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

示例:我无法想象“ 剖肝沥胆效英才” 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畔绝望的挺立和孤傲的苦吟。《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

任艳《折翅的青鸟》

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磐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

―― 2005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如为了说明“双赢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深刻的比喻。

人要坚守良知”这一道理,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笔法。

示例: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盏灯,时时闪耀着温暖的火花,照亮我们心底的仁慈。在这世界上总有一群人,时时守望着那盏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照亮冰冷的角落。

――宋静海《守望心灵的灯》

示例: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 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 . 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并非金雕银塑, 可它的光芒, 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

―― 2005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2 、学会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比喻的手段去评价人物。

示例: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绚目的字眼,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

――吴迪《挣脱死亡的绝唱》

:当我们不再用近视的眼光紧盯历史时,就会惊奇地看到:那一霎间,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似乎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彻天地的绝响。是的,嵇康并没有凤头般闪亮的初始,也没有猪肚般的厚重的过程,但是他却用音乐、

用骨骼、用品性,写下了当权者的懦弱,写下了读书人的自尊,写下了自己光辉人生的最后旅程。于是,历史由此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骄傲也最有个性的篇章―― 魏晋风度。―― 2005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的一鸣惊人的演奏家,那么现在你就得不厌其烦地反复弹练那一个个单调乏味的音符,先练就娴熟的指法。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的书法名家,就请你先练好那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由楷书而行书,由行书而草书。反之,现在不打下深厚的基础功底,一挥笔就想写出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草书,其结果必然是毫无韵味风致,只能是信手涂画而已。

——谈对“道德素质与公民素质”的理解

一棵树的存与亡,在于它的根部;一棵树的成与败,在于它所结的果实。只有根须努力地吸取水分,拼命扎根,整棵树才能茁壮成长;只有结出酸甜可口的果实,才能引以为荣,成为一棵有用的树!

不妨把一棵树当做一个人!

做人的根本,就是遵守道德规则,只有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断地进步、进步,注意到每一个细节,才能逐渐成为一个有风度,有素养的人。因为素养是需要平日里的修养,就如一把刀,如果没有在平时不断地磨练、磨练,那么,它便不可能有如此锋利的刀刃!我觉得,道德和素养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何以为见?看看生活中的例子吧。

前不久,广州火车站受到雪灾的影响,上百万的乘客滞留在火车站,许多战士的英雄事迹暂且不说,看看那人山人海的场面吧,简直是难以想象!在这拥挤的地方,居然几十天来都无发生一宗踩踏事件。这中间的一张张面孔,熟悉而陌生。他们因为这一场雪灾,一起走进了火车站。在通往月台的路上,他们每一个人都秩序井然,没有一点的混乱,尽管,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急,他们渴望回家,渴盼回家!但是,他们的步伐却很有规律地向前迈着,迈着。他们不仅在迈向月台,他们迈向的是社会的道德大舞台,这里的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公民的素养,中国公民的高尚品质!

能在如此紧要的关头依然遵守道德规则,靠的不是一两天的训练,而是一直以来的千锤百炼。设想如果一棵树没有经历风雨,它的根,便不会深深地扎入泥土;它结的果

实,也不会惹人喜爱。因此,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的:“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我们应当学会在生活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我们既然生长在文明古国,那么在良好的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就更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道德,以诚为本,做为一名学生,我们也应把诚信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尊老爱幼,尊敬师长,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为社会的和谐和发展献出一份爱心!

做一棵好树,扎好根,结出许多好果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做一个有素养的公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社会,尽到一份力量!

中心:品味语文品味生活

语文是浓茶,愈品味道愈悠长。语文是美酒,愈品香味愈纯正。

语文需要品味,需要细细咀嚼,如牛之反刍。这样语文之味才浓郁、悠远。学习语文,来不得半点急躁,若像饥者一口吞下一个馒头、渴者一口喝下大杯冷水一样学习语文,语文就失去了她的美,就会变得淡而无味。学习语文就

是要品味语文,就像品味浓茶、品味美酒那样。

品味语文,就是品味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有生活。君不见:自然万物、社会人生就是语文的母体,除此,语文就不称其为语文了。你在观赏自然风景时,在游览历史名胜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上网聊天时……你都在学习语文,在运用语文。

红炉一点雪

有个深蕴禅机的句子,色彩鲜明,充满美感:红炉一点雪。——雪花飘舞,有一片刚好落在火红的炉子上。

在还没落下去之前,先把它“定格”。我们便发现它是“存在”的,虽然在一瞬间,它立即融化,归于空寂无有。

人的生命,不论长短,都像是这片雪花。它自天上洒下来,历程千万里,可以称为“长”;但飘落快速,不可能回头,也没有时间仔细思考,便已经面临消失,故而亦可以视做为“短”。——两秒?百数十载?熊熊炉火,不由分说,便吞噬它了。

它存在过,却来不及留下任何痕迹。当片片雪花你挤我嚷地争着投向大地,也不过是场无谓的追逐。美,这倒是真的。

生活

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

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他们才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尽管有的人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手里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1、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参考答案〕: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云?稽康呵,为何你活的潇洒淡泊却给后人一壶沉重的浊酒,一杯不羁的孤傲?―― 祝令瑞《心清何惧红尘浊》

个性”

我喜欢一种有个性的人,他们卓立于红尘中,微笑于悲痛处,以自己的人生为画卷,用自己的坚守为创意,然后用独立的个性为刀笔勾勒出不朽的人生风景。

2、司法做司法该做的事情,媒体做媒体该做的事情。此乃基本的社会职业分工。抛开具体个案不论,司法缺位时由媒体来替天行道,不仅会毁了司法,而且会毁了媒体。倘若判决的公正要依赖媒体的监督,就像嗜烟者在写作时必须依赖抽烟一样,这是一种可能导致好的结果(作品)的习惯,但无疑是一种不良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导致对行为者自治的毁弃和机体的衰弱。但是,当一个开始戒烟的文人不得不在好文章和好习惯之间做出痛苦抉择的时候,他的选择恐怕还是好文章。这似乎是人类习惯和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某些为单纯的智慧所不能支配的领域。但是,无条件地尊重司法,媒体司法两相宜,却是通过法治智慧可以达至的政治境界。(夏勇《舍法求法与媒体正义——从敬一丹

的《声音》说起》)

【技法点睛】比喻论证。用一个比喻,说明媒体监督司法,就像嗜烟者写作时必须依靠抽烟一样,是一种不好的做法,但后者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前者会使媒体司法两败俱伤。比喻的作用是化深奥为浅显,在类比中说明观点。

3、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闭关主义”、“门户开放”,那种简洁利略的公式套语很便于记忆,作为标题或标语,又凑乎,又容易上口。但是,历史过程似乎不为历史编写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当地、按部就班地推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里,有时大开着门和窗,有时只开了或半开了窗,却关上门,有时门和窗都紧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半闭,又防屋子里人多,会闷气窒息;门窗半开半掩,只怕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谈历史过程,是否可以打这种庸俗粗浅的比方,我不知道。(钱钟书《“走向世界丛书”序言》)

【技法点睛】第一处是比喻修辞,第二处是比喻论证。历史过程是复杂的,中国走向世界或世界走向中国,不能简单用“闭”、“开”的公式贴标签,对于它的复杂性,作者以日常生活中的开关门窗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道理。

4、一片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壮丽的舞台,上面不断献演着各种惊心动魄的戏剧。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同时也是观众。对于演员,文学是一个卓越的导演,它指引演员怎样做一个英雄人物,怎样把一颗伟大的灵魂呈现于观众之前。对于观众,它又是一个精湛的评论者,他借给观众以明慧的大眼,敏锐的两耳。他教观众把捉住每一个轻巧的动作,每一句隐含智慧的言语,和每一声美妙的音响。还不仅如此,他并且能为人们展拓出一个未来的远景,能透露给人们以行将上演而尚未揭幕的戏剧的内情。卡莱尔说:“写作的艺术是人类所发明的一切事物中最神奇的东西。……有了写作的艺术,人类神奇的真统御才得开始。”而文学就是写作艺术的极境,人类智慧的精美宝库和壮丽殿堂。(钱谷融《缪慈的礼赞》)

【技法点睛】整体是比喻论证,局部是比喻修辞。以“一片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壮丽的舞台”为母喻,衍生出众多子喻,在反复设喻中,具体形象而又极其深刻地说明了文学艺术的巨大作用。

一行便是刻针的颤动。有的人行动快,刻痕密,可以容纳较长的音乐;有的人行动慢,刻痕疏,只能录取较短的东西;有的人活力充沛,留下的是一曲热门音乐;有的人波澜壮阔,留下的是一首交响乐章;有的人恬淡安适,犹如柔婉的小夜曲;有的人波折破碎,只是一张效果不好的唱片。他们或以高亢沸腾的音符,戛然而止;或以沛然丰盈的交响,完满结束;或以幽邈淡远的绵延,轻轻消逝。(刘墉《生命的唱片》)

【技法点睛】整体是比喻论证,局部是比喻修辞。以“生命是一张唱片”为母喻,衍生出众多子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人生的种种差异。

6、怎样迈过那青春的门槛?要欢欣鼓舞。青春诚美好,但青春的门槛那边更奇妙。花儿落了,会有果实。最初的果实的确是苦涩的,甚至是丑陋的,然而果实比花朵更有价值,随着新的岁月中的奋斗,果实将逐渐

硕大,逐渐饱满,逐渐光彩照人,逐渐果香四溢--青春如花,点缀得这个世界缤纷似锦,但主要是供于观看;青春后的生命果实,使这个世界获得滋养,并通过种子延续着人类的文明,它就不仅是供于观瞻而是创造出新的生命……迈过青春的门槛,在失落的痛苦过后,又将获得多么大的快乐!预支一部分那至高的快乐吧,果断而敏捷地迈过青春的门槛!(刘心武《青春的门槛》)

【技法点睛】比喻论证。以花和果这两个相关的事物为喻,说明青春的日子美好,青春之后的日子更有意义的道理。

7、成功的得来,看似一蹴而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不断地吸收养料水分,苦熬过严寒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而出的条件,而这时,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一粒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即使环境恶劣,也仍可能生存;但如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不论春雨下得多么恰到好处,也同样无济于事,它只会在土地里发霉乃至腐烂。说到底,机遇的作用就是如此。(建平《成功方程式》)

【技法点睛】比喻论证。用种子和春雨这两个相关的事物为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机遇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

8、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唯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毕淑敏《我很重要》)

【技法点睛】比喻修辞。以“宇宙”“海洋”为喻,说明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以“盘子破裂可以粘起”反喻失去父母就失去幸福的童年,正反结合,说明“我很重要”。

9、在钢筋混凝土面前,在坍塌危险的废墟下,他们没有轻易说“不”,因为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它可以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要永不放弃,挫折原来是成功的一块基石,可以垒出希望的丰碑;只要

决不退缩,痛苦原来是成功的一把钥匙,可以开启成功殿堂的大门。只要坚持到底,灾难原来是成功的一把雕刀,可以雕刻出最坚强的生命之躯。(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技法点睛】比喻修辞。以四个不同的比喻,强调不轻易说“不”的巨大作用。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美感。

10、奋斗是暗夜中的漫天繁星,让生命闪光。奋斗是哈里王子手中的砖块,让身为王子仍愿作为一名建筑工人的他生命闪光;奋斗是薄瓜瓜手中的英国十大杰出青年的最高褒奖,让他告别父亲薄熙来创造的安逸生活,让生命闪光;奋斗是翟墨手中不断起落的风帆,让一个平凡的画家的生命充满浪漫与传奇色彩;奋斗是李连杰潜心倡导的壹基金计划,让一位身家过亿的娱乐明星抛舍了华丽的俗世人生,始终奔走在灾难援救慰藉灾民的道路上,让生命厚重……他们都衣食无忧,他们却都没有养尊处优,他们在体验,在挑战,在探险,在追求,为了自己的梦想或者一个社会理想,他们风雨兼程,一直在奋斗。(2010年全国Ⅰ卷优秀作文《若为成功故,奋斗不可抛》)

【技法点睛】比喻修辞。用比喻句的形式列举典型事例,让抽象的“奋斗”具体化。比喻的作用不在于论证,而在于形象化地说理。

11、我们常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要会舍才会得。但我想这当中除了舍得的辩证,更需要的要有一颗甘于等待的心。敢于放弃这一刻的光华,等待整个太阳的普照,甘于让青柿子待在树上挂着秋霜,等待下一季满枝盈盈的硕果。对于每一个人,这种等待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于文化人来说,这份宁静的守候尤为关键。不要做只为一首歌脍炙人口的歌手,要做让音乐渗透几代人心灵的歌手;不要做只为票房而浪费胶片的导演,要做让唯美画面永驻人心的制作人。(2010年上海卷优秀作文《滋养文化的“活鱼”》)

【技法点睛】比喻论证。两个比喻点缀其间,让抽象说理的语段有了灵动的文采。

12、舍去过去的昨天,会有美好的明天。溪流舍得山涧的清幽与寂静,不停地流淌,终于绽放出浪花朵朵,奏出铿锵激越的涛声,响彻云霄;兰花舍得花房的温

暖与舒适,沐浴着阳光雨露,饱尝着风吹雨打,静静地在山野一角怒放,让淡雅的芬芳弥漫整个山林;骏马舍得槽边的嫩草与清泉,驰骋万里,纵横沙场,追随将士的足迹,记录英雄的传奇。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纷繁的世事变迁,面对名利富贵和荣辱得失,我们必须舍得放弃。有时候,舍得放弃恰恰会成为你赢的美好未来的契机。(2010年上海卷优秀作文《取舍之间有把尺》)

【技法点睛】比喻论证。连用三个辞藻华丽的比喻,既形象地论证观点,也尽力地炫示文采。

13、那片星空是我们的梦想。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在建造一个美丽的童话,你一直都在“装修”“添补”“改造”它。可那毕竟只是虚幻,无论多华丽,它只是活在你的心里。我们要把它搬回到现实中来,那就只能“脚踏实地”。所以必须回到现实中来,用我们的双手亲自去创造,亲自去设计。不完整的就改造,不合适的就去掉,这样它才会完美,总有一天它会变成你真正想要的,因为毕竟它是现实的,而并非是梦,就像雕刻,你努力去雕,努力去刻,终有一天它会成形。(2010年北京卷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技法点睛】本段的核心内容是说明脚踏实地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作者以童话类比梦想,又以“建造”童话暗喻建造房屋,“房屋”这个本体没有直接出现,但“装修”“添补”“改造”“设计”等词语,若隐若现地暗示出了二者的联系,最后又以“雕刻”补喻,但“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成形”的是什么,都语焉不详。不完美的比喻就这样成就了一个满分作文的主体段。

【写作要领】

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它既是一种形象说理的论证方法,也是一种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法。在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既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论证作用,也是炫示表达能力、增加作文文采的常用手段。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类的事物,但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通过比喻,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

产生鲜明丰富的印象。比喻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又称喻证法,其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道理,用浅近的事物来阐明深奥的道理。前者没有论证的作用,但可以使文章变得鲜活丰满,避免枯燥乏味;后者具有一定的论证作用,但它不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有没有说服力,并不取决于比喻,关键在于道理本身是否站得住脚,比喻只起辅助作用,可以通过比喻的形象性具体性,使读者更容易领悟所讲道理。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北大教授辜鸿铭为一夫多妻制辩护时,拿一只茶壶要配四只茶杯作为论据,就没有说服力。

“妙喻明理”的写法,包含以上两种情况。写作中如果使用比喻修辞,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追求比喻的贴切自然,新奇美妙,避免取譬失当,弄巧成拙。如果要使用比喻论证,则要注意观点的正确和深刻,慎重选择喻体,尽量使之具有炫示文采和论证观点的双重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