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用药规范

新生儿用药规范

新生儿用药规范
新生儿用药规范

新生儿不是成人的缩影,也不是年长儿的缩影,当然早产儿也不是足月新生儿的缩影,这些情况也反应在其临床用药上,因为发育不成熟,药物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毒性反应受其胎龄、日龄及患病的影响,不能将成人的药理学资料应用于早产儿及新生儿。要使这类人群的用药有效并且安全,必须熟悉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

一、早产儿及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而后者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的吸收: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外,与给药的途径密切关系。

1、口服给药:对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不太适合:

(1)早产儿出生后1w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新生儿初生时胃液pH接近中性,第2天之内有短暂下降,以后再度回升至中性,所以胃内缺乏必要的酸度。

(2)胃排空延迟易使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较长。

(3)胃食道反流常见。

(4)脂肪吸收不良,对脂溶性药物的肠道吸收有影响。

(5)早产儿如持续胃管滴注,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6)特殊慢性病(如心衰和慢性肺部疾病)可引起右心房压增高,进而引起肠道淤血。

2、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皮肤外用药:药物吸收的多少取决于局部血液灌注和药物沉积面积。早产儿和新生儿有以下不足:(1)肌肉组织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特别是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

(2)由于肌肉组织少,预期注射到肌肉的药物可能进入皮下。

(3)对小早产儿肌肉注射可局部硬结或脓肿、储库效应。

(4)皮肤角化层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有些药物经皮肤黏膜吸收迅速且过多,可发生中毒反应(如硼酸、类固醇激素等)。

3、静脉注射:对早产儿和新生儿是最理想的给药途径

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最好用微量泵。

(2)用脐血管要小心,脐静脉、脐动脉给药有分别引起肝坏死、肢体或肾坏死的危险。

(3)对于极低体重儿,静脉输液极慢时,可延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二)药物分布: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各种体液、器官和组织。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特点;

1、体液因素: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高(达80%),早产儿更高。使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容易稀释,浓度较低。

2、脂肪因素:含量低,早产儿仅占体重的1%~3%,足月儿占12%~15%,脂溶性药物(如地高辛)不能与之充分结合,使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3、血浆白蛋白因素:

(1)与药物联结力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浆白蛋白产生不足,并且以胎儿白蛋白为主。在血药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游离药浓度增加使药性增强但半衰期缩短。某一总血药浓度对成人和年长儿是治疗范围,在早产儿则可能已处于中毒范围。

(2)影响联结的因素:

①游离脂肪酸、胆红素浓度较高,血pH值较低,降低联结,容易药物中毒。

②在白蛋白上联结受体上的竞争,如有机阴离子药(磺胺类、消炎痛等)的不当应用可使游离胆红素增多造成核黄疽。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孕29w早产时,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只有成人的36%,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特点:

1、新生儿肝细胞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总量仅为成人的一半,对茶碱、咖啡因、安定、苯巴比妥等水解清除率低,半衰期明显延长。

2、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活性低,可致氯霉素的“灰婴综合征”。通过该途径代谢的药还有:吗啡、对乙酰氨基酚等,所以应用非常谨慎。

3、磺基转移酶发育已完善,茶碱可在新生儿体内代谢转化成咖啡因。

4、酶诱导剂的应用,几天以后某些药物用常见剂量,药效可能

降低。

(四)药物排泄:主要从肾脏,其次从肠道、胆道和肺排出。

早产儿、新生儿的特点:

1、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低,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不足成人的40%,早产儿更低,1w后,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出现球管不平衡现象并且持续几个月。需要从肾脏排泄的药物有抗生素、地高辛等,对早产儿及新生儿易在体内蓄积中毒,所以一般来说,日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药物半衰期越长。<1w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应q12h 给药,1w后改为q8h.

2、病理情况的影响:如缺氧和低血压可使肾血流量减少,注意减少剂量,延长间隔时间。

二、早产儿及新生儿进行血药浓度检测的特点

(一)新生儿的药理学复杂:NICU广泛应用新药,极低体重儿已能成活,但这类人群的常见药代动力学资料缺乏。

(二)新生儿的药物毒性反应高,为24%,儿童及成人为6%~17%。

(三)新生儿需监测的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的药(苯巴比妥、茶碱、地高辛等),毒性较大的药(氨基糖苷类)。

三、早产儿、新生儿的抗菌药物应用

(一)早产儿的抗菌药物应用

1、给药方法:国内外多种教科书均将早产儿不同孕龄或不同出生体重分开列出各种抗菌药物的用量和间隔,全部采用静脉给药。同时注意早产儿致病菌的耐药问题。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非常普遍,客观上造成抗菌药物的高选择性压力,不但给当事早产儿治疗带来困难,也给整个微生态环境制造出更多的耐药菌株。

3、氨苄西林:不太适合用于早产儿首选抗生素。

4、青霉素:在西方国家是早产儿感染的首选抗生素,因为GBS (B组溶血性链球菌)在早产儿感染相当普遍,但我国GBS对早产儿的感染尚不普遍存在,所以青霉素也不宜用作为早产儿首选抗生素。

5、喹诺酮类药:在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又有药敏结果支持的细菌感染的早产儿仍可选用该类药物。

6、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早产儿IgG水平与胎龄呈正相关,从母体获得的IgG不足,加上感染时血清IgG浓度更低。IVIG 中IgG浓度高,直接输入可有效提高体内浓度,胎龄越小越有应用IVIG的指征。有两篇报告均提示早产儿感染用IVIG疗效十分满意。在预防方面,有报告,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用IVIG预防组较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严重感染发生率,死亡率,出生体重≤2000g的死亡率及孕周≤34w的死亡率均降低。应用国产IVIG于30例早产儿预防感染,结果发生感染者仅5例,与对照组21/30比较X2=28.8,p<0.05,病死率也降低。但是Ohlsson等总结文献资料大约5000例早产儿和/或LBW婴儿使用IVIG后败血症及严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但没有明显减少死亡率,故建议尚需寻求其他预防早产儿院内感染的措施。

(二)新生儿败血症的抗菌药物应用

1、一般原则

(1)临床诊断败血症,在使用抗生素前收集各种标本,不需等细菌学结果即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2)根据病原菌可能来源初步判断病原菌种,未明确前可选择既针对G+菌又针对G-菌的抗生素,可先用两种抗生素,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优势致病菌及耐药谱,经验性地选用抗生素;

(3)一旦有药敏结果,应作相应调整,尽量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如果临床疗效好,虽药敏结果不敏感,亦可暂不换药;

(4)一般采用静脉注射,疗程10-14d。GBS及G-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疗程14-21d。

2、主要针对G+菌的抗生素

(1)青霉素与青霉素类:

★链球菌属感染,首选青霉素G。

★葡萄球菌属,青霉素普遍耐药,宜用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等。

(2)第1、2代头孢菌素:

★第1代:头孢唑啉较好,主要针对G+菌,对G-菌有部分作用,但不易进入脑脊液。头孢拉定对G+和G-球菌作用好,对G-杆菌作用较弱。

★第2代:头孢呋辛较常用,对G+菌比第1代稍弱,但对G-及β-内酰胺酶稳定性强,故对G-菌更有效。

(3)万古霉素:

作为二线抗G+菌抗菌素,主要针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3、主要针对G-菌的抗生素

(1)第3代头孢菌素:

对肠道杆菌有效,极易进入脑脊液,常用于G-菌引起的败血症和化脑,但由于对金葡菌、李斯特杆菌作用较弱,不宜单用,对肠球菌完全耐药。

常用药物: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

(2)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

对G-菌及GBS均敏感,易进入脑脊液。

(3)氨基糖苷类:

主要针对G-菌,对葡萄球菌作用亦较好,但进入脑脊液较差。

★奈替米星,耳肾毒性较小。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因对新生儿易造成耳毒性肾毒性,如有药敏试验的依据且有条件监测其血药浓度的单位可以慎用,不作为首选,并注意临床监护。

(4)氨曲南: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菌的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不良反应少。

4、针对厌氧菌:用甲硝唑。

5、其他广谱抗生素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为新型(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对绝大多数G+及G-需氧和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常作为第二、三线抗生素。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且有引起惊厥的副作用,故不推荐用于化脓性脑膜炎。

(2)帕尼培南十倍他米隆:

为另一种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泰能相同。

(3)头孢吡肟:

为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G+及G-均敏感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且不易发生耐药基因突变,但对MRS不敏感。

(三)考虑序贯疗法选择抗生素

序贯疗法既在急期或住院期间采用静脉用药,病情稳定或出院后改为口服用药,以达到巩固疗效、清除致病菌的目的。

静脉用药转换为口服药继续治疗的标准:

①静脉用药至少48~72h后,感染的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②病儿未发热(腋温≤37℃)或热退后24h以上

③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恢复正常

④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

新生儿期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药效:因为我国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而美国为GBS,加上我国新生儿致病菌对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普遍耐药,而且国内文献报道我国GBS分离株也对青霉素及氨

苄青霉素普遍耐药,但国内一些教科书仍将这两种药作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首选药,已不适合当前我国的情况。应考虑选新型耐酶青霉素、万古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联合第三代头孢菌素。或二代头孢菌素,或氨苄西林+β-内酰胺酶抵制剂或喹诺酮类。

2、选择可行序贯疗法的抗菌药物:

(1)青霉素类:

青霉素V只适合于链球菌属感染。氨苄西林+舒巴坦因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使抗菌谱及效率大大增加。阿莫西林+舒巴坦为静脉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为口服制剂,两者序贯使用也是很好的选择。

(2)头孢类:

第1代头孢菌素中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为口服制剂,如果G+菌感染且没有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时可以选用。

第2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呋辛酯为较常用口服制剂,对G+菌比第1代稍弱,但对G-菌及β-内酰胺酶稳定,故对G+、G-菌均有效,口服吸收后代谢变为头孢呋辛而发挥药效,且易于进入脑脊液;头孢克洛也是新生儿较常用的。

第3代头孢中常有头孢克肟,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G-菌尤其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较强性,对G+菌也有作用,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且半衰期长,但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绿脓杆菌和不动杆菌属耐药。头孢布烯(ecftibuten)为一种新型口服第三

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头孢克肟相当。

(3)喹诺酮类:

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中环丙沙星,既有静脉制剂,又有口服制剂,是较为理想的用于新生儿序贯疗法的抗菌药物。

(4)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既有静脉制剂又有口服制剂,主要针对G+菌,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我院新生儿结膜炎50%左右由沙眼衣原体引起,新生儿肺炎中22.9%~25.4%为沙眼衣原体引起。阿奇霉素(后效应)由于其有特殊的药代动力学,只需口服3天,每天1次,疗效可维持1周以上,加上口感较好,故有较好的依从性。但这类药对流感杆菌仅有中等活性,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耐药率已升到20%,故常推荐与口服头孢菌素联用。

3、考虑口服抗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要达到有效的序贯疗法,必须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口服药必须要有较好的吸收率即生物利用度。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口服吸收率分别为70%~80%和85%~95%,甲硝唑(灭滴灵)>95%,氨苄西林+舒巴坦>8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约60%,头孢克洛>90%,以上这几种药除了杀菌效果外,还有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故成为较常选择的用于序贯疗法的药物,也可用于新生儿,但必须避免用时口服含钙和镁制剂,因为会干扰喹诺酮类等药的吸收。

4、不适合序贯疗法:

①完全禁食需要胃肠道休息的婴儿;

②有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如严重的恶心、呕吐、持续鼻胃管引流、吸收不良综合征、短肠综合征等;

③病情严重如白细胞太低、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骨髓炎、感染性休克及心内膜炎等:

④极低体重儿;

⑤多重耐药菌如MRS(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

⑥早期新生儿。

儿童合理用药试题及答案

儿童合理用药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药品儿童不能服用:() A氧氟沙星B红霉素C苯巴比妥D以上3项 2、下列哪些抗菌药不宜儿童使用:( ) A四环素类B庆大霉素C氟喹诺酮类药D氯霉素类E以上都是 3、对于儿童相对安全的眼用抗生素:( ) A庆大霉素B红霉素C氯霉素D以上都是 4、下列抗生素可造成儿童牙齿黄染,并影响骨骼发育的是:( ) A氯霉素B四环素C红霉素D青霉素 5、儿童用药剂量换算可根据:( ) A儿童年龄B体重C体表面积D成人剂量E以上都是 6、哪些药物可与血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使血中游离胆红素增加,导致新生儿核黄疸,甚至引起死亡:() A苯妥英钠B水杨酸盐C维生素K D以上都是 7、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和完备,某些药物代谢酶分泌量少且活性不足。下面哪种药物可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A 氯霉素B磺胺药C新生霉素D硝基呋喃药 8、氟喹诺酮类药物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儿童,是因为 A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 B影响软骨发育,导致承重关节损伤 C引起呼吸抑制

D作用剧烈,在使用时有引起急性中毒的可能 9、婴幼儿口服铁剂( )可引起严重中毒反应。 A 0.5g B 1g C 1.5g D 2g 10、新生儿卡那霉素易中毒,对听神经和肾功能造成影响的原因是:()A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皮肤角化层薄 B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重的80%,较成人高 C新生儿酶系统不健全 D新生儿的组织中脂肪含量低 11、婴幼儿给药途径的特点:() A口服混悬剂在使用前不用充分混匀 B注射给药:常用肌内注射 C口服给药:以糖浆剂为宜 D维生素AD滴剂可以给熟睡、哭吵的婴儿喂服 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表现为患病后常有烦躁不安、高热、惊厥,可适当加用镇静剂,对镇静剂的用量,年龄越小,剂量越小 B由于新生儿胃排空时间较短,对磺胺药等主要在胃内吸收的药物吸收不完全C新生儿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低,影响排泄,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 D新生儿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高,药物游离型比重小,浓度低 13、新生儿期是指:() A出生当天B出生后一周内C出生后28天内D出生后30天内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婴幼儿用药原则

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 一、选好药剂 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二、掌握正确方法 1.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在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把药水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滴。 2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也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宝宝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宝宝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3.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宝宝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4.由于一些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宝宝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 5.有些宝宝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是药物拒绝服用时,家长应给孩子讲明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不吃药会耽搁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对3岁左右的幼儿尤为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并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喂药的10大误区 误区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造成后果: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婴儿常用药

宝宝容易出现的小毛病:拉肚子,腹泻 家中常备的药品:妈咪爱、思必达、培菲康、金双歧、丁桂儿脐贴、必齐蒙脱石散 妈咪爱:平衡肠内菌群的,宝宝便秘或者拉肚子都可以用 思必达蒙脱石:治腹泻的,保护肠黏膜,可和妈咪爱配合使用 培菲康:效果不错 金双歧:调理肠胃的,一般不严重的腹泻是比较有效的 丁桂儿脐贴:适用于着凉或者或者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效果不错 必齐蒙脱石散:治疗腹泻效果很好,一般用个两三天就好了 二、宝宝容易出现的小毛病:消化不良、积食 家中常备的药品:王氏保赤丸、醒脾养儿颗粒、启脾丸、猴枣散、宝儿康口服液、婴儿健脾散、保婴丹、培菲康 王氏保赤丸:疗效特别明显,可混在辅食里 醒脾养儿颗粒:一般两三天就见效,没有副作用 启脾丸:宝宝脾胃虚弱,拉肚子、没胃口可以吃,效果不错 猴枣散:这个药可以说是万能药,什么感冒,发热,小咳嗽,脾胃不和,夜惊,盗汗都可以吃吃,非常管用!就是很苦 宝儿康口服液:一般服用一到两天拉肚症状就会好转,味甜,宝宝爱喝,没有副作用,见效快 婴儿健脾散:宝宝也不抗拒,见效快 保婴丹、培菲康:保婴丹和培菲康在腹胀、消化不良和轻微感冒都可用 三、宝宝容易出现的小毛病:发烧、感冒、流鼻涕 家中常备的药品: 退烧常备药:尼美舒利颗粒、小美林、小儿头孢、柴桂退热颗粒、退热贴、泰诺林、百服宁、同仁堂的羚羊角粉、退热栓 尼美舒利颗粒:退烧效果比较好,如果是低烧最好不用 美林:高于38以上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孩子退烧 小儿头孢:发烧低于38度就吃点消炎的药,或配合感冒药吃 柴桂退热颗粒:中成药吃了也很管用 退热贴:物理疗法退烧,贴在头部能有效的保护宝宝脑神经 泰诺林:高于38度以上按剂量服用可迅速退烧 百服宁:宝宝发烧超过38度再吃 同仁堂的羚羊角粉:退烧效果特别好,而且没有副作用,一定要煮水,不能直接吃粉 退热栓:效果不错,比口服药的伤害小一些 感冒常备药: A风寒感冒常备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好娃娃);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风寒感冒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好娃娃):治疗风寒感冒的,发热头痛 B风热感冒常备药:小儿热速清口服液、珠珀猴枣散、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治疗宝宝热伤风的,对发烧在38°左右都是有效的 珠珀猴枣散:治疗风热感冒效果比较好,一般4-5天就好了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 C流鼻涕、鼻塞常备药:艾畅、臣功再欣、鼻喷 艾畅:对流鼻涕很有效果的小儿药品

(完整版)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摘要:儿童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儿童用药绝不能把它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的缩影,用药稍有不慎,极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应当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合理 引言;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的解毒和肾脏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还不健全.药物在婴幼儿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差异很大,所以婴幼儿的合理用药问题就至关重要。据报道,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每年新增加聋哑儿3万左右,50%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做到婴幼儿用药的合理安全。 正文:婴幼儿期是指出生后28天至3岁的一段时间,分为婴儿期和幼儿期。自胎儿出生后28天至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此期生长发育比较快,但由于消化和吸收功能都未发育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紊乱;从母体得到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很弱,易患感染性疾病。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是生长发育非常旺盛的时期。由于幼儿的牙齿处于生长过程,咀嚼功能又未发育完善,这个时期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呕吐以及某些营养缺乏病,例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等。 目前,婴幼儿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滥用抗生素及抗菌类药感染性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药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许文娟 0454班 5号)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方法: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避免应用禁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结论: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1婴幼儿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1.1 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经皮肤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1.2 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①,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1.3 药物的代谢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新生儿在出生后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②。另外,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1.4 药物的排泄

临床药理学--第9章_新生儿的临床用药

教案首页 1、掌握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 2、掌握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及常用药 3、熟悉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4、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特点及药代动力学特点20 分钟 2、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及常用药20 分钟 3、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10 分钟 4、新生儿常见病合理用药20 分钟 5 、 总结10 分钟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生儿对药物反应的特点 定义:新生儿系指胎儿从出生至生后28d 的小儿。新生儿的特点1.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慢。 2.随出生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的改变,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变化很大。 3.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4.在病理状况下,各功能均减弱。因此,新生儿所用药物剂量及给药间隔,途径等,应随小儿成熟程度和病情不同而不同。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特点及药代动力学特点20 分钟讲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基 本 内 容 第二节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 一、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 (一)经胃肠道给药 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 态。 疾病状态如腹泻可进一步减少药物的吸收。胃液 pH 影响药物的吸收 率,而胃排空时间延长可增加药物与胃粘膜接触时间使吸收增多。能吃奶 的或经鼻饲给药能耐受的新生儿,经胃肠道给药安全。 (二)胃肠道外给药 1.皮下或肌内注射 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血流及药物特性。如地高辛 肌注吸收差,苯巴比妥口服吸收差,肌注吸收快。新生儿皮下脂肪少,皮 下注射不适用。较大的新生儿,可用肌内注射。 2.静脉给药 药物直接人血并迅速分布到作用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是危重病儿可靠给药途径,静注高渗药物可引起高渗血症的危险。许多药 物具有高渗性,短期大量输入静脉可造成高渗血症,如 10%葡萄糖液。为 预防医源性高渗血症对新生儿的损伤,在用药时应了解所用药物的渗透压, 尽量避免在短期内重复、大剂量使用多种高渗药物,必要时监测新生儿血 渗量。新生儿静脉给药时应注意:①按规定速度给药;②有些药物渗出可 引起组织坏死;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应变换注射部 位,并避免用高浓度溶液。 二、药物的分布 药物吸收后经血循环迅速分布到全身。分布是与 组织大小,脂肪含量, 体液的 pH 值,药物的脂溶性和分子量,与蛋白结合的程度及生物屏障等 因素有关。 1. 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 初生时,总体液占体重的 80 %,细胞内 液 35%,细胞外液 45%,使水溶性药物的公布容积增大。结果是降低 血药峰浓度而减弱药物最大效应,又使药物代谢与排泄减慢,延长药物 辅助手段和 基 本 内 容 时间分配 作用的 维持时间。 2.脂肪含量低 脂溶性药物浓度增高,脑组织富含脂质,血脑屏 障发育未完善,新生儿易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讲解新生儿 代谢过程

儿童安全用药知识

儿童安全用药知识:儿童药物滥用抗菌药的严重后果 什么是药物滥用?“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6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采用的专用词汇,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等滥用药物中的“滥用”概念截然不同。药物滥用的概念是指长期地使用过量具有依赖性潜力的药物,这种用药与公认医疗实践的需要无关,导致了成瘾性以及出现精神混乱和其它异常行为。 儿童药物滥用易引发药源性疾病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各种器官和生理功能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及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肝酶系统及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不敏感,主诉不明确,容易造成医生判断失误或漏诊,因而易引发药源性疾病,而如果滥用药物则更易引发药源性疾病。 滥用抗菌药 目前抗菌药的滥用问题非常普遍。首先,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现象非常普遍,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药。据统计,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菌药者高达99%。90年代统计,我国已有180万聋哑儿童,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所致,并以每年2万~4万递增,主要原因是抗菌药致聋,其中氨基糖苷类(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80%。另外,对儿科的感染性腹泻,也存在不恰当地用抗菌药治疗的情况,事实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既不能缩短病程,也不能减轻腹泻症状,相反导致了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产生。 喹诺酮类抗菌药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耐药率已达60%~70%,而且该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的软骨组织损伤。美国医学文献已明确提示:18岁以下的患者,妊娠、哺乳妇女不作推荐;国内的某些专著和药品说明书中也同样提示禁用于幼儿或未成年人。然而,我国临床的实际情况是18岁以下的患儿及孕妇中使用较为普遍,且用量偏大。 中检智慧持续为您的健康导航,一次检测,终身受益,安全用药,刻不容缓。

新生儿护理的方法

每次哺乳需吸净一乳换另一乳, 如乳汁过多婴儿不能吸净可将多余乳汁挤出, 以促进乳汁分 泌。每天用温水清洗乳头,检查并保护乳头,避免损伤。乳头平坦或凹陷,产前又未加以纠正者,产后必须给予特殊的指导,通过吸吮得到纠正。产后要早吮吸。分娩后30分钟,母婴裸体皮肤接触并让婴儿吸吮30分钟以上。早吸吮有助于早分泌乳汁,多分泌乳汁,也有利于乳房的健康和子宫的收缩。 4、乳头皲裂的预防及护理 员工应指导乳妇经常用消毒纱布擦乳头,包吃乳头干净、干燥,哺乳时要让小儿将乳晕 完全含入口中,以防乳头皲裂的发生。乳头皲裂发生后,轻者可以直接哺乳,重者应采 用乳罩间接哺乳。每次哺乳后涂以百分之十的鱼肝油鉍剂或百分之十复方安息香酸酊, 下次哺乳前洗净。乳头皲裂严重者,局部涂药后应覆盖无菌纱布,预防感染。 5、产妇个人卫生指导 产妇出汗多,员工应经常帮助擦洗,包吃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衣裤和床单,每次饭前、哺乳前、大小便后应洗手。卧室要清洁温暖,空气流通,夏季需通风降温,减少衣着, 防止中暑。 6、月子餐制作 员工为产妇制作月子餐时应注意产后第一天可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以后可给予蛋白、高 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烟酒、辛辣等刺激物。配膳中腰有适量的新鲜蔬菜,补充维 生素和铁剂。哺乳产妇应多吃高蛋白和汤汁食物,少食多餐,夜间另加一次点心。 产妇形体恢复指导 员工应指导产妇产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指导产妇做产后健美操,每日两次,每次 十分钟左右。产后健美操的具体做法如下: 呼吸运动——平卧,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吸气时护胸收腹,两臂慢慢高举至床头,呼气 时手臂和胸腹肌复原。 抬头运动——平卧,双手托头部,利用伏击收缩力前屈颈部,使劾部接触胸部,重复数次。 屈腿运动——仰卧,双臂置于体侧,双腿屈起,使大腿尽力靠向腹部,然后复原。 缩肛运动——仰卧屈膝,有节奏的抬高臀部,并作模拟排解大便后的缩肛动作,训练盆 底肌的功能。 俯卧屈膝(或胸膝卧位)运动——俯卧,双臂弯曲枕于头下,双腿向上弯曲,放平,有 节奏地运动。胸膝卧位运动一般在产后十天开始做,可预防子宫后倾 三、新生儿护理 1、保暖,胎儿在母体内如同生活在温水池中,离开母体后,因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血管多,受凉时没有颤抖反应,很容易造成散热大于产热。因此,新生儿期的保暖十分重要。员工应将新生儿卧室的室温最好保持在24-28度,湿度在60%左右。新生儿需要新鲜空气,不论冬夏,都要保持卧室空气的清洁和流通。婴儿居住的房间内应避免吸烟和尽量避免尘飞扬 2、新生儿抚触 新生儿抚触钱,房间内要温暖且安静,室温控制在28-30 度之间,播放一些柔和音乐,备好适量的润肤油、润肤露、爽身粉以及干净的衣服;抚触的时间宜安排在婴儿沐浴之后,睡觉前,两次喂奶之间,婴儿不饥饿,不疲倦,不烦躁且清时进行。抚触时抚触者双手要干净、 温暖、没有长指甲,且心情放松,充满爱意。抚触时顺序为:前额——下额——头部——胸

浅谈婴幼儿合理用药

浅谈婴幼儿合理用药 【关键词】婴幼儿;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婴幼儿是指从28 d~3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虽较新生儿明显成熟,但用药并不能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他们与成人在细胞通透性、蛋白结合率、体液分布上均有显著差异。而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年龄愈小愈不完善[1]。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婴幼儿合理用药,一定要掌握小儿用药特点。 1 婴幼儿合理用药原则 1.1 正确诊断选择合理药物用药之前必须进行正确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地的选择药物,避免婴幼儿药物的不良反应(ADR)的发生。通过血常规检查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对症治疗。 1.2 选择合适剂量剂量选择不当是婴幼儿ADR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许多药品没有小儿专用剂量,通常用的方法是由成人剂量来换算,多数仍按年龄、体质量或体表面积来计算小儿剂量,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适当选用。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有无药物浓度较为单一及用药时的改变,要及时调整用量。 1.3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主要由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①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经胃肠道给药安全;②急重症考虑使用静脉给药;③有些药物(如地高辛),口服较肌内注射吸收快,应引起注意;④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内注射吸收快,因而更适于迅速控制小儿惊厥;⑤由于儿童皮肤结构异于成人,皮肤黏膜用药很容易被吸收,甚至可引起中毒,体外用药时应注意[2]。 2 婴幼儿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 2.1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目前已成为治疗婴幼儿多种疾病的首选。然而抗菌药物顾名思义是作用于细菌的药物,其药物对于病毒微生物感染作用甚微或根本没有作用。婴幼儿最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一般均为病毒感染,偶有合并细菌感染。因此,经血常规检查,没有合并细菌感染者,一般只需要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休息,同时对症应用抗病毒药物经5~7 d即可恢复。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只有在继发细菌感染或小于6个月的小婴幼儿时,才考虑使用抗菌药物。80%的婴幼儿腹泻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在治疗婴幼儿腹泻时,特别是原因不明时,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物。因抗菌药物的滥用易引起后果严重的真菌性肠道感染,对婴幼儿腹泻一般应使用吸附性止泻药及肠道益生菌制剂,但同时要对并发的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予以重视及纠

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体温、呼吸、皮肤颜色、胎龄、喂养、体重。 2、评估患儿身体状况、皮肤完整性、有无畸形。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 1.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每日通风两次,每次不少 于30分钟,每天层流净化杀菌机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两次,每次4小时。 2.护理人员在进入病区前须更换病室专用衣帽、鞋子、洗手,护理患儿前后洗手,操 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3.Q4h测量体温,体温不升或发热者根据病情增加测量次数。低体重和体温不升者置 暖箱内。 4.早产儿及特殊患儿每日测体重一次,普通患儿每周一、四测体重两次; 5.按需哺乳,首选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不能吸奶者用滴管或鼻 饲;随时观察有无溢奶及吐奶情况。奶前换尿片,奶后轻拍背部,驱除胃内空气,并取 右侧卧位,防止呛奶,奶毕立即清洗奶瓶奶嘴,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给氧患儿每天晨间更换湿化瓶及给氧管道。 7.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擦浴或淋浴一次,避免在喂奶前后1小时内沐浴,沐浴动作轻 快,减少暴露时间,沐浴过程中观察患儿反应,浴后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便后及时更换尿片,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红臀,每天更换衣被、 毛巾、浴巾等用物,及时清洗后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药物作用和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9.勤巡视,勤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0.暖箱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一次,每日擦拭消毒,连续使用一周者更换消毒暖箱。 健康指导 1、环境:阳光充足,室温24-26℃,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 2、喂养: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哺乳前更换尿裤,清洁双手及乳房,奶后将宝宝竖抱,空 心掌轻拍背部驱出胃内气体,取右侧卧位。 3、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75%酒精环形擦拭,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局部红肿, 有分泌物或异常气味立即就诊。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及时更换尿片,注意使用清洁、柔软、吸水及透 气性好的浅色棉质尿片。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柔软棉质内衣。 6、沐浴:夏季每日沐浴,冬季每周2-3次,室温28℃,水温38-40℃,沐浴过程中注意保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方法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1)避免应用禁用药物。(2)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结论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第一是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第二是蛋白结合力的改变;第三是体液分布的差异。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年龄愈小愈不完善[1]。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

药特点。以下笔者对一些常用药与婴幼儿的关系作一概述。 1 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 1.1 青霉素类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小儿3日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阳性者禁用[2]。 1.2 头孢菌素类使用前应作皮试,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与乙醇(即使很小量)联合应用时,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显“醉酒样”反应[2]。 1.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1.4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幼儿慎用,如使用应减小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但应掌握好剂量[2]。 1.5 四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还可沉积于牙齿

新生儿护理注意事项汇总

给新生儿洗澡的注意事项 给宝宝洗澡时应注意室温和水温,一般应使室温保持在26~28摄氏度,水温在38~40摄氏度。每次给新生儿洗澡时,时间应安排在喂奶前1~2小时,以免引起吐奶。在给宝宝洗澡之前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先把需要换洗的衣服、尿布和洗澡时要用的浴巾、毛巾、婴儿浴皂等放在身边;选择一个大小适中的浴盆;把洗澡水的温度调整到38~40摄氏度之间,然后用手背试一下水温,以不觉得烫为宜;这一切准备好后,就可以给宝宝脱衣服洗澡了。洗澡时间不要拖得太长,以免宝宝着凉生病,尤其是天气不太好的时候,更是如此。 洗澡时的室温最好在26~28摄氏度左右,室温太低宝宝容易受凉。至于宝宝的洗澡次数,可以根据当时的气候和家庭条件来决定。如果是夏天,每天至少洗1次;如果是冬天,可以每周洗1次。有时大便后如果特别脏,也可相应增加次数。 给新生儿洗澡后最好不用爽身粉 很多新爸爸妈妈在给宝宝洗澡后,常常喜欢给宝宝的小屁股、腋下或大腿根部等身体皱褶处擦些爽身粉,以为这样可以保护宝宝的皮肤。其实这样做适得其反,因为宝宝代谢快,出汗多,尿也频,过多的爽身粉遇到汗水或尿就会结成块状或颗粒状,当宝宝活动时,身体皱褶处的粉块或颗粒摩擦娇嫩的皮肤,容易引起皮肤红肿糜烂,因此最好不要使用爽身粉。 给新生儿洗脸时要注意保护好眼睛 给新生儿洗脸时,千万要注意保护好宝宝的眼睛。洗脸时,只要用毛巾或小纱布蘸温开水清洗即可。有些出生不久的小宝宝眼屎比较多,妈妈可能会认为宝宝“火气”大,其实,这不是宝宝“火气”大,而是宝宝通过妈妈的产道出生时,被产道里的细菌感染造成的。因此,如果宝宝的眼屎较多,妈妈应带宝宝到医院请眼科医师看看,或者在医师的指导下给宝宝点金霉素眼药膏或氯霉素眼药水,治疗眼部感染。 洗澡时不要让水流进新生儿的耳朵里 给新生儿洗澡时,妈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宝宝耳内进水,万一不小心进了水,可以用干棉签轻轻擦拭,但不要捅得太深。妈妈常会发现宝宝的耳道里有耳屎,一般宝宝的耳屎呈浅黄色片状,也有些宝宝的耳屎呈油膏状,附着在外耳道壁上,少量耳屎可起保护听力的作用。这些耳屎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因为耳屎是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产生的一种分泌物,医学上称为耵聍。这些耳屎在宝宝吃奶时,一般会随着面颊的活动而松

新生儿常用药物

新生儿常用药物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陈超 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未成熟及药物动力学的特殊性,新生儿用药有许多特殊要 求,临床用药的选用面临许多限制和困难。本文主要介绍新生儿抗感染药物、呼 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药物的应用指征、应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 事项,并介绍一些新药的新进展。综合性医院的儿科医师应了解新生儿用药的特殊 性,正确掌握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 新生儿;药物:临床用药 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未成熟及药物动力学的特殊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与年长儿童有明显差别,因此,新生儿用药有许多特殊要求,临床用药面临许多限制和困难,需要特别慎重,有些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不宜使用。本文主要介绍新生儿常用药物的使用。 新生儿感染的药物治疗 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围产期因素及环境因素,容易发生感染,感染仍然是当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对新生儿感染的防治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 陈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系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学会委员、全国新生儿学组委员、 上海儿科学会秘书、上海新生儿学组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儿呼吸疾病、肺表面活性物质、重症监护等。 )} 细菌感染的治疗 细菌是新生儿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呼吸道、 尿路、中枢神经和消化道感染等。对疑似细菌感染的患儿应及时做血培养、 尿培养、摄胸片等必要检查,并行经验治疗,可根据感染的时间、部位及 临床特点等情况选用抗菌药物,在获得细菌学资料后再行调整。 .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治疗 目前我国新生儿感染中,革兰阳性菌仍占多数,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多见。针对新生儿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治疗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和第一、第二代头抱菌素。对日族p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1,21,随着耐药率的上升,也可选用头抱哇林;对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可首选头抱哇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选用苯哇西林;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和耐药肺炎球菌的严重感染,则宜用万古霉素,每次15mg/kg, 缓慢静脉滴注(1小时),体重<1200g者一日1次,体重1200 -2000g者一日2次,体重>2000g 者一日2-3次。万古霉素的药物代谢与患儿出生体重及其肾功能关系密切,对早产儿和 肾功能不良者慎用,需监测血药浓度,一般血浓度峰值以20~30mg/L为宜1310 .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 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较为常见,其他有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针对革兰阴性菌感染,目前主要的抗生素有呱拉西林、阿莫西林、第三代头抱菌素等。对铜绿假胞菌感染可选用头抱他嘘;对细菌性脑膜炎,常选用第三代头抱菌素,如头抱三嗦或头抱唾脂头抱三嚓半衰期(t1 i2)长,能较好透过血脑屏障,且每日用药次数少(2次)。

20201109_婴幼儿用药安全注意事项

婴幼儿安全用药—关于一起误给婴儿喂服10倍剂量药物的思考 文章导读 婴幼儿用药安全,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话题。本文结合身边发生的一起因一位妈妈失误误给自己宝宝喂服10倍剂量退热药的事件,结合自身的经历,在宝宝用药安全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2020年10月26日,在XX社区家庭医生微信群里,通过一位年轻的妈妈和家庭医生的对话可知,这位妈妈给自己的宝宝用药剂量严重错误,将本该给宝宝喂服量为0.7粒/次的退热药,错用成7粒/次量的退热药,该药一天之内喂服2次。目前,宝宝已经住院观察治疗,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尚不可知,一起为这个小宝宝祈福,唯愿小宝宝:平安无恙,一切吉祥。微信群里能够感受这位年轻妈妈的自责、不安、懊恼,也触动了群里父母们敏感的神经。 父母是一种选择,是一种角色,意味着爱、责任、担当。宝宝出生后难免会出现各种情况,比如黄疸、湿疹、痱子、咳嗽、发热.....你都面临着必须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作为宝宝的第一监护人,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天起,更应主动的学习适应角色。 作为一名晋升爸爸达10个月之久,结合期间经历过自己宝宝高烧39.5度和退烧应对的经历,分享一下婴幼儿安全用药的三点思考。 一、正确用药 宝宝在出现各种疾病后,当牵涉到用药物治疗时,以下3点需要提醒到作为父母的我们: 1. 严格遵医嘱用药。取药时仔细看一遍用药剂量说明,实际用药时必须再次确认剂量。 2. 积极主动。当你基于常识的判断,对用药剂量存有一定疑问时,你需要积极主动的联系医生再次确认,毕竟药物是作用给你的孩子的,你必须在乎。 3. 具备常识。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没有知识可以学习,没有常识比较可怕。从小到大,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给宝宝用药的五大原则 0?3岁的宝宝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如果宝宝生病了,宝宝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症,做父母的又着急又心疼,希望宝宝赶快好起来。可是,有的父母缺乏医学保健常识,错误地给宝宝 吃药;或者给宝宝服药时把握不准药量一一甚至有一些父母认为,给宝宝多吃点药,病好得 快;片面依赖广告,盲目服用非处方药等等,这些用药误区都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险。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掌握宝宝安全用药的原则,使您的宝宝早日康复,远离疾病。 药品选择需慎重 由于宝宝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新代谢旺盛,血液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是不同的: 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引起中毒。药物经口服 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 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某些酶类缺乏,某些药物应用后可引起生命危险,如氯霉素可引 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到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 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出生后28天至满3岁,叫婴幼儿期。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 口服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三、联合用药(几类药同时服用)要控制 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 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 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所以,给宝宝用药应尽量少而精,尤其避免“撒大网”的用药方式。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同时用药时要考虑到宝宝

哺乳期安全用药指南

哺乳期安全用药指南 几乎所有药物都能通过血浆-乳汁屏障转运到乳汁中,若连续地通过乳汁摄取药物,可能会对宝宝产生影响和危害,尤其是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能均未完善,且缺少与代谢相关的酶,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易产生毒性作用。 那么,妈妈们在哺乳期万一生病了,为啥去医院医生还会让打吊瓶开药方呢?医生给开的药会对宝宝有影响吗?下面给大家详细列出各种药品安全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抗生素、磺胺类、抗真菌类】 安全用药:青霉素V钾、羟氨苄青霉素、头孢拉定、红霉素 慎用药物:艾罗迪(氨苄青霉素+丙磺舒)、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 禁用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磺胺类、四环素、土霉素、美满霉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盐酸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甲硝唑和替硝唑、呋喃妥因 1、青霉素族:如青霉素V钾、羟氨苄青霉素等,毒性较小,乳汁中含量中等,不经代谢由尿排出,对宝宝基本无影响,可用(但要排除过敏体质)。艾罗迪(氨苄青霉素+丙磺舒)则应慎用,因为丙磺舒可提高氨苄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延长其半衰期,而新生儿排泄青霉素的速度很慢,更易发生过敏反应。 2、头孢菌素族:头孢拉定极性低,极少进入血脑屏障,对宝宝安全,可用。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对宝宝的作用未知,慎用。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毒性低,可用。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在乳汁中浓度高,有肝、肾毒性,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慎用。 4、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对新生儿的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都有损害,禁用。 5、磺胺类:在乳汁中含量多少不等,可使宝宝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黄疸。此外,对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宝宝,还可导致溶血性贫血,禁用(尤其是长效制剂)。 6、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美满霉素等脂溶性强,易向乳汁转运,沉积在乳儿牙齿和骨骼中,使其牙齿永久性着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并抑制其骨骼生长,禁用。 7 其它: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盐酸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因毒性大,禁用。甲硝唑和替硝唑在乳汁中含量较多,长期应用可使新生儿血液障碍、恶心、呕吐并可致癌,禁用。呋喃妥因可使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乳儿发生溶血性贫血,禁用。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临床合理用药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临床合理用药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余加林 途径 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首选药是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对吗? A.对B.不对 新生儿不是成人的缩影,也不是年长儿的缩影,当然早产儿也不是足月新生儿的缩影,这些情况也反 应在其临床用药上,因为发育不成熟,药物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毒性反应受其胎龄、日龄及患病 的影响,不能将成人的药理学资料应用于早产儿及新生儿。要使这类人群的用药有效并且安全,必须熟悉 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 一、早产儿及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而后者又取决于药物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的吸收: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外,与给药的途径密切关系。 1、口服给药:对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不太适合: (1)早产儿出生后1w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新生儿初生时胃液pH接近中性,第2天之内有短暂下降, 以后再度回升至中性,所以胃内缺乏必要的酸度。 (2)胃排空延迟易使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较长。 (3)胃食道反流常见。 (4)脂肪吸收不良,对脂溶性药物的肠道吸收有影响。 (5)早产儿如持续胃管滴注,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6)特殊慢性病(如心衰和慢性肺部疾病)可引起右心房压增高,进而引起肠道淤血。 2、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皮肤外用药:药物吸收的多少取决于局部血液灌注和药物沉积面积。早产儿 和新生儿有以下不足: (1)肌肉组织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特别是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 (2)由于肌肉组织少,预期注射到肌肉的药物可能进入皮下。 (3)对小早产儿肌肉注射可局部硬结或脓肿、储库效应。 (4)皮肤角化层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有些药物经皮肤黏膜吸收迅速且过多,可发生中毒反应(如 硼酸、类固醇激素等)。 3、静脉注射:对早产儿和新生儿是最理想的给药途径 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最好用微量泵。 (2)用脐血管要小心,脐静脉、脐动脉给药有分别引起肝坏死、肢体或肾坏死的危险。 (3)对于极低体重儿,静脉输液极慢时,可延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二)药物分布: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各种体液、器官和组织。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特点; 1、体液因素: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高(达80%),早产儿更高。使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容易 稀释,浓度较低。 2、脂肪因素:含量低,早产儿仅占体重的1%~3%,足月儿占12%~15%,脂溶性药物(如地高辛)不能 与之充分结合,使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3、血浆白蛋白因素: (1)与药物联结力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浆白蛋白产生不足,并且以胎儿白蛋白为主。在血药浓 度不变的情况下,游离药浓度增加使药性增强但半衰期缩短。某一总血药浓度对成人和年长儿是治疗范围, 在早产儿则可能已处于中毒范围。 (2)影响联结的因素: ①游离脂肪酸、胆红素浓度较高,血pH值较低,降低联结,容易药物中毒。 ②在白蛋白上联结受体上的竞争,如有机阴离子药(磺胺类、消炎痛等)的不当应用可使游离胆红 素增多造成核黄疽。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孕29w早产时,肝 脏代谢酶的活性只有成人的36%,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特点: 1、新生儿肝细胞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总量仅为成人的一半,对茶碱、咖啡因、安定、苯巴比妥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