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光祖庭 大觉寺

佛光祖庭 大觉寺

佛光祖庭 大觉寺
佛光祖庭 大觉寺

佛光祖庭大觉寺

佛光祖庭大觉寺为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之祖庭,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民国初年,由临济宗第四十七代弟子志开上人担任住持。1938年,星云大师在南京栖霞寺礼志开上人为师,成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1947年,星云大师受师命回大觉寺主持寺务,兼任白塔小学校长,1949年春赴台。

1989年,星云大师返回宜兴礼祖,看到寺院已片瓦无存,因此立志复兴祖庭。2004年5月10日获宜兴市政府批文同意,于西渚镇「云湖」之滨,易址重建大觉寺,占地二千亩,依山傍水,翠竹环绕。2005年10月14日正式奠基开工,2007年3月26日获宜兴市宗教局发放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同时获得全世界佛光人群策群力的协助,共同认定为「佛光祖庭」。

200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包括观音殿、美术馆、滴水坊、客堂、斋堂等。政府协助完成佛光路、香林路,及连接宁杭高速的云湖路直达寺院,便于民众往来。大觉寺第二期工程在2011年完成,包括山门、山门大道、十八罗汉、佛陀行化图、大雄宝殿、东禅楼、西净楼、风雨走廊及中间的菩提广场、成佛大道等,总面积约42,500平方米。大雄宝殿外型为明清传统宫殿式风格,总高27米,宽55米,纵深33米,采取无柱式建筑方式,可容纳千余人;殿内安放一尊10米高的玉雕释迦牟尼佛坐相,两旁是东方琉璃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彩石玉雕。彩雕两旁各有一座香柏木塔。四周有一万多尊小玉佛。

星云大师特别题写诗云:「一佛二塔两世界,三面白玉世间解,万千信众修福慧,五洲七众十方来。」两侧的东禅、西净楼,分别规划了禅堂、多功能教室与知客堂。大雄宝殿和菩提广场的地下室为千人集会堂及千人斋堂,均为无柱式建筑。在广场的两侧设有风雨走廊,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坡道让人可以轻松行进。

第三期兴建的是「香林多宝白塔」,简称「白塔」,这是为了纪念过去原址在元上乡的白塔山大觉寺,塔高108米,内有十五层楼,以佛、法、僧三宝为架构,设有:万佛殿、法宝楼、僧宝楼以及喜丧婚庆仪式馆、国际会议厅、宴会厅、滴水坊、住宿区等。登上塔顶,云湖景区美丽风光一览无遗。

正在兴建中的第四期藏经楼工程在原观音殿基础上扩建,未来将融合观音殿、禅堂、宗史馆、美术馆、大讲堂、朝山会馆等多项功能。

大觉寺位于中轴线的观音殿和大雄宝殿是信仰中心,横向从山门大道到白塔将发挥文教功能。星云大师重建祖庭大觉寺,寺中各项设施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精神,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为信条,以「提倡人间佛教,建设佛光净土,建设四众教团,促进普世和慈」为目标,呈现给信众一个国际化、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的寺院。希望所有来寺的人都能与佛接心,点亮心灵的灯光,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获得升华,进而创造祥和安乐的社会。

云湖

云湖原名横山水库是国家大型水库,集水面积154平方公里,群山环抱,水质清冽,自然风光优美,是一处难得的旅游度假胜地。

横山水库位于江苏宜兴西南山区,始建于1958年,建成于1969年,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结合水产养殖、发电和第三产业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横山水库也是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具备了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宜兴市已将横山水库定为全市生态水源保护地,其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正日益明显。整个库区群山环抱,山峦起伏,万亩碧波荡漾,绿色覆盖率达98%以上。水库中央有铜盆岛,岛上树木葱郁,与库水紧密相接。库区空气清新湿润,是大自然赠予陶都宜兴的一块绿色宝石,也是游人休闲健身的“天然氧吧”。

宜兴竹海

宜兴竹海风景区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宜兴南部山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江苏省宜兴竹海森林公园,自古就有“竹的海洋”之称,竹林遍地,苍翠欲滴,绵延八百余里, 形成了一片翡翠的海洋。游览面积达1万亩,是集自然生态水文化、宗教禅文化、地域文化、陶瓷文化和竹文化于一体的游览胜地,是我国竹风景、竹风情和竹文化的代表性景区。

景区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日之内,四季之间,奇趣天成,美不胜收。竹海十景有“镜湖秀色”、“东坡咏竹”、“索桥凌波”、“苏南第一峰”、“海底

烟浪”、“寂照禅寺”、“竹林飞涧”、“百竹幽径”、“竹荫晓月”、“翡翠长廊”,或气势宏大,或清幽深邃,或曲折迷离,各具特色。

这里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登山步道沿途有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十万个的“天然氧吧”,有“松竹荫森地更幽,冷冷石罅吐寒流”的海底胜境,还有直达峰顶全长1500米,日接待5000人的索道。无论是漫步乘车缓行于盈盈翠竹中欣赏“独坐幽篁里”的深远,还是悠悠乘坐索道于层峦叠翠上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都是绝佳的体验。

春游竹海山花烂漫,生机盎然。

夏游竹海满山翠竹,避暑胜地。

秋游竹海竹民伐竹,风景亮丽。

冬游竹海银装素裹,翠绿美丽。

清风摇曳、竹影婆娑,或潺潺溪水,或习习凉风,或鸟鸣莺啼,或品茗论赋,竹海是您回归自然、家园、心灵的游览胜地。

善卷洞

善卷洞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宁杭高速鲸塘出口处5公里的螺岩山中。这里山清水秀,古朴自然,风光旖旎。以世界三大奇洞、中国第一旅游溶洞而成名,以梁祝化蝶传奇爱情故事而闻名,以皇帝封禅国山碑和恐龙时代珍稀植物银缕梅而称奇,以世界一绝圆通阁和中国第一陶吧而称绝,以华东第一滑道而称险。

善卷洞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梁山伯祝英台之乡、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

善卷洞巧夺天工,绚丽多彩,分上、中、下、水四洞,宛如一幢天然石雕大楼,出出蕴含着一个个神奇魅力的传说。独具一格的绚丽画卷,暗河行舟堪称一绝。据考证,这里是目前国内“梁祝故事”记载最早、记述最丰、遗迹最多、史据最足的遗址地区。

景区内可乘坐观光缆车,观赏国家级文物“国山碑”,朝拜世界一绝的53尊紫砂全雕观音菩萨,参观藏品陈列馆、制陶工厂、精品展销厅,坐华东第一滑道下山到中国第一陶吧,分别参观藏品陈列馆、制陶工场、精品展销厅。游客参与制陶,DIY一件自己心仪的紫砂作品,充分感受到制陶的乐趣,了解紫砂的独特魅力。

中国唐代著名古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木构殿堂型构架)

东大殿(修建者:愿诚和尚) 东大殿是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殿堂型构架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现存唐代中最古老、最典型的实例。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佛光寺东大殿在脊檩下仅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 东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而外观造型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东大殿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虽然经过多次修葺,大体仍保持唐代原来面貌。 东大殿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平面柱网,内外柱等高,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檐口曲线平缓,出檐深远。斗栱尺度雄大,形式古朴。脊槫下不施侏儒柱,仅用叉手,是现存已发现古代木建筑中的构造孤例。殿内遗有释迦、弥勒、普贤、观音等唐代塑像,以及唐、宋壁画和题记。

东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大殿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进深为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

佛光寺平面图 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屋面筒瓦虽是后代所铺,但鸱尾式样及叠瓦脊仍遵旧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中外建筑史: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 ——木结构艺术造型特色 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殿堂之一。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是唐代建筑的典型代表。1937年为建筑学家梁思成所发现。传佛光寺创建于北魏,9世纪初建有3层7间弥勒大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被毁,后在此阁旧址建此殿,现保存完好。寺依地形布局,地势东高西低,大殿在寺址东端山岩下高12米多的台地上,面西,是全寺主殿。寺院不大,台地下院落北侧有金代建筑的文殊殿,其他建筑都是清代以后所建。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木构殿堂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其中一座,建于大中十一年(857)。佛光寺是一座中型寺院,坐东向西,大殿在寺的最后即最东的高地上,高出前部地 面十二三米。大殿为中型殿堂,面 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四间, 17.66米;殿内有一圈内柱,后部 设“扇面墙”,三面包围着佛坛, 坛上有唐代雕塑。屋顶为单檐庑 殿,屋坡舒缓大度,檐下有雄大而 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体现出一 种雍容庄重,气度不凡,健康爽朗 的格调,展示了大唐建筑的艺术风采: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从五台县豆村镇向北行进5公里,向东远眺,就看到了三山环抱、松柏掩映、高低层叠的佛光寺。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据唐著《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隋唐时期,寺内曾有3层7间高9丈5尺的弥勒大阁,当时寺况极为兴盛,香客不绝,名播长安、敦煌等地,远及日本,有“走马观山门”之说。后来唐武宗灭法,殿宇遭到破坏。唐宣宗大中以后,佛法再兴,857年(大中十一年),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修建了现存的正殿东大殿。佛光寺高踞山腰,寺基为梯田式,东、南、北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豁朗。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山静鸟鸣,环境幽雅,真称得上是“福山宝地”。共有三层院落,层层叠高,计有殿堂楼阁120多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由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荟萃一处,相互映衬,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61年,国务院将佛光寺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

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进展研究_张荣

中国文物报/2016年/6月/24日/第006版 研究 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进展研究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执笔人张荣 五台山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相传燕之宕昌王巡游至此,来到山门前,忽见佛陀光明遍照山林,因赐额“佛光寺”,寺院名称由此而立。后逢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法”,五台山寺院大部分荒废。隋灭北周,五台山佛教寺院又逐渐复兴。唐元和、长庆年间在高僧法兴的主持下,兴建了著名的佛光寺弥勒大阁。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令灭法,佛光寺僧人被遣散,寺内建筑被毁。唐大中年间,佛光寺复兴,唐大中十一年(857)在东侧高台上兴建了东大殿。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殿堂式唐代建筑。由于东大殿内保存有唐代木构、唐代墨书题记、唐代塑像、唐代壁画,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四绝”,誉为我国古建筑第一国宝。 受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委托,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5年起为佛光寺东大殿进行数字化勘察。该项目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2005年起为佛光寺东大殿第一期勘察研究工作(《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的延续。在第一期针对东大殿建筑大木勘察研究的基础上,第二期勘察研究工作重点针对东大殿塑像、壁画、题记、附属文物等。 勘察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以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为主的数字化记录;基于碳14年代测定手段,结合文献、题记、特征分析的建筑考古研究;人工调查配合多种微损检测、取样分析判断以及文物残损量化。本文主要通过对大木与塑像、壁画等文物的建置时代分析,推演东大殿历史沿革。 东大殿大部分木构件和部分塑像、壁画通常被认为是唐代原构,本次勘察碳14测定年代基本证实这一观点。明确指向东大殿始建(857年)的构件包括:东大殿绝大部分木构件(包括板门、地栿),主佛坛塑像内部木骨泥胎,前内柱列弥陀说法图、卷草3幅壁画,主佛座束腰壁画等。 碳14测定北次间北缝后檐柱与西北内角柱榫卯填充木料为元代,结合现状分析判断可做出推测如下: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前后,东大殿门窗从前内柱列移至前檐柱列,并更换三根后檐柱。 南、北、东侧9幅栱眼壁画、后扇面墙外侧白描菩萨像、五百罗汉塑像,为明宣德四年(1429)至五年(1430)所做。东大殿外槽南尽间法师像,原普遍认为可能是唐代法师愿诚,但根据上一则推断,在唐代时,前外槽为前廊,该尊塑像在前廊中背向而坐似乎不合常理。根据碳14测定与东大殿殿前碑刻记载对应分析,该尊塑像应该为明天顺二年(1458)为纪念明代高僧本随禅师所塑。 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次勘察初步勾勒出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年表,共分为五期:晚唐创建期。东大殿创建时的大木结构基本完整保留至今,板门和直楞窗位于前内柱列。创建时明栿绘丹粉刷饰彩画,内外槽额枋上的七朱八白和华栱上的燕尾彩画保留至今,室内(以南、北、后檐墙和前内柱列分割内外)燕尾(华栱下部“凹”字型部分)为白色,室外燕尾为红色。前内柱列建栱眼壁,并在其外侧绘制壁画,北次间“弥陀说法图”和南北稍间“卷草图”3幅保留至今。主佛坛上共塑34尊塑像,“释迦牟尼”佛座束腰的壁画保留至今。内槽四通四椽栿和前外槽当心间北缝乳栿上,书写了5通唐代始建题记。

丁垚:佛光寺在唐代就是一个“古建筑”

来源有方 丁垚:佛光寺在唐代就是一个“古建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丁垚讲座《佛光寺五点》1、佛光寺五点—— 远视的女建筑家:在与梁思成等人1937年盛夏的佛光寺考察过程中,林徽因站在佛坛上识别出大殿梁底淡淡墨迹的女子名字,这是将佛殿定位到唐代的关键; 没有穹顶:佛光寺可能是满铺平顶天花最晚一代的例子,而且这一顶面限定出的空间形状基本没有被后世改动。下一世纪,佛教殿宇开始出现打破此种“平坦”的穹顶状藻井,这是东亚建筑史的大事; 七朱八白:“七朱八白”是载于北宋官修《营造法式》的建筑彩画形式,不过此前却从未在国内发现完全相符的实例。但近年我们注意到,佛光寺大殿竟然就有标准的“七朱八白”; 消失的前廊:大殿建成后的某一年,原本位于里圈柱之间的板门被重新安置到正面檐柱间,结果使原有的前廊隐入殿内,建筑正立面巨变; 斩断绿崖:中国最古老的大建筑,就坐落在太古宙的岩石上,人造物千年的时间尺度,与十亿量级的地质年代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建筑却因为承载与见证了无数有名与无名的人的生命,而对每个前来感受的新生命具有无限的感染力,更以其斩断绿崖的坐落,将这种生命的呼应导向建筑所在的五台山南陲的造化胜景,想象不朽。 从高僧塔林向西南望,佛光寺所在的五台山南陲的自然环境(摄影:丁垚) 2、(佛光寺)佛坛上的这些塑像,并不是认认真真全神贯注地聚会,而是对聚会的“有意展示”。观者进到殿内,在视觉上,直接得到“被关照”的感受。也就是说,当你进去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有好多“人”,第二感觉是你在强烈地被关注着。

佛光寺大殿佛像的空间(摄影:丁垚) 3、佛光寺的这种小方格天花,创造出了一种无方向感。日本奈良、平安时期的很多建筑也都是这样。然而,在这满铺方格的顶面上,某些地方可以看见有一些很小的八边形,这是解读佛光寺问题所在。大殿顶面的设计,是最典型的唐风,而且应该是长安的样式,整个是一个平的天花,并没有“藻井”或者也可以称为小穹顶的东西,总之并没有一个很明显的凹进,空间的形状没有变化。天花或者说顶面设计,在偶像上方设置穹顶,其实是空间塑造上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佛光寺这里还没有明显可见的藻井,但同时也可以认为,它已经有很强烈的趋势,佛光寺可能是(平顶天花)最晚一代的例子,而到了下一个世纪,在北方的佛教殿宇之中,穹顶就喷涌而出了。 佛光寺大殿的平闇西部与四椽栿下的墨书(摄影:张思锐) 4、梁先生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文章中,佛光寺这篇也是的规模不小的一篇,和独乐寺、大同的文章类似。文章中非常重要的兴趣点,能体现出梁先生、林先生他们的艺术敏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