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最新智库】消毒知识

【2020最新智库】消毒知识

【2020最新智库】消毒知识
【2020最新智库】消毒知识

消毒知识讲座

消毒工作的意义

医疗卫生

食品工业

日化行业

养殖与畜牧业

公众场所与家庭生活

……

消毒及其关联概念

卫生处理或清洁(sanitization)

将物体上细菌污染的数量,降低到公共卫生规定的安全水平以下的过程。

常指清洁无生命的物体,主要指清洁操作,有时清洗和抗菌相结合。

消毒(disinfection)

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传播感染水平上的处理过程。

灭菌(sterilization)

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使其达到无活微生物存于的处理过程。灭菌是最彻底的消毒。

防腐(antisepsis)

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清除或抑制无生命有机物内的微生物,防止其腐败的处理。

杀菌效果(germicidaleffect,GE)和杀灭率(killingrate,RT)

GE用消毒后菌数比消毒前(或对照组)菌数减少的对数值表示;RT用消毒过程中杀灭微生物的百分率表示。

消毒的方法

物理方法:用物理因素杀灭或清除病原及其它有害微生物。

化学方法: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称为化学消毒剂。

物理方法:

干热法(包括焚烧、灼烧、干烤):相对湿度于20%以下的高热消毒;

湿热法(包括蒸煮、巴氏消毒、流动蒸汽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

微波:波长1~1000mm的电磁波,频率为2450MHz和915MHz两种;

红外线:波长0.77~1000um的电磁波;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200~275nm,最佳波长为253.7nm;

电离辐射:辐射源包括60Co的γ射线、高能电子束射线、X射线;

超声波:频率为20~200kHz的声波;

纳m光催化:纳m半导体材料配合紫外线照射;

等离子体:由电子、离子、原子、分子和自由基等组成的聚合体;

过滤吸附:主要用于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洁净消毒处理;

自然通风:利用风力稀释微生物浓度。

化学消毒的主要特点

使用方便,无需特殊设备;

适用范围广,各种物品、空气、水、人体和环境等均可使用;

节约,一次性投资少;

使用方法多样,可浸泡、擦拭、喷雾、熏蒸以及与物理因子协同等;

存于毒性、腐蚀性、有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按作用水平分)

高水平(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结核杆菌、亲水病毒、亲脂病毒(戊二醛、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等);

中水平(中效)消毒剂:除不能杀灭细菌芽孢外,可杀灭其他各种微生物(醇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等);

低水平(低效)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和亲脂病毒,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结核杆菌和亲水病毒(季铵盐类消毒剂、双胍类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按化学性质分)

醛类:甲醛、戊二醛等;

醇类:乙醇、异丙醇等;

酚类:苯酚(石炭酸)、甲酚皂溶液(来苏儿)等;

含氯消毒剂: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

含碘消毒剂:碘伏、碘酊等;

氧化型消毒剂:臭氧、二氧化氯、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

杂环类消毒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

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氯铵(洁尔灭)、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

双胍类消毒剂:氯己定(洗必泰)、聚六亚甲基胍等;

其他消毒剂:高锰酸钾、三氯生、乳酸、强氧化高电位酸性水等。

影响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污染程度(种类、数量)

处理剂量(浓度、时间)

作用温度和相对湿度

pH值

有机物

化学拮抗物质

理想消毒剂的标准

杀菌谱广,效果可靠,作用快速;

性能稳定,便于贮存和运输;

无毒无味,无刺激,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易溶于水,不着色,易去除,不污染环境;

不易燃易爆,使用安全;

受有机物、酸碱和环境因素影响小;

使用浓度低,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消毒剂选择的原则

消毒剂的固有特性;

消毒对象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存于状态;

消毒对象的理化特性和使用价值

合格供方及供应商评价。

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

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细菌繁殖体,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等;

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分枝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细菌芽孢,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朊毒(感染性蛋白质)。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具有强大的氧化能力,依靠其氧化能力杀灭微生物,大多可作为灭菌剂;

可分解为无毒成分,无残留毒性;

易分解,不稳定;

对物品有一定的漂白和腐蚀作用;

药液未分解前对人有一定的刺激性或毒性;

臭氧、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

臭氧(Ozone,O3)

1785年,德国人于使用电机时,发现于电机放电时产生一种异味;

1840年德国科学家舒贝因(Schonbein)于向幕尼黑科学院提出的方案里宣布发现了臭氧。

1866年,臭氧开始用作消毒杀菌剂;

1870年,美国首次用臭氧去除城市下水道的臭味和有害气体;

1906年,法国尼斯市建起世界上第一座臭氧处理自来水厂;

1973年,国际臭氧协会(IOA)成立。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由三个氧原子构成,常温高压下是一种不稳定的淡蓝色气体,很容易分解成氧气;

臭氧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仅次于氟,具有极强的氧化性;

半衰期短,臭氧水溶液4℃时半衰期为132min,10℃时为128min,20℃时为27min,30℃时为6min;

于水中的溶解度比氧大13倍,比空气大20倍;

遵守亨利定律(溶解度与体系中的分压和总压成比例);

于空气中含量极低,分压也极低,迫使水中臭氧从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逸出,使水中臭氧浓度总是处于不断降低状态。

杀菌机理:以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实现

杀菌作用。臭氧首先作用于细胞膜,使膜构成成

份受损伤而导致新陈代谢障碍,臭氧继续渗透穿

透膜而破坏膜内脂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

透性,导致细胞溶解、死亡。

对细菌繁殖体的杀灭作用

臭氧含量0.28ppm,30min可杀灭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9.97%,0.25ppm,15min可杀灭空气中自然菌91%;

臭氧气体对物体表面上的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358mg/m3,作用5min,对物体表面的大肠杆菌可杀灭99%,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98%;

臭氧的水溶液有良好杀菌作用,浓度为1.0mg/L的臭氧水作用0.5min,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达100%。

对真菌的杀灭作用

真菌对臭氧的抗力比细菌繁殖体强;

8.0mg/L的臭氧水作用1min可完全杀灭水中的白色念珠菌;

12.5~23mg/L的臭氧气体熏蒸,作用20~30min,可杀灭黑曲霉、桔青霉、

桃色拟青霉、蜡叶枝孢霉等真菌。

对细菌芽孢的杀灭作用

常温条件下,相对湿度70%,臭氧浓度5.67mg/L,作用60min,可杀灭空气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99.10%;

12mg/L的臭氧水作用20min,可杀灭水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99.9%之上。

对病毒的杀灭作用

国内外近年研究证明,用56.7mg/m3的臭氧作用20min可破坏HBsAg;

于血清中含臭氧4mg/L即可灭活其中的HIV;

0.25~0.38mg/L浓度的臭氧气体可完全灭活空气中的流感病毒和疱疹病

毒,同时可灭活表面上的轮状病毒和甲肝病毒。

对原虫的杀灭作用

臭氧对原虫及其卵囊有很好的灭活作用;

研究表明,臭氧对病原性原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且且其作用比氯强50~100倍;

臭氧水能快速杀灭天然水中的兰氏贾第鞭毛虫、微小隐孢子虫及其虫卵,用10mg/L臭氧作用5min,可以灭活90%微小隐孢子虫卵。

应用

室内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消毒

水消毒(自来水、瓶装饮用水、医院污水等)

果蔬、餐饮具消毒

影响臭氧消毒效果的因素

浓度是决定臭氧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臭氧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与其浓度有关,与接触时间关系不大,对于病毒和细菌芽孢,当余臭氧浓度达不到灭活剂量时,延长时间也不能提高杀灭率;

湿度当臭氧消毒空气时,相对湿度较高,杀菌效果较好,相对湿度小于35%时,即使臭氧浓度较高,对空气中细菌的杀灭率也很低,臭氧对干燥表面的细菌较难杀灭。

温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臭氧的杀菌作用增强,但温度升高会使臭氧于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反而会影响消毒效果;

有机物可显著减弱臭氧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臭氧消毒可因有机物对微生物的保护作用而达不到要求的消毒效果。

臭氧的使用安全

臭氧的毒性主要来自对蛋白质和脂肪酸的氧化,从而损伤机体组织,吸入臭氧后,可引起呼吸加速、变浅、胸闷等症状,进而脉搏加速、头痛,严重时可发生肺气肿,甚至死亡,我国卫生部规定大气中臭氧最高允许质量浓度为0.2mg/m3;

人对空气中臭氧的可嗅知浓度为0.02~0.04mg/m3,动物试验表明,臭氧毒性的起点浓度为0.3mg/m3;

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对多种物品有损坏作用,可使橡胶和塑料制品变脆变

硬,加速老化,使铜片出现绿色锈斑,使织物漂白、褪色等。

关联标准

CJ/T3028.1-1994臭氧发生器

CJ/T3028.2-1994臭氧发生器臭氧浓度、产量、电耗的测量

GB/T18202-2000室内空气中臭氧卫生标准

过氧乙酸(PeraceticAcid)

早于1949年开始用于消毒,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合成且投入生产,70年代普遍推广使用;

过氧乙酸是一种酸性氧化剂,分子式C2H4O3,结构式CH3-CO-O-OH,分子量76.0518;

无色透明液体,呈酸性,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可与水以任何比例混溶,比重1.226,沸点110℃;

不稳定,可自然分解,稀释(加水分解)、遇热(热分解、爆炸性分解)、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分解、催化分解)、碱性物质和有机物可加速分解。杀菌机理

?氧化作用直接对细菌的细胞壁蛋白进行氧化使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破坏细胞的内外物质交换,致微生物死亡;

?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过氧乙酸分子进入细菌体内,直接作用于酶系统,干扰细菌的代谢,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酸性作用过氧乙酸的强酸性可改变细胞内pH值,破坏细菌的正常代谢作用.配合和增加氧化作用,直接损伤细菌,致细菌死亡。

消毒特性

高效广谱、杀菌快速;

用途广泛(可用于浸泡、刷洗、擦拭、喷雾和熏蒸等形式的消毒和灭菌,适宜对各种不怕腐蚀的物品的消毒处理);

符合环保要求(不残留有害物质,不污染环境);

于低温下仍具有强大的杀菌效力。

对细菌繁殖体的杀灭作用

过氧乙酸杀灭细菌繁殖体,需0.01%~0.5%溶液作用0.5~10min。

对真菌的杀灭作用

从大多数实验结果来看,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的过氧乙酸浓度,也能杀灭真菌;

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作用1min可杀灭白色念珠菌,若用5000mg/L浓度,于5min内可杀灭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新生隐球菌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致病性真菌。

对细菌芽孢的杀灭作用

过氧乙酸对细菌芽孢的杀灭作用比对细菌繁殖体差些,但试验证明,也有高效的杀芽孢作用;

试验表明,蜡状杆菌、脂肪嗜热杆菌、枯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破伤风杆菌五种芽孢中,蜡状杆菌芽孢是抵抗过氧乙酸最强的一种,但此种芽孢暴露于3000mg/L过氧乙酸溶液中,3分钟可被杀灭。

对病毒的杀灭作用

试验证明,2000mg/L过氧乙酸溶液4~5分钟可杀灭骨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3、4、7型)、B病毒、科萨奇病毒B-3、艾柯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

市售过氧乙酸的类型

二元包装;

一元包装;

“固体过氧乙酸”、“碱性过氧乙酸”(由四乙酰乙二胺与过碳酸钠二元包装组成)。

过氧乙酸通常的使用方法

浸泡(凡能耐腐蚀,可浸泡的小件物品或管道或人手均可采用此法消毒,一般使用浓度0.1%~0.5%);

喷淋:使用浓度0.1%~0.2%,接触时间1min之上;

喷雾(空气消毒通常采用2%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按8mL/m3气溶胶喷雾,作用60min);

熏蒸(按每立方m空间7mL计算,过氧乙酸原液置于玻璃或搪瓷容器内挥发)。

影响消毒作用的因素

浓度和作用时间:过氧乙酸的杀菌作用随浓度的增高、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浓度减半,消毒时间需增至原来的2~5倍;

温度:一般说来,温度越高过氧乙酸的杀菌力越强,于10~30℃间,湿度每升高10℃,杀菌作用增加1.2~5倍。但温度降至零下20℃时,仍有明显杀菌作用;

湿度:喷雾或熏蒸消毒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于20%~80%时,湿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好,湿度于20%以下时,杀菌作用很弱;

有机物:有机物会降低过氧乙酸的杀菌作用,杀灭有20%血清保护的细菌繁殖体所需过氧乙酸浓度需增加4~15倍,而细菌芽孢需增加2~3倍。浓度检测

原理

于酸性条件下,样品中含有的过氧化氢用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计算出过氧化氢的含量;用间接碘量法测定样品中全部过氧化物(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的含量,减去过氧化氢的量,得到过氧乙酸含量。

浓度检测

试剂与材料

?硫酸溶液:1+9;

?碘化钾溶液:100g/L;

?硫酸锰溶液:100g/L;

?钼酸铵溶液:30g/L;

?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c(1/5KMnO4)=0.1mol/L;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Na2S203)=0.1mol/L;

?淀粉指示液:10g/L

分析步骤

1、称取约3g实验室样品(或称取相当于含过氧乙酸0.5g的实验室样品),精确至0.0002g,于已盛有40mL水且冷却至10℃以下的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得试验溶液,置于10℃以下备用。

于碘量瓶中加人40mL冷却至10℃以下的水、5mL硫酸溶液和3滴钼酸铵溶液,再加人10.0mL试验溶液,10mL碘化钾溶液,水封瓶塞,轻轻摇匀,于暗处放置(5-10)min,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接近终点时(溶液呈淡黄

色)加人ImL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且保持30s不变为终点。记录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数值。

于锥形瓶中加人40mL冷却至10℃以下的水、10mL硫酸溶液和3滴硫酸锰溶液,再加人10.0mL试验溶液,摇匀,用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粉色,记录消耗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数值。

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X,数值以%表示,按下列公式计算:

X=(V1C1-V2C2)M×100

m/10

式中:

V1为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体积的数值,单位为mL;

C1为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mol/L;

V2为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体积的数值,单位为mL;

C2为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mol/L;

m为试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g;

M为过氧乙酸(1/2CH3C00OH)的毫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g/mmol(M=0.03803)。

使用安全

2%过氧乙酸水溶液属低毒消毒剂;用0.2%过氧乙酸水溶液喂养小白鼠,过氧乙酸总量达500mg/kg时,无死亡发生;

0.2%溶液对皮肤无刺激,但长期接触会使皮肤粗糙,用于皮肤消毒,浓度

不得超过0.2%;

对碳钢、铜、铝等金属有腐蚀性,可使织物漂白或褪色;

慎用于地面消毒(对大理石和水磨石等材料地面有明显损坏作用);

高浓度药液具有强腐蚀性和刺激性,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溅到眼内和皮肤上,如不慎溅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确保使用浓度(不稳定,随用随配,防止过期使用)。

关联标准

GB19104-2003过氧乙酸溶液

GB/T19105-2003过氧乙酸包装要求

GB/T19108-2003过氧乙酸溶液过氧乙酸含量的测定

二氧化氯(ChlorineDioxide)

1811年,汉弗莱·戴维先生用硫酸将氯酸钾酸化制造了二氧化氯,且把这种黄绿色的气体称为优氯;

1843年m隆用盐酸将氯酸钾酸化获得了氯气和二氧化氯混合气体;

1944年美国NiagaraFalls水厂为控制水中由于藻类繁殖新产生的气味,率先采用二氧化氯获得成功,之后,迅速推广到全世界。

二氧化氯于常温下是黄色的气体,具有类似氯气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性气味;

氯的分子量67.47,是自然界中几乎完全以单体游离基形式存于的少数化合物之一;

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氯于水中的溶解度是氯的5倍。二氧化氯气体溶于水形成黄绿色溶液,作为溶解的气体保留于溶液中,于阴凉处避光保存且严格密封非常稳定。

二氧化氯具有易挥发、易爆炸的特点,不宜贮存,宜现场制取或制成稳定

性二氧化氯溶液;

二氧化氯中的氯是以正四价态存于,其活性为氯的2.63倍;

二氧化氯分子的电子结构是不饱和态,但于水中却不以二聚或多聚状态存于,这有利于二氧化氯于水中迅速扩散;

二氧化氯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和氧化能力。

杀菌机理

二氧化氯于水中几乎100%以分子状态存于,易透过细胞膜,二氧化氯于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电位高达1.5V,其ClO2分子结构外层存于一个未成对电子一活泼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通过强氧化性杀灭微生物;

通过渗入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细胞内,与细菌及其它微生物蛋白质中的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氨基酸分解破坏,进而控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ClO2对细胞壁有较好的吸附和透过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硫基的酶,终止微生物的代谢从而灭活微生物。

消毒特性

高效(可杀灭包括各种细菌繁殖体、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细菌芽孢及各种病毒);

快速(对一般细菌繁殖体和病毒只需数秒钟即可杀灭,一分钟可杀灭细菌芽孢);

于水中不形成三卤甲烷,还能起到沉淀铁锰离子的作用;

对水中的酚类物质、地表水中的藻类物质破坏作用强,能消除水中的异味。对细菌繁殖体的杀灭作用

实验室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表明,5mg/L浓度的二氧化氯水溶液,作用10min 可完全杀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350mg/L二氧化氯溶液作用1min可完全杀灭污染于布片表面上的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

对真菌的杀灭作用

100~250mg/L浓度的二氧化氯水溶液,作用1min可完全杀灭水溶液中的白色念珠菌和毛癣菌;

350mg/L二氧化氯溶液作用1min可完全杀灭水溶液中的黑曲霉等霉菌。对细菌芽孢的杀灭作用

实验室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表明,250mg/L浓度的二氧化氯水溶液,作用5min可完全杀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对病毒的杀灭作用

于清洁的水中加入2mg/L浓度的二氧化氯即可灭活水中的Polio病毒、柯萨奇病毒和F2噬菌体,250mg/L浓度作用5min可灭活HBsAg。

应用

二氧化氯被广泛应用于纸张和纤维漂白、饮用水消毒、食品加工、肉类水果蔬菜和水产品灭菌与保鲜、工业冷却水和废水处理、日化行业消毒灭菌、临床医疗中的消毒灭菌、卫生防疫消毒、油脂脱色及面粉和大m加工中的漂白和杀菌、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消毒和防病治病以及水厂杀藻和控制生物污染和管道淤塞等。

1985年,美国同意将二氧化氯作为食品加工设备消毒液;

1987年,广东省卫生监督部门批准二氧化氯可以用于食品消毒、保鲜、

及食品设备、用具消毒等;

1987年,美国批准二氧化氯作为食品厂的环境消毒;

1988年,日本食品卫生法规将稳定性二氧化氯列入食品添加剂,作为面粉漂白剂用;

1988年,澳大利亚卫生部批准将二氧化氯列入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漂白剂用;

1990年,上海卫生管理部门批准二氧化氯可以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以及水产养殖;

1992年,中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批准,二氧化氯可用于鱼类加工过程,控制杂菌、大肠杆菌等污染;

1996年,我国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将稳定性二氧化氯列入食品添加剂中作为防腐剂,使用范围为果蔬保鲜、鱼类加工;

《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化工行业标准(HG3669-2000)2000年6月批准颁布,2001的3月1日开始实施。

二氧化氯通常的使用方法

浸泡(凡能耐腐蚀,可浸泡的小件物品、瓜果蔬菜、管道、衣物、人手均可采用此法消毒,使用浓度10~200mg/L);

喷淋:使用浓度250~500mg/L,接触时间30S之上;

擦拭:不能浸泡的大件物品或物体表面,一般使用浓度250mg/L;

熏蒸:空间消毒,使用活化后的原液。

应用举例

桶装水生产企业五加仑桶的消毒

生活饮用水消毒

食品加工企业管道、设备、容器的消毒

浓度检测

原理

用丙二酸与其中的次氯酸根反应,消除其对二氧化氯含量测定的影响。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于酸性条件下释放出具有氧化性的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氧化碘化钾,使其释放出碘,再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反应析出的碘。试剂与材料

?碘化钾

?硫酸溶液:1十1

?丙二酸溶液:100g/L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Na2S203)约为0.1mol/L

?淀粉指示液:5g/L,使用期为两周

分析步骤

?称取约2g试样(精确至0.0002g),置于已预先加有50mL水的250mL碘量瓶中,加人3mL丙二酸溶液,混匀,反应3min。加入2g碘化钾、3mL硫酸溶液,混匀,于暗处放置10min。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近终点时加人1ml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同时作空白试验。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二氧化氯(以CIO2计)含量(X)按下式计算:

X=C(V1-V0)×0.01349×100

W

式中:V1-滴定试验溶液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V0-滴定空白溶液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C-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

使用安全

质量浓度为548mg/L的二氧化氯,对小白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LD50﹥10000mg/kg,属于实际无毒类物质;

2001年,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ClO2最大允许剩余浓度为0.8mg/L,ClO2-最大允许浓度为1.0mg/L,ClO3-浓度不作要求;

2001年,中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规定,水中ClO2-含量不得高于0.2mg/L;

重庆市技术监督局于1997年发布了一个重庆市地方标准《二氧化氯消毒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DB50/2-1997)。标准规定出厂水中二氧化氯残留量大于0.05mg/L,管网末稍水二氧化氯残留量大于0.02mg/L;

2005年,《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规定,用ClO2进行消毒时,水中ClO2-含量不得高于0.7mg/L;

二氧化氯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200mg/L溶液对不锈钢无腐蚀,对铜、铝中度腐蚀,对碳钢重度腐蚀。二氧化氯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空气中较高浓度的二氧化氯,刺激呼吸道,应采取必要的通风设施和防护手段;

空气中ClO2允许排放限值0.3mg/m3。

关联标准

?HG3669-2000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

?HG/T2777-1996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

含氯消毒剂

于水中能产生具有杀菌活性的次氯酸的一类化学消毒剂;

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

杀灭微生物的能力与其有效氯含量呈正比,使用浓度均按有效氯含量计算;

二氧化氯、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氯铵T、漂白粉、氯化磷酸三钠……次氯酸钠(SodiumHypochlorite)

别名漂白水,分子式NaC10,分子量74.44,无机含氯消毒剂,于消毒方面的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工业次氯酸钠水溶液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有氯气味,含有效氯10~13%;

次氯酸钠水溶液不稳定,遇光和热均会加速分解,避光密封保存有利于其稳定性;

次氯酸钠于水中迅速生成次氯酸[HOCl],是主要杀菌成分。

杀菌机理:

?次氯酸钠的杀菌机理主要基于次氯酸,次氯酸钠水解出次氯酸,次氯酸是不带电荷的中性分子,分子量很小,易扩散到带电荷的菌体表面,且通过细胞壁穿透到菌体内部,使菌体蛋白质被氧化,而至细菌死亡;

?此外,氯及次氯酸分解产生的新生氧也能氧化菌体蛋白质;

?氯还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容物向外渗漏,导致细菌死亡。

对细菌繁殖体的杀灭作用

常温下,用50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作用3min,可以杀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9.9%之上,10min可完全杀灭。

对真菌和结核杆菌的杀灭作用

次氯酸钠对真菌的杀灭效果受pH影响明显,于pH小于7的条件下,2.5g/L 有效氯作用5min可完全杀灭白色念珠菌,pH大于8时,需要5g/L有效氯作用5min;

于清洁条件下,125mg/L有效氯次氯酸钠作用10min可杀灭抗酸杆菌,于含有机物条件下,1g/L有效氯次氯酸钠水溶液作用10min可杀灭悬液内杆菌。

对细菌芽孢的杀灭作用

采用载体法,500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作用15min,可以杀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99.9%之上,1000mg/L作用15min,杀灭率可达100%。对病毒的灭活作用

100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作用10min,可以灭活HIV、Polio病毒和HAV;500mg/L作用5min可灭活纯化HBsAg。

优点

可杀灭所有类型的微生物;

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

易受有机物和酸碱度的影响;

对物品有漂白、腐蚀作用;

不稳定,有效氯易丧失。

应用

水的消毒:饮用水、生产用水、游泳池水、污水;

工器具、设备:100~300mg/L;

手消毒:50~100mg/L;

脚池消毒:250~300mg/L。

浓度检测

有效氯:是指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即用一定量的含氯消毒剂与酸作用,于反应完成时,其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重量氯气的氧化能力。因此,有效氯能反映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大小。

原理:于酸性介质中,次氯酸根与碘化钾反应,析出碘,以淀粉为指示液,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蓝色消失为终点。

试剂与材料

?碘化钾溶液:100g/L

?硫酸溶液:3十100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Na2S203)=0.1mol/L

?淀粉指示液:10g/L

稀释

量取约20mL样品,置于内装约20mL水且已称量(精确到0.01g)的100ml烧杯中,称量(精确到0.01g),然后全部移人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测定

量取稀释后的样品10.00mL,置于内装50ml水的250mL碘量瓶中,加人10ml

碘化钾溶液和10mL硫酸溶液,迅速盖紧瓶塞后水封,于暗处静置5min。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浅黄色,加2ml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即为终点。

有效氯以氯的质量分数X计,数值以%表示,按下式计算:

X(%)=(V/1000)CM×100=5VCM

m×10/500m

式中:

V: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的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试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氯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35.453),

使用安全

次氯酸钠不稳定,应避光、密封保存,消毒液应现用现配;

次氯酸钠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注意避免对金属器械的影响;

次氯酸钠对织物有漂白作用,不应用作有色织物的消毒;

消毒时若有大量有机物时,应提高使用浓度且延长作用时间。

次氯酸钠有一定的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刺激性作用。其释放的氯可引起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空气中氯气达到3.5mg/L 时,可嗅到氯味;4mg/L时,停留1h可引起中毒。作业环境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7mg/L。

关联标准

GB19106-2003次氯酸钠溶液

GB19107-2003次氯酸钠溶液包装要求

醇类消毒剂

研究和使用较早的一类消毒剂,杀菌作用随着醇类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强;

属于中等水平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

作用较快、无色、无腐蚀性、基本无毒、廉价易得;

常用醇类消毒剂:乙醇、异丙醇。

乙醇(Ethanol,Alcohol)

又称酒精,分子式C2H5OH,分子量46.07,是研究和使用较早的一种消毒剂;

无色透明液体,有辛辣气味,易挥发,易燃烧,液体比重为0.8129,沸点78.5℃,闪点9~11℃,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

杀菌机理:

?使蛋白质变性乙醇作用于细胞首先起到脱水作用,乙醇分子进入到蛋白质分子的肽链环节,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

?破坏细菌细胞壁乙醇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渗透到菌体内使细胞破坏溶解;

?破坏微生物酶(尤其是脱氢酶和氧化酶)系统,阻碍细菌正常代谢从而抑制其生长繁殖。

消毒特性

乙醇对组织与无生命的物品有良好的消毒作用,特别适合皮肤消毒。主要用于杀灭细菌繁殖体;

作用较快,性质稳定,无腐蚀性,基本无毒;

不能杀死细菌芽孢,受蛋白质影响较大,作用浓度较高。

对细菌繁殖体的杀灭

75%的乙醇,5min内可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

60~99%乙醇5min内可杀灭湿布片上的大肠杆菌,但当该菌被干燥以后,获得同样结果,则仅需50~60%乙醇。

对真菌孢子的作用

75%的乙醇1~2分钟可抑制自然感染头发上的奥杜安氏小孢子菌的生长,若这种抑制达到100%时,则需接触1小时;

70~96%乙醇均具有杀死真菌孢子的效力。

对细菌芽孢的作用

乙醇对细菌芽孢几乎没有作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偶尔可检出细菌芽孢。

影响消毒作用的因素

浓度:常规消毒使用的乙醇为75%(V/V),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会使杀菌作用降低;

有机物:乙醇遇蛋白质可使之变性凝固,形成保护层而影响杀菌作用;

温度:温度升高,杀菌能力随之加强,但不明显。

应用

皮肤消毒

物体表面消毒

使用安全

一般使用浓度勿超过80%;

物品表面消毒前,应尽量清除表面沾附的有机物;

浸泡处理时,勿使物体带有过多的水分,以免稀释药液降低消毒效果;

保存时,应放于带盖容器中,防止有效成份挥发而影响效果。

用于消毒情况下,对人无毒,但个别人员对乙醇敏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红斑;

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800mg/L(1500mg/m3);

对一般物品无特殊损害作用,但可溶解醇溶性涂料。

配制

市售乙醇,若按体积计算浓度为95%,按重量计算,浓度为92.3%,现配制75%(V/V)乙醇,方法如下:

95%乙醇75mL,加蒸馏水至总体积为95mL即可。

关联标准

GB/T394.1-1994工业酒精

GB10343-2002食用酒精

醛类消毒剂

醛类化合物中,最早作为消毒剂的是甲醛,应用最广泛的是戊二醛;

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均可用于灭菌;

腐蚀性小,可用于金属器械;

主要缺点是刺激性和毒性;

甲醛、戊二醛、邻苯二甲醛……

含碘、含溴消毒剂

碘伏:碘与表面活性剂(PVP、聚乙烯醇等)及增溶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是一种优秀的皮肤消毒剂,于医院消毒中应用广泛;

二溴海因、溴氯海因:溶于水形成次溴酸(和次氯酸),杀菌力强,于水产养殖、工业水处理、泳池消毒等领域应用广泛。

酚类消毒剂

应用较早,种类较多,但真正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却有限,国内较常用的仅有煤酚皂(来苏儿)、氯二甲酚;

性质稳定,生产简易;

有特殊气味,杀菌能力有限,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长期浸泡可使纺织品染色,且损坏橡胶物品;

随着新型消毒剂的不断出现,加之酚类消毒剂本身固有的缺点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应用已越来越少。

双胍类消毒剂

性能稳定、无刺激性、腐蚀性低、使用方便,主要用于皮肤粘膜消毒;

难溶于水,一般制成醋酸盐、盐酸盐或葡萄糖酸盐使用;

属低效消毒剂,杀菌能力有限,对结核杆菌、真菌、细菌芽孢仅有抑菌作用,不能灭活乙肝病毒;

主要应用的是醋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聚六亚甲基胍等。

季铵盐类消毒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通式为R1R2R3R4NX;

季铵盐于低浓度下即有抑菌作用,较高浓度时可杀灭大多数种类的细菌繁殖体和病毒,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属低效消毒剂;

性质稳定,易于贮存,腐蚀性小,刺激性小;

使用较多的是洁尔灭(苯扎氯铵、氯化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铵)和新洁尔灭(苯扎溴铵、溴化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铵)。

其他消毒剂

4-异噻唑啉-3-酮;

环氧乙烷;

氯羟二苯醚(三氯生,玉洁新);

高氧化还原电位酸性水;

…………

化学消毒剂的正确使用

加强管理和技术培训;

正确掌握化学消毒剂使用浓度及计算方法,加强配制的准确性(C浓:V 浓=C稀:V稀);

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期限不得过期使用(多数化学消毒剂经稀释后其稳定性急剧下降,应现配现用);

防止消毒剂污染(中低效消毒剂使用过程消毒液可能检出微生物);

评估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消杀效果。

消毒剂的效果评估

微生物杀灭效果评估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消毒剂的效果评估

细菌繁殖体中化脓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ATCC6538

细菌繁殖体中肠道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8099

空气中细菌: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lbus)8032

细菌芽孢: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Bacillussubtilisvar.niger)ATCC9372

菌株选择

致病性真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ATCC10231和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ATCC16404

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疫苗株(Poliovirus-Ⅰ)

根据消毒剂特定的用途或试验特殊需要,还可增选其他菌、毒株消毒剂的杀菌效果会受到被消毒表面的类型、与被消毒的接触时间以及关联设施中的微生物种群的影响。消毒剂的生产供应商一般采用标准方法规定的微生物做效力评价测试,而这些实验菌株可能与用户实际环境中的微生物有较大差别。因此,消毒剂使用企业可用从自己环境中分离的微生物来测定消毒剂对这些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试验原理将定量的指示菌悬液加入消毒剂溶液中,作用一定时间。经中和剂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影响后,定量接种于平皿上,倾注培养基,经培养后计算其菌落数。与未经消毒剂作用的对照菌液平皿计数相比较,计算出杀菌率。试验材料

1、消毒剂

2、指示菌

3、培养基

4、中和剂

5、稀释液

6、电动混合器

7、恒温水浴箱

8、秒表

9、分度吸管及试管等

试验准备

菌悬液的制备:取菌种第三代~第十四代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8h~24h),用5.0ml吸管吸取3.0ml~5.0ml稀释液加入斜面试管内,反复吹吸,洗下菌苔。随后,用5.0ml吸管将洗液移至另一无菌试管中,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使细菌悬液均匀。

试验准备

2、中和剂鉴定试验(观察所用中和剂是否对测试消毒剂有良好的中和作用,

对试验用细菌以及其恢复期培养是否有害或不良影响)

试验步骤

(1)用无菌蒸馏水或磷酸盐缓冲液配制试验用菌悬液,浓度为1×108~5×108cfu/ml。

(2)将消毒剂用蒸馏水稀释至待测浓度,置20℃±1℃水浴备用。

(3)吸取试验菌液0.5ml,加入含消毒剂溶液4.5ml的试管中,迅速混匀且立即计时。

(4)待试验菌液与消毒剂相互作用至预定时间,吸取0.5ml菌药混合液,加入4.5ml经灭菌的中和剂中,迅速混匀。

(5)中和10min后,进行系列10倍稀释,分别吸取1.0ml样液(原液、稀释液),按活菌培养计数方法测定存活菌数,每管样液接种2个平皿。

(6)同时用稀释液代替消毒液,进行平行试验,作为阳性对照。

(7)细菌营养体试验样本于37℃温箱培养48h,观察最终结果;细菌芽孢试验样本于37℃温箱培养72h,观察最终结果;真菌试验样本于30℃温箱培养48~72h,观察最终结果。

(8)试验重复3次,计算各组的活菌数,计算杀菌率。

消毒效力评价:用杀菌率或杀灭对数值表示消毒剂杀菌能力。

杀灭对数值(KL)=对照组平均活菌浓度的对数值(No)-试验组活菌浓度对数值(Nx)

杀菌率=[(对照组平均活菌数-试验组活菌数)÷对照组平均活菌数]×100%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抗性

20世纪50年代人们首先发现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产生抗性。

微生物对消毒剂产生抗性必然导致消毒的失败。

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抗性(耐药性)是指某种对消毒剂的常用浓度不再敏感的菌株出现,也指那些于能杀灭或抑制绝大部分该种细菌的消毒剂浓度下不能被杀灭或抑制的菌株的出现。

细菌对消毒剂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1)细菌的天然耐药性(生化结构形成的耐药性):某些菌株具有特殊的结构,从而起到消毒剂屏蔽作用,产生天然耐药,如外膜蛋白、脂多糖等。

(2)耐药性获得的遗传学途径:细菌可通过获得质粒、转座子或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对消毒剂的耐药性。

(3)耐药性获得的酶学途径:这个途径是基因途径的延续,即细菌的耐药基因可产生某些酶,使消毒剂降解而表现出耐药性。

于实际应用中,可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或最小杀菌浓度(MBC)与标准菌株的MIC或MBC对比来判定微生物有无对某种消毒剂产生抗性。

防止产生耐药性的关键:保证所用消毒剂有足够的剂量,避免单一种类、低浓度消毒剂的长期连续使用。

感谢您的阅读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二、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集中由中心供应室处置。 三、根据物品的性能,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时应做到: 1、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用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剂或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前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置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5、戊二醛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灭菌。使用浸泡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时,要求将清洗、晾干待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消毒处理一般10-45分钟,灭菌处理需要浸泡10小时。按无菌操作方法取出,无菌水冲洗并擦干。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的检测,室内须通风良好。 四、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悉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 隔离技术与制度 一、建筑布局的隔离与功能流程 1、建筑布局:根据病人获得感染危险度的高低,将医院明确划分为低危险区域(清洁区、办公区、生活区等),中等危险区域(普通病房、普通门诊等),高危险区域(即污染区:感染性疾病门诊及病房)和极高危险区(如手术室)。应达到以下隔离要求: (1)各区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污染区域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生活区。

医院消毒隔离灭菌制度

一、梧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方案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院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方案。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医院内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备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各临床医技科室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任组长,各配一名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 二、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感染病例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监测有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种方法,全面综合性监测主要由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和报告,每月由感染科专职人员收集感染卡片进行统计分析;目标性监测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负责;如果病区发生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物品监测,确定是否为流行,找出流行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细菌室负有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病原体分离和耐药情况的责任,遇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承担相关的监测工作。 2、环境卫生学监测 (1)空气监测:日常监测由科室完成,重点科室每月完成一次对本科室重点区域的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一次对重点科室或区域进行监测。 (2)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主要由医院检验科和科室监控护士每月完成一次对本科室采样工作,细菌的分离和培养由检验科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一次监测,纳入质量控制考核标准。 3、使用中消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1)使用中的消毒剂每月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由医院检验科和科室监控护士完成;使用中的浓度监测由使用科室完成,并做好记录。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主要是高压锅的监测,每周由供应室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抽查。 三、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范医院感染管理 1、消毒产品的管理 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感染科参与消毒产品的购入、使用和用后处理的监督指导,具体包括产品购入的质量控制,使用中的监测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处理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成立由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主任和药剂科临床药学专业人员组成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定期检查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的情况,反馈检查结果,并根据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规划全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制定限用和轮换制度;临床科室应根据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原则和规范要求,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细则,接受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3、医院医疗垃圾的管理 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等制定医院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规定,临床医技科室应遵照医院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在垃圾产生的开始进行分

卫生室消毒记录表

卫生室消毒记录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XX卫生室 物表等清洁、消毒记 录 2017年度 环境物体表面及部分诊疗用品清洁与消毒 清洁、消毒方法 1、地面: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然后地面消毒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如旧报纸、旧棉布、卫生纸等)去除可见的污染物,采用湿式清,然后地面消毒用 1000mg/L~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2、物表:(是指室内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等的表面) 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然后用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当物体表面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湿式清洁,然后地面消毒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 30min。

3、仪器设备表面:使用干燥的清洁布巾或对仪器无损害的专用消毒湿巾擦拭。 4、其它:室内的治疗车、病历夹、听诊器等、电话、计算机键盘等使用清洁布巾(或75%的酒精、专用消毒湿巾)擦拭。 5. 空气消毒:紫外线照射40min 清洁用品的消毒 1、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先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擦拭地巾(或拖把)的清洗与消毒:先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注意事项 布巾、地巾必须分区使用: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本卫生室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为84消毒液)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76909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为做好医院消毒灭菌与隔离管理,减少医院感染,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隔离技术规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要求: 1、各科室根据工作特点制定本科室消毒灭菌与隔离管理制度,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长负责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与隔离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2、医院所有消毒器械、消毒剂,均应符合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要求,物资采购部门负责审查相关证件(卫生许可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等),负责对产品检查验收。 二、基础措施: (一) 布局流程应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二) 医护人员上岗应衣帽整洁,无菌操作应戴帽子、口罩,禁止穿工作服去食堂或医院以外的地方。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掌握六步洗手法和手消毒的操作步骤和指征。手消毒剂应注明开启日期,易挥发性的醇类产品开瓶后的使用期不超过30天,不易挥发的产品开瓶后的使用期不超过60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三) 环境清洁消毒要求:

1、空气净化与消毒:医院现采用自然通风、紫外线灯照射空气消毒方法,一般不使用化学法消毒空气。紫外线消毒:一般每天下班后或上班前进行空气消毒30分钟,室内有人时不能使用。每周用75%乙醇棉球擦拭灯管,每半年对灯管进行照射强度监测,辐照强度达不到要求时应及时更换;并有相应的照射、擦拭、监测记录。 2、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 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普通科室病房、门诊的地面、物体表面无明显污染时,每日湿式清洁2次。对治疗车、床栏、床头柜、门把手、灯开关、水龙头等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人员流动频繁、拥挤的诊疗场所应每天在工作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感染高风险部门(病房手术室、外科门诊手术室、妇科门诊手术室、供应室、检验科、口腔科、急诊室、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的地面和物体表面在清洁的基础上,每天消毒1次。当受到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消毒方法: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 (2) 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患者的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住院时间长者,每周更换,遇污染随时更换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的衣物。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 擦拭布巾、地巾应分区使用,标记明确。使用后先清洗干净,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晾干备用。 (四) 医疗器械、物品消毒灭菌要求: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医护人员上岗,必须穿戴好工作衣、帽;严禁留长指甲、戴戒指;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图书馆、会议室、行政办公室、离院外出及其他公共场所。接触传染病人应穿隔离衣、鞋、帽、口罩,禁止穿隔离衣、鞋等进入非隔离区。下班就餐,开会时脱去工作服。 2、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彻底清洗(擦拭) 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严格执行“双消毒”。 3、根据物品的性质、污染后的危害程度、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合适消毒灭菌方法。凡能耐受高温高压的物品,一律采用高压蒸汽灭菌。不耐受高温高压的物品,采用低温环氧乙烷灭菌处理。手术器械禁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4、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的范围和方法使用。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用高、中、低效消毒剂和灭菌剂。定期监测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科室自配消毒药液,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程序和所需浓度准确配制,并按要求监测、登记配制浓度、配置日期、有效期等。 5、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规范洗手,使用符合

要求的洗手设施。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或离开隔离病房,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脱去手套后,均应进行洗手和或手消毒;在进行外科手术前、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应进行手的消毒。 6、严格病区管理。卫生工具按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分别固定使用, 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物体表面、地面应保持清洁,湿式清扫;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应进行消毒处理。 7、病室每天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依据Ⅰ、Ⅱ、Ⅲ、Ⅳ类环境室内空气的消毒要求,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和时间对室内进行净化和消毒。 8、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等区域划分明确,标识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有效期内使用,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戴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隔离伤口用物立即处理不得进入换药室。换药包使用小包装,使用一次性无菌石蜡油棉球及油纱条。开启的药液须注明时间,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封存开启后输液瓶或袋需用“输液瓶口贴”。室内每天通风换气,清洁、消毒,抹布、拖把等用具应专用。有合格洗手设施。 9、消毒用碘伏及酒精注明浓度并每日更换,消毒瓶应加盖并每周灭菌2次。 10、常规器械灭菌合格率100%,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

医院消毒灭菌基础知识

医院消毒灭菌基础知识 (一)消毒隔离概念 1、医院消毒: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2、媒介物: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3、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例如医院内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4、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消毒。 5、清洁:用清洁剂洗净物品上的一切污垢。 6、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和繁殖体。 7、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彻底杀灭物品上的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 8、一般污染:一般病人接触后污染的物品。 9、特殊污染:接触肝炎、结核、爱滋病等特殊病人后污染的物品。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的物品。 (二)消毒液的配制 含氯制剂: 1000ml水加2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 1000ml水加4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 常用的爱尔施牌消毒片,有效氯含量500mg/片 适用范围:适用于餐具、环境、水、衣物、疫源地等消毒。

使用方法:浸泡、擦拭、喷洒等方法。 配制:用量具安要求配置,所需溶液现用现配。 消毒剂的使用与配制注意事项 片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 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 用于消毒餐具,应即时用清水冲洗。 消毒时,若存在大量有机物时,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 (三)各类物品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1、各种物体表面的消毒 ①地面消毒 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病原微生物。 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洗。 对致病性病原菌污染的表面(如:结核杆菌、肝炎病毒、HIV、禽流感病毒等),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洗,作用30分钟。 ②墙面消毒 医院墙面通常不需要进行常规消毒,当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或擦洗,墙面消毒一般为2.0m~2.5m高即可。 ③各类用品表面的消毒 室内用品(桌、椅、床头桌等)表面只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用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1.医院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灭菌、隔离、无菌医疗用品管理等规范, 全院工作人员积极参加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 2.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着工作服进食堂或离院外出。 3.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高 度危险性物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材和用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必须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低水平消毒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特殊感染病人(如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经消毒或灭菌处理。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适当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4.各类灭菌的无菌容器、无菌包、器械包等要有明显的灭菌日期标识,无菌物 品按灭菌日期封闭保存在无菌物品柜,一旦污染应再次灭菌。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严禁使用过期物品。 5.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 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消毒液定期更换,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6.常用医疗用品的清洁消毒灭菌。 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血压计及袖带保持清洁,袖带每周清洗一次,有污染随时清洗消毒,扎脉带、火罐一人一用,用后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如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等,耐高温的选择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洁干燥保存。体温表用1%过氧乙酸浸泡三步法消毒。 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氧气面罩、麻醉口罩、吸引器、雾化器等工具,耐高温的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洁干燥保存。 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器材,必须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蒸馏水。 7.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8.无菌容器及持物钳等定期灭菌,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的容器保持密封,定 期灭菌;碘棉签、酒精棉球、外用药、消毒液等注明开瓶日期与失效日期。 注射、抽血等一人一针一带。 9.病房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床头桌、床头、椅子、门把等,每日湿擦,保持清洁。拖把抹布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 10.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手术室、供应室、监护室、检验科等应每日清洁 消毒,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如使用紫外线消毒,要登记消毒时间、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11.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做好床单位终末消毒,床、椅、桌、墙壁及使 用后医疗用具等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 12.病人被褥、衣服要每周至少更换一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 廊清点。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1.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 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层流室、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应的措施。 2.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有原始记录。 3.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1.制定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2.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3.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四)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1.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常规与合格的标识目录和可使用范围(器械、穿刺包、换药碗、碘酒、酒精瓶、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2.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3.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带。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24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4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4小时。 4.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 (五)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六)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七)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微生物知识及消毒与灭菌知识培训试题

微生物知识及消毒与灭菌知识培训试题(2014) 姓名部门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的总称。 2.微生物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3.微生物的形态结构:、、、、。4.微生物的营养包括:、、、、。5.对______ 和______ 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对于针剂生产洁净室非常重要。 6.辐射灭菌法:辐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______ ,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一种是______ ,如可引起被照射物电离的X射线、γ射线。 7.过滤除菌的效果与滤膜的______ 、______ 、 ______ 、______ 等因素有关。 8.高压蒸汽灭菌法:超过一个大气压时,水的沸点高于______ ,反之亦然。此法适用于______ 和______ 的物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真菌属于______型微生物。 A. 真核细胞型 B. 原核细胞型 C. 非细胞型 D.多核细胞型 2.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是______ A.细菌 B.衣原体 C. 放线菌 D.病毒 3. 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______ A.干热灭菌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高压蒸汽灭菌 D.巴氏灭菌法 4. 下列那个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______ A.水 B.碳源 C. 细胞核 D.无机盐 5. 滤过除菌法要求最终过滤的滤膜孔径为______ A.0.22μm B.0.36μm C.0.45μm D.0.65μm 6. 低温间隙灭菌:将物品先用______加热1h,然后置20~25℃保存24h(或常温过夜),使其中残存的芽孢萌发成繁殖体,再用以上条件灭菌,如此反复三次。 A.30 ~40℃ B.45 ~55℃ C. 60~80℃ D. 85~95℃ 7. 新洁尔灭为我们车间常用消毒剂,其浓度为______ A. 0.01% B.0.1% C.1% D.10% 8.车间常用乙醇消毒剂的浓度为______ A. 75% B. 80% C.65% D. 70% 9.下列哪些是我们不常用的消毒剂:____________ A. 75%乙醇水溶液 B. 37%~40%甲醛溶液 C. 0.2%新洁尔灭 D. 3%来苏水 10. 高压蒸汽灭菌不常用条件为:____________ A. 115.5℃ 30min B. 121.5℃ 20min C. 126.5℃ 15min D. 200℃45min

第十七节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第十七节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消毒灭菌原则,应熟练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及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浓度、配制和使用方法。 2.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3.应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内窥镜选用化学灭菌法,如2%戊二醛浸泡灭菌等。消毒首选物理方法,如煮沸,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4.医务人员上班必须穿工作衣、戴工作帽,护士必须穿工作鞋;进入特殊区域(手术室、产房等)应换专用鞋。在传染病区应穿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口罩等。诊疗、处置工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应消毒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餐厅、会议室等公共场所。医护人员、保洁员非因工作需要,不到非本人工作的病区去。 5.治疗室、处置室、注射室等,应明确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并标志清楚。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母婴同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抽血室等区域应有严格的保洁、消毒隔离措施,必须设有紫外线灯消毒空气,每日一次(60分钟以上),紫外线灯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用指示卡监测紫外线灯强度一次,紫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周用95%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二次。 6.患者的安置原则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7.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集中送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科室用后应先初步去污,感染病与非感染病人使用的器械分类放置,每天供应室负责下收下送。收回的可复用器械按可复用器械清洗流程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则应先消毒,再清洗,然后再消毒或灭菌。与供应室交换前应在原科室用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初步浸泡消毒30分钟,浸泡容器应带盖。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8.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止血带、热水袋、冰袋、输液网袋、瓶盖启子等),使用时应注意保持清洁,使用后应根据污染程度进行清洁或消毒。无污染时可用一般清洁剂清洗,遇污染时先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

消毒灭菌知识点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清洁cleaning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 washing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 detergent 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 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9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 sterilant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3高度危险性物品 critical items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3.14中度危险性物品 semi-critical items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3.15低度危险性物品non-critical items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3.16灭菌水平sterilization level 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证水平。达到灭菌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采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

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制度

现代英语培训中心 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制度 一、环境卫生 1.建立健全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定人、定点、定期检查。 2.对地板、桌椅等经常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要消毒、清洗。 3.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4.厕所清洁通风,定时打扫并消毒。 二、个人卫生 1.学生自带水壶水杯,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做好消毒工作。 2.进出校门前后要洗手,用流动水或干净水清洗干净,经常保持清洁。 3.保护视力,室内要注意采光,损坏灯具等要及时修理保持环境舒适。 4.教职人员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保持仪表整洁,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开饭前用肥皂洗手。 三、消毒隔离制度 1.教职工及学生患传染病立即隔离治疗,校园立刻进行彻底消毒,患者待隔离期满痊愈后,经医生证明康复后才能上学。

2.教职工及学生家人或朋友中发现传染病人时应及时汇 报学校,并采取必要措施。 四、消毒产品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受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考虑到疫情的防范,一般消毒方法如下:a)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250-500mg/L)擦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擦净。 b)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250-500mg/L)用拖布湿式拖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洗净; 2、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手套,儿童请勿触碰。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有效氯浓度500mg/L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a)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为100比例稀释;b)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13%,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 c)含氯泡腾片(有效氯含量480mg/片-580mg/片):1片溶于1升水(具体配置应按使用说明操作); 3、75%乙醇消毒液可直接使用。其他消毒剂(如:威露士、滴露、蓝月亮等品牌日常家居类消毒剂)按产品标签标识以杀灭肠道致病菌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 4.消毒注意事项 (1).实施消毒前,应先做好清洁卫生;

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2016

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 为贯彻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现制定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如下: 一、空气: 1、开窗通风:目的是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 2、紫外线消毒:各治疗操作及特殊科室需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时,照射时间每日1次,时间为1小时,有记录。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 二、墙面与门窗: 1、每月定期清水擦拭,保持无尘与清洁。 2、门把手每日清水擦拭。 3、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 三、地面: 1、所有地面每天用清水擦拭1-2遍,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不同区域分开使用拖布,每次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洗净悬挂晾干。 3.每日清洁消毒应按顺序进行:从治疗室即清洁区开始,依次为办公室、值班室、病房或诊室、走廊、厕所,最后是洗手间即污染区。 4、如地面被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拖把分色规定: 清洁区(白色标记)值班室、办公室、治疗室 半清洁区(蓝色标记)走廊诊室、检查室、换药室污染区病房(绿色标记)病房 污染区洗手间(红色标记) 处置室病人体液(黄色标记) 三、医疗及生活用品 (一)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如监护仪、心电图机、听诊器、血压计及电脑、电话等: 1、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 2、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电话按键、鼠标等,每周用75%酒精擦拭1遍。

3、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或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二)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 1、每日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2次,上、下午各一次。 2、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或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三)病历夹、病历车 1、每周用清水擦拭1遍。 2、病历夹不应带入病房放在病床上。 (四)体温表、测温仪 1、体温表:流动水清洗擦干;含氯消毒剂500mg/L盖盒浸泡30分钟;冷开水冲净擦干后使用。 2、测温仪:每日用后用清水擦拭1遍,每周用75%酒精擦拭消毒1次。 (五)床单元(床、床头柜、桌、椅、凳) 1、每床一巾,每日用清水擦拭1遍。 2、擦拭布巾用后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3、病人出院后,对床单元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终末消毒。 (六)推车、轮椅等运输工具 1、每日清水擦拭。 2、必要时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四、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检验科等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物体表面和地面消毒分别采用500mg/L和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五、清洁用品的消毒 1、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拖地地巾: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3、注意事项:布巾、地巾应分区使用。 扬州新视野眼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6年3月修订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和物品 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四)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 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血液透析室、肛肠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关的措施。(二)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有原始记 录。 (三)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 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一)制定有无菌技术规程,护理人员严格 按照规程进行。

(二)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三)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四、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 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一)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规范与合格的标志目录及使用范围,由供应室统一处理。(二)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修订稿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消毒隔离处理规范 一、定义1.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 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2.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 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 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1.高效消毒剂:可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 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 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主要有碘伏、乙醇等。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 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如苯扎溴铵等。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1.2%碱性戊二醛:主要作用 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选消毒剂,灭菌作用10 小时。2.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 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浓度范围一般 为250-1000mg/L,作用时间为30-45分钟。如非感 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 mg/L 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 mg/L的消毒剂浸泡30 -45分钟,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可用500mg/L有效氯常规 擦拭地面,湿布可用500 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3.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各 种制剂, 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 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乙醇:属中效消 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医院也可用75% 的乙醇浸泡体温表。5.过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 差,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 等。对一般污染物品的消毒,用5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 分钟。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用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5分钟,灭菌时浸泡30分钟,15%过氧乙酸用于熏蒸消毒,2%过氧乙 酸用于喷雾消毒,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6.环氧乙烷:是一种 广谱、高效的气体,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是目前 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 7.双氧水:适用于创面的清洗.

消毒知识培训

消毒知识培训 消毒物品种类、消毒频次、消毒方法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 v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v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v预防性消毒:没有发现明显的传染源,但场所和物品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对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常用操作方法: l物体表面与地面:湿式清洁为主,每日1~2次; l清洁用具必须分区使用:教室、寝室与卫生间抹布、拖布分开使用与管理,杜绝“一把墩布四处拖,几块抹布到处抹”,“细菌大搬家”的清洁方式。 l清洁消毒应该有秩序、不遗漏、“Z”字形进行,一块区域用一面抹布一次擦完,不宜反复擦拭无序进行。 l卫生洁具各班专用专放并有标记。抹布用后及时清洗干净,晾晒、干燥后存放;拖布清洗后应当晾晒或控干后存放。 l紫外线灯管:使用寿命约一般1000小时;安装数量>1.5W/立方米,灯管距地面<2米;消毒时要将门窗关闭严密; *保持清洁,每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以免影响辐射效果; *紫外线消毒时避免小儿进入教室,消毒后开窗通风待臭氧散尽方可入内。 各物品消毒要求: (1)对玩具、书籍、儿童个人卫生用具(卧具、被褥等)、每两周至少通风晾晒一次。(2)不能湿式擦拭、清洗的物品,可用曝晒消毒;曝晒时不得相互叠夹,曝晒时间不低于6小时。 (3)儿童活动室、卧室应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至少10~15分钟。在外界温度适宜、空气质量较好、保障安全性的条件下,应采取持续开窗通风的方式。 如空气污染严重,不宜采用自然通风方法。每日应当采取其他方法对室内空气消毒2次。(4)餐桌每餐使用前消毒。可采用次氯酸钠类消毒剂消毒(使用浓度为:有效氯100~250毫克每升,消毒10~30分钟),但消毒后要用生活饮用水将残留消毒剂擦净。 (5)水杯每日清洗消毒,用水杯喝豆浆、牛奶等易附着于杯壁的饮品后,应当及时清洗消毒。 (6)反复使用的餐巾每次使用后消毒。擦手毛巾每日消毒1次。毛巾放消毒柜内消毒时应松放,以达充分消毒目的。 (7)户外大型器具、栏杆、走廊、门把手、水龙头、床围栏、楼梯扶手、椅子等儿童易触摸的物体表面每日消毒1次。坐便器每次使用后及时冲洗,接触皮肤部位及时消毒方可入内。 各物品消毒要求: (1)对玩具、书籍、儿童个人卫生用具(卧具、被褥等)、每两周至少通风晾晒一次。(2)不能湿式擦拭、清洗的物品,可用曝晒消毒;曝晒时不得相互叠夹,曝晒时间不低于6小时。 (3)儿童活动室、卧室应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至少10~15分钟。在外界温度适宜、空气质量较好、保障安全性的条件下,应采取持续开窗通风的方式。如空气污染严重,不宜采用自然通风方法。每日应当采取其他方法对室内空气消毒2次。 (4)餐桌每餐使用前消毒。可采用次氯酸钠类消毒剂消毒(使用浓度为:有效氯100~250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四)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 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产房、内窥镜、血液透析室、肛肠室、新生儿病房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关的措施。(二)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有原始记录。 (三)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制定有无菌技术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二)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 (三)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四、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一)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规范与合格的标志目录

及使用范围,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二)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三)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指示带。无菌3M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 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小时,铺无菌24盘不超过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小44时。 (四)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 五、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六、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上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七、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按传染病常规隔离,传染病人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知识试原题

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知识试题(护士长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高频接触表面 指被患者、医务人员或来访者的(手)频繁接触的环境和物体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设备开关与调节按钮等。 2、什么是随时清洁/消毒? 随时清洁/消毒指对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有可能对环境和物体表面造成的污染所开展的及时清洁/消毒的过程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的更换频率应有(空间)和(时间)的规定 2、高频接触物表面需要(更高频率)的清洁消毒 3、多重耐药菌污染区域需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4、特殊病原体污染的区域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及浓度,并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5、对频繁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实行一用一换,使用后的屏障物按医疗废物处置. 6、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 总原则: 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含氯消毒剂(1000mg/L——5000mg)/L浸泡、擦拭 3%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喷雾或熏蒸 7、大量(>10mL)的污染————(“覆盖消毒”)理念 8、空气采样前应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9、采样人员执行(手卫生),正确佩戴口罩、帽子 10、科室(每半年)监测一次紫外线灯管的辐射强度,并记录结果 11、整个取样操作应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12、每次处理医疗废物后均要用(流动水)洗手 13、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污点清洁/消毒)。 14、有明确病原体污染时,应根据(病原体)特点选择消毒剂 15、织物收集流程:护理人员穿戴整齐,(洗净双手),戴口罩,将推车推至床旁 采样方法: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 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端到指根再到指端为往返1次,共往返涂 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 13、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 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15、暴露规定时间后,由近及远收集平皿,及时送检 16、布皿高度:距地面~ 17放置平皿应由远到近 18、先布好点后再按顺序打开平皿 20、 21、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