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文档之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实用文档之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实用文档之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实用文档之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实用文档之"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

超过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

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

,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P2—AC2)*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AC3)*Q3<(P3—AVC)*Q3<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据我们所知,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为止,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刚开始,苹果的供给是属于短缺的,价格位于P1,果农就会试图扩展种植规模,增加苹果供应量,所以一时间苹果树被大量种植,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直到P2,是处于市场出清的状态的,市场上对苹果的需求等于供给,但是市场信息不完善,果农们自然也不知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继续种植,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造成生产过剩,为了售出这些过剩的苹果,果农们不得不开始降低他们的价格,最后价格将下降,需求量将会上升,供给量将下降,亦即会有大量的苹果树被砍,直到达到均衡价格P2。

至此,对苹果树数量减少现象已分析完毕,可能影响因素还有多个,我的分析可能会不全面。

从机会成本角度浅析生活中的小事

对于身边的一个小事,也是很普遍的一件生活琐事,现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

我家住在三楼,一楼有一对老夫妻,生活过得很滋润,也很让人羡慕,白天会出去散散步,去菜市场转转,晚上也很充实,在广场跳交谊舞。五楼的王叔叔则是位上班族,只有在早晨他出去上班和傍晚回来时才会碰见他,只能说年轻时是需要奋斗的。有时傍晚我会跟妈妈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就会遇见一楼的奶奶和五楼的叔叔,但他们买菜的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老奶奶买菜一般是先把菜市场逛个遍,察看不同摊位的蔬菜质量价格,最后择优而买,有时甚至不惜走一段路到其他市场去买。王叔叔则要简单得多,就近碰到合适的则买,很少花时间去逛菜摊和进行比较,那么,老奶奶的这种做法是否比王叔叔的实惠呢?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会觉得老奶奶更节俭,更聪明,因为毕竟是在比较了多家摊位之后,会得出,去哪家买会更便宜,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越多。但是我的这种观点现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并不正确,他们的行为方式都是理性的。

就像企业家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在选择生产一种产品的时候,他所放弃的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生产其他产品所带来的利润。同样王叔叔如果也在逛完菜市场之后,再进行购买,是要付出代价的。老奶奶逛完菜市场之后,会得到有关商品价格的信息,然而获得信息是有代价的,是要付出金钱和时间的,这是寻找信息的成本。信息也会带来收益,有更充分的信息可以做出更正确的决策,这种决策会使经济活动的收益更大。老奶奶逛菜摊就是一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所用的金钱(如磨损鞋子所需的支出)和时间就是成本。由于对各个摊位蔬菜质量与价格信息了解而买到更好更便宜的菜就是收益。

但是人不可能得到完全信息,因为得到完全信息的成本高到不可能实现。所以,人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如果做出决策是不去寻找信息,作为随机决策,决策失误的概率很大,这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但如果用过多的金钱与时间去寻找信息,搜索信息成本大于收益,其行为也是非理性的。如果我们把多寻找一点信息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把多获得这点信息所增加的收益称为边际收益,那么,正像工业企业一样,寻找信息应达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时就实现了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

不同的人买菜方式不同正在于他们的搜寻成本不同。如前所述,搜寻信息的成本包括实际支出(鞋子磨损或坐车费)和时间。假设实际指出可以忽略不计,搜寻成本可以用寻找信息的机会成本代表,机会成本是为寻找信息而消耗的时间的其他用处,或这种用处带来的收入。因为一楼的老奶奶已退休,颐养天年,无事可做,她的机会成本为零,

即为寻找信息而花的时间并没有其他用处。当然,如果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做家务、其他活动,或引起疲劳,则成本就不为零了。所以,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老奶奶逛菜摊买到物美价廉的菜是一种理性行为。也许,逛菜摊、讨价还价还会给老奶奶带来无限乐趣呢!(这是有可能的,因为老奶奶的孩子不在身边,这样出去逛逛可以和更多的人打交道,聊聊天)

上班族则不一样了,假设王叔叔上班每小时可得收入20元。如果他逛菜摊买到的菜比不逛菜摊买到的才便宜20元,那么,多逛一小时菜摊,边际搜寻成本为20元,边际收益20元,那么,他用一小时逛菜摊寻找信息就是合理的。但是,现实中,逛一小时菜摊的收益没有这么多,那他逛菜摊就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总是就近菜摊随便买一点。所省下来的时间能带来的收益大于逛菜摊的收益,当然也是理性的。

通过机会成本便可以理解老奶奶和王叔叔的行为。

从价格需求弹性浅析身边的小事

购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些现象有时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现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浅析。在平时收到的宣传单或报纸上,有着花花绿绿的广告版面,从新店开业到学校招生、快餐店的打折券,再到某商场跳楼大甩卖,各种各样的促销信息堆积如山。最常见的当属大型百货商店的促销广告了,关于季节性新品上市和清仓促销信息,诱惑着消费者的眼球。

常见的现象是,名牌服装和家具等以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为目标消费者的商品占了大半部分。相反,像一些过日子必须用得着的日用消费品则很难在大型百货公司的促销单上觅到踪影,即便是偶尔找到个别生活必需品在促销,但大部分都在后面加了一个“限量发售”的小尾巴。从我的购买经历来看,在我被日常消费品的促销吸引去了之后,也会顺便看看其他稍高档的商品,在我看来,他们只是为自己的高档商品吸引顾客群而已。

那么,为什么大型百货公司商店不对生活必需品进行打折呢?答案很简单,虽然贵点,但消费者不得不买的商品就没有降价的必要。像食品这类的生活必需品,反倒是居家附近的超市里打折的频率远远超过大型商店。实际上,在我看来,超市跟大型百货商店走的是同一路线,超市也是通过对蔬菜、水果肉类的降价促销来吸引消费者眼球,把消费者吸引到店里来,再通过销售其他昂贵的商品以确保超市有充分的赚头。这实际上体现的经济学原理是对不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把握。

商场在做促销计划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价格变动对销售的影响。

根据价格需求弹性=(P/Q)*(△Q/△P),如果将价格降低10%,需求会提升10%,亦即Ep绝对值会大于1,那么总的销售额是会增加的,能够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反之,即使降价10%,而需求增长不到10%的话,亦即Ep绝对值会小于1,那么打折反而会导致销售收入萎缩。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将服装的价格降低10%,而需求能够提升10%以上的话,则此衣服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度较高;相反,价格降10%,需求没有明显变化,就表明此衣服的需求对价格的变动无弹性。若Ep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对商场来说总收入还是增加的,若Ep绝对值小于1,需求缺乏弹性,则商场总收入减少。

食用油类和食品类等生活必需品无论价格如何上涨,其需求都不会有大幅度变化,因为对生活必需品等商品来说,其价格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不敏感。相反,奢侈品的价格如果很高的话,其需求就会大幅下降,但是因为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商场便可以采取先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后再打折,会让消费者充分享受打折带来的利益与满足感,让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效用,因为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的变化率,这样也会使得商场收入增加,因此这类商品常常都会光荣地登上打折排行榜。

电影院也一样,对于那些比较清闲的人来说,她们会选择找打折电影票,她们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低,因为他们即使花时间看电影也不会减少他们的收入,而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才抽空看场电影的人来说,即使晚上电影票价较贵,也不得不选择在晚上去,早晨的时间属于弹性时间,所以票价要卖得便宜些,买电影票的人便会增多,这样才会使电影院收入提升,晚上的时间属于非弹性时间,所以票价要卖得高些,即使票价很高,也会有一部分人仍然来看电影。价格需求弹性会决定我们消费者的总支出变化和商场的总收入变化。

像我们这些20出头的大多数年轻人,是迷迷糊糊、莽莽撞撞就过了20几岁,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也留下了许多依然不解的疑问。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门叫“经济学”的学问。

随着经济学的日渐成熟和发展,这门学问中的理性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当中,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无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上例便可看出。个人理解,经济学就是一门有关个人选择的科学,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案例1

案例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 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方面)的思考? (2)影响目前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你准备利用目前的市场需求特点从哪些方面来推广你的产品? (4)请你说说网络外部性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2005年的盛夏也许注定是属于青少年的文化盛夏:一边是"芙蓉姐姐"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耳畔,另一边又迎来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的热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两种表现形式不同、参与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孕育背景,同时也共同折射出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的新特征,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芙蓉姐姐"凭借"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以其露骨而极度自信抑或自我欣赏的文字和夸张而经典的"S"型照片,在集广泛性、快捷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络空间(准确地说是在清华北大的BBS)名声大噪,继而引起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在2005年的初夏,"芙蓉姐姐"终于完成了由虚拟红人向现实明星的转变,但随着"超级女声"比赛进程的推进,她"永远有多远,我就能红多远"的理想也在郁闷中破灭。"超级女声"吸引了上至89岁下至4岁的15万"女生"共同角逐。据统计,在总决赛直播期间,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电视观众在周五晚锁定湖南卫视,创造了亿万人参与的集体狂欢。 面对"芙蓉姐姐"走红和"超级女声"热播,各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不能否认的是,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大舞台,时代是塑造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芙蓉姐姐"和"超女"们的产生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的结果。对于这类青年文化热点现象,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是与非判断,更不能秉承所谓的"存在即合理"的哲学理念,对其听之任之,而是要着力探究其背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

题目: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 英文题目:The microeconomics in daily life 2013 年 4 月

中文摘要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微观经济学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带领大家发现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首先,我们通过钻石和水所带给人的效用的对比,给大家展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次,将大学里常见的“占座”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阐述了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合乎理性的人”,说明了“占座”是理性人的选择。最后,将弹性系数运用到分析“谷贱伤农”现象,以及“薄利多销、多销不一定多得”的现象中去,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并且能学以致用。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性人;弹性系数

ABSTRACT Microeconomics is a content is quite broad and loose term, every second in our life is full of microeconomics.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several common example of life lead you find life in microeconomics. First of all, we through the diamond and the comparison of water brings to people's utility, for everyone to show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Second, we will analysis the common "seat" phenomenon in the university , which expounds the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he basic premise of "rational man", illustrates the "seat" is the rational choice.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elastic coefficient to analysis "intervened" phenomenon, and the meager profit but high turnover, more pin is not necessarily more "phenomenon, so we can find the microeconomics in our daily life , and we also can put what we had learned to use. Key words: microeconomics;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Rational man; Modulus of elasticity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考试习题

第三章效用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 A、价格之比 B、数量之比 C、边际效用之比 D、边际成本之比 2、根据所用教材中序数效用论的有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 A、消费者的收入 B、商品的价格 C、消费者的偏好 D、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实现均衡的条件是()。 A、P X/P Y=MU Y/MU X B、P X/P Y=MU X/MU Y C、PX?X=PY?Y D、以上三者都不是 4、假如某消费者所消费的几种商品的价格都相同,为了使其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满 足,该消费者应该购买()。 A、相同数量的这几种商品 B、这几种商品并使其总效用相等 C、这几种商品并使其边际效用相等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在横轴表示商品X的数量,纵轴表示商品Y的数量的坐标平面上,如果一条无差异曲线 上某一点的斜率为-1/4,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放弃()个单位X而获得1单位Y。 A、5 B、1 C、1/4 D、4 6、假定X和Y的价格PX和P Y已定,当MRSXY>PX/PY时消费者为达到最大满足,他将()。 A、增加购买X,减少购买Y B、减少购买X,增加购买Y C、同时增加购买X,Y D、同时减少购买X,Y 7、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为1,消费者购买每一单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一定等于()。 A、消费者从消费第一单位的这种物品中获取的边际效用 B、消费者从消费这种物品中获取的总效用 C、消费者从平均每单位物品的消费中获取的效用 D、消费者从消费最后一单位物品中获取的边际效用 8、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5元,Y商品的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 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X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A、60 B、45 C、150 D、75 9、一般而言,消费者在其收入较低时会购买黑白电视机,但随着其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 会选择购买彩色电视机。由此,我们可以说黑白电视机对这部分消费者而言是()。 A、生活必需品 B、奢侈品 C、低档商品 D、吉芬商品 10、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时候,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的位置发生移动,这里,连接消费者诸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A、收入-消费曲线 B、需求曲线 C、价格-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11、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时候,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会使其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 位置发生移动,这里,连接消费者诸均衡点而形成的曲线被称为()。 A、收入-消费曲线 B、需求曲线 C、价格-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12、就一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来看,该线上与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量()。 A、均是能给这个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B、并不是能给这个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资料讲解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 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超过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

变成本之间(P2—AC2)*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AC3)*Q3<(P3—AVC)*Q3<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据我们所知,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为止,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刚开始,苹果的供给是属于短缺的,价格位于P1,果农就会试图扩展种植规模,增加苹果供应量,所以一时间苹果树被大量种植,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直到P2,是处于市场出清的状态的,市场上对苹果的需求等于供给,但是市场信息不完善,果农们自然也不知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继续种植,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造成生产过剩,为了售出这些过剩的苹果,果农们不得不开始降低他们的价格,最后价格将下降,需求量将会上升,供给量将下降,亦即会有大量的苹果树被砍,直到达到均衡价格P2。

微观经济学 第三章 参考答案

第3章 消费者选择 【练习及思考】参考答案要点 1.填空题 (1)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_边际效用分析 方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_无差异分析方法。 (2)用公式来表示消费者均衡条件为y y x x P MU P MU =和M Q P Q P y y x x =?+?。 (3)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_效用_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4)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 右下方 倾斜的线,其斜率为_负__________。 (5)在同一坐标图上,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___高________,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__低_________。 2.判断题(下面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1)(×)效用是一个客观的概念,因为它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截然相反,分析结果不同。 (3)(√)同样商品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同。 (4)(√)只要商品的数量在增加,边际效用大于零,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就一定在增加。 (5)(×)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所得到的总效用是无差别的。 (6)(×)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 (7)(√)需求线上的任何一点消费者都实现了效用最大。 (8)(×)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花费的货币少,而买到的东西多。 3.选择题 (1)无差异曲线(B ) A 向右上方倾斜 B 向右下方倾斜 C 与纵轴平行 D 与横轴平行 (2)消费可能线上每一点所反映的可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B )。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在某些场合下是相同的 D 在某些场合下相同,在某些场合下不相同 (3)总效用曲线达到最高点时( D ) A 边际效用达到最大 B 边际效用为负 C 边际效用为正 D 边际效用为零 (4)一个消费者想要一单位X 商品的心情甚于想要一单位Y 商品,原因是(A )。 A 商品X 有更多的效用 B 商品X 的价格较低 C 商品X 紧缺 D 商品X 是满足精神需要的 (5)已知商品X 的价格为1.5元,商品Y 的价格为1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的时候,商品X 的边际效用是30,那么商品Y 的边际效用应该是(A )。 A 20 B 30 C 45 D 55 (6)当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收入变动时,连结消费者诸均衡点的曲线称为(C )。 A 需求曲线 B 价格-消费曲线 C 收入-消费曲线 D 恩格尔曲线 4.计算题 (1)某消费者收入为240元,用于购买X 和Y 两种商品,X 商品的价格Px=40元,Y 商品的

用微观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占座现象资料讲解

用微观经济学分析大学里的“占座”现象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2级思政三班 曹旭宇 学号:201202010412

用微观经济学分析大学里的“占座”现象 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指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实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即是一项合理的制度。 关键词:占座;理性人;机会成本;微观经济学 在大学校园里,“占座”现象司空见惯。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烈日酷暑,总有一帮“占座族”手持书本忠诚的守候在教室门口,教室门一开,争先恐后的奔入教室,忙不迭地将书本等物置于桌上,方才松了一口气,不无得意地守护着自己的“殖民地”。后来之人,只能望座兴叹,屈居后排。上课的视听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免牢骚四起,大呼“占座无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指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实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即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我将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占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可以不必伸长脖子穿过重重障碍捕捉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可以不必端起眼镜费神地辨认黑板上的板书,可以不必伸长耳朵生怕漏听了什么,而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你占了个好座位。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代价。你可能无法在床上多躺一会儿,可能无法吃顿悠闲的早餐,它们是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而上述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那么占座无疑是最佳选择。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 量。它是消费者购买欲望和有支付能力的统一。 2.需求规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商品的需 求量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供给:供给是在一定的时期,在某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 数量。它是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 4.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即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5.需求的收入弹性:它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动的反 应程度。是消费者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需求 收入弹性的大小通常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Em=需 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弹性值为正的商品被称之为 “正常物品”,收入弹性值为负的物品破称之为“劣等物品”。 6.边际效用: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物品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 7.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者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 合。 8.替代效应:是指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和偏好既定的前提下,由于某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 两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进而引起的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一种商品 的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用该种商品去替代那些价格未下降的商品。其前提是消 费者实际收入不变。 9.收入效应:是指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和偏好既定的前提下,由于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 了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总支出水平发生了变动,进而促使消费者改变商品的 购买量的效应。 10.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 情况下,连续等量地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并超过一定值后,增加该要素 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1.机会成本: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可能利益。 12.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所支付的报酬。是厂商继续留在原行业 中经营所必须获得的最低报酬。 13.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递减的现象。 14.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15.边际收益产品(MRP):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要素的使用所引起的产量的增量所带来总 收益的增加量,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同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即 MRP=MP.MR。 16.边际要素成本(MFC):指增加一单位要素的使用所引起的产量的增量所带来总成本支出 的增加量,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同产品的边际成本的乘积,即 MFC=MP.MC。 17.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经济社会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 产量的组合的点的轨迹,也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即经济社会最优产出量 的几何表示。

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现象解释

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现象解释 ----------------公有资源 人人都在倡导保护环境,可为什么空气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城市道路为什总是拥挤不堪能够采取哪些可行的办法 为什么大多数高速公路旁都有垃圾,而人们自家的院子里却很少有 为什么有的生物(例如黄牛)能够得以延续,而有的(大象)却濒危灭绝了呢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中蕴涵的经济学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上述几个现象与微观经济学中的“公有资源”相关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谈及公有资源,不得不提一个经典的寓言----“公有地悲剧”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镇上的许多人靠养羊为为生,大部分时间里羊在镇周围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公有地。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的,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允许所有的居民在这块土地上放羊。集体所有权很好的发挥作用,因为这块草场很大。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镇公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居民们在操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很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镇上的人口增加,镇公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而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有限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上放牧的羊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土地上寸草不生。由于公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得来源。 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的呢实际上,公有地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外部性。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他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的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有多少羊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使羊的数量过多。如果牧羊人可以共同行动的话,他们就应该使羊群的繁殖数目减少在公有地可以承受的规模,但没有一个家庭有减少自己羊群规模的激励。 从公有地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当一个人用公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公有资源的享有。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和税收减少公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成私人物品。 环境恶化是现代的“公有地悲剧”。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和开放的草地一样也是公有资源,而且过度污染和过度放牧一样。污染是可以用管制或对对污染性活动来征收庇谷税来解决的负外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对其他人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危及别人的健康。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治理污染的税费,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制定相关的规定,采取适当的管制措施,以此来维护更多人的利益,减少这种负外部性的影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道路可以是公共物品,也可以是公有资源。如果道路不拥挤,使用就没有竞争,此时是公共物品;如果道路是拥挤的,那么它的使用就会产生负外部性。当一个人在路上开车时,道路就变得更加拥挤,其他人必然就开得很慢,这是道路就是公有资源。政府解决道路拥挤的一个办法是对司机收取通行费,也就是拥挤外部性的庇谷税。有时拥挤只是一天中某段时间的问题,上下班高峰期的道路更为拥挤些,其他时段就相对宽松。解决这些外部性的有效方法就是对高峰时期高收费。这种税费就会激励私家车驾驶者改变时间表或改行他路,以便减少某一路段的堵塞。除此之外,汽油价格也会影响道路的行车状况,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效用论知识整理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效用论知识整理

第二章: 第二节需求曲线 一、需求函数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1、该商品本身的价格P(成反比)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M(成正比) 3、相关商品的价格Pxy (替代品成成正比, 互补品成反比) 4、消费者偏好T(成正比) 5、预期价格Pe (预期价格上涨即期需求增 加) 需求函数 Qd=f(P) 线形需求函数通常形式:Qd=a-bP (其中a、b 为大于0的常数,P为商品价格,Q为需求量) 二、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 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向右下方倾斜),它表示商品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比。

当需求函数为线形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 第三节供给曲线 一、供给函数 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 1、生产成本C(成反比) 2、生产技术水平A(成正比) 3、相关商品的价格Pxy(替代品成反比,互补 品成正比) 4、预期价格Pe(成正比) 5、商品本身的价格P(成正比) 6、其他因素O 供给函数 Qs=f(P) 线形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Qs=-c+dP (c、b > 0) 二、供给曲线 线形、非线形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斜率为正,表示商

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公同作用 一、定义 1、市场均衡:指市场上供应量和需求量达到相 等时的状态。(既市场出清) 2、均衡价格/产量: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 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产量。 二、形成 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下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三、变动 (一)需求曲线的移动 1、需求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引起该商品需 求量的变动,表现为点在曲线上的位置移动。 2、需求变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 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的整体移动。(右上方或左下方)。(二)供给曲线的移动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试题]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试题]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超过了平均成本,(P—AC)*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11 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 (P—AC)*Q<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本之间222

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AC)*Q<(P—AVC)*Q<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33333 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据我们所知,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为止,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刚开始,苹果的供给是属于短缺的,价格位于P1,果农就会试图扩展种植规模,增加苹果供应量,所以一时间苹果树被大量种植,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直到P2,是处于市场出清的状态的,市场上对苹果的需求等于供给,但是市场信息不完善,果农们自然也不知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继续种植,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造成生产过剩,为了售出这些过剩的苹果,果农们不得不开始降低他们的价格,最后价格将下降,需求量将会上升,供给量将下降,亦即会有大量的苹果树被砍,直到达到均衡价格P2。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 “挟持” 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 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时候在短期 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 i,超过了平均成本,(P i—AC)*Q>0,果农得到了 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 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P2—AC)*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AG)*Q3<(P3—AVC)*Q<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 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 树被砍,数量减少。 据我们所知,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一一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为止,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刚开始,苹果的供给是属于短缺的,价格位于P1,果农就会试图扩展种植规模,增加苹果供应量,所以一时间苹果树被大量种植,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直到P2,是处于市场出 清的状态的,市场上对苹果的需求等于供给,但是市场信息不完善,果农们自然也不知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继续种植,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造成生产过剩,为了售出这些过剩的苹果,果农们不得不开始降低他们的价格,最后价格将下降,需求量将会上升,供给量将下降,亦即会有大量的苹果树被砍,直到达到均衡价格P2。 至此,对苹果树数量减少现象已分析完毕,可能影响因素还有多个,我的分析可能会不全面。从机会成本角度浅析牛活中的小事 对于身边的一个小事,也是很普遍的一件生活琐事,现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 我家住在三楼,一楼有一对老夫妻,生活过得很滋润,也很让人羡慕,白天会出去散散步,去菜市场转转,晚上也很充实,在广场跳交谊舞。五楼的王叔叔则是位上班族,只有在早晨他出

智慧树知到《微观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微观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地球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答案: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2、经济物品是指经济物品是指 A:有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 D:数量无限,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物品 答案: 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 3、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答案: 以上都包括 4、下列哪一项属于规范分析 A:2000年货币当局连续降息,以拉动经济增长

B:从去年开始,持续下降的物价开始回升 C:人所得税征收起点太低,不利于公平原则 D:在短短的五年内,政府的财政支出扩大了一倍 答案: 人所得税征收起点太低,不利于公平原则 5、微观经济学是以()为核心 A:家庭 B:价格 C:厂商 D:政府 答案: 价格 第二章 1、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大,那么这两种商品是A: 替代品 B:互补品 C:独立品 D:都不是 答案:替代品 2、如果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需求增加 B:需求减少 C:需求量增加 D:需求量减少

答案: 需求量增加 3、如果商品X和商品Y替代,则X的价格下降将造成A:X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X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Y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Y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答案: Y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农产品价格过低,主要原因是 A:政府调价的措施不力 B:供应的增长超过需求的增长 C:需求的增长超过供应的增长 D:农业人口过多 答案: 供应的增长超过需求的增长 5、对某种商品征收单位销售税会使 A: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B: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向移动 C:供给曲线的斜率变得陡直 D:供应曲线的斜率变得平坦 答案: 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向移动 6、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微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二)

微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之前我们给大家讲了微观经济学中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道理,供给与需求会影响一个商品的价格,而一个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供需关系。 今天我们来继续。 之前我们说过,当一个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我们会多多少少的降低对这个产品的需求。而我们的收入提高时,手里的闲钱变多的,对于商品消费的需求也应该是上升的。 但是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现象违背了我们熟知的逻辑。例如有一些商品越贵,买的人越多,人们对他的需求量越大。而还有一些特殊的商品,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我们对这个商品的需求反而在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列举这一些特殊的情况,来给大家做一个讲解,给大家讲一些专业名词,以及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些如何利用这些反常现象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业绩。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下,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所见的商品都是可以按照一定的属性进行分类的,接下来我们来一一列举。 假如,对于某一个商品而言,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对这个商品的需求则在增加,这一类比较符合我们常识的商品,我们把它称之为一般商品(normal good) 而对于一般商而言,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分类,比如奢侈品和必

须品,对于奢侈品而言,这类商品的收入弹性是比较敏感的,也就是说,当收入出现了一点点的上升,对于奢侈品来说需求的变化是较为明显的。而反观对于必须品而言,虽然对于价格来说也出现了收入上升,需求增加的情况,但是随着收入的变化,这一类商品需求的变化不是特别明显。 所以这就提醒大家,在经济情况比较好的时候,这是大众的收入普遍偏高,我们应该尝试着多做一些奢侈品的生意,或者可以把我们的产品包装成奢侈品。而如果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大众普遍出现了收入下滑明显的情况,这是我们应该尝试做一些生活必须品的·生意,或者我们要把我们的产品包装成生活必需品。 当然,还有一类商品比较反常,当百姓的收入水品上升时,对这一类商品的需求反而在下降,这一类商品我们将它称之为劣质品。例如方便面,一个家庭一般只有在穷困潦倒时才会去选择一些比较低档的方便面。而当这个家庭的情况出现好转时,可能回去选择更为健康的食物,对于方便面的需求自然就会出现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实老百姓的收入是在稳健提升,这个时候一些方便面厂家为了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活下来,所以,有时候也会去开发些比较奢华的种类,比如牛肉改用大块的,肉料改用日本的和牛,原本一块五的方便面也能买到几十上百,主要还是为了将自己的产品脱离劣质品的行列,哎,有时候也是在感叹,真的连方便面都吃不起了。 当然还有一些反常的现象,有一些商品是几个越高,那么人们对他的需求也就越大,这一类商品也是很奇怪了,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习题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习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根据消费者选择理论,边际替代率递减意味着:( B ) A.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 B.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C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D.预算线斜率小于零; 2、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A) A.价格之比; B.数量之比; C.边际产量之比; D.边际成本之比; 3、假定X、Y的价格P X 、P Y 已定,当MRS XY >PX/PY时,消费者为达到最大满 足,他将(A) A.增购X、减少Y; B.减少X,增购Y; C.同时增购X、Y; D.同时减少X、Y; 4、对于正常物品来说,(A); A.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B.替代效应与价格成正方向的变动; C.收入效应与数量成反方向的变动 D.收入效应与数量成正方向的变动; 5、序数效用论从(A)推导出需求曲线。 A.价格消费曲线 B.无差异曲线 C.效用可能性曲线 D.收入消费曲线 6、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 B )。 A.为正数,且不断增加 : B.为正数,但不断减少; C.为负数,且不断增加; D.为负数,但不断减少。 7、当某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和点时,则边际效用MU X 为( C )。 A.正数; B.负 C.零; D.不确定,需看具体情况而定。 8、预算约束线取决与于(C)。 A.收入; B.价格; C.收入和价格; D.偏好。 9、吉芬商品与低档物品之间存在的联系是( B ) A 低档物品一定是吉芬商品 B 吉芬商品一定是低档物品 C 低档物品肯定不是吉芬商品 D吉芬商品肯定不是低档物品 10、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的主要差别在于两种商品的(C) A 边际替代率是否递增 B 边际替代率是否递减 C 效用是否可加 D 边际替代率是否不变 11、两种生产要素形成的等产量线凸向原点意味着边际技术替代率( C )

微观经济学论文-——食堂排队现象的经济学浅析

简析学校食堂排队现象 一.现象阐述 在三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不会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未来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 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 凉菜间为B 窗口 打米饭处为C 窗口 A 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少 B 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C 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大菜劳动力少 二.消费者(学生)角度分析 解释一:运用博弈论的思想 假设有两个参与者X,Y 他们面对同一个人气菜品a 有两种选择:排队或者不排队 假设他们排队或不排队的效率图为下图 根据占有均衡的原理,无论对方采取何种策略,“我”都有唯一的最佳策略,即选择不排队,最终虽然大家都不排队得到的效用最小,但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排队。 解释二:根据供给需求理论来解释 假设A 类窗口中的a 菜品需求曲线如下图 需求量为Q 当a 菜品出现排队状况时,需求量增加,则有两种情况。 1. 需求量没有超过供给饱和线(Q1)

2. 需求量超过供给饱和线(Q2)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根据需求定理(在非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我们的均衡点按照理论应该移动到(P1,Q1)或者(P2,Q2)点。但是,由于学校食堂是定价销售,随着需求量的移动,价格却不会降低。则,消费者就会承担阴影部分的损失。所以无论消费者排不排队,实际上,都有一部分损失。这个时候,消费者有两种选择 1. 选择别的不需要排队的菜 2. 打这个菜 选择1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这个菜的效用 选择2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别的菜的效用 显性成本是打菜浪费的时间效用 从基数效用的假设上来说,假设所有A 窗口菜品效用都是2,选择别的不排队的菜品应该是明智的选择。但是由于个人偏好,主观感受等差异,实际不同菜品的效用没有办法衡量。所以,我们也有可能选择打这个菜。这个时候,我们又面临两种选择,是排队还是不排队? 我们的菜品实际上每一份菜的效用是不同的。因为这里的效用是(菜品的效用+时间效用)在这里我们根据基数效用论进行一个假设: a 菜一共可以打6份 第一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5 第二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4 第三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3 第四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2 第五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1 第六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0 以后打菜的都只能得到效用-5 情况一:当需求量没有超过供给饱和线的时候 (假设有5个人打) 排队或者不排队,最终都可以打到这份菜。而浪费的时间由于排队位置的不定性和不排队的不定性,我们无法比较它们消耗的时间效用,所以在这里我们假设他们使用的时间效用一样。但是,排队就意味着当你决定排队的时候,其实你所得到的效用就已经确定了。而不排队意味着你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格,身高,位置),还可以努力达到更高的效用。 情况二:当需求量超过饱和线的时候 (假设有50个人打) 1. 排队的话,你打到菜的几率是6\50,第一个打到菜的几率是1\50 2. 不排队的话,你打到菜和第一个打到菜得几率是0-100% 当你确定自己的位置处于饱和范围内的时候,你无论排队或者不排队都会有效用,但是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共9个)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 C.稀缺的物品 D.数量无限,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物品 3.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 A.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降低 C.失业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通货膨胀 4.生产可能曲线的基本原理是 A.假定所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B.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曲线向内移动 D.生产可能曲线上的每一点的产品组合,对该国来说,都是最佳的5.下列那一项最可能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减少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C.通货膨胀; D.失业 6.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7.对某个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下列哪一变量是外生变量 A.汽车的年产量

B.生产线的技术水平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 8.下列哪一个变量属于存量() A.国民生产总值 B.年生产能力 C.居民收入 D.固定资产价值 9.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出现于1936年 B.涉及垄断问题 C.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判断题(共1个)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解释概念(共17个) 1.经济学 2.欲望 3.稀缺性 4.选择 5.机会成本 6.生产可能性曲线 7.经济人假定 8.完全信息 9.个量分析 10总量分析 11.静态分析 12.动态分析 13.实证分析 14.规范分析 15.常量与变量 16.存量与流量 17.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一、选择题(共9个)

微观经济学中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微观经济学中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中国移动的业务套餐是一种价格歧视 中国移动推出了“全球通”(针对高端商务人群)、“动感地带” (针对年轻人群,价格敏感群体)、“神州行”(针对中间客户,客户的年龄、职业跨度都很大)三大品牌。另外,在每种品牌中,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对于通讯服务的偏好(如,爱好发短信、语音通信、网络服务等)推出不同的业务套餐,每种业务套餐的资费都不同,最大限度的获取消费者剩余。 二、关于异地恋失败概率较大的博弈论分析 现实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的恋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分居两地,比如我们的本科同学,毕业之后,可能一方A地工作或者读研,一方在B地工作或者读研。在漫长的2、3年里,双方只能通过电话或者网络来实现平时交流,而见面只能在假期或者节日(寒暑假、五一、十一)。这样,当双方交流较少的时候,感情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而这时候,在某一方或者双方的现实世界里,可能出现一个人(异性),能够在现实中满足情感上的需求,从而一方会隐瞒另一方单独与之感情交往,就出现各种猜忌、背叛、另觅新欢,直至双方

得知真相之后分道扬镳。 理论分析: 在这里先抛开人性和道德,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归咎于双方信息的不完全,即你不知道我现实中在干嘛,我也同样。(即使通讯,同样可以通过谎言来欺骗)。 根据偏好原理中的“越多越好”的原则,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多一个对象总是比少一个对象好(这就是传说中的“备胎”)。原因在于,在信息不对称中,既可以保持与原男女朋友的关系使对方不知道,又可以从新欢中获得额外的效用。 并且,我们可以假定多增加一个对象,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拥有一个对象的时候,效用为5,拥有两个的时候为8。而一个都没有的时候,效用为1。这里对象数目从0到1的边际效用为4,大于从1到2的边际效用为3。 并且假定,多经历一段感情,其获得的效用比前一段是不断递减的,所以双方坚定的总效用10(5+5)大于分手后各自新欢的效用8(4+4)。 最后,我们假定双方都是经济中的理性人。 博弈过程: 在信息完全无法沟通的异地恋中(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可能这样),双方将走入囚徒困境中,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