沙玛什的指引。在他们下方,雕刻者们在石柱的两面都刻上了一栏栏的长串文字。1901 年,一位法国考古学家在今天 伊朗的胡齐斯坦省发现了它。大约在公元前12 世纪,史上的征服者们显然已将这根石柱从幼发拉底河东岸的西帕尔 城(今天属于伊拉克)移到了胡齐斯坦。对古阿卡德语的翻译显示,这根石柱是在宣示一篇综合性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它包括一部诉诸君权和神权的长序言,一条长长 的法律清单,以及一段结语。“正义的法律由智慧之王汉谟拉比颁布,”结语如是声明,“一部敬神的、正当的成文法律, 由我——作为保护者的国王——汉谟拉比传授给这片土地。”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第六位国王,一位能干的统治者。从大约公元前1792 年到公元前1750 年,他统治着这个跨部落、

跨种族的美索不达米亚帝国。这帝国有着带城墙的城市,肥沃的土地,以及用于灌溉的引水渠,他这部复杂法典的颁布年代可以追溯到大概公元前1754 年。 石柱有2.25 米高,刻着汉谟拉比国王的坐像以及指引他的美索不达米亚法律之神沙玛什。在浮雕下面是国王颁布的282 条法律(详见细节图),包括了28 条构成死刑的罪行,其中有通奸、巫术、抢劫和谋杀

汉谟拉比法典读后感

叹那法典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听着Jay的《爱在西元前》,熟悉的曲调让我重新拿起《汉谟拉比法典》,静静地品读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光明与黑暗。 在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两河流域的君主制经过长期的斗争得以确立。为了加强法制建设,巩固奴隶主的政权,他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法典正文共有282则条文,其内容涉及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方面,意在调解经济、社会和婚姻关系。品读《汉谟拉比法典》,感受人性的明亮与晦暗。 尽管法律条文只有282条,但其在严密性方面却值得称著。如9~13条所涉及的?失物买卖案?,提到了失主、买主与卖主之间的利益纷争,其考虑到了多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对症下药,较为有效地避免了钻法律空子现象的出现。 法典还体现了强烈的证据意识。一方面,在处理案件时,如出现控告或出庭作证等问题时,需要经过严格证实,否则将被判诬告或伪证反告(即使是法官出现问题也应如此);另一方面,当出现经济纠纷时,如一方既无证人又无文约,那么他将白白丧失许多东西,甚至于生命。通过法律的约束或者说间接统治,普遍增强了人们的证据意识,减少司法混乱,而这也推进了社会和谐,巩固了奴隶统治。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与孔夫子的《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典也显现了伦理的光辉。首先,法典点出了百善之首——孝的重要性,当然,

是通过刑罚而体现的.第192条?如果宫廷侍者或宫廷侍女的孩子对他的养父、养母说:‘你不是我父亲,你不是我母亲。’那么应割掉他的舌头。?第195条?如果儿子打了他父亲,应割掉他的手。?……割手﹑挖眼睛、割舌头…种种刑罚,是对忤逆者的无言的控诉。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继孝之后,法典在伦理道德方面又提到了对不伦之性关系的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情形,其处罚也不尽相同,更具有特殊性。从上可看出,法典很注重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以构建更和谐的社会。 梁启超提到,?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而《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内容则较多的解释了?责任?这个词的含义。从?放水灌溉致冲坏邻田?,到?职业人员从业问题?,再到立法明确的的租赁关系,无不宣讲?何人应向何人负责任的?的道理。而明确责任后的双方,争斗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以至于营造了良好的气氛。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颁布了《人权宣言》,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论断。而今,在看到《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关私有财产的条文后,不禁感叹古巴比伦人民的智慧与眼光。?如果一个人破宅而入,那么应该在那豁口处将他处死,再把他吊起来。?尽管在现在看来,以严刑酷法的方式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有其不合理之处,但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其无可厚非。文明与野蛮交织,有时要进步必须用重典! 法典的亮点可谓是多多,但它同样存在一些令人诟病的地方,毕竟,它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无疑,它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传统。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同态复仇原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位同等的两人,如一方给另一方制造了伤害,则他本身亦应接受同等伤害,毫无借口可言。更甚的是,当两者地位不同时,比如一个人同样的行为施加在穆什钦怒努或奴隶身上,那么用钱

汉谟拉比法典的简介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是汉谟拉比为了向神明显示自己的功绩而纂集的。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古巴比伦尼亚时代以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已形成所谓在国内建立正义的立法传统。拉格什城邦乌鲁卡基那改革(约公元前2378~2371年)铭文提及“他建立先前时代的秩序”。阿卡德王萨尔贡被称为“正义之王,讲正义者”。乌尔王乌尔恩古尔铭文记载,“遵照沙马什(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正义之法律,他使……正义获得胜利”。乌鲁克王辛伽什德是两河流域迄今所知最早规定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粮食、植物油和羊毛的最高限价的统治者。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制定了迄今所知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考古学者仅发现其断片),法典序言宣称禁止欺凌孤儿寡妇,不许富者虐待贫者。自苏美尔城邦时期以来,两河流域社会分化日益严重,奴隶和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日益尖锐,外族(山地部落)不断入侵,苏美尔城邦统治者为使国家不致毁灭,王朝不致被推翻,实施法治以抑制社会的不安,抵御外族入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两河流域各城邦的历代统治者统治经验的总结。 据说,国王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太多,难以应付。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并把他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统治/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法典》不平等,残忍;而现代法律讲究人道主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汉谟拉比法典最重要的原则是:以眼还眼、以牙抵牙 1. 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2. 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3. 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