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2012—2016年)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城市建设运行系统的充分整合与业务高效协同为目标,充分运用感知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获取的有一定标准规范的、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从而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和全新城市形态。

常州“智慧城市”将结合我市产业基础,立足常州实际,以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为特色,以产用互动为路径,解决在转型发展、民生保障、城市运行等方面的问题,成为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运行以及智能制造为标志的智慧城市,打造一流的智能制造装备名城。

本规划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江苏省信息化条例》、《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等编制,是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年限2012-2016年。

一、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信息化全面推进的五年,信息化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0年,我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为0.757,列全省第四。

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常州名优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为农服务信息系统。互联网宽带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通达。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全市建成了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2个、示范(试点)企业77家,产业服务示范园3家。信息技术助力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公共信息平台、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等新形式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系统建设和广泛应用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主要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80%,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率66%。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运行、法制监督、行政监察三大功能的全覆盖。“金审”、“金财”、“金税”等“金”字工程的建设推进了政务系统的管理

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项目初步建成运行。

。教育信息化基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获得较大提升

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获得较大提升。

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截止2010年,全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51.86万份。社会保障·市民卡已初步推广,逐步开始发挥服务公众的载体功能。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建成城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投入运行,实现110、119、120、122的应急联动。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产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是“十五”期末的3.6倍,太阳能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群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1.3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0.5倍。

以集约化为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以集约化为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全市互联网宽带普及率73%,全市3G网络用户34万户,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数占有线电视用户数比例为95%。我市基础通信管道集约化建设累计里程达到2962孔/公里。信息通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字电视、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接入,生活信息化主要指标在全省领先。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市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逐步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产业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从事企业、机关、公共机构信息安全保障的专业企业。

(二)存在问题及面临形势

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应用不够深入,农业农村、两化融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在装备制造领域,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度不够;政府信息化条块分割,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仍然滞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城乡社区信息化亟需加强;信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由于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严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困难,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十分巨大;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面临提高发展质量的压力、创新社会管理的压力、巩固生态文明的压力以及提升能力素质的压力。经济社会各领域正面临着全新挑战,迫切需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挖掘、实时整合、有效配置城市资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设想

(一)总体思路

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按照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社会应用智慧化为主线,围绕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运行模式、提高生活品质、保障城市安全等关键需求,初步建立政府规划、多方参与、示范引导、产用结合的建设模式,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智能技术产业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规划

充分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营造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2、多方参与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政府、企业、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推进体系,整合各类共享资源,增强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力。

3、示范引导

积极按照统筹规划、示范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针,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充分实践和验证“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先进性、模式的可复制

性和经验的可推广性,建立适合常州的建设模式。

4、产用结合

紧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大力推进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智能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以用促产,以产带用,产用结合,实现社会应用智慧化、产业升级智能化。

(三)建设方向

常州“智慧城市”建设将以计算机、信息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为手段,构建有关信息的感知、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以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和激励创新为特征,实现城市运行系统对各种需求的快速和智能化响应;以产业发展和社会应用为主线,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实现智能产业跨越式发展。全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智能化应用,带来美好生活体验。打造城市发展、治理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形态。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6年,覆盖城乡的泛在、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城市运行智能顺畅,生态环境宜居,居民生活幸福,“智慧城市”基本建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二)具体目标

1、社会应用智慧化目标

(1)生活智能便捷

。面向城市居民为服务主体,实现物智慧社区遍布全城

智慧社区遍布全城。

业管理、社区公共服务、养老服务和家居的智能化,提供一个安全、高效、便捷、舒适、温馨、使城市居民充满幸福感智能医疗全面覆盖。。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核的居住环境。智能医疗全面覆盖

心,构建社区卫生为基础的区域卫生网络;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智能医疗平台”;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智慧教育全民共享。。通提高预测预警和快速有效处置能力。智慧教育全民共享

过使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通讯、信息处理和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覆盖人生不同阶段的、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立体化、共享化教育体系和文化导向体系,实现全民智慧教育可智能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督。。建设涵盖市区的涉持续发展。智能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督

药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全市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平台和食品药品公众信息网,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全程监管覆盖,为市民提供消费之前的事先判断参考,并提供消费之后的监督手段。智慧旅游服务完善。通过建设位置服务终端、智能导游、安全监控与应急搜救、旅游应用管理等系统,深度全面地感知、获取城市旅游产业、城市旅游链路相关的数据信息,建成涵盖各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的智慧化旅游系

统,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便捷及时、详尽准确、体贴人性的旅

游信息和服务。

(2)城市智能运行

智能交通管理。实现80%公交、出租等公共服务车辆的

智能化和网络化,形成车辆与智能交通系统联动网络,实现

城区路网、重点区域和郊区主干道的车流的实时感知。实现

车流预判和分流的智能化,城区全部灯控路口实现交通信号

集中联网、协调联动,建设覆盖城区的交通道路违法监测与

分析系统,非现场执法比例达到80%以上。建设实时、准确

的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为出行者提供路况视频、出行路线诱

导、交通管制及实时路况信息等服务。城市空间实体可视化

管理。。建成涵盖地面建筑、地下空间、水资源、地质结构等管理

空间要素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为城市、经济、社会

管理需求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服务;建设人、地、物、组织

在虚拟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唯一标识以及与物理空间的映射

关联,支撑各类信息化应用可视化、关联化和智能化。城市

能源智能管理。。通过现场各类智能传感器、仪表和终端设备,能源智能管理

实施对电、水、气、油、煤、汽等各类能源从供应到使用全

过程的实时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形成能效评估报告;

根据综合能效评估,对现有节能用能提出诊断说明,采取科

学的节能技术和合理的调整用能时空节点,达到节省能源消

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建立完善的、耗,提高用能效率的目的。生态环境智能监测

智慧的全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环境空气、噪声等环境质

量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体系,制定统一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

境影响评价,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代表性强,安全可靠、

及时传输,促进数据间的互联互通,提升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智能城市应急处置。。通过建设覆盖广泛、反应灵敏的能力。智能城市应急处置

预警系统、协同作战的应急救援系统、资源共享的应急地理

信息系统、整合协同的组织系统,建成覆盖全市、统一指挥、

多级联动、反应迅速、多方协同、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应急

联动与指挥体系,实现城市重大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与

协调。

(3)政府智慧服务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深度利用。。形成政务信息的一次采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深度利用

集,多方共享机制;形成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管

理、更新和应用体系;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全面形

成;形成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深化开发和服务体系。政务系

统整合与协同。政务系统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完成民政、城

管、交通、卫生、环保等业务领域的整合与对接,核心业务

实现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络化的工作

社会管理信息综合集成。。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管理、协同。社会管理信息综合集成

安全生产管理、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和网

络舆情研判等社会管理核心内容的社会管理网。领导决策智

能化。。实现城市地理空间、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能化

公共服务等各类实时运行信息和分析数据的集成、建立领导决策模型,实现对领导决策信息的实时化、集成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支撑。

(4)企业智能运营

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建设一大批“智慧企业”。加强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及全流程集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实现供应链协同。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和提升加工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和产品以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基础装备等。推动企业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工业,发展少污染、无污染、低排放的产品和工艺,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功能,满足数字化安全生产监管要求。推进制造企业逐渐由产品生产转向服务,从以加工、组装、装配为主体的制造业转变为以产品、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主体的制造业,使制造业逐步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建成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综合性、行业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网络经济交易的重要节点。

2、智能产业目标

(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实现优势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实现工业控制、数控机床、生产自动化等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绿色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获得提升。

(2)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农村“新三通”(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智能制造、智能物流以及智能电网产业获得跨越式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与先进制造业进一步融合,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电子商务获得加速发展,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3)物联网产业

以建设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为目标,以应用为先导,以示范工程为依托,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形成融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4)云计算产业

发展一批面向政务应用、文化创意、医疗卫生、食品安

全、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安全可控关键技术和产品,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本地云计算配套企业,初步形成本地云计算产业链。

(5)信息产业

形成相对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明显增强,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信息安全以及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软件开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应用体系建设

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聚焦城市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全面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产品,逐步形成全面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立体化城市管理体系。在优化城市网格化管理、构建互动公交管理系统和形成环境感知与生态保护网络等领域实现迅速感知、智能处理和综合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聚焦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社会发展领域,逐步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为居民提供更为安全、便捷、健康、愉快、高效、绿色的智能化生活环境。在建立智能型教育体

系、新型的卫生医疗服务模式和促进社区服务方式转变等方面优化公共服务,形成新型服务形态。

加快优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全面覆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农民信息化综合素质。加强对农业精准生产、技术推广、疫病防治、质量监控、产品追溯、物流配送、信息发布、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精准控制和配套服务,促进智能农业发展。

深入实施“两化融合”,充分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着力推进企业的协同应用和集成创新,产生一批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的智慧示范企业。

(二)智能产业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统筹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向,明确各区域发展重点,加大促进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结合我市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数控机床及基础件、新型农业装备、工程机械、高端纺织机械、分布式燃气机组、大功率内燃机、新型储能装备、电动汽车、汽车部件,努力提高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和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开展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拉动包括电力设备、通信、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新能源等衍生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产业。。全力推进我市物联网研发应用,建设完善物联网产业

研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突破芯片、系统解决方案等关键技术,着力探索数据传输和应用市场,寻求差异化发展物联网产业路径。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提供企业、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物联网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批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物联网运营和服务企业,积极参与物联网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逐步完善物联网产业链,建设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云计算产业。。大力发展我市云计算配套产业,通过引进云计算产业

和培育一批云计算骨干企业,奠定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研究制定本地云计算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服务规范,杜绝新形势下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形成。形成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社会服务成本。

五、重点工程

(一)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工程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以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展为契机建设覆盖全市的高速信息网络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具有全面防护能力的信息安全体系,统筹建设全市的灾备中心、病毒防范、无线电监管、信息安全应急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有效保障网络、政务系统、重大民生系统以及各种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运行。建设覆盖全市的物联网基础环境,统筹建设全市物联网重点设备网络,建立智慧城市的感知基

云计算服务平台。。统础神经末梢,奠定“智慧城市”基础。云计算服务平台

筹规划定位三大“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电子政务的体制和机制,降低社会服务成本。制定“云计算”平台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有序推进云平台建设和应用。三网融合。。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统筹规划和管网融合

理三网信息网络资源,探索三网融合协同机制。

(二)应用集成平台覆盖工程

感知网络的整合。。

建设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核心平台。感知网络的整合通过整合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多种感知专业网络,实现对城市感知网络的统一监控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运营感知数据的统一分析与优化,从而实现对城市运营的智能数据的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城市级的智能管理;智能数据的整合

信息共享,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挖掘分析,实现数据从部门级到城市级的提升;智慧应用的整合。通过基础能力、服务与流程的全面集成,统一整合城市运营和产业,实现城市一体化运营。同时,基于应用聚合门户,提供统一的智能应用服务,实现整个智能城市运营产业链的高校协同。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集约化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设开放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建

设,提升城市规划、管理、卫生、教育、文化、人口等领域

。以现有的

全市统一人口基础数据库。

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全市统一人口基础数据库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逐步整合公安、计生、社保、民政、教育、卫生、统计等部门与人相关的基础信息,建成标准统一的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全市统一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以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的法人信息为基础,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规范化运行、管理、共享体系。全市统一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应用。在现有空间地理数据库基础上,以“一张图”为总体目标,按统一标准,规范整合城市空间、土地等数据资源,建立统一“底图”,加强共享利用。

(四)城市运行可视化工程

依托公共安全技术防范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应用平台,整合优化全市公共视频监控资源,建设政务部门视频资源互联共享平台,为公安、城管、教育、卫生、环保、交通运输、供电、水利、燃气等政务、经济和民生领域提供视频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建立共享机制,实现城市运行信息的可视化管理。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可视化信息管理在现代城市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公共安全、社会管理领域向智能管理过渡。

(五)智慧城管工程

在现有“数字城管”的基础上,围绕重点领域,以RFID、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信息终端为主要载体,架设覆盖城区的感知网络。探索以路灯、重点楼宇、电信基站等为主要物理载体的城市多功能感知终端布局计划;支持在有条件的楼宇布局安装具有节能、安防、视频监控等智能功能控制的传感器,提升楼宇智能化水平。

(六)智能交通工程

构建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交通监控平台、公安应急系统、各GPS运营公司监控数据共享平台等资源及其他公共资源,深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形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

(七)智慧医疗工程

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智能卫生信息系统。加快建设以市区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院信息平台、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体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以防控监测和应急处置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以市民数字健康服务、数字化医院管理、数字化防控处置和数字化绩效监测为标志的“智能卫生、健康市民”建设目标,基本构建起一个以人的健康信息为主导的区域卫生智能化体系。

(八)智慧社区工程

集约化建设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事务管理、台帐管理、一站式受理、便民服务查询、经济信息服务等功能,促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网和家庭智能终端,在智能家居、社区医疗、物业管理、家政护理等诸多领域,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信息化、快捷化的生活空间,构建户户联网的全新的社区形态。

(九)智慧生态工程

形成多层多元的环保网络,进一步加强对绿化、湿地、气象、地质、河塘、水源、大气、噪声、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充分整合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打造集迅速感知、智能处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生态保护系统。

(十)智慧旅游工程

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新一代通信网络等技术,整合并开发激活常州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以融合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通过在旅游体验、行业管理、智能景区、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

以全新的旅游形态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激发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十一)智慧教育工程

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广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教育资源普及化共享。

(十二)智慧社保工程

以“市民卡”工程为载体,实现全市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一卡通”。通过对全市社会保险综合业务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搭建起规范的社保业务管理体系、严密的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争取实现异地办理、网上查询和电子申报等功能。建设全市统一的劳动保障业务资源数据库,逐步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智慧企业工程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建成10家以上省级或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家以上省级或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000家以上企业通过实施两化融合工程实现转型升级,打造一大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智慧企业”。培育两化融

合示范区、试验区以及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产业服务示范园。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市建成5个以上省级或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5个以上省级或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产业服务示范园。推进生产性信息服务向制造业企业全过程渗透,支持生产性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对接,推动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发展。以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支撑,构建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污减排及安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六、重点产业

(一)智能制造装备

以“量质并举、以质驱动”为主线,以“智能化、集聚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以常州智能产业园、天合太阳城、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作为载体,大力发展智能电网装备、智能轨道交通装备、大型工程机械、新型农业装备和智能专用装备、基础制造装备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确保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核心企业做强做大,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技术取得突破。大力实施关键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培育、重大装备开发、产业载体建设四大工程,继续保持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引领发展区和集聚地。

(二)物联网

突破新型传感器及传感节点、组网及协同处理和应用系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概要

目录 一、城市概况 (1) 二、编制背景 (1) (一)基本背景 (1) (二)发展形势 (2) 三、规划重点 (3) 四、主要内容 (4) (一)城市发展目标 (4) (二)城市性质、规划年限、范围和规模 (6) (三)市域规划 (6) (四)市区规划 (7) (五)中心城区规划 (7) (六)综合交通规划 (9)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0) (八)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11) (九)城市水系与绿地系统 (12) (十)重大基础设施 (13) (十一)城市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布局 (14) (十二)近期建设 (16)

一、城市概况 常州,又称“龙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沪宁线中段,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北倚长江、南濒太湖,市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2009年常住人口445.18万人。 “十一五”以来,常州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是2005年的3倍;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1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574.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61.1︰34.6调整到2010年的3.4︰56.0︰40.6;2010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700万人,为2005年的2.1倍。随着“拓展南北、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三城融合、南北建新”,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明显提升,形成“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不断突出城乡规划的龙头地位,促进全市城乡建设的有序开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背景 (一)基本背景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1996年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1/ 22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1 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综合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城市综合管理的综合协调与沟通方面,仍然不尽完善。城市管 理工作尚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改善城市 管理体制加以解决,有些属于加强法治建设范畴。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 可以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段参与城市管理,辅助解决上述问题中的部分内 容,使城市管理形成法制、行政、技术手段“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是今后城市综 合管理发展的必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正以其信息海量化、 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表现丰富化等优势,成为现代 化城市管理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国许多地方早在年就着手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到现在已是遍地开花。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加强,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 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 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建设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组织保障、建设管理保障、运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人才队伍保障);打造集成、高效的数据中心平 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建成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各种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显著提高城市管 理能力和应用效果。 智慧城市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性与全局性的系统设计,将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并全面带动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 设施和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等技术,清晰梳理城市级基础设施和行 业应用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和竖井式建设,实现安全、可靠、开放、集约共享的智慧 城市系统。智慧城市围绕下述服务和支撑能力进行建设: 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具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等能力。通过创 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环境,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信息亭都多 种方式获得信息和政务服务。 3/ 22

常州BRT简介

Brt简介 BRT历史 快速公交系统30年前起源于巴西的库里蒂巴市,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城市通过仿效库里提巴市的经验,开发改良建设了不同类型的快速公交系统。BRT系统在类型、容量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反映出它在运营方面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大运量公交系统与生俱来的灵活性。BRT既适用于一个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市,同时也适用于特大型都市。库里蒂巴的公交出行比例高达75%,日客运量高达19万人。 特点 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公共交通形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快速公交系统采用先进的公共交通车辆和高品质的服务设施,通过专用道路空间来实现快捷、准时、舒适和安全的服务。 组成部分 专用路权 通过设置全时段、全封闭、形式多样的公交专用道,提高快速公交的运营速度、准点率和安全性。 先进的车辆 配置大容量、高性能、低排放、舒适的公交车辆确保快速公交的大运量、舒适、快捷和智能化的服务。 设施齐备的车站 提供水平登乘、车外售检票、实时信息监控系统和有景观特色的建筑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与快速方便的上下车服务。 面向乘客需求的线路组织 采用直达线、大站快运、常规线、区间线和支线等灵活的运营组织方式更好地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 智能化的运营管理系统

运用自动车辆定位、实时营运信息、交通信号优先、先进车辆调度,提高快速公交的营运水平。 建设目的 由于机动车发展过快,导致能源紧缺、能源价格昂贵,城市交通日益拥堵,城市环境恶化,快速公交系统被国际公认是应对上述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世界上交通拥堵状况严重的城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正在纷纷实施快速公交系统。 一个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并重。发展建设公共交通系统,可以顺应以上两点需要。一个高效、可靠的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率、减缓交通拥堵、减少车辆污染物排放、降低能耗,以及大容量地集散乘客,可以保护环境、节省自然资源、节约居民出行时间、保护公众健康、刺激经济发展、降低对原油的依赖、促进社会平等、维护城市和谐、加强社区凝聚力。 建设快速公交系统(BRT)是贯彻国家公交优先战略: ★曾培炎副总理2004年6月24日在建设部部长报送的《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汇报》上批示:建设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引导各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温家宝总理2004年6月25日在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汇报》上批示: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 ★ 2004年,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38号文]: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运营系统是利用大容量的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运营并由专用信号控制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具有交通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点,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具备条件的城市应结合城市道路网络改造,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 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号):(一)大力发展公共汽电车。(二)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三)适度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 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数量集聚增加,许多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的程度日益严重,公共汽车的运营服务水平逐渐下降,特别是公交的运营车速低于每小时15公里。公交出行速度、慢、准点率低、舒适性差是公共交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快速公交系统的优势: 许多人也许会担心,开辟公交快速专用道后,城市紧张的道路资源会不会更加紧张,城市的道路拥堵是否会更加严重。如果我们理清了城市道路资源的分配原则,就会发现这样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按照正确的城市道路管理理念,城市的道路资源不应该是按照“车”来分配的,而是按照车辆运载的“人”来分配的,一种车辆运载的人越多,那它就应该享受更多的道路资源。所以,同一道路上快速公交车道畅通无阻,普通车道拥挤不堪,这对车辆是不公平的,但对人却是

江苏省常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2019年08月23日xx学校高中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题。 1. 图中曲线①和③分别表示(对北半球而言的)() A. 冬至和夏至 B. 夏至和冬至 C. 冬至和春(秋)分 D. 春分和秋分 2. 该地点最可能是() A. 呼和浩特(41°N,112°E) B. 墨尔本(38°S,145°E) C. 旧金山(37°N,122°W) D. 巴西利亚(15.5°S,48°W)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3.图为“西班牙农业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甲、乙、丙三地农业对应正确的是() A. 甲—乳肉畜牧业,乙—谷物种植业和养羊业,丙—葡萄、柑橘、橄榄和蔬菜 B. 甲—葡萄、柑橘、橄榄和蔬菜,乙—谷物种植业和养羊业,丙—乳肉畜牧业 C. 甲—乳肉畜牧业,乙—葡萄、柑橘、橄榄和蔬菜,丙—谷物种植业和养羊业 D. 甲—谷物种植业和养羊业,乙—乳肉畜牧业,丙—葡萄、柑橘、橄榄和蔬菜 2. 甲农业区农业生产有利的气候条件是() A. 市场需求量大 B. 光照充足 C. 雨热同期 D. 温和湿润 4.下图为“沿20°E经线地形剖面图和某季节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三地中( ) A.甲为地中海气候,乙为热带沙漠气候 B.乙和丙都是热带沙漠气候 C.乙和丙都是热带草原气候 D.甲为地中海气候,丙为热带沙漠气候 2.此季节( ) A.甲地高温干燥 B.乙地草木枯黄 C.丙地森林茂密 D.丁海区飓风频繁 5.下图反映了某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读图回答1~2题。

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 (4)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城镇体系 (8) 第二节空间管制与协调 (11) 第三节交通网络布局 (14) 第四节产业发展规划 (15) 第五节风景旅游规划 (16) 第六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18) 第七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9)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 (23)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3) 第二节市区用地布局结构 (23) 第三节市区四区划定 (25) 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 (26) 第五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29) 第一节居住用地 (29)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30) 第三节工业用地 (34) 第四节仓储用地 (36) 第五节城市设计引导 (37) 第六节地下空间布局规划 (41) 第七节旧区更新 (41)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43)

第一节对外交通 (44) 第二节市域交通 (49) 第三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 (50) 第四节公共交通 (54) 第五节城市停车设施 (57) 第六节城市交通发展对策 (58) 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第二节城市水系规划 (64) 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66) 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71) 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 (71) 第二节历史城区 (71) 第三节古镇古村落 (73) 第四节历史文化街区 (73) 第五节文物古迹 (75) 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76)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77) 第一节城市供水 (78) 第二节污水处理 (80) 第三节雨水排放 (84) 第四节燃气 (85) 第五节供电 (86) 第六节供热 (88) 第七节邮政 (90) 第八节电信 (91) 第九节广播电视 (92) 第十节信息化建设 (94)

常州项目介绍2013.5.27

光大国际常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简介 一、项目概况 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采用BOT模式投资、建设与运营的常州市市政基础重点工程,投资总额为4.1256亿元人民币,建设运营期为25.5年,占地面积75 亩,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约27万吨,年发电量约8615万度。 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07年6月5日开工建设,2008年11月1日并网发电试运行,2008年11月20日转入商业运行。 二、生产工艺 本项目生产工艺由比利时吉宝西格斯公司引进,关键设备均系国外引进设备,焚烧炉采用2台日处理垃圾400吨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西格斯往复式机械炉排炉,配臵2台蒸发量为31.05吨/小时的余热锅炉,控制系统DCS采用美国FOXBOR公司的I/A serise系统。 三、获得荣誉 1、验收获高分:2009年2月21日江苏省建设厅达标投产评估考核综合得分为98分,综合评价等级为A级,系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同行业项目验收最高分。 2、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常州市外事参观接待基地、常州环保教育示范基地、常州市环卫志愿者教育基地、常州市环卫行业文化活动基地。 3、荣获政府诸多奖励: 绿色中国2011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 首批江苏城建示范工程

江苏省园林林式单位、 江苏住建系统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 江苏省住建系统工人先锋号 常州市市政优质示范工程 常州市金龙杯优质工程 常州市卫生先进单位 2012年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无害化评定等级AA级 2012市青年文明号奖 四、各级政府领导评价 1)201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张文台上将率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一行40余人莅临公司考察,认为项目运行很成功,光大国际在中国城市垃圾处理方面贡献大。 2)2012年3月3日江苏省副省长徐鸣率江苏省污泥处臵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现场调研组(由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谢润盛、省政府办公厅熊鹰、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省住建厅副厅长王翔、省环保厅科技处处长黄益斌、省环保厅环科院院长吴海锁、省环保厅固废管理中心主任方斌斌、省住建厅城建处长王守庆等十一人组成)考察调研光大国际投资建设与运营的常州能源公司。调研组认为光大国际常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做得不错,实现了花园式垃圾焚烧发电厂与居民小区和谐共存,值得在全省推广示范。 3)2012年4月5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常州市市长姚晓东陪同下视察项目,认为项目环保治理效果好。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关于常州市近年来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常州市近年来发展调研报告 专业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________****8* 姓名: ________88 _____________ 学号: 1214048iih 一导言: 1. 调研时间: 2014年寒假期间。 2.调研方法:实地考察、上网、文字资料。 3. 考察内容:家乡近年来变化情况 二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还不到30%,与低收入国家相近,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三十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相差更远。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地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成为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区域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载体。 一、常州市总体的概况: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

常都市圈。常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2012年常州市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内位居第六位,GDP达到3969亿元。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1949年设市,经度:119.95 ,纬度:31.78。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37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68.68万人。 工业强镇、商贸重镇。 二、常州市近年来的改革: 1953年1月1日,常州市为省辖市。 1958年,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常州市划归常州专区领导。 1959年,常州专区改为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仍迁驻镇江市。常州市划归镇江专区领导。 1960年,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 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领导。[3]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镇江地区的武进、金坛、溧阳县划归常州市领导。市区设广化、天宁、钟楼、戚墅堰、郊区5个市辖区。常州市共辖3县5区。 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广化区,将原行政区域分别归到钟楼区和天宁区。撤销溧阳县,改设溧阳市(县级)。常州市共辖1市2县4区。 1993年撤销金坛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金坛市。 1995年调整市与武进县行政区划:将武进县的龙虎塘镇、新桥镇、百丈乡、圩塘镇划入常州市郊区管辖。国务院1995年6月8日批准:撤销武进县,设立武进市,市人民政府驻湖塘镇。 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郊区太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武进市雪堰镇 三、常州市经济的发展: 2012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00.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42.7亿元,增长11.6%。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1:54.5:42.4调整为3.2:52.9:43.9,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85036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3471美元。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常州人盛宣怀倾注毕生精力从事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创造了第一家电信企业等11项“中国第一”。清末民初,常州纺织、机械、食品等近代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06年出现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晋裕布厂,1932年,著名实业家刘国钧建立了纺织染联营模式,在三十年代具有首创意义。常州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1979年9月,常州市民高钧创办了高钧记五金修配作坊,成为改革开放后常州市第一家个体户;1988年,高钧创建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作为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常州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形成农业机械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输变电产品制造业规模名列全国第一,并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轨道交通车辆与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苏政复1996(147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转移;为适应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我市调整市区部分行政区划,市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扩大至1864平方公里;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江苏省委、常州市委明确提出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必须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新时期的常州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 第二条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0]17号); 4.建设部《关于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 7.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8.中共常州市委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9. 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施意见;

10.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 11. 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 12.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条指导思想 1.坚持规划的超前性。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瞻远瞩,从长计议,以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先进城市水平,从城市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研究常州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 2.坚持规划的科学性。立足常州的自然、区位、交通等条件,科学确定常州城市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重视近期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3.坚持规划的整体性。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视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分重视与各辖区城市资源的整合,谋求共同繁荣;十分重视远近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和城市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 4.融贯生态城市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贯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目标,确立各类区域的生态管治要求,谋求良好的城市生态和宜人的人居环境。 5.融贯特色城市理念。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从常州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出发,努力塑造富有常州特色的常州城市形象。 6.融贯经营城市理念。贯彻效益优先原则,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用地,优化建设时序,谋求集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第四条规划重点 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所规定的内容编制,重点突出下列内容: 1.城市功能定位; 2.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常州简介

常州简介 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文化古城,常州也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她位于江苏省的南部、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常州现辖金坛、溧阳二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全市面积438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60万人。 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为避让王位来到这里。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后来又以毗陵,晋陵,兰陵为市名。一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才定名为常州。此外常州还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自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的1300多年间,常州就涌现出15名状元,8名榜眼,12名探花,1947名进士。中试人数之多,令朝野震 1

惊。清代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在他的高才篇中就发出了“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赞叹。 近现代到当代,“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实业家盛宣怀、刘国钧,语言学家赵元任,数学家华罗庚,医学家吴阶平,书画大师刘海粟等名贯中外。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常州籍院士有56名。在全国位列第4。清代常州籍的文学家、诗人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对常州地区名人辈出最好的总结。 常州是一座交通非常发达的城市。自古就有“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之称,现在京杭大运河、高速公路、江苏第二大机场等构成了常州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2008年1月1日开通了快速公交(BRT),是江苏省内首个快速公交系统。另外城市公共交通发达,市区内100多条公交车大多可以享受空调车1元刷卡6折的优惠,是继北京以后全国第二个给与市民公共交通优惠的城市。 常州还是科教名城,作为全国第一家以高等职业教育 2

城市小报之常州

城市小报之常州 常州是一座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有“龙城”之别称,也是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 常州是齐梁故地,名人辈出。“常州三杰”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戏剧家洪深,教育家史良,实业家盛宣怀,“纺织大王”刘国钧,美术家刘海粟,数学家华罗庚等等,他们在近现代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常州的骄傲。 常州有丰富的物产,天目湖砂锅鱼,常州梳篦天下闻名。常州的风味小吃更是让人垂涎欲滴。有大麻糕、加蟹小笼包、银丝面、鸡汤菜肉馄饨、酒酿元宵等,让人眼花缭乱。大麻糕一出炉,香味浓郁扑鼻,色泽黄润而不焦,咸甜适度而不腻,香酥可口而不脆,色、香、味俱佳。而加蟹小笼包呢,蟹油金黄闪亮,肥而不腻,蟹香扑鼻,汁水鲜美,皮薄有劲,馅心嫩滑爽口,配以香醋、姜丝佐食,其味甚佳。让人留恋忘返! 常州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如:天宁寺、中华恐龙园、淹城……有人说,晚上的天宁寺宝塔很美丽,灯光闪闪,多么的璀璨啊!而且人站在最顶端看下去整个常州城都一览无余。恐龙园也非常的好玩,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到中华恐龙园去玩,那里可好玩了,有好多新奇的项目玩起来很刺激,每次去我都玩得好兴奋。一到夏天恐龙园就有水世界,大家都在水中嬉戏打闹,别提有多高兴了。淹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古都,现在旅游参观的人也非常的多,里面还能烧烤,还可以去野生动物园看看小动物。 常州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常州的变化日新月异,让我们目不暇接。瞧!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立交桥横架长空,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快速公交让出行更方便。广场上,公园里,街道旁,无论白发苍苍的老人,充满朝气的青年,还是呀呀学语的儿童,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一到晚上,整个常州都沉浸在灯火之中,一盏盏灯映照在水中,宛如一条条水蛇在水中游来游去呢! 啊,常州真是个美丽的城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发展得更美好!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完整版v2)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完整版v2) 2019年11月

目录 1前言 (1) 2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4)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7) 3“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10)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10)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10)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10)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1)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1) 4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2) 4.1建设目标 (12) 4.2建设原则 (13) 5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4) 5.1总体框架 (14) 5.2技术架构 (15) 5.3应用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9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20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20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独特的对外交通功能。 ②政治:政治功能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商贸:随着权力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削弱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 逐渐增强,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历史上韩城为人才荟萃之地,士风醇茂之区,胜迹文史之乡,世人皆称韩 城为“文史之乡”。 总结:韩城城市上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老城为载体的总体布局特征。因此老城的功能既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即老城是城市的对外交通、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韩城至北京的直达列车的开通以及西禹高速公路在韩城新城区下县口 的设置,缩短了韩城与北京、西安的时空距离,也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 机遇。 ②居住:随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房地产业迅速 兴起,居住功能成为韩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 ③行政办公:目前韩城市形成了自龙门大街到桢州大街之间,沿太史大街两侧长达 1800余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④文化教育 ⑤能源工业:象山区目前分布有韩成矿区局的煤炭工业采掘点——象山矿。 总结:由于老城区的对外交通、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被大量置换到新城,而新城地势较高,环境更为优越,使得老城与城市主导功能脱离。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 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以及完善的旅 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 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①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类别构成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新)

1................................................................................................................... 前言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7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 (7)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7)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8) 4 .........................................................................................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8 4.1建设目标 . (8) 4.2建设原则 (9)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10 5.1总体框架 .. (10) 5.2技术架构 (11) 5.3应用体系 (12)

常州轨道交通

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常州还是季子故里,近代工业发祥地,现代装备制造城,银领摇篮,科教名城。 2003年市规划局开始组织编制《常州市规划交通线网规划》,2 常州轨道交通规划图 006年2月市政府批准了《常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同年9月,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随后,市建设局组织编制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今年7月,常州市相关部门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了上报前的优化和完善。轨道交通的规划工作得到了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市政府要求,2006年5月,市规划局根据线网规划成果对轨道交通1-4号线的建设用地进行了规划控制,为轨道交通的建设预留了空间。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比如现在正在施工的城际铁路北广场建设项目,已经为轨道交通1号线预留好了接口,京沪高速铁路常州站等也都考虑了轨道交通建设空间的预留问题。” 我市为何要建轨道交通 近几年机动车快速增长,据交通流量调查,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容量已基本饱和。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现代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是解决常州长远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

建设轨道交通可以为沿线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机遇,从而支持、引导城市“分散组团式”空间布局,促进市中心区和外围组团的协调发展。 建设轨道交通还是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轨道交通建成后,常州市将更好融入长三角1小时、2小时交通圈中。 作为绿色交通方式之一,轨道交通能有效减轻交通污染,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同时 一期拟建设1、2号线全长53.92公里 根据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编制完成的规划,我市的轨道交通由4条线组成,全长约12 9公里。1号线一期工程北海路至南夏墅段,长约34.06公里,经过京沪高铁常州站,市民广场、常州火车站、文化宫、同济桥、武进区政府、大学城等站点。2号线一期工程城西中心至颜家段,长约19.86公里,经过青枫公园、勤业路、怀德桥、延陵路,从朝阳桥附近往北,再经过东方路到达戚区行政中心。1号线与2号线的交叉点位于文化宫。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还特别明确指出:目前申报的规划方案还只是待批规划,包括建设时间、建设规模、站点设置、线路位置等内容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最终确定。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资金需求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论述论证。目前我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刚刚上报省发改委、建设厅。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希望这次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和批复,我们将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工作,争取早日建设常州市的轨道交通。” 1号线(北海路至南夏墅段)的线路走向具体为:北海路站——规划常新路——辽河路——通江路——黄河路——黄山路——晋陵北路——飞龙路——新堂路——新丰街——和平路——清凉路——花园街——大学城——凤栖路——南夏墅站。北海路站——大学城南站段采用地下线。近期工程共设站27座。 2号线线路走向:城西中心站——星港路——勤业路——怀德南路——延陵西路——延陵东路——丽华北路——青龙西路——东方路——颜家。近期工程共设站13座。 正式上报方案

国内外城市形态发展综述

1工业文明前期 公元前1500年,商朝盘龙城遗址一号宫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寝后朝” 式建筑布局事例 公元前1100年,我国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开国之初就有了满足等级制度需要的城市形态的规划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制度代表了正统的体现王权意志的营造观念和理论。 几乎同一时期,《管子》一书提出了与《周礼.考工记》截然不同的灵活性、因地制宜、遵从自然的观点。《管子》中的“乘马”曰:“因天材,就地利。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则”,“凡例国度,非于广州之上,比于大山之下,高毋近旱而水租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重要贸易城市米利都出于“商业的殖民地系统需要” 发明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棋盘方格网都市形式。 于此同时,希腊发明了最早的神居广场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防御和避风的八角形城市方案。 15、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弗朗切斯科.迪乔治在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上, 制定了一个道路按放射状、中央有圆形纪念建筑物的城市方案。“统一完整的构图轴线方法直接影响了17、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布局实践,其美学构图上的作用和意义影响至今。 2工业文明时期——历史进化的转折点

西方18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城市自然有机发展的传统。 刘易斯.芒福特认为“1820-1900年之间,大城市里的破坏与混乱状况简直和战场上一样“。城市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种种危机。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欧文和傅里叶关于理想城市的设想和实践。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他的著作《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在认同工业文明的前提下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体系进行研究,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极限的概念,而是城市群体有机组合。 霍华德认为,城市的扩散、疏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应该以组成城市联盟的形式来解决。在保持田园城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的同时,达到与大城市同等的公共生活质量。这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871达尔文《人类的起源》预言了一个微茫的希望——“人类还可以继续提高到一个更加伟大的幸运命格“。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可以沿着交通轴线呈带状无限制发展。”带型城市“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得到了新发展,并逐步演变出”连续功能分区“的思想。 1889年卡米罗.西特发表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城市建筑艺术》。他系统调查分析了欧洲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遗产及其艺术价值,并首创现代建筑的“视觉艺术“准则。

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目录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1) (一)现实基础 (1) (二)面临形势 (2) 二、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2) (一)总体思路 (3) (二)总体目标 (3) 1、基础设施 (3) 2、政务协同 (4) 3、公共服务 (4) 4、智慧产业 (5)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5) (一)主要任务 (5)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 2、加快统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6) 3、扎实推进智慧产业 (7) (二)重点工程 (9) 1、政务协同 (9) (1)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 (9) (2)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9) (3)信用体系建设 (10) 2、城市管理 (10) (1)智慧应急 (10) (2)智慧治安 (11) (3)智慧城管 (11) (4)智慧交通 (11) (5)智慧能源 (12) (6)智慧生态 (12) (7)智慧安监 (12) 3、社会事业 (13) (1)智慧教育 (13) (2)智慧医疗 (13) (3)智慧社保 (14) (4)智慧文化 (14) 4、公共服务 (15) (1)智慧物流 (15) (2)智慧旅游 (15)

(3)智慧房管 (15) (4)智慧社区 (16) 四、保障措施 (16) (一)加强组织领导 (16) (二)切实抓好落实 (17) (三)确保资金投入 (17) (四)夯实人才基础 (17) (五)保障信息安全 (18) (六)加大宣传力度 (18)

为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机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及国际化的深度融合,以“智慧”为引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改善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我市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完善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建成了以电信宽带城域网、广电有线电视网、移动光纤接入网和3G无线数据网等为支撑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社会信息化领域不断拓展。“十三五”期间,政府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化应用平台不断丰富,基本建成信息畅通、政府高效、服务便捷的电子政务体系。教育、卫生、社保、社区管理、公安消防、城市规划、市政公用等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