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阳明讲稿

王阳明讲稿

王阳明讲稿
王阳明讲稿

《四明鸿儒王阳明》讲稿

张实龙

(2012年3月26日下午校图书馆报告厅)

诸位,下午好!我的讲题是《四明鸿儒王阳明》。於院长对我说:“张老师,你来讲王阳明吧!”长者之令不敢辞,于是我欣然接受。我知道於院长在我们这个“地方文化进校园”的系列讲座中,特地安排一讲来讲王阳明,是有良苦用心的。王阳明对于我们太重要了。王阳明对宁波文化有重大影响。前两讲陈书记讲宁波的历史变革,戴老师讲宁波帮的发展变化,都讲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可以说,不懂得王阳明,就不能真正明白宁波文化。阳明心学还具有全国影响。王阳明曾在贵州龙场悟道,曾在江西传道。他的学生曾将他的学说带到北京、徽州等全国各地。可以说,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思想还影响到国外。清朝初期,宁波人朱舜水将阳明心学带到日本,直接催生出日本明治维新。阳明心学对朝鲜半岛也发生着巨大影响。现代社会仍有不少人对王阳明表示相当的尊重。蒋介石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读《传习录》,并崇拜王阳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命名有阳明路。宁波大学建有阳明学院和阳明班。在座诸位都是与宁波有缘的人,要么是宁波人,要么将来要在宁波工作,至少都有在宁波学习的经历,我们应该知道王阳明。一个人不了解孔子,他不配做中国人;一个人不了解王阳明,他称不上是与宁波有缘的人。

我于2001年来到宁波,来到浙江万里学院。我记得当时就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宁波是我国东南文化兴盛之地。因此,一到宁波,我就陶醉在宁波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中。我先是研究余姚的黄宗羲,接着研究慈溪的杨简,同时也研究王阳明。我所接触到的阳明心学,只是一些皮毛,但是仅此一些皮毛的东西,也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它改变了我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我觉得阳明心学对我的生活对我的工作很有用处。因此,当於院长提出让我来讲王阳明时,我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我想贡献出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借此机会从你们那里得到一些印证。

我要讲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王阳明的故事;第二,王阳明的学说;第三,王阳明的意义。我们首先来讲:一、王阳明的故事。大家可以从王阳明的故事中,看出王阳明有着怎样的人格。中国古代学术主要是讲如何做人,是讲如何安身立命。中国古代每一个思想

家的思想背后,都挺立着一个真实的生命。孔子思想之所以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与孔子的人格有关。因此,我们讲阳明心学,首先就要来讲王阳明的故事。

1.王阳明的名字号。王阳明本来叫王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王阳明的祖父叫王天叙,他是一个类似于陶渊明、林升这样的隐士;王阳明父亲叫王华,进士出身,是中央政府里的一名官员。王阳明的母亲郑夫人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王阳明。王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岑老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驾着祥云,吹着仙乐,送一个小孩到她怀中。一梦醒来,那边王阳明呱呱坠地。于是他的祖父就给他取名王云,王阳明出生的房子后来也叫瑞云楼,就在王阳明故居里边,大家有机会到余姚旅游,可以去参观。

王阳明自出生以后,一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家里人特别着急。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气度不凡的僧人,他用手摸着王阳明的头,说了八个字:“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里,风从虎,云从龙。龙是帝王的象征。神僧说“可惜道破”,那意思是说,看王阳明的命相,本来可以做宰相甚至皇帝的,王阳明取名“云”,是道破了天机,就不行了。王阳明的祖父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马上改名为王守仁。取名“守仁”也是有典故的,它来源于《论语》,孔子曾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古人名与字是有联系的,王阳明取名守仁,能守仁自然就安。王阳明之所以有一个阳明这个号,是因为他长大以后,在绍兴阳明洞看书学习,后来又在此创立阳明书院,广收门徒,所以大家称他为“阳明子”。

2.从小立志成为圣贤。在王阳明十岁的时候,他父亲王华科举考试中了头名状元,在京城做官。于是第二年,他的祖父王天叙便带着他前往京城。祖孙二人路过金山寺时,王阳明的祖父与人喝酒赋诗,诗未成,十一岁的王阳明便吟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当时人都是啧啧称奇。王阳明曾问他的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十五岁在北京,他三登居庸关,有经略四方之志。在余姚读书时,王阳明的几个兄弟和妹夫,与他在一起学习。其他人都自叹不如他,说:“彼已游心举业外矣,吾何及也!”

3.新婚之夜不见新郎。王阳明十七岁结婚,他娶的是一位诸姓女子。过去男子结婚有六礼,其中有条是“亲迎”。他的岳父当时是江西布政司参议,所以王阳明是到江西南昌完婚。结婚当天,王阳明偶然进了一座道观,见一道士在那里趺坐。便与道士谈起养生之术,与道士相对而坐,竟然忘记回家,还是第二天早晨岳父派人将其找回来。王阳明在岳父家呆着无事,看见其岳父办公室有几篚纸,他就拿来练书法。等他回家之时,几篚纸都写完了,

而他的书法大有进步。

4.落第写《状元赋》。王阳明二十二岁时参加会试,结果落第了,有不少人来安慰他。当时宰相跟他开玩笑说:“这一科你没有考中没关系,下一科你肯定可以得中状元,何不现在就作一状元赋。”王阳明听说以后,悬笔立就,周围的人都暗暗称奇。这一方面说明他才华横溢,另一方面表现出他豪迈的性格。与他住同一宿舍的人,也没有考中进士,始终觉得抬不起头来,王阳明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

5.两次走火入魔。王阳明既然立志要成为圣贤,就开始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当时最流行的是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明朝政府也是将朱子的著作作为科举考试指定的参考书目。王阳明二十一岁时,参加乡试取得成功以后,便来到京城他父亲王华的身边,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他尽可能地阅读朱熹著作,下决心按照朱熹的方法来下功夫成为圣贤。朱熹的学说被称为理学,他认为万物都逃不了一理,人应该即物穷理,今日穷一理,明日穷一理,积累多了就会融会贯通。王阳明见他父亲官署里有不少竹子,就对着竹子沉思,想求得竹子之理。几天下来,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病倒了。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圣贤的缘分。到了二十七岁,王阳明又按照朱熹所说的“循序致精”来用功夫,但总觉得事物之理与人之内心不能合二为一。他为此想得头疼,终于旧疾发作。从此王阳明对于朱子之学发生怀疑。

6.龙场悟道。王阳明二十八考中进士,然后就在京城做官。王阳明三十五岁时,明武宗继位,宦官刘瑾当权。当时有两位大臣由于提意见而被关到监狱,王阳明为救此二人上疏,得罪了刘瑾,也被下到监狱,遭到四十廷杖后,贬往贵州龙场驿去做驿丞。王阳明先到杭州,刘瑾派人跟踪,王阳明担心遭遇暗害,便跳进钱塘江以逃脱,然后搭乘商船到了舟山,船遇大风,一夜飘到福建。夜里他扣打一寺的山门,寺内和尚故意不开门。王阳明只得来到一个野庙,就睡在香案之下,此处正是老虎之窝。半夜老虎回来,竟然不敢入窝。天亮以后,那伙尚以为王阳明必为老虎所害,他好收捡行囊,见王阳明仍在熟睡中,大吃一惊,于是邀请王阳明入寺。王阳明辗转回到杭州,直到三十七岁,到贵州龙场。那时的贵州虫蛇野兽经常出没,树林间多有瘴气,周围多是亡命之徒,跟随王阳明而来的仆人都生病了,王阳明反过来做饭烧水服侍仆人,还要唱浙江的民间歌调来安慰仆人。此时刘瑾仍然想算计王阳明,王阳明为自己做了一个石棺材,对自己说:“吾惟俟命而已。”他每天只是端坐静虑,想:“圣人要是在我这种情况下,不知要做何选择?”有一天,他突然明白:“我的心本来就是圆满自足,何必还要向外探求?”他将自己的想法对照儒家经典,无不吻合,从此他建立起他的心学理论。

7.建功立业。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便到处讲学,广收门徒,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说,

并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刘瑾垮台以后,王阳明得到重用,先后被任命南赣、汀漳等地的巡抚。他曾做过两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二是安顿了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乱民。这两件大事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王阳明五十七岁时,不幸死在他回家疗养的途中。中国古人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中国历史上能将此“三不朽”都占全着的人,是很少有的。就连孔子也有缺憾。而王阳明却将此三者占全了。正是由于王阳明所建立的功业和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使他的学说传播得广泛而深远。

综观王阳明的一生,我觉得他身上有两点最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志存高远。人就怕不立志,只要立志,就有了人生奋斗目标。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也很重要。王阳明是立志做一个大大的人。二是不断进取。王阳明虽然只活了五十多岁,但他一生从没有停止过追求,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为什么说王阳明的志向高远,为什么说他是在提升生命境界,下面我们讲王阳明学说,将要做一个说明。

二、王阳明的学说。阳明心学内涵丰富,但总括起来就只有三个字,这就是“致良知”。要理解“致良知”,我们需要弄懂两个问题:

1.什么是“良知”?“良知”这个词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由此可见,“良知”就是人本有的潜能。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万物一体和知是知非。那么,如何来理解万物一体呢?我的手、脚、头、心都是连成一体的,我的脚碰着石头了,我的心就发慌;我的手指头害疮了,我的头就会发昏;反过来,我们头痛的时候,手脚也不会听指挥。由此可见,连成一体的事物是相互影响的。母亲与自己的孩子本来是连成一体的,孩子出生以后,虽然形体上分为两人,其实两人还是连在一体的。当孩子跌倒时,母亲就心痛;当母亲生病时,儿子就发慌。因此,父母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还需要理由吗?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本来就是一体。如果再想开一点,我们的兄弟姐妹也是连成一体的,我们本来就是一根藤上结的瓜。再推而广之,一个家族的人都是来于同一个祖先,我们中华民族所有成员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来源于自然界。不仅如此,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来源,万物本是连成一体,大家都是休戚相关的。

万物虽然一体,但万物之间是有层级性的。我们都知道,天地万物始终处在进化之中,进化是采用超越并包容的方式。天地间开始只是一片死气沉沉的物质世界,然后有了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生物世界,再然后有了人。生物世界超越并包容了物质世界,人是依靠精神世界来实现对物质世界和生物世界的超越并包容。人的精神世界即在于人心,人心可以说是天地

进化的最高成果,它超越并包容了天地进化的一切成就。人心与万物连成一体,并且能够感知万物。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从高楼上掉下来的时候,心就会揪起来,忍不住就会伸手去接。当我们听到孤雁的哀鸣,便忍不住伤心落泪。当我们看到被人践踏的小草,也会忍不住心生怜悯。当我们看到一件好的瓷器被打碎时,我们的心也会为之一颤。由此可见,这些东西本来就在我们心中。从这个意义上,王阳明才会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知是知非的问题。《大学》作为四书之一,它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前面的“恶”是讨厌的意思,“恶臭”是代表不好的事物;前面的“好”是喜欢的意思,“好色”是代表美好的事物。前面我们说过,人的生命是天地进化的最高成果。人生命中就具有这样的本能:不好的事物使人感到不舒服,人自然而然就讨厌;美好的事物使人感快乐,人自然而然就喜欢。我们走进厕所都会紧煞眉头,没有哪一个人说我就喜欢厕所;八九月份,我们的校园里丹桂飘香,我漫步在校园里,一闻到桂花的香气,就忍不住猛吸几口,感到心旷神怡。人人都欣赏漂亮的姑娘,英俊的小伙子。如果有一个男人说,一个漂亮姑娘从我面前走过,我心如死水,波澜不惊,那我要说这个男人心理有问题,他是一个反应迟钝的人。由此可见,当我们心里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事物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做出了价值判断,判断这个事物的是非美丑。

请大家不要怀疑自己的这个本能。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就连简单的节肢动物,也知道趋利避害。我们的生命也有这样本能,它在我们接触事物过程中,就给我们做主。我们看到一个人脸被烧的伤疤,我们便不忍心看下去,因为生命在那个人脸上,没有得到顺利发展,而是受到阻碍。我们看到一个小孩从楼上掉下来,由于移情的作用,就仿佛我们自己从楼上掉下来,我们担心、害怕、恐惧,这就是恻隐之心,我们本能地伸手接住小孩,避免惨案的发生。当我们看到从石缝里钻出来的小草,或者远处挺立的青松,我们为什么会肃然起敬?因为它们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伟大。当我们为人处事时,正是觉得心安,然后觉得自己做得有道理。因此,王阳明说:“心即理。”

总之,王阳明的良知包含两方面内容:万物一体和知是知非。也许有同学会说,既然人人本来就有如此良知良能,万事万物本来就在我的心里,我心本来就可以判断是非,那么好了,我也不用上课、读书、学习,一出生就是一个圣人。我要告诉大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人人具有的潜能,它不是现成的,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荫来开发它,利用它。王阳明开发了它,利用了它,所以他说万物一体,人心可以知是知非。这是达到王阳明的境界,然后才能说出来的话。一个人境界不同,看待事物的意义是不同的。比方说,不会开汽车的人,总觉得考驾照是多么难,好多次都不能通过。而会开汽车的人,就觉得开

汽车是最容易的事,他们开汽车时人与汽车已经融合为一体了。同样的,象棋水平差的人,怎么也看不懂象棋高手下的一步跳马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境界问题。

以我看来,王阳明的良知,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是神性思维,它超越并包容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这似乎说得很神秘,还是让我举例说明吧!神性思维并不神秘,就潜伏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有时会与我们不期而遇。看着夕阳下的村庄,我们有时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静谧之中。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就是流淌的音乐本身。乒乓球运动员打球,有时达到忘我境界,浑然无觉地挥动球拍。画家创作艺术作品,有时达到疯巅状态,一气呵成地完成自己作品。从这些体验中,可以看到神性思维的踪迹。神性思维似乎是灵光乍现,难以掌控。但更多迹象表明,依靠理智的探索和艰苦的磨练,人更容易进入到神性思维之中。我们应对神性思维表示相当的尊重,它确实是比理性思维更高级的思维,许多创造发明均来于奇思妙想,许多英明决策皆源自灵光乍现。

前文我们说过,天地进化由物质到生命再到精神,进化既然已到了精神世界,那么它仍然还要继续,也就是要在精神世界里实现超越并包容。中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都立志想要成为圣贤,实际上就是想在精神世界里实现超越并包容。也就是进至到神性思维领域。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是在顺应天地之进化,是在推动天地之进化。孔子最后“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用心而不是用脑,这就是神性思维。王阳明立志成圣成贤,他实际上与天地进化是相合拍的,所以我说他立志高远,说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2.如何致良知?既然人天生具有良知这样的潜能,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其开发出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开发人的良知。致良知有两层意思:一是让良知呈现出来,二是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上。其实此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如前面所言,人的生命本来就具有良知,即包有万物的能力,即知是知非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被外物引诱,或者内在欲望的刺激,而使我们这种本有的潜能被遮藏起来。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它找出来。举一个例子,有不少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常常夜以继日,导致生病,甚至有生命危险。其实在游戏过程之中,我们的身体曾多次向我们提出忠告,饥饿口渴、腰酸背痛、眼睛干涩等,这些都是不祥的征兆,可惜沉浸于游戏中的人们,常常忽略来自内心的声音。有些人喜欢贪恋被窝,周六周日总要睡到十来点。其实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自我展示。越是贪睡,人就越是乏困无力,萎迷不振。象这样丢失良知的人,只要稍微反省一下自身,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良知。

现代人总喜欢将自己的日子填得满满的。人们在吃饭时看电视,上厕所时玩手机,走在路上也要听一个VCD。我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有见不完的人,有做不完的事,有挣不完的钱。现代社会里,外在的引诱实在太多,我们每天总是忙忙碌碌,但又不知道忙些什么,我们的精神如孤魂野鬼,到处飘荡,无所依托。我们应该花一点时间,使自己有一些空闲,使自己安静下来,能回到我们的心灵老家,注意体会我们内心的感受。这里面有我们本来就有良知。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在我们日常应用之中。举一个例子说,当两个熟人在路上不期而遇,大家一面交错着走过去,一面相互打着招呼,就在两人相视一笑之中,两人的生命有了一次短暂的交流,从而验证了彼此在对方生命中的位置。这就是良知,一切顺其自然,都是发自于生命的本真。大家彼此都心情愉快。听从内心的呼唤,不要掺杂一些什么别的东西。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位同学,我教他课时,他每次见到我时都能笑脸相迎;后来不教他了,我们见面了,本来我想同他打声招呼,但他却高傲地抬起头,眼望着天空走过去了。生命本来就如同流水一般,但是生命流到这儿却被堵住了,弄得大家心情都不愉快。

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回到宿舍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宿舍零乱不堪,看到以后便有不舒适的感觉。那么,就顺其自然,将宿舍整理一番。这就是我们的良知在起作用,这就是在倾听我们内心的呼唤。如果你认为:我整理宿舍,同宿舍其他人沾了便宜,我吃了亏了。这种想法就是错了。前面我们说过,生命在于运动,生命重在展示。花的美丽只有在绽放中才能体现,植物的生命只有展示为根干枝叶才能显现。当我们将自己的生命力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由衷的愉悦。而且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人难免犯错误,知错能改,也是良知的一种觉醒。王阳明认为人们对待错误最可怕的有三种态度:一是浑然不觉,有错而不知错。有诗说这种人是“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你说可怕不可怕。二是明知有错,就是不改。这种人认为,反正人都会犯错误的,然后就自己原谅自己。三是有错能改,但总是纠结于过去错误,总是在后悔的阴影中挣扎。最好的态度是知错就改,顺其自然,追求当下的合情合理。

王阳明所提倡的致良知,就是如此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上。我们要时刻倾听内心的呼唤,始终保持我们一颗敏感的心,争取每时每刻都走在正确的大道上。王阳明的学说,还有其他内容,如知行合一等。今天就不多说了。以下简单地谈谈王阳明对于我们意义。

三、王阳明的意义。根据我的观察和体会,我以为我们认识王阳明有以下三个意义:

1.做自己的主人。现代人似乎最张扬个性,最有唯我倾向,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东西

都敢吃,什么事也有人做。但是我觉得现代人恰恰缺少的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人翁精神。有些人有了电脑,就被电脑所控制;有了手机,就被手机所控制。有人买了房子,就成了房奴;有人生了孩子,就成了孩奴。我认识一位女教师,特别喜欢买皮鞋,买了也不穿,就是放在家里,家里有几十双皮鞋,但她又不准备搞皮鞋收藏,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看见皮鞋就有购买的冲动。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们知道人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做主,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就能保持人的主体地位。

2.做一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就是明确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并且为达此目的,知道自己要有哪些步骤,知道自己此时此刻应该做什么。天地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人要时刻做一个明白人,就应时刻保持自己的敏锐的知觉,这就是让我的良知时时呈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糊涂的人。白天里看到美食,他忍不住狼吞虎咽,但是他晚上又跑到药店里,去买减肥药。我们不能做糊涂人。

3.做一个用心人。一般人都是用脑思考问题,用脑思考问题采用的是理性思维。用心的人,是将整个生命投入其中的人,采用的是神性思维。王阳明是教我们用心思考的。举一个例子吧!一个女士要找一位丈夫,如果她用脑思考,她会给男方分项打分,包括房子、像貌、收入、地位等,然后来一个比较,从而做出选择。如果她是用心去思考,她不是不考虑以上的因素,但她更多的是去寻找自己的感觉。

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必须提到一位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採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明治维新採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讲到知行的问题,在一百年前推动革命的孙中山,也有他的哲学理论,你们没有看过,叫“孙文学说”,里面提出“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两个方面。譬如现在科学昌明,到今天我们都晓得电灯一按开关就行了,很容易,这是行易,但是电的来历、电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难行易”,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难”,理论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这里讨论人性问题,人性怎么来的?人怎么会投胎变成人?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天堂或地狱?有没 有西方极乐世界?未来有没有一个生命?每个人心里都有 感觉,但是“行难”,永远不知道。这是“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回转来讲阳明哲学,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

知行合一,大大影响了中国明朝后期和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为什么提到他呢?因为诸位问的问题,就是他所说的教育问题。王阳明的著作颇丰,最有名的一本书是《传习录》, 讲作人做事的学问,过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国很流行,蒋介石先生在黄埔军校也是讲阳明学说,黄埔的同学每人身上都有一本《传习录》。我经常笑说,你们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 概没有人好好翻过。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 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 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 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

百家讲坛《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百家讲坛《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时空的孤独,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零,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著作《金石录》,回顾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文物事业的种种往事,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最叹老来悲”,在经历了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个人的不幸之后,李清照还能创作出优美的词句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一段悲伤的挽歌。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再嫁婚变》,说李清照经历了战乱之后,又经历了再嫁与离婚这样生活的波折,这对于已经进入中晚年的李清照来讲,是在个人生活上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不禁想要问,对她这样一个孤独的、形单影只的这样一个女性来说,在经历了生活的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她还能不能够再给我们展示出优秀的文学才华?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越是经历了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诗人才越发能够写出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名篇,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苦难的生活当中,他的情感的体验才更加深刻,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悟才能更进一层,这反而能够使得他对于文学的创作,对于文学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虽然经历了很多的经历和磨难,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实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这首词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很能代表晚年时候李清照的心境。 “风住尘香花已尽”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 "日晚倦梳头”这的日晚是说日头已经很晚了,也就是说已经都日上三竿了,已经都到了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了,她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为什么? “物是人非事事休”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所以:“欲语泪先流” 。张张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这跟她在年轻时候那种欢快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艺术的处理来讲又是多么地相似,她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忧伤,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愁苦,但是那种忧伤,那种愁苦全部通过词给我们展现出来了,那种情绪完全地展现出来,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者。李清照还是很坚

王阳明与心学的基本解读

王阳明与心学的基本解读 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比比皆是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收到读书人的敬佩,可见其伟大之人格魅力。说起王阳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先辈--象山先生陆九渊,王阳明继其学说思惟说发展起来的心说与陆一道所形成的陆王心学,成为独一堪与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读书人之思维产生了宏大冲击跟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陆九渊乃公认之蠢才。四岁时仰天俯地,用稚嫩而遥远的心灵揣摩:"天地何所穷际?"苦思冥想,以至不食不睡,最后其父不得不动用父亲的威望喝止他。--另一天才屈原提出类似的问题,大略已而立了罢。然而陆九渊自然不会再走父辈传统的老路,有时候虚的可以决议实的,代表传统的父辈可以喝止昆裔,却不能禁止转变后辈的思维。九渊的疑团横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书"宇宙"二字之注解:"四方高低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乃大悟,冲动道:"本来无穷。人与万物,皆在无穷之中"。--后王阳明也有相似与此之龙场悟道,可谓与陆"一脉相承"。这虽只是事实性断定,但亦隐然包括了在无限中即无穷的勇敢推理,他拿起笔来,又加一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假如说在一个天人合一观点地久天长深刻人心的国家,冒出这样的话来只是离奇不算革命的话,他下面两句就是石破天惊的新口号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陆暮年之时这样说明我心即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人须闲时纲要思量,宇宙之间如斯辽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卑狂,而是进入与天地合德的境界,于是此时之心学,恢复了早期儒学阳刚雄壮的人生姿势,恢复了儒学的"大丈夫"风度:"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确切无他这般人。陆九渊不象朱熹那样遍寻明师博采众家之长,而是旱地拔葱式的突起,超出其是风行的所有,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心--发现自己的本心,于是开"心即理"之说,震动天下,并被王阳明发挥光大。心学之一大特色等于"裁减法":找着善根良心,而后让它象核裂变式的、极限挥发,灵魂深处暴发革命。所有在陆九渊为心学打下一个基本后,开端了艰苦的摸索"善根"的进程。他自认为不陆的天纵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遍访名家,盼望得其心道,然而结果每每令他扫兴:所遇"名贤",十有八九皆以程朱为儒家正统,推崇"知而后行"得"陈腐理论",王于是叹道:"都是些举子学,不是身心学。"直到十八岁那年他遇到了名儒娄一斋。娄是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得学生,但虽以朱学为正宗,却也有心学之偏向。娄氏向王讲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儒学通则,正搔着王的痒处,"遂深契之",发生了断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导迷津的作用。后娄之女嫁于宁王为妃,受起连累而亡,阳明以礼葬之,也算报了点拨之恩。后代认为,即便娄一斋不是阳明心学发端之人,亦起了主要作用,因娄的同门--吴与弼的另一学生谢西山就曾提出过"知行合一,学之要也。"而后来王在娄之引荐下到临川"朝圣"见吴时,亦一定听得此论。以后数年,阳明入宦,浮沉十数载终于获罪下狱,手表品牌排行榜:后又被当时因正德皇帝一句不耐心的:"些许消散,你自己考虑即可,何必扰朕"而得熏天势力的刘瑾发配到贵州龙场--一个个别舆图查不到的说是驿站其实更近似于动物世界的偏远所在,据说在此设驿,非是为了军事目标,仅仅源于刘瑾之一个梦幻。对阳明来说,这里切实不比监狱好多少,之于北京城,气象做作没得比,况且少了许多可以"论道的狱友"。然而被抛到这种绝地,全部世界却变得单纯了--变成了"人与天然"的关联,于是阳明被抛回"初民社会",能够天天思考诸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最基础的哲学识题。在每一天都要阅历生逝世之境且早已经由死里逃生的情形下,--先受杖刑,后遇杀手,阳明终于晓得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军事上,这兴许只是一句鼓励士气的大话,但在生存哲学,生存智慧的锻炼创

李清照

李清照 添加义项设置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宋代女词人宋代女词人 2.电视剧电视剧 3.越剧作品越剧作品 1.宋代女词人 编辑本义项 李清照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中文名:李清照 别名:易安居士 民族:汉族 出生地:今济南章丘 出生日期:1084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1155年5月12 日 职业:诗人、词人 主要成 就: 诗词创作、诗词理论 代表作 品: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 日绝句》等 性别:女 配偶:赵明诚,张汝舟 李清照作品 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清平乐·年年雪里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点绛唇·寂寞深闺?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

浅论王阳明及其心学

浅论王阳明及其“心学” 陈云君 2013年1月10日 (根据录音整理)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云君先生 各位同事朋友,一年半以前,我曾在异域同诸位分享过一些学习心得,这次承蒙厚爱,邀请了我再做一次讲座。本人一介书生,承蒙先人余荫,虽有一些生活和学习的感悟,但自认为不足以为人师,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所以我今天坐在这,面对各位,心里仍怀忐忑。 一、精进人生,从聪明到达智慧的彼岸 若从人所处的状态对人群进行分类,一种是痴呆状态,很少;一种是正常状态,很多;一种是聪明状态,不多也不少;一种是智慧状态,极少。在座的各位,以我70岁阅人的眼光来分析,大家大多应该属于聪明状态,甚至有一部分人处在智慧状态。我是教师出身,作为老师,真的不懂什么叫真理,但我懂得通向真理的路。老师能不能走通这条路,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也不知道,我认为老师仅仅是一个职业,并不比任何人优越。我几十年来除了教书并无他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指引,把平庸人士引入聪明的境界。我在近二十年与巨赞法师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引导处在聪明状态的人士走向智慧之路。

智慧之路能不能被引进去,我不知道,但我会尽力而为。 聪明是有限的,智慧是无限的。聪明在耳、在眼,眼谓之明,耳谓之聪。通过耳听眼看,能够正确分析事物,得到正确的结果,此谓之聪明。智慧,即扫心。智慧的人会经常用一把笤帚清扫内心,使心智永远处在清明、明白的状态当中,故智慧境界,极其难达到。所以,我期望能够通过学佛、学道,再经由我的本行学儒,从而用儒释道的方法,带领大家由聪明境界逐渐认识、接近智慧境界。在智慧境界之上,还有一重更高境界,据我对在座诸位的了解,起码有一两位已接近此境界,叫做“圣言量”。什么叫做“圣言量”?就是指佛的智慧,释迦摩尼佛的智慧、言语、见证以及给我们的开示,都是“圣言量”。举例来说,2012年12月21日号称世界末日,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认为就个体来说,末日天天存在,不是12月21日这一天,而是每天都存在末日,为什么?因为每一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对他来说那一天就是他的末日。对个体来说,每一天也都是新的开始,所以就世界末日与世界重新开始这个问题,若我们立于智慧境界、立于“圣言量”这个视角审视,本来可以不予追究。所以,很多电视节目经常说世界末日是不科学的,这个问题不要用科学解释,每天都是末日,每天都是开始。 一个智慧的人,早上起来读《金刚经》、《普门品》,为什么?为“立”。释迦摩尼佛教导我们,早上要“立”起来,要努力工作,认真对待每一天,当一天结束的时候,你打开《金刚经》,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阳明(1472-1528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在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各种地方官职。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造反起义。同时他又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正德三年(1508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在那里开创龙冈书院,从事讲学活动。次年,又到贵阳的书院讲学,开始倡导"知行合一"说。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在江西任官期间,修建濂溪书院并讲学其中,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后又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阳明积极倡办书院有直接关系。 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心中。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 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 二、"致良知"的教育目的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 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是道德生成的根本及为人的本质所在,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就象明镜常为尘埃蒙蔽而失去明亮一样。除掉物欲、邪念,也就是做为善去恶的工夫,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

心得体会-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精品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源自于尧、舜、禹的圣学思想是万物一体之仁,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 而三代之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衰败,以仁为信仰的王道中落,以称霸于天下的霸道兴起。 秦焚书之后,圣学彻底中断,霸道昌盛。 即使在汉代,儒学家对秦遗留残缺的圣学进行修补,也只是增加了霸道存在的根据。 几千年下来,在霸道的传承下,功利私欲习以为性,人与人之间的心被隔断,人与自己的心被隔断,导致追求空名虚利成为人心的主旨。 即使推祟圣学之人,也是为了能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知识。 虽然都在主张为天下而作,实则还是满足自己功利之心。 因此,当官的人追求晋升不同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时代,于圣学而言,当官只是因为自己具备这个位置的才干,并且,看到别人有更高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就如同自己也有更高的才干一样,做企业的人追求更多的财富对于道心而言,做企业追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为本,而非追求财富为本,有权利的人想获取更多的权利,有地位的人想追求更高的地位,不一而足。 私欲增长、膨胀,致使各种诡术横行,相互算计充斥于世。 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风日盛。 人心集中于利益追逐而不断破坏人伦的破坏、道义的破坏、环境的破坏…… 即使对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的处理,莫不如此。 以己主张为中心,隔断于万物一体,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支配欲,无法接纳他人,无法换位思考,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所有一切皆良知被蔽矣! 即使对于营销与管理,也莫非如此。 孰不见,每年成百上千亿的营销传播费用投入,都在造概念,包装概念,试图以巧言令色的概念,能吸引消费者选择自己的商品,这种表象看起来高大上,实质的欺骗行为,本质上仍然立足于自我为中心,完全不具有以己之感而感于他人的真诚之心。

王阳明名言带译文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有:《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集》等。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译文】古人留下的学问,是切切实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不只是用于讲学谈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译文】孔子“学而时习之”中“时习”的要领,只是独处时要谨慎小心。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译文】人在官场中修行,和隐居山林修行相比,功夫难上十倍。 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译文】这颗心的良知,显著、明显地挂在那里不曾晦暗过,万古以来就像那个不变的太阳。

王阳明晚年著作《大学问》探析

王阳明晚年著作《大学问》探析 王阳明在他逝世前一年,特意为弟子讲授其关于《大学》“三纲”的体认。这一讲授在录成文本时取名《大学或问》,后改为《大学问》。关于《大学问》,学者的研究多以为它乃阳明晚年定论,是与《传习录》同样重要的阳明学代表文献。至于它何以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学者又语焉不详,缺乏细致的论证。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细致论证说明《大学问》之重要就重要在它实际上是阳明在晚年对自己哲学所做的纲要性的阐述。这个阐述,宗旨不是纠正其早年思想的偏颇,以便给其思想下个自我定论;而是就其哲学做整体性的描述,亦可谓阐述其哲学纲要,以便其弟子精准地掌握其哲学思想的精义。由于一年后阳明便逝世,而逝世前一年又因忙于平息动乱和安抚民心等诸事而无暇再讲学术,《大学问》实际上就成为阳明对其弟子所做的思想上的最后交代①。 一 王阳明在逝世的前一年②,与其入门弟子有两次学术问答。这两次问答的记录文本,无论对于正确理解王阳明哲学,还是正确理解整个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之发展历程,都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这就是在宋明理学史上十分着名的阳明“四句教”和《大学问》。关于“四句教”的成因及产生时间,在其弟子编纂的《阳明先生年谱》中,有清楚的记载:时值1527年阴历九月八日夜晚,地点在越城天泉桥上,目的是想调和钱德洪与王畿关于“心体无善无恶”之体认分歧。但关于《大学问》,在《阳明先生年谱》中却只字未提,只有记录者钱德洪的简单交代:“师征思、田将发,先授《大学问》,德洪受而录之。” 通过这个交代,我们只能知道《大学问》产生于王阳明将出征广西思恩、田州之时,难以详知其产生之具体地点与时间。若想稍知其详,当细考“将发”之时。《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朝廷命阳明出征平息思恩、田州之乱,时为嘉靖六年(1527)五月,王阳明本不想应命,上疏请辞,以致一再拖延,直到八月“先生将入广”④。而钱氏所

百家讲坛《李清照》第十集《一代词宗》1

百家讲坛《李清照》第十集《一代词宗》1 画外音: 在前面的节目中,康震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从待字闺中的少女,到极其恩爱的少妇,李清照曾拥有过美满的前半生,但是随着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了国破家亡的历史中,丈夫的早逝,文物的丧失,到再嫁婚变的是非,李清照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在坎坷的人生中,李清照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名垂千古的文学财富,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跟随康震老师透过李清照的人生境遇,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入手,一同走入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文学世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为您精彩解析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文学成就——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十集《一代词宗》,敬请关注。 康震: 我们首先得来看她写的一首很著名的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重阳》 这词我们大家都太熟悉了,这重阳节的时候,愁云惨淡,没个好心情,为什么没有好心情?因为我的那个他,不在家,很简单;所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整个这个家里头一切都是那么凉冰冰的、凉森森的,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生机,就是因为我的他不在家,怎么办呢?那就喝上几杯酒,暖暖自己差不多快要凉透了的这颗心吧,“东篱把酒黄昏后” 正是黄昏时分,更加地思念在远方做官的他。喝上两杯酒,喝着喝着,突然闻到一股暗香,这个暗香“暗”字用得太好了,偷偷地香,静悄悄地香,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袭来的一阵香:“有暗香盈袖” 更加让自己不但沉醉,而且混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你再不要问我,是不是这个时候我已经黯然神伤,是不是我这个时候早已经是泪流满面。你且看:“帘卷西风” 这是倒过来说的,帘子不可能卷西风,是什么呢?是西风卷帘时,那人儿比那黄花还要消瘦,还要憔悴。这个:“人比黄花瘦”。 前面她曾经说“绿肥红瘦”,她要用这个把这个花形容得像人一样很消瘦,很憔悴,要人比这花都瘦的话,这人就有问题了。但是这有问题的人呢,是美丽的,美丽而又情感上很感伤,这叫“人比黄花瘦”,你不能说比喻成别的,那就没有美感了。 画外音: 这首《醉花阴?重阳》,写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两地分居的岁月里,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老家度过了十三年静谧的家庭生活后,赵明诚被重新启用,调任莱州知州,李清照留守青州。又遇重阳节,李清照思念远方的丈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重阳》,在写好之后,李清照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丈夫,那么,面对妻子深情的思念,赵明诚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康震: 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写完之后,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做妻子的一分相思之情。赵明诚看了以后:写得太好了,怎么就写得这么好呢?先是很感慨,很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这老婆的词写得比自己好。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她比我写得好呢?这不成啊,往常总是我赞叹她写的词,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我赵明诚不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试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封建统治危机。此时,王阳明自觉地建构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完整的“心学”体系,希望把明朝从危难中挽救过来。王守仁当过巡抚、兵部尚书,而且还镇压过农民起义。但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可以说,王守仁的一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一生。以他的“心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教育思想更是自有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有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 性善论 在人性问题上,王阳明深受孔子的影响。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心、天理、良知四者都是一而四、四而一的;“性无不善,穷理以尽性”。即他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有的可以发展发展为善,有的可以以展为恶,他认为人的社会本性可以改变。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利于人向善的东西,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明人伦”。 2. 致良知 王守仁的所谓良知,是指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1萧萐交、李锦全:《中国哲学炾》(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王阳明心学20句知识讲解

王阳明心学20句

王阳明心学20句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怎么说,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都是重视不够的,这是一些对王阳明哲学思想深有研究的人都在大声疾呼的问题。就像王阳明在明朝社会的官场上,人人都觉得他奇才盖世,但却人人都感慨他仕途坎坷,始终不被重用一样。这在中国社会是一个既奇怪又不奇怪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真金都会发出光芒的,关键要看人们是把你埋在土里还是放在耀眼的柜台上。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是块真金,但是它与统治阶层历代推崇的理学相悖,所以自然要被埋在土里。本文探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无在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而在于其思想价值对于当今社会有无所补,有无必要推陈出新,把这块真金从土里挖掘出来放在耀眼的柜台上? 以下,我们且先对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由来有个简单的认识。 一、xx哲学思想简介。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公元1472-1528年),明朝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全能大儒。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人们所命名为的"心学"。"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一场修正,而在中国历史上,朱熹的理学曾是统治阶层信奉的正统思想,因而王阳明所创造的"心学"在与"理学"的冲突中曾遭到统治阶层的排斥。在历史上,知朱熹"理学"的人多,知王阳明"心学"的人少。 因为"心学"是在"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转化而来的,所以谈到"心学",我们不得不对"理学"先有一认识。说到朱熹的"理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1这一教条,认为它是束缚人们手脚的一条精神枷锁。可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我们先要对"天理"与"人欲"有一大概的了解。 什么叫“天理”?《礼记?乐记》中说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

百家讲坛——康震谈李清照讲稿(三)喜忧参半(5)

百家讲坛——康震谈李清照讲稿(三)喜忧参半(5) 百家讲坛——康震谈李清照讲稿(三)喜忧参半 上一集我们说到李清照和赵明成喜结良缘,终成百年之好,我们就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对新人这么有才华,这么般配,他们的生活是怎么幸福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幸福指数能有多高?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幸福这个话题,李清照有一首词做了一个回答,这首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可能有的人不太熟悉,其实写得也非常好,春天到了,卖花郎挑着这个花担卖花,李清照看到了,买来了一枝鲜花,这个鲜花上面还有点点的露珠,看上去是楚楚动人,非常地漂亮,左看右看,真好看,看了一会儿啊,就看出点犹豫来了,也看出点担心来了,她担心什么呢?她担心说,这花这么好看,我拿回家了以后,让我丈夫赵明诚看了,他就老喜欢这个花了,就不一定喜欢我了,因为什么呢?他可能会觉得这个花比我这个人长得还漂亮,所以她说: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我就害怕他看见这个花以后犯猜疑,就觉得这个花怎么长得比我夫人还要漂亮。其实我们想想,李清照

这会也就才十八、九岁,本来就是青春年少、青春焕发,她又饱读诗书,气质是清丽而高雅,怎么会担心连一枝花都比不过呢?她之所以这么故意要猜疑赵明诚的想法,之所以要故意这么样去嫉妒这一枝鲜花,有另一层含义,其实就是想很柔情地告诉赵明诚,我是多么多么地在乎你,也是想顺带着告诉别人,在我们家赵明诚的眼睛里头,我永远都是最漂亮的那个惟一。这个词人写词,尤其是女性词人写词,那种纤细的内心的活动,往往她要表达一个意思,要从反面去说,当她说是的时候,往往是说她不是;当她说不是的时候,往往说就是。所以她接下来才说“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好,你这朵鲜花,你不是很漂亮吗?好,我们就来比一比,我就把你插在我的云鬓间,插在我的头发里头,鲜花和美人的脸庞并列,然后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放学回来以后,看一看咱们俩到底谁更漂亮,那就得让赵明诚来说个答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非常喜欢她的赵明诚肯定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说,这朵鲜花确实是美啊,不过我的夫人确实更美。 画外音: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所以我们说通过这样一首词,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

百家讲坛《武则天》讲稿_蒙曼

百家讲坛《武则天》讲稿_蒙曼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武则天》讲稿蒙曼简介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1992 年至1999 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蒙曼。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 年至 2002 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隋唐史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 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著有《唐代前朝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发表论、文《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公主婚姻与武周以后的政局》、、《《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延客与惑君》武则天的前言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她是唯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的美貌、智慧、狡诈、狠毒、领导艺术、领袖魅力、卓越的洞见力,都为后世百姓和文人津津乐道,千百年来不休。那么,一千多年后的年轻的女教授,将给她怎样的全新的诠 -1-释呢,那些挥之不去的谜题,在此间怎样被层层开解,蒙曼教授,用其独特的敏锐的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武则天,令人激动,发人深省。历史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而根据福柯的看法,文字中早已渗透了权力的改造。一切历史形象,也因此都在文字中扭曲、变形。这样看来,尽管岁月留痕,但洛阳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还是被改造最少的历史证物——据说,这尊意为光明普照的慈悲之佛,正是依据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北魏以来,从荒凉边塞走来的皇帝们,一方面拜倒在佛祖脚下,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想象成法力无边的佛祖。他们留下了开窟造像的传 统:“凿石造佛,如朕”和他们一样,武则天也要当皇帝佛。帝身。然而,世俗和神圣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佛祖拈花一笑间,礼佛的女尼幻化成了乾元殿上的皇帝,曾经的妩媚与威严也升腾为庄严与慈悲,方额广颐的女皇凝固为“相好希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的大佛。千载之下,当我们仰望十七米高的卢舍那大佛,内心的震撼无与伦比。这究竟是艺术的魅力,还是女皇的威灵, 同样的还

王阳明理论体系的教育意义

王阳明理论体系的教育意义 东闫童学校张东旭 王阳明被后世评为“立功、立言、立德”的三真不朽之人,那么,在这么多的光环之下,他自己又是如何说的呢?《传习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可能很好地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 据说,有人曾当面称赞王阳明说:“古来名世者,或以文章著称,或以政事卓著,或气节,或以勋烈被人称道,而公能兼而有之。若除去讲学一节,即为全人了。”王阳明却笑道:“我愿从事讲学一节。即使尽除去其他四件事,也无愧于做个全人。” 显然,王阳明一生集事功、文章、道德于一身,但是最令他本人自豪的还是创立学说,从事教育。他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积极弘扬并热心从事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曾经在江西修建濂溪书院;在绍兴、余姚开辟稽山书院、创立阳明学院;在广西兴办思田学校、南宁学校和敷文书院;还曾受聘为贵阳书院的主讲,并集门人于白鹿洞讲学。他为社会“办教育、振道德、维统治”,其思想和理念虽然受到时代的局限,但是,他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教育的意义,王阳明认为:教育是教人做人。而做人的楷模是“圣人”,所以教育应把人的内在精神转化为道德的自觉,使“学者学为圣人”;此外,教育还担负“昌明圣学”、教化人民的任务,教育必须起“化民净心”的作用。王阳明认为教育是能够教人学会做人的。他的教育最高理想就是要人们通过“致良知”,把内在精神转化为道德上的自觉,使“学者学为圣人”。他直接提出了“圣人可学而至”的口号,鼓励人人皆做圣贤。 王阳明最爱用种树的比喻,来讲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人的道德意识培养就像树木长成一样,要有个过程。树木总是先抽芽、发根,然后生枝生叶。人们看到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为什么不去想一想,树木生命的源泉在哪里呢?他说,没有幼芽,何从长出干茎和枝叶?而幼芽生于根,因此树木之本在于根,有根则生,无根即死。他以此说明良知是道德意识和一切思想的根源。人的道德意识,就是从父子之爱、兄弟之情这些最基本的道德

王阳明心学核心概念及释义——知行合一略论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14, 2, 61-64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4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e3710209.html,/journal/ojhs https://www.doczj.com/doc/be3710209.html,/10.12677/ojhs.2014.22005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The Core Concept of Wang Yangming’s Mind-Philosophy Zimin Liu School of Hanh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wzplws9@https://www.doczj.com/doc/be3710209.html, Received: Apr. 8th, 2014; revised: Apr. 18th, 2014; accepted: Apr. 25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be371020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Wang Yangming’s theory,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was proposed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background. By arguing his theory, Wang Yangming emphasized that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stead of being separated. The practice of morality is well connected and cooperated with the cognition of morality. His theo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directing people’s moral practice not only in Ming dynasty but also in modern society. Keywords Wang Yangming,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Moral Practice 王阳明心学核心概念及释义 ——知行合一略论 刘子旻 西南大学含弘学院,重庆 Email: wzplws9@https://www.doczj.com/doc/be3710209.html, 收稿日期:2014年4月8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18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25日

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一)书香才女 画外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敬请关注。 康震: 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的确李清照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当然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弯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所以从李清照的这些词里边,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那种情感的寄托。我们自己说不出来的话,李清照的词中帮助我们说出来了,所以每个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我们说她这个一生啊,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倒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啊,真是太不容易。我们说现在留存下来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