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世界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世界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篇一:世界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1、苏珊.温丝特[美]纽约 1997年-世界著名摄影作品赏析1

1998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

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发狂的戈罗瑞

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

肤上留下斑斑血痕。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

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不难想象,在

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2、杰达.杰克本森[美] 1997年

199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迈克.泰森在拳击场上将对手埃文德.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视为猎物而肆

无忌惮地撕咬下一大块,就此泰森再次扩大了知名度。事故发生在1997年6月28日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赛的第三局。

泰森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罚款、禁赛等处罚,他还不得不退还3000

万美元的酬金。目前霍利菲尔德受损的耳朵已由外形整容师进行了

补治。

9、(美国)斯坦利.福尔曼 1975年

作者是《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听到火警后,他连忙开车赶

到现场。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

同时观察着着火房屋的情况。

紧张中,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

3岁的蒂亚娜。

作者用镜头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下落的东西,没想到却拍摄到了这桩

惨剧的全过程。

第二天,这组照片见报后,波士顿居民大为震惊。人们被激怒了,

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检修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波士顿政府在

24小时之内对全城的楼房进行了检修,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可靠的

保障。

这幅触目惊心的照片,令人目睹了惨剧的过程,显示了摄影纪实警

示社会的强大力量。

这组照片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其中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

影比赛(wpp)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10、美国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

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

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

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

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

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

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

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让世界充满爱,这个镜头让人们看到人间深深的爱。

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11、(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6年

明亮的阳光,灿烂的阳光,是生命之源。有阳光,才有万物的生长,才有茁壮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间,万物之灵的人,万美之荟萃的人,耸立其间,这

是多么壮美与豪迈的形象。

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浪漫的经典形象。

背靠大自然,令我们想起了不朽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觉

醒的象征,她把自信的微笑洒满全世界。而今天的新女性,却以更

加理性与冷峻的目光投向远方,千年人类衣着文明随风飘洒,与浓

云似的黑发形成对应,而打破传统,敞胸露怀地迎接阳光,溢发出

现代人情怀的浪漫,时代前进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形象与维纳斯——蒙娜丽莎一脉相承地贯穿起来欣赏。

12、庄重与浪漫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状态、不同的

情绪、不同的时代特征。德马克林却将二者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将人物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位年轻的女郎,秀美而健康,

她深知这一点,于是极为庄重的姿态中双眼沉稳、率直地直视摄影师,直视我们。不容回避,要你说出是爱是恨。而在庄重的形象中,秀发凌乱,上身裸露又十分浪漫。这是一个十分有人性与个性的形象,一位模特曾说:“很多摄影师都把我们当做静态生活中的苹果或

者别的什么来拍摄,从不把我们当成自己。德马克林却不同。他总

是抓住我们的个性。”他努力使拍摄对象的个性更加耀眼,更加灿烂,他以博大的胸怀,澎湃的激情准确地表现丰富的人生。

13、(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5年

德马克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时装摄影师,而且是一位超群出众的肖

像摄影大师。他拍摄的人像作品,每一张都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传

统人像中的一本正经,另类人像的不伦不类,在他的人像作中均无

踪影,有的是质朴的表情、自信的眼神、坦诚的率真与你对视,与

你会心,“我就是我”的自信与坦诚,令人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心灵。

经典的传统首先在于精湛技艺的运用,影像的细腻、影调的丰富、

构图的简洁、主体的突出,都恰到好处而无可挑剔。

艺术需要创新,于是许多摄影者千方百计在画面上寻求与制造刺激点。其实这幅作品告诉我们,精美得无可挑剔就会形成强烈的视觉

冲击。

14、(美国)托马斯1928年

谋杀和被处死是人类社会中恐怖与残忍的事件。有谋杀就有“杀人偿命”的惩罚。人们不愿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又都希望

看到当时的情景。

1928年1月12日,美国妇女罗丝由于谋杀亲夫与同谋犯格雷一同

被判处上电椅处死。《纽约每日新闻》的执行编辑们不满足于用文

字报道死刑的情况,认为公众有权利看到实际情况的照片。但是,

美国同世界各国一样,许多牵扯政治、军事、法律的事件,就有一

个不约而同的规定:不许拍照!结果他们就商量出一个办法,决定

用一架微型照相机,系在记者的脚踝上,这样可以通过监狱看守的

搜身。在刑前一个月,《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托马斯被借到纽约,

因为当地记者和监狱官都不认得他,行动不易被识破。托马斯住在

旅馆里,用一架改装的微型照相机进行练习,一根长长的快门线从

裤腿里往上结在胸前,拍摄时,把裤脚稍稍提起,便可露出镜头。

终于等到执行死刑的那一天,托马斯混在记者群里进入到监狱。罗

丝被带上电椅,捆上了皮带,第一次通电,她震动了一下,托马斯

及时拍了下来。第二次、第三次通电,只要电流一通,他都偷偷地

揿动快门。

事后他飞快地赶回报社冲洗。因为曝光时间长,影像有些模糊,但是,正好从中看到人被电击的恐怖情景。照片被用整版篇幅刊登在《纽约每日新闻版》上,通栏大标题是“死亡”!当时,这张照片震

动了整个美国,全国上下议论纷纷。

做历史的见证人,不给任何重要事件留下历史的空白。这是新闻摄

影师的使命。这幅照片的拍摄与发表就是明证。

15、(美国)玛格丽特.怀特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印度的局势动荡不安。印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

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彼此之间的利害冲

突不断。再加上殖民统治者的挑拨离间,导致血腥的厮杀此伏彼起,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

怀特在长达3年的印巴采访中,记录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斗争中

的流血事件。拍摄了许多百姓忍饥挨饿的苦难生活。

这幅人物特写镜头,可以说是当时灾难深重的印度人民内心痛苦的

缩影;苦难无边而又无可奈何。无言的紧闭的嘴唇,逼视的无望的

双眼,都令人感到内心的哀怨与走出苦难的企盼。

16、这是作者为他的好朋友,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拍摄的肖像专

集《达利的胡子》中的一幅。

两位艺术家相识于1940年,在拍摄中结成友谊,开始了长期而默契

的合作,创作了许多令人称奇的作品。

达利以揭发世界病为自己的使命。他认为自己有洞察世界的非凡的

眼睛。于是作者就要求他与自己合作,用“自己演出”的精神配合拍摄,达利深知自己的表演好坏在拍摄中的地位,于是在配合中显示

出比一般影视演员更强的忍耐力,因而屡屡获得成功。在这幅作品中,哈尔斯曼采用了拍摄与暗房的特技,巧妙地表现出达利有超凡

的三只眼睛。作者拍摄的是现实,具有人物实态的真实感。然而又

有对现实的超越,在荒诞中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夸张的艺术真实。17、(美国)菲利普.哈尔斯曼

一系列超现实主义作品创作的成功,使哈尔斯曼坚信摄影创作的能

动性。如实的再现是一种,意念的具象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于是

他接连不断地创作出表现人的哲思与意念的作品。

关于人生的苦与甜、哀与乐、生与死等等,人们思考得很多,争论

得很多,这是人人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个困惑。

经过反复构思,作者请来了他的老朋友和九位人体模特,经过反复

设计描述,终于用七个美女构成了一个逼真的骷髅,猛然看见,令

人触目惊心、恐怖万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这是七位极为赏心悦

目的女人体。丑陋与美艳,可怕与可爱,诱惑与抵御,种种矛盾融

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何去何从?每位读者都禁不住会像男主人公一样深深的思考。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上复苏,发展迅猛。然而随之而来

的工业污染也日益严重。

由于一家名叫“奇索”的化学工厂不断向海里排放含有大量水银毒素

的污水,以致当地渔村许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四肢萎缩,全身痉挛,导致死亡。

史密斯得知这一情况,决定用照片揭露这种污染环境的罪恶,为受

害的人们讨回公道。1971年在日本女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到水俣村

采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和渔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拍摄了

许多真实的镜头。厂方为了阻止他采访,雇用了打手多次袭击他,

以致被打伤住进了医院。但他“九死不悔,永不妥协”,终于拍摄到

了上千幅照片,完成了采访。他选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发行量达到三万册。这个专题不仅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

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他的这些

作品,有如唤起人们共同起来保护环境的警钟。

20、巴西萨尔加多

即使在困苦中,即使在贫贱中,也不失坚毅与强韧,也不失自立与

刚强,这就是人性的力量。萨尔加多以更多的理解、尊重、赞颂的

态度拍摄的这位淘金者,虽然衣衫褴褛,浑身泥污,但仍令我们肃

然起敬。在这个触目惊心的形象中,涌动着一般苍凉而粗糙的意志力。他显示了人的力量,人的自信,人的尊严,激起我们对劳动、

对生命的尊重。

21、(美国)拉瑞.保罗斯1966年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地摄影,有许多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这些杰出的战地新闻照片,生动地、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

和罪恶,唤起了大众的良知,共同起来反对战争,从而为尽早结束

这场罪恶之战做出了贡献。

美国的战争决策者——约翰逊政府为此十分恼怒,他们说:“政府派

遣到越南的记者既不称职,也不爱国。他们不应该对美国的外交政

策提出批评,甚至连怀疑也不能有。”

然而,富有正义感的摄影记者认为有必要让公众知道战争的真相。

他们表示:“没有一种检查制度能够阻止大众毫无成见的心理,去真

诚地反对赤裸裸的暴行,反对令人作呕的行为,反对来自越南前线

的令人心潮起伏的悲剧。”

这幅作品令人触目惊心。直躺在地上的伤兵,如同木雕泥塑,不知是死是活。头缠绷带的黑人士兵,茫然不知方位,不知向何处去?战争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推向生死未卜的境地。

据统计,赴越美军四十万,死亡四万,伤残者三十多万。

拍摄战争的记者,也时时处于生死未卜的险境。但他们无所畏惧,仅在越南战争中,就有二三十位摄影记者,献出了生命。这幅作品的作者也在其中,他在越南朗那殉职。

22、(美国)马克.吕布 1967年

美国侵越的战争,越打越难缠。美国气急败坏,决定与南越军队联合向柬埔寨进攻。面色阴沉的总统尼克松在电视上说:“我们将不允许敌人躲在有利的庇护所里把上千个美国人杀掉。”

这种战争叫嚣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反应是意料之中,学生掀起了空前的抗议示威浪潮。四百多所大学因抗议活动而罢课。十万多名学生直捣华盛顿,把白宫变成了一个武装兵营。

面对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学生毫不畏惧,他们手捧鲜花,祈求和平,有的学生还采来一束束鲜花,插进士兵的枪口。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动的政治家们为了自己及其集团的利益,屡屡惹是生非,使得世界战乱不断,不得安宁。血气方刚的学生,有知识、有见解、有骨气、有热情,在各个国家都是保卫和平的中坚力量。

23、人们在共同的环境中生活,看到的是共同的街景,柯特兹探寻着不寻常的视角,以便提供给人们在“同见的场景中的不见这美”。在城市街景的拍摄中,柯特兹十分重视俯摄。他说,平平常常的街景,如果换一个角度,景观就会表现出有趣的结构。

这幅作品就是爬到卢浮宫对面的教堂上去拍摄的。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前景、中景、远景这些不同景别的组合。画面给人以丰富广阔的视野和联想空间。无数次被拍摄过的卢浮宫,在柯特兹的镜头中呈现出空间的浩渺和时间的变迁,使人产生丰富的感受和想象。24、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埃尔西德兹。

当太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尽,明亮的圆月已经冉冉升起。山顶飘飞着层层云雾。山脚下,静静的村庄旁,是一片静静的墓地,十字架碑闪着灼灼白光。天上地下,仿佛回荡着一曲深沉的生死交响乐。

这幅作品是亚当斯的代表作,是他拍摄的最受人欢迎的一张作品。他说:“这是机遇与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拍摄时,他就预感到,这是一幅卓越的影像。那时,他们正乘车在公路上行驶,亚当斯往

右边一看,发现画面上令人激动的景色,急忙下车,架好8*10相机,经过一系列技术操作,按好雷登15滤镜,调好f32,时间为一秒钟,又经过精心冲洗与印制,才得到这幅杰作。

25、亚当斯的作品令人感到胸怀博大、心态平静、构图工整、结像

清晰。在静静的画面中,似乎有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在轰响,有诗人

浑厚的声音在低吟高唱。

亚当斯是大自然的歌者,是用黑白影调歌赞大自然的抒情诗人。

亚当斯自踏入纯粹主义摄影的门槛之日起,他就把目光凝聚在物体

的光影、色调、质地、肌理上,以大相机、大底片、硬镜头、小光

圈为主要手段,追求影调丰富,影纹清晰的画面表现,使摄影从根

本上跳出了画意摄影的困囿。而更为重要的是,亚当斯对大自然的

热爱,这种精神的主导,使他的作品具有表现情感、表现心灵的巨

大魅力。

26、(美国)大卫.伯内特 1984年

在多灾多难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家,由于众多

的河流发源于此,人们又称这里是“东亚水塔”。然而由于殖民主义

的掠夺,国内政治动乱不断,经济十分落后,连最好的水源也受到

破坏,使这里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这幅作品以特写的镜头展示了倍受干旱折磨的生活状况:一个十岁

的男孩干渴到了极点。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着甘露

的降临,但是没有甘露。小男孩出于生命本能的需要,跑到曾经有

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去拼命吮吸着。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这是他惟

一的生命之路。他双眼紧闭,古铜色的皮肤有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作品的强大感

染力正在于此。

27

28、摄影帮助人们用形象感知世界,驰骋想象。能动的反映,这是

认知;主动地创造,这是想象。摄影在后者又有哪些可能性呢?想

象的摄像能走多远?

柯特兹在这方面又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居住巴黎期间,许多“新潮”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与艺术观给柯特兹

以很深的影响。柯特兹认识到摄影不仅可以“写实”,而且可以“造梦”,于是他又开始拓展影像的另一个有别于传统的发展空间。

1933年,柯特兹拍摄了大量的变形扭曲人体,一改人体摄影以惟美

再现作为惟一的审美定势,而把用各种技巧拍摄的变形为体、扭曲

的人体,展示给人们看,仿佛在告诉人们:摄影可以写实,也可以

造梦。

29、(美国)刘易斯.海因 1908-1909年

海因拍摄的童工照片,有的以群体出现,巨大的厂房,瘦弱的群体;有的以个体特写出现,童稚的面孔,沉重的负担。这些直面现实的

照片,以不可怀疑的直观性、凭证性将工厂主为了牟利拼命压榨童

工的真相展示给社会。因此,激起了公众对童工制度的极大愤慨。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终于通过了禁止使用童工的法条。海因的照片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幅作品中的男孩,在巨大的机械和昏暗的厂房里,双手无力地下垂,眼神一片迷茫。日复一日的沉重劳动,不仅使他感到疲惫,也

使他对未来绝望,不知何日是尽头。

这个孩子姓甚名谁并不重要,海因把他作为一个童工形象推向社会,有如警钟轰鸣。

30、20世纪的非洲,似乎是生产天灾和人祸、枯瘦和饥饿、暴君和

政变的大陆,如果说,权力和繁荣常在美国手中,哲学和富足是欧

洲的专利的话,那么赤贫和动荡,则不容置疑地属于非洲。

是殖民主义掠夺抑制了非洲。赤道阳光下的悲剧,是对人类理想和

精神的讽刺。这意味着人类要实现理想、欢乐与富裕,还有很长很

长的路要走。

这幅作品中应该丰满的乳房像一个空袋子,应该活泼可爱的男孩像

一个骷髅,惨不忍睹的形象让人们看到,还有人这样贫穷,还有人

如此瘦弱。摄影师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去拍摄这些镜头的。他们说:“我们从事摄影这项艰苦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问题的重视

和讨论。”

31、中国形容性情残忍凶狠的人便使用“杀人不眨眼”这句话。这幅

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的照片可称是这句话的写照。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和反感的特别瞬间,而正是因为它被拍摄下来的

时间才显得格外重要。那是1965年2月1日,南越西贡政府警察局

上尉警官阮隆正在开枪击毙一个被认为是越共的嫌疑犯。这幅照片

拍摄下的正是子弹打入越共头部的一瞬间。

这幅照片令人产生对于法律思想的严肃反思:警官有无权力在未确认、未审判的情况下击毙嫌疑犯?这场战争值得去打吗?在南越,

美国是在为民主和自由而战吗?

随着这张照片知名度的升高,阮隆的声名越来越坏。他被免职后逃

到美国谋生,仍不断接到辱骂与恫吓电话。

【篇二:世界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如果遇到这样一位画家,你会不会也驻足欣赏呢?

同样是静物摄影杜瓦诺眼中的雕塑则显得写实多了吧。

作品名叫“艺境”——您品出了什么?

【篇三:世界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30、20世纪的非洲,似乎是生产天灾和人祸、枯瘦和饥饿、暴君和

政变的大陆,如果说,权力和繁荣常在美国手中,哲学和富足是欧

洲的专利的话,那么赤贫和动荡,则不容置疑地属于非洲。

是殖民主义掠夺抑制了非洲。赤道阳光下的悲剧,是对人类理想和

精神的讽刺。这意味着人类要实现理想、欢乐与富裕,还有很长很

长的路要走。

这幅作品中应该丰满的乳房像一个空袋子,应该活泼可爱的男孩像

一个骷髅,惨不忍睹的形象让人们看到,还有人这样贫穷,还有人

如此瘦弱。摄影师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去拍摄这些镜头的。他们说:“我们从事摄影这项艰苦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问题的重视

和讨论。”

31、中国形容性情残忍凶狠的人便使用“杀人不眨眼”这句话。这幅

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的照片可称是这句话的写照。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和反感的特别瞬间,而正是因为它被拍摄下来的

时间才显得格外重要。那是1965年2月1日,南越西贡政府警察局

上尉警官阮隆正在开枪击毙一个被认为是越共的嫌疑犯。这幅照片

拍摄下的正是子弹打入越共头部的一瞬间。

这幅照片令人产生对于法律思想的严肃反思:警官有无权力在未确认、未审判的情况下击毙嫌疑犯?这场战争值得去打吗?在南越,

美国是在为民主和自由而战吗?

随着这张照片知名度的升高,阮隆的声名越来越坏。他被免职后逃

到美国谋生,仍不断接到辱骂与恫吓电话。

1925年海因对于劳动者的拍摄,不仅有出于同情而对不良生活与劳

动状况的揭露,而且有对工人强壮的、英姿勃发的劳动状况的赞美,从中看出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

他的镜头有爱有恨,这正是海因作品的感人之处。揭露应予纠正的

事情,这是大恨的表现;赞扬应该发生的事情,这是大爱的表现。

因此,他的作品出于平凡的写实,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和崇高的

社会价值。

这幅表现工人与机械的作品,被视为表现劳动者的经典之作,紧握

扳手、弓身屈臂,这是力量的表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这是精

神的表现;强壮的身体、绷紧的筋骨和隆起的肌肉,这个有如雕塑

的形象告诉我们,劳动不仅创造了客观世界,而且塑造了主体的健美。强光恰恰照射在主体上。工人,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主人。

33、人类的千年史,都是靠口传与文字。自从摄影术发明后,人们

试图用图像来记录,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告知历史事件的状况。

由于小型相机和快速胶片的问世,二战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相

应照片作为证明。摄影师们说:“要做历史见证人,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每个事件,大都有许多记者,拍摄了许多照片,而经过公众的认可

和时间的冲刷,最后只会留下少量的作为历史的凭证。

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之战”是欧洲战场的一场关键之役,英、法、美三国盟军联合偷袭登陆,逼使德国法西斯从此转攻为守,最

后彻底失败。

卡帕当时跟随先头部队前进,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拍摄了战士武

装泅渡的激战场面。动荡虚晃的画面恰好表现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情景。

3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

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

几乎第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辨认

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

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

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

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

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35、二战期间,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地上,纳粹建立了几十座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维辛死亡营,那里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

要杀死1200名受难者。

美国军队在1945年4月11日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发现其中有21000名快要饿死的幸存者和几千具尸体。

据官方统计,德国纳粹崩溃前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是屠杀犹太人、

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其中仅犹太人就有600万人被杀害。德寇

撤走时,他们尽可能地把这些集中营销毁掉。成堆的尸体骨灰,装

满头发的仓库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怀特拍摄的

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体的脚,令人触目惊心。法西斯的罪行通过照

片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6、经济发展迅猛的美国到处设有沾沾自喜的广告牌。作品中的巨

幅宣传画就是美国政府自鸣得意的宣扬;衣冠楚楚的四口之家,正

神采飞扬地乘着豪华轿车出游,右边潇洒的手写体写道:没有一种

生活方式比得上美国的生活方式。宣传画上端写的是:“全世界最高

的生活水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幅画的下面,却是排着长

队等着领救济粮的贫民。美国发达的经济并没有造福全体人民,而

是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作品生动有力地告诉人们:富裕,是美

国的生活方式;贫穷,也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形象鲜明的画面使人

们深刻地认识了美国的全貌。正如人们所说:你要是爱一个人,就

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天堂;你要是恨一个人,就把他送到

美国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对比,是认识理解事物的最好方法;对比,是使作品具备有效说服

力的途径。

法国夏特瑞城是一个小镇。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一个法国年轻

姑娘与德国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孩子。

1945年,德国法西斯战败,法国光复。人们在欢庆胜利时,没有忘

记雪耻亡国之辱。于是在赶走德国人之后,又把复仇之愤发泄到这

个曾经丧失气节的姑娘身上:把她剃光了头,驱逐出城。广角镜头

生动地展现人们因年龄、性格、身份、性别等不同而表现的情绪,

这幅作品堪称“世像百态图”。

卡帕的拍摄意图并非只是谴责这个“女奸”,更重要的是控诉战争对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与疏离,控诉战争为人们带来的可悲命运。

如果没有战争,这个宁静的小镇,绝不会出现这样的闹剧和悲剧。

1944年3月美国最有影响的《生活》画报,邀请史密斯担任随军记者,随同部队一起开赴第一线。他以高度的热情、敬业的精神拍摄

了在冲绳岛、琉璜岛、塞班岛攻坚战的壮烈场面。

这是一幅既有战地气氛,又充满人道主义关爱的传世之作。

经典激烈的战斗,部队在塞班岛登陆。在清理战场时,一个美国士

兵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婴儿。他小心翼翼地托在手上。人们不禁要问:谁家的孩子?上哪里去找他的母亲?是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个孩子?是谁为人间带来这生命的威胁、无边的苦难?

史密斯的摄影报道不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感人之处在于他

对人生对命运的关注,唤起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关注。

39、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这是生存的物质条件。这位

年纪不小的码头工人,在这方面大约没有什么为难之处。然而人的

生存还有“性”的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成看的男人,“好

色之心,人皆有之”。而由于收入、住房、时间、理想等等方面条件

的限件,社会上便出现了许多“单身汉”、“独身女”。

人性的上进性与乐观性使一切人生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且看这位强

壮的中年男子,满墙贴的都是绝色美女,下了班,吸着烟,躺在床上,悠闲自得的一个一个地欣赏,岂不是很惬意的生活。这位来自

下层的工人却深得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精神恋爱”的真髓,任爱心随

意漫游。这是生活中颇具幽默感的一个镜头。

40、在世间万象中,用相机的取景框去截取恰当的空间,在人物千

变万化的动态中,用快门凝固下一个瞬间的定格,这是摄影独有的

纪实本领。

年轻的柯特兹在街头抓拍人所常见的寻常景象,为人们留下认知生

活与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这位在街头流浪卖艺的音乐家引起了柯

特兹的注意,他特别注重拍摄这位盲人的颜面,虽然是盲人,但从

这张面孔可以看见充满自信与对理想的向往,柯特兹感慨地说:“如

果他生在巴黎、伦敦、柏林,肯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作品的生动性还在于环境的烘托,同行的孩子与观望的孩子一前一

后衬托出主体人物。

42、《时装艺术家》是一幅世界名作。我们在观赏这幅作品时,最

吸引目光的一定是站在正中那位身着黑色西装的时装设计师。尽管

站在时装艺术家周围的女郎浓妆艳抹、衣着时尚,但丝毫不会使观

赏者把视线从时装艺术家的身上移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这完全是摄影家在构图时匠心独运、精密安排所赋予作品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来细心分析,不难看出,这幅作品的主体就是画面正中的

这位时装艺术家,其他的人物和影像都是陪体,都是在为突出主体

服务的陪衬物。笨拙的摄影家拍出的群体人像合影,往往是“一视同

人“,分不清主次,这大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时装艺术家》的

作者却与众不同,他运用了多方面的艺术手段,十分显明地突出了

主体。我仔细欣赏,感到作品在构图上为突出主体人物最少在八方

面作了精心安排:一是在站位上,主体占画面正中,陪体站在主体

四周;二是在体态上,主体为正位,陪体为侧面;三是在面向上,

主体面向观众,陪体面向主体;四是在眼神上,主体两眼有神直视

观众,陪体两目微闭注目主体;五是在表情上,主体微笑可亲,陪

体面无表情;六是在站姿上,主体挺直悠闲,陪体身弯曲线;七是

在衣着上,主体庄重大方,陪体华丽轻佻;八是在色彩上,主体浓重,陪体浅淡。还应该提到的是,作者在背景选择上,选择了一幅

人物画像,色彩、神态均与被摄人物有着极为密切的映衬作用,也

对突出主体起了烘托作用。

我们欣赏这幅摄影名作,除了着重要学习突出主体的构图艺术外,

还要在用光和色彩配置方面深加研究,认真学习。

首先是大特写画面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造型美丽的两只大眼睛,

感伤的怅惘的眼神,滚滚发亮的泪珠。

其次是我们对人物情绪的联想:为什么如此忧伤,是生活陷于困境?是爱情受到了欺骗?是对人生感到绝望?精彩的特写概括了丰富的

内容。

44、圣雄甘地是20世纪国际知名人士。他没有权势,没有爵位,没

有财富。却有着崇高的威望,被印度人民认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领袖。他采取的斗争方式十分特别:非暴力,

不合作。他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他号召大家抵制英国殖民者的经

济侵略,不要购买英国生产的纺织品。于是他就用土纺车,自己动

手直接把棉花纺成线。

45、《旋转的温达》这张照片是杜瓦诺斯1953年在一条大街上拍的。这期间,他拍摄大量温达的照片。温达在她父母的马戏团工作,实

际上她是一个脱衣舞表演者,被称作“激情的蜗牛”。对“温达”的着

迷来源于她的表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表演场里黑乎乎的,条件极

其简陋,连街头苦力都可以进去看她的表演。外面则十分明亮。这

明确地显示了公共场所和隐秘场所的对比。

46、镜子打碎了,两个孩子在拾碎片,其它的孩子则默默看着,像

犯了错的大人们那样惶恐。与此同时,另外的世界则依然各自奔忙,这是1981年出版的《观察的方式》一书,68张系列街头摄影中的

第14张,也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47、一幅照片中景物影像的清晰范围由景深长短来决定,而景深长

短则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光圈的大小:光圈愈大,景深愈短;光

圈愈小,景深愈长。二是摄距的远近:被摄物离相机镜头距离愈近,景深愈短;被摄物离相机镜头愈远,景深愈长。三是镜头焦距的长短:镜头焦距愈长,景深愈短;镜头焦距愈短,景深愈长。

短景深作品,画面中焦点前后的景物影像清晰范围小,前景和背景

中的景物影像大都虚糊,给人一种梦幻感觉,具有飘渺迷离的艺术

表现力;长景深作品,画面中焦点前后景物影像清晰范围大,画面

中大部分景物影像清晰真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具有赏心悦目

的艺术表现力。具体到一幅作品,是选择短景深好呢,还是选择长

景深好?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景深的长短不是决定一

幅作品优劣的条件。景深长短各有好处,各有艺术表现力,要根据

被摄景物的实际场景所需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综合考虑,巧妙选择。我国摄影家张轶拍摄的《初梦人生》清晰范围很小,从前景数起只

有第三个婴儿的影像是清晰的,而其余均是虚糊影像,确像是在睡

梦中的景物,正好符合了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选择了长景深,孩子们都是清晰的影像,那将是另一种意

境了。

初生婴儿,均在襁褓之中甜蜜地酣睡着,确是人生初梦,要表现这

样的场景画面,当然是短景深为最佳选择。现在我们从画面上看,

作者在拍摄时,为求短景深效果,不仅选择了大光圈,使景深短下来,而且选择了长焦距镜头,因为长焦镜头不仅可使景深浅短,同

时还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接近,使前后景物距离缩短,具有压缩空间

感的本领,画面上婴儿与婴儿紧紧挤靠在一起,就是长焦镜头所起

的作用。再看画面表现效果,这幅作品摄距也不会很远,因为在婴

儿室内,房间不会很大,画面只取了婴儿们的头部,摄距如果远了,画面场景不会这么小。大光圈+长焦镜头+近摄距,决定了《初梦

人生》短景深的艺术表现效果。

48、老焱若是我国早期杰出的摄影家,是1923年我国最早的摄影家

组织——北京大学光社的发起人之一,被称为“光社四杰”中的首席

人物。他的专业职务虽然是工程师,是搞发明创造的,但一生酷爱

摄影,并有许多佳作问世。焱若先生的摄影作品追求沉郁雄健,着

力反映平民生活,画面具有东方韵味。他于1927年拍摄的《一肩风雪》是其摄影风格的代表作。

这幅作品的画面简洁,寓意深刻。大地被白雪覆盖着,显示了严寒

季节的环境特色;左侧苍老枯枝、弯躯曲体的老树,寓意着国家民

族的贫穷和落后;肩挑篓筐、披着风雪的老人,为了生计蹒跚吃力

地独行在茫茫雪地里,显得是那么凄凉……老树、孤人、无垠雪地,何处是尽头?出路在哪里?恰是旧中国境况的真实写照,从这幅作

品中可充分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在画面构图技巧上,作者运用了文学作品借喻对比的手法,左有老树,右有老人;老树杆上披雪,老人肩头披雪;树是孤树,人是独人,从对照中使观赏者产生联想发生共鸣。在影调处理上,背景和

大面积的白雪,将浓黑的老树、老人映射得异常突出,更显苍老。

老人的背影影像是作者的匠心之笔,老人一肩风雪走向哪里呢?发

人深思,让人同情,令人伤感。这与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朱自清先

生的散文《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幅作品不论从形象的选择、主体的安排、影调的处理、情调的描绘……均充满了东方韵味和中国特色,整幅结构无疑是一幅完美的

山水人物水墨国画!

49、无文字介绍

50、卡拉哈里沙漠(非洲西南部一高原及沙漠地带)的牛蛙过着极为神

秘的生活。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藏在地下,裹在一层薄

膜中来保持所需的湿气。它们可以数月甚至数年保持冬眠状态。直

到第一场雨将它们唤醒,露出地面。

我在卡拉哈里待了几个月,正赶上沙漠的干燥季节,强烈的阳光恨

不得要将大地炙烤成一片灰烬。后来,下了一阵豪雨,一切都开始

发生变化。小草迅速探出了头,各种动物们开始出来活动,空气中

充满了勃勃生机。我路过一片粘土地,这里经过前夜的雨水,已经

变成了一个水坑。水坑边蹲着一只牛蛙,这对我真是一个拍摄的好

机会。

雄性牛蛙的领土观念非常强烈。当我悄悄地爬着接近这只牛蛙时,

它没有移动。为了保持皮肤的潮湿,这只牛蛙不时地没入水中。我

就趁着它入水的时候向它靠近,等它重新浮出水面时停止前进,纹

丝不动。在距离它不到一个手臂远

的地方,我拿出了相机。

它正对着正午的阳光,在这种情况下,最佳工具是l8mm超广角的

镜头。这一镜头能够夸大牛蛙相对于周围环境的尺寸。f/22光圈也增加了从牛蛙的鼻子到无限远的景深。将相机置于水面高度,可以制

造出头部的幻影;用偏光镜使水面变暗,从而增强空中的云朵。我

一直等待着,一片浮云为四周景色投下了一些阴影却又没有遮挡住

太阳射在牛蛙身上的光线,这时我按下了快门。牛蛙和摄影师之间、光和影之间的互动,带来了这幅最终的画面——画面中所展示的季

节更替在超现实之境中展露无遗。

51、《沙漠女神》摄/迪杰.帝兹达

53、湖上的岛屿是树的家园。这棵树时刻准备升入空中,或者像右

边它的伙伴一样向远山飞去。成长的概念由印在湖面上的模模糊糊

的豆英表示出来。尽管这个越过平原看远山的形象看起来很奇特,

但尤尔斯曼在树的一边用的是实景,另一边用的却是镜像,可能也

暗指种子通常从中间一裂为二。尤尔斯曼喜欢作试验,他的作品看

起来像20世纪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摄影。1950年,美国人着迷于社.会图景,而尤尔斯曼的主题却是压抑之下的人性,表现形式则

是暗处看到的玩具和人体模型。60年代,他开始以自然为主题,表

现一年四季的成长和变化。

54、这到底是什么?虾的侧影,意味着照片拍自水底,但羽毛、种子

和枯叶又让人想到秋天和空气。都松在暗指基本成分和季节,然而,他又把更为广泛的意义注入各种事物的感觉和欣赏它们的感受之中。都松是日本屈指可数的摄影家,以好几部民族主题的著作而知名,

这些著作有《日本》(1967),《冲绳》(1969)和《啊,新宿》(1969)。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他还报道过广岛和长崎核辐射的作用。除重大题材外,他还注意本片中这样的表现,他把物品随机地联系在一起,让你禁不住要伸出手去摸一摸。这就是说,他倾心注意的,在

于经常被人忽视的事物间的联系,在于人们欣赏它们的时候时间的

放慢。

55、爱情,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然而爱情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表

达清楚,有些内涵只可会意,难以言传,只有用心灵去体验,难以

用形象来描绘。作为平面构图艺术的摄影,如何用画面去展现爱情,如何用形象去赞颂爱情,是一个很值得摄影家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我国摄影家李森林拍摄的《人间》,用新颖简洁的艺术构图,含蓄

自然的形象语言,把人世界甜蜜的爱、男女间浓浓的情,简洁而含

蓄地展现了出来。

《人间》的画面很简洁,一男一女的背影,用一黑一白的强烈对比

布满了画面,一黑一白的两只胳膊,交叉在背上,四只手紧紧地握

在一起,两手间竖起一朵鲜红的花,映衬在白色背影上,显得十分

耀眼夺目。画面上没有亲吻,但让人感到比亲吻更甜蜜;画面上不

见紧紧的拥抱,但让人感到比拥抱更热烈;画面上没有温馨的抚慰,但让人感到比抚慰更柔情……摄影家用简洁去表现复杂,用对比来

展示内涵,新颖的构思,平实的画面,自然的描绘,来与观赏者作

心灵上的沟通,让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去联想、去感受、去遐想……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色彩配置上的大胆和鲜明。

作品的主色调是黑白两色,宛如一幅黑白照片,十分简单,略显呆

板单调,然而一朵鲜红的花朵却打破了呆板,增强了活力,确实不

愧为点睛之笔。流行歌曲中有“九十九朵玫瑰”,是以多表示深沉的爱、永恒的情,而《人间》中的这朵红花却胜过那九十九朵玫瑰,

是以少胜多,深刻地展示出了爱情不仅深沉、永恒,而且十分纯洁、健康。

这幅作品在“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中获得了最佳形式奖,并在不少报刊上刊登。我觉得,《人间》获最佳形式奖确实当之无愧,但更应该获得最佳内涵奖,因为这幅作品的形式简洁不是目的,而实质和主题是用简洁自然来揭示爱情中那种难以言表的耐人寻味

的丰富蕴含。

56、这个人的假肢靠在桌子上,近旁是一把水壶,还消磨时光。他

的肖像最初见于1986年9月号的《美国地理》杂志,同时刊发的一

篇关于波兰最后一些犹大人的生活状况的文章,是摄影家的妻子花

了5年时间精心写成的。托马祖斯基似乎是要指出,这些人在物质

方面被界定得如此明白,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承认这些波兰

犹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是重要的。

57、《德国人的捷克劳工》作者:布雷斯劳-特买吉,兹登奈克

布雷斯劳某招待所里,一个征来的捷克新兵在休息。象征德国当局

的希特勒目不转睛地监视着他。捷克人显然筋疲力尽,可是他帽徽

上的鹰却展翅欲飞,似有嘲讽之意。1942年,已经在布拉格确立地

位的摄影家特买吉被征到布雷斯劳为德军当劳工。他在那儿呆到

1944年,其间冒险犯难,偷拍了许多照片,展示了劳工的生活。这

些照片于1945年年底结集出版,书名为《精神空虚abc》。他的照

片显示劳工们打扑克、睡觉、休息、逛“外国人专用”的窑子。所有

照片都是在室内拍的,光线是有什么就用什么,这样就强调了调子

的延续性,让人体会到劳工们度日如年的感觉。后来,特买吉为布

拉格国有剧院作摄影工作,专拍芭蕾舞和民间舞的演出照。

58、安第斯山的孩子.库斯克(1954年摄于秘鲁)

59、玛图希卡〔美〕纽约 1993年

199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女神般的圣洁中有一块骇人的疤痕。玛图希卡在她的自拍照中展示

的是癌症的残酷、女性坦然面对疾病的意志力。

当39岁的美国多媒体艺术家玛图希卡,在1991年被告知自己已患

乳腺癌时,她就勇敢地决定要用她自己的艺术方式,来增加公众对

这种在妇女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的了解。同时她还希望,通过展示

自己的命运,让社会对妇女在这种疾病中所受的打击产生更深的理解。

在做完乳房摘除手术的一年后她为自己专门设计了一套展示自己残

缺身体的礼服,穿上它自拍了这幅照片。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

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前,乳腺癌虽是最常见的疾病,但人们出于各种原因似乎总在回避谈论它。如今,一位妇女用如此

坦然的态度公开了她本人因病造成的缺陷,使许多人第一次真正目

睹乳腺癌对妇女身体和命运的打击。

她优雅袒露的形象令人吃惊,她的缺损令人揪心,而她坦然面对缺

损所焕发的生命之美,更令人震动。在照片公布后,美国各地用于

乳腺癌治疗研究的赞助和经费明显增多,许多割除乳房的妇女也感

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理解。这张照片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关于癌症,女性以及身体之美的政治声明。

意大利男子科列力奥已经有很多年不能离开这张床了。他干脆让人

将自己的房子打开一面窗,向游人展览自己的身体以养活自己。他

大约重300公斤——因为站不起来,他目前没有准确的体重数字。

当人们在窗户外面定睛观看这一大堆肥肉时,这真让他们禁不住惊

叫起来,他们难以置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