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Alex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Alex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Alex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Alex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形式,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时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和准确地概括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及其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世界上各种形态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占据一定的空间。“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还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但也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时间和空间的时候,总是指特定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时间、空间的度量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所以,时间和空间是不能脱离物质运动的,这样既坚持了时空观上的唯物论,也坚持了时空观上的辩证法。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它表明了一事物存在与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长短间隔,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表现,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与另一种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物体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一方向流逝。

总之,时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对立的统一。时间是宇宙事件顺序的度量。时间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它是随宇宙的变化而变化。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如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月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一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等。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些的至理名言,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性,要求人们珍惜时间,珍惜时间的宝贵,让我们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吧!让我们珍惜时间,让我们生命的长河更加绚丽! 让我们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

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凡是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触到的具体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空间位置中的具体事物,都具有空间的具体规定,没有空间规定的具体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拿整个宇宙存在物来说,人存在于地球的空间自然环境之中,地球存在于太阳系的空间环境之中,太阳系存于与银河系的空间环境之中,银河系存在于宇宙的空间环境之中,大爆炸形成和产生的宇宙也有时间和空间的具体规定,也是存在于具体时间和具体空间之中的具体事物。脱离了一定空间位置规定的地球、太阳、银河系、宇宙,就不是人们所指称的同一个具体的地球、太阳和银河系了。

所以,任何物质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具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体现了物体彼此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的广延性,表现为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范围,以及同他物的位置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构造,而构造总有各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都在一定的方位上占据一定的空间。说明事物的时候,依据构成部分的顺序来写,或者从外到里,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前到后……这就是空间顺序。空间顺序适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的形状和构造。例如:介绍一座建筑物、一处园林、一幅图画、一件工艺品等。

现代物理学还常常使用“四维世界”的概念,并不是说空间是四维的,而是说事物存在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中。“四维世界”的概念,说明了具有内在联系的空间、时间与运动

着的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一切运动着的物质都有其时空和空间的存在形式,也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才能存在、运动和发展。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原理说明了现实社会中,很多问题或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着对方的成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拿具体事例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来说,就是生中有死,死中有生。据有关资料反映,成年人每天大约有1—2%的细胞死亡,又有大体相等数量的新细胞产生,这就是生与死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尽管,这是生命有机体在生存过程中发生的生与死的局部性的互相转化,但确实能说明了很多问题或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着对方的成份。

从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准和认识水平分析: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实体性物质(气、液、固态物体乃至社会组织),另一种是能量性场物质(电场、磁场、引力场、电磁场等)。实体性物质占有排他性空间,而能量性场物质可以共享空间但同样具有方向性等空间属性。

【参考马克思哲学观点】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具体内容。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必须借助物质运动而存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物体的运动方式》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式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2.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方式是由简单的运动方式组成的;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 3.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玩入境,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是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画在黑板上。 木块——移动 纸风车——转动 易拉罐——滚动 单摆——摆动 5.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下落的雨滴、跷跷板、转椅、水车、锯木头、火车在直直的轨道上行驶、开启的电风扇、滑滑梯、被反复按动的键盘、玩漫步机等。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三)拓展活动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运动时存在着多种运动方式?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如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还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上千次、上万次的运算,但还是有持续的时间,谁也造不出不需要运算时间的电子计算机。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这种一维性表现在:任何一个物体运动的持续性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时间总是朝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时间的这种一去不复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上下、前后、左右伸张的性质。物质的空间特性平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表现为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一定的位置。在数学和物理中,常常使用“多维空间”的概念,如物理学中“ 相对空间”和色度学上的“ 颜色空间”,都只有比喻或模拟的性质,并不表示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在数学上设想没有宽窄只有长短的线和只有长宽而没有高低的面,这也仅是一种科学抽象,而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线和面是没有的。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时间。离开空间、时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但直径仍然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就是说还有一定的空间。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如中性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的。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的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了。因此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间、时间以外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空间、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一说空间和时间,就必然要问什么东西的空间和时间,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时间的度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如测定宇宙间天体相互距离是用“光年”,即光运行一年的行程。对普通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运动来测定。人们度量空间和时间的方法、工具和单位尽管各种各样,但都离不开物质运动。人们能够确定量、度、空间和时间的工具和单位,是因为作为工具的物质形态本身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物体之所以能够被测量,也因为物体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如果测量工具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或者被测量的物体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时间和空间则无法测量。由此可见,空间和时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例如夏天的闪电就是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瞬时等离子体在发光。又如人工放电、加热、辐射,也可以引起分子或原子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等离子体,如日光灯中的放电,霓虹灯中的放电等。此外,受控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某些化学反应燃烧中产生的燃气等离子体,紫外线和X一射线、辐射电离以及气体激光等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属子人工产生的等离子体。 与地球上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宇宙中约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在恒星内部,电离由高温产生;在稀薄的星云和星际气体内,电离由恒星的紫外辐射所引起。地球大气层上层受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形成的电离层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就依靠这个电离层。由此可见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普通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运动的具体样式。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把运动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以下五种:(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的物质基础是物体。(2)物理运动。指分子、电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分子、电子、基本粒子和场等。(3)化学运动。指元素的化合与分解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原子。(4)生物运动。是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5)社会运动。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括无限多样的具体运动形式。如物理运动形式中包括声、光、热、电、磁、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具体运动形式。各门具体科学就是各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有质的区别,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基础和规律不同,它们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决不能混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质的区别。社会达尔文主义用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的阶级斗争,说阶级斗争就是生物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在:(1)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并且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 化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传统界限,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因而改变了一种基本形式只同物质结构的一定层次相对应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内容。

《运动、空间和时间》教案(1)

运动、空间和时间

(本节是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第一节课,在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更应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机械运动的探索 1、机械运动:从生活和社会现象分析出发,引出机械运动概念 多媒体展示:体育运动,生命运动,政治运动,机械运动画面……。 学生识别运动形式,探索机械运动的共同特点---有位置的相对改变,总结出机械运动的规律。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机械运动进行定义、板书,学生再举一些例子。 2、参考系:机械运动是相对物体有位置改变的运动,因而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运动状态也就难于确定,进而讲解参照物、参考系,同时举出一些运动的实例,分析其参考系的选取。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默认以大地为参考系。 3、引导学生分析同一物体在不同参照系的运动形式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由学生举出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教师适当的补充。 如:小小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月亮在云中穿行;坐地日行八万里等等;运动电梯中人的运动状态;行驶的火车中人的静止……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 1、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数学坐标的应用) 2、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空间位置(教师引导)。 3、一维坐标: 二维坐标: 三维坐标: 4、总结、反思描述物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以城市中行驶的汽车为例进行规范描述。 5、描述物体空间位置的练习巩固。 6、“信息窗-----全球定位系统“GPS””简介,让学生自学了解,网上的相关信息,丰富物理课外学习。如: ?wtp=tt(百度百科) 三、时间的描述 1、直接举例讲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3点10分到站,3点15分开出,在本站停留5分钟,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刻?课本p16页神州长5号飞船飞行的一些重要时间和时刻。

运动的基本形式

三、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是通过运动存在,具体物质的运动形式又是千差万别的,人们正是通过运动的形式来认识物质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人们首先直观到的是千差万别的具体的运动,当我们把这些具体运动的形式作一定的归类时,就形成了运动的基本形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和复杂的程度,把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划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社会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一系列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使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但是,恩格斯的分类仍然是成立的,只是我们应该把思维运动从社会运动中分离出来,作为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这样,我们可以把多种多样的运动划分为以下几种基本运动形式: (1)机械运动。即物质客体的空间的位置移动。这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2)物理运动。包括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和基本粒子运动

(3)化学运动。一切化学过程,都可归结为原子的化合和分子的化分的过程。 (4)生物运动。这是生命的存在方式,是蛋白体等生物大分子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5)社会运动。它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形态的不断进步。 (6)思维运动。思维运动是在物质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即社会领域中人的大脑所普遍具有的运动形式。它是高度完善、高度组织起来的复杂物质——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各种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是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的。 首先,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第一,物质基础不同;第二,内在矛盾不同;第三,运动规律不同。 其次,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第一,高级运动形式包括低级运动形式,并以低级运动形式为基础。例如,机械运动是低级的运动形式,但它是其他一切运动形式的基础,其他一切运动形

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描述-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一.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个物理概念。 2.但是初中和平时生活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明白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所以这节课没有任何新概念、新理论,只是在名称上有所改变。 3.教材中都是以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有切身体会,对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有更深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1.对于学生来说几乎就是复习。机械运动、时间和时刻在初中都学过,不存在太大困难,只要求回顾和理论联系实际就可以了。而坐标系在数学上也学过。 2.高一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生活现象合理推理出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知道参考系的感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和时刻。 4.知道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来描述,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过程和方法 1.在选择参考系时,能选择使研究问题方便的参考系。 2.能区分开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时刻与时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 如何选取参考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主体的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用幻灯片演示丰富的图片,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小到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大到遥远的恒星和星系。 学们,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车辆行驶,火箭发射,卫星飞行,电子绕核运动……那么我们如何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呢? 2.新课教学 (1)归纳机械运动定义 (2)怎样描述机械运动?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清单 一、运动和位置 1. 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 . . . . 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 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5. 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6.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 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 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9.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1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 "生地日行八万里. 温天通看下何”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二、各种各样的运动 1. 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 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 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 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 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6. 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7. 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是摆动。 8. 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 9. 圆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 10. 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11.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 12. 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落地风扇有转动和摆动两种运动方式,汽车有移动、转动、滚动三种运动方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 > 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 >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它有两种情形: >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例子:要说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例如: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

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 ??列宁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例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4)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有始也者,有未始而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庄子*齐物论》 ①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 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 ②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来体现  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的界限,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在这种不断的转化过程中,事物就由有限进入了无限。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 一方面,事物是无限可分的;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 1/3=0.33333...... =1.4142...... ③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习题精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习题精选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据此回答1~2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C.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上升的、前进的变化趋向 2.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3.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这里强调的是() A.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这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C.意识是不运动的 D.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5.“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这说明() A.静止是不存在的 B.静止就是运动 C.静止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D.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恩格斯说:“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据此回答6~7题。 6.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 C.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D.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7.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就会陷入() A.绝对化和片面性 B.唯物主义和片面性 C.形而上学和绝对性 D.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8.我国有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明()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D.任何运动中都存在着相对静止 “事物在一瞬间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这种说法() A.承认运动的存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否认物质的存在 D.前后自相矛盾 10.上述材料表明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可知性 D.物质性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据此回答11~12题。 11.慧能的观点()

时间空间与物体运动解读

时间空间与物体运动(1) 论文关键字:时间空间时间间隔物体运动时刻速度论文摘要:时间是什么?时间有开始吗?时间为什么是流动的?时间流动为什么具有单向性?时间是连续的吗?时间与空间有关吗?时间与物体运动有关吗?时间怎么表示?钟表为什么能表示时间? 时间有没有开端呢?大爆炸认为时间-空间有一个开始,而另外的一些科学家指出,时间尺度没有一个瞬间的开始。那么时间有没有开端呢? 我们是如何描述时间的呢?我们通过时刻来描述时间。时间是什么?始时刻与终时刻的时间间隔就是时间。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任意两时刻的时间间隔就是时间。我们可以把某一时刻称为始时刻,另一时刻称为终时刻。 物质的运动进程就是时间。物体的运动用了多少时间?这就要有一个时间单位,就像描述空间一样。例如我们规定了多长的距离或多大的空间是一米。然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量度单位描述空间,具体的说就是物体运动的空间长短。物体从开始运动到结束运动通过的距离是一米的多少倍或一米的几分之几。我们规定了时间单位,例如秒。然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量度单位描述时间。物体从开始运动的始时刻到物体结束运动的终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 物体的速度是相对于时间间隔而言(即时间),不是相对于时刻而言的。物体在任何时刻都是静止在空间中。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时间间隔来说的。我们能说物体在某一时刻处在空间的某一点中,物体在任意时刻都是处在空间中,静止在空间某一点。我们不能说物体在时间的某一时刻在空间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相对于时间间隔而言。 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情形。如物体始终静止。一段时间后,物体还在原位置。这一段时间可以是很长很长,例如一万万年;这一段时间也可以很短,例如千分之一秒。对这个物体而言,物体的始时刻就是物体的终时刻。我们可以认为物体所用时间为零,即时间静止。一般而言时刻是不能包含时间的。在这里不同了,时间变成了时刻。就是说当一物体静止在空间中,或所有的物体都静止在空间中时,时间静止。无所谓时间。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时间变成了时刻,在这一时刻里,物体静止在空间中。但,当有一个物体运动时就不同了。物体的运动标志着时间的开始,或者说可以计算时间的开始。物体开始运动的时刻就是计算时间的始时刻。 所有的参照系都是平等的。用参照系描述另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是两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差值。用另一物体描述参照系时,这个差值不变。例如: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可以是只有两个物体在空间中的情形,也可以是众多物体的两个。两物体a和b .a静止, b 静止。a看b静止,b看a静止。a静止,b匀速直线运动.a看b匀速直线运动,b看a匀速直线运动。a静止,b加速运动.a看b加速运动,b看a加速运动。 空间的各向具有平等性。物体在空间中的任意一点的运动,都是以这一点为原点,向外的运动。包括物体运动一段距离,再返回原点的运动。(这时以返回的地方为原点,向外运动。)我们可以把这称为物体在空间运动的向外性。物体运动的始时刻与终时刻绝定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即物体的运动时间。物体在空间运动的向外性,决定了物体运动时间的向前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

2005年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时间和空间D实践和社会 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 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C否认时空的可变性D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辨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 1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时间与空间的守恒原理

时间与空间的守恒原理 我读到过一本方励之与褚耀泉合写的物理学科普读物《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1981年科学出版社),很生动有趣,书中通俗地介绍了从牛顿力学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主要发展。 这本小册子,应当说是发展了相对论,假如有人不习惯方褚二人对相对论一些观点的纠正的话。基于“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存在,相对论还是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深化它。(其实光速不是绝对速度) 就相对论运动学部分而言,人们很轻易地会提出一个基本问题:运动物体,如果在运动方向上随着运动速度缩短成l l=l01-v2/c2 l0为相对静止时动体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v是动体的运动速度,c是光速(约30万公里/秒)。那么,减少了的那段长度(物体)哪去了? 物质不灭定律又怎么解释呢? 一个运动物体,相对于一个观察者(的眼睛,可以是一个点),如果 (1)运动物体只有长短、上下方向的宽窄,却没有前后方向(即相对于观察者的方向)的厚薄(等于零)。 (2)恒速v运动,方向与观察方向垂直。 (3)方向不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那么,当动体自观察者与之的最短距离开始运动,动体与观察者距离越来越远,因而可以轻易知道,动体给予观察者观察的侧面总是 l0cosθ 这是不言而喻的。其中l0是动体与观察者的相对距离最近时,观察者看到的动体长度(注意,动体的v与观察者观察方向垂直),θ角是自开始位置到动体运动中观察者视线转过的角度。 恰恰这个l0cosθ就是动体在观察者观察方向(随v改变着θ角)上的投影。因而动体的实际长度l0并未改变。 尽管动体的运动是直线方向的,但对于观察者正好相当于“不断改变着旋转半径长度(观察者至动体的距离)的旋转运动”。并且有 cosθ=1-v2/c2 这是因为运动中的距离(长度)三角形与速度三角形(光速c与动体运动速度v)完全相似取得的。即如是,则必 (1)动体恰好处在自身的运动方向与观察者的观察方向相垂直时,发出一束光线。 (2)因为光速有限c,则只有一段行程后,这束光才会运行到观察者的眼睛里,使观察者看到。也就是说,当观察者看到动体时,动体已经因速度v运行了一段距离。故知有速度向量和组成速度三角形 V+C=V0 (3)若动体的长度缩尺使有 l=l01-v2/c2 =l0c2-v2 c 则知c2-v2=v0 因此也有c2-v2 c=cosθ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知识点总结 【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1信息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1信息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的事件的不定性减少。 2信息的属性:1普遍性2客观性3中介性4无限性5扩散性6可知性7可贮性8共享性 3知识: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结晶。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方式玉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人类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了的信息,是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4知识的属性:1意识性2信息性3实践性4规律性5渗透性6继承性 。 5情报:是人们为一定目的搜索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6情报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1:知识性和信息性2:针对性3:竞争性4:时效性5:保密性 7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物质载体 8文献的基本要素:1知识信息内容2信息符号3载体资料4载体形态5制作方式 9文献特点:1文献数量大,增长速度快。2载体多样化3文献类型复杂4语言种类复杂5内容广泛分散交叉重复。6文献知识周期缩短,文献实效性强。7传播速度快 白色文献:白色文献是一切正是出版并在社会成员中公开流通的文献,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这类文献多通过出版社,书店,邮局等正规渠道发行。向社会所有成员公开。其蕴涵的信息大白于天下,人人均可利用,这是当今社会利用率最高的文献。 黑色文献:一,人们未破译或未识别其中信息的文献,二,处于保密状态或不愿公布其内容的文献,如为解密的档案,个人日记,私人信件等。 灰色文献:指非公开发行的内部文献或限制流通的文献。 一次文献:指首次公开的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是以作者本人在科研和生产中所取得的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一次文献是作者最初公布其发现或发明内容的文献。 二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一次文献尽心加工,整理,简化,压缩,组织之后形成的系统或,条理化的文献。是为了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积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 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文献。是以二次文献为线索。通过二次文献插件一次文献,选用一次,二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研究和评述而写出的文献。

从量纲发现的时间空间与运动的关系

从量纲发现的时间空间与运动的关系 通常我们把时间,空间单位看成是基本单位,速度是导出单位。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定义为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定义式:v=s/t 。根据公式v=s/t 得,t=s/v。如果时间是基本单位,那么这个公式也没有什么,如同s=vt一样,只是表达了位移可以通过速度与时间求出。但是如果时间是一个因变量的话,这个公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空间,可以通过物体的长度度量,空间可以与运动无关,单独,度量出来。时间可以吗?我们发现时间并不能离开运动,用一个与运动无关的量,单独描述出来。运动即速度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比值描述,我们说运动是空间与时间的导出量。同时,时间的描述也必须通过运动来描述,即t=s/v。就是说时间与运动是相互导出的。时间可能不是一个基本单位。 假设时间不是基本单位,而是导出单位,那么,时间是一个因变量。从空间可以单独度量,而时间不能单独度量,看,时间与空间是有区别的。时间与空间或许不应该放在同一地位来考虑。 空间长度l=nL,L表示基本单位长度,L可以用与运动无关的量来描述,而t=nT,T却不能用与运动无关的量来描述,通常时间基本单位T是用与运动有关的量来描述的,即运动经过的空间与运动大小的比值,即T=s/v。 假设时间不是基本单位,而是导出单位,从公式t=s/v可以看出,时间是随着运动变化的。时间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如果没有运动,我们就不能描述时间。运动是时间可以量化描述的开始。运动是时间不同的开始,是时间流动的开始。我们根据物体在空间的运动描述时间,即s/v。同时,我们用物体在空间运动的时间描述运动,即v=s/t 。时间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用时间描述物体在空间的运动的时候即v=s/t,时间是一个自变量;当我们用运动描述时间的时候即t=s/v,时间是一个因变量。 时间与运动什么关系? 从公式t=s/v可看出,时间会随着运动的增加而增加,即随着s/v的增加而增加,但不会随着运动大小的变大而变大,即不随着V变大而变大。时间不会随着速度的大小而不同,不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因为速度的变化引起变化的是物体经过空间的变化。我们把物体单位时间经过空间的变化叫做运动的变化或说速度的变化。 ‘时间会随着运动的增加而增加,即随着s/v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什么?前半句是‘时间会随着运动的增加而增加’,后半句是‘时间随着s/v的增加而增加’,我们得出运动就是s/v,我们可以用s/v表示运动。一个物体是运动的怎么表示?就是说,我们可以用物体运动经过的空间与运动的快慢的比值表示运动。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位移表示物体运动经过的空间,两者的比值表示物体是运动的,这个‘运动’是与静止同一地位的概念。静止可以用V=0表示,但运动就需要用s/v表示。因为静止就是一个运动状态,所有静止的物体速度都是零,但运动不一样,所有的运动的物体,运动是不同的,运动有大小,运动有恒定的,有变化的,但s/v可以表示所有的运动。所有运动的物体都是运动的(这个好像有些废话),运动是所有运动物体所共有的,是所有运动物体的共性。而运动的大小,恒定与变化是物体运动的个性,不是共性。 根据s/v表示的运动物体的共性运动,那么公式t=s/v,表示的意思就是时间就是运动物体的共性——运动,时间就是运动。 时间会随着运动的增加而增加,即随着s/v的增加而增加。而物体的运动不论是在空间上任何方向的运动,即使是空间反方向的运动,都是运动的继续,都是运动的增加,那么随着运动的增加时间就会增加,向前流动。所以时间只能向前流动,即增加。 参考文献:【1】《物理学中量的计算与相对论的关系》【2】《时间是否均匀流逝的问题》【3】《时间》

【物质的运动形式】

物质运动必取一定的形式。根据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情况,物质运动大致有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较高级的运动形式是在较低级的运动形式基础上形成的;较高级的运动形式包括较低级的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是永恒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各种运动形式又是相互区别的,各有自己特殊的本质和规律。既不能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也不能把多样的运动形式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由不同事物内部和外部矛盾所决定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表现类型。按照恩格斯提出的分类原则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状况,物质运动可分为物理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物质客体及其内在矛盾不断复杂化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物理运动各种非生命物质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基本粒子运动。它们通过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而不断地产生和湮没。例如,由正、负电子对湮没为光子,或者由光子产生正、负电子对;通过粒子高速度地碰撞而相互转化;在强力的短程作用(10-13cm)下通过质子和中子交换正电子而结合为原子核。②原子-分子运动。原子核和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形成化学键(见化学键理论),从而结合为分子(包括有机分子)和晶体。化学键的生成和断裂造成化合分解运动。原子-分子的这些运动决定元素的各种化学性质以及伴随的物理现象。③地球物理运动,包括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海陆变迁、造山运动、气象变化等等。④天体运动,即在引力相互作用及其他作用力之下各级宇宙系统即恒星、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等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它们在演化的现有阶段上在引力场中所维持的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初级的、简单的运动形式,是物质客体的空间位移。这种空间的位移又是一切物质所普遍具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表现为等速的或变速的、直线的或曲线的、旋转的或摇动的等等。 生命运动生命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的多分子系统的存在方式。现有生命科学材料认为,生命是有机小分子在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单体,再组成生物小分子以至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直到形成多分子系统。有了结构和催化功能,才真正实现了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的飞跃。这种运动形式的主要表现有:①生物的新陈代谢,即同化异化的过程。一切生命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进行自我更断,再生自己的结构和功能以获得稳态,从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物个体的生存。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任何物种都要通过遗传物质DNA,以密码的形式传递遗传信息,进行自我复制,由此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决定生物个体再现上一代的性状,以保持物种的延续性,从而维持这一物种的存在。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也会由于遗传密码置换“错误”而发生突变,其中产生的不同蛋白质引起性状的改变,并经过自然选择而保持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最终导致物种的进化和新种的形成。现代生物学的某些材料还表明,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并不一定受自然选择的控制,它可能只是中性突变经过遗传漂变而积累的结果(见中性学说)。③生物反映,即有机体与外界交换信息进行反馈调节的过程。随着生命有机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种反映活动也从刺激感应、感觉发展到人脑的思维活动。低级生物通过刺激感应保持高度选择性,以利于生存;高等动物分化出专门感官和神经系统,更生动地调节机体与外界的关系,以适应环境变化;人的思维活动在生理上表现为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反映外界变化的观念,以便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此外,生物不是孤立的个体,它生活于一定群体和生态环境之中,因而生命运动又总是表现出群体内部、群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以及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至于表现为整个地球上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 社会运动社会运动形式首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水平和状况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