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知识讲解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知识讲解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知识讲解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知识讲解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的关系

大学生如何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案例:我在外面带家教时,有个男孩子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市重点高一学生,他长得非常清秀,有礼貌。但是,学习功课非常吃力,母亲也非常望子成龙,不断在外面帮他找各式各样的家教,希望他语数英物化各科都全面发展。我上了第一节课后,了解下来,母亲是温州的某个局长,平时没时间管教儿子,双休日才来上海照顾,平时孩子住校,初中开始,孩子的成绩就是一般般,中考的分数也就是一般的市重点或者好的区重点的分数,但是母亲把他借读到了现在的学校,我和他母亲谈过,发现孩子学习非常吃力,几乎每次分数都是垫底,母亲也知道自己可能存在问题。有一天,机缘巧合,我加了那个男孩子的QQ。我看到里面有很多非常非常漂亮的漫画,一开始我也没多想,以为是网上截图或者拍的照片,但是后来看了他的同学和他的对话,然后我再好奇的问他,才发现原来这些画是他自己画的。当时我绝对是震惊了,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他比我见过任何美术考生画的都漂亮。于是我和他妈妈又谈了,说你没必要把孩子逼成这样,他那么爱画画,以后完全可以做电脑设计,甚至做游戏设计方面的工作,都非常好。他妈妈也很语重心长的和我说,他们班主任也和她谈过,说不要这么逼孩子,你儿子除了学习,其他的为人处世,和同学交往,没有一个同学不说他好的。他妈妈也想通了,只要儿子开心就好。

在我们身边,不乏这种例子,有的孩子除了读书之外,有很多兴趣,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棍棒下,家长们迫使他们选择学习而放弃兴趣,导致毕业时学习也不好,也没有任何的兴趣。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这在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都有明确的阐述,即“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个性发展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是个人内在潜力的张扬。

从逻辑上看,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是对立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基本面上的相对完整性和和谐性,其对立面是片面发展。而个性发展是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

能力、爱好、兴趣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特殊性,其对立面是共性。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容易产生的误区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是和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关系适应人自身的条件下,人才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开社会发展规律去搞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膨胀,势必走向自我灭亡。为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优良个性,许多高校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校园文化建设中开辟了许多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管理上将封闭转为开放式,留给学生更多自我探索实践和空间;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行了学分制和导师制、主辅修制等等。但这种开放、自主的模式同时也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粗放型”的生活方式,他们追求轻松安逸的校园生活,贪图享受甚至追求豪奢,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却自以为是个性的自由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积极内涵走出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误区。

依我看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的前提。人的个性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性质,离开人的社会性,自然因素在人身上的表现即不可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的发展,而并非随心所欲。那种对个人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无益甚至有害的个性,是必须坚决反对的。正如裴斯泰洛奇所说:“教育的宗旨不是孤立的发展个人,而是把个人放在人类缚在一起的大链条的位置上,是整个人得到发展。”

在个性发展中,个体发展和实现自身的独特需求和较高层次的需求,必须以发展和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基本需求为基础和前提;无论个体形成何种独特的生活习惯,都必须以个体生活的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否则将损害自身的身体

健康;个体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格,包括纠正不良性格如优柔寡断、急躁、孤僻倾向等,培养优良性格如刚毅、果断、稳重、合群等,都以基本的价值标准为基础和前提的;个体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等,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为基础和前提;个体的多元价值选择,也必须尊重并遵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规范、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等为基础和前提。而上述的基本和前提,正式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因此,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里多为一个孩子,宠爱有加。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就是安分守己和顺从听话的,而个性嚣张和任意妄为则不受青睐。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不断受到家长给予的无形约束,从小就被灌输如何讨好别人,讲别人爱听的话,做老师喜欢的孩子,在学校也只能按要求做作业,按要求读课文,按要求写作文……总有那么多标准框定着,使学生失去慢慢被磨掉了棱角,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乖孩子,不知不觉成了学习的机器,贯彻着中庸之道,凡事随大流,正所谓枪打出头鸟,罚而不责众,个性化的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中国虽然一直在号召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现阶段的教育还不能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无论是家长、学校、老师还是学生本人,关心最多的还是考试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些“大山”的压迫下,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提倡一种“标准答案”式的统一培养,巴不得每个学生都一个模子刻出来,个个品学兼优。这个初衷本是好的,但直接“喂”,不求甚解,知识不会运用,讲着假大空。更严重的是,孩子兴趣的培养也成了功利手段,兴趣不是因为喜欢而培养,只是为加分而加分。如此下来,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只是徒然,更别说培养孩子的发散性创造思维、拓展孩子丰富多彩的兴趣和张扬孩子独具特色的个性了。最后,中国人口众多,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有限,仅靠几名老师管理一个偌大的班级,四五十名学生,通常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引好每一个学生的前进方向。往往在这时,就希望学生个个听话顺从,不要调皮捣蛋。人力资源的缺乏或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步伐。

【精选】第十五课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教学目标】 1.认知:(1)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2)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3.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教学难点】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美好人生。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启发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 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怎样看待人生自由。相对于动物而言,人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又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离开了社会和个人的具体条件谈自由,只能是空谈,只能是存在于意识中的虚幻的想象。 例如,有人说,我们永远不会有真正的自由,我们总被太多的俗事羁绊。李白狂放不羁,是因为他有资本。但他醉心于功名红尘,他真的自由吗?因此,人类没有理想和自由,只有千差万别的行尸走肉。 也有人说,自由是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追求。它的存在,意味着人们不须再被动地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的一生中,自由是不可或缺的,它能让人活出生命的重量,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人生离不开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人生。 今天,我们更重视个性自由。因为: 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1.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涵。(教师讲解) 讨论: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 教师点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互为前提、互相促 进的。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人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只有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在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中获得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生活就像一架钢琴,弹出什么样的旋律全凭弹奏者自己。 你还记得他吗? 坚持真理被烧死的科学家——布鲁诺 引出: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 系。 (2)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读书后交流:怎样认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积极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永远鼓舞自己 理查·派迪是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当他第一次赛完车回来向他母亲报告赛车的结果时,那情景对他后来的成功影响很大。 “妈”他冲进家门叫道,“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跑第二。” “你输了!”他母亲回答道。 “但,妈”他抗议道,“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就跑个第二是很好的事吗?特别是这么多辆车参加比赛。” “理查”她严厉道,“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派迪称霸赛车界。他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被打破。他从未忘记他母亲的教诲——“理查,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是的,“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一旦你从内心决定要得第一,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点滴哲理:在生活中你敢不敢说“我是第一”?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如果你是个渴望成功的人,请回答:“当然,我就是第一。”如果想保持一点谦虚的绅士风度,你也可以回答:“不是第一。”但要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是并列第一”。 温馨提示:为什么一定要是第一呢?因为你本来就是第一。至少,你要在意识中播种争第一的信心,这样,你的个性才会真正成熟起来。记住!生活需要个性。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要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 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并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都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研究初步认为,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的结合上去考察,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有以下四条: l、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而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2、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 3、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4、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数学教育,就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必须激活数学知识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句话,就是要让数学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份生命提升的快感,学生得到一份求知悟道的享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倡返璞归真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要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和审视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数学内容本身高度抽象的演绎表述方式进行定论形式化教学,是数学教学困难的一个重要根源。数学传授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高级的数学技术,从现代教育的观点看,它更是一种理性主义文化的传输。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抽象数学特殊认知规律研究的重要性,倡导用基于微积分学认知规律去从事教学。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感知,被动的接受,而须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构造,通过连续不断地建构得以完成的。即数学概念的习得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才能真正完成,概念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数学现实,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表象,从而归结出数学概念,在学生发生错误和矛盾的地方加以引导,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对概念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表象到规定,从规定到新的表象,从新表象引出更高一级的规定,它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告诉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从现象到本质、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基础上,坚持有思想内蕴和结构原理的有灵魂教学,注重思维层面上的剖析和诱导,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与实践,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不仅求得真才实学,而且受到创造精神的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活动和学习要求的增加,对中学生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主要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三)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开始。人们通过感知觉建立起关于客观事物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又可进一步加工为头脑中的记忆痕迹,再成为人们驰骋想象的素材、成为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声响、气味、冷热等某一个特性的认识。感觉是由感觉器官来完成的,主要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官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合原有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的进一步整合与解释的结果。 对中学生而言,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知觉事物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知觉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在空间知觉上有更大的抽象性,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减或替代,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而高中学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更从容、灵活地使用各种概念、定理或规律,更

最新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电子教案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课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运用目标: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17岁硕博连读神童退学的启示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公认的“神童”。在大学4年里,魏永康的妈妈一直都在学校陪他。魏妈妈说,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所有的家务事情她都自己做了,包括给魏永康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了不耽误永康吃饭的时候看书,他读高中的时候,魏妈妈还亲自给他喂饭。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这一次魏妈妈不能跟在他身边了。魏永康离开妈妈,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想去天安门玩,大冬天都不知道换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去天安门逛了一圈。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魏永康感到实在不能适应没有妈妈照顾的生活。2003年8月,已经上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 结合案例,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谈谈“神童”魏永康的事例对我们中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什么启示?加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师点评:魏永康走过的这段人生历程,委实启人深思。“神童”虽具有超越同龄儿童的智力,但他首先是“儿童”,同样需要遵循儿童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在与外界的社会交往中汲取养分。而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他的童年生活被人为地“割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课外书,也没有玩具。人生路上那些美丽的、欢乐的、悲伤的、复杂的、温暖的、坎坷的际遇,也统统与他“无缘”,而这些正是孩子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土壤。 1.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 人只有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实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 我们一定要走出片面发展的路子,实现各方面 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及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 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它强调的是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全面发展的案例: 全面发展的林志颖 华语小天王林志颖17岁出道,以神话般的速度迅速红遍亚洲及整个华语世界!18岁

小学生认知及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及个性发展的特点 认知:感知觉、思维、记忆个性: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克制)人格及情绪发展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3、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4、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5、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个性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13讲中学生认知得发展 一、中学注意力得发展 随着青春期得到来,初中生得有意注意发展超过了无意注意并且处于优势地位;表现出以下新得特点: (一)注意得目得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越来越能将自己得注意集中于所完成得活动上,使注意与所从事得活动保持一致、 (二)注意得稳定性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 ●12岁以上得个体,能保持注意30分钟左右、 ●1315岁得中学生注意稳定性发展迅速,而且初中女生得注意稳 定性要高于男生、 ●注意稳定性到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缓慢、这可能与高中生 注意稳定性趋于成熟有关、 (三)注意得转移能力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 ●小学五年级学生综合反应时间比二年级平均少2.1744秒,差异 非常显著、 ●初中二年级得综合反应时间比小学五年级少、 ●高中生得反应时比初中生得缩短了0.242秒、经检验,两者之 间得反应时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注意转移能力在初中 阶段已达高峰、 (四)注意得分配能力逐步发展,但未达到成熟水平 ●13—14岁得初中生既能注意到课程得讲解,又能抄写笔记,还

能注意到课程得前后联系、 ●随着年级得升高,注意分配得能力也不断提高、高中生得注意 分配能力要比初中生好,但总体水平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二、中学生记忆力得发展 (一)记忆力增强 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材料识记数量随学生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15-16岁得高中阶段,记忆量比8岁时增加了近4倍、 (二)以理解记忆为主 ●机械记忆能力在10岁前快速发展,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 ●在11-14岁期间,机械记忆逐渐向理解记忆过渡、 ●理解记忆能力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发展并占主导地位、 (三)抽象记忆占优势 ●随着中学生学习内容得加深,要求她们掌握大量得科学概念与 原理,从而促使她们得抽象记忆能力迅速发展并超过形象记忆 而占优势、 (四)短时记忆稳定 ●记忆无意义汉字时,大学生、高中生与小学生,都就是以4字组 块得记忆成绩最好、 ●在记忆阿拉伯数字材料时,大学生以6字组块成绩最好,小学生 以4字组块成绩最好,高中生以4—6字之间得组块为最好、 ●中学生短时记忆得容量发展受材料特点得制约非常明显,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1.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2.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3.高中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较初中生明显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多的发展。 4.高二时期已进入智力成熟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个性智力差异也基本定型。个体智力层次、智力品质基本稳定。因而训练、培养的难度加大。Eg:初一数学: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已经具备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认知一般特征: 1.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 2.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3.小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一定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常常带有情绪色彩。他们的注意不稳定、容易分散。分配能力不强,注意的范围较小,转移品质较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 4.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5.想象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实施方案

中夏小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原有的、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向“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转变,特制定我校的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对学校评价为主体,深入实施新课程。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制度、工具等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肯定自己、正视自己、发现发展自己的潜能,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2、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发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可行性原则:评价方法力求灵活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 4、客观性原则:探索科学的方法,力求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平。 5、全面性原则:本着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培养方面: 本着“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一观点,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使学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张扬个性”。 2、教育研究方面: 本着“为了人的一切”这一理念,通过研究,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优化的课堂教育模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 3、教师管理方面: 本着“用行动来收获”这一价值取向,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研究,整体提升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使老师们真正成为智慧型的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初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智特点

初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智特点 一、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生是指11、2岁到14、5岁的儿童。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1) 初中生知觉的发展 在知觉方面,初中生的知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 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在时间知觉上,可以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如,月、周、时、分等,而对“世纪”、“年代”这样的历史时间单位,虽然也可以开始理解,但常常不太精确。 在观察力发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著的发展。初中二年级是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观察中,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 (2) 初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初中生识记的有意性更加发展起来。初一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表现得很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困难材料记得比较差。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从识记方法上,初中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更加发展起来。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从识记内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开始加大了发展速度。在注意发展方面。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在注意的分配和转换品质上,初中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3)初中生思维的发展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这种转化大约到高中二年级初步完成。 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初中一年级已开始占优势。初中二、三年级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就辩证思维发展来讲,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该种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但是辩证逻辑思维尚未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4)初中生想象的发展 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而要达到理性的想象一般要到高中阶段。 (5)初中生的认知教育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摘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认知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一关于人的发展,历来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心理学家们主要是从认知、人格、社会化、语言、动作与行为等方面研究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理论。而在认知发展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当属瑞士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 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起初他主要研究智力测验。1920 年他在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被指定研究设计儿童智力测验。他对这个工作十分厌烦,他对于像智力测验所要求的那样去计算儿童回答的正误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但不久以后,他却对儿童的反应,特别是错误回答非常关心。他发现儿童的错误符合一个连贯的模式,这模式暗示他们的思考可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幼小儿童不会只是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更不会说话,而可能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13讲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中学注意力的发展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有意注意发展超过了无意注意并且处于优势地位;表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越来越能将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完成的活动上,使注意与所从事的活动保持一致. (二)注意的稳定性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 12岁以上的个体,能保持注意30分钟左右. 13-15岁的中学生注意稳定性发展迅速,而且初中女生的注意 稳定性要高于男生. 注意稳定性到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缓慢?这可能与高中生注 意稳定性趋于成熟有关. (三)注意的转移能力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 小学五年级学生综合反应时间比二年级平均少2. 1744秒,差 异非常显着. 初中二年级的综合反应时间比小学五年级少. 高中生的反应时比初中生的缩短了0. 242秒.经检验,两者之 间的反应时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表明注意转移能力在初中 阶段已达高峰. (四)注意的分配能力逐步发展,但未达到成熟水平 13-14岁的初中生既能注意到课程的讲解,又能抄写笔记,还

能注意到课程的前后联系. 随着年级的升高,注意分配的能力也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比初中生好,但总体水平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二、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一)记忆力增强 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材料识记数量随学生年龄增长而不断增in. 15-16岁的高中阶段,记忆量比8岁时增加了近4倍. (二)以理解记忆为主 机械记忆能力在10岁前快速发展,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 在11-14岁期间,机械记忆逐渐向理解记忆过渡. 理解记忆能力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发展并占主导地位. (三)抽象记忆占优势 随着中学生学习内容的加深,要求他们掌握大量的科学概念与 原理,从而促使他们的抽象记忆能力迅速发展并超过形象记忆 而占优势. (四)短时记忆稳定 记忆无意义汉字时,大学生、高中生和小学生,都是以4字组 块的记忆成绩最好. 在记忆阿拉伯数字材料时,大学生以6字组块成绩最好,小学 生以4字组块成绩最好,高中生以4—6字之间的组块为最好. 中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受材料特点的制约非常明显, (五)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发展

个性发展

变化的课堂突显的个性 -----谈在美术课堂中学生个性的发展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镇江京口) 212000 曹洁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产生发展的;其次,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发展学生饿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一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发育正常的儿童都本能地喜欢画画,儿童这种自发的表现欲望如能随心所欲地在自娱中发展,他就能画一般成年人不敢画的画。用绘画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是幼儿在智能启蒙发展阶段本能驾御的语言工具。儿童画在其本能的发展过程中,对促进儿童的注意、观察、识

记等认知的心理基础能力和创造性的表现才能有重要的启蒙与开发的作用。儿童画的创作表现活动需要主、客观两个方面的适宜条件,儿童主观上的表现欲望是本能的、自发的,客观上只要有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有不受成人干预的环境,儿童画的活动就能在自娱中启动。 现代各先进国家美术教学改革采取的有效教学方策,都是利用儿童画自发的本能的启蒙教育资源,促进儿童身心的启蒙发展,开拓发展儿童自己通过本能的认知活动,向大自然索取知识的本领和发展创造加工形象语言知识与创作性的艺术表现的才能。"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就是要试图打破在我国近百年来形成的成人化的束缚儿童创造才能发展的封闭式模仿性的教学模式,选择顺应儿童画的发展规律,把儿童画引进美术课堂,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通过发展儿童画的教学引导,开辟一条能够充分发挥人类先天具备的启蒙教育功能的最佳教学途径。在教材设计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和适应儿童的教学方法方面,我们的实验工作是针对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画发展的现状,依据教学改革的设想,进行可操作性的实践验证。 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是: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儿童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是我们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要用民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对待学生的每个疑问,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个性才会得以发展。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整理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大纲 题型:名词(5个)、简答(4个)、论述题(1个),共计100分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 第一,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第四,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第五,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第六,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接受学习即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材料呈现给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学习材料的掌握。 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其意义的学习方式。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第二章动机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强化理论在应用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第三章认知上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它是指有目的地、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事物

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 优化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应考虑的因素: 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当。 第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 第三,了解每位学生注意的表现对培养学生注意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应设法消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如何利用各种注意形式组织教学?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优化教学环境。 2.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3.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4. 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 2. 培养间接兴趣。 3.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4. 加强意志锻炼。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注意的问题: (1)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3)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 (4)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习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 1. 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 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 3. 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1.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1)及时和系统的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2. 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心得体会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心得体会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活动和学习要求的增加,对中学生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主要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注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成为最 好的自己 三合小学常建兴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各种素质潜能的充分发挥,而个性发展则是优势潜能的开发、兴趣专长的发展。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然而许多压抑学生个性、磨灭孩子“棱角”的现象普遍存在。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有一种明显倾向:重视集体主义教育,忽视自我意识培养;重视规章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忽视个性心理的发展。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忽视了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加之在应试教育环境里,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弯了孩子的脊背,也挤压了他们个性发展的空间;如果要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发展,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

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以及发展的独特性,就应将教育选择的“遥控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找到动力。不要用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给其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个性特色。同时,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育方法上,把握好节奏,不弃不离,耐心等待。相信他们总有融入集体时候。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 首先,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生活中多表扬,多鼓励,让孩子多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努力付出的回报。这能使其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完成某些工作,真正实现在快乐中成长。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也注意耐心引导,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她自己去感知真善美,自觉纠正。尽量避免简单、粗暴的方式,欲速反而不达。 另外,努力创设情境,让孩子自由感知,自由发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小手去创造,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把大人的经验强加到她身上,束缚其发展,剥夺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 最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快乐教育不等于放纵、溺爱、放任自流。家

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

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上) 第一节注意的发展与教育 一、注意概念 二、注意的品质 三、中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 四、课堂上如何组织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节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和观察力 二、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 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第三节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二、遗忘及其进程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识记与保持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注意着什么。例如,在走路时,我们会注意着身边的行人和车辆;在说话时,我们会注意着对方的表情等等。那么,什么是注意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因为人即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同时注意到所有的事物,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只能选择一定对象加以反应。就像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你每次也只能挑选一两种菜来吃,而不能一口吞了所有的菜肴。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指向的事物,抑制了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了。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主要有三种功能。(1)选择功能。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时刻,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2)维持功能。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确定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3)调节功能。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能够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例如,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突然一位同学的手机响了,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对铃声或者这个同学产生注意。 2.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在打乒乓球时,选手们观察对手的发球就是有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个性,简单说就是天赋,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总书记提出的“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明确表达了对青年人保持个性的由衷肯定。 如何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开发优势潜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人原本都应具有鲜明个性。大千世界如果人人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一样面孔,一个腔调,一种思维,这样的世界必定是无趣的,也是毫无生机的。然而,如果只顾自己的个性,而遑论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果个性张扬失去控制,发展到出格,发展到放任,就会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因而,保持个性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既要对自己的“个性”负责也要对他人“个性”负责;只有尊重他人,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享受到保持个性给自己带来的真正快乐。“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的殷殷希望,包含着厚重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彰显出个性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 个性发展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共同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被戏称为“模式化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正如一个大花园,花儿形态各异、竞相怒放,才会更美丽;反之,只有一种花,一个颜色,虽然整齐划一,相信看久了总不免让人乏味。事实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哲学角度看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培育。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真正光彩的个性、优势和抱负常被现实磨损,成了千人一面,而迷茫、叛逆、自我为中心有时倒被理解为个性,受到推崇,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是非标准和健康成长。其实,保持个性,实质上就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最大限度上开发个人的潜能,发挥能动性,彰显个人的特色,这与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这个基础与前提并不矛盾。尊重个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当代青年是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力量。青年群体所具有的较高创新意识和浓厚创业热情,正是当前推动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学生时代正是学子们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而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学生富有个性,才能更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也更容易出现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个性彰显的优秀人才。 青年是未来,青年是活力,青年是后劲,青年是希望。当前,百年前“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依然还是梦想,而“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培养不出大师”的疑问也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因此,我们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德、才,创新、实践,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关系,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为学生保持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造就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