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行为疗法(CBT)简史

认知行为疗法(CBT)简史

认知和行为疗法是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BT)和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CT)组成的一系列治疗方法,而不是单一方法。因此相关的世界性大会的名称是“世界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大会”而不是“世界认知行为疗法大会”。

Rachman在2015年的“世界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大会上总结了行为和认知疗法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1],Rachman写道:“在早期的行为疗法尝试之后出现了认知疗法,后来,这两种疗法整合成为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1950 年至 1970 年期间,行为疗法以独立、平行的发展路径出现在美国和英国;第二阶段是认知疗法于196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出现;第三阶段的发展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合并到了CBT中,在 1980 年代后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在英国、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已经很成熟。”

以下是这四个发展阶段的简要概述。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行为矫正和行为疗法

现代 CBT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学习理论原理的早期应用,例如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临床问题的应用。

当时,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BT)是一种与精神分析疗法有着根本区别的治疗方法,该疗法的出现让主流心理治疗(主要是药物和物理治疗)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1963 年新创立的《行为研究与治疗(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BRAT)》代表着新治疗科学的发展,期刊的首字母缩写BRAT(中文意思是淘气鬼)以一种内隐的联想的形式宣布了一个新疗法的出现。

学习理论原理的最早应用,可以追溯到 1920 年代华生(Watson)和他的研究生Rosalie Rayner进行了仅4个月的“小阿尔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该研究是最早记录行为方法对情绪反应进行调节的论文。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行为疗法继续发展,例如,沃尔普(Wolpe)的1958出版的系统脱敏论文《相互抑制的心理治疗》,与第一期BRAT的出版一起成为了行为疗法的里程碑。后来,又相继成立了一些国家和国际协会,例如,1966 年的VGT 和行为治疗进步协会(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Behavior

Therapy, AABT)和,1971年的欧洲行为治疗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behavioural Therapies,EABCT)。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和功效,人们可能已经预测到这种行为疗法可能会盛行。然而,正如历史上经常发生的那样,新的趋势出现在舞台的一边……

第二阶段:认知疗法(CT)

在美国,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和阿郎·T·贝克(Aaron T. Beck)都接受了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培训,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基本假设感到不满,并开启了新的发展路径:贝克后来发展并形成了认知疗法(Cogntive Therapy),而埃利斯与1962年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行为疗法强调条件反射和行为控制,而认知疗法强调内部事件的重要性,例如,(功能失调的)思想、信念系统、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假设。Beck(1970)在行为疗法的一篇论文中总结了这些新发展及其与行为疗法的关系,他写道:“尽管行为疗法主要基于学习理论,而认知疗法更多地植根于认知理论,但是这两种心理疗法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讨论了BT 和CT 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后,他继续讲述了这两种疗法理论上的差异:

“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之间最显著的理论差异在于不同的疗法如何解释适应不良反应的消除过程。例如,沃尔普的理论基础是行为或神经生理学,例如,通过反向调节或相互抑制解释症状的消退过程;认知主义者的假设建立在概念系统的修正之上,即,态度或思维方式的变化。”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些差异并没有阻止这两种方法走得更近。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行为治疗师都采用了新兴的CBT范式:行为治疗后来出现的新分叉包括Hayes(1999)等人的“接受和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Therapy, ACT),该疗法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之上改进了斯金纳的功能方法。

第三阶段:认知行为疗法(CBT)

当代的CBT 是目前行为和认知疗法的主要形式。David Clark的恐慌症认知理论(1986)很好地总结了这种疗法的融合过程,Rachman在评论中写道:

“在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合并的过程中,强调经验的行为主义被吸收到了认知疗法之中,这样,认知疗法的治疗完整性和可信度得到了增强。同样,认知概念也被吸收到了行为治疗中。”

到了1980年代末,CBT的地位已经确立,方法论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了这种治疗方法对各种精神障碍和身体问题的有效性和有效性。

Thomas Kuhn认为CBT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总体范式,可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指导 CBT 研究和传播。

1995 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行为和认知疗法大会(WCBCT)决定将世界行为治疗大会和世界认知治疗大会合并在一起进行,这进一步反映了来自行为和认知传统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的明确意图——在前进的道路上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并且共同在CBT的道路上持续发展。

然而,行为和认知疗法家族的新发展如此势不可挡,出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概念和方法……

第四阶段:自 1990 年代初期以来的发展:图式疗法、ACT、正念

当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卫生系统建立了CBT组织团体的同时,杰出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再次意识到 CBT 的最初假设可能无法满足所有来访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Beck的一位前同事Jeffrey Young于1990年出版了他的著作《人格障碍的认知疗法:一种以图式为中心的方法》。

尽管当时他仍称其为“认知疗法”,但这种方法很快就会发展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

Young 认为,标准的 CBT 做出了许多基本假设(例如,患者能够基于认知模型形成传统的治疗关系),这些假设通常不适用于被诊断为人格障碍的患者。Young 将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的方法(例如,人际关系方法)引入到他的新方法中。

大约在同一时间,同样与诊断为人格障碍患者一起工作的玛莎·林内翰(Marsha Linehan)认识到治疗边缘型人格的巨大挑战。林内翰(1993)在她的治疗实践中形成了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 DBT)的理论体系,她强调了对行为改变进行平和的原则(如应急管理),以及一些接受技能(例如正念)的必要性。

接受和正念也是1999年出版的“接受和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中的核心概念。这种方法由 Steve Hayes 和他的团队开发,该疗法不相信“CBT”中的“C”,即认知部分,而是继续在Skinner的背景方法中进行工作。

后来,Zindel Segal 等人(2002)开发了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以预防抑郁症复发。

很多治疗师认为CBT的这些新发展非常有希望,而其他人则担心CBT治疗领域会变得过于异质化。Steve Hayes 以“第三浪潮(third wave)”一词来描述认知和行为疗法的这些新方向:

“第三浪潮重新制定和综合了前几代的行为和认知疗法,并将他们带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以期提高对症状的理解和治疗的结果。”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否有效,局部人还存在着疑虑和/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看,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安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和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BT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制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局部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展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那么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展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方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是,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CBT)与精神病 一、 CBT概括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组经过改变思想或信念和行为的 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除去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暂心理治疗方法。 该疗法的理论基础以为,人的思想对其感情和行为拥有决定性作用; 针对患者错误、扭曲或杂乱的认知问题,经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 对事的见解与态度,能够改良他所表现的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CBT)治疗的目的在于修正悲观的自动式思 想和潜伏意识或信念的杂乱,进而改变患者对特定有关问题的行为模 式。 在心理治疗研究领域,CBT应用最为宽泛。CBT不单是心理疗法中最 广泛的研究形式,也是心理疗法中应用最为宽泛的治疗方式,同时仍 是鉴于心理疗法研究凭证应用最为宽泛的治疗技术。外国众多临床研究 已经证明, CBT对健康问题拥有踊跃作用。 CBT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波及心理健康(抑郁、忧虑、精神分 裂症等);躯体健康(慢性痛苦、癌症及帕金森病有关问题的研究等);小孩领域(孤单症、行为阻碍等其余方面)。二、 CBT的实行及步骤 1、实行 CBT的基本技术包含“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 认知技术主要包含: (1)帮助患者认识自动思想(运用ABC理论阐释事件与反响之间存

在信念的作用); (2)列举患者的扭曲认知,进而提升其认知水平,改正错误思想;(3)改变患者的极端信念; (4)帮助患者进行查验假定。帮助患者认清事实,发现悲观的态度;(5)踊跃自我对话法,患者针对自己的悲观思想,提出踊跃的想法;(6)家庭作业法,要求患者记录自己的思想并作剖析; 行为技术主要有: (1)平时活动计划。安排给患者一些能达成的活动,活动要求随 患者的能力和心情而改变; (2)活动难易与感觉评估技术。让患者填写平时活动记录,发现 自己的兴趣,同时查验认知扭曲的作用; (3)教练技术。治疗者为患者供给指导,帮助其发现、剖析、并 解决问题; (4)放松训练法。依据必定次序在音乐的配合下指导患者挨次放 松必定部位,体验放松感。 2、步骤 Phlippa.A.Garety 等人以为, CBT的实行步骤为: (1)成立初步的友善的护患关系,全面评估患者精神情况; (2)建立治疗目标; (3)帮助患者从头认识其不合理信念; (4)除去患者的错觉和幻觉; (5)帮助患者重修自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出现在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之后,最早由美国学者贝克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确立地位并被学术界认可,20世纪80年代则继续发展,目前己成为很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目前的心理治疗的影响非常深远。认知行为疗法是以认知行为理论为依据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主要通过分析个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具有主动性、结构性和指导性等特点。 认知行为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将二者简单的相加或拼凑,而是双方通过互相融合,实现了对认知和行为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认知行为理论把认知用在行为改变上,认为认知在情感、行为和认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作用,明确了认知在解决问题之时的重大作用,明确内在认知和外在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内在认知改变和外在行为改变都会影响个体行为的改变。内在认知和外在行为的改变一般具有解决问题、归因和认知治疗等几个方面。解决问题表现在提高个体认定问题、明确行动目的、制定计划和评估各种行动方案,使得个体能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认知调整,并可以从不同视角考虑问题和调整行为。个体对事件发生原由的阐释被称为归因。认知治疗是改变认知上的一些不正确的假设,例如:极端化思考、过度概括化、随意推论等。所以,想要改变个体的行为,首先需要改变个体的认知,而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在相关的服务过程中承担好教育者和陪伴者等角色,从而更好地帮助案主检验过往的认知,恢复理性的认知,最终实现改变个体不良行为的目的。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共有7种,它们分别为:放松练习,即让刚建立关系的服务对象轻松下来;系统脱敏,即在放松的情况下逐步让服务对象接触自己所恐惧的事物,逐渐克服其心理焦虑;快速脱敏,它与系统脱敏相反,需要把服务对象直接处于严重的焦虑之中;自我管理,即通过制定相关的改变计划,监测服务对象的行为,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厌恶疗法,它是将不适应行为和某些厌恶反应联系起来;模仿,即服务对象以对标人为榜样,对其进行模仿;自信训练,它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无效行为,并分析行为背后的信念价值,从而寻找有效的行为进行改变。 在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因其对认知失调而带来的相关心理问题帮助很大,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起源 主要流派 主要原理 关键技术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阿伦.特姆金.贝克,是认知疗法的创立者。贝克严谨而温和,是位多产的心理学家。他出生于从俄罗斯移民美国的犹太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三,是最小的孩子。由于有很多亲属和学术关系,贝克一家在学术和政治上均很活跃,且都爱好文学与学习。医学院毕业后的贝克是偶然原因进入精神医学界。他和太太菲丽丝结婚四十多年,太太是一位高法法官,有四个孩子,八个孙子。女儿朱迪丝博士发扬了认知疗法。 贝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运用认知模式对抑郁症的治疗与著作的辉煌成绩,让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将认知疗法列入该院对抑郁症的多地共同研究计划当中,证明这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可靠方法。 理论依据 贝克(Beck)发展出来的认知治疗法的基本论点与理性行为治疗法有许多相似处。认知治疗法和理性行为治疗法都是主动的、指导的、有时间限制及有结构性的治疗法。这是一种洞察治疗法,强调认知以及改变负面的思考与不适当的信念。贝克的方法的理论论点是,人们的感觉与行为取决于他们如何建构其经验。他的研究工作独立于艾里斯,但两者对于协助当事人了解与放弃自我挫败认知的目标是一样的。贝克与艾里斯曾交换过彼此的意见,贝克推崇艾里斯引进“人们的信念是可以理解的”的基本观念,以及甚至能说服怀疑者相信“认知因素是改变感受与行为的一条途径”;艾里斯则推崇贝克思想极为清晰,研究工作对于心理治疗有很大的贡献。艾里斯推崇贝克及其学生,对于功能不良的信念及如何改变这些信念使产生疗效,已进行了相当卓越的研究工作,并收集相当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贝克提出情绪困扰的认知模式,基本理论是:若要了解情绪困扰的本质,必须把焦点放在个人对于引发困扰的事件的反应或想法。其目标在于改变当事人借助自动化的想法而形成其转发上的图式(schema),并开始推动改造图式的构想。(译制:有关图式一词及其相关研究,请参考拙译《社会心理学》一书,里面有精彩的分析探讨)。在做法上是鼓励当事人收集与评估支持其信念的证据。临床研究指出,认知治疗法可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心理异常,特别是抑郁与焦虑异常。并且认知治疗法也已成功地用于治疗恐惧症、心身症、饮食异常、愤怒、恐慌异常、滥用药物;慢性疼痛,以及危机处理。 认知治疗法的原理 贝克是一位长年从事精神分析的治疗者,他对于当事人的自动化思考(指特殊的刺激会引发个人独特的想法,并因而导致情绪反应)很有兴趣。在他的精神分析研究中,他曾探讨抑郁的当事人是如何将其愤怒投射到梦境中的内容。他要求当事人去观察这些宛如反射作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英文缩写CBT,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现在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以及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与行为。以其科学、高效和相对较低的复发率被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所接受和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 目录 简述认知行为治疗的创立 认知行为治疗的特点 历史 基本概念认知和认知治疗 图示和认知图示 自动化思维和信念概念 联系与区别 主要特点 一般原理 临床应用 认知解释 展开简述认知行为治疗的创立 认知行为治疗的特点 历史 基本概念认知和认知治疗 图示和认知图示 自动化思维和信念概念 联系与区别 主要特点 一般原理 临床应用 认知解释 简述认知行为治疗的创立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英文缩写CB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尽管它的创立只有仅仅几十年的历史,但以其科学、高效和相对较低的复发率被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所接受和使用。 认知行为治疗的特点 认知行为治疗是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具有结构、短程、现在取向等特点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以及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与行为。编辑本段历史认知行为治疗的历史1960年代,A.T.Beck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在前人临床心理实践的基础上开始认知行为治疗的尝试。1976年他出版了《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1979年出版了《抑郁症的认知治疗》标志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创立。在80年代初期,欧美掀起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及应用的热潮。美国心理学会在90年代初向他颁发了心理学应用杰出贡献奖,标志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地位正式确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在1989年由季建林、徐俊冕首先将认知行为治疗介绍到中国。近年来在心理学教科书等专著中一般都增加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章节。编辑本段基本概念认知和认知治疗

贝克认知疗法的概念

贝克认知疗法的概念 贝克认知疗法的概念 贝克认知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心理 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改变消极、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他 们的情感和行为。该治疗方法结合了认知和行为学的原则,被广泛用 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和情绪问题。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1. 认知行为疗法的起源 认知行为疗法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埃利斯(Albert Ellis)在20 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的情感问题来自于错误、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因此应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2. 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 在埃利斯之后,美国心理学家亚伦·贝克(Aaron T. Beck)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治疗方法,并将其命名为“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贝克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抑郁障碍患者,并取得 了显著的成效。后来又将其与行为学原则相结合,形成了现今广为使 用的“认知行为疗法”。

二、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 1. 消极思维模式 贝克认为,人们的情感问题往往来自于消极、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包括:过度概括(将一次失败看作是永久性的失败)、黑白思维(只看到事情的两个极端)、过度推断(根据不充分的证据得出结论)等。 2. 改变消极思维模式 贝克认为,通过改变消极、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人们的情感和行为。他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来帮助患者改变这些思维方式,包括:现实检验(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反转证据(寻找与自己想法相反的证据)等。 3. 行为治疗 除了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外,贝克还强调了行为治疗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改变行为方式可以改变情感和思维方式。因此,在CBT中也包括了增加积极活动、面对恐惧等行为治疗方法。 三、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领域 1. 抑郁症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 种指导人们改变问题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疗法方法。它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性或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信念,以及相关的行为模式,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以下是与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概念相关的一些参考内容。 1. 认知模式:贝克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对事物的看法和解释所决定的。因此,了解个体的认知模式对于理解和干预问题行为至关重要。通过帮助个体意识到他们的负面思维模式,并与之相关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个体可以开始改变这些认知模式,以促进更积极和适应性的行为。 2. 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指的是一种出现在个体心中的无意识的、快速的、不加思考的想法。这些自动思维往往是由个体的既定信念和经验以及环境因素所塑造的。在贝克认知行为疗法中,帮助个体认识到他们的自动思维,并评估这些思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挑战和替换不准确或不健康的自动思维,个体可以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3. 信念体系:贝克认知行为疗法关注个体内部的信念体系,这些信念体系在塑造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信念通常是个体关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观念和看法。一些不健康的信念,如“我是失败者”、“其他人总是对我不友好”等, 会导致个体产生负面情绪和不适应性行为。贝克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体探索和挑战这些不健康的信念,并替换为更积极和适应性的信念。

4.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个重要技术,用于帮助个体测试和验证他们的认知假设和信念。通过设计和实施特定的行为实验,个体可以获得关于他们的信念和行为的客观数据,从而评估这些信念是否准确和合理。这种实证的方法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激发对于认知和行为改变的动力。 5. 家庭和社会因素: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承认了家庭和社会因素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家庭和社会环境可以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治疗过程中也会关注个体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并寻找可能的改善策略。这意味着治疗师可以与个体一起探索和改变家庭和社会互动模式,以促进更健康的关系和适应性行为。 以上是与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概念相关的一些参考内容。贝克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心理疗法方法,已被证明在治疗多种心理问题方面具有有效性。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和改变其负性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贝克认知行为疗法为个体提供了掌握和应对问题的工具和技能,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理论,以及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分析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帮助个体消除负面情绪和思维,从而提高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 CBT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美国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体系之一。它的核心是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的联系,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想是否真实或合理,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具有临床有效性,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社交恐惧症、人格障碍等治疗中。 CBT认为,个体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彼此交互和影响的,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想法而不是外部事件所决定的。意味着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只需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CBT的关键理念是,负面的心态和想法是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常见根源,而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互动关系的系统。 CBT的治疗着眼于个体思想与情感的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个体的负面思维方式,包括过度抽象、扭曲、过度一般化、黑白思维

等。二是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习惯,包括回避、逃避、放弃等, 帮助个体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的行为习惯。 CBT的治疗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评估阶段,通过咨询、 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行为习惯和生活 方式,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为治疗阶段,根据个体问 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一般包括情感(如焦虑、抑郁)调节训练、认知扭曲工作、行为调节工作、提醒自我抑制、放松 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等。第三阶段为巩固与预防复发阶段,通过 巩固疗效,使其对减少症状的影响发挥更长久的作用等。 CBT的治疗方法包括一对一治疗和团体治疗,此外还有互联网 认知行为疗法、自助CBT、心理资讯网站、自助书籍等,这些方 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 持续性,适应广泛群体的需求。 总之,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治疗心理问题的疗法,已经被广 泛认可。通过科学的认知和认知行为方法,CBT所提出的理念和 方法,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关系,调整负面思考方 式和习惯行为,从而达到提高身心健康的目标。

认知行为疗法(CBT)简史

认知和行为疗法是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BT)和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CT)组成的一系列治疗方法,而不是单一方法。因此相关的世界性大会的名称是“世界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大会”而不是“世界认知行为疗法大会”。 Rachman在2015年的“世界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大会上总结了行为和认知疗法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1],Rachman写道:“在早期的行为疗法尝试之后出现了认知疗法,后来,这两种疗法整合成为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1950 年至 1970 年期间,行为疗法以独立、平行的发展路径出现在美国和英国;第二阶段是认知疗法于196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出现;第三阶段的发展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合并到了CBT中,在 1980 年代后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在英国、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已经很成熟。” 以下是这四个发展阶段的简要概述。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行为矫正和行为疗法 现代 CBT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学习理论原理的早期应用,例如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临床问题的应用。 当时,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BT)是一种与精神分析疗法有着根本区别的治疗方法,该疗法的出现让主流心理治疗(主要是药物和物理治疗)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1963 年新创立的《行为研究与治疗(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BRAT)》代表着新治疗科学的发展,期刊的首字母缩写BRAT(中文意思是淘气鬼)以一种内隐的联想的形式宣布了一个新疗法的出现。 学习理论原理的最早应用,可以追溯到 1920 年代华生(Watson)和他的研究生Rosalie Rayner进行了仅4个月的“小阿尔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该研究是最早记录行为方法对情绪反应进行调节的论文。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行为疗法继续发展,例如,沃尔普(Wolpe)的1958出版的系统脱敏论文《相互抑制的心理治疗》,与第一期BRAT的出版一起成为了行为疗法的里程碑。后来,又相继成立了一些国家和国际协会,例如,1966 年的VGT 和行为治疗进步协会(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Behavior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由A.T.Beck在60年代提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上,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治疗心理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跟患者聊天,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来治疗心理疾病。这种疗法对多数心理疾病及身心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有学者提出人的思维和情感与我们身体的感知和活动是存在必然联系的,消极的想法和情感会导致恶性循环。基于这种理论,认知行为疗法被提了出来。这种疗法旨在将我们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分解简化,来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面对处理问题。心理咨询师会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改变消极态度,积极面对生活。有些心理治疗是基于消弭既往的创伤来改善心理状况,而认知行为疗法却恰恰相反,它是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为我们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多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中都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除了焦虑症和抑郁症以外,它还被用于治疗强迫症、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怖症、进食障碍(如厌食症)、睡眠障碍等。有时这种疗法也可以应用于长期的慢性身心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虽然认知行为疗法无法治愈生理异常,但它能帮我们更好的应对疾病困扰。 如果我们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那我们就需要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治疗。这种治疗一般一周1-2次,总共要进行20次治疗,每次治疗持续大概30-60分钟。治疗期间,我们需要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合作,将我们的问题(如想法、感觉和行为)分成很多小的部分,然后我们会分析每个部分是的现实性和可塑性,然后再分析它对我们的影响。这样逐步就能把我们的悲观想法和异常行为转变。心理咨询师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反复实践我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根据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治疗方案。最终我们会学会管理和应对消极情绪,减少其对生活的影响,治疗将使我们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认知行为疗法对一些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都有显著效果,但对某些人来说却不会奏效。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当单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能帮助病人改善病情,与其他心理咨询治疗对比,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这种疗法更有通用性,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方式传播;这种疗法适用范围广,学到的方法对未来出现的问题也有帮助。当然认知行为疗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我们需要和心理咨询师合作,把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想法告诉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建议。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某些有偏执型人格的患者这种疗法很难奏效。由于认知行为疗法是阶段性疗法,这期间可能耽误大量工作时间。在治疗中我们需要直面我们的问题,这有可能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发

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CBT 一、认知行为疗法 1、认知行为疗法的定义 认知行为疗法CBT(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是一种心理~社会干预疗法,它是最具有广泛使用的改善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中的发生作用,在社会工作的实务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 CBT整合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主要针对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针对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已、对人、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促进疾病的痊愈,帮助患者识别想要摆脱的思想以及行为模式,意识到问题并作出意义的改变,通过日常生活中练习新技能,帮助识别具有挑战性的行为模式,负面行为模式往往可以被消除,需要通过检验事实,挑战心理的相法要求练习心态以及健康的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包括许多具体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Meichenbaum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2、认知行为疗法的性质 CBT模式是基于行为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的结合,它与心理治疗的传统方法不同,例如心理分析方法,是治疗师在行为背后寻找无意识的含义,然后制定诊断。相反,CBT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治疗形式,这意味着它被用来治疗与确诊的精神障碍相关的具体问题。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病人找到并练习有效的策略,以解决所确定的目标,并减少疾病的相关症状和痛苦。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历史 1、借鉴哲学 在各种古代哲学传统中,特别是在斯多葛主义中,已经确定了CBT 某些基本方面的前体。坚忍的哲学家,特别是Epictetus ,认为逻辑可以用于识别和丢弃导致破坏性情感的错误信念,这影响了现代认知行为治疗师识别导致抑郁和焦虑的认知扭曲的方式。例如,亚伦. T .贝克 ( Aaron T . Beck )最初的抑郁症治疗手册指出:'认知疗法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斯多葛哲学家。' Stoic 对认知理论家的影响的另一个例子是 Epictetus 阿尔伯特.埃利斯( Albert Ellis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John Stuart Mill )也是影响 CBT 发展的重要哲学人物。 2、借鉴行为疗法 CBT 的现代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行为疗法的发展,1960年代认知疗法的发展以及两者的合并。行为主义的开创性工作始于约翰.B.沃森和罗莎莉.雷纳'号第研究空调在1920从行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出现,早在1924年与玛丽.科弗.琼斯的工作,致力于恐惧的忘却孩子们。这些是约瑟夫.沃尔普(Joseph Wolpe )行为疗法在1950年代发展的前提。 Wolpe 和 Watson 的工作是基于 lvan Pavlov 在学习和调理方面的工作,影响了Hans Eysenck和Arnold Lazarus 在经典调理基础上开发新的行为疗法技术。 美国,英国和南非的研究人员广泛采用,他们受到了伊万.帕夫洛夫(Ivan Pavlov ),约翰.沃森( John B . Watson )和克拉克.赫尔( Clark L . Hull )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在英国,约瑟夫.沃尔普(Joseph Wolpe )将动物实验的发现应用于他的系统脱敏方法,将行为研究应用于神经性疾病的治疗,Wolpe 的治疗工作是当今减少恐惧技术的先驱,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介绍了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建设性的选择。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介绍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介 绍 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有时候幼儿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症,给他们的成长和家庭生活带来困扰。为了帮助幼儿克服这一困境,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本文 将为您详细介绍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工作原理。 I.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心理疗法,旨在通过帮助个体转变错 误的想法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在处理幼儿分离焦 虑症时,认知行为疗法采用了以下基本原理: 1. 认知重塑:CBT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到他们负面的思想和信念是如 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的。幼儿通常会对分离感到害怕,担心失去 父母或被遗弃。认知重塑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担忧是不必要的,并能够 提供积极的思考方式。 2. 情绪调节:CBT教授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提供一系列应对 技巧,如深呼吸、放松练习和积极想象。这些技巧有助于幼儿在面临 分离时控制焦虑情绪。 3. 心理暗示:CBT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 形象和自信,并改变他们对分离的看法。通过反复强调幼儿的优点和 能力,幼儿能逐渐建立自信心。 II. 认知行为疗法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的应用

CBT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下面将介绍 CBT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的具体应用: 1. 游戏疗法: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在有趣和放松的环境中学习认知 重塑和情绪调节的技巧。心理治疗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绘画和玩具 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分离焦虑。 2. 认知训练:CBT通过与幼儿进行简单的对话和问题解答,帮助幼 儿辨别和纠正负面的思维模式。例如,心理治疗师可能会问幼儿:你 认为发生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安全?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 的思维方式。 3. 家庭参与:CBT强调家庭的支持和参与。通过指导家长采取积极 的教养方式,并与治疗师合作,在家庭环境中营造支持性的氛围,帮 助幼儿更好地应对分离焦虑。 III. CBT的效果及注意事项 CBT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 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 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个体差异,因此对CBT的反应 也可能不同。治疗师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2. 持续性:CBT通常需要持续的时间和定期的治疗。在治疗期间, 幼儿和家长需要保持良好的合作,并与治疗师密切沟通。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认知疗法的起源 贝克的CBT理论源自(以精神分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实践,在此过程,他发现了病人的不合理信念在抑郁症中的核心作用。 贝克从各种疾病的临床数据中识别了病人的特殊的认知因素,并且制定和测试了相应治疗措施,让这些临床观察变得系统化,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指南。 贝克认为,制定连贯的概念框架要先于制定治疗策略,于是他发展了基于CBT的新病理学模型和治疗体系,其指导方针包括: 1)构建一个与心理治疗方法相结合的、全面的精神病理学理论; 2)进行实证研究,对该理论进行验证; 3)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治疗的有效性; 4)这套理论和治疗原则可以系统地应用于一系列疾病,从最初的抑郁症,到自杀、焦虑症、恐惧症、惊恐障碍、人格障碍、和药物滥用,并且能够阐明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结构。 认知模式的演变 贝克的CBT理论结构部分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心理学认知革命的影响,尤其是乔治·凯利(George Kelly)博士和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博士的著作。基于认知的精神病理学认为人们的认知方法建立在信息处理模型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精神病理学的认知模型认为,由于个体对外部事件(external events)或内部刺激(internal stimuli )的处理存有偏见,因此扭曲了个体对其经验的建构,导致各种认知错误——例如,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选择性概括(selective abstraction)——这些扭曲解释的背后是功能失调的信念,最终,这些信念被整合到相对持久的认知结构或图式中。当这些图式被外部事件、药物或内分泌因素激活时,它们往往会让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出现偏差,并产生特定疾病的典型认知内容。 贝克的这套认知模型最初用来解释抑郁症的心理过程。他基于系统的临床观察,认为抑郁症的症状可以下的认知术语进行解释:人们对事件的偏见解释,可以归因于他们对自我、个人世界和未来的负性认知三联征(negative cognitive

认知行为治疗(CBT)简介和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CBT)简介和治疗效果 第二届中美认知行为治疗(CBT)连续培训第一期培训2012年2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美认知行为治疗培训班由国际认知治疗协会和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第一期外方主讲老师是前国际认知治疗协会会长Keith S.Dobson博士和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李献云。主要讲授了抑郁症的系统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之一,在临床上被心理治疗师广泛使用。CBT 技术聚焦于此时此刻,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是一种快速、短程、有效的治疗技术。CBT涵盖的范畴包括认知治疗、REBT、问题解决治疗、接受与承诺疗法、DBT、认知-行为分析系统心理治疗6大方法。大量实证研究显示,CBT技术对于治疗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特殊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创作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和睡眠障碍都非常有效。 CBT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般6次解决问题,即经过6个疗程的治

疗来访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但系统的治疗是15—20个疗程,临床上心理治疗师在与来访者沟通系统治疗的益处后,根据来访者的要求设置咨询疗程,最常见的是20个疗程结束治疗。由于短程、快速、高效的特点,现在越来越多的来访者愿意接受CBT治疗。 消极情绪和思维 一、CBT治疗焦虑障碍的证据: 注:空白表示没有证据;—表示阴性(不利)证据;+表示阳性(有利)证据;=表示大致相同;++表示可选治疗。 二、CBT治疗其他疾病的证据

注:空白处表示没有证据;-表示阴性(不利)证据;+表示阴性(有利)证据;=表示大致相同;++表示可选治疗。CBT治疗通常用于此表中疾病的辅助治疗。 三、家庭作业的运用: 家庭作业是CBT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发挥着多种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使CBT技术应用于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同时,家庭作用还可以成为每次治疗会谈的连接,承上启下。无论来访者是否完成了作业,都要与来访者讨论作业的情况。对于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治疗师要与来访者讨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是不是这个作业太难了、或太简单了,还是不适合这个来访者。对于家庭作业完成得好的情况,要和来访者讨论他是怎样完成的家庭作业,增强来访者的自信,激发来访者新的想法,对治疗有帮助。如果治疗师对于来访者是否完成作业没有把握,可以在治疗中与来访者讨论他完成这个作业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来访者在治疗结束后顺利完成作业,强化他的治疗信心。 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CBT治疗的始终。从来访者第一次治疗开始,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仅为达成每个目标而努力,而且还要教会来访者怎样使用CBT技术,使来访者可以在出现问题时自行治疗,在治疗结束时,来访者也可以利用CBT技术进行自我治疗,做自已的治疗师。

认知疗法(CBT)

认知疗法(CBT)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中文名 认知疗法 外文名 CognitiveTherapy 应用学科 心理学 时间 20世纪60~70年代 地点 美国 概念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历史 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 这种改变人的认识观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由你说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依照这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

方,并由你自己加以改变。 20世纪,另一名哲学家维持根斯坦(L·Wittgnehstein)提出了语言分析哲学,目的就是要改变当时哲学领域中语词不清,概念混乱的局面。实际上,这是一种更为严密的揭示并纠正错误思想的方法。 自从心理学从哲学范畴中独立出来,心理学的理论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则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股势力。 认知疗法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阿伦.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基本原理 认知行为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教案)

第一部分概述 第一章认知行为治疗(CBT) 一、认知疗法核心原则 “扰乱人心思的不是那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这些事情的看法。” 认知行为疗法两大核心原则—— 1、人们的认知对情绪和行为具有控制性影响; 2、人们的行为能够强烈影响思维模式和情绪。 三个工作领域:认知、情绪和行为。 1.认知模型 二、贝克认知疗法 贝克是运用认知和行为干预情绪性失调形成完整理论和方法的第一人。20世纪6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阿龙•贝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疗法,作为针对抑郁症患者提供的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现在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 适用范围:重性抑郁症、广泛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怖、物质滥用、进食障碍等,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其它心理障碍,如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研究发现,认知治疗对不同教育水平、收入和经历的患者均有效,并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

三、认知治疗的特点 1、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治疗途径 注意力转向目前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制定出对抗无望、无助、回避、拖沓等症状的行为计划,更容易获得对近期事件的认知和行为反应,并得到证实。 2、高度协作的治疗关系、行为导向干预措施的运用 1)认知重建:识别自动思维(图式)——思维记录 改变认知——真实性检验、再归因、理性列表 演练——想象、角色扮演 2)行为方法:放松、脱敏、应付卡、活动激活 3、结构化 1)议程安排 2)制定治疗目标 3)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化:缓解紧张关系、想办法离婚) 四、优势 1、见效快,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增强个案的信心; 2、固定的结构,易操作和控制,节省时间; 3、可以减少治疗关系中的过度依赖和退行。 五、CBT在咨询中的整合应用 1、适用个案 有良好的治疗动机、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身体健康。 不适用个案:人格障碍、移情严重的个案…… 2、适用时机 初期:个案咨询动机明确,诊断明确; 中间:个案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信念及情绪时。灵活的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