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分析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分析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分析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分析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年6月第12卷第6期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Vol.12,No.6,Jun..2019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分析*

卢文灿1段春光1陶惠人1**王升儒2叶灿华1莫家栋3陈奋勇3仉建国2(1.深圳大学总医院骨科,广东深圳518055;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北京100730;

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福州350001)

【摘要】背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发生率低,有关其原因分析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相关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18例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向后脱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融合器脱出的可能原因及其预防措施。结果:腰椎滑脱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合并骨质疏松症6例,合并间质性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需长期口服激素各1例;

体重指数(BMI)正常8例,超重10例;融合器植入深度良好者7例,不良者11例;脱出节段植入1枚融合器者13例,植入2枚融合器者5例;椎弓根钉棒系统稳定性良好者13例,不良者5例;12例开始恢复工作的时间为术后6~26周,平均为术后16.7周,术后恢复工作至发现融合器脱出的时间为2~260周,平均27.9周。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由多

种因素所致,包括:腰椎滑脱未完全复位、合并骨质疏松症、肥胖、融合器类型选择不当、融合器型号偏小、融合器植入深度不良、单个椎间隙植入2枚融合器、椎弓根钉棒系统稳定性不良、术后过早恢复体力劳动等。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融合器;脱出;并发症

Cause analysis of cage retropulsion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LU Wencan1,DUAN Chunguang1,TAO Huiren1**,WANG Shengru2,YE Canhua1,MO Jiadong3,CHEN

Fenyong3,ZHANG Jianguo2

(1.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Shenzhen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Shenzhen518055;

2.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CAMS&PUMC,Beijing100730;

3.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Union Hospital,Fuzhou350001,China)

【Abstract】Background:The incidence of cage retropulsion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low and there are few re?ports about it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cage retropulsion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ethods:The data of18patients with cage retropulsion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diagnosed and treated from January2012to June2018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causes of cage retropulsion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Results:Eight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6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nd4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There were6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1patient with interstitial pneumonia and1patient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equiring long-term oral administration of hormones.There were8patients with normal body mass index(BMI)and10 patients with overweight BMI.The depth of cage implantation was good in7patients and bad in11patients.Thirteen patients were implanted with one cage and5patients were implanted with2cages at lumbar prolapsed segment.The stability of pedicle screw system was good in13patients and bad in5patients.Twelve patients started their work at the6th to26th weeks after sur?gery,with an average of16.7weeks.The time from resuming work postoperatively to the detection of cage retropulsion was2to 260weeks,with an average of27.9weeks.Conclusions:Cage retropulsion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often caused by multiple factors,including incomplete reduction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osteoporosis,obesity,unsuitable cage type,small cage size,improper implantation depth of cage,implantation of2cages into a single intervertebral space,poor stabili?ty of pedicle screw system and premature start of physical labor,etc.

【Key words】Lumbar Interbody Fusion;Cage;Retropulsion;Complications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目前所采用的经典术式。临床应用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具有术后即刻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曲度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治疗[1],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融合器移位或脱出、椎间隙塌陷等并发症[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

18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融合器脱出的可能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JAT170224)**通信作者:陶惠人,E-mail:huiren_tao@https://www.doczj.com/doc/be17625653.html, DOI:10.3969/j.issn.2095-9958.2019.06.03文章编号:2095-9958(2019)06-0414-05

·临床论著·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TLIF介绍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 术:M I S T L I F介绍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 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PLIF)诞生于上个时间50年代,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技术上需要对双侧神经根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技术(TLIF),术中一般不必牵拉神经根,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但是手术的肌肉入路并没有改变,开放腰椎后路TLIF手术对肌肉的损伤的缺点仍然影响着TLIF手术的远期疗效。 与腰椎融合技术同步发展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S。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状牵开器技术,解决了脊柱后路的微创入路问题,减少了腰椎后路常规手术对椎旁肌的牵拉和剥离。2001年,Foley提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运而生。2002年,Koo首先报道微创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报道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MIS-TLIF在手术技术、适用指征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 手术适应征 1.症; 2.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 3.症; 4.腰椎退变性侧、后凸。 经过在国内外脊柱中心的学习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究了相关资料,作者在全面掌握了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技术的基础上,对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器械和技术作出改良,使得学习曲线大大降低,在保留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减低了手术时间和费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更多的患者受益。 :全麻。 体位:俯卧于标准手术台。 手术技术 1.减压 在C臂透视辅助下决定手术切口。标记两侧的椎间小关节,在正位相,标记出手术椎间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后标记上下椎弓根外侧的连线。在此连线上做手术切口。切口长2-3cm,一般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切开深筋膜后,在椎旁肌外侧沿Wiltse入路分离间隙。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完成扩张后,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可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 2.椎间隙准备和椎间融合

腰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护理常规

腰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 护理常规 一、专科评估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肢体活动、饮食、排泄睡眠等情况。 ③专科评估:疼痛、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腰部活动受限、 会阴感觉及二便控制力改变、性功能改变、严重时截瘫。 ③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④既往史、近期手术史、目前用药情况。 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焦虑、恐惧等。 ⑥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⑦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带入液体(血)、镇痛泵等。 ③特殊评估:a、患者的活动能力,观察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并与术 前作比较。 b、观察切口疼痛、下肢放射痛情况。 c、腰椎前路手术后观察腹部体征、肠鸣音、排气排便 时间。 ④重点评估:a、切口敷料、引流管通畅及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 切口愈合情况等。 b、留置导尿,尿液的量、颜色、性状;拔除尿管后排尿 的情况。 ⑤营养状况:患者的进食情况及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 ⑥患者心理状态:有无焦虑、失眠、对活动的注意事项了解程度及配

合情况。 ⑦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⑧特殊检查结果:病理及各种特殊检查结果等。 ⑨自理能力评估。 ⑩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二、术前护理: 1、体位与活动:①腰突症或腰椎滑脱患者适当行走,注意安全,防 坠床跌倒。 ②腰椎结核、腰椎肿瘤需按医嘱卧床休息。 ③腰椎骨折绝对卧床,轴线翻身,搬运时腰部固定 制动,保持躯体不扭曲。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菜 和水果,糖尿病者控制饮食及水果,多饮水。 3、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4、呼吸道护理:劝服戒烟戒酒,有肺部疾病尽早治疗。指导作深呼 吸及有效咳嗽,预防感冒。 5、疼痛护理:评估疼痛,密切观察,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腰部制 动,理疗,必要时尽早给药,观察止痛效果。有效控制 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 6、安全护理:患者有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等须注意安 全,防坠床防跌倒,避免热敷,防烫伤。根据风险评 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7、排便护理:①截瘫患者排尿障碍给予留置导尿,注意预防尿路感 染。 ②如有便秘,可使用开塞露纳肛。 ③大便失禁,注意保护肛周皮肤。 8、做好术前准备及指导,完善常规检查 ①练习轴线翻身运动及功能锻炼方法。 ②床上练习大小便。 ③腰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晚需灌肠。 9、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腰椎新型动态固定系统腰椎后路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性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12卷 第52期 2008–12–23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December 23, 2008 Vol.12, No.52 1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Wuxi, Wuxi 21404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3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 China Wang Xue-song ★, Master,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Wuxi, Wuxi 21404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victorwxs@gmail. com Correspondence to: Zhang Feng, Doctor, Chief physici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zhf101@https://www.doczj.com/doc/be17625653.html, Received:2008-10-16 Accepted:2008-12-02 腰椎新型动态固定系统腰椎后路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性能★ 王雪松1,张 烽2,陈向东2,赵 剑2,朱鸣镝2,王以进3 Biomechanics of a dynamic fixation for 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Wang Xue-song 1, Zhang Feng 2, Chen Xiang-dong 2, Zhao Jian 2, Zhu Ming-di 2, Wang Yi-jin 3 Abstract BACKGROUND: During spinal fusion and fixation, the screw-rod system for posterior fixation may accelerate degeneration of the adjacent segments due to stress changes and abnormal activities of adjacent vertebral body, intervertebral disk, and intervertebral joint. OBJECTIVE: To evaluate initial biomechanic of the lumber intervertebral segmental stiffness after 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PLIF) with dynamic fixation and compare with conventional rigid fixation.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Contro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Institute of Biomechanics, Shanghai University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2007. MATERIALS: Ten spinal specimens of fresh calf (T 12-S 5). METHODS: The specimens were used to simulate human physiological movements including axial compression, flexion, 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 as well as torsion. Because the maximum load was less than 125 N, the specimens could be used repeatedly. The specime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n =10). Firstly, the specimens were exposed to physiological test, followed by spondylolisthesis, and fixation with PLIF plus monosegmental rigid fixation or plus monosegmental dynamic fixation. No specimen damage or instrument breakage occurred during the entire process. MAIN OUTCOME MEASURES: Under physiological load (125 N), the horizontal shearing rigidity, axial rigidity and torsional strength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spondylolisthesis, conventional rigid fixation and PLIF dynamic fixation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Following PLIF by two systems, the st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spondylolisthesis, reached or exceede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The influence of conventional rigid fixation such as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on adjacent segments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P < 0.05), but the influence of PLIF dynamic fixation was similar to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P > 0.05). CONCLUSION: After PLIF with the dynamic fixation, the stability is extremely approach to the intact group, which could meet the clinical requirement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rigid fixation system, the dynamic fixation system reduces strain and stress exposed to adjacent vertebral body, intervertebral disk, and intervertebral joint, and its biomechanical indexes are similar to intact condition, which may prevent or delay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Wang XS, Zhang F, Chen XD, Zhao J, Zhu MD, Wang YJ. Biomechanics of a dynamic fixation for 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08;12(52): 10215-10218(China) [https://www.doczj.com/doc/be17625653.html, https://www.doczj.com/doc/be17625653.html,] 摘要 背景:脊柱融合固定过程中,用于后路固定的钉棒系统由于造成相邻椎体、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改变以及反常活动,会导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速。 目的:在腰椎后路固定融合过程中采用新型动态固定系统,验证动态固定系统在固定术后的即刻生物力学性能,并与传统固定系统相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实验,于2007-11/12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10具新鲜小牛T 12~S 5脊柱标本。 方法:模拟人体生理运动情况,即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并加上扭转状态测试。实验属稳定性实验,最大加载不超过125 N 的生理载荷,无破坏性影响,故标本可重复使用。依实验进程标本分为4组,每组10具标本。先对每具标本进行生理状态测试,然后制成L 5~S 1滑脱腰椎失稳实验模型进行测试,之后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钉棒固定,分别采用传统钉棒和动态固定系统建立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模型进行测试。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标本破坏及内固定器械断裂失效等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生理载荷125 N 时,生理状态、滑脱状态、传统钉棒固定及动态钉棒固定状态下腰椎的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及扭转强度。 结果:采用两种固定系统行后路固定椎间融合后,系统的稳定性均明显超过滑脱状态,达到或超过生理状态。对于临近(上位)节段的应变、位移等影响,传统钉棒系统明显超过生理状态(P < 0.05),而动态固定系统接近生理状态(P > 0.05)。 结论:采用腰椎动态固定系统行后路椎间固定融合后,其稳定性达到或超过正常生理状态,能够满足对临床固定手术后即刻稳定性的要求。与传统静态钉棒固定系统相比较,动态固定系统相邻椎体、椎间盘、椎间关节所承受的应力应变均明显降低,各项生物力学性能上均接近正常腰椎生理状态,不易产生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具有较大的优势。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动态固定;内固定;生物力学 王雪松,张烽,陈向东,赵剑,朱鸣镝,王以进.腰椎新型动态固定系统腰椎后路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性能[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52):10215-10218 [https://www.doczj.com/doc/be17625653.html, https://www.doczj.com/doc/be17625653.html,] 基础医学

通道下腰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护理常规

通道下腰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护理常规 一、专科评估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肢体活动、饮食、排泄睡眠等情况。 ③专科评估:疼痛、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腰部活动受限、会阴感觉及二便控制力改变、性功能改变、严重时截瘫。 ③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④既往史、近期手术史、目前用药情况。 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焦虑、恐惧等。 ⑥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⑦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带入液体(血)、镇痛泵等。 ③特殊评估:a、患者的活动能力,观察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并与术前作比较。 b、观察切口疼痛、下肢放射痛情况。 c、腰椎前路手术后观察腹部体征、肠鸣音、排气排便时间。 ④重点评估:a、切口敷料、引流管通畅及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切口愈合情况等。 b、留置导尿,尿液的量、颜色、性状;拔除尿管后排尿的情况。 ⑤营养状况:患者的进食情况及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 ⑥患者心理状态:有无焦虑、失眠、对活动的注意事项了解程度及配二、术前护理: 1、体位与活动: ①腰突症或腰椎滑脱患者适当行走,注意安全,防坠床跌倒。 ②腰椎结核、腰椎肿瘤需按医嘱卧床休息。 ③腰椎骨折绝对卧床,轴线翻身,搬运时腰部固定 制动,保持躯体不扭曲。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菜 和水果,糖尿病者控制饮食及水果,多饮水。 3、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4、呼吸道护理:劝服戒烟戒酒,有肺部疾病尽早治疗。指导作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预防感冒。 5、疼痛护理:评估疼痛,密切观察,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腰部制 动,理疗,必要时尽早给药,观察止痛效果。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 6、安全护理:患者有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等须注意安全,防坠床防跌倒,避免热敷,防烫伤。根据风险评 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7、排便护理: ①截瘫患者排尿障碍给予留置导尿,注意预防尿路感染。 ②如有便秘,可使用开塞露纳肛。 ③大便失禁,注意保护肛周皮肤。 8、做好术前准备及指导,完善常规检查 ①练习轴线翻身运动及功能锻炼方法。 ②床上练习大小便。 ③腰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晚需灌肠。 9、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体位:根据麻醉和手术部位安置合适体位。

腰椎融合术常用术式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腰椎融合术常用术式有哪些 导语:肯定有很多人没有听过腰椎融合术是什么,具体有哪些效果。其实,看到腰椎两个字,我们就应该明白它是为了治疗腰椎的。一个人的腰椎具有支撑 肯定有很多人没有听过腰椎融合术是什么,具体有哪些效果。其实,看到腰椎两个字,我们就应该明白它是为了治疗腰椎的。一个人的腰椎具有支撑整个上半身的作用,腰椎发生问题,肯定会导致身体出现故障。那么,腰椎融合常用术式有哪些呢,下面进行了介绍。 腰椎融合常用术式及其特征 腰椎融合技术多种多样,根据融合部位不同大体上分为3类:后侧融合术、后外侧融合术和椎体间融合术。 1.腰椎后侧融合术:后侧融合术是由Hibbs于1911年首次报道,所以又称为Hibbs融合术,是双侧椎板和关节突间的融合术,其适应证非常局限,只能在椎板保持完整的情况下方可应用。现在很少使用,已经基本上被淘汰。 2.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即横突间融合术,与Hibbs融合术相比,PLF适应证较广泛,曾一度作为腰椎融合的标准术式,但是其存在创伤大、椎旁肌肉损伤严重、不能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腰椎生理曲度、不能进行腰椎滑脱复位、不能有效恢复腰椎前柱的支撑功能、植骨床处理困难、需要植骨量多、融合率低、融合强度低和对植骨融合评价较困难等严重缺陷。 3.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LIF是20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报道。可以有效地恢复腰椎的前柱支撑功能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所以更加符合腰椎的生理功能。和其他融合技术相比,其植骨面积显著大,融合率明显增高,融合强度也显著提高,同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SynFrame下的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

SynFrame下的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 谭军谢宁陈雄生周许辉贾连顺 摘要目的探讨在微创条件下完成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方法采用引进的AO多用途脊柱拉钩SynFrame经腹膜外入路完成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20例,其中L4/512例,L5S18例。结果前路手术时间平均90~120分钟,失血量平均125~200ml,拉钩深度12~18cm,植骨块高度平均17mm,最大25mm,最小12mm。随访5~24个月,平均10.1个月。患者疼痛消失,动态X线片见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2.5~5.5个月,平均2.8个月。未出现大血管损伤,男性交感链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通过适当的拉钩经腹膜外入路完成L4/5和L5S1的椎间融合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难度降低,是较腔镜技术更为首选的方法。 关键词微创外科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 (ALIF) Using the SynFrame System TAN Jun, XIE Ning, CHEN Xiongsheng, ZHOU Xuhui, JIA Lianshu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Changzheng Hospital, Shanghai 2000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erform the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 (ALIF) using the technique of Minimal Invasive Spine Surgery (MISS). Methods Twenty ALIF ca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retroperitoneal approach and the AO SynFrame universal access and retractor system, including 12 cases of L4/5 and eight cases of L5S1.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was 90~120min, blood losts 125~200ml. The depths of retractor blades were 12~18mm, the heights of bone grafts 12~25mm, 17mm in average. The time of follow-up was 5~24 month, 2.8 month in average. The complications of big vessels injury and sympathetic chain injury in male were not found. Conclusion ALIF at L4/5 and L5S1 using retroperitoneal approach and suitable retractor has the advantage of less surgical trauma, less complications and is easier than the endoscopic technique. Key Words minial invasive spine surgery;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 自腰椎椎间融合术广泛应用以来,有作者认为“脊柱融合成功率几乎接近100%”。常用的三种腰椎椎间融合方法中,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在国内开展较好,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和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特别是ALIF,由于经腹膜外入路,操作临近大血管,暴露困难以及椎间融合物等诸多问题,开展得并不理想。通过与血管外科(普通外科)医师合作,采用适当的拉钩,以有限的暴露进行ALIF手术较PLIF实际难度小,而融合更可靠,为此我们以学习 作者单位: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 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PLIF)诞生于上个时间50年代,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技术上需要对双侧神经根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技术(TLIF),术中一般不必牵拉神经根,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但是手术的肌肉入路并没有改变,开放腰椎后路TLIF手术对肌肉的损伤的缺点仍然影响着TLIF手术的远期疗效。 与腰椎融合技术同步发展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S。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状牵开器技术,解决了脊柱后路的微创入路问题,减少了腰椎后路常规手术对椎旁肌的牵拉和剥离。2001年,Foley提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运而生。2002年,Koo首先报道微创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报道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MIS-TLIF在手术技术、适用指征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 手术适应征 1.腰椎滑脱症; 2.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 3.腰椎管狭窄症; 4.腰椎退变性侧、后凸。 经过在国内外脊柱中心的学习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究了相关资料,作者在全面掌握了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技术的基础上,对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器械和技术作出改良,使得学习曲线大大降低,在保留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减低了手术时间和费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更多的患者受益。麻醉:全麻。 体位:俯卧于标准手术台。 手术技术 1.减压 在C臂透视辅助下决定手术切口。标记两侧的椎间小关节,在正位相,标记出手术椎间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后标记上下椎弓根外侧的连线。在此连线上做手术切口。切口长2-3cm,一般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切开深筋膜后,在椎旁肌外侧沿Wiltse入路分离间隙。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完成扩张后,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可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骨赘,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

腰椎融合入路

一、传统手术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 经横突间腰椎椎体间融合术(intertransvers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ILIF) 二、微创手术 LISS:脊柱微创手术(在传统脊柱手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技术达到微创目的,如在特制的管道或撑开 器等器械或新技术的辅助下小切口完成传统手术)(less invasive spine surgery,LISS) MISS:脊柱微创手术(在内窥镜辅助下的脊柱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MISS)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intervertebral foramen microscopic resection ,PELD)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 TLIF) 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XLIF) 直接外侧椎体间融合术 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DLIF 轴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LIF)

2021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但其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且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把握不准会带来不良后果,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LLIF的专家共识。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制定了LLIF专家共识,以供业界参考。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由Capener[1]于1954年首次报道并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其后,Larson等[2]于1976年将该术式改良并广泛地应用于腰椎疾患的手术治疗。2006年,Ozgur等[3]首次应用L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在获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同时,该项技术具有出血量少、植骨面积大和融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LLIF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而且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足,导致在围手术期的评估与处理、并发症防治及术后随访等诸多方面存在争议,对LLIF的稳步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LLIF的应用在国内尚无相关专家共识。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4]进行LLIF专家共识的制定。 本共识由工作组详细查阅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后,制定共识所用的调查问卷,并邀请以腰椎学组委员为主的国内65位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调查研究过程先后经过三轮问卷调查及会议讨论,按照Delphi调查研究法对问卷中获得70%(含)以上专家同意的条目纳入共识范畴,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本共识,以供广大同道参考。 01 LLIF的定义 LLIF是指通过腰椎侧方入路,经过或不经过腰大肌,对腰椎退行性疾患等进行治疗的手术技术。LLIF主要包括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XLIF)、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LLIF、侧方腰椎间融合术(CLIF)、直接外侧腰椎间融合术(DLIF)、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LaLIF)等[5, 6, 7, 8, 9]。 02 LLIF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LIIF作为一种新兴手术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腰椎后方入路技术优势明显。但因为其只是腰椎融合技术的手术入路和技术选择之一,会受到

2020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由Capener[1]于1954年首次报道并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其后,Larson等[2]于1976年将该术式改良并广泛地应用于腰椎疾患的手术治疗。2006年,Ozgur等[3]首次应用L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近年来,随着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在获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同时,该项技术具有出血量少、植骨面积大和融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LLIF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而且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足,导致在围手术期的评估与处理、并发症防治及术后随访等诸多方面存在争议,对LLIF的稳步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LLIF的应用在国内尚无相关专家共识。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4]进行LLIF专家共识的制定。本共识由工作组详细查阅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后,制定共识所用的调查问卷,并邀请以腰椎学组委员为主的国内65位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调查研究过程先后经过三轮问卷调查及会议讨论,按照Delphi调查研究法对问卷中获得70%(含)以上专家同意的条目纳入共识范畴,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本共识,以供广大同道参考。 一、LLIF的定义

LLIF是指通过腰椎侧方入路,经过或不经过腰大肌,对腰椎退行性疾患等进行治疗的手术技术。LLIF主要包括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XLIF)、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LLIF、侧方腰椎间融合术(CLIF)、直接外侧腰椎间融合术(DLIF)、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LaLIF)等[5, 6, 7, 8, 9]。 二、LLIF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LIIF作为一种新兴手术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腰椎后方入路技术优势明显。但因为其只是腰椎融合技术的手术入路和技术选择之一,会受到患者病情、个体差异及术者经验和习惯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切记不可盲目跟风选择LLIF。 推荐意见1:LLIF适应证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LDH)、Ⅰ°和Ⅱ°腰椎滑脱症、非骨性及占位性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LSS)、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腰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及翻修手术等[5, 6, 7, 8, 9]。 推荐意见2:LLIF禁忌证主要包括:严重的腹膜后疾病史或手术史、发育性腰椎管狭窄、重度腰椎管狭窄、Ⅲ°和Ⅳ°椎体滑脱、腰椎重度关节突关节退变以及肋骨(胸段)及髂骨阻挡的腰椎节段等[6, 7, 8, 9, 10]。 三、LLIF的优缺点 LLIF近年来成为腰椎外科的热门之一,但在实施LLIF时应客观审慎,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劣势。LLIF的优点:在合理使用该技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的前提下,LLIF能够获得较好的脊柱稳定性与融合率,并可一定程度改善冠状面及矢状面失平衡。同时,该技术具有间接减压作用,手术创伤较小,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4, 5, 6, 7, 8, 9, 10]。LLIF的缺点:通过间接减压实现对神经压迫的减轻,其减压作用有限。可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摘要]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外侧融合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056-0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是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需要积极治疗[1-2]。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案之一,临床工作者一直积极探求最佳的手术方式,笔者借助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将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选标准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MRI正中矢状位图像显示椎间盘明显脱出且椎管受压>3/4;腰椎节段不稳定义为屈曲位X 线片上椎间相对位移>3 mm 或不稳椎节间成角与相邻正常椎体间成角之差>22°),椎间盘突出物较大或伴有节段不稳。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A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5~72岁,平均(49.2±4.3)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16.2±3.7)个月。B组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34~70岁,平均(49.0±4.5)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15.9±4.0)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患者采用全麻,取俯卧位,依靠C臂X线透视确定腰椎病变节段,于后正中做皮肤切口,直达棘突,分离筋膜牵向两侧,常规拍摄X线侧位影像确认解剖节段,分离外侧沟槽软组织,并将融合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切除,注意保护头侧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需要进行融合的节段小关节内的所有软骨都必须去除。准备钉道准,之后应用高速磨钻去除横突、椎弓峡部以及小关节外侧面的皮质,选择合适大小的椎弓根螺钉旋入,接下来根据其具体的受压部位进行个体化的减压,减压过程中尽量保留关节突关节,对于减压融合节段置入椎弓根钉,安装预弯生理弯曲的钛棒,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清理术野,可吸收线通过先间断再连续的缝合方式封闭筋膜层,然后再在浅层软组织下放置引流管,可吸收线先进行间断缝合,再行连续缝合皮下层的缝合。B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矩形或者环形切开椎间盘的后部,髓核钳夹除部分髓核组织,椎间隙撑开,确保硬模囊及神经根都不在受损伤的情况下,将椎间盘组织及相邻椎体终板的软骨板完全去除、椎间盘切除、终板软骨的绞除及植骨Cage的植入依次完成,当椎体间隙的高度因撑开、植骨或者Cage置放而达到预定要求时可将固定棒松动后再轻轻压缩,保证植骨面与椎体终板的密切接触,安装椎间融合器,作后路椎弓根固定,闭合手术操作切口情况同A组。两组术后均常规抗感染治疗,并进行腰背肌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对患者均进行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07-23T11:28:18.2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8期作者:谢芳宋丽菁 [导读] 临床治疗中,腰间盘突出症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导致患者腰腿出现疼痛。 (江苏省南京医学院附属昆山医院脊柱骨科江苏昆山 215300) 【摘要】目的:本文将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95.1%(39/41)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3/41)。结论: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过程中,给予患者综合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297-01 临床治疗中,腰间盘突出症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导致患者腰腿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对患者的运动生理功能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降低生活能力,近几年,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经我院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腰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患者男51例,女31例;年龄为39~71岁,平均年龄为(52.46±1.53)岁。两组患者均知情,自愿加入实验。患者之间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护理。第一,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因为自身疾病,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担心术后恢复。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耐心为患者讲解知识。第二,体位护理。将患者处于平卧位,2h翻身一次,左右侧卧交替。第三,疼痛护理。清楚患者的疼痛发作原因,详细记录疼痛的位置、性质、程度、节律性等[1]。(2)术后护理。第一,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电以及血氧等。第二,要注重观察患者伤口渗血、渗液情况,确保伤口敷料处整洁、干燥。术后进行翻身护理。对患者进行合理翻身,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规定每天翻身时间。第三,饮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患者机体创伤与消耗,容易胃肠功能出现紊乱,导致腹胀、呕吐、恶心及腹痛等问题。护理人员要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使患者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3)康复护理。术后3d,锻炼患者抬高直腿,避免神经根粘连。起始为30°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抬腿幅度。术后5d,引导患者主动抬高直腿,树立患者自信心。逐渐在基本抬腿基础上,增加屈膝、屈髋的活动,从而增加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在术后7d,可以引导患者锻炼腰背部,提升腰背肌的力量,保证脊柱的稳定性[2-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效果判定 判定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主要包括生理职能、情绪职能、运动职能,对患者进行评分,评分在0~100分之间,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判定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 1.5 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通过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开展χ2检验,并以(%)表示,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开展t值检验,并以(x-±s)表示,当P<0.05时,两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39/41)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3/41),两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本次实验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知,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39/41)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3/41)。因此,针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过程中,给予患者综合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