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中国法制史第二讲

2014中国法制史第二讲

2014中国法制史第二讲
2014中国法制史第二讲

2014中国法制史第二讲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一、中国法思想的发展

(一)自然崇拜时期

在原始的氏族社会中,人普遍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此即天人感应之道。

禁忌是规范人行为的举措,可视作原始社会的法规范。

(二)天罚(道)秩序时期

社会的群体组织出现→氏族长→共主

受命于天,躬行天罚

(三)由天返人的时期

时间:770B.C-221B.C 周到秦

二、社会结构的变动

(一)生产力的提高

1.农耕铁器的普遍使用,以及灌溉施肥的技术使得耕地面积扩大。

(二)宗族土地所有制与家族共耕经营的转变

《詩?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孟子的理想: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公田制崩溃,私田大举兴起。

(三)诸国的土地改革

田租

齐国:(685B.C.)管仲,相地而衰征(按土地的质量与产量来决定税额,收取多少地租)。

晋国:(645B.C.)爰田(赏田、轮田、易田)。

鲁国:(594B.C.)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有土地者,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十分之一。鲁国初税亩的实施等于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军赋

楚国:(548B.C.)书土田,定军赋,量入修赋。

郑国:(542B.C.)《左传·昭公四年》:“郑子产作丘赋。”杜预注:“丘,十六井,当出马一匹,牛三头。”

结果:宗法制度的破坏,各国实力的加强

三、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

(一)孔子(551-479B.C.)

儒家思想中对法的看法:

以仁为中心,讲求德治、人治

1.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德治

a.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 孔子强调五伦,即有身分等差。儒家赞成德治,但并非完全反法。

汉书:“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3. 人治:贤人政治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4. 孔子的无讼思想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做事谋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二)孟子(372-289B.C)

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其学说的根本在于“性善”。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尽心》第三十五章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三)荀子(313-238 B.C.)

进一步提出荀子的中心思想:“性恶”。

礼法的产生:

《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礼法的运用: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君道》: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偏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因此,荀子认为礼应该作为法的准则,儒法并重。

四、法家(韩非)的法律思想

法家代表:慎到(395-315 B.C.)、申不害(385-337 B.C.)、韩非(280一233 B.C.)

(一)韩非思想的基础理论

1.人性论:趋利避害,人为性恶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

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2.历史观:法与时移,重视当下

三代:“上古兢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反对儒家的崇古法先王: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3.价值观:功利时效

法设立之目的:国富兵强

韩非认为如者即为五蠹之一,认为礼治不可取,有效的治国方式为法治

“明主举实事,弃无用,不道仁义,不听学者之言(如孟子)”

(二)韩非法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行法之力量为势

法(人君以法支配国家)→行法结果为强国

→行法之方法为术

1.以君王为本位的专制

君尊令行,一切政治揽于君王

云从龙,风从虎,法从君,势从王。

2.刑无贵贱等级:

汉书司马迁传:“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壹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不能改也。”

3.法令须由国家政府明文公布:

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

法者,编着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

五、春秋时期成文法典的公布

(一)春秋“礼崩乐坏”,“各自为法”的背景

商、周以来,出现了“九刑”、“吕刑”之名,可知当时已有刑法名目与相关条文。但这些多半是出自于统治者的“谕令”,离今天的“成文法”概念尚有距离。

周代以礼设教,但庶民离贵族的礼治教化尚有距离,对王室制定的制度,也缺乏了解。随着东周的礼崩乐坏,导致“贵族陵夷,平民崛起。”诸侯国不听周王室号令,各自为政,别立制度。

春秋时期的楚国,最早制定了成文法。(689-677B.C.),楚文王效法西周“有亡荒阅”之法,“作仆区之法”,惩治“隐匿亡人”及窝藏赃物的违法行为。(613—591B.C.),楚庄王又制定“茆门之法”,规定了宫廷警卫方面的法律内容。

晋国相继制定过三部成文法。(633B.C.),晋文公制定“被庐之法”。(621B.C.),晋襄公又命执政赵宣子制定《常法》,亦名《夷蒐法》。(554—547B.C.),执政范宣子依据《常法》制订了新的刑书。其中《常法》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等多方面的法律规范。

宋国(564B.C.)由宋平公命司寇乐遄制作“刑器”,即在器物上制作了成文“刑书”。

春秋后期,郑、晋两国还先后公布了成文法。

(二)叔向论刑书

在中国古代社会,鼎是国家和政权的象征。“铸刑书”或“铸刑鼎”,就是将成文法铸造于鼎予以公布,体现了法的权威性。

背景:鲁昭公六年(536B.C.),子产任卿,执政郑国。

子产,姬姓,名侨,又称公孙侨。(?-522B.C.)

著名政绩:1.整顿郑国户田籍,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2.修订赋役,普遍征兵。

3.铸刑书。

叔向: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晋国臣。

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给予)子产书,曰:“始吾有虞”(法度标准)

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法),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

禁御,是故闲(防范)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

为禄位以劝其従,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

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

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

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

辟之兴,皆叔世(乱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划定田界沟渠),立谤政(当时子产变更农政惹来争议),制参辟(三辟,分为三篇或三类),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信)。”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末技),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

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三)孔子论刑鼎

背景:鲁昭公二十九年(513B.C)

范宣子:范氏,名匄gài,其名范匄,又称士匄。春秋时期晋国人,史称范宣子。

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在汝水边筑城),遂赋(征收)晋国一鼓(一鼓为四百八十斤,普通规模)铁,以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周成王弟唐叔虞)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超过),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鲁僖公二十七年冬,晋文公到被庐地方打猎检阅队伍,建立三军,修订了唐叔以来的法度),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搜也,晋国之乱制也(鲁文公六年春,晋国在夷地阅兵,重编三军,范宣子于此地制定法律,不料当年秋天晋襄公死,大夫被杀,所以被说成晋国的乱制。搜,打猎检阅兵马。),若之何以为法?”

蔡史墨(蔡墨,晋国太史)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变)之,亡也。其及

赵氏,赵孟(赵鞅)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

(四)意义

1. 孔子反对:

a.贵贱无序

b.反对以乱世之法为法,意即一时之法不可为法。

2.郑作刑书,晋作刑典的重要意义,在于法典公布后,断罪有据。

3.公布刑典的实际原因

当时是一个王权衰落、礼崩乐坏之时,必须重新“编户齐民”,重新订立准则,适应新的社会阶层。

4. 公布后对后世有何影响力?

突破了法制的神秘,动摇了以礼为治的宗法社会。诸国纷立法制,并且替战国时期“法家”倡导的“法治”创造了先决条件。

(五)邓析“竹刑”

子产铸刑书之后,与子产同时的大夫邓析(502B.C年)与子产意见不合,教民巧为辞令,“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邓私下修订子产的法律,书于竹简之上,称为“竹刑”。邓析因为私造刑法有违国法,被处死,但是他的竹刑在郑国流传并为国家认可(《左传·定公九年》)。

六、中国成文法典的追源-《法经》

战国各国皆有法:

赵国“国律”、楚国“宪令”、魏国“大府之宪”、“法经”、秦国“秦律”。

(一)407B.C.李悝《法经》

1.私家法学编纂著作

2.孰真孰伪?究竟有无李悝法典

史记并未提及,商君书也没提及。汉书仅提及“李子三十二篇”。直至唐修《晋书·刑法志》才提出。

《晋书·刑法志》:“是时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

着《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

故着《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

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

相秦。汉承秦制,萧何定律,除参夷连坐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益事律《兴》、

《厩》、《户》三篇,合为九篇。”

a.《唐律》从未有提及法经,因此日本学者仁井田升提出法经伪书说。

b.学者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发达史》中,提出《法经》为后人本《唐律》伪作的观点。

c.明末,童说《七国考》,有两百多字提到法经内容。但七国考不可尽信。

3. 1972年,银雀山汉简出土;1975年,湖北省云梦秦简(睡虎地);1984年,张家山汉简。间接证明法经之存在。

(二)内容

1.盗法

2.贼法

3.囚法(网法)

4.捕法

5.杂法

6.具法

《七国考》虽然没有重要历史价值,但其间对法经的描述,考证来自汉代人言论,可能也有所本,其书认为法经:

1.盗法:有关侵害财产、犯罪问题(《荀子》:“窃货曰盗”、“害良曰贼”)

2.贼法:侵犯人身安全如杀人、伤害人。

3.囚法:断狱(监狱法规、刑诉法规)

4.捕法:劾捕

以上四法主要是关于惩治盗贼罪的规定。

5.杂法:

淫禁:“夫有一妻二妾,聝;夫有二妻,诛;妻有外夫,宫。”

狡禁:“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城禁:“越城一人,诛。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城门之禁)

嬉禁:“博戏罚金。太子博戏,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赌博罪)

徒禁:“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四日五日则诛。”(非法集会)

金禁。“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将军)以下受金则诛”(贪污渎职)

6.具法:关于定罪量刑的规定,具,有均、多之意。有类今天刑法总则,专讲刑名法例,何者加罪减刑。

(三)法经之特点与历史地位

法经-秦律-九章律-唐律-大清律

1.立法精神,特别强调社会秩序,维护君主特权,保障私有权。

就法经的立法精神来看,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以盗贼两篇为首,可知此法针对对象,首重侵害人身安全与财产之人,则扰乱社会秩序之人。

如刘邦入关中时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可知稳定秩序,先在平稳盗贼。而法经之法即为君王所设,保护君主专制,也强调等级之分,如“犀首以下受金则诛”。

2.抑制贵族特权。

3.采“严刑重法”原则,轻事重刑。

“议国法令者,诛。”言论犯采重刑。

4.改刑为法,以“法”为名

法经融合了五刑制度,除肉刑死刑之外尚有连坐之刑,明明继承了前代的刑罚,却是以“法”为名。代表刑罚逐渐朝有规则的法制前进。

5.中国目前可见较有系统的成文法典。然法经非为李悝所作,事实上为一法令汇编。

延伸阅读著作:

刘广安:《中国法律思想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

杨柏峻编着:《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史记》,中华书局版本。(商君列传)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2014中国法制史第一讲

2014中国法制史第一讲 -法典创造期- 一、法史的概念 法制史:顾名思义,法律与制度的历史。 法史学的课题:研究过往、历史演变对法的持续影响,是法史学的课题。 法史学的方法:法史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 法史学的意义:人的过往(个人经历、社会、社会参与)造成人的一部份,并具有持续性与可变性。 法史学研究的对象: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实践 法史学虽说是从历史角度来观察法的规范,与现实彼此间尚有关联。 法史学家想了解过往的法秩序如何形成,固然必须解脱其所处时代的观念及法概念的限制,但也必须利用当身时代的经验去理解材料(史学素材,也是法学素材)。因此法史学重视的是经验,将过去的经验以今日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作为现代法学工作者的借镜。 Holmes: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王夫之读资治通鉴: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所躬逢;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 二、如何理解中国法制史? 中国有律学传统,但近代的“法制史”是清末民初中西合并的产物。日本首先开设了法制史的课程。 1903年,清颁行《大学堂章程》,规定在法政科法学门中开设“中国历代刑律考”和“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课程,1906年,京师法律学堂开设“中国法制史”课程。 (一)断代分述的传统 断代史讲授的方式是便于有基础历史知识者理解。缺点是法律脉络容易被朝代的更替所遮掩,因此历来能够流畅、完整通讲主题的通常是大家。 (二)体现了儒家主导的法思想(礼法合一,或曰以礼为尊) 礼制:礼,源于祭祀。 禮本来是一种盛玉的器皿,即表示一个盛有双玉,奉事神和人的器皿。奉神之 事,即祭祀。当这种器皿广泛用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后,它就成了奉神祈福专用和祭神敬祖仪式的代名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含义越来越广。因祭祀时需有分工,部落首领的地位与权威也就因此得到确认。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刑起于兵:兵刑合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律最早称为刑,战争则称为兵。刑与兵的关系也就是法律与战争的关系。 《汉书·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轸(钻凿);

2014浙江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https://www.doczj.com/doc/be4117795.html, id: bk14233 2014浙江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司法制度 2014浙江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历史在更迭,同样的司法制度也在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今天浙江中公教育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大家带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帮助大家更好的做好今年政法干警考试的备考。 讼制度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诉讼制度一方面在继续秦汉司法制度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各王朝的统治者为在分裂动乱中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又建立了一些新的制度,这些制度对于隋唐以至后代司法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影响。 死刑奏报制度的建立: 死刑奏报制度的形成:指对于已判定死刑的案件,最后决定权应属于皇帝,行刑前请皇帝再次核准,待核准后,再下达死刑执行的命令。这是北魏法制的一项创新,为隋唐死刑三复奏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此,地方的死刑决定权收归中央,死刑奏报制度正式确立。这一制度的实行,一方面可以把生杀予夺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准确地实行镇压,避免造成错杀滥杀,以缓和阶级矛盾。这一制度为后世各王朝所继承。 刑讯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口供在定罪中的作用,而刑讯是获得口供的主要手段。刑讯早在西周就已见于史料记载,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世族豪门地主统治的腐朽及长期社会动乱的影响,基层司法实际状况与这一时期对立的重视、法律内容的完善和立法技术的提高严重脱节,司法官在审判过程中贪暴害民,滥施刑讯,把法律完全抛在一边,致使刑讯在这一时期普遍实行而且恶性发展。 登闻鼓直诉制度: 为了缓解这一时期社会上冤狱泛滥的严重状况,避免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阶级在继承前代“乞鞠”制度的基础上,总结了以往的法制经验,又建立了一些新的诉讼制度。西晋武帝时,曾仿行古制,在官府朝堂门外设置“登闻鼓”,臣民若有重大冤情,不服判决,可以击鼓鸣冤,直接诉冤于皇帝或钦差大臣,官府须闻声录状上奏,这就是所谓的“登闻鼓”制度。因其不受诉讼审级的限制,故称为直诉。这种制度弥补了绝对禁止越诉的不足,加强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管,客观上有利于百姓冤情上达。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讼制度的发展、死刑奏报制度的建立、刑讯制度的发展和登闻鼓直诉制度这些司法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历史法律制度的内容和发展,以更好的在政法干警考 试中发挥。 本文来源:浙江中公教育

2014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基础模拟试题含答案和详细解析

1、某区工商分局对一公司未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销售电子出版物100套的行为,予以取缔,并罚款6000元。该公司向市工商局申请复议。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公司可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行政复议 B.在复议过程中区工商分局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收集证据 C.市工商局应采取开庭审理方式审查此案 D.如区工商分局的决定明显不当,市工商局应予以撤销 2、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D.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3、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一药店发放药品经营许可证。后接举报称,该药店存在大量非法出售处方药的行为,该局在调查中发现药店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系提供虚假材料欺骗所得。关于对许可证的处理,该局下列哪一做法是正确的? A.撤回 B.撤销 C.吊销 D.待有效期限届满后注销 4、梁某酒后将邻居某家的门、窗等物品砸坏。县公安局接警后,对现场进行拍照、制作现场笔录,并请县价格认证中心作价格鉴定意见,对梁某作出行政拘留8日处罚。梁某向法院起诉,县公安局向法院提交照片、现场笔录和鉴定意见。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照片为书证 B.县公安局提交的现场笔录无当事人签名的,不具有法律效力 C.县公安局提交的鉴定意见应有县价格认证中心的盖章和鉴定人的签名 D.梁某对现场笔录的合法性有异议的,可要求县公安局的相关执法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第3版)教材精讲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2.1本章要点 ●以德配天与明德慎罚 ●礼与刑的关系 ●西周时期刑罚原则与刑事政策 ●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 2.2重点难点导学 第一节西周时期的法律概况 西周是中国上古文明的全盛时期。西周时期的礼乐刑法、典章制度,对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政治结构、法律制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法律思想方面,西周统治者在继承夏、商两代

“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种主张是汉以后主流法律思想“德主刑辅”的直接渊源。在法律形式上。西周时期“礼”、“刑”并用,这种法律模式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法结合”、道德与法律相为表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刑事法方面,无论是“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还是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等刑法原则,影响都及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此外,西周时期形成的婚姻制度、婚姻礼仪,以及富有特色的司法诉讼制度,至今仍然可以在中国社会深处找到踪影。故而,在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和传承之中,西周法制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西周法制指导思想 周统治者利用夏、商的神权法思想以及新提出的“德”观念顺理成章地解释了“小邦周”兴起和“大邦殷”灭亡的原因。西周时期,在立法、司法领域里起指导作用的,则是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理论。 (一)以德配天——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修正和补充 “以德配天”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周人认为“天”是公正的,其与任何人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天”是天下人的保护者,为天下人所共有。因此,“天命”不会专归于某一族或某一人,而是会发生变化、转移的,这就是“天命靡常”或“惟命不于常。” 其次,天命的转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德”。有德之人有“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在周人看来,王权来源于上天,也来源于人自身之“德”,只敬天地鬼神还不足以“受天命”,只有敬天地鬼神同时又敬“德”才能“受天命”。 再次,“德”的中心内容是“保民”。因为民心的向背是有德失德的标尺。民心直接反映了天意。所以周公言:“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敬天保民”由此成为周人为政的理念。周初

中国法制史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 2.“商有乱政,而作。” 3.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神权法。 4.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 5.商朝有一种刑罚,是将犯罪者捣成肉酱,这种刑罚叫做醢。 6.商朝将罪犯者杀死后晒成肉干的刑罚是。 7.商朝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的刑罚叫做劓殄,相当于后世的族诛。8.商朝将人割掉鼻子的刑罚是。 9.商朝已有文字记载,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上,称之为。10.商朝的婚姻形态是。 (二)单项选择题 1.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是()。 B A《汤刑》 B《汤誓》 C《汤诰》 D《太甲训》 2.炮烙之刑出现于。D A夏朝B西周 C春秋D商朝 3.夏商时期将死刑称为()。 A A 大辟 B 斩 C 戮 D 凌迟 4.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D A墨刑 B劓刑C刖刑 D宫刑 5.商朝法律制度的的总称叫做。C A禹刑 B 汤刑 C汤诰 D九刑 6.“刑名从商”是()总结商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而总结的。A A荀子B周公C商鞅D韩非 7.商朝初期王位继承实行(),辅以父死子继。B A禅让制B兄终弟及 C嫡长继承制D诸子均分 8.商纣王曾囚周文王于()。B A圜土 B 羑里 C囹圄 D 夏台 9.商汤讨伐夏桀时,宣布了夏桀的一条罪名,即()。A A舍弃啬事 B不从誓言 C不吉不迪 D不有功于民 10.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的刑罚。C A 斩 B 戮 C 醢 D 脯 (三)项选择题 1.商朝的立法主要有()。ABC A《汤刑》 B《汤誓》C《汤诰》 D《太甲训 2.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有()。ABCD A戮B炮格 C醢D脯 3.奴隶制五刑包括以下的()。ABCD A墨刑 B劓刑C刖刑 D宫刑 4.商朝的罪名主要有()。BCD A昏 B不吉不迪 C暂遇奸宄 D不从誓言 5.商朝的监狱称作。ABC A圜土 B牖里 C囹圄 D 夏台

2014中国法制史第五讲解读

中国法制史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220-581) Keyword:以礼入律 本节重点:北朝法律的建立与“律统”的延续 魏晋,指曹氏所建之魏朝(220-265)与两晋,与魏同时尚有吴与蜀。 西晋(265-316)统一五十年,随即偏安江南,史为东晋(318-420),与北方民族王朝对峙,即汉、赵、前秦、后凉等十六国(316-439)。 东晋亡后,南朝继之为宋、齐、梁、陈(420-589)。北朝为鲜卑所统一,史称北魏(439-534),之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4-557)、北齐(550-557)北周(557-581)。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一)魏《新律》与三国立法 魏创建者曹操“少机警”,素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嫌汉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听得科半,使从半减也。”又定“定甲子科,犯釱左右趾者易以木械,是时乏铁,故易以木焉”。当时曹操因欲降服天下,故意减少汉之科罚。 魏明帝曹叡下诏改定刑制,命司空陈群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 《新律》内容已经亡佚,目前仅存序言。从序文中可知 1.在汉律基础上新增篇目,减少科条: 由于东汉科令过多,实施无常,使人无所遵循。 新律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矣。 2.改九章之“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 “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故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 3.十八篇之篇目为刑名、盗、贼、捕、杂、户、劫掠、诈、毁亡、告劾、系讯、断狱、请赇、兴擅、留、惊事、偿赃、免坐。篇目名称有的沿用《法经》、《九章律》旧名,有的是经过删改新增。 4.新律的编纂,有助于自汉以来“律统”的延续,也使“法统”精神能够延续。 (二)蜀之立法 蜀(221-263)建立政权后以正统自居,诸葛亮等继承汉律,制定《蜀科》。诸葛亮少时自比管仲、乐毅,颇尚法家。 《三国志》“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2014中国法制史第三讲

2014中国法制史第三讲 法典确立期 秦朝法律制度 Keyword:改法为律 思考点:改法为律在法律史上的意义 一、秦国时期的法制改革-商鞅变法 (一)商鞅(390-338B.C.)的出身背景 《史记》: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二)商鞅变法的理由 因时制法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三)变法措施 社会方面: 1.定立什五连坐制,实施奖励告奸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结果:邻里之间不敢藏匿人犯。 2.禁大户群聚与民间私斗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结果:民产分析,难以发展为地方大宗族。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3.打击宗室,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封爵制。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结果:贵族无功难守家业,平民可藉军功得到荣华富贵。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4.渐废秦国封建制度,行中央郡县制,改革田税。 史记:“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地方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并改革田税,按户按人口征收贡赋。 法治方面:

5.改法为律 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同时颁布各种令如开阡陌令,分户令,军爵令。 6.厉行法治,以重刑为原则 (1)何为法治 缘法而治,刑无等级,法必明令必行。 (2)何为重刑 以连坐压抑犯罪。 《商君书·垦令》:“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 “行刑重轻”。 《商君书·说民》“民不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乱。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 赏轻重罚。 7.强调“壹刑”,刑罚无尊卑之分,死罪不赦不宥。 《商君书·赏刑》:“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秦先用商鞅而强大,再吸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理论,确立了“事皆决于法”的指导原则,形成了“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立法体制。 二、秦朝的法律体系 (一)秦律的发掘 自秦改“法”为律,律是秦代法律的主要形式。 秦律在传统典籍之中本来已经失传,汉律以秦律为本,著名的程树德《九朝律考》即从汉律起始。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1155支,为发现秦简之始。 1.竹简写成年代:战国末年至秦始皇三十年(217B.C.)。所载为秦战国末年至统一六国的法律。 2.墓主名喜,年约四十六。(262-217B.C.),历任安陆御史、令史、鄢令史、鄢狱吏。 3.竹简内容经分类整理为十部分:《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它为后人整理所拟。 其中与法律相关为《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等等。 4.秦律十八种: 律即秦律,是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属于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从秦简所见近三十种律名来看,秦律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也相当广泛,远远超出李悝《法经》的六篇范围。 出土竹简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1.产生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氏族习惯,是调节社会纠纷,约束人 们共同劳动力以及平均分配的共同准则。 2.“无虐之刑”,主要指:“黥(qíng)、劓(yì)、刵(èr)、椓(zhuó)、 处死五种。” 3.“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4.夏代的监狱统称圜土,夏台,钧台是指国都内的监狱。 5.商代把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改称为司寇,对于重大案件的审判必须 奏请商王批准,商王掌握生杀予夺和决定宿舍胜负的勾决权。 6.商代又有专门关押要犯的狱,称之为“囹圄”。 7.“德”的要求,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8.“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和“尊尊”。 9.抽象的精神原则:忠、孝、节、义、仁、恕、 10.具体的礼仪形式:吉、凶、军、宾、嘉。 11.“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12.西周的“圜土之制”是中国有期徒刑的开端。 13.“嘉石之制”是中国劳役刑制度的开端。 14.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对于这 三种人,如果触犯法律,应该减免、赦免其刑罚。 15.《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shěng),乃惟终,……有厥小罪, 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不杀。”

其中,“眚”是过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终”是指惯犯,“非终”则是指偶犯。 16.秦国商鞅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 17.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券书”。 18.北齐为维护封建国家利益,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是对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 19.从篇章体例上看,《开皇律》舍北周而采北齐的十二篇的结构。 20.《宋刑统》是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21.《越宫律》27篇,《朝律》6篇,连同上述的《九章律》和《傍 律》,合计60篇,大致奠定了汉律的规模。 22.“亲亲得相首匿”,确立于汉代,是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 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 23.“五过”制度: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惟官”是指秉承上 司旨意,官官相护;“惟反”是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惟内”是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惟货”是指贪赃收财,敲诈勒索;“惟来”是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 24.公元前501年,邓析作竹刑。 25.《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及侵犯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法的篇目 是贼法。 26.北齐后主天流五年(公元569年)亦诏令:“应宫刑者,普免刑为 官口。”从此宫刑不复作为一种法定刑。 27.隋代伴随着封建五刑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刑罚制度趋于成熟,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2

11、[夫盗钱妻匿案] 此案发生在战国时的秦国。《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丈夫盗窃一千钱,在妻处藏匿了三百,夫妻二人均被抓获。法官认为妻如果知道丈夫盗窃而藏匿,应按盗窃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作为收藏赃物论处。 [案例分析]秦律规定,妻子对丈夫的盗窃行为无论知情与否,都要负连带刑事责任。妻子如果知道丈夫盗窃,与丈夫同罪;如果不知道,则以收藏看守赃物论处。 12、[坑儒案] 此案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多次派方士寻觅仙药,方士侯生、卢生等很受宠幸。后来二人因长期求药不得,无法继续行骗,恐被处死,便互相议论始皇帝专横暴戾。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民众,于是命令御史把在咸阳的方士、儒生捉来审问。诸生互相告密,牵连多人,秦始皇亲自圈定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另一记载,秦始皇焚书后,恐怕天下儒生不服,便从各地征召诸生到朝廷拜为郎官,前后共七百多人。后秘密派人到骊山陵谷温泉附近冬天种瓜,结实后以为怪异,命博士诸生前往视察,在谷中将其全部坑杀。 [案例分析] 秦律有一种死刑的适用方法,即阬,将犯人活埋。 13、[秦博士非所宜言案]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二世召集博士和儒生,询问如何处置此事。诸生三十余人上前奏到:臣民反叛,应该处以死刑,不能赦免,请求陛下尽快发兵镇压。二世闻后大怒。儒生叔孙通上前说?诸生所讲的话都不对,现在天下合为一家,政府拆掉了郡县的城墙、销毁了民间的兵器,以表示不再动兵用武。而且明主在上,法令颁行于下,使人奉职,四方辐辏,怎么会有人敢造反!这不过是些鼠窃狗偷的盗贼而已,不值得提。郡县的地方长官把他们逮捕论罪就行了,不需要为这事担忧。"二世听了很高兴,并又向博士诸生问了一遍,有些人认为是反叛,有些人认为是盗贼。于是二世令御史将言反者以非所宜言罪下狱处死,言盗者皆罢免。赏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事后即逃归故乡薛。 [案例分析] 秦律中规定了"非所宜言"罪,但至于什么是不该说的话,秦律无明文规定。封建统治者可以随便解释,加罪于人。这是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律,此罪秦以后历代法典多沿用。 14、[李斯具五刑案] 李斯是战国、秦代的著名政治家,先后在秦任客卿、廷尉、左丞相。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秦王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加深,李斯长子李由为三川守,未能阻截吴广、周文等起义军西进,使者调查此事后弹劾李斯失职,引起秦二世对他

中国法制史第三、四章练习题

第三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西周的“九刑”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四刑。 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和 ()。 3、西周初期,土地归王一人所有,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 5、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 6、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 7、西周法律规定,婚姻的缔结要经过六道程序,即“()”。 8、西周法律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叫做()。 9、西周的“三不去”指“”,“”,“”。 9、所谓嫡长继承制概括而言,就是“,。” 10、西周在中央设(),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叫做()。 答案:1、鞭、扑、赎、流 2、义刑义杀明德慎罚 3、田里不鬻 4、质剂傅别 5、媒氏 6、六礼 7、七去 8、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先贫贱后富贵 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10、大司寇、小司寇 (二)单项选择题 1、《吕刑》的作者是()。 A、李俚 B、商鞅 C、邓析 D、吕侯 2、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即成文刑书是()。 A《九刑》B《汤诰》C《汤刑》D《周礼》 3、西周的判例叫()。 A决事比B廷行事C成D刑统 4、西周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即()。 A诰B礼C遗训D殷彝 5、西周初期,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将夏商原有的礼加以补充、厘定使之成为法定的典章制度的那个人是()。 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公D周康王 6、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B天命与天法罚 C德刑并用与德主刑辅D法网严密 7、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 A窃盗罪B强盗罪C大逆罪D抢劫罪 8、周朝统治者吸取商场灭亡的教训,要求官吏勤于政务,不要饮酒,规定了一条罪名叫做()。 A 违抗王命罪 B 不孝不友罪 C 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 D 群饮罪 9、西周的拘役来于()。 A女徒顾山B龙凤合挥C坐嘉石D田里不鬻 10、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 A女徒顾山B龙凤合挥C坐嘉石D田里不鬻 答案:1、D2、 D 3、C4、D 5、C6、 A 7、B8、D 9、C 10、D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西周的礼与刑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和刑共同构成西周的法 B西周的礼与刑相比,居于主导地位 C西周的礼不能脱离刑二而发挥职能作用 D西周的法要通过礼和刑的相互作用完成阶级统治 2、西周的主要立法有()。 A、《工律》 B、《誓命》 C、《吕刑》 D、《九刑》

中国法制史 (2)

中国法制史 课程代码:LAW 101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 英文名称:The Legal History in China 课程性质:本学院必修,其他学院选修 学分课时:3学分,54课时 主讲教师:李俊教授 所属院系:法学院法学基础理论系 办公室:宁远楼704 电话:64493003 邮箱:lijun665@https://www.doczj.com/doc/be4117795.html, 教学对象:法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其他学院各年级本科生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师生互动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依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出勤情况等评定 期中考试,开卷考试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笔试 其中平时及期中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出勤要求:整个学期缺勤超过5次者不得参加考试 使用教材:李俊、刘夕海编著《中国法制史》,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版 参考书目:1、《论语》(学而、为政、八佾)等篇; 2、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名例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简介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法律制度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特点、本质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法学学科本科学生14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同样,中华法制文明也具有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其影响曾远及相邻东亚各国,因此被称为“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今天,学习中国法制史,其主要价值在于:总结中国法制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认识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加深我们对于中国法制建设国情的把握;同时,学习中国法制史将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其法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部分主要对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特点和意义进行讲解,同时对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介绍,使学生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基本了解,为进入具体问题的学习作好铺垫。 1、中国法制史学科特点和在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2、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讲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商、周法律制度的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途径和影响,夏商法制概况以及西周法制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中国法制发展源头的不同特征及其原因,为把握中国法律的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

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 (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1.缇萦上书救父。 (1)奴隶制五刑 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2)分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 答:这次刑制改革,经过文景两位皇帝,时间长达20多年,反映了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悲怜”缇萦,体现文帝德政,但本质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既要惩罚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劳动能力,以利于其统治。但是,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和转折点。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4)秦汉的徒刑种类。 答:秦朝的徒刑: A .城旦、舂。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舂,适用于女犯。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B.鬼薪、白粲。鬼薪,适用于男犯;白粲,适用于女犯。鬼薪是指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白粲指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以供宗庙祭祀之用。二者刑期皆为三年。

中国法制史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礼制的原则是____亲亲尊尊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____________。 3.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____________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4.春秋时期邓析作____________,郑国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5.春秋时期楚国制定了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叫做____________。仆区法 6.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7.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认为“晋其亡乎!失其____________矣。” 8.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财产的行为称之为“_盗___________”。 9.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政治统治和人身安全的行为称之为“____________”。 10.《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晋国公布成文法时遭到B的反对。 A孔子B叔向 C商鞅D子产 2.子产是春秋时期()的贵族。 A郑国B晋国 C楚国D魏国 3.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的人是春秋郑国的(D)。 A孔子B叔向 C商鞅D子产 4.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A晋国B郑国 C楚国D齐国 5.竹刑的作者是春秋郑国的(A)。 A邓析B叔向 C商鞅D子产 6.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C)上。 A竹简B丝绢 C铜鼎D龟骨 7.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A)上。 A竹简B丝绢 C铜鼎D龟骨 8.晋国的“常法”是(B)制定的 A邓析 B 赵盾 C赵鞅D子产 9.“被庐之法”是()国制定的。 A郑国B晋国 C楚国D秦国 10.战国时期魏国制定了一部法典,其作者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这部法典是()。 A禹刑B吕刑 C九刑D法经 11.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

中国法制史2000(含答案)

中国法制史200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九刑 [解答] 《九刑》是西周刑书的统称。《左传)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是周初制定的一部刑书,因共有9篇而得名。(一说因周朝法律有九种刑罚而得名,九刑即墨、劓、荆、宫、大辟、流、赎、鞭、扑)。《左传》记载“在九刑不忘”。《史记)则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可以认为“九刑”这部不公开的刑书在西周适用时间较长,没有作大的修改。 2.禽兽行 [解答] 这是一种与儒家伦理完全悖逆的犯罪,被汉代视为重处大罪。汉朝把家族亲屑间乱伦的性犯罪作为重罪而处死刑,其罪名称之为“禽兽行”。实际上是后来“十恶”中“内乱”罪的先导。而它从本质上是汉代婚姻家庭立法对三纲”、“五常”的维护,是汉朝法律开始儒家化的一种体现。 3.保辜 [解答] 保辜是在唐朝实行的一种法律制度,是为准确判断斗殴所造成的伤害结果而建立的。在被伤害人伤情未定的情况下,给予一定期限,责令加害人为伤者治疗,限满之日依被害人伤情,论断加害人刑事责任。保辜制度适用于殴伤,凡有殴、伤,各须保辜。无论故意或过失,只要有因、果关系就能适用。凡保辜先立辜限,辜限长短,视殴伤手段、后果的轻重而定。伤害越重,辜限越长。辜限内被害人死亡,则依杀人罪论处;在限外死者或虽在限内而因他故死者,为无因果关系,各依本殴伤法论处。它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另一方面可使加害人积极减小损失,对减轻犯罪后果、缓和社会矛盾起了良好作用,是一项重要而合理的法律制度。 4.六赃 [解答] “六赃”是唐朝法律中规定的6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唐律为惩治官吏贪赃枉法,在唐律律首没“六赃”的罪名予以重惩。“六赃”即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作赃。其中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及坐赃主要用于惩罚贪赃官吏;而强盗、窃盗则惩治普通人侵害公私财物的行为。其中“受财枉法”指官吏收受当事人贿赂而为其曲法枉断,开脱罪责。受财不枉法指官吏虽受当事人财,但判断不曲法的行为。受所监临财物即主事;官员私受所部吏员及百姓财物。坐赃是指监临主司以外的其他官吏“因事受财”构成的犯罪。 5.刑名幕吏 [解答] 刑名幕吏,简称刑幕,指的是作为各级官吏帮办的胥吏、幕友,他们本身并非朝廷命官,没有任何权力,但是从清代中央到地方各级机关,他们无所不在,把持了司法审判大权其中“吏”为胥吏,为衙役和书吏。“幕”为幕友,是清代官府中特殊阶层,由于刑名幕友熟悉律例,能够代替地方官统管一切民事刑事案件,所以操纵了各级官府的司法大权。清代司法审判中幕吏专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清代以八股取士,科举、捐纳出身的官员不懂律例;另则清代引例置律,有新例置旧例,例条繁多,委成为具文,导致谙熟习惯和条例的幕吏专权:再则,高度集中的皇权,带来了物极必反的效藕权力的流逸反而造成专制权力的失控。 6.中央审判所 [解答] 中央。审判所是在中华民国初期制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规定的

《中国法制史》作业2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作业2_0014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8 道试题,共30 分。每空3分) 1. 汉朝为了惩罚诸侯在酎祭时所献贡金不合标准,特制定了《()律》。 正确答案:1). 酎金 2. 秦朝中央行政机关实行()。 正确答案:1). 三公九卿制 3. 公元前216年秦朝颁布了()的法令,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正确答案:1). 使黔首自实田 4. 北魏、北齐将()列为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 正确答案:1). 流刑 5. 北齐律的篇目为()篇。 正确答案:1). 杂抵罪 6. 汉朝将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叫做()。 正确答案:1). 比 7. 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后人评价“秦法繁于(),而网密于()。” 正确答案:1). 秋荼 正确答案:2). 凝脂 8.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和()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不受法律追究或减免刑罚。 正确答案:1). 谋反 正确答案:2). 大逆 二、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 A. 质剂 B. 傅别 C. 券书 D. 红契 正确答案:C 2. 汉代致仕的年龄是()。 A. 六十 B. 六十五 C. 七十 正确答案:C 3. 汉朝规定,吏民如知有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就是()。 A. 大逆无道 B. 首匿 C. 通行饮食

D. 见知故纵 正确答案:D 4. 汉初至文景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 A. 黄老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正确答案:A 5. 两汉的立法活动始于汉朝建立前的()。 A. 傍章 B. 左官律 C. 九章律 D. 约法三章 正确答案:D 6. 秦朝有一种徒刑,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这种刑罚是()。 A. 罚作 B. 鬼薪 C. 城旦 D. 复作 正确答案:C 7. 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 A. 黄老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正确答案:C 8. 汉朝首次下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正确答案:C 9. 秦朝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的法律形式是()。 A. 令 B. 式 C. 法律答问 D. 廷行事 正确答案:B 10. 汉朝以典型判例作为法律形式的一种,称作()。 A. 编敕 B. 廷行事 C. 决事比

中国法制史习题二讲解学习

中国法制史习题二

综合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 1.《九章律》(考研) 2.“八议”(考研) 3.“贿选宪法”(考研) 二、单项选择题 1.西周时期的“嘉石之制”相当于后世的()。 A.拘役 B.拘留 C.徒刑 D.死刑 2.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奉命制定的一部法典是()。 A.《国律》 B.《刑符》 C.《七法》 D.《宪令》 3.在唐代中央三大法司中,刑部主掌复核,凡州县审理的()以上案件必须报刑部复核。 A.流刑 B.死刑 C.徒刑 D.杖刑 4.“加役流”作为死刑的减刑措施始于() A.《大业律》 B.《开皇律》 C.《武德律》 D.《贞观律》 5.元代历史上第一部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是()

A.《至元新格》 B.《经世大典》 C.《元典章》 D.《大元通制》 6.《大明律》中专列了钱法,规定纸币由户部进行印制,与铜钱具有同等的信用价值,其时的纸币被称为()。 A.交子 B.交银 C.宝钞 D.钞币 7.充军刑首创于() A.明代 B.清代 C.宋代 D.唐代 8.1935年以后,国民党南京政府普通法院的诉讼制度是() ] A.四级三审制 B.三级三审制 C.四级两审制 D.三级两审制 9.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内容() A.宣布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B.确定土地改革的合法执行机关为各个边区政府 C.确定以乡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法 D.确认保护工商业原则 10.苏区影响最大的刑事法规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B.《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肃反执行条例》 C.《湘赣省苏区惩治反革命犯暂行条例》 D.《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惩治反革命犯执行条例》

中国法制史2008年1月-2014年4月简答题及答案

1、简述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P24 礼与刑关系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作用上,礼“禁于将然”,刑“禁于已然”。地位上,礼外无法,出礼入刑。适用对象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简述西周时期《吕刑》的主要内容。P26 《吕刑》通篇贯穿“明德慎罚”的思想,首先追溯刑罚的来源,认为各种肉刑为苗民首创,他们滥用刑罚,终得恶报,表明应该德刑并用。其次,阐述了以五刑与赎刑为基础的刑罚体系及刑罚适用原则,强调用刑适中。 最后,再次强调德刑关系并对司法官员的办案提出要求。 3、简述西周的契约制度。P33 西周主要有买卖契约与借贷契约两种。买卖契约分为“质”和“剂”。区别在于:1、形状不同,“质”较长,“剂”较短;2、买卖的对象不同,“质”用来买卖有生命的物品,“剂”用来买卖没有生命的物品。由“质人”对买卖进行管理,并对违反规定者进行处罚。 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它是一种书面的契约,债务人执左券,债权人执右券,记载有债的标的、返还期限以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当发生纠纷时,“傅别”就成为官府是否受理诉讼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官府处理纠纷的主要依据。 4、西周时期婚姻“六礼”的性质及其内容是什么?P35 西周时期婚姻“六礼”的性质是婚姻成立的程序,其内容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5、简述西周时期的继承制度。P38 在西周,继承主要包括宗祧继承、爵位继承与财产继承三种,继承时最主要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宗祧继承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意义,与之相伴的是与继承时所产生的对被继承人的身份地位及财产的继承,即爵位的继承与财产的继承,西周均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避免诸子纷争甚至残杀。必须指出的是,在宗法社会里,在财产继承问题上,继承人实际上只是继承了财产的管理权。 6、简述春秋末期郑国的立法活动。P45 郑国有两次立法活动,第一次是子产“铸刑于鼎”,子产的“铸刑书”意味着过去一直被神秘化的法律变成了公开的法律。第二次是郑国执政驷颛(si zhuan)杀邓析而用其竹刑。邓析不满于子产对周礼仅采取改良做法,对于子产的刑书也持否定态度。他私自编订了一部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法律,写在竹简上,历史上称为“竹刑”。邓析的竹刑便于携带和流传,在当时的影响巨大,被国家认可后,具有了法律效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