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李琳

今天,我说课得题目就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得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得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与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得学习就是在学生掌握了分子与原子、原子构成得基础上进行得。通过本节课得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得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得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 ,就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得基本要素,就是为学生得终身学习与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得。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本节内容就是后面章节《水得组成》、《化学式与化合价》学习中不可缺少得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得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得指导下,结合对教材得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得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得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得微观构成。

2、了解自然界中元素得含量,认识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得独立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与原子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得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与教学目标得分析,本节课得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元素得含义及原子与元素得区别。

难点:元素描述物质得组成,原子与元素得区别在实践中得应用。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得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得学习,她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得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得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得认识,学

生在化学学科中得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得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得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得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得原则,结合教材分析与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得教法为:讲解法、归纳、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得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基于对教材与学情得分析,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得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得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得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我校教学模式:1、3、6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理念:创设有效课堂;三个案: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六个教学环节: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一)预习案版块

根据所学部分得核心内容与知识主线设计有思维价值得问题 ,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以便检查学生预习效果。以此完成以下预习目标:

1、让学生明确预习得方法及目标;

2、引导学生完成预习思考题

3、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产生得疑问

教师应了解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哪些问题并期待教师解决。

(二)教学案版块

具体流程包括: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自学质疑:指导学生围绕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预习、自学中得学习问题。

比较学生熟悉得几种物质,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 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就是它们得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对元素得概念得质疑。

交流展示:课堂讨论,交流解决学习问题共享成果,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得作用。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与元素得例子,帮组理解元素得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得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得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得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得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得各种元素得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得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得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得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得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得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得产量,保证人类生存得需要。

互动探究:选择具有探究价值得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就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就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就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与原子得区别与联系就是什么?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57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得了解。

问题得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有层次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少而精,突出主问题设计;问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得发散性、聚合性、批判性、深刻性。

精讲点拨:针对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解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要点之间得联系,突出解决问题得思维范式与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矫正反馈:矫正学习存在问题,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训练方法多样,学生大面积参与。

迁移运用:通过当堂练习(口头、书面等)、达标检测、学生交流反馈等多种手段,拓展迁移知识,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得能力。

(三)巩固案

巩固案着眼于巩固教学效果,提升学习能力来设计,要在三课时教学完成后,及时布置巩固案。内容可以就是对所学知识得归纳整理、深入探究(作业式样)。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得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学习内容。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得一类原子得总称。

(二)元素与原子得区别

(三)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有关

七、关于教学设计得说明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得主体地位与教师得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得发现过程与对新知识得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得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就是让学生形成清晰得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得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得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得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得几种元素,认识元素得存在,形成“世界就是物质得,物质就是由元素组成得”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得表格;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得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得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得好奇心, 从学生已有得知识水平与认知特点, 从学生存在得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氯气的说课稿

氯气的说课稿(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氯气的说课《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了极好的机会。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能正确写出氯气与金属、 与氢气、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通过氯元素的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因是决定物质 性质的根本原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卤素及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单质氯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如果学得不好,将在学习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时发生困难,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doc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课本(上)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这节课内容处于全书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初学化学者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基础。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 1、熟记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2、知道元素符号的含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是教学重点。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通过实验(演示)教具:元素符号卡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以及在网上查找元素周期表和门捷列夫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展示某奶粉的营养成分表,以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来引导学生,一是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二是提高他们的兴趣。结合此前学生已经学习的原子结构,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九年级学生对于字母和字母组合并不陌生,短时间记住元素符号的问题也不大,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记忆。关键是学生在应用中容易和英语字母相混淆,出现读错现象。元素符号的含义,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元素符号含义的应用,学生易出错,应加强练习。元素周期表系统性很强,九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不宜做深入引导,只能做浅显的了解,能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的信息即可。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通过探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去发现总结。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

熟记初中阶段常用的种元素符号和名称

初中阶段常用的27种元素符号和名称(人教版课本P62) 书写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若有两个字母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1、氢,H :“氢”字下面“工”字的倒转即“H” 2、氦,He:在英语中“e”的发音可为“ai”,“hai” 3、碳,C:煤的主要成份是碳,半块煤的形状象C 。可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饮料,可乐的英文为C 4、氮,N:氮的汉语拼音“dan”中的第三个字母 5、氧,O:地球的表面布满了氧气,地球的形状像O 6、氟,F:氟的汉语拼音“fu”中的第一个字母 7、氖,Ne:在英语中e的发音可为ai,nai 8、钠,Na:钠的汉语拼音“na” 9、镁,Mg:美(镁)观的汉语拼音“mei guan美观”中的第一个字母 10、铝,Al:铝在地壳中是排第一多的金属;A是排在字母顺序表中第一位置。第二个字母 是汉语拼音“lǚ”的第一个字母 11、硅,Si:河里的沙子的成份是二氧化硅,河里的流水象“S”,“i”是河里一粒粒的沙子 12、磷,P:人的骨头含有白磷,人的头骨的形状象P 13、硫,S:硫与流同音,流水像“S” 14、氯,Cl:“氯”字中有“录”字上面有“彐”开口象C,第二个字母是氯的汉语拼音 “lü”的第一个字母。 15、氩,Ar:氩与汉语拼音“ra”同音, “ra”两字母对调位置即“Ar” 16、钾,K:钾与甲同音,甲在甲乙丙丁…顺序中排第一,而K在扑克牌中是点数(13)最大 17、钙,Ca:乞丐很饿张开口一口吃掉烧饼;C象张开的口,a象烧饼。 18、锰,Mn:锰的汉语拼音“meng”的第一和第三个字母组合。 19、铁,Fe:F象一把锄头,而锄头是铁做成的;e是铁的汉语拼音“tie”的第三个字母。 20、铜,Cu:“铜”字右边的“同”字里面有“一口”,一口吃掉鱼(ü)的两点,ü去掉两点即u 21、锌,Zn:锌元素可“长(zhang)记性”因此勤补脑(nao);取长得第一个字母Z和脑的第一个字母n 组 成锌的元素符号。。 22、银,Ag:银是贵重金属理所当然排在第一A的位置,g象银项链。 23、钡,Ba:钡的汉语拼音“bei”,“a”发“ei”音。 24、铂,Pt:第一个字母P是铂的汉语拼音与“po”同音,第一个字母即可,第二个字母t,铂与铁属于金属,而铁的汉语拼音“tie”的第一个字母。 25、金,Au:金是贵重金属理所当然排在第一A的位置,u是无眼睛的金鱼(鱼—ü) 26、汞,Hg:汞字上面“工”的倒转即“H”,第二个字母是汞的汉语拼音“gong”的第一字母“g”。 27、碘,I:碘的汉语拼音“dian”中的第二个字母。

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教学备用)

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H氢,He氦,Li锂,Be铍,B硼,C碳,N氮,O氧,F氟,Ne氖, Na钠,Mg镁,Al铝,Si硅,P磷,S硫,Cl氯,Ar氩,K钾,Ca钙 Mn 锰,Fe铁,Cu铜,Zn锌, Ag银,I碘, Ba钡, Hg 汞 常见物质的分子式 一、单质 1.非金属单质: (1)气体单质:O2氧气 H2氢气 N2氮气 Cl2氯气 O3臭氧(2)固体单质:C碳 S硫 P磷(红磷、白磷) Si硅 2.稀有气体单质:He氦气 Ne氖气 Ar氩气 3.金属单质:Fe 铁 Cu 铜 Al 铝 Zn 锌 Ag 银 Mg 镁 Hg汞 K钾 Ca钙 Na钠 二、化合物 1.氧化物: (1)非金属氧化物 (液体): H2O 水 H2O2双氧水 (气体):CO一氧化碳 SO2二氧化硫 NO2二氧化氮 CO2二氧化碳SO3三氧化硫 (固体):P2O5五氧化二磷 (2)金属氧化物(固体):Na2O氧化钠 MgO氧化镁 CaO氧化钙Al2O3氧化铝 MnO2二氧化锰 CuO氧化铜 Fe2O3氧化铁 ZnO氧化锌2.酸:(液体)HCl盐酸 H2SO4硫酸HNO3硝酸 H2CO3碳酸

3.碱:(固体) NaOH氢氧化钠 KOH氢氧化钾 Ca(OH)2氢氧化钙 Ba(OH)2氢氧化钡Mg(OH)2氢氧化镁Al(OH)3氢氧化铝Fe(OH)3氢氧化铁Cu(OH)2氢氧化铜 NH3 . H2O氨水 4.盐(固体): NaCl氯化钠 KCl氯化钾 CaCl2氯化钙 ZnCl2氯化锌 BaCl2氯化钡FeCl2氯化亚铁 FeCl3氯化铁 AgCl氯化银 -----盐酸盐 K2SO4硫酸钾 Na2SO4硫酸钠 CuSO4硫酸铜 ZnSO4硫酸锌 CaSO4 硫酸钙MgSO4硫酸镁FeSO4硫酸亚铁Fe2(SO4)3 硫酸铁Al2(SO4)3 硫酸铝 BaSO4硫酸钡 -----硫酸盐 Na2CO3碳酸钠 CaCO3碳酸钙 NaHCO3碳酸氢钠 K2CO3碳酸钾 ------碳酸盐 KNO3硝酸钾 Cu(NO3)2硝酸铜 AgNO3硝酸银 Ba(NO3)2硝酸钡 -------硝酸盐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

常见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等

常见的元素符号: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H He Li Be B C N O F He Na Mg Al Si P 硫氯氩钾钙, 锰铁铜锌银,钡铂金汞碘S Cl Ar K Ca Mn Fe Cu Zn Ag Ba Pt Au Hg I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钾钠银氢+1价, 氟氯溴碘-1价, 钙镁钡锌汞+2价, 正一亚铜,正二铜,正二亚铁,正三铁,+3铝来+4硅, 单质零价永不变,氧硫负二要记住。 碳酸根、硫酸根负二价,硝酸根、氢氧根负一价,只有铵根正一价。 单质的化学式: 化合物的化学式: 氧化物:一氧化碳CO , 二氧化碳CO2, 五氧化二磷P2O5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锰MnO2 , 三氧化二铁Fe2O3 , 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3O4 , 氧化镁MgO , 氧化钙CaO , 三氧化二铝Al2O3氧化汞HgO , 氧化铜CuO 酸:盐酸HCl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 磷酸H3PO4 碱:氢氧化钠NaOH , 氢氧化钙Ca(OH)2, 氢氧化钡Ba(OH)2氢氧化钾KOH , 氢氧化铁(红褐色)Fe(OH)3 氢氧化铜(蓝色)Cu(OH)2, 氢氧化镁(白色)Mg(OH)2盐:盐酸盐:氯化钠NaCl , 氯化镁MgCl2, 氯化铝AlCl3氯化钾KCl , 氯化铁FeCl3, 氯化亚铁FeCl2, 氯化锌ZnCl2 氯化钡BaCl2, 氯化铜CuCl2, 氯化银AgCl

碳酸盐:碳酸钙CaCO3, 碳酸钠Na2CO3, 碳酸钾K2CO3碳酸钡BaCO3 硫酸盐: 硫酸亚铁FeSO4, 硫酸铁Fe2(SO4)3, 硫酸钠Na2SO4 硫酸镁MgSO4, 硫酸铝Al2(SO4)3, 硫酸铜CuSO4 硫酸锌ZnSO4, 硫酸钡BaSO4 硝酸盐:硝酸银AgNO3硝酸汞Hg(NO3)2硝酸锌Zn(NO3)2 硝酸钡Ba(NO3)2硝酸铝Al(NO3)3硝酸铁Fe(NO3)3 硝酸铜Cu(NO3)2硝酸钙Ca(NO3)2 常见的离子: 钾离子K+,钠离子Na+,银离子Ag+,氢离子H+ , 氟离子F-,氯离子Cl-,钙离子Ca2+,镁离子Mg2+,钡离子Ba2+ , 锌离子Zn2+,汞离子Hg2+,铜离子Cu2+,亚铁离子Fe2+ , 铁离子Fe3+,铝离子Al3+,氧离子O2-, 硫离子S2-, 碳酸跟离子CO32-, 硫酸根离子SO42- , 硝酸根离子NO3- 氢氧根离子OH- , 铵根离子NH4+, 磷酸根离子PO43- 化学方程式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2O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3O2点燃2Al2O3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O2加热2CuO 5、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O点燃CO2 二、分解反应 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2、加热高锰酸钾:2KMnO加热K2MnO4 + MnO2+O2↑

元素,元素符号

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第四节 元素(第一课时)说课稿(无答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第一课时) 说课稿(无答案)鲁教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课时安排:本课时的内容安排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缺锌和补锌的生活经验和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结构的知识经验。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元素是一种微粒或一种物质。总之,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元素的影子,但对什么是元素却不知道,有好奇心、求知欲。这便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起点。 三、说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新课标【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下的【认识化学元素】二级课题里。其中要求: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四、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和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容易跟原子混淆,因此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我校 (“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感悟提升”“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的“三环五步”生本导学案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先是课题导入(2分钟)、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接下来是课堂探究(40分钟,按“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五步进行),最后是课后作业(1分钟)。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广告,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常见元素符号记忆口诀

常见元素符号记忆口诀 (口诀一) H氢、S硫、氧O、钾K、铜Cu; C是碳、磷是P,钠是Na、铅Pb、铁的符号Fe; Al铝、Au金、氯Cl、Ag银; N是氮、Ca钙,Mg是镁、碘是I; Zn锌、Ba钡、Mn是锰、锡Sn; Ar氩,氦He,氟是F、氖Ne、钨的符号W (口诀二) 碳是C,磷是P,铅的符号是Pb。 Cu铜,Ca钙,硅的符号Si。H氢,S硫,钨的符号W。 金Au,银Ag,镁的符号Mg。钠Na,氖Ne,汞的符号Hg。 硼是B,钡Ba,铁的符号Fe。锌Zn,锰Mn,锡的符号Sn。 钾是K,碘是I,氟的符号是F。氧是O,氮是N,溴的符号是Br。Al铝,Cl氯,锑的符号Sb。 常见元素符号名称歌 C H O N Cl S P,(读)碳氢氧氮氯硫磷。 K Ca Na Mg Al Fe Zn,(读)钾钙钠镁铝铁锌。 Br I Mn Ba Cu Hg Ag,(读)溴碘锰钡铜汞银。 Sb Si Sn Pb W和Au,(读)锑硅锡铅钨和金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氢氧根负一价;铵根正一价;硝酸根负一价;硫酸根负二价;碳酸根负二价。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2H2O2=2H2O+ O2↑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本节课分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本节课是化学的“工具性”课程,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以后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不喜欢老师的单纯灌输讲解,希望老师创建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本节课中我多数设置讨论、看图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密切的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格总结法等。并通过使用投影展示,将知识体现的更加具体形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疑问: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疑问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李琳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分子和原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水的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了解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认识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和原子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元素的含义及原子与元素的区别。 难点: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

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名称符号的来历

112+种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名称符号的来历。01氢HHydrogenium(Hydrogen) 早在16世纪就有人发现金属在酸中可以产生一种能燃烧的气体,但没有继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先把氢气收集起来并进行认真研究的是英国的卡文迪许,他在1781年发现锌和铁投到盐酸和稀硫酸中能够产生一种新气体,所产生的气体量是固定不变的,与所用酸的种类和酸的浓度都没有关系。可惜他受了虚假的“燃素说”的欺骗,坚持认为水是一种元素,错过了新元素的发现。后来拉瓦锡又重复了卡文迪许的实验,认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氢和氧的化合物,并在1787年正式提出“氢”是一种元素,因为氢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便用拉丁文把它命名为“形成水的元素”。并且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最终戳穿了“燃素说”的谎言。现在日文里氢气的名称仍然是“水素”。 中文意译:由于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得名,从“轻”字音。 02氦HeHelium 1868年,让桑和洛基尔在观察日全食的时候,分别同时从日冕光谱内发现一条新的黄色谱线,确定了太阳中含有一种新的元素,即氦,并认为它是属于太阳上的某个未知元素。后来有人用无机酸处理沥青铀矿时得到一种不活泼气体,1895年英国科学家拉姆齐用光谱证明其就是氦。以后又陆续从其他矿石、空气和天然气中发现了氦。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Helios,原意是“太阳”。 03锂LiLithium 锂是继钾和钠后发现的又一碱金元素,但它在地壳中的含量比钾和钠少的多,而且化合物不多见,因此发现较晚。发现它的是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的学生阿尔费特森。1817年,阿尔费特森在分析透锂长石时,最终发现一种新金属,贝齐里乌斯将这一新金属命名为Lithium,该词来自希腊文Lithos (石头)。 04铍BeBeryllium 含铍的矿石有许多透明的、色彩美丽的变种,自古以来就是最名贵的宝石。1798年,法国化学家沃克兰对绿柱石和祖母绿进行化学分析时发现了铍,后来维勒把它命名为Beryllium,它来源于铍的主要矿石──绿柱石的英文名称Beryl。而单质铍在三十年后的1828年,才由德国化学家维勒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氯化铍而得到。 05硼BBoracium(Boron) 1702年法国医生霍姆贝格首先从硼砂制得硼酸。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和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泰纳,用钾还原硼酸各自获得单质硼。硼的拉丁名称为Boracium,元素符号为B。这一词来自Borax(硼砂)。硼砂的拉丁语是Borax,因为它可以熔融金属,阿拉伯语Borax的意思是“焊接”。

元素和元素符号

第二节元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100多种元素分别组成了所有的物质 2)能说出组成人体和地壳的主要元素,了解常用化肥的有效元素。 3)认识常见的元素符号H、O、C、N、S、Si、Na、K、Fe、Cu、Cl、Ca、Ag、Al、I、P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的表示以及书写 教学难点:元素定义 教学分析和建议: 由于学生是第—次接触元素这个概念,而元素这个概念又比较抽象,因此本节教材只是从氧分子、水分子和和蔗糖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引出氧元素,而对元素的定义不作要求,只是要求学生知道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结论。 对于元素符号学生不难理解,但是也不容易记住。 要让学生知道元素(1)符号通常以它们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个字母表示;(2)有些元素的第—个字母与其他元素相同,则用2个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要求学生认识常见元素符号(H、O、C、N、S、Si、Na、K、Fe、Cu、Cl、Ca、Ag、Al、I、P)。并能说出组成人体与地壳的主要元素。了解常用化肥所含的有效元素。 教学过程: 复习: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3种:分子、原子和离子。 2、水是有水分子构成的。 3、一个水分子(H2O)是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引出课题:元素(构成物质微粒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物质由元素组成 从氧气、水、二氧化锰、锰酸钾、高锰酸钾中得出都有氧原子,我们将所有物质中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由元素组成。 例如:(1)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碳酸钙(CaCO3)是由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元素的分类:(根据已经学过的元素分类) 自然界有几千万种物体,基本元素只有100余种。 目前已知化学元素已达112种,其中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94种,其余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定稿.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临湘市第二中学王娥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虑,设立学习任务和设计学习活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元素周期表》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Al、Fe、Cu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元素的性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来编写元素周期表,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在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构建过程;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结构探索与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对元素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对前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等相关知识已非常熟悉;接触并多次应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相关量(一般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查询;已具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乐于展示自我,容易交流。 3.认知方式 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结构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元素》

§3.3 元素 进门后先鞠躬,记得微笑!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六个环节不用说出来,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元素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题的内容。 本课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及其符号是化学的灵魂,让学生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入门。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另外,本课题又是以后学习化学式的基础。因此,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 过程与方法:懂得分析、比较、归纳的自主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抽象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元素的概念,并学会书写元素符号。 四、教法学法 下面,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具体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这个要说出来,条理清晰) 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牛奶盒上的营养成分表,来引出问题“牛奶中含有铁、钙等这么多元素,那么,到底什么是元素呢” 这样,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复习旧知,认识元素 首先,让学生复习回顾过氧化氢分解和硫燃烧的实验,写出符号表达式,并通过视频展示这两个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分析

元素符号

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练习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复习讨论】二氧化碳、水和氧气三种物质的分子中,共同原子是哪种?填表,思考寻找共同原子。 回答:相同的原子是氧原子。用图示法激发兴趣。 概念的引出。 【提问】氧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 (理解记忆复习原子的构成。 引出元素的概念。) 【讲述】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8的原子都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 【板书】一、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回答: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8。 【讨论】质子数11,电子数为11的微粒与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的微粒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 【说明】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做练习一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入】指出下列各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氧气、氮气、碳、硫、铁、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讲述并板书】 2.单质和化合物 ①单质: ②化合物: 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解和记忆。

【讨论】根据上述物质组成元素的分析,得出氧化物的概念。 【讲述并板书】 ③氧化物: 理解记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做练习二巩固概念 【阅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及生物体细胞中的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看书并回答 阅读课本,识记27个元素符号,规范书写常见元素符号。初步识记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 【讨论】氢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 2.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微粒符号“H”和“2H”的含义讨论: 强化记忆 讨论初步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进一步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投影】课堂练习三(附3)做练习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小结】 1.元素 2.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3.元素符号及意义回忆,整理本节课新知识,归纳前面的知识。总结,归纳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突出重难点。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6)做随堂检测巩固加深理解 附1:课堂练习一 1.元素是具有()的一类的总称。 2.氧化镁和氧气中都存在着()元素。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原子量(B)中子数(C)质子数(D)电子数 附2:课堂练习二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与元素符号》说课稿-新版

元素与元素符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元素》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课时安排:本课时的内容安排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缺锌和补锌的生活经验和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结构的知识经验。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元素是一种微粒或一种物质。总之,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元素的影子,但对什么是元素却不知道,有好奇心、求知欲。这便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起点。 三、说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新课标【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下的【认识化学元素】二级课题里。其中要求: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四、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和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容易跟原子混淆,

因此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我校(“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感悟提升”“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的“三环五步”生本导学案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先是课题导入(2分钟)、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接下来是课堂探究(40分钟,按“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五步进行),最后是课后作业(1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广告,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探究(40分钟) 1.自学(10分钟) 请同学们围绕探究案上提出的问题: ①什么是元素,元素与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②地壳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是那些? ③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造字规律对元素进行分类? ④怎样表示两个氧原子?(O2和2O的区别) 自学教材45-46页,勾划自学过程中的疑问,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导学案渗透了自学的学法指导。

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的书写

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的书写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钡的化学式:BaNO3 B.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NaHCO3=Na+ + H++CO32— C.NaC1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 D.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几乎相等 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不正确的是() A.35Cl—和37Cl—离子结构示意图均可以表示为: B.﹣CH3(甲基)的电子式为: C.HCl的形成过程:D.HClO的结构式:H—O—Cl 3.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NaCl的摩尔质量:58.5g B.有18个中子的氯原子的符号: C.“钡餐”的化学式:BaCO3 D.NaOH的电离方程式:NaOH Na++ OH- 4.下列关于有机物组成、结构、物理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B.四氯化碳的电子式:C.丙烷和异丁烷互为同系物 D.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沸点随支链的增多而升高 5.1H、2H、3H-、H+、H2是() A.氢的5种同位素B.5种氢元素 C.氢的5种同素异形体D.氢元素的5种不同微粒 6.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CO2分子的电子式为: B.质子数为x,中子数为y的氧元素的核素符号为 C.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D.HClO的结构式为H-Cl-O

7.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B.1H、2H、3H是同一种核素 C.S2-的结构示意图:D.四氯化碳的电子式: 二、填空题 8.将对应的符号或名称补充完整: 2个氢原子______ FeSO4___________ 硝酸根离子______ Ca(OH)2_________ 9.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①一个铜原子________②3个铝离子__________ ③4个质子______④铵根离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⑤氧化铁_______⑥硝酸银______________ ⑦CO32-中数字“2”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写出一种质子数为9且电子数为10的微粒符号____________ (2)某粒子M2+核外有10个电子,其核内中子数为12,则M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 (3)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a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b克,现以氧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则A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0.如图A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B是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 (1)若A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且y等于8,则该粒子的符号为___。 (2)当x=17时,A元素和B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 (3)B元素的单质在空气中能生成致密的___(化学式)薄膜。 (4)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某些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粒子中等电子体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