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语堂作品

林语堂作品

林语堂作品
林语堂作品

作品年表:

1928:翦拂集上海北新书局

1930: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林语堂时事述译汇刊)上海开明书店

1930:开明英文读本(三册)上海开明书店

1930:英文文学读本(二册)上海开明书店

1930:开明英文文法(二册)上海开明书店

1931:Reading in Modern Journalistic Prose(现代新闻散文选)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语言学论丛上海开明书店

1934:大荒集上海生活书店

1934:我的话上册(行素集)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1935:开明英文讲义(三册)林语堂、林幽合编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0-1932(英文小品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Second Series: 1933-1935(英文小品乙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子见子南及英文小品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

1935: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Inc., (A John Day Book)

1936:我的话下册(披荆集)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1936: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China(中国新闻舆论史)上海别发洋行

1936: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7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Reynal & Hitchcoca, Inc., (A John Day Book)

1938: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Random House, The Modern Library

1939: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0:With Love & Irony(讽颂集)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0:Leaf in the Storm(风声鹤唳)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1:语堂文存(第一册)上海林氏出版社初版

1942: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中国印度之智慧)Random House 1943:Between Tears & Laughter(啼笑皆非)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4:The Vigil of Nation(枕戈待旦)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7: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Chinatown Family(唐人街)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Random House

1950:on the Wisdom of America(美国的智慧)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1: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寡妇,尼姑与歌妓:英译重编传奇小说)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2: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3:The Vermilion Gate(朱门)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5:Looking Beyond(远景)Prentice Hall

1957:Lady Wu(武则天传)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8:The Secret Name(匿名)Farrar, Straus and Cudahy

1959:The Chinese Way of Life(中国的生活)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9:From Pagan to Christianity(信仰之旅)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0: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里的景观)Crown Publishers

1961:The Red Peony(红牡丹)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2:The Pleasure of a Nonconformist(不羁)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3:Juniper Loa(赖柏英)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4:The Flight of Innocents(逃向自由城)G. P. Putnam\'s Sons 1965:无所不谈一集台北文星

1966:平心论高鹗台北文星

1967:无所不谈二集台北文星

1973: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当代汉英辞典)香港中文大学

1974:无所不谈合集台北文星

1976:红楼梦人名索引台北华冈

1978:《语堂文集》开明

1986:《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 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1986:《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重庆人民出版社

1988:《中国人》(杂文集) 浙江人民

1988:《赖柏英》(长篇小说) 湖南文艺

1988:《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湖南文艺

2002:《圣哲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容易读懂,但从他的自述,我能了解他的生活,他想法。他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愚昧的人们,他渴望获取知识,他的乐观幽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生于国势岌岌可危的光绪二十一年,在这乱世中他能潜心学习,能有正确的判断,接受先进的思想,这并不容易,我想他的父亲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是很大的。他的父亲是位基督教的牧师,这使得林语堂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听西方的故事,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我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向不知后羿射日什落其九,而其妻嫦娥奔月遂为月神……”他小时候接受的西方思想很可能多于东方的。 另外他的父亲还能接触到外国来的传教士,所以见识很广,很有远见。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愚昧无知的,而他的父亲却已经想好要送他的到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又梦想他的孩子到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林语堂也很希望到国外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在中学以及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期都总是考第二名,在考试前一天他总是开心得

玩,而不是死命地复习,他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考第一,只因为他不喜欢死读书,不希望自己死读书。他认为考第一的应该是书呆子,而他不是。他不喜欢争第一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不张扬,不喜欢与人相争,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如庄子般空灵,乐观豁达的。他不喜欢死读书,他喜欢读他爱的书,而不是别人逼他读的书。他认为自己充满了童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钻进书里,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他到了哈佛大学,才得在那图书馆的书林里用功。 在国外那几年林语堂感受到外国人的幽默,而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回国后创办了《论语》这个中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他试着把乐观幽默种入中国人的心中,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被誉为“幽默大师”。读着他所写下的那些文字我感觉到快乐何很简单,只要换种想法那些痛苦也能化做嘴角微微的上扬。 在那样的年代他经历苦难,但不改童心,他总是如孩童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学习;他快乐幽默,并传播着他的快乐,永不疲倦,这便是我从书中看到的林语堂。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译者风格研究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7, 5(1), 1-7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976.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976.html,/10.12677/ml.2017.51001 文章引用: 叶舒梅.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译者风格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17, 5(1): 1-7.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 of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Shumei Y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an. 12th , 2017; accepted: Feb. 1st , 2017; published: Feb. 4th , 2017 Abstract The paper conducted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and thereby investigated the styles and strategies employed by four translators at the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level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translato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style due to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choice of words, Davis’s version is more authentic, flexible and varied; Lin Yutang’s version is full of strong colonial color; Fang Chong’s version specifies the information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more friendly to readers; Luo Jingguo’s version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refore is easy to understand. Keywords Corpu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Translator’s Style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译者 风格研究 叶舒梅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7年1月12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1日;发布日期:2017年2月4日

林语堂经典语录大全

林语堂经典语录大全 1、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2、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3、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4、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5、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6、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7、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8、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9、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世界里充当配角。 10、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11、一个强烈底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

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12、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13、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14、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 15、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16、我向来认为生命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我们知道终必一死,终于会像烛光一样熄灭是非常好的事。这使我们冷静,而又有点忧鬱;不少人並因之使生命富于诗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虽然知道生命有限,仍能决心明智地诚实地生活。 17、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18、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9、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自己真正喜爱的人。 20、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

中外作品及作者

外国文学史作品 1.《神谱》-赫西俄德 2.《基督山伯爵》亚历山大·大仲马 3.《诗学》亚里士多德 4.《理想国》柏拉图 5.《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威廉·莎士 比亚 6.《诗意》贺拉斯 7.《变形记》奥维德 8.《埃涅阿斯纪》维吉尔 9.《唐璜》拜伦 10.《伊索寓言》伊索 11.《荷马史诗》荷马 12.《俄瑞斯忒亚》埃斯库罗斯 13.《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14.《圣经》 15.《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16.《神曲》但丁 17.《新生》但丁 18.《歌集》彼特拉克 19.《十日谈》薄伽丘 20.《巨人传》弗朗索瓦·拉伯雷 21.《羊泉镇》洛佩·德·维伽 22.《小癞子》无名氏 23.《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24.《坎特伯雷故事集》乔叟 25.《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6.《随笔集》培根 27.《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 28.《天路历程》班扬 29.《熙德》高乃依 30.《伪君子》莫里哀 31.《波斯人信扎》孟德斯鸠 32.《爱弥儿》卢梭 33.《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34.《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35.《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36.《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37.《浮士德》歌德 38.《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39.《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40.《红与黑》司汤达 41.《卡门》普鲁斯佩尔·梅里美42.《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43.《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44.《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45.《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46.《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 47.《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 48.《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亨利 希·海涅 49.《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 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50.《死魂灵》尼古拉·瓦西里耶维 奇·果戈里 51.《猎人笔记》伊凡·谢尔盖耶维 奇·屠格涅夫 52.《罪与罚》费多尔·米哈伊洛维 奇·陀斯妥耶夫斯基 53.《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 泰 5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 温 55.《玩偶之家》亨克利·易卜生 56.《萌芽》艾米尔·左拉 57.《恶之花》沙尔·波德莱尔 58.《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59.《红字》霍桑 60.《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61.《野草在歌唱》多丽丝·莱辛 62.《在网下》艾丽丝·默多克 63.《黑王子》艾丽丝·默多克 64.《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 斯蒂 65.《尼罗河惨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66.《哈利波特》罗琳 67.《虻》劳伦斯 68.《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 69.《名人传》罗曼·罗兰 70.《贝多芬传》罗曼·罗兰 71.《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布莱希 特 72.《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73.《老人与海》海明威 74.《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75.《海燕》高尔基 76.《在底层》高尔基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2、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3、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4、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5、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

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6、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7、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8、如果我自已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女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 9、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10、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英语专业一年级必读书目

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书虫系列· 牛津英汉双语读物曼斯菲尔德著出版日期:2004-02-27 “书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奉献给广大英语学习者的一大精品。书虫在英语中大概是颇可爱的形象,试想想如痴如醉沉迷于书卷,孜孜水倦地咀嚼着字母的那么一只“书虫”…… 如今这只“书虫”漂洋过海,轻盈地落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掌中。“书虫”首先将给你自信,即使你目前只有几百词汇,却可以不大费劲地阅览世界名作了。书虫还会用它细细的鸣叫声不停地提醒你:要坚持不懈地读下去,要广泛而丰富地读下去。待到读完丛书系列中的最后一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你已经如蛹变蝶一样,振翅欲翔了! 2. 外研社·DK英汉对照百科读物出版日期:2002-08-15 这是第一套专门为非英语国家学习者编写的非小说类读物。这些缤纷多彩的读物揭示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个侧面:历史、地理、科技、体育……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事情。它们还为我们展示了现在和过去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外研社·DK英汉对照百科读物为您提供了从中获取知识及享受阅读之乐的材料,使您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所在。书中插图会帮助您理解与书的主题相关的特殊词汇:奥林匹克运动、时光之旅、特洛伊战争等等。选择您感兴趣的主题,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学到知识,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本套丛书按语言难度分为5个级别:入门级、初级A、初级B、中级、中高级、词汇量分别为300词、600词、800词、1300词和2000词,非常适合中学生、大学生和剑桥考试参加者使用。丛书的编排也颇具特色,书中图文穿插,彩色印刷,逼真的视觉效果将使您拥有更加美妙的阅读感受。希望本丛书能令您读得开心! 3.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丛书) 平洪张国扬编出版日期: 2000-01-01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本书从探索语言与文化、习语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分析英语习语与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等几个主要文化侧面的关系。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语习语的起源与发展,广泛收集各类习语,按各个文化侧面进行分类,每条习语辅以简洁准确的例句,使读者既能学到文化,又能学到语言,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通过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来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_以林语堂英译_归去来兮辞_为例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 ———以林语堂英译《归去来兮辞》为例 许春翎3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美学视角看待本部译作,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关键词〕 林语堂的翻译观;《归去来兮辞》;美学欣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07)01-0126-004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翻译"国民性",建立新文化,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科学和理性的追求;然而,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的林语堂,赖以生存的艺术形式竟是以日常生活为原料的通俗翻译,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这种熟悉而又鲜见的形式产生一种冲动:它是怎么诞生?有什么样的效果?又是怎样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审美视角来看,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一.林语堂的翻译成就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博学型的作家和卓越的语言学家。他兼用祖国和异国语言文字(英文)写作,在国外的声望高于国内,蜚声世界文坛。"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对林语堂一生思想以及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两条道路上奋斗的真实写照。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期,林语堂的性灵文学与和谐美学被认为是与时代主旋律极不和谐的噪音,因而被驱入边缘位置。对林语堂的研究,被打上鲜明的阶级分析的印记。国内对林语堂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进入较为客观的、宽容的、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研究(杨柳!张柏然,2004:44)。但无论欣赏他或是反对他的人,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作为翻译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在“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林语堂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他认为,文化只有亲和才能更好地凝聚人类的灵魂。正是出于此,他的通俗译本以自然清新的风格,小到品茶烧饭,大至儒道美学,在他的笔下都是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幅轻松自如、亲切备至、平等互爱的生活世界。在美国,林语堂的译本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一直都是热门书籍。林语堂的译本一直都影响欧美人的中国观,甚至前美国总统布什1989年在访问东亚之前还要阅读林语堂的作品。 二.林语堂的翻译观回顾 “30年代非左翼文学家中,对翻译理论作出贡献最大的,当推林语堂。”(陈福康,2000:325)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涉及诸多的翻译理论问题,他在通论翻译标准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美学思想。他认为,翻译艺术所倚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 3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简介:许春翎(1983- ),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05级研究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为大家整理了两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的读后感,更多尽在。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一】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

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 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 On Lin Y u-tang’s Translation Abstract: Lin Y 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 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 Key words: Lin Y 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不过在这些人大谈特谈“性灵”、“幽默”的时候,他们可能很少会想起是谁在当年扯起大旗为之振臂高呼的。后人在享用前人余荫的时候是不会问是谁栽的树。 可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或许这一段话还无法让我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那么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给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为“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这一段话可能会比较有代表性。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内文章”的“幽默大师”留给后人的其实远不仅仅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花朵美丽是因为色彩,服饰美丽是因为有人穿。大千世界,没有内涵的事务不可能美丽。——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2、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3、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4、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5、在读书上,一个教员不能强迫他的学生爱其所爱,一个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们同样的旨趣。如果一个对于他所读的书没有兴趣,那么一切东西都是白费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6、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7、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8、你以为不要紧,便什么都不要紧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9、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1、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2、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下面快随来看看“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 Gay 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

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赏析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声声慢》是其代表作。历来也备受翻译大家的青睐,其中英译文以林语堂,杨宪益夫妇、徐忠杰和许渊冲的译文尤具代表性。普特英语将这四种译文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拓展大家的翻译思路。 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杨译: 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徐译: 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bleak. /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 许译: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cheer. 解析:1)林译全部选用单音节词,押头韵,且词语的选用层层递进,可谓独具匠心。“dim”和“dark”表明天色已晚, “dense”和“dull”展现了浓重不化,寻觅不得的忧愁和失落,继而“damp”和“dank”渲染阴冷凄苦的氛围,最后“dead”推向高潮,体现了词人绝望无助,凄凉痛苦的内心。译文言语简练,内涵丰富。 2)杨译用七个形容词对应七对叠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词人情感的变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徐译,相较而言,不免显得不够简短。译者另辟蹊径,将词诗歌化,但由于句子偏长,翻译得过于明白,失去了原词的意境。 4)许译增加了主语,点明了寻觅之物是“what I miss”,似乎过于直白,少了原词的委婉朦胧之感。译者韵脚的选择十分用心,“miss”与汉语“觅”音似,“cheer”与“戚”相似。

最新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

最新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 长留不落的烟灰与不羁 —— 高一B3班郑晓芸 写书评,最难的就是对历史名人的评论——漫漫历史长卷、后人添砖加瓦,不过百年的岁月却能使我们和那个年代隔着层粉墙。阅过《百年》,便叹其历史轴痕太过深刻,文学批斗纷纷杂杂。而那段文人才子辈出、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年代,也成为我们现今感慨良多、可望而不可及的时代。《百年》四部,百十来页,何以读透?小小书评,千百来字,何以写透?读书的过程,亦是求学的过程。我以我有限的理解角度,来说说我对“国士”之一林“幽默”的一些个人看法。 924年,林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等文,将英文“Huur”一词创造性地译为“幽默”,通行至今;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大声打哈欠都不可以,那算什么人生”;他经常观察妻子做饭,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用左手炒菜果然比较好吃”,然后在妻子的命令下乖乖走出厨房;他会在法国街头,笑嘻嘻地喊着“一二三四五六七……”,数着情侣们亲嘴维持几秒钟;他还喜欢擦皮鞋,会站在路上仔细观察黑人小童怎样把皮鞋擦得又黑又亮,然后回去像模像样地学着,得意的不得了……他就像一个心智

初熟的小孩,用快乐的心态过着生活。 他还很欣赏苏东坡的风趣。曾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或许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放浪形骸、纵恣不羁的人。再联想到他幽默大师的一称号,会认为语堂之幽默正在于此。但钱穆在《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中,对林的一段描述却颇有意思: “语堂两指夹一烟卷,一面抽烟,一面谈话,兴致甚浓。……我担心那烟灰堕落,有损主人地上那美好的地毯,……直到那烟灰已长及全烟卷十分七的程度,却依然像一全烟卷,安安停停地留在语堂的两指间”。后来他与语堂相交了才了解,“我行我素”只是林语堂的外相,“但语堂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语堂之幽默,在我认为,尚不专在其仅抽烟卷之一面,乃更有其烟灰不落之一面”。 感慨钱老观察细致的同时,我也不禁悟到:真正的大家,所谓婉约派抑或豪放派,也没有唯一一说;李清照也曾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的豪情,而苏轼亦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般隐藏着豪放的小婉约。 想保持烟灰在烟即将燃尽时依然不落,这看似有心的举动,实则应是他无心的体现。这一小细节,虽微不足道,却恰恰使他整个人变得圆满、真实:就像我们不相信世上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