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中考题型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中考题型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中考题型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中考题型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故不为苟得

..也()

(4)故患.有所不辟也()

(5)故患有所不辟.也()

(6)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7)蹴.尔而与之()

(8)万钟于我何加

..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

(11)死亦我所恶.()

(12)贤者能勿丧.耳()

(13)乞人不屑

..也()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5)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6)是亦不可以已.乎()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为什么不采用呢?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这是因为人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3. 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把鱼和熊掌作对比,把生和死作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作对比等,大量的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本文第1自然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C. 本文第1自然段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2自然段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D. 文中用“行道之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 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C. 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 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不要丧失人的“本心”。

C.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 本文运用了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强有力地论述了作者的观点。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不敢稍逾约.()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尝趋.百里外()

(5)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6)未尝稍降辞色.()

(7)色愈恭,礼愈至.()

(8)俟.其欣悦()

(9)卒.获有所闻()

(10)四支.僵劲不能动()

(11)主人日再.食()

(12)腰.白玉之环()

(13)烨然

..若神人()

(14)负.箧曳屣()

(15)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16)寓.逆旅()

(17)同舍生皆被.绮绣()

(18)左佩刀,右备容臭.()()

(1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0)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借来)亲自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声望大,学生和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6)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恳与艰辛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 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常常亲手抄写借来之书,即使是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 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貌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 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 身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文章从幼时抄书之苦、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寄读生活之苦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B. 开篇一个“嗜”字,写出作者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超过一般人。作者曾经为了能够阅读更多的书,跑到一百里以外,向老师磕头请教。

C. 文中作者用衣食与“同舍生”对比,从而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

D. 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领悟要义,更容易被马生接受。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不因家贫而放弃读书的梦想,坚持学习,虚心请教,态度诚恳。

B.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C.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D. 全文语言朴实,感情深沉殷切。作者叙述往昔艰难,虽字字心酸,但并不嗟叹贫穷,含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

曹刿论战

《左传》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齐师.伐我()

(2)又何间.焉()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

(5)弗敢专.也()

(6)小惠未遍.()

(7)弗敢加.也()

(8)必以信.()

(9)神弗福.也()

(10)忠.之属也()

(11)忠之属.也()

(12)公将鼓.之()

(13)公将驰.之()

(14)既.克()

(15)公问其故.()

(16)再.而衰()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相报。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诚心判断。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他们在那里埋伏。

3. 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本文略写战争的经过而详写战前和战后议论,主要是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无须详写。

B.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 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 全文只用了二百多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而且有详有略,这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 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 鲁国取胜的原因: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 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曹刿求见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争取人民的支持是战争取胜的基础,这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B.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的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C. 从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鲁庄公的性格特点是谨慎、果断、善于把握战机。

D.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很好地刻画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自读课文)

《战国策》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朝服.衣冠()

(2)明日

..徐公来()

(3)孰.视之()

(4)弗.如远甚()

(5)入朝见.威王()

(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7)面.刺寡人之过者()

(8)谤讥

..于市朝()

(9)时时而间.进()

(10)皆朝.于齐()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了。

(3)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5)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 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邹忌善于进谏,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B. 本文说明了国君要广泛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只有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C. 邹忌从他与徐公比美这件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

D. 邹忌能够纳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

C. 齐王认为邹忌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以期更好地治理国家。

D. 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使国家达到了“大治”。

A. 邹忌的妻子也不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但她畏惧丈夫,故意说邹忌比徐公美。

B. 邹忌认为,齐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齐王地位尊贵,因而受的蒙蔽也会更多。

C. 齐王认为邹忌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以期更好地治理国家。

D. 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使国家达到了“大治”。

出师表

诸葛亮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3)以光.先帝遗德()

(4)引喻失义

..()

(5)陟罚

..臧否()

(6)作奸犯科.()

(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8)以遗.陛下()

(9)亲贤臣,远.小人()

(10)遂许.先帝以驱驰()

(11)遂许先帝以驱驰

..()

(12)恐托付不效.()

(13)至于斟酌损益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忠心进谏的道路。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5)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之时奉行使命,自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3. 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 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是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 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 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A. 诸葛亮概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他的忠心,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B.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的集中表现。

C. 本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通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D. 本文第6—7自然段,诸葛亮追忆了他的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的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经历,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继续效忠刘备的心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文章一开篇就分析当前形势,使刘禅认识到形势危急但希望犹存,进而启发他采取有利于兴复汉室的政策,为提出建议作准备。

B. 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让他们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C.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并引出先帝的故事,意在总结两汉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

D.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docx

2019-2020 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 练习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 题。( 19 分)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①池非不深也()② 委而去之()... ③寡助之至.()④ 攻亲戚之所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请用“ / ”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 分) ① 环而攻之而不胜②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请用原文填空( 4 分) ① 文章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时,指出小城易攻的句子 是 。( 2 分),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 是 ②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2 分)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3 分)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5 题。( 19 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题训练解析卷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题训练解析卷一 (一)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妾私臣,臣之姜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注]景公:齐景公。废酒:停止饮酒。爱:怜惜。令:假使。桀纣:即夏桀和商纣王,是两个暴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___的确____(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____偏爱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 译文:像这样听从他的建议,那么(我)就被大臣挟制了。 3.齐威王对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 答:虚心采纳(意思对即可) 4.请为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标题:景公纳谏废酒(意思对即可) 5.邹忌进谏的方式与弦章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邹忌委婉进谏;弦章直言进谏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教师总结资料讲解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教师总结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总结 总的来说,上海的中考语文还是比较容易得高分的。原因有二 1:题型固定。所以可以掌握答题格式几套路就可以拿到不少分。 2:重阅读和写作。上海的孩子见多识广,一般理解能力和见识都不差。不像其他省市,还要考些容易混淆的错别字啊,难弄的拼音啊,成语搭配啊,高难度的改病句等语文基本功。上海的比较简单,古文+阅读+作文。这模式比较好! 简单的说,就是语文要弄140难,但要弄130还是不难的。 以下是阅读的一些体型和套路: 记叙文的: 1、问你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或者标题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80%的概率必考啊)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问你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个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

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给你一个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或者效果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4、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每年基本必考啊) 上海常考的修辞,比喻、你人、夸张、排比、反问。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答题的时候要说生动形象的啥啥啥,生动形象是一个采分点。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③击柝者:打更的人。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②从而:动词,学习。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D; ⑵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第五单元 一、积累·运用 6.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释义。(8分) ①公输盘诎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 7.文学常识填空、默写。(20分) ①墨子是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孟子》是家经典之一,孟子,名,战国时期邹人。 ③庄周,时宋国人,是家哲学的代表人物。 ④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惠子相梁》一文中腐鼠比喻什 么? ; 这篇短文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感 情? 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观点体现了孟子的“_________”思想。 8.读下面的文字,从中归纳出一个论点。(4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阅读 (一)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曰。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子墨子曰:”荆之地,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9.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才美不外见于是见公输盘B.以牒为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C.子墨子九距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楚王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①杀所不足而争有余,不可谓智。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1.选文第一节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4分)

中考语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二. 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2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重点: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1)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⑴敌人(侵略者); ⑵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古文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古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月夜 作者: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萧红墓畔口占 作者: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断章 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风雨吟 作者: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统一 作者: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考前复习巩固!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 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 因跳踉大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慭慭:yìn yìn ,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 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 ( 驴不胜怒 ( 技止此耳 ( 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 罔不因势象形 ( ③耳:技止此耳 ( 无丝竹之乱耳 (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 且焉置土石 ( ⑤益:益习其声 ( 有所广益 ( 3、选出下列各句中“ 之” 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C 、虎因喜,计之曰 D 、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 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 跳踉大阚” 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 终不敢搏” 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 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 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心理活动: 动作: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 2个。(2分 9、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3分 二、郑人逃暑① (11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记叙文题型归纳总结和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

记叙文题型归纳总结 题型1:特殊段落或写作技法作用 示例: ①章第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005年《白苍鹭》 ②②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2009 年《昙花终于怒放》 ③答题方法: 1.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方法: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方法: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方法: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题型2:观点类开放性试题 示例:你对文章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2005年《白苍鹭》 答题方法:这一类品析与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答案标准”,那就是应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谈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见解新颖独到即可。 解答这类题目,可从以下角度入手: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题型3:标题含义与作用

示例: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 答题方法:找文章的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题型4:环境描写作用 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句子: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答题方法: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题型5:人物形象与作用 示例:①“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2007年《江南陶公柳》 答题方法: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6:人物心情或感情品析 示例:①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 高兴极了->->->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理清文本思路,在把握行文脉络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题型7: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 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方法: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1)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 1.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名句默写、划分节奏、翻译句子。。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 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8.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第三部分:温馨提示 近几年,中考文言文试题虽然不是很难,但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少,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也要格外留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段、课外篇;考查 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最佳复习方式。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是最关键的。通过阅读,分析抓住文章的内容。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课内外比较阅读;或课内一段,课外一篇单独考查。 第四部分:解题技巧 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同学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正确答题。 2.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提醒同学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