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型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

微型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

微型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
微型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

微型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

1.简介

通用微型红外热成像检测仪,搭载专业微型热像仪机芯,结构小巧灵活,整合红外热像技术和智能视觉分析技术,可对设备温度进行探测,并可实现对设备的连续监控,及时发现热差异,堪称连续状态监控和火灾,防爆预防的理想解决方案。

2.工作原理

红外热成像检测仪对正在运行的设备进行非接触式检测,拍摄温度场的分布,测量任何部位的温度值,据此对外部及内部故障进行诊断,超温报警,具有实时,远程,直观灵敏测稳定优点。

3.系统架构

4.功能介绍

主要功能

l 实时对整个设备表面进行温度观察,可设置显示较高温度,平均温度,较低温度。

l 设备任意区域温度观察,可设置几个重要部位重点观察。

l 实现实时多点温度,点测温,线测温,面测温。自动危险位置定位

l 可根据温度危险系数自动定位高温危险点,便于查看潜在危险点。数据统计交互与深度挖掘

l 通过专家诊断系统平台,自动存储并生成报表,实时形成数据分析与趋势图表,自动判断温度是否达到危险点,并产生报警。

系统优势

全面在线测温:点测温,线测温,面测温等多区域测温,在线系统实时24 小时测温,测温精度准确, 系统响应时间快。

优质测温图像

160*120 高清分辨率;生成的热图像视频流通过标准的MJPEG,MPEG 和H.264 格式输出,并且兼具多用途图像功能;

灵活网络适配

多种传输网络搭配,可以采用电源线,网线,WIFI 无线,3G/4G 各种传输方式。

智能专家诊断

内置有网络接口,拥有全面的测温,分析,报警和数据挖掘功能,当检测到升温现象时能够自动发送报警输出。

5.系统创新

l 变大为小紧凑型红外热成像检测仪为我们日益经济实用的热成像技术探索新颖而且富于创新用途

1) 尺寸仅为25x60x80mm,轻松集成入电气装置或任何生产环境中

2) 更精致的尺寸

3) 结构外观小巧

l 化繁为简

即插即用较简安装法只需在开关柜顶部探入摄像头,外部固定机身,无需在开关柜内施工等复杂操作,一步到位较小影响化机身与摄像头分离,仅有摄像头部分伸入开关柜中监控多个测温点,较大程度上减少对开关柜内部机电设备的干扰,从而实现对开关柜的较小化影响

全方位监控无人值守可随意调整监控角度,360°监控各开关柜内各温度点多种产品形态,灵活的环境改装特性

满足市场行业多样化,创新型需求:

l 针对不同类型的柜体和空间布置方案选择不同的产品形态

l 可外装防爆外壳,即可适合各种易燃易爆环境适应

l 可加装防辐射外壳,适应高辐射区域使用

l 可更换镜头,适合不同的测温成像距离

6.客户端

l 客户端主要界面欣赏

l 客户端内嵌温度诊断算法表面温度判断法遵照已有的标准,对设备显示温度过热的部位按照相关的规定判断他的状态正常与否。相对温差判断法“相对温差”是指两台设备状况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测点温升比值的百分数。

同类比较法

同类设备之间比较,所谓“同类”设备的含义是指同一回路的同类设备或同一设备的三相。

档案分析法

将测量结果与设备的红外技术档案相比较而进行。

图谱异常判断法

根据热像图谱出现的异常,判断设备的运行工况。

红外探测器

红外探测器技术焦平面阵列(FPA) ,非制冷型微测辐射热计

波长范围8 –14 μm

像素尺寸17μm

帧频9Hz

热灵敏度/NETD <0.10℃30℃(86°F) / 100 mK

温度分辨率80×60

红外热图输出80×60,160×120

调焦固定

视场角48°×37°(可根据要求更换)

测量温度范围-10?C 至150?C(5-300?C 根据要求更换) 精度±2?C 或读数的2%

(10 至100C@ 10 至35 amb)

可见光相机

可见光分辨率640 x 480

视场角()FOV 较大66°,适应红外镜头

灵敏性无照明器条件下较低10Lux

日志存储自动存储运行日志

状态指示灯状态指示灯(启动,运行,故障)

程序升级可通过网络对设备进行程序升级

接口类型采用工业航插接口;

功耗2W 连续/3.1W 较大值

传输类型PLC/RJ45(可定制WIFI/3G/4G)

协议Ethernet/IP,Modbus TCP

外壳金属防尘外壳

工作温度范围0°C ~50°C

存放温度范围零下40°~70°C

符合IAW IEC 68-2-1 和IEC68-2-2 标准

湿度EC 60068-2-30/24h 95%相对湿度电磁兼容性(EMC) EN 61000-6-2:2001(抗干扰)

EN 61000-6-3:2001(抗辐射)

FCC 47 CFR 15 部分B 级(抗辐射)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展望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展望 摘要:无损检测,是指在不会对材料或元件的有效性或可靠性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的异性结构(缺陷或损伤)进行探测、定位、识别及测量的一种实用性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在红外探测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综合性高新技术,该技术正朝着快速扫描、非致冷、焦平面阵列式接收、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向发展,利用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控制的系统正日趋完善。 关键词:无损检测;热成像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又称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技术,它的研究和应用,对提高航空航天器,多种军、民用工业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1.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原理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被检物的不连续性缺陷对热传导性能的影响,使得物体表面温度不一致,即物体表面的局部区域产生温度梯度,导致物体表面红外辐射能力发生差异。借助红外热像仪探测被检物的辐射分布,通过形成的热像图序列就可推断出内部缺陷情况。 从理论上分析可知,材料或构件因内部缺陷将导致局部力学性能的强度改变,由于材料内部结构的不连续性,这种缺陷将引起材料或构件的热传导不连续,致使材料或构件的温度梯度不同,因而显现出的红外热图像也有所不同。通过研究被检测材料的内部缺陷及结构力学性能,找出其热传导特性与红外热图像之间的关系和机理,根据显示图像的温度梯度就可以确定缺陷的位置和范围,由温度梯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可以确定缺陷的深度。 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检测的特点是不受材料的几何结构及材质的限制,可以实现非接触、大面积的检测。 2.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分类 根据探测方式不同,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可划分为透射式和反射式,其中反射式更便于使用;根据引起温差的方式不同,可划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可以对物体表面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并具有直观、非接触、单次检测面积大等特点。根据主动式激励源不同,主要划分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锁相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和超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等。 2.1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脉冲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非接触式无损检测方法,也是目前研究最多和最成熟的方法之一。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以高能脉冲闪光灯作为激励热源,热流在被测构件内部传导过程中,若构件内部存在缺陷或损伤,则使得物体内部热分布将存在不连续性结构,从而导致其缺陷或损伤处的表面温度与无缺陷或损伤处有明显不同。 图1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方式虽然简单实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适于检测平板类构件,对于复杂结构构件检测存在困难;对热源的均匀性要求非常高;检测构件厚度有限,

医用红外热像仪

医用红外热像仪 红外热像仪发展综述与M301医用红外热像仪的优势 红外热像技术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已有40多年历史,自从1956年英国医生Lawson 用红外热像技术诊断乳腺癌以来,医用红外热像技术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红外热像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1976年上海率先试制成功第一台样机,但由于成像质量差及热像规律复杂,进展较慢。近5年来,随着光电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使热像仪的分辨能力、清晰度达到了临床需求的水平,成为国际上新的研究热点。 一、红外探测技术的进展及红外热像仪的分类 红外探测器是热成像技术的核心,探测器的技术水平决定了热成像的技术水平。探测器从早期的单元发展到多元,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通过光学机械扫描,用单元红外探测器就能获得目标的热图象,用多元红外探测器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在红外技术、材料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的推动下,红外探测器迅速向焦平面组件(FPA)方向发展。FPA有两大特征:一是探测元数量很大,达到10³-10 个探测元,以至于可以直接放在望远镜的焦面上面而无须光机扫描结构;二是探测器信号的读出、处理工作由与探测器芯片互连在一起的集成电路完成。红外热像仪按其采用的探测技术和致冷方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1、单元光机扫描型采用单元红外探测技术和液氮致冷,结构简单,属早期产 品,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数医用红外热像仪都是该种类型。 2、电致冷型热像仪采用焦平面红外探测技术和司特令内循环致冷成像,但噪声大、易磨损、寿命短、致冷器更换成本高,一般应用于军事方面。 3、非致冷焦平面阵列型采用目前世界先进的非致冷焦平面阵列技术,可批量 生产,成本和组件的复杂性大大降低,可靠性提高,扫描速度快,无噪声,可长期连续工作,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是理想的发展目标。 二、 M301型医用红外热像仪的优势(相对于液氮致冷型或单元光机扫描型) 1、技术的先进性 A、探测器红外探测器是热成像技术的核心,探测器的技术水平决定了热成像 的技术水平。M301型采用的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非致冷焦平面阵列红外探测器技术,该技术只有美国、以色列、法国掌握,因此红外探测器芯片必须从国外进口,而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方面,属出口管制范畴,获取芯片有一定难度,重庆伟联科技有限公司是通过法国国防部许可将之应用于民用市场的进口单位。而液氮致冷型产品采用的是单元光机扫描方式,需灌液氮,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因此这两种产品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别,液氮致冷型属早期的初级技术产品,M301型属先进的高精尖端产品。 B、芯片像素 M301型产品的像素为320×240,相当于76800个像素;而液氮 致冷型产品的像素为256×256,相当于65536个像素,因此, M301型产品的成像清晰度更高。 C、成像速度 M301型产品的成像速度快,为每秒50幅,基本上是实时成像; 而液氮致冷型产品成像速度慢,需逐行扫描,每5秒钟才形成一幅图象,两者相差250倍,因此M301型产品的诊断效率更高。如果红外热像仪的响应时间不够会降低测量精度,从而会影响到从热图上获得的信息量,并最终影响诊断的结果。 D、空间分辨率 M301型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为0.9-1毫弧度;而液氮致冷型的空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锁相热成像仪器

锁相热成像仪器使用报告 锁相热成像仪器归属于渤海大学新能源学院,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相关的研究工作。 教学方面: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新能源学院两专业之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光伏领域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测试表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等。目前太阳能电池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大多数检测手段都属于光学检测,但这种方法会破坏电池片,进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利用。作为新的检测手段,锁相热成像仪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教学仪器。锁相热成像仪器做为对太阳能电池材料检测设备之一,属于通用型基础性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其他仪器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包括高端红外成像仪和锁相两个部分,可以提供空间和温度两方面的高分辨图像,来分析太阳能电池的缺陷行为。电池缺陷会导致太阳能热斑,热斑会对太阳能电池组件或系统进行严重破坏,因此需要对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热斑检测。通过测试,将相对发热均匀的电池片进行组合或维护,以避免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热斑组件所消耗,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热斑引起的太阳能组件或系统寿命的损害。使用红外热像仪就可以简便快捷得检测出组件热斑。因此作为一种基本检测手段,是光伏专业本科生所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科研方面: 新能源学院基于锦州光伏产业优势,在构建科研团队中逐步形成了以太阳能电池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太阳能电池后期加工、太阳能电池材料检测为一体的科研团队。目前已经有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关于电池制备和检测科研项目的研究都需要用到此仪器进行无损检测。 具体项目如下: 辽宁省科技厅项目“硅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项目编号201102004。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光电功能材料ZnO基半导体的p型传导特性研究”,项目编号L2010003。 渤海大学科研启动项目“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钝化技术研究”,项目编号bsqd025。 辽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产学研用一体化光伏实践教育基地模式的创新与实

红外热像无损检测图像处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红外热像无损检测图像处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来源:《红外技术》 引言 红外热像(infrared thermography)是目前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快速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通过外部施加的热或冷激励使被测物体内的异性结构以表面温度场变化的差异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缺陷部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其成像原理是利用红外探测仪将接受到的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映射成灰度值,再转化为可视温度分布图(红外热像图)。最早在二战末期应用于军事侦察领域,因其本身具有快速高效、无需停运、无需取样、可进行无污染、非接触、大面积检测、以及其直观成像等优点,而被作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如航空航天、机械、油气、建筑等领域。 1 、红外热像技术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以来,红外热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无损检测协会和材料试验协会针对红外热成像技术指定了相应标准,并在无损检测手册红外与热检测分册中描述了基于红外热像的无损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目前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将红外热像技术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构件内部缺陷及胶接质量的检测、蒙皮铆接质量检测等。近年来,红外热像技术与智能手机、无人机等设备充分结合,并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如美国的Fluke和FLIR、德国Testo、国内武汉高德、浙江大立等企业。 国内的红外热像检测技术比欧美、俄罗斯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中国特种设备研究院和武汉工程大学将红外热像技术运用于压力设备缺陷检验,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西南交通大学、昆明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将红外热像技术运用于航空航天夹层结构件的缺陷检测,取得了有效进展。在石油化工领域,各位学者将红外热像技术用于高温高压容器和管道的缺陷、保温层破损、以及内部液体流动情况的检测,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2 、红外图像预处理 红外技术应用的核心工作在于图像的处理及利用,不仅在无损检测领域,在军事监测、人脸识别等领域的应用更加重要。红外图像的处理主要分为图像预处理和图像识别,预处理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分为图像的非均匀性校正和图像增强两个方面。 2.1 图像的非均匀性校正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热成像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一、医用热像图的理论基础 热成像技术(Thermography)又称温差摄影,是利用红外辐射照相原理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与精密的解剖学相比,热成像系统在反映人体生理的改变以及新陈代谢的进程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 人是恒温动物,能维持一定的体温。用物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体就是一个自然的生物红外辐射源。它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散红外辐射能。当人体患病或某些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受到破坏或影响,于是在临床上表现为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因此测定人体温度的变化,也就成为临床医学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医用热成像技术就是采用焦平面热探测器阵列(或光机扫描)将红外辐射能量转为电子视频信号,经过处理后形成被测物体的红外热图像,这种图像可在彩色监视器上显示,同时可送入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或存贮在硬盘或软盘上,也可由打印机打印成照片。红外热像图的诊断原理正是利用红外辐射能照相来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并将病变时的人体热像和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人体热像进行比较,从而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红外热成像探测的是人体自身皮肤辐射出的红外线,检查时既无创伤,又无不适,快速方便。它是绝对被动和不伤害人体的,这一点对于诊断工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医用热像仪的应用领域 从热像仪的工作原理可知,热像仪探测的是人体表面的热辐射,皮肤是一个良好的红外辐射体,其比辐射率可达0.99以上,所以,体内器官的温度差异是可以经过热传导至体表从而被热像仪探测到的;同时,当体内深层器官的病变严重时,在体表也能探测到温度的差异,因此,医用热像仪不仅能诊断体表或接近体表的一些疾病,如皮肤、乳房、甲状腺肿瘤、血管疾病、关节病变等,而且对深层器官疾病的病变也起到很好的临床诊断作用。 医用热像技术用于临床诊断已有几十年历史,现已成为了诊断浅表肿瘤、血管疾病和皮肤病症等的有效工具。现就几个典型病症的诊断来进行简要的介绍。 1

中医体质辨识规范标准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本收藏两文经比较,内容相同,但出处及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 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 等)试用。 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 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红外热成像智能视觉监控系统方案

红外热成像智能视觉监控系统 “红外热成像智能视觉监控系统”是我司采用国国际先进厂商监控设备并进行二次开发的“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包括“红外热成像防火图像监控系统”、“嵌入式智能视觉分析安保系统”及“防感应雷系统”三部分。 该系统具有热成像防火检测、防盗入侵检测、非法停车检测、遗弃物检测、物品搬移检测、自动PTZ跟踪、徘徊检测等功能模块,可以很好为场区周界防提供各种监控管理需求。而且产品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即使是在各种极端恶劣的环境和照明条件下也可以保持极高的性能——在保持99.9%超高检测率的同时,只有极低的误报率(少于1个/天)。 防火检测: 通过红外热成像防火图像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在监控中心可对监控点周边半径1公里至5公里或更大的区域(设置动态轮循状态)进行24小时实时动态系统监控,能在第一时间侦察到地表火情或烟雾,并及时触发联动报警。帮助尽早发现灾情或隐患,及时处理可能突发的火灾及其他异常事件,并且为灾情发生时现场指挥提供依据。防盗检测: 基于嵌入式智能视觉分析技术的监控跟踪系统,具有入侵检测和自动PTZ跟踪功能模块。支持无人值守、自动检测、报警触发录像、短信自动外发报警等功能。

车辆监控: 支持车容车貌监控、场区路线、远程实时WEB监控、监控录像、视频存储、回放查询等功能。满足中心或其他相关单位对车辆运输的监控管理。 防雷系统: 考虑到野外环境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防止外界强电压、大电流浪涌串入系统,损坏系统的设备,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我们将从视频信号、RS485控制信号、网络信号、电源四个方面做好防雷保护措施,以保证系统较好的抗干扰性。 系统拓扑图: 技术说明详解: ◆前端热成像仪技术详述 1)红外成像原理 自然界中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6摄氏度)的物体都

复合材料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

复合材料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报告 院系: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班级:04030501 姓名:扈永健(2010040305005) 黄学廉(2010040305006)

目录 一、红外线的发现和分类 (3) 二、不同波段的红外线成像原理和特点 (4) 三、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 (8) 四、展望 (11) 五、参考文献 (12)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制造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无损检测技术更加可靠、经济、准确、快速并且使用方便,此时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表现出其局限性,无法满足更高水平的要求。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非接触探测方式逐渐应用到无损检测领域,并以其快速、准确、安全的特点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应用到多个领域。本文对目前红外热像仪的应用做了简单总结,重点是其在红外无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并对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检测方法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技术及成像原理,无损检测,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由于它具有无损、非接触、快速实时、远距离等优点,所以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高速运动、高温、高电压等场合下,该技术更具有常规无损检测技术所无法相比的优点.目前该技术己在石油化工、电力工业、机械制造、航天航空及冶金等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 一.红外线的发现和分类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尔研究单色光的温度时发现:位于红光外,用来对比的温度计的温度要比色光中温度计的温度高,于是称发现一种看不见的“热线”,称为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谱段的红端以外,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波长为0.76~1000μm,不能引起人眼的视觉。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其分为三个波

医用红外热像仪及其应用

医用红外热像仪及其应用 关键词:红外热像仪 原理 王泽普 张德欣 王志敏 本文作者王泽普先生,北京市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张德欣先生,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志敏女士,高级工程师。 一 医用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 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发射出红外辐射。人的体温37℃,人体皮肤的发射率0.98,可近似为一种300K 的黑体。当室温低于体温时,人体即通过皮肤发射出肉眼看不见的红外辐射能量,该能量的大小及分布与温度成正比。当人体某些部位患病时,通常存在温度的变化,有的温度升高(如炎症,肿瘤等),有的温度降低(如脉管炎,动脉硬化等)。借助于红外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准确地、及时地发现人体由于不同原因而引起的微小的温度变化。其原理概述如下。 1. 温度、波长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著明的普朗克定律,它表示当温度变化时,红外辐射的能量及波长的相应变化规律。表示如下: W λ(T)=)1(/51 2?T C e C λλε (1) 式中,W λ(T)—在某绝对温度T 下的光谱辐射能量,W ?cm -2?μm -1;ε—物体表面的发射率;C 1—常数;C 2—常数;λ—波长,μm ;T —绝对温度,K 。 如图1所示,给出500K 、600K 、700K 、800K 、900K ,五个温度下,波长从0~18μm 的光谱能量曲线。从图1可以看出:曲线下的面积为该温度下的总能量,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峰值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移动。人体的温度是恒定的,约为37℃,皮肤的温度约为34℃,其红外峰值波长为9.4μm 。 2. 总能量和光谱带内的能量关系 对图1曲线下的面积进行积分即可得出绝对温度T 下的总能量。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表示如下: W 0(T)=εσT 4 (2) 式中,W 0(T)—绝对温度T 下的总能量,W ?cm -2;;ε—物体发射率;σ—常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

影响红外热成像法检测结果的几个因素

影响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的几个因素: 1 红外热成像设备的性能; 1.1 距离:由于判别饰面层的脱粘空鼓状况,至少需要识别5mm 的大小范 围,所以要根据仪器的具体指标来计算仪器的最大检测距离。而不能 理解在规范中的10~50m 范围内就行。 1.2 视角镜头的视角越小,在相同距离下,在红外热像仪中的显示越大, 物体的细节越清晰;换一种方式来说,如果显示大小相同,那么镜头 度数越小,检测距离就可以越大、 1.3 精度:红外热像仪图像的温度分辨率要求较高,测温的精度及准确度 并非十分的重要。满足在建筑领域应用时,温度分辨率小于0.1。c 的要 求。因为分析图片时,温度分辨率越高,分析的图片越精细; 2 被检测外墙的这种干扰因素; 2.1 构造不同:不同的构造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干扰,在红外图片分析中, 剔除干扰,找到真正的异常区是非常重要的。构造干扰,往往呈现出 一种规则的图像,比如梁、柱呈现出规则的低温; 2.2 外墙面是否干净,是否平整,又没有色差;外墙的污渍以及色差呈现 出来的干扰是不规则的,这要根据肉眼观察、数码相片、以及复查时 加以确认; 2.3 施工干扰:施工中的脚手眼、外架的附墙等。这类干扰,一般在图片 中分布的较为规则。这需要检测者有现场施工的经验,发现此类问题 时检测人员可以询问委托方核实。必要时委托方出具业主、监理和施 工单位三方签字的书面证明; 2.4 环境干扰:检测中太阳照射在建筑物上投射的阴影,以及周边建筑物 的辐射干扰。此类干扰要求检测人员要在检测前,对各种环境干扰要 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这样在图片分析时,才能剔除此类干扰。 2.5 实例 红外照片 初看红外图片,可以发现规则的方形高温区,现场查看结构图,发现高温区 为填充墙,低温区为剪力墙,所以正常,此异常为构造不同造成的异常; 再细看红外图片,可看见在左边的最高的两层填充墙上出现了方形的高温区。当时判断,如果是空鼓不可能如此规则,到现场进行复测发现,在上述部位施工单位涂刷了一层胶质防水材料。 3 检测时的气候条件; 3.1 温度:红外辐射在被探测器接收之前,必然要经过大气、成像系统等 介质,造成红外损失。根据史蒂夫——波尔兹曼定律,黑体的全辐射 率和黑体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温度越高,物体发射的红 外线就越强。因而在一定范围内,高温跟有利于红外检测; 3.2 日照:检测墙面的最佳时间段的选取,目的是为了突出外墙饰面层脱 粘空鼓部位与正常部位的温差,一般是选择立面受日照量最大的时刻; 3.3 湿度:当大气湿度大于85%的情况下,由于水气密度增加,水汽对红 外辐射吸收的增大缘故,大气对目标物体辐射的衰减急剧加大,因此,在雾天、雨天,不适宜进行红外检测; 6F 6F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体检的早期、快速、准确、方便、无创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创绿色健康检查评估也是各个医疗机构及体检中心的一个新兴项目,并且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健康体检产业无疑是当前的朝阳产业,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等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无疑是医疗影像领域的一支奇葩。由于它是被动接收检查者自身的热量,因为没有辐射,又被行业中称为“绿色检查”。如今,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已与B超、MRI、CT、X线等组成了现代医学影像体系。 目前,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主要用于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的健康普查、疾病的初筛、肿瘤的早期预警、心脑血管疾病、疼痛、神经疾病、中医“治未病”等方面。做到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疗效评估作用,为现代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医用红外热像仪技术 一、医用红外热像仪发展综述 红外热像技术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已有40多年历史,自从1956年英国医生Lawson 用红外热像技术诊断乳腺癌以来,医用红外热像技术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华医学会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红外热像分会,并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列入医科大学课程 2011年红外热成像被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列入二级以上挂牌医院五项基本设备之一,同年被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列入二级及三级中医院设备配置标准案中的医院共有诊断设备之一。 2012年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将红外热成像正式列入中医医院诊疗配置表中,成为中医医院必备的仪器。

二、红外热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 任何温度大于绝对零度(-273.1 5℃)的物体都要向外辐射能量,而人体所辐射电磁波的波长主要是在远红外区域,其波长范围为4~14μm,峰值为9.34μm,故利用波长为8~14μm的红外探测器可以方便地检测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通过接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利用影像光学和计算机技术,将人体表面的不同温度分布以黑白或伪彩色图像显示并记录下来。利用人体红外辐射成像原理,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 三、红外热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红外热像与望诊 1.红外热像与面诊。 将面部划分为10个区域,分别对应不同脏腑,研究发现面部各脏腑反应区温度存在一定差别,表明正常人面部不同部位皮肤的红外辐射量是不同的。面部红外热图目、鼻、唇、额、颊、颏等区域的热值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平和体质人群面部热结构是两目温度最高,左右额头温度次之,鼻子温度最低,右面颊略高于左侧,嘴唇和下颏温度与额头接近,且偏颇体质或疾病状态人群面部热结构出现热秩序紊乱,其寒热偏离规律与中医理论吻合。 2.红外热像与舌诊 望舌是中医望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红外热像的引入拓展了中医学望舌的范围,使得舌温也可以视觉化。阴虚组舌尖、舌边、舌中的即刻温度均大于正常舌;阴虚组舌尖、舌边的延时后温度也大于正常组。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湿热证5个病症与中医辨证理论吻合。 (二)红外热像与中医辨证 1.红外热像辅助脏腑辨证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代谢状况和热分布情况是有一定规律的,当机体的脏腑代谢水平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红外热图上显示的脏腑热能量高低,直接反映的是相应脏腑功能状态。肝气郁结证红外热图显示肝区可见多个团片状异常热分布,额头热像呈M型;心脾两虚证热图显示鼻区低热,心区低热,脐周为凉区;脾胃虚寒证热图显示胃区低热,大腹低热,唇低热;肺燥证热图显示胸廓出口、肺部、口唇高热;肾阴不足热图显示手心、面部热,腰椎两侧热。将脏腑经络等在红外热图中进行定位,并根据热力学理论进行能量差异计算,通过比较正常人体热结构特征,研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红外热成像测温系统

今年测体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了简化人们的工作,热成像测温系统应运而生。不仅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检测,还能在人的体温超过37.3时提醒工作人员,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红外测温系统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最多可同时动态捕捉20人进行测温,提高了体温检测的效率;红外测温系统监测范围广、准确率高、灵敏度高,实时显示过往人员体温,检测到体温超过37.3℃的人员及时报警,待二轮确认后采取后续措施;该系统可存储15天内的体温检测数据,实现了测温与人员可追溯。 热成像体温筛查解决方案结合生物识别技术、热成像测温技术、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利用红外非接触式体温检测,实现快速体温筛查,助力疫情监控及响应机制的可靠执行。通过将黑体设置在热成像视野范围内,利用黑体的特性开展测温标定,进行测量温度实时校正,将视频画面和个人体温对应显示,大幅度提高人体测温的测温精度,测温误差到±0.3℃。一切物体只要其温度高于绝

对零度(-273 ℃)都能辐射电磁波。热成像技术主要采集热红外波段(8μm -14μm )的光,来探测物体发出的热辐射。 热成像体温筛查是指通过热像仪(非接触式)初步对人体表面温度进行检测,找出温度异常的个体,发现温度异常的目标之后,再进行专业的体温测量的方案。在学校、医院、机场、车站、海关、工厂、社区等各类出入口及人流量集中的公共场所,可以实现对人员出入进行快速体温筛查。 热成像人体测温的方案具有如下优势: 1、免接触:利用红外非接触式体温检测,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节省成本投入。 2、测温准:在30℃~45℃测量范围内,检测精度可达±0.3℃(加黑体) 3、效率高:可在较远距离、大面积实现快速多人同时体温检测筛查、实现自动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有效控制传染源。 4、适应强:可适用于“临时改建、扩建及新建”的医院出入口、门诊通道、临时通道等多种场景,能够快速搭建,立即投入使用,高效便捷。 5、可追溯:结合视频智能分析平台,方案支持历史数据回溯、数据分析等功能,为追溯疑似患者、亲密接触人员提供了视频数据支持,让未确诊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隔离,为减少病毒传播扩散、遏制疫情蔓延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都慧翼科技是一家专业销售监控系统、热成像系统、智慧课堂系统等产品的公司,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红外热像仪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红外热像仪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标签:红外应用疾病诊断温度 人体是一个天然红外辐射源,它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散红外辐射能。其红外辐射波波段在5-50um之间,峰值在8-13um附近。当人体患病时,人体的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受到破坏,在临床上多表现为人体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高低。因此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是临床医学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红外热像仪可以显示和记录人体的温度分布,并将病变时的人体热像和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人体热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差别来判断病理状态,与精密的解剖学相比,热成像系统在反映人体体温的改变以及新陈代谢的进程方面有着常规检测手段无法替代的特性。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查应用的是人体自身皮肤辐射出的红外线,是绝对被动和不伤害人体的,其用于临床诊断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已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 针对红外热像仪在医用红外热像仪的应用情况主要作以下简要介绍: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是典型的一种代谢功能性疾病,和人体体温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用医用红外热像仪诊断糖尿病显然比平常的血糖值化验方法更可靠。糖尿病的代谢功能异常多发生在微循环部位,通过使用施加温度负荷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诱发异常的功能状况,将体内的代谢功能异常状况通过温度变化诱发到体表。当然,体表温度也受到各种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测量过程中要对环境和测量结果进行正确处理,以得出正确的代谢性疾病结论数据。 乳腺瘤的早期诊断 一般来说,健康妇女两侧乳房的热像图是对称的,任何乳房热图的不对称性往往与疾病和细胞活性有关,更多地可能与肿瘤有关。恶性肿瘤周围血管丰富,细胞反应活跃,其温度大多高于正常组织。实验表明,肿瘤组织代谢旺盛,供血丰富,热量从局部向外辐射。使用热像仪探测乳腺癌优势明显。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公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有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治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制订工作2006年6月正式启动,由国家中医药治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标准共分为范畴、术语和定义、中医体质9种差不多分类和特点、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附录(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表)5个部分。中医体质学者按照人体形状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分类,制订出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应用了中医体质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体质专家、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多次讨论论证而建立,并在全国范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行性。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打算“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大夫、科研人员及有关治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专门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无损检测,是指在不会对材料或元件的有效性或可靠性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的异性结构(缺陷或损伤)进行探测、定位、识别及测量的一种实用性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在红外探测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综合性高新技术,该技术正朝着快速扫描、非致冷、焦平面阵列式接收、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向发展,利用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控制的系统正日趋完善。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又称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技术,它的研究和应用,对提高航空航天器,多种军、民用工业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原理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被检物的不连续性缺陷对热传导性能的影响,使得物体表面温度不一致,即物体表面的局部区域产生温度梯度,导致物体表面红外 辐射能力发生差异。借助红外热像仪探测被检物的辐射分布,通过形成的热像图序列就可 推断出内部缺陷情况。 从理论上分析可知,材料或构件因内部缺陷将导致局部力学性能的强度改变,由于材 料内部结构的不连续性,这种缺陷将引起材料或构件的热传导不连续,致使材料或构件的 温度梯度不同,因而显现出的红外热图像也有所不同。通过研究被检测材料的内部缺陷及 结构力学性能,找出其热传导特性与红外热图像之间的关系和机理,根据显示图像的温度 梯度就可以确定缺陷的位置和范围,由温度梯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可以确定缺陷的深度。 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检测的特点是不受材料的几何结构及材质的限制,可以实现

非接触、大面积的检测。 2.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分类 根据探测方式不同,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可划分为透射式和反射式,其中反射式更便于使用;根据引起温差的方式不同,可划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可以对物体表面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并具有直观、非接触、单次检测面积大等特点。根据主动式激励源不同,主要划分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锁相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和超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等。 2.1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脉冲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非接触式无损检测方法,也是目前研究最多和最成熟的方法之一。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以高能脉冲闪光灯作为激励热源,热流在被测构件内部传导过程中,若构件内部存在缺陷或损伤,则使得物体内部热分布将存在不连续性结构,从而导致其缺陷或损伤处的表面温度与无缺陷或损伤处有明显不同。 图1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方式虽然简单实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适于检测平板类构件,对于复杂结构构件检测存在困难;对热源的均匀性要求非常高;检测构件厚度有限,当检测厚度较高的构件时,难以显示缺陷结果。 2.2锁相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基于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系统解决方案

基于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系统解决方案 概述 当前,各行各业已基本实现复工复产,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处在关键阶段。疫情期间,车站、机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人流聚集,该如何监控异常体温,成为一大难题。如何更高效地监测人员体温信息,且避免人员发生交叉感染。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对异常体温情况快速识别预警。疫情之下,辰迈智慧科技紧急响应社会需求,研发出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系统,保证测温的快速、精准。 系统组成 系统采用集成一体化模式设计,由人体测温热成像摄像机、支架和云平台管理软件客户端构成。 系统以人体测温热成像摄像机设备为主要前端设备;存储管理需配置电脑服务器,管理软件安装于电脑服务器云平台。 该前端专门针对人体测温区间进行精确校准,能够适应人体温度检测的各种应用环境,能够有效针对人体温度分布区间进行高精度温度识别,特别适用于各类人员聚集区域、公共场所的人员健康情况预警管理。实现所有出入人流的温度实时监测和超温预警,设备可联声光报警装置,通过对人体温度实时监测,将体温过高自动筛出,可进一步确认是否有疫情、病情等情况,然后及时进行处理。通过网线数据线将采集到的温度数据信息传输至管理客户端进行存储,进一步分析和追溯。

本系统主要由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传输网络、后台数据处理及信息监控管理平台组成。 (1)前端数据采集系统 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负责现场图像采集、体温数据的采集、录像存储和网络传输。主要包括分布安装在各个区域的高清热成像摄像机、高清网络摄像机、红外体温检测仪,用于监测各安装区域的体温数据采集和安全防范,满足对现场监控可视化和历史数据可查化的要求。 (2)传输网络 监测点的传输可以采用支持wifi连接/有线连接传输方式安装方便简便。每个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系统。监控中心部署一条具备固定公网IP地址互联网专线,实现监控中心服务器与防疫现场的热像仪等设备互相通信,进而实现报警图像和录像的回传以及监控中心对现场的实时监视和控制。 (3)监控平台 监控平台是本系统的核心所在,是执行日常监控、系统管理、应急指挥的场所内部署体温监控综合管理平台。是一个互联网架构的网络化平台,具有对各区域监测点的人员流量和对数据的报警处理、记录、查询、统计、检测数据曲线输出等多种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