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提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学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是在德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派别,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人。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着重在知觉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的。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重视心理实验,强调心理实验,强调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现场实验:现场实验即自然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配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 reness)。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与集中性。

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成。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

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压力的事件。改变睡眠环境造成的失眠也属于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是一种暂时性失眠,当危机和压力消失或者逐渐适应新的情境时,个体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睡眠。

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心理促动药物: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psychoactive drugs)。

催眠的角色扮演论:该理论由巴伯尔(Theodore Barber,1979)和斯潘诺斯(Nicholas Spannos,1986)等人提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于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起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

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由外在刺激物的特征引起的注意。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心理物理学: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

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

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

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

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刺激

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

感觉差异。

韦伯定律: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

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规律。这一

规律最早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为

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提出,在一个刺激能

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

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

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

是不同的。

费希纳定律: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

定律基础上提出的描述刺激量与心理经验

之间关系的规律。费希纳指出,由于最小

可觉差(jnd)是对刺激量的一个最小变化

的觉察量,那么就可以用它作为测量知觉

经验变化的单位。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

一个jnd所需要的变化量越大,也可以解

释为在物理量不断啬时,心理量的变化逐

渐减慢。当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

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这一规

律称为费希纳定律。

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

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

叫感觉适应。

明适应:又称光适合。指由暗处到光亮处,

物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

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

这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

降的变化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看不见周围

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

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

适应。

视觉色素的漂白:人眼接受光线后,锥体

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

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这种现象称为视

觉色素的漂白。

三原色说:三原色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提

出,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认为,任何颜

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

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

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为敏感。以不同

比例混合这三种颜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

的颜色视觉。这种理论已有很多证据,但

对视觉后像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拮抗理论:拮抗理论由黑林提出。他认为

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

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

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第

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其作

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

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这一理论

可以很好地解释颜色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与负后像。

当光刺激终止对感受器官的作用后,它所

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即消失,它会出现一个

短暂的驻留,称为后像;在注视任何一种

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与它

相反的颜色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负后像。

声音的掩蔽: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

合时,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

能感受到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

叫做声音的掩蔽。

拍音: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

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

近,则会听到以两个声音频率的差数为频

率的声音起伏现象,叫做拍音。

位置学说:位置学说也称行波学说,是由

生理贝克西提出的。他发现是位于基底腊

上的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

发生最大反应,基底腊上接受卵圆窗部位

的毛细胞反应高频声音,越是远端部分的

毛细胞越对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反应,并

且把该频率的信传给听神经。听神经细胞

都对一个特定的最敏感,因此通过听神经

中不同神经细胞的激活,人就听到了不同

音高的声音。位置学说能够解释大多数声

音的听觉现象,但对低频声音,是找不到

与之相对应的毛细胞的。因此对于声音如

何编码还不能做出圆满的解释。

频率匹配学说:一种解释音高产生机制的

学说。频率匹配学说认为,在极低频的声

音作用下,整个基底腊被激活,而不只是

它的特定部位。对于1000赫兹以上的中度

音高的声音,不只是由单独一个神经细胞

组合起来构成与之相匹配的频率,也就是

说,神经细胞分成数组,各自以轮班的方

式发射神经冲动,不同的组分别对声波压

力产生神经冲动,各组同步发放,产生对

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称为频率匹配学说,

也称排发说。

主观轮廓: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

识产生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

视轴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

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由于辐合使用,

物像落在两眼网膜的中央窝内,从而获得

清晰的视像。

双眼视差: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

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

角度看这一物体,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

眼看到左边多些,落在两眼网膜相同部位

上的网像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重合,

这就是双眼视差。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

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

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

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

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

(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

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

知觉。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

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

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

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

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

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

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

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

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

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

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

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

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

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

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

说,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

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存储

信息一种组织形成,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

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它

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

代表概念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扩散激活:依据语义网络模型,当我们想

到一个概念时,很容易地会想起语义网络

中与这有联系的其他各概念,这个过程在

理论上叫做扩散激活。

图式:过去知识经验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

“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

结构。

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

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

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

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

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前摄干扰:也称前摄抑制,指已学过旧信

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倒摄干扰:也称倒摄抑制,指学习新信息

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记忆术: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

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地

点法(又称位置法)、字栓法、韵律法(又

称口诀法)、记笔记、谐音法等。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

在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

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接受学习:指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

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

形式通过传授的,无须学习者自己去独立

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

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

利用。

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者的条件下,

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

学习,理解新的信息的过程。

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行前经验的情况下,

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过度学习:指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

行的重复学习。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短时

记忆中信息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

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

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

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些什么。其次,

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感觉的信息

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再次,短时记

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

使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

和意愿。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采取各种复

杂的行为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正是因为短

时记忆的这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大多数研

究中被称为工作记忆。

组织策略: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

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

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通过对学

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所学内容的

理解与记忆。该策略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

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应于那些需要深入

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

材料。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

线、列表纳等。

状态依存性记忆:我们在学习时,不仅将

要记的东西予以编码,学习时的心理状态

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

叫做状态依存性记忆。

情境依存性记忆:我们在学习时,不仅将

要记的东西予以编码也会将许多发生在同

时的环境特征编入长时记忆。这些环境特

征在以后的回忆中就成为有效的提取线

索。环境上的想似性有助于或有利于记忆

的现象,叫做情境依存记忆。

节省法:也称再学法。一段时间后,让个

体再次学习原来学过的材料,达到原来的

标准,用两次学习所用时间之差表示保存

的数量。由于该方法是再再学比初学所节

省的次娄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所以称为

节省法。

有意遗忘:为了减轻心理不安使自己感觉

更好,人们有意识地不使某些引起不愉快

体验的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

忘。有意遗忘属于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的心理防卫机制。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思维: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

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

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

级形式。

概念: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反映客观事物

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

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

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

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

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

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由于这类

概念是在日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

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的内涵中有时

包含着非本质的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科学概念:是在计划过程中通过揭露概念

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也叫明确

概念,其确切内涵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

解释。

人工概念:是人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

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首创,用以研

究概念形成的过程的过程和条件。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

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

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假言推理:又称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

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归纳推理:指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

结论的思维过程。归纳推理的过程一般分

为两步:一是提假设,二是对假设进行评

价。

线性推理:线性推理也叫三段论,是依据

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

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

性的关系。倒如,A比B比,C比B短,

A比C长吗?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

理。演绎推理包括三类:线性推理、主题

推理、三段论推理。

功能固着: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先提

出,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

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

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

途。

定势:也称心向,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

特殊的准备状态。具体说就是指人们在过

去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

题,逐步形成了习惯反应,以后依然用习

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的倾向。

第六章智力

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

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

实际能力,指个体在先天遗传与后环境共

同作用下所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是潜

伏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实际能

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

展的心理品质。

智力:智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因为

它主要与高级认知过程相联系。心理学家

从不同方面对智力进行定义,至今还没达

成一致的意见。但总起来说,大多数心理

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适宜能力、抽象推理能力

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

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

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

到表现。

心理年龄:也称智力年龄,是指对智力绝

对水平的度量,是受测者通过测验项目所

属的年龄。如果一个儿童只能通过斯坦福

一比内测验中五岁组的全部项目,而不能

通过六岁组的项目,那么这个孩子的智力

年龄为五岁。如果他不仅通过了五岁组的

全部项目,而且通过了六岁组的四个项目,

七岁组的三个项目、八岁组的两个项目、

九岁组的一个也没通过,则它的智力年龄

为六岁六个月。

比率智商: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

龄的比值。如果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相等,

则智商为1;若心理年龄大于实足年龄,

则智商大于1;若心理年龄小于实足年龄,

则智商小于1。这种智商的计算只适用于

儿童,其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

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

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心理测验:离差智商是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智商的计算方

法。它表示的是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

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其实质是将

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

较而得15的正态分布形式。其计算公式如

下:离差智商(IQ)=100+15Z。

心理特质:心理特质指的是使一个人对于

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

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

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它

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工具,

不是客观事物。

信度:信度是指7验多次施于一被试群体

报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这

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以分为

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

一致性信度等。

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一

个测验对它所要测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

度。效度又分为内容效度、构思效度、预

测效度等。

常模:常模是解释2分数的参照指标,由

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通过将

测验施测一个标准团体得出。最常见的两

种常模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测验的标准化: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

施测、评分以及分数的解释的一致性程度。

个别智力测验:个别智力测验指在同一时

间内主试者只对个人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

验。

团体智力测验:团体智力测验是指在同一

时间内主试可以对多名受测者进行施测的

测验。

性向测验: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

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人的潜在才能,

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潜在才能是

指个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在给予一定

的学习机会时可能达到的水平,而不是体

现在已经具有的能力。

成就测验:成就测验或称成绩测验,主要

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

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泛地应用在教育工

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

文字测验:文字智力测验是指测验的韪以

文字材料组成并呈现,要求受测者用文字

或语言的方式作答。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

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

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

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动,

参与社会团体,并在其中获得认可、地位、

与成功感的内在动力。社会性动机是人类

所特有的,是在人的某些高级需要的基础

上产生的,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

所引起的动机。

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

下产生的,是为了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

机。

主导动机: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支配着

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的重要动机。经影

响并控制着其他动机。

从属动机: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处于

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

从属动机。

交往动机: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

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

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

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

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工作动机: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

量地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

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衡而

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

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发生的

适应性反应。

道德感:道德感是一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

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产生

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

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

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八章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

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

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上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

征。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

度,并显示在他的待业举止中。

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

完整统一和谐的系统。

认知方式:是人们在对事物、现象和人进

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

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

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

位。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

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个性特质:是指在一个人身上所独具的人

格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

特质。

投射法:测验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

组成,被试在对其解释的过程中,使自己

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

不觉中投射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

以分析,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人格的统合性:是指人格的各种成分具有

内在的一致性,由自我意识调控而形成的

一个有机整体。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

方面彼此和谐和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

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

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

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或者某种规

范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

式之一。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

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

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

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

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使其

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评估受到压抑。这

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

思维。

去个体化:去个体化主要指在群体中人们

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丧失个人意识和

理解评价感,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而致使人们加

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

至是破坏性的行为中去的现象。

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

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

提高的现象。

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

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

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的任务

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被称作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指信息的发送都与信息的接受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第十章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压力:也叫应激,压加重是表现出某种特征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当代的压力概念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包括心理成分和生理成分。三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旨起压力地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

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挫折情境是引发挫折因素;挫折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包括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知种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抑制、否认、转移、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

焦虑:是指受到不合乎现实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研究动物种系进化过程的心理的发展、民族心理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后者则主要指全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年龄特征: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横断研究法: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认知发展: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性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认知发展主要指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有行为方式的过程。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晶体智力:指那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比如言语理解、常识等,这种智力非但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反而会增高。

流体智力:指那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比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等。

中年危机:指中年时期的个体由于自身生理方面的变化,工作方面压力,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以及自己的健康问题等而面临的社会适应的转拆和冲突。

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心理学试卷(本科A)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都提供了四个选择支,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其标号,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40分)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 B心理概念 C心理现象 D个性 2、气质主要属于 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 C个性心理倾向 D个性心理特征 3、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 A心脏 B脑 C脊髓 D整个身体 4、反映的最高级形式是 A感应性 B心理 C思维 D意识 5、“眨眼反射”属于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以上一个都不是 6、狼孩的现象说明遗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 A起决定作用 B起主导作用 C不起决定作用 D不起作用 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社会交往的需要属于 A安全需要 B 尊重的需要 C爱和归属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8、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根本动力是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和信念 9、根据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个体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为努力程度,是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不稳定的内部归因 C稳定的外部归因 D不稳定的外部归因 10、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11、突然敲门声,打断了人的思路而分散了注意力,属于下列哪种选项干扰?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C、注意动摇 12、“一心二用”是指注意的 A范围 B稳定 C转移 D分配 13、直接兴趣是产生()的重要原因 A、随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注意 14、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利用了 A 强烈的刺激 B 对比的刺激 C 持续的刺激 D新异的刺激 15、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是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社会知觉 D 运动知觉 16、在空中飞机上看地面的人是很小的,但我们不会认为到了小人国,这是知觉的 A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C亮度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17、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A正比 B反比 C对数 D定比 18、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某种感觉的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是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后象 19、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一种固定的看法,被称为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刻板印象 D 近因效应 20、以语词为中介,以抽象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主要是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 21、考试卷上名词解释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况。 A 评价 B复述 C 再认 D 重视 22、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 A3±2 B5±2 C7±2 D9±2 23、某学生考试不及格时便会悔恨当初学习没用功,这是 A、因果联想 B 接近联想 C 相似联想 D 对比联想 24、艾宾浩斯经过研究将遗忘的规律描绘成了一条 A直线 B正加速曲线 C负加速曲线 D “U”型曲线 25、我国古代的童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等很便于记忆,这是因为采用了 A、谐音记忆法 B、连锁记忆法 C、歌诀记忆法 D、归类记忆法 26、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患者的病情,这反映的思维特性是 A形象性 B逻辑性 C间接性 D概括性 27、儿童看见桌布上的玩具,会拉桌布取到玩具,这种思维形式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求同思维 28、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的关键、找出主要矛盾,这是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9、认知或解决问题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性,称为 A原型启发 B变式 C同化 D定势 30、“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所反映的良好思维品质是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31、作者关于小说中人物的构思主要是一种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32、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而产生的

管理心理学四次作业

一.简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管理心理学对目标管理的研究, 2、管理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3、管理心理学对环境管理的研究, 4、管理心理学对时间管理的研究, 5、管理心理学对信息管理的研究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经验研究包括: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案例法、内省法, 2、实验研究包括:自然实验、实验室试验 3、测验研究包括:标准化测验、社会心理测验 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工作定额制 2、标准化原理 3、能力与工作相符 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5、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6、实行职能工长制 三.简述西方管理学说史上主要的人性假设理论。 管理心里学领域关于人性的研究主要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莫尔斯和洛斯奇的超Y 理论,雪恩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以及威廉,大内全面自由发展人,人性假设与Z理论。 四.如何根据个性心理特征管理员工? 员工与直接主管的匹配程度是影响员工能否快乐工作的最关键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员工离职案例有90%的情况是员工与其主管不匹配。员工与主管如何匹配分为以下几点:1)尊重员工个性2)检视自己的领导风格3)认可员工的成绩4)保持高效沟通 一.简述四种态度改变理论。(1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论、3凯尔曼的态度变化阶段说、4参与改变理论) 二.试述行为改造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 1、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是作用于一定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方式。充分认识环境对塑造人的行为的关键作用,正确理解、掌握行为改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行为改造理论不仅考虑积极行为的引发和保持,更着眼于消极行为的改造转化。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同的心理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从而出现了有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归因理论,有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强化理论,也有两者结合的挫折理论等。 2、正确运用奖励手段应注意的原则和要求包括:奖励要公平合理、奖励的评选要坚持群众性、民主性、 3、奖励要注意时效、 4、奖励应该是具体明确的, 5、奖励要充分注意受奖者的需要特点, 6、要正确处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第一次作业说课材料

管理心理学第一次作 业

管理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单选题 1、刘是新员工第一天上班,看见主管办公室的卫生还没有打扫,就利用间隙将卫生清扫干净。其主管见此情境心理暗自赞许:“此人不错是块好材料。”是下列哪些因素使主管得出结论的()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正确答案:A 2、“一时的某种心理现象,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这反映了个性特征中的()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倾向性 正确答案:C 3、以胆小孤僻、柔弱易倦、敏感而富于自我体验为特征的人其气质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正确答案:D 4、个性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个性倾向性和() A、意识倾向性 B、个性需求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个性动机 正确答案:C 5、卡特尔提出的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是按照()划分的。 A、能力的倾向 B、能力的创造性程度 C、心智能力差异 D、能力测验 正确答案:C 6、最早的气质学说是由希腊的()学者提出来的。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希波克拉特 正确答案:D

7、“新官上任三把火”应用了()社会知觉效应。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正确答案:A 8、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B 9、有关社会认知偏差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 B、刻板印象是指对一件事物的想法及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一样难以更改、磨灭 C、与首因效应相近的还有另一种现象叫“晕轮效应” D、投射效应是一种以己度人的知觉倾向 正确答案:C 10、经济人假设相应管理理论是() A、X理论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2.操作技能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斯坦福—比奈量表通常以智力年龄(心理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4.激情具有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的特点。 5.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这些需要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列层次。(3)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 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情绪与动机对问题解决的动力和阻力作用;(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的作用。 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论述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1)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①选择高威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提供信息时适度激发人们的情绪。但应注意,高威信造成的态度变化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而减

少。③将沟通信息与人的原有态度的差异调整到适当的水平。③利用生动的演讲方式来提供信息。 (2)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①信息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的给定结论。例如某些广告是向公众介绍产品,甚至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指出产品的某些不足,从而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信任感。②适当通过分散人们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③用各种特定惠待激发人们的认同。 (3)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 心理学部分 选择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B) A.笛卡尔提出“反射”概念 B.冯特1879年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C.巴甫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2.下列属条件反射的是( D)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4.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一个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B) A.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 B.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C.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D.会产生侥幸心理 5.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简答

1.请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 (2)情绪积极稳定。 (3)人格结构完整。 (4)人际关系协调。 (5)性别角色分化。 (6)社会适应良好。 记忆口诀:(我能适应性别不同的两个情人) 3.请简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抑郁症 (二)恐怖症 (三)焦虑症 (四)强迫症 (五)网络成瘾 记忆口诀:(父母指导多动的儿童使用药物的行为) 5.请简述强迫行为的治疗措施 (1)可采用药物治疗; (2)行为治疗,如暴露与阻止反应; (3)建立支持性环境; (4)森田疗法:此方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治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治疗措施记忆口诀:(森田支持用药物恢复强迫症的行为) 6.请简述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辨析)。心理辅导的对象以正常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师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在辅导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作用。(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7.请简述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改变学生行为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暂时隔离法 (6)惩罚法 (7)自我控制法 (8)松弛训练 (9)系统脱敏疗法 (10)肯定性训练 (二)改变学生认知的基本方法

(1)合理情绪疗法 (2)认知疗法 (3)来访者中心疗法 8.请简述系统脱敏疗法(含义+创作人物+治疗+例子)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个体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此法为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帕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也适用于其他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例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用手触摸,逐步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 9.请简述合理情绪疗法 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艾利斯提出ABC理论,A是诱发性事件,B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他认为,情绪(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A)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引起的。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口诀:绝对过分的糟糕)。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调整自己的认知,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10.请简述感觉的一般特性 同一感受器接受几种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接受的刺激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叫作感觉的相互作用。由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感觉适应。 ②感觉对比。 ③感觉后效。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影响。例如,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能够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例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聋哑人能“以目代耳”学会唇语等。 ③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蓝色给人以安静的感觉等。 11请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12.请简述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注意形式,是消极被动的注意,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注意形式。 2.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

西南大学2014年9月心理学第五次作业答案

西南网大2014年秋季班《心理学》第5次作业

13、培养良好品质的策略有哪些? 答:良好的意志品质还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很多,下面列举主要的几种策略: (一)针对意志类型,采取措施 意志力的培养既包括整体,也包括个别意志品质的完善,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意志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执拗性应该从自觉性、目的性着手,关键是从认知上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胆小而易受暗示、犹豫不决的,要从具体的行动中培养大胆、勇敢、果断的品质;对于十分冒失而轻率决定的,要培养沉着、耐心的品质,理解勇敢与蛮干、轻率的区别;对于过分活跃和缺乏自制力的,要提高控制行为的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应激发坚韧精神。 (二)明确目的,增强责任感 在意志行动中,人们所确定的目的有远近之分,目的的社会意义和人对目的的自觉程度也有所不同。培养意志,首先必须激起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要使远近目的结合起来。如果人的行动只有短近的目的,容易使人缺乏生活的意义,只看见眼前的得失,是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如果只有大目标而没有小目标,容易使人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引起沮丧,放弃目标,从而无所事事。因此,只有大小目标相互结合,才能使人对生活充满感情,不断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培养自己的意志,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高度的责任感可以使人增添克服内外障碍的力量。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外障碍的遭遇和克服,或者是目的的实现与否都会引起情感;情感在意志的支配下,又可变为行动的动力去促进人们克服困难和坚持实现目的。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最大限度地与各种不利因素斗争,为争取达到目的而努力;会克服懒惰和不良习惯,形成坚定性和自制力的意志品质。 (三)参加实践,获得经验 为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必须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实践有助于掌握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有助于人们监控活动的过程,有助于人们锻炼如何在活动中设定目标,有助于培养自我效能感。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有助于我们正确而迅速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也能提高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这些无疑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向自我挑战有助于培养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困难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因为越是困难的工作,越需要意志,当然,在锻炼中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 (四)从小事做起,自我锻炼 现实生活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而成,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意志行动,意志的坚韧性就是在这些小事中培养出来的。例如每天坚持早起锻炼,不以身体疲劳、天气不好或假日等为借口间断锻炼,持之以恒。越是如此越能培养坚韧性。再例如,每天写一篇日记。虽然写一篇简短的日记只需要几分钟,但常年坚下去,却需要一个人的坚韧性作为支撑。写日记同时还是一个增强内省的机会,反思意志锻炼的成果。 (五)融入集体,群帮互助 集体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属的集体具有归属感,那么,他就会重视集体的意见,在行动中,他会关心其他成员,积极协调与

社会心理学第1次作业()教案资料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假如你是一个酒保,目击了一次偶然的斗殴事件,当事人身上有纹身。尽管你不认识多少有纹身的人,但事后你似乎认为身上有纹身的人比那些没有纹身的人更倾向于参加到斗殴之中。你的错误记忆最可能是因为() ?A、错误相关 ?B、刻板印象的潜意识启动 ?C、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 ?D、现实冲突理论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给钱让人们玩智力游戏,他们以后继续玩游戏的行为就会少于那些没有报酬玩游戏的人;答应给孩子报酬来让他们做自己心里喜欢的事情,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游戏变成工作,这一现象称为() ?A、理由不足效应 ?B、过度合理化效应 ?C、社会比较效应

?D、自我肯定效应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根据Kelley的共变原则,如果一个学生上课总是迟到,我们在( )这种情况下最有可能做内部归因(比如,认为这个学生比较懒) ?A、高一致性(consensus), 高特异性(distinctiveness), 高一贯性(consistency) ?B、低一致性,低特异性,高一贯性 ?C、低一致性,高特异性,高一贯性 ?D、高一致性,低特异性,低一贯性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Spencer等人(1999)的研究表明,当告诉女性数学能力有性别差异后,这种性别差异在实验中() ?A、出现了 ?B、降低了 ?C、消失了 ?D、逆转了 学员答案:a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 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A ) A 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力过程)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心理的实质主要包括三方面: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反射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症,一种非流利型表达性失语症。患者说话时发音困难,语言不流利威尔尼克区:接受性(接受性或印入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反射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一.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主要作用:接受和传送信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 神经系统 二.1.周围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通讯网络” 脊神经31对:肌肉,脏器 脑神经12对:头部器官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机体兴奋)副交感神经:(机体抑制) 2.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的 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司令部” 脑:脑由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不对称性叫“单侧化”。大脑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与言语有关的方面如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也占优势。右半球的优势体现在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上,如音乐、美术、情绪表达、识别能力等。 额叶躯体运动(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躯体感觉(温、触、动感觉等)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枕叶视觉忱叶的枕极 颞叶听觉颐上回和额中回 边缘叶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调节、情绪调节大脑底而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皮层 脊髓调节四肢活动、体内器官工作等先天性反应(如膝跳反射)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 脑干

浙大2012冬护理心理学第4次作业.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85分单选题 1.张飞、李逵等人物遇事冲动、性情直率、敢作敢为,其气质类型属于: A 多血质 B 粘液质 C 胆汁质 D 抑郁质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关于生活事件的概念,不正确的叙述是 A 即应激刺激物 B 即应激源 C 即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D 即生活变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根据已有的对生活事件“质”的研究,对健康影响居前的事件通常是 A 家庭不幸、工作压力、人际矛盾 B 工作压力、人际矛盾、经济负担 C 人际矛盾、经济负担、事业学业受挫 D 经济负担、事业学业受挫、家庭不幸

单选题 4.某学生对一次考试失败引起的精神痛苦进行调整,最宜称其为 A 问题关注应对 B 情绪关注应对 C 过程应对 D 特质应对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5.有关应对的概念,错误的是 A 认知调整也是应对 B 应对与应对策略同义 C 应对又称应付 D 应对策略与心理防御同义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最常出现的应激情绪反应是 A 焦虑 B 抑郁 C 愤怒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7.关于社会支持概念,较妥切的描述是 A 个体体会到的来自社会的精神支持程度 B 个体与社会的客观联系程度 C 在应激时能被个体利用的社会网络 D 综合以上三方面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https://www.doczj.com/doc/be8558040.html,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9.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忍耐,最宜称其为 A 积极应对 B 问题关注应对 C 特质应对

D 应对策略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11.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12.关于社会支持,目前的研究一般认为 A 具有减低应激水平和保护健康的作用 B 只有在出现负性生活事件时才发挥作用 C 与应对方式等概念在内容上是完全独立的

2018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B )。 A.迟钝 B.敏锐 C.正常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C )。 A.思维 B.感觉 C.知觉。D.想象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辑学写内容所产生的干拉作用叫( A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D.侧抑制 4. 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D )特点。 A.直观性 B.稳定性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5. 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D )。 A.登门槛放应B.留面子效应C.引诱法 D.示范法 6. 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 A.构造心理学 B.机能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薪—兰格理论 B.坎农一巴德理论C.沙赫特—辛格理论 D.腾斯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B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 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A ) 特征的表现。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A )提出的。 A.劳伦兹 B.皮亚杰C.艾里克森 D.柯尔伯格1.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D )。 A.整体性B.选择性 C.恒常性D.间接性 2.以下不属于睡眠失常的是( B )。 A.日间嗜睡B.白日梦 C.突发性睡眠D.睡眠窒息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B )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4.老虎钳可以当作锤子用,缝制衣服的棉线可以裁纸,这克服了( B )的限制。 A.对问题的认知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D.思维定势 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填空、单选: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多选: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 简答、论述: 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14——15 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17——18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填空、单选: 1、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 3、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4、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5、大脑皮层可分为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 6、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的回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7、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8、心理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发生与发展和个体心里发展 9、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多选 1、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条件: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劳动;语言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 3、中学生心里发展的一般特征: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简答、论述: 1、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点35 相同:基本原理相同,以强化为基础,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反应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根本区别;操作水平不同(不随意与随意);学习模式不同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39 遗传因素:遗传,生理成熟;二、自然因素;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表现:

心理学2012年秋作业答案

2012年秋第五次作业答案,已整理 第五次作业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从高到低。它们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1)生理的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他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2)安全的需要:他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3)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和关系。(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题目:意志行动(ABC )。 A:要克服困难B:有目的性C:是有意识的行为D:取决于当前需要 题目:一个人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C)。A:个性B:性格C:气质D:能力 题目:智力是( C )的综合。 A:观察能力B:思维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 批阅:选择答案:C 题目: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B )。 A:诱因B:需要C:兴趣D:爱好 题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D )。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心理学第四次作业 主观题,论述题。(144页) 试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答: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首先,情绪出现早,并且更多是与人的生理需要与否相联系的体验。其次,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它往往是由当时的情景所引起,一旦情景改变,就会很快消失。第三,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如人高兴时会手舞足蹈、愤怒时会咬牙切齿、悲伤时会泪流满面、苦闷时会垂头丧气;情感则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较深沉和内隐,很少有冲动性,且不轻易流露出来。当然,情绪与情感的差别是相对的,有时我们很难对人的情绪和情感作严格区分,情绪和情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 客观题,多选题。(163页) 情绪和情感(ABD )。 A: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B:可以影响活动效率C:强度越大活动效率越高D:会引起生理变化 客观题,单选题。 下列哪个不属于创造性测量法的特点(C )。 A:复杂性B:个别性C:抽象性D:不确定性 客观题,单选题(116 ) 心理学家(D )发展了创造性系统模型。 A:吉尔福特B:托兰斯C:马丁代尔D:希克森特米哈伊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两天必过):教育心理学

重点记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容的载体、教学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护理学心理学B第4次作业

《护理心理学B(2008版)》第4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是对()概念的 A.焦虑 B.恐惧 C.敌对 D.愤怒 E.抑郁 2.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第一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1分] A.外表因素 B.知觉信息 C.性格因素 D.价值体系 E.态度 3. 患者角色所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1分] A.享有医疗服务 B.得到尊重 C.主动寻求诊治 D.保护个人隐私 E.免除社会责任 4. 以下不属于“社会刻板印象”的现象是() [1分] A.性别歧视 B.种族偏见 C.爱屋及乌

D.知识分子书生气 E.女性温柔 5. 推动短期伴侣相互吸引的主要动力是() [1分] A.相似性 B.接近性 C.互补性 D.接纳性 E.外貌的辐射作用 6. “情人眼里出西施”属社会认知偏差是() [1分] A.光环效应 B.社会刻板印象 C.印象整饰 D.近因效应 E.首因效应 7. “是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概念的界定。 [1分] A.焦虑 B.恐惧 C.敌对 D.愤怒 E.抑郁 8. “讳疾忌医”属于哪一类患者角色类型 [1分] A.患者角色冲突 B.患者角色缺如 C.患者角色减退 D.患者角色强化 E.患者角色恐惧

9. 个体人格特质与角色人格特质基本匹配模式的角色适应性特点是() [1分] A.很适应 B.较适应 C.较难适应 D.难适应 E.不适应 10. 符合完全不匹配模式的护士个体占护士群体的() [1分] A.5% B.10% C.15% D.20% E.25% 11. 某患者,一次行路时被助动车撞倒,当时有意识丧失约10分钟,送至医院行头颅CT等检查没有异常,予口头后出现头痛、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四处求医,行多项检查均无异常,多次接受心理治疗亦无效。问此属色? [1分] A.患者角色冲突 B.患者角色缺如 C.患者角色减退 D.患者角色强化 E.患者角色恐惧 12. 符合基本匹配模式的护士个体占护士群体的() [1分] A.50% B.60% C.70% D.80% E.90% 13. “厌恶各尚,恨及袈裟”属社会认知偏差是() [1分]

2016春电大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第1题单选题 (2分) 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个体现象,更是一种() A 生活现象 B 社会现象 C 群体现象 D 心理疾病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2题单选题 (2分) ( )一词被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个人责任等的各种要求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状态以及身体疲惫和受折磨的状态。 A 压力 B 情绪 C 意志 D 个性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3题单选题 (2分) “交往剥夺”实验的创立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 A 詹姆斯 B 沙赫特 C 杜威 D 冯特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4题单选题 (2分) ()已经成为现代人在各个阶段的第一需要。 A 学习 B 工作 C 考试 D 运动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5题单选题 (2分) 以生理为基础,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被称为() A 流体智力 B 晶体智力 C 语言智能 D 空间智能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题 (2分) 下列不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是() A 学习期间,师生分离,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B 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 C 双向信息交流,交互性较强 D 学习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7题单选题 (2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就人群而言,需要呈()分布 A U型 B 倒U型 C 金字塔状 D 线性 您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第8题单选题 (2分) 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等。 A 自我开放 B 自我教育 C 自我感觉 D 自我加压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B 第9题单选题 (2分) 爱情三角形理论将爱情分为()三个成分 A 需要、兴趣与动机 B 生理、心理与行为 C 刺激、价值与角色 D 亲密、激情与承诺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题 (2分) 下列描述的恋爱误区,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防止“爱情至上论”,摆正事业在爱情中的位置 B 防止把爱情“庸俗化”,摆正金钱在爱情中的位置 C 防止把爱情“渺小化” D 防止把爱情“理想化”,用理智驾驭感情 您的答案:C

护理心理学作业题(共四章)

第三章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及其优化 一、选择题 1. “护士角色人格”区别于“角色人格”概念的关键词是 A.相似性B.特异性 C.职业性 D.灵活性 E.适应性 2. 护士最黯淡的历史形象主要发生在A.15-19世纪B.16-19世纪 C.16-18世纪 D.15-18世纪 E.15-16世纪 3. 将特质区分为3个交叉重叠层次的心理学家是 A.霍莱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D.艾森克 E.弗洛伊德 4.属于护士角色人格内涵的词汇是A.忠于职守B.崇高 C.坦诚 D.无私奉献 E.善良 5.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人际能力及其 A.权威性B.主动性 C.变通性 D.主导性 E.灵活性 6.个体的成就机动与其成正比的内容包括知识结构、文化结构和 A.工作能力 B.价值观念 C.社会期望D.他人嘉许 E.气质类型 7.个体人格特质于角色特质彼此重合的匹配模式是 A.最少见的B.最理想的 C.最协调的D.最常见的 E.最灵活的 8.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可称为 A.道德教育 B.主旨教育 C.特色教育D.优势教育 E.符合教育 9. 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特色教育需遵循 A.高效原则 B.强化原则 C.随机原则D.同步原则 E.补缺原则 10. 可操作性系统模拟训练不适用于 A.言谈举止 B.人格特质 C.职业仪容 D.情绪调控 E.情景模拟 11. “形成专业共识”的举措属于 A.优势教育 B.模拟教育 C.特色教育 D.分层教育 E.符合教育 12. 以下人群中精神状态最好的是 A.精神科医生 B.护士 C.儿科医生 D.外科医生 E.妇产科医生 13.护士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其 A.个体特质B.职业心态 C.嘈杂环境 D.工作压力 E.成就动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