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秦晋肴之战---练习(答案版)

最新秦晋肴之战---练习(答案版)

最新秦晋肴之战---练习(答案版)
最新秦晋肴之战---练习(答案版)

)(高三上)《秦晋崤之战》练习答案

1.《春秋左氏传》,左丘明,编年体,解释经书,《春秋》

2.⑴钥匙;⑵暗地里、悄悄地;⑶兼词,之于;⑷拒绝;⑸参加;⑹同“避”,躲避;⑺抵御,抵抗;⑻这,这个;⑼往东进军;⑽轻狂放肆;⑾丰厚,富饶;⑿停留,驻扎;⒀磨砺;喂饱;⒁通“闲”,休息;⒂送,给予;⒃使……结怨;⒄通“餍”,满足,甘心;⒅放掉;⒆能“隳”,损害,毁坏;⒇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3.⑴结构助词,做的事情;⑵代词,代“功劳”;⑶句中语气助词,不译;⑷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岂”、“难道”;⑸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⑹代词,蹇叔的意见;⑺副词,表示时间的承接;⑻副词,表前因后果。

4.D,(1)染黑;(2)穿黑色衣服;(3)(4)为……请求

5.⑴远方国家的君王作好了准备,恐怕不行吧?⑵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⑶住下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做好一夜的保卫工作。⑷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留下祸患。⑸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话就从都城把他们放走了。⑹秦穆公穿着简朴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

6.原轸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7.(1)讥刺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2)嘲笑阳处父诱捕的徒劳;(3)暗示报仇雪恨的决心

8.决策阶段:蹇叔谏伐郑、蹇叔哭秦师;行军阶段: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秦师;战争阶段:郑国巧辞逐客、原轸论击秦师;战后阶段:先轸怒斥纵囚、秦伯引咎自责。

9.本文以蹇叔论战为全文纲领,按秦军东征活动始末时间顺序,把秦晋郑三方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印证篇首蹇叔对这场战争的分析。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崤之战,使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苏武传》练习答案

1.《汉书》班固孟坚东汉纪传体断代班昭班超

2. ①职位②升迁③屡次④辈分⑤乘便⑥送⑦逐渐⑧正

⑨暗中

⑩拜访⑾财物⑿告诉⒀如果⒁报告⒂囚禁⒃跟外界隔绝⒄生育⒅全部

3.A

4.B

5.D

6.C

7.⑴以汉朝使节的身份屈身受审,玷辱国家的使命,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⑵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才,我为什么要见你

⑶把他(苏武)和部下常惠等人分开,分别安置别的地方

8.卫律:先“威逼”再“利诱”,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苏武:不管是威逼利诱,还是死的威胁,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9.详:卫律劝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归汉等。目的:突出主题:苏

武的民族气节——刚强不屈;苏武的爱国意识——忠贞不渝

10.(1)张胜——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苏武:卫律先“威逼”再“利诱”,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苏武不管是威逼利诱,还是死的威胁,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秦晋殽之战练习(答案版)

2010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一、解释文中划横线的字词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军队越过(过、轶为同义复词)在句末表语气,无实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

代词,郑国的钥匙发兵(名作动) 之于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使……劳累远方的国家(指郑国)疲劳恐怕……吧(固定结构)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劳叛离的心思难道(副词)拒听于此(蹇叔的意见)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

为……哭取消句子独立性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你中等寿命(指70岁)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参加语气词,表肯定语气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辟同“避”躲避这我你的于此(兼词)秦师遂东。

于是向东进发(名作动)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

头盔下车步行(名作动)一跃而上登车一车四马为一乘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轻狂放肆少谋略粗疏(不谨慎)险境(形容词作名词)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做生意(名作动)用这里代四熟牛皮先送犒劳秦师

对郑国国君的谦称对秦帅的尊称行军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对本国郑国的谦称谦辞(冒昧)跟随秦帅的人丰厚、富饶停留、驻扎准备

军队给养夜保卫工作(动作名)遽告于郑。

乘坐驿车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结束行装、磨砺兵器喂饱马匹辞谢,下逐客令代词(代他们)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各种食物都吃完了对人的尊称让我休息一下(间通“闲”休息)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没有后援,继:有后援还是(表祈使语气)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

使……辛劳放纵、放跑

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

报答恩惠难道先君晋文公为……而哀伤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攻打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迅速染黑(名作动)衰,白色孝服绖,麻的腰带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

穿黑色孝服于是始墨。

从此开始形成穿黑色孝服的习惯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为……请使……结怨厌同“餍”满足处罚他们杀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使……快心,满意代词(代文嬴)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

放掉名作动,竭尽全力

捉拿原野,这里指战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仓促赦免通“隳”,损坏,毁坏助长回头看朝地上吐唾沫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

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

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恩惠同“缧”,捆绑犯人的绳子古代用牲畜或战俘的血涂在钟鼓上的仪式。

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穿白色服装在郊外(名作状)停留,等候同“向”, 对着撤换、废弃“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比喻小的过错抹杀

二、文学常识、文章内容填空

1、《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前者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富有文学性。初中课文

《曹刿论战》也出自此书。这里的“传”和《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的意思相同,都是解释经书著作的意思。

2、《左传》擅长论战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秦晋殽之战》叙事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叙述简约。上述秦、晋、郑三方,四重矛盾,九个场面,紧紧围绕蹇叔论战这个纲领,以秦军东征活动的始末为线索串起来。作者不是为记事而记事,所以全文直接写殽之战本身的仅一句话:“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而着力写的九个场面,则从各个侧面写战争的前因后果,印证文章开头所写的蹇叔对战争的论析。文章之所以此为纲领,是由于作者的意图在于“论战”,而非“叙战”。作者是通过蹇叔的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战争胜负的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彼知己”方可“百战不殆”。

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同“避”,躲避

以间敞邑间同“闲”,休息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同“餍”,满足,甘心

堕军实而长寇雠堕同“隳”,损坏,毁坏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同“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乡师而哭乡同“向”,对着

则束载、厉兵、秣马厉同“砺”,磨砺

(二)虚词积累

1、以

劳师以袭远而,连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用、拿,介词遂墨以葬文公来,连词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因为,连词2、为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为吾子之将行也为了

为从者之淹为了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莱驹为右担任,动词3、焉

公辞焉于此(这里指对蹇叔的意见)

有二陵焉表示肯定语气,助词余收尔骨焉于之,到那里,兼词君何辱讨焉他们,代词(代秦三帅)

4、其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他们的,代词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指秦军,代词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中,代词吾子取其麋鹿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吾其还也还是,表祈使语气

其为死君乎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三)实词积累

1、脱

揽裙脱丝履脱下百计营谋不能脱摆脱、逃脱轻则寡谋,无是脱粗疏(不谨慎)

2、顾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探望子布、元表各顾妻子关心、照顾虽放流,眷顾楚国思念顾吾念之但,不过,表转折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表反问

不顾而唾回头看

顾安所得酒乎但是,可是

3、辞:

使皇武子辞焉辞谢,下逐客令

公辞焉拒听

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

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拒绝

我从去年辞帝京告别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言辞

动以朝廷为辞借口、托词

讲评时再补充

辱:

以辱二三子(使……受侮辱)

君何辱讨焉(谦辞,承蒙、屈尊、劳驾等义,作副词)

宠辱皆忘(耻辱)

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侮辱)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可耻,耻辱)

免:

若从君惠而免之(释放,赦免)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免除,避免)

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处所,地方)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代词,表人、物或地方)

师之所为(代词,同上)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助词,表被动,为……所)

(四)词类活用

1、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若潜师以来名作动,发兵

秦师遂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左右免胄而下下名作动,下车步行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名作动,市:做生意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动词作名词,装载之物;名词作动词,喂草料

子墨衰绖名词作动词,染黑

遂墨以葬文公名词作动词,穿黑衣

晋于是始墨墨:名作动,形成穿黑色孝服的习俗

先轸朝,问秦囚朝:上朝,名作动

秦伯素服郊次素服:名作动,穿着白色的服装

武夫力而拘诸原力:名作动,竭尽全力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同“缧”捆绑犯人的绳子,此处为囚禁(名作动)秦伯素服郊次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劳师以袭远形容词作使动,使……疲劳;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入险而脱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地方

秦不哀吾丧哀:为……哀伤,为动用法

而以贪勤民形容词作使动,使……劳苦

彼实构吾二君动词作使动,使……结怨

以逞寡君之志逞:使动用法,使……快心,满意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形容词作使动,使……受侮辱

2、加横线的字,在词类活用上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D)

A秦师遂东B左右免胄而下

C武夫力而拘诸原D秦伯素服郊次

(五)特殊文言句式

1、庚辰,将殡于曲沃(介词结构后置句)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判断句)

3、杞子自郑使告于秦(省略句)

4、尔何知(宾语前置)

5、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介词结构后置句)

6、公使谓之曰(省略句)

7、晋人御师必于殽(介词结构后置句

8、必死是间(省略句)

9、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判断句)

10、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介词结构后置句)

11、言于王曰(介词结构后置句)

12、牛十二犒师(定语后置)

13、吾子淹久于敝邑(介词结构后置句)

14、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判断句)

15、败秦师于殽(介词结构后置句)

16、以辱二三子(被动句)

17、使皇武子辞焉(省略句)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2)超乘者三百乘(辆) (3)以乘韦先(四)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 (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 (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中间) (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doc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秦晋崤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

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秘密派兵) B.劳师以袭远(劳累军队)

谈《秦晋崤之战》的写作特点

谈《肴之战》的写作特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和善于写人两个方面。《秦晋肴之战》作为《左传》中的杰出篇章,非常典型地、完整地体现出《左传》的艺术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晋肴之战》就象一个《左传》艺术的“微雕”,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放大”——对它的写作艺术进行一番剖析和探讨,就可以更为清楚切实地了解《左传》在叙事、写人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首先看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善于记事,它已经从《春秋》那种“断烂朝报”式的大事记,发展成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这是从简单的历史记事到光彩闪烁的历史文学的一个飞跃。《左传》的善于记事,还尤其表现在善于记叙军事战争方面的事件。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代,群雄逐鹿,战争频繁,《左传》以很多篇幅描绘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古代战争的活剧。《春晋肴之战》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幕。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在战争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斗争特别地错综复杂、尖锐激烈。《左传》既能够简炼、清晰、严谨地写出战争的全过程,又能够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关键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通过具体描写使得重点突出;既能够表现出复杂纷繁的矛盾斗争,写得波澜起伏,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又能够反映出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完整地记述了许多战例,以至后人千百年来还将《左传》作为一部兵书来研读和运用。 秦晋之间的这次战役,涉及的矛盾是极为复杂的,这里有秦与郑、秦与晋、秦与滑、秦与周的矛盾;在秦的一方,有出师和反出师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蹇叔的矛盾),有欲胜反败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孟明的矛盾);在晋的一方,有主张伐秦与反对伐秦的矛盾(表现为先轸与栾枝的矛盾),有释放秦囚与反对纵囚的矛盾(表现为文嬴、襄公与先轸的矛盾)等。但是,作者在写这矛盾极为复杂纷纭的历史事件时,却走笔从容,做到了简练清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这并非易事,需要很高的技巧。应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作者严密精巧的布局谋篇。 (一)抓住主线,突出主线 能不能把事件的复杂内容记叙得条理清楚,至关重要的是,认识上要抓住事件的主线,写作上要突出事件的主线。所谓事件的主线,就是事件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同志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且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8、310页) 《秦晋肴之战》所以能把错综复杂的战事记述得明了有致的原因正是在这里。它抓住了事件的主要矛盾——秦晋之间的矛盾,写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生动过程,以此为线,如长藤牵瓜贯穿于始终,把从属的其他矛盾组织进去,人物的出现、情节的发展、时间的迁移、地点的变换等等都围绕这条主线来安排,形成以中心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而展开的纵式结构。短短的一千字左右,就把复杂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 《秦晋肴之战》的结构完整、严谨、巧妙。它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文章一开始的序幕部分就抓住了主线,晋公显灵,卜偃传命,暗示了秦晋矛盾。有的文选在选用这篇文章时删掉了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有迷信色彩。这是从思想内容方面考虑的。但是,若从艺术形式篇章结构上看,这一段是不宜删除的。删掉了这一段,就成了一开始出现的是秦郑矛盾,从而使主线模糊不清,容易让人误解为作者在结构上的疏忽。再者,这一

崤之战知识点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因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在)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焉: (1)兼词,于此,在那里。 (2)代词,他们。 且: (1)连词,况且。 (2)连词,并且。

(完整)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推荐文档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 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 (6)乡师而哭乡:通()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 (三)解释重要词语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若潜.师以来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师劳.力竭 6、无乃 ..不可乎. 7、勤.而无所 8、必有悖.心 9、蹇叔之子与.师 10、晋人御.师必于殽 11、必死是.间 12、余收尔骨焉. 13、超乘 ..者三百乘. 14、秦师轻.而无礼 15、无礼则脱.16、以乘.韦先 17、敢.犒从者 18、不腆.敝邑 19、为从者之淹. 20、居则具.一日之积. 21、且使遽.告于郑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使皇武子辞.焉 24、以.闲敝邑 25、不可冀.也 26、攻之不克. 27、吾其.还也 28、而以.贪勤民 29、天奉.我也 30、彼实.构吾二君

31、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32、君何辱 ..讨焉 33、以逞.寡君之志. 34、吾舍.之矣 35、武夫力而拘诸原 ... 36、妇人暂.而免.诸国 37、堕.军实而长寇仇 38、亡.无日矣 39、不顾.而唾 40、及诸.河 41、释.左骖赠孟明 42、死且.不朽. 43、若从.君惠而免之 44、秦伯素服郊次. 45、乡.师而哭 46、不替.孟明 47、且吾不以.一眚掩 ..大德 (四)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 (2)余收尔骨焉() (3)君何辱讨焉() 2、且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 (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5)吾子取其麋鹿() 5、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2)为吾子之将行也()(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6、乘 (1)超乘者三百乘() (2)超乘者三百乘() (3)以乘韦先() 7、而 (1)勤而无所() (2)哭而送之() (3)左右免胃而下() (4)秦师轻而无礼() (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7)入险而脱() 8、之 (1)何施之为()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解析】

秦晋崤之战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秦晋肴之战》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思考:《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殽之战”发生的背景: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一旦文公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秦晋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正义只属于郑国。 三、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4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②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在这一段里,两个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蹇叔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秦穆公则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二)学习课文第5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②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 三、布置作业: 1.读译课文1—5段,熟悉内容,理清脉络。 2.预习课文6—10段。

《秦晋肴之战》文言知识点

《秦晋殽之战》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满足 3.堕军实而长寇仇堕通“隳”,毁坏 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缧”,捆犯人的绳索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砺”,磨砺 二、古今异义 君命大事 古义:战争今义:重大的事情 三、一词多义 ①超乘者三百乘(sheng) 名词,兵车 乘②超乘(sheng)者三百乘量词,辆 ③以乘(sheng)韦先,牛十二犒数词,四 ④因利乘(cheng)便动词,趁着 ⑤公与之乘(cheng),战于长勺动词,乘车 ①秦师过周北门/宫车过也动词,经过 ②孤之过也/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名词,过错 过③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错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就居(《小石潭记》)副词,过分 ⑤《过秦论》动词,指责,责备 ①击之,必大捷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焉②余收尔骨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从(在)那/这里 ③且焉置土石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④君何辱讨焉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们” ⑤杀鸡焉用牛刀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 ⑦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 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语气副词,表反问(反诘),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 其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 ④吾子取其麋鹿指示代词,那/那里 ⑤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的

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他们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师:发兵 (2)秦师遂东东:向东进军 (3)左右免胃而下下:下车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砺秣:喂 (6)子墨衰绖墨: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墨:穿黑色丧服 (8)晋于是始墨墨:穿黑色丧服 (9)秦伯素服郊次素服:穿素服 (10)武夫力而拘诸原力:花力气 2.名词作状语 秦伯素服郊次郊: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远方的国家 (2)人险而脱险:险境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历兵、马矣载:装载之物 (2)行则备一夕之卫卫:保卫工作 (3)围之不继继:接续的部队 (4)奉不可失奉:奉送的机会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施:施舍的恩惠 (6)三年将拜君赐赐:恩赐 (7)寡君之以为戮戮:杀戮的对象 5.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勤:使......劳苦 (3)以闲敝邑闲:使......安闲 (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使......受辱 6.为动用法 (1)蹇叔哭之哭:为......哭 (2)秦人不哀吾丧而伐我同姓哀:为......哀悼 五、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秦晋肴之战》基础练习答案

《秦晋殽之战》基础练习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该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将有西师过轶 ..我(越过)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若潜.师以来(秘密地) 4.尔.何知(你) 5.必死是.间(这) 6.弦高将市.于周(做买卖,交易) 7.闻吾子 ..将步师出于敝邑(对对方的尊称) 8.为从者之淹.(停留,驻扎) 9.具.一日之积(准备) 10.厉兵秣马(磨砺兵器,喂饱马匹,指做好了战斗准备)11.郑有备矣,不可冀.也(希望) 12.必伐.秦师(进攻,征伐) 13.遽.兴姜戎(迅速) 14.子墨.衰绖(把……染成黑色) 15.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6.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 17.妇人暂而免诸国 ..(之于,国都) 18.亡无日 ..矣(不久) 19.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20.不以.一眚掩大德(因为) 三、一词多义积累 1、乘①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乘坐 ②超乘者三百乘(《秦晋殽之战》)兵车(名词)辆(量词)

③以乘韦先(《秦晋殽之战》)代指“四” 2、辞①归去来兮辞文体名,辞赋 ②公辞焉(《秦晋殽之战》)拒绝 ③使皇武子辞焉(《秦晋殽之战》)辞谢 3、及①及诸河(《秦晋殽之战》)追赶 ②及滑(《秦晋殽之战》)到,到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并且 4、克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秦晋殽之战》)战胜 ②克己奉公克制,约束 ③克勤克俭能够 5、若①若潜师以来(《秦晋殽之战》)如果 ②若从君惠而免之(《秦晋殽之战》)如果 ③门庭若市如,像 6、奔①杞子奔齐(《秦晋殽之战》)逃亡 ②其流奔放肆大(《黄州快哉亭记》)奔腾 7、患①纵敌患生(《秦晋殽之战》)祸害,灾祸,忧患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担忧,忧虑 8、诸①穆公访诸蹇叔(《秦晋殽之战》)之于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之于 四、单项选择题 1.以下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 A.乡师而哭B.不以累臣衅鼓 C.堕军实而长寇雠D.不腆敝邑 2.以下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御戎:驾御兵车 B.中寿:中等寿命 C.无礼则脱:不讲求礼仪就能侥幸逃脱 D.免胄:摘下头盔 3.以下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 A.败秦师于殽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秦晋肴之战原文+译文

1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去世。晋文公死后的第二天,将要在曲沃殡葬;刚出晋国都城绛, 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 棺木中传出像牛叫的声音。卜偃带领众官员向灵柩行礼,说:“国君向我们发布战争命令: 秦军将要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攻打他们,一定大功告捷。” 2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人派我掌管北边城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发兵来袭击, 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 郑国郑国可以得到。”秦穆公向蹇叔询问这件事,蹇叔说:“让军队疲劳地去袭击远方的国家, 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不是我听说过的事。军队疲劳,力量都用完了,远方国家(指郑国)的君主作好了准备,恐怕不可以吧。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而无功,(士兵)必定有叛离的心思;况且行军千里, 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难道谁会不知道!”秦穆公拒绝听取蹇叔的意见。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 蹇叔为这事大哭,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去,现在你坟上的树木都已经长得合抱粗了!” 3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蹇叔的儿子在部队里,(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阻击我们的军队, 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有南北两座山,那南面一座是夏代国君皋的墓地;那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4秦师遂东。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5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天子都城(洛阳)的北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摘下头盔下车步行, 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 接着三百辆兵车的战士一跃而登上车。周襄王之孙满(这时)尚且幼小,看到这种情形, 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 对周襄王说:“秦国军队轻狂放肆而且没有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放肆就少谋略, 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秦晋肴之战赏析

《秦晋肴之战》赏析 《秦晋殽之战》赏析 【作品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体史一书。作者姓氏不详,旧说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本书按照鲁国先后1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它善于记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不但叙事井井有条,详略得宜,而且能绘声绘色地刻划人物的言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史传散文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题解】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标题是编者加的。文章记

叙的是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在这以前,秦晋本是盟国。晋文公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返国做了国君。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伐郑。郑国派烛之武潜入秦军,利用秦晋之间的利害冲突说服秦穆公撤军。秦军撤退时,留下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三个将领驻守郑都。于是晋国也只得撤军。郑与晋毗邻接壤,此后,郑为了睦邻,又同晋结盟。鲁僖公三十二年冬, 晋文公卒。秦穆公为了树立秦国对中原的霸权,利用这个机会举兵袭郑。晋国在秦军返回时,截击之于殽陵山区。这篇文章记叙的就是这次战役的经过和结局。殽,yáo,同“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地势险要。 【注评】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使告:使(人)告,兼语省。于:向,介词。“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其:他们的。北门:指郑国都城的北门。管:钥匙。若潜师以来,若:如果,连词。潜师:秘密行军。师,军队。以:连词,作用同“而”。国可得也。”国:都城。穆公访诸蹇(jiǎn)叔。访:咨询,征求意见。诸:“之于”的合音,兼词,其中“之”代潜师袭郑一事。蹇叔:秦国的元老。蹇叔曰:“劳师以袭远,劳师:使军队劳累。“劳”属使动用

《秦晋崤之战》原文和翻译(分段翻译)

秦晋崤之战《左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 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 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1

高中文言文《秦晋肴之战》重点词句解释

高中文言文《秦晋肴之战》重点词句解释 《秦晋殽之战》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劳师以袭远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遂墨以葬文公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以间敝邑(间,通“闲”,使得到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餍”,满足)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隳”,毁弃) 5、乡师而哭(乡,通“向”,对着) 6、不以累臣衅鼓 一词多义 1、免 左右免胄而下妇人暂而免诸国2、乘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超乘者三百乘 3、辞 公辞焉 使皇武子辞焉4、御

晋人御师必于殽梁弘御戎5、实 彼实构吾二君堕军实而长寇雠6、从 敢犒从者若从君惠而免之 虚词 1、以 2、为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为吾子之将行也为从者之淹 莱驹为右3、焉 公辞焉 有二陵焉余收尔骨焉君何辱讨焉4、其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吾子取其麋鹿吾其还也其为死君乎 重点实词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穆公访.之蹇叔 3、蹇叔之子与. 师4、无礼则脱. 5、为从者之淹.6、夫人请之,吾舍.之矣7、不替.孟明,孤之过也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若潜师以来师,名作动发兵 2、秦师遂东东,名作动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名作动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名作动做生意 5、

子墨衰绖墨,名作动染黑 1 6、遂墨以葬文公墨,名作动穿黑色衣服 7、晋于是始墨墨,名作动穿黑色衣服 8、先轸朝,问秦囚朝,名作动上朝 9、秦伯素服郊次素服,名作动穿素服;郊,名作状在郊外 10、武夫力而拘诸原力,名作动竭尽全力 11、劳师以袭远劳,使动使……劳累;远,形作名远方的国家 12、入险而脱险,形作名险要的地方 13、而以贪勤民勤,使动使……劳 14、彼实构吾二君构,使动使……结怨 15、以逞寡君之志逞,使动使……满意 16、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使动使……受辱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判断句 2、晋人御师必于殽。介后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判断句 4、牛十二犒师。定语后置句 5、使归就戮于秦。省略;介后 6、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判断句 7、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介后 8、尔何知!宾语前置句 9、败秦师于殽介后10、将殡于曲沃。介后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 (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 (6)乡师而哭乡:通()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 (三)解释重要词语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15、无礼则脱 . 2、若潜 .师以来16、以乘 .韦先 3、国 .可得也17、敢 .犒从者

4、穆公访诸 .蹇叔18、不腆 .敝邑 5、师劳 .力竭19、为从者之淹. 6、无乃 ..不可乎 .20、居则具 .一日之积 . 7、勤 .而无所21、且使遽.告于郑 8、必有悖 .心22、郑穆公使视.客馆 9、蹇叔之子与 .师23、使皇武子辞.焉 10、晋人御

.师必于殽24、以.闲敝邑 11、必死是 .间25、不可冀.也 12、余收尔骨焉.26、攻之不克 . 13、超乘 ..者三百乘.27、吾其 .还也 14、秦师轻 .而无礼28、而以.贪勤民骖()乘29、天奉 .我也 30、彼实 .构吾二君 31、寡君若 .得而食之不厌

. 32、君何辱 ..讨焉 33、以逞 .寡君之志 . 34、吾舍 .之矣 35、武夫力而拘诸原... 36、妇人暂 .而免 .诸国 37、堕 .军实而长寇仇38、亡 .无日矣 39、不顾 .而唾 40、及诸 .河

崤之战总结

《崤之战文》言文知识总结 一、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买卖商品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穿上丧服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同上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12)以乘韦先:作为先行的礼物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 5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闲敝邑:使……得到休息 6、为动用法 (1)文嬴请三帅:替(为)……求情 (2)秦不哀吾丧:为……举哀 二、通假字 (1)殽:通“崤”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3)堕军实而长寇仇:通“隳”,毁弃 (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原指绳索,这里译为被囚系(5)乡师而哭:通“向” (6)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 (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通“粢”,粮食 (8)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 三,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尔何知!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殽 (5)使归就戮于秦 4、省略句 (1)(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秦军)及滑 (3)及诸河,(三帅)则在舟中矣 5、判断句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孤之过也孤之罪也 四、一词多义 (1)御:晋人御师必于肴抵抗,这里指伏兵截击 梁弘御戎驾驶 (2)勤: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使……劳苦 (3)辞:公辞焉拒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