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文章在提出问题的性质、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方面对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

赵树理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民中长大,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他自己是一个农民,他了解农民的习性。赵树理曾经以山西,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事农村工作。所以他知道农村中还存在的问题,在那个人人歌颂共产党的年代,他勇敢的站出来说有的领导人领导不正确,方针不和实际,因为敢讲真话,他当时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乡村出身而又时时返回乡土的赵树理在现实的一再刺激与昭示下也变得越来越“右倾”、越来越认“死理”,在这期间,他的思想越来越“跟不上政治的主流”。与典型的过时和淘汰,但伴随着其作品的时遭批评和责难,赵树理事实上却在一步步一步步远离文学管理权威的视野,一步步被权力人物所淡忘……,最后直到1964年被调出首都北京后被当时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赵树理小说创作以农村变革为题材。主要是反映出根据地和解放区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比如减租减息,新政权的建设,民族改革和土改运动等。但赵树理的作品既从正面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如《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又从私人空间中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后一种是赵树理更擅长的,也是他创作的重心所在。如反映农村婚恋问题的《小二黑结婚》和从婆媳矛盾的角度反映农村生活的《孟祥英翻身》。

当那是的作家还在写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时,赵树理的作品开始写中间人物。农村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间人物是大多数,如同个擀面杖,中间粗两头尖。先进的人物跟随着党的路线向前进如同车头,中间的人物随车而驰,而落后的人物必定是少数,经过教育转化后也会追着车走。可想而知,中间人物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故事也层出不穷。《三里湾》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不像有些描写农村合作化得作品那么突出地表现阶级斗争,而是集中地表现了农民在合作化中的各种思想的冲突。成功的塑造了一系列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王玉生、范灵芝等,他们既有党内斗争,又有家庭矛盾,还有爱情婚姻的纠葛,更加深刻的体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意义,显示了农村新生活的风光。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由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两部分构成。在现实世界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而想象世界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赵树理重视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的研究,对它所表现的人情风俗,家庭关系,伦理观念有着深刻认识。小说表现了农村开明进步的新因素与落后,愚昧

的封建传统势力的斗争,反映了农村思想变革的长期性和艰难性。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热情歌颂农民在新时代中的成长。特别是在树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反对脱离实际地拔高人物。赵树理主张写“问题小说”,敢于反映农村的矛盾和斗争。生活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变成他的小说主题。他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实事求是,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坚持写所见所闻所感,坚持为农民群众而创作的文学主张,有意识地写农民,写农村生活,并且按照农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趣味和文化水准的要求去创作,这就是他写问题小说的原则吧。

赵树理就这样代表着山药蛋派,他们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他们的创作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

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_以比喻为例

2006年1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2006第29卷 第6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9 No.6?晋文化研究? 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 ———以比喻为例 温锁林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文章采用统计与对比的方法,对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小说中的比喻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分别把赵树理的比喻与其他三位作家的比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了赵树理比喻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取喻的地方化、大众化,用词用语的口语化,是他的小说比喻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比喻;山药蛋派;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6)06-0071-05 引言 赵树理是现当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特别是他作品的语言,以其浓郁的“山药蛋”的乡土气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独树一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周扬同志称他为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对他在语言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不能不研究其作品的语言。对赵树理作品的语言,过去也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大都是在文学的范围内来研究语言的艺术特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宽、加深。至于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还做得很不够。本文拟从修辞的角度,对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希望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揭示出赵树理语言的民族化、大众化、口语化和地方化的特色,为赵树理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要了解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喻做比较。我们特意选取了赵树理同时代作家茅盾、老舍、孙犁,把赵树理的比喻与他们的比喻进行了多角度的对照。这样,就把赵树理的比喻放在了一个有对比物、有参照系数的语言环境中。我们觉得,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较为客观和可信的。我们选取这三位作家与赵树理比较,是有特别用意的:(1)四位作家都是公认的语言巨匠,他们作品的语言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2)四位作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富代表性。茅盾和老舍是典型的城市知识分子作家,不过二者又有不同:茅盾的小说以反映城市上层人士的生活见长,而老舍则以写他所熟悉的北京平民生活著称。孙 犁和赵树理一样,都是典型的“农民作家”,但他俩的艺术风格也有区别: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中充溢着冀中农村的生活气息;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则有着独特的山西地方风味。 为了把握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我们还采用了统计的方法,对《赵树理文集》中的26篇小说[1]、茅盾的《子夜》[2]、老舍的《骆驼祥子》[3]和《孙犁文集(一)》中的40篇小说[4]中的所有比喻进行了穷尽的统计,力求能用精确的数字使四位作家比喻的特点得到量化的说明,并在比较中发现赵树理比喻中反映出的语言特色。(见下表) 四位作家使用比喻统计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 语料字数63.2万字34.3万字16.2万字32万字 比喻数453个779个401个402个 使用频率7.17个/万字22.71个/万字24.75个/万字12.56个/万字 一 赵树理与茅盾的比喻:“俗”“雅”有别 茅盾是典型的城市文人作家,他运用比喻的风格与“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最明显的区别有三:(1)比喻一“洋”一“土”;(2)用词风格一“雅”一“俗”;(3)语法上的“欧化”与“汉化”。下面分别说明。 (一)比喻一“洋”一“土” 茅盾的《子夜》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工业的金融的”上海的社会生活,因此,作品中的比喻有好多是描写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大都市里现代生活的特有事物和现象的: (1)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 收稿日期:2006-05-18 作者简介:温锁林(1962-),男,山西寿阳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语法学、修辞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研究。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这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容混为一谈的概念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著作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一样,赵树理小说也不等于赵树理小说模式。 赵树理小说独树一帜,概言之,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文本内容看,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其小说十有八九是为问题开药方。“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3],“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4](P30)。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二是从艺术形式看,赵树理“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5](P519)。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人物塑造主要运用传统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其性格特点,栩栩如生;文本语言去粉饰,勿卖弄,善用白描手法,清水出夫蓉,“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6](P259),“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予以充分地加工,一方面借鉴中国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或戏曲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6](P259) 。此外,在“绰号”艺术的运用、民情 “赵树理的创作把文艺的民族化、风俗的描绘等方面,赵树理的小说均颇具民族风味。总之, 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7](P379)。 二、昔日文坛的灿烂红旗 赵树理的登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之果。一代大师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作如是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8](P80)。正是基于这样的远见卓识,新文学的倡导者们才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面向载封建之道的旧文学猛然开火,一面窃得外国文学的圣火,着力创建全然有别于传统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致力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遗憾的是,在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下,本来就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文学革命的发展又极迅猛,人们无暇对西方各种思潮进行消化,鉴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教学目标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教学目标: 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其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知识点: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重点难点: 1、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 2、“赵树理方向”的意义 3、赵树理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赵树理方向”(教材475) 解释:“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周扬当年关于赵树理是“新人”的解释,实际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2、赵树理小说的历史特点: A、赵所代表的解放区新一代作家及其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这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与农民化。 (翻身农民的需求,作家自身成长历程带来的审美特点的结合)(教材476) B、首先是实际革命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因此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塑造了全新的农民形象。 (教材476—477) 局限性:(教材477) C、赵树理的出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自身发展的特殊意义及其局限性。“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使得它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者,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反省与纠偏。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也难免比较狭窄。(教材477—478)

赵树理小说读后感

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有感 于乐源11级建筑学20115570 问题:小说中人物软英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描写文字。并且进一步思考软英为什么这么变?赵树理通过软英形象的变化表达了什么? 软英作为主要形象贯穿了整篇小说。其变化是:软弱,无力争取幸福,等待封建制度中命运的宰割→开始想为自己争取幸福但是缺乏理智→有心计地为自己争取幸福→爆发,痛斥小旦,争取到了幸福 P225:“妗妗!你快坐下!你看我长了十七岁了,落了个什么结果?” P227:“马上撅了撅嘴嘟噜着说:‘没甚就没甚吧!我爷爷不是逃荒来的?’” P233:“小宝问软英要说什么,软英说……唱着唱着,眼泪骨碌碌就流下来了。”这些表明软英对命运的安排是十分不满的,但是她还是个十七岁的姑娘,既没有能力,又没有智慧,只能对这桩婚事愤怒和喟叹。所有对话的前提是软英无奈地接受了这次的安排。在这里,软英是软弱无能,任命宰割的。 P239:“软英说:‘捶死就捶死吧!反正总要死一回啦!捶死总比嫁给刘忠强!’”P241:“二姨劝软英:‘软英!……’……软英说完了,二姨觉得这话越发句句有理。” 在这一阶段软英仍背负着封建残余强加给自己的枷锁,但是她有了主见,算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虽有哭哭啼啼,却是为争取而哭号,而不是为无奈而哭号。自己开始为自己争取幸福,并且理直气壮。但是由于智慧的欠缺,软英只能用强攻,对父亲采取哭闹的方式争取。 P251:“软英这时候,已经是二十岁的大闺女,于是已经有点拿得稳了,……接着把自己那套注意告诉小宝,并且告他说:‘你到外面,要故意骂我丧良心才好!’”P258“小宝站起来说:‘我说!’软英跟着也站起来说:‘我说!’” 第一段对软英的语言,动作,心理都有浓墨重彩的细致描写。她在这时候已经是二十岁的大姑娘了,内心变得成熟稳重,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幸福,会用计谋拖住敌人,自己慢慢运筹帷幄,甚至安排小宝为自己放下口风。这里是软英变化的结点,是软英爆发的铺垫。 第二段一个“跟着”表明了软英的迫不及待和准备充分,是爆发的前奏。 P258“软英站起来说:‘高工作员在这里唱给我们讲……’……小旦叔,不!小旦!我再不叫他叔叔了!……他小旦天天哄人啦,也上我一回当吧!” P261“大家正站起来要走,软英说:‘慢点!婚姻问题究竟算能自主不能?’……别人干涉不着” 软英爆发了。她慷慨陈词一通,痛斥小旦,陈述了自己不嫁给小贵的理由和自己对付小旦、小昌的计谋,整个是激昂但是条理的。说明软英有力量和智慧抗衡强加给自己的不公平了。她不是那个无奈的小姑娘了,也不是那个只会用哭闹的方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 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对比赵树理给了三仙姑以辛辣的嘲讽。她的“下神”,就是为了方便自身搞不正当关系,解决感情和生理上的寂寞。她竟然利用自己的女儿“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后来看出小芹跟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谈恋爱,为自己后半身考虑,就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并找到了一位“当过旅长的退役军官”的有钱人。小芹不听她的话,她就“神上了身”,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还唱什么“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其实骨子里还不是要把女儿推出家门,落得一笔丰厚的聘礼!这种畸形的性格是封建农村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和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它带有高度的典型性。 2.宿命者二诸葛。 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的“抬手动脚都要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不宜栽树”笑话还不能使他悔悟,仍坚持以“命相不对”--而骨子里是因为三仙姑的坏名声来反对二黑和小芹的恋爱。而在兴旺兄弟捆二黑后,二诸葛的表现是:“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里去,才上到岭上,碰到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其实,二诸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他性格的懦弱。因为无法与恶势力做行之有效的斗争,所以把一切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 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 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赵树理一贯致力于大众化的文艺,同农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十分熟悉翻身农民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和语言习惯,因而在表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主题上显示了开拓性。 最后,从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上说,赵树理力避因袭别人和自己作品的旧套,务求出新。如果不跳出名著的窠臼,把《小二黑结婚》也写成爱情悲剧,恐怕不会有什么震动,他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独辟蹊径,勇于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把悲剧结尾改成喜剧结尾。这便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列宁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赵树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才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现实性 赵树理是一位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的革命作家,他总是直面人生,针对现实中的旧人旧事旧作风痛下针砭,对新人新事新风尚热情讴歌。因为看到“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成绩所迷惑”,便写了《李有才板话》;因为“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便写了《地板》;因为流氓钻空子和少数农村干部变坏,常使土改发生偏差,为了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知所趋避”,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doc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学生姓名:蒋 指导教师:吴职称:副教授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课题名称: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系别 __文学院 ______ 专业 __汉语言文学__ ____ 班级 __ 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____ __ _ 姓名 __蒋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2014年3月20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2014年3月25日 二○一四年三月十五日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目录 题目 (1) 摘要 (1) 关键词 (1) 英文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赵树理作品中农民形象的类型 (3) (一)老一代农民形象 (3) (一)新一代农民形象 (4) (二)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的农民形象 (5) 二、赵树理塑造农民形象艺术手段与特色 (6) (一)人物对话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 (6) (二)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展示农民形象 (6) (三)以大团圆的结局来刻画人物 (7) (四)通过故事来刻画人物,情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8) 三、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

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 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

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 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 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

论文: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贵州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07汉语言文学教育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作者: 学校名称: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Ⅲ) 1赵树理简介 (1) 1.1赵树理家庭背景 (1) 1.2赵树理的社会经历、作品及影响 (1) 2.“山药蛋”派的开创 (2) 3.赵树理小说的涉及面 (3) 3.1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3) 3.2恋爱婚姻习俗 (4) 3.3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5) 4.赵树理的艺术成就 (5) 4.1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5) 4.2艺术风格 (5) 4.2.1通过情节发展自然展示人物性格 (6) 4.2.2 通过语言、形体动作展示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7) 4.2.2.1人物语言 (7) 4.2.2.2形体与语言相结合 (7) 4.2.3 通过细腻的外部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8) 4.2.3.1描写人物外貌 (8) 4.2.3.2写景 (8) 4.2.4用辩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9) 4.2.4.1辩证手法 (9) 4.2.4.2现实主义手法 (10) 后记赵树理惨死的前前后后 (11) 参考文献 (13)

浅议赵树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摘要 赵树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是继中国文坛鲁迅、郭沫若、矛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又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是“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奠基人和杰出领袖。在他的作品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他的小说经常采用农民群众民间语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落后人物的成功塑造。这些人物分别通过情节发展,语言、形体动作,细腻的外部描写及辨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现实主义新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奠基人三仙姑杰出领袖

对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的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f11542230.html, 对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的解读 作者:罗新芳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1期 摘要:作家赵树理一直被人们称为是“农民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赵树理积极使用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词语进行创作,符合群众的阅读习惯,所以有大量的民间口语。然而这种语言上的创新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读者习惯而用语粗俗鄙夷。相反,赵树理是在人民群众语言基础上经过加工和提炼形成的文学语言,显得更加朴实质朴,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这也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本文将选取赵树理小说中的若干语言片段为载体,对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语言生动形象 作家赵树理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的阅读习惯,使用了很多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进行小说创作,比如“然而”显得文气了就用“可是”,“所以”生疏了就用“因此”,用词这般讲究,小说的句子就更不用说了,句子长了怕读者拿捏不好就直接进行改动,例如,“鸡在叫,狗在咬”直接改成“鸡叫狗咬”。因此,赵树理的作品十分熟练地运用了人民群众地道的口语进行创作,不仅是他对于口语驾驭能力的体现,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情结体现。 一、赵树理小说朴实无华的语言特点 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于福是个老实后生,不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于福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两个一上地,家里就只留下新媳妇一个。村里的年轻人们觉着新媳妇太孤单,就慢慢自觉地来跟新媳妇做伴,不几天集合了一大群,每天嘻嘻哈哈,十分红火。(《小二黑结婚》) 我们在阅读上面节选《小二黑结婚》的片段可以发现:故事的讲述人用“全知全能”口语化的语言讲述故事,上面选段里面出现的“足足”、“俊俏”、“老实”、“死受”、“上地”、“嘻嘻哈哈”、“红火”这些词语都是经常挂在人民群众嘴边约定俗成的词语,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淳朴无华的感觉。但需要指出的是,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的语言并非一味迎合和迁就观众的习惯而语言粗俗鄙夷,刚好相反,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是对人民群众语言进行精心加工改造后的文学语言,通过一种说话式的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二诸葛原名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小二黑结婚》) 上面节选文段中的“抬脚动手”、“论一论”、“看一看”这些词语,没有经过任何华丽辞藻的修饰,通俗易懂,简单直观,经过仔细地品读,我们不但会为二诸葛这个人的行为感到滑稽可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阴暗的社会里,黑黑的天透出煞人的空气、腐败,里面的人在挣扎,但沸腾的水声淹没了他们的呼喊……——题记 爸爸的回忆 小时候,有阳光、有枣树、有伙伴、有慈祥的婆婆,有你和我…晚上,走路到镇上泥泞的小路也挡不住向往的心情,黑白的影片开始了,三五成群的朋友拥在一起,门票只要五角,看完了就沿着小路抹黑走,也不怕因为有一半多的村里人都去看了。他小时候丰衣足食,以前因为爷爷的能干不愁吃穿,一群大杂院里的小朋友嬉戏打闹,吵架和好,一切美好至极,就是社会对爸爸是愉快的。小说中有贪污、有报复、有迷信的人给他一个自己有这样的时光感到庆幸、满足与快乐。 妈妈的回忆 女孩子总有不同的新玩法,踢毽子、扔石块、编辫子……学校里女生就像稀有宝贝因为大人一般都是好几胎,男的特别多,女的就没怎么吃饱过,因为奶奶生的少,只有两个,所以爸爸吃得饱,穿得暖,而妈妈虽然是最小的,但四个孩子不疑给有正当工作的外公,大大的负担,体力较好的外公浪费的机会,因为外公以前是村中稀有的、不易的军人,虽引得家人的骄傲,但吃穿还是要担心的,工资不够养活人…社会的黑暗体现在有品德的人的人身上,有贡献的人深刻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展示了合作化的农村在经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内容简介 《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是建国前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我的感悟 暑假过去,也看了许多书,但像赵树理小说这么惹人垂涎的,却很少,它是在舅舅的极力推荐之下发现的,因为书年代长,黄黄的、皱皱的,但丝毫不减我的兴趣,旧社会的痛苦我丝毫不知,但是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百姓们在挣扎,在担忧,可上层的压迫使他们不得翻身,所以引了一个痛苦的题记,反映人们的心声,我推荐正在享受的人们奋斗起来,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多看关于旧层、黑暗社会的文章,体验阅读中的囚牢的样子,了解劳动与改革开放的难得与幸福……

孙犁和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异同

孙犁和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异同 随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想与规范的确立,作家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思想在渐渐隐退,前期解放区小说中意境涉及的个性解放、小生产者思想意识批判等主题消失了。后期解放区的小说取得的成就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文艺方向。其中孙犁与赵树理更代表一个时代创作水准。然而这两位小说家在创作上各有千秋。 作为解放区的代表作家,孙犁和赵树理在创作上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一)二者都擅长农村题材,塑造了鲜活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擅写农村题材,作品的主题是他在农村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农村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笔下的老一辈农民如二诸葛、三仙姑等,个性鲜明。性格生动丰富,艺术成就较高。孙犁写的则是冀中白洋淀水乡一带的农村和山地儿女的生活。例如《荷花淀》的水生嫂,《光荣》中的原生和秀梅,通过动人的人物形象,再现了解放军战士不忘人民的本色。 (二)二者都较多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具有民族特色。 赵树理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在故事情节中,以简练传神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刻画人物性格。小说语言则注意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例如在《小二黑结婚》中他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句及其形象的话,便把45岁还想“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的勾勒出来了,令人忍俊不禁。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作者先写了她换上新衣服、新头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了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音容举止,就立即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孙犁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达到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精确的描写,同时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做到了精确和传神。如《“藏”》,这样描写了一个巧媳妇:“她纺纱,纺车象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梃柏乱响,梭飞的象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象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这段描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这个类似民间传说里的人物的动作特点,甚至还通过响亮的字眼和明快的节奏感,传达出了人物那充满自信的神态和精力充沛的青春气息。不惟写人物,有些景物描写往往几笔,就做到了“象、意”并茂,情景交融。这他的作品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民族特色。 然而孙犁和赵树理在以下方面却不尽然相同。 (一)孙犁小说的语言,尽管是清浅的白话,但绝不是赵树理式的民间口语化的白话,而是趋于简洁、雅致的文人白话。在《嘱咐》一文中,这么写到“孩子睡着了, 睡的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小水泡,愉快地升起, 又幸福地降落。”他的小说,处处可见文字的优美,感受到作者充满爱的心灵。 (二)孙犁的小说十分注重情调和意境,赵树理的小说则注重的是故事和情节。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结构多数是运用传统手法,即注重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 有头有尾,而且往往是大团圆结局。《小二黑结婚》是一个大故事,其中又穿插 了“不宜载种”、“米烂了”等小故事。每章结尾和下章开头都扣得很紧,如第二 章叙述“三仙姑的来历”的故事,结尾“三仙姑的有什么本领能团结这伙青年 呢?这秘密在她女儿小芹身上。”非常自然的转入第三章“小芹”的故事。结局 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果,恶霸金旺、兴旺被判刑法 办,二诸葛。三仙姑的迷信思想等也有了好的变化,作品中人物在结局都一一 有所交待。这些也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 (三)孙犁小说很多表现了女性“阴柔之美”,而赵树理描写人物形象和性格则更加多

赵树理及解放区小说

赵树理及解放区小说 如同教材“四、现实与民间”所示,这一节主要叙述的是解放区小说。 (一)、解放区小说的基本特征 由于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解放区小说呈现出与国统区乃至孤岛和沦陷区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解放区小说的独立性)。借用当时在国统区重庆工作的郭沫若阅读了赵树理小说之后的感受来说就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作世纪”。这里的解放区是指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及其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解放区。在这些地区由于执行了完全不同于国统区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因而造成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某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给解放区作家提供了新的题材。特别是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更从思想观念上促使作家逐渐超越“五四”,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规范,其核心就是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标下走向工农大众,因而又称这种规范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具体到小说创作领域便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政治意识的急剧强化。解放区的变革主要是一种政治变革,因而解放区小说大都涉及到政治,要么是直接叙写抗日武装斗争或解放战争,要么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的纪实。即使着眼于婚姻家庭,也最终归结为政治变革(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同时作家又是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党性立场上,将自己的创作作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一种形式,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非常强烈的革命政治意识,以至他们为了某种政治革命的结论与观念,而舍弃某种“生活的真实”(例如周立波在创作《暴风骤雨》时,明知道“北满的土改,好多地方曾发生过偏向”,但认为“这点不适宜艺术表现”,便舍弃了)。甚至认为这种“典型化的程度越高,艺术的价值就越大”。实际上是以主观的艺术典型来达到对某种政治结论的认同。 二是翻身农民的塑造。不同于国统区小说中的传统农民形象,也不同于七月派路翎小说中虽然富有原始强力但仍然负荷着几千年封建精神奴役创伤的农民形象,解放区小说占主导地位的农民形象是一种翻身农民形象。这是一类挣脱了传统束缚,焕发出青春朝气,充满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和责任心的新型农民形象。其实这既是解放区革命现实的反映,也是歌颂工农兵政治意识的需要。相对于鲁迅等一系列作家的艺术思考与中国农民的客观实际来看,农民的这种巨大精神变革似乎被描写得太简单了一些,一些作品还自觉或不自觉地美化了某些狭隘的农民意识。 三是向民间文学传统复归。为使民众更容易理解和欣赏文学,发挥文学作为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政治功能,解放区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便表现为向民间文学传统复归,对仍然还在民间流传的章回体、评书体,乃至快板书等加以充分地改造和利用。由于这种民间形式往往又联系着古典的形式,因而解放区小说在艺术价值的取向上便不同于“五四”新文学乃至国统区文学指向西方的现代形式,而是体现为向民间乃至古典的民族文学的回归,即被喻为“大众化”与“民族化”的文学走向。 当然解放区文学又是在二三十年的新文学/左翼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道的解放区作家很少,许多是从上海的亭子间来到陕北窑洞的,因而有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赵树理 一、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出身于尉迟村(尉迟恭)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体验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幽默。同时又受到民间艺术与语言的熏陶赵,是乡里“八音会”(农村自乐性团体——主要演奏上党梆子。赵树理的父亲是村里八音会的成员,吹、拉、弹、唱都是一个好把式,还会看风水、算八卦、按脉门,也喜欢小唱本、讲故事,这使赵树理从小就有机会接触民歌、民谣、鼓词、评书和地方戏曲,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熏陶,据说他在15岁就能担当八音会的主角。)的多面手。(和鲁迅等作家比较他是地道的农民作家)1925年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五四”新文学和革命思潮影响,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8年,遭反动当局搜捕出走。在太原、沁水等地,以当小学教员、录事、差役谋生,并开始文学创作。不过他深感“五四”文学与一般民众(特别是农民)的隔膜,而没有走一般作家所走的“五四”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阴暗的社会里,黑黑的天透出煞人的空气、腐败,里面的人在挣扎,但沸腾的水声淹没了他们的呼喊……——题记 爸爸的回忆 小时候,有阳光、有枣树、有伙伴、有慈祥的婆婆,有你和我…晚上,走路到镇上泥泞的小路也挡不住向往的心情,黑白的影片开始了,三五成群的朋友拥在一起,门票只要五角,看完了就沿着小路抹黑走,也不怕因为有一半多的村里人都去看了。他小时候丰衣足食,以前因为爷爷的能干不愁吃穿,一群大杂院里的小朋友嬉戏打闹,吵架和好,一切美好至极,就是社会对爸爸是愉快的。小说中有贪污、有报复、有迷信的人给他一个自己有这样的时光感到庆幸、满足与快乐。 妈妈的回忆 女孩子总有不同的新玩法,踢毽子、扔石块、编辫子……学校里女生就像稀有宝贝因为大人一般都是好几胎,男的特别多,女的就没怎么吃饱过,因为奶奶生的少,只有两个,所以爸爸吃得饱,穿得暖,而妈妈虽然是最小的,但四个孩子不疑给有正当工作的外公,大大的负担,体力较好的外公浪费的机会,因为外公以前是村

中稀有的、不易的军人,虽引得家人的`骄傲,但吃穿还是要担心的,工资不够养活人…社会的黑暗体现在有品德的人的人身上,有贡献的人深刻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展示了合作化的农村在经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内容简介 《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是建国前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我的感悟 暑假过去,也看了许多书,但像赵树理小说这么惹人垂涎的,却很少,它是在舅舅的极力推荐之下发现的,因为书年代长,黄黄的、皱皱的,但丝毫不减我的兴趣,旧社会的痛苦我丝毫不知,但是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百姓们在挣扎,在担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