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理念下的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

和谐理念下的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

和谐理念下的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
和谐理念下的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

第23卷第2期2010年3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 ’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Vol 123 No 12

Mar.2010

和谐理念下的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

Ξ

韩红俊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063)

摘 要:虽然中国古代司法隶属于行政,重刑轻民,民事案件基层自理,但在宇宙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皇帝作为最高审判者,确立了逐级上诉、无限审级的完备的民事审级制度。和谐理念下的古代民事审级制度对完善中国现行的审级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设立审级制度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经济体制,司法独立状况以及社会的整体环境。

关键词:古代法制史;民事审级制度;和谐理念;上诉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0)02-0118-05

一、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简述

上诉制度与审级制度①同时产生,只有在产生上诉制度的情况下,才可能存在审级制度,即有审级制度,则必有上诉制度。中国古代重刑轻民,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连在一起,对大多数的民事案件都实行刑罚制裁,而且有些民事案件是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来解决的,因此,有时很难加以明确的区分。

(一)夏、商、西周时期

夏已经具有了审判制度的雏形。夏王是全国最高审判官,在中央设“大理”,协助夏王掌握司法审判权;在地方的审判官有理、士等,但是不完善,比较简陋,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商代,商王作为专制君主,以天帝的代表自居,可以裁决一切重大案件。中央设司寇,地方设正、史等司法官吏,各地诸侯在其封地内享有最高审判权。对于重大的案件从立案到审讯,要经过“三审”,正、史司法官为一审,大司寇为

二审,商王和三王为三审。此处的三审不同于我们现在的审级,而是一种审转制度②。西周时诉讼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周礼?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已佐王安抚邦国。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③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可见,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并由不同的审判主体加以审理。同时,还建立了上诉制度。法律规定,西周时案件判决后要向被告宣读判决书,如果被告人不服判决,可以提出上诉要求重审。提出上诉重审的期限根据里程的远近而有别:“凡士之治有期,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期内之治听,期外不听。”但是西周案件的上诉不是逐级上诉,而是直接上诉于中央的司寇④,由大司寇亲自审理上诉案件,然后上奏周王⑤,形成三审终审制。

(二)秦汉时期

秦朝确立了封建专制的集权统治,皇帝总揽全

8

11Ξ

收稿日期:2009-12-10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资金项目(09F003),陕西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韩红俊(1975-),女,山西临汾人,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①此处的审级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存在几个级别的审判机关;二是一个案件经过几级法院的审理才告终结。②审转,指一个案件要经过几个机构的审理才能做出判决。③狱,指刑事诉讼;讼,指民事诉讼。

④司寇,是周朝主要的审判官员,分为大司寇和小司寇。大司寇主要是以五刑纠万民,听断诉讼,处理上诉,执行刑罚,并向周王汇报案狱判决情况;小司寇主要协助大司寇审讯和判决案件。

⑤周王交给三公参听,经周王三次宽宥后,做出最后的判决,这不是审级制度的构成部分,而是审转制度。

权,控制司法机关,对一切重大案件的裁决都有最后决定权。《汉书?刑法志》记载:秦始皇“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秦朝的审判机构是以廷尉为中心的中央和地方的审判组织体系。当然,无论是初审还是复审,皆必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地方,主要分为郡县两级,行政权和司法权合二为一,审判权由各郡郡守和各县县令兼理。汉承秦制,秦汉的审判制度大体相当。当时的审级分为县、郡、廷尉和皇帝四级,是四级四审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上诉制度基本沿袭秦汉,当事人对判决不服,都可以提起上诉,凡有重大冤情的上诉可以不受审级限制,各级官府必须受理上诉并重新审讯,可以一直上诉到延尉乃至告御状

[1]35-81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了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位一体的专门的司法机关,简称“三司”,地方主要分为州、县两级。隋文帝继位后,鉴于司法官往往编织事实、陷人于罪的现象,便诏令全国:“有枉屈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或州,至省仍不理,乃诣阙申诉。”即真正严格的上诉重审制始于此。值得注意的是,隋朝案件在第一审审结后,当事人不服判决,首先有向原审机关申辩重审的程序,只有当原审机关不受理或仍然坚持原判时,才能逐级上诉

[2]187

。唐朝规

定民事纠纷实行自诉原则,自诉必须自下而上进行,由县到州,再由州到中央;禁止越级告诉,同时惩治接受诉讼的主管官员。有关上诉,《唐六卷》卷六《刑部尚书》规定:“凡有冤滞不申欲诉理者,先由本司本贯,或路远而踬碍者,附近官司断决之。即不伏,当请给不理状,至尚书省左右丞为申详之。又不伏,复给不理状,经三司陈述。又不伏者,上表。受表者又不达,听挝登闻鼓。”即当事人对一审机关的断决不服,可以向一审机关请求上诉,一审机关出具准向上级司法机关上诉、申诉的证明文件“不理状”;二审机关应依据不服之状,详加审查;当事人对一、二审不服,可以至尚书左、右丞;再不服,可以经三司陈述。

一般申诉或上诉可以逐级进行,直至皇帝,即邀车架和挝登闻鼓①[3]254。从上述的法律规定来看,唐朝的上诉制度颇为严格。

(四)宋代

宋代的社会变革和生产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导致了民事关系的复杂和民事纠纷的大量增加。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民事诉讼程序。民事案件的审判机构在中央一级为户部、御史台和登闻鼓院;地方分为县、州(府、军、监)、监司②。县是宋代的基层地方行政机构,也是受理案件的一审司法机构。上诉是从州(府、军、监)及地方政府开始的;当事人不服州级政府判决,即可以到监司上诉;然后是中央的尚书户部③、御史台、尚书省;经过以上的上诉程序仍不服判决者,还可以通过登闻鼓院告御状,这表明民事案件的最终审判权归属于皇帝,民事上诉必须逐级进行。为了防止上诉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枉法用情的弊端,宋朝的审级制度规定,民事上诉案件决不能交给原审司法机构审理,上诉到州的案件,由知州指派属官审理,

“诣州诉县理断事不当者,州委官定夺”④;上诉到监司的案件,是

将案件交原审州级司法机构的邻州审理,“若诣监司诉本州者,送邻州委官”。如果违反这一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上级越诉,违法官吏要“重行黜责”,“诸受诉讼应取会与夺而辙送所讼官司者,听越诉,受诉之司取见诣实,具事因及官吏职位姓名,虚妄者具诉人,申尚书省”。户部受理民事案件后,一般也是委托与原审机构不相关的地方监司或州郡审理[4]94。

(五)元朝

元朝确立后,成吉思汗提出“日出至没,尽收诸国,各依本俗”作为治国的策略,这等于承认各民族的不同法律习惯,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属人法,因此元代的民事审判权出现了分散和复杂化。元代仍然沿袭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事务的体制,地方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相一致,分为路、府、州、县四级。中央司法机关除刑部、户部、礼部和御史台外,还设立了管理蒙古族贵族事务、具有独立管辖权的宗正府;

9

11韩红俊:和谐理念下的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

①②③④

根据这一规定,知州或者委派州的民事审理机构审理,或者将案件送非原审县衙的另一属县的县令审理,令其审理之后拟出判决意见再申报知府。

户部在元丰改制之前,只是一个闲置机构,元丰改制后,户部的机构和事权扩充,设户部左、右曹,左曹负有审理户婚、田债等民事上诉案件的职责。

监司,指宋朝分天下为路,各路先后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机构,都具有受理民事上诉案件的职能。上表、邀车架和挝登闻鼓都是冤屈者直接向皇帝申诉的形式,这在唐代称为直诉,体现皇帝对民冤的尊重和对官僚司法的

监督。

专门设立了宗教审判机关宣政院,确认了僧侣在司法审判上享有特权;蒙古军人之间的民事诉讼由粤鲁①审理。一审机构主要是县级,“小民所争诉,不过婚姻、债负、良贱、田土、房舍、牛畜、斗殴而已,若所犯无重罪,司衔皆当取决,不合申州,申府,申总

府,申提刑司。”[5]91在审级上,《元史?刑法志?诉讼》

规定:“诸陈诉有理,路府州县不行,诉之省部台院,省部台院不行,经乘舆诉之”,由此可见,对民事案件可以从地方州县依次向上级司法机关陈诉,直至皇帝。

(六)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皇帝加强对审判机构的控制,是其审判制度的主要特色之一。明代的民事审判机构,根据民事诉讼的上诉程序,依次为县、府(州)、省、刑部、皇帝;除此以外,还有监察系统的民事上诉机关包括都察院和临时设置的巡抚、巡安御史等。按照级别管辖的规定,民事案件的管辖权只属于县、府、军卫②等基层机关,省级三司和中央司法机关只能受理民事上诉。但是必须按照级别逐级上诉,不得越诉,“凡有告争户婚、田土、钱粮、斗诉等事,须于本官衙门,自下而上,陈告归理”,由于监察机构是通过受理民事诉讼来监督基层机构的活动的,因此,监察机构的受诉权限广泛,即使没有经过府县审理的“越诉”案件,也可受理。清代地方司法机关以州县为第一审级;府和直隶州、厅为第二审级,裁判民事上诉案件;省按察使司和布政使司为第三审级;总督、巡抚为第四审级,是地方的最高审级。刑部为中央的最高审判机关;皇帝为全国最高的审判官。对于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逐级上诉,不受审级的限制,如《清史稿?刑法志》规定:“直省以州县正印管为初审,不服,控府、控道、控司、控院,越诉者笞。”但是除非有特殊的理由,否则严禁越级上控[6]159,219。

二、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的特点

(一)皇帝是最高审级的审判者

在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代称,不但法自君出,握有最高立法权,皇帝发布的“令”、“谕”、“诏”等凌驾于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可以

修改和废除现行的法律;同时也掌有最高司法权,是全国最高级别的审判官,狱由君断。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皇帝亲自审理案件。商朝时,商王直接统辖全国的重要案件,最后的刑罚决定权只属于商王。在秦朝时,秦始皇经常直接审断重大案件。在两汉,历代皇帝亲自断狱、复核和录囚之举也时有所见,如《晋书?刑罚志》记载,光武帝“留心庶狱,常临朝听讼,躬决疑事”。宋朝是专制集权高度发达的时期,《宋史?刑法志》中记载,宋真宗身染沉疴还要亲自审案,可见是不会轻易放弃审判权的。其二,在存在审级制度的朝代,皇帝是最高的审级,享有终审权。其三,在正常的审判程序外,还存在着皇帝行使审判权的其他途径。登闻鼓制度从西周时就已经确立了。在审判制度相对完备的隋唐时期,直诉表现为多种形式③。明朝通过监察系统加强对民事案件审理的监督。

(二)无限审级

在中国古代,民事案件的审理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受限制的,存在多少级别的审判机构,就存在多少审级。加之审判的不独立,行政和司法的合一,行政兼理司法,因此审级和行政机构级别的设置是等同的。行政机关等级阶段的最高层是皇帝,因此享有终审权的必然是皇帝。在行政等级中,最低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民事案件的一审机构是县,由于案件的当事人属于管辖的范围,此处的稳定关系到县令的仕途,并且和案件的发生具有最密切的联系,容易查清案件的事实。稍高一级的官府,不论是府还是州,承担着护理灌溉与交通的水路、从事江海防务等,处理事务的管辖范围都比县要大,因此相应的是从县官那里报送案件的上诉法庭。由于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朝代,或者在同一朝代不同皇帝主政时期,甚至在同一皇帝当朝时行政的设置在不停地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存在过行政机构四级、五级或者六级的设置,民事案件也就对应存在着多个不同的审级。

(三)逐级上诉,不准越诉

中国古代民事案件的审级虽然没有限制,但是对上诉确有严格的规定,包括上诉的时间、上诉的方式、案件审结的期限等,同时规定民事案件必须逐级

21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①②③

唐朝的直诉有四种形式:登闻鼓、申冤癸、邀车架和上表。

军卫,指明代军事系统的基层民事审判机构。粤鲁,原是元代军户的管理官,然而元代的民事纠纷往往根据职业或民族由其上司审理,所以粤鲁有审理其管辖下的民事

诉讼的权力。

上诉,不准越诉。宋代为了防止越级上诉,法律明确规定实行逐级上诉的“断由”制度,即必须有原审机关审结案件的“结绝告示”,才能依此作为逐级上诉的依据。元朝规定,地方上诉案件“未经省部台院,辄经乘御诉者,罪之”,可见元朝坚持逐级上诉制,从地方州县依次向上级司法机关陈述,直至皇帝,如果违反法律规定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在明朝,为了防止越诉,规定了类似于现在级别管辖的分工和权限标准。这种制度在清代表现的非常典型,《大清律例?越诉》规定:“凡军民词诉,皆须自下而上陈告,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即实,亦笞五十。本管官司部受理,或受理而亏枉者,方赴上司陈告”,可见,当事人越诉,即使所受的冤屈是属实的,也要受到惩罚;《大清律例会缉?刑律?诉讼》规定“凡在外州县,有事款干碍本官,不便控告,或有冤抑审断不公,须与状内将控过衙门审过情节,开载明白,上司官方许受理。若未告州县,及已告州县不侯审断越诉者治罪”,表明越诉司法机关是不能受理的,司法官受理则属违法有罪,“照例议处”;为了维护逐级上诉的严格规定,上诉必须有原审机关的判决结论,当事人必须呈送“出结”,否则便将控告之人“解回本省,令督抚秉公审拟题报”

[2]191

但是不准越级并不是绝对的,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下,当事人仍然可以越级上诉。如宋朝规定民事案件起诉到县衙后,已过审判期限而县衙仍未结案,当事人可以到上级司法机构提起上诉,宋孝宗规定民事诉讼“在州县半年以上不为结绝者,悉许监司受理”。明朝的监察系统作为皇帝设立的监察机构,凡是当事人控告原审机关审理不公或者舞弊违法的,可以随时受理追问。

三、宇宙和谐观是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

度设立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民事审级制度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较,仍然是值得称赞的。古罗马直到非常诉讼时期才允许上诉。19世纪末,英美等国在民事诉讼中,仅仅因为结论的模棱两可或不确定而被拖延的,上诉才被允许。那么中国古代的皇帝究何原因,为何因素而设立了民事审级制度呢?

(一)宇宙和谐观

中国哲学始于这样一种观念:天地受同一原则的支配,这原则就是道,即自然秩序的创造原理。人类社会任何背离这一秩序的行动,都会破坏天地间的和谐,并会酿成天灾人祸。因此,这一秩序应该得到维护,故天择有德之人,赋予其天命,以统治万民。由这一理论延伸,皇帝被赋予上天之命,统治天下,条件是他能使和谐不被破坏。假如皇帝做不到这一点,他就必须为自己破坏和谐而对上天负责,天命也就转而委于他人[7]34。对自然和谐的任何一种破坏,是政府倒台的先兆,因此,政府必须尽力维护和谐。

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人和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宇宙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种非正义的行为不仅仅在某一处撕破了这种网络,而且使该网络的整体机构处于紧张状态。为了恢复平衡,对非正义的行为必须予以完全的、恰如其分的纠正。纠纷的发生和犯罪是对秩序的破坏,因此当纠纷和犯罪发生时,若对纠纷不加以适当的解决,不对犯罪施加适当的处罚,那么结果就比不处罚还要糟糕。因为这样一来,它不仅不能恢复原有的自然和谐,而且将会对自然和谐造成更严重的破坏①。对犯罪的处罚,不是表明对犯罪的报复,而是给上天以慰藉。布迪教授通过对“抵命”一词的分析表明:在中国,实行以命偿命以恢复宇宙和谐的制度,已经有漫长的历史[8]312-316。因此,中国古代案件的审结不是在事实认定基础上做出裁判,也不是通过单方面的宣判而生效,而是要求并且迫使当事人做出接受的承诺,即在当事人提交了称作“遵依结状”的誓约书,表示对裁判的认可后,一个案件才算大致解决了。

案件大致审结后,上诉和再审的大门仍是无限敞开的。因为不理冤案,会遭到灾异谴告。正如一位晚清官员写道:“近年灾祸频仍②,天道不和,皆由

众多无处申冤之诉之冤案所起。”[9]472-473

基于此,

统治者认识到了审级和复审的重要性,上诉被允许无限制地提到官府的等级构造内任何级别上,直至皇帝。设立审级制度和复审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寻求纠纷的正确解决和罚当其罪。

1

21韩红俊:和谐理念下的中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

①②

指1870年代末和1880年初的旱灾和饥荒。

中国古代实行的秋冬行刑的观念也体现了宇宙和谐的观念,因为春天和夏天是万物复苏和生长的季节,秋天和冬天才代

表着萧条和死亡。案件的受理和审理的时间也是宇宙和谐观念的一部分。

(二)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设立审级制度,允许当事人无限上诉,对于作为宇宙和谐最高捍卫者的皇帝而言,不仅因为其有助于维持这种和谐,而且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方式。

中国古代地域非常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组织有着悬殊的差别,如何来进行统治呢?从秦汉以来一直延续着这样的惯例:一个稳定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应该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这些基础是:统一的行政程序的建立,政府机构组织的一体化,社会组织的统一化,以及大一统的整个帝国一致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习惯,并且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强有力的法治作为保障[10]190。书面形式的法律不等同于实际生活中贯彻执行的法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呢?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不存在独立的司法,皆为行政兼理司法,法律这个有机体正是通过完备的行政制度得以施行的。每个官员不论是中央行政机关还是地方政府机构的首脑,都拥有司法职权,都负有职责来处理案件。每逢政府富有效率,法律机制就运转有效,反之,法律机制就不起矫正的作用,它本身也就腐化了。法律制度是为行政目标效劳的[7]86。

中国古代的行政官员是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出来的,每个官员的情况都会通过他们的上司向吏部呈报,随后按照各自的状况而升迁或贬黜。对作为一审机构的州县审理的民事案件不服,可以逐级上诉,一直到皇帝,这成为社会运行信息异常丰富的来源,成为上级机关了解下级官员政绩的途径,成为决定官员仕途的标准之一。同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建立在官员对皇帝效忠基础上的,而官员个人承担责任的机制则是通过这种效忠的主要技术性手段,这在民间诉讼不加限制的上诉中得到了体现。如清朝,对民事案件实行州县自理,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上诉,一审判决否决后,州县官员要承担责任,通过这种途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可见,中国古代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事审级制度,而这种审级制度的设立是与当时的政治、司法和社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因此,在设立审级制度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政治体制、司法独立的状况以及社会的整体环境。

参考文献

[1] 程维荣.中国审判制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 李交发.中国诉讼法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3] 张中秋.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述评[M].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2.

[4] 屈超立.宋代民事案件的上诉程序考述[J].现代法学,

2003(2).

[5] 胡兴东.元代民事审判制度研究[J].民族研究,2003

(1).

[6] 张晋藩.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史[M].成都:巴蜀书社,

1999.

[7] [英]S.斯普林克尔著.清代法制导论———从社会学角

度加以分析[M].张守东,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0.

[8] [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M].朱勇,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 欧中坦.千方百计上京城:清朝的京控[M]//高道蕴,

高鸿钧,贺卫方.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北京: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0]张中秋.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Chinese Ancient Civil Judicial Instance on H armony Justice

HA N Hong2J un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and Law,Xi’an710063,China)

Abstract: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belongs to the executive,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criminal than civil, civil case is trailed by primary justice in ancient China.We established progressively and unlimited civil judicial instance that it is guided by the universal harmonious reason and based on the centralized need and the emperor as the supreme trial,which has reference signification on perfecting judicial instance.

K eyw ords:Chinese legalhistory;civil judicial instance;harmonious justice;appeal

(责任编辑:任红梅) 221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浅谈我国刑事诉讼的审级制度

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审级制度的相关改革建议 摘要:审级制度是审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科学合理的审级制度不仅能够给当事人提供一个权利救济的平台,通过程序正义来维护当事人的权利,还能够彻底地实现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本文认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现行的两审终审制度已不适应现实审判的要求, 存在种种弊端,应予以改革, 改现行的两审终审制为三审终审制。 关键词:两审终审、死刑复核、权利救济、刑事诉讼、审级 一、刑事诉讼中审级制度概述 我国人民法院分为四级即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因此我国的两审终审制也称为四级两审终审制。公正与效率是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在刑事诉讼中,公正既包括实体公正又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刑事讼诉的过程就是通过程序公正去实现实体公正。审级制度的产生与设定是与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紧密相连的,即通过审级制度是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以至于切实实现其实体权利,通过程序正义促进实体正义。

在现代各国的司法制度中, 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和裁定一般不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审裁判。如果控辩双方或其他当事人申请上级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上级法院的审判程序就属于上诉审程序。这种上诉审程序之所以被称为“普通救济程序”, 是因为它相对于法院的初审程序而言, 意味着使控辩双方获得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庭审的机会, 其权利可以得到一定的救济; 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 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一般须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才告终结, 第二审法院所作的判决和裁定为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和裁定, 当事人不得再对其提出上诉, 检察机关也不得再对其提出抗诉。事实上,作为中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审终审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士的质疑, 第二审程序和死刑复核程序在实践中的名存实亡,也促使人们思考这些程序的性质和存在的价值等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实行三审终审制比较典型的国家。在实行三审终审制国家, 当事人享有两次上诉的机会, 因而上诉审分为第二审和第三审。前者是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的判决而提出上诉后, 由一级法院进行审判;后者则是当事人不服第二审法院的判决再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并由该法院进行的审理。例如在美国联邦司法系统,受理案件的法院自下而上分为联邦地方法院、联邦上诉法院、联邦最高法院, 联邦地方法院是审理案件的初审法院, 联邦上诉法院是二审法院,联邦最高法院是三审法院。原则上英国和美国的上诉制度设计为一种法律审查程序, 为被告人提供法律上的救济, 包括实体法律问题和程序法律问题, 但不救济事实问题, 即二审和三

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指与形而上意义上的“天”相应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总和,包括了普天之下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世界生发存灭及其联结互动的具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而人在天地之间,其行为要合于天道,才能尽天命之性,化育万物。二,指中国与四方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和人民。“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礼记·月令》)因此,人们都应遵从上天的旨意与命令。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如何来构建“天下”秩序?在儒家看来,拥有崇高德性的“圣王”上承“天命”,作为“天子”来执政天下。就是说,“天命”只落实在“天子”的位置上,而不是具体人上,“天子”保持有“天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敬德”。孔子指出,治理天下国家者,首先要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来百工、怀柔四夷、安抚诸侯(《礼记·中庸》)。如能依此九项而为,则天下归服。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也就

是说,“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条)。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不但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并容许有差异;而小人却是强求一致而造成相互之间不和谐。“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东汉何休语,载于《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宋代苏轼语,载于《苏轼文集》卷二;明朝邱浚语,载于《大学衍义补》卷一四五)。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显然,这也显示出“和而不同”的原则理念。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明朝费信《星槎胜览·序》),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民事三审终审制度的构想研究毕业论文

民事三审终审制度的构想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一、民事三审制度的概况 (4) (一)民事三审制度的概念 (4) (二)民事审级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4) 1、民事制度的历史沿革………………………………………………4-6 2、民事审级制度的现状………………………………………………6-8 二、国外审级制度的考察及理论原理 (8) (一)国外审级制度的考察...................................................8-9(二)国外审级制度的理论原理..........................................9-10三、我国构建民事三审制度的必要性 (10) (一)两审终审制度的不足及再审制度的弊端........................10-12(二)我国构建民事三审制度的理论基础..............................12-15(三)我国民事诉讼法实行三审制度的意义...........................15-16四、我国民事三审制度的构建 (16) (一)我国民事三审制度的构建原理....................................16-17(二)民事三审制度的审理围及方式 (17) 1、民事三审制度应该是“法律审” (17) 2、允许越级上诉 (18) 3实行特别上诉、最高法院提审制度……………………………18-19 4、第三审程序中不得提起反诉、附带上诉………………………19-20 5、审级多元化 (20) (三)提起第三审的条件……………………………………………20-21五、结束语……………………………………………………………21-22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地域联系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 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 A.提高官员素质 B.牵制内阁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办事程序 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 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8.《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表明() A.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 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最终确立 9.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0.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有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

浅议我国刑法审级制度的缺陷和改革

浅议我国刑法审级制度的缺陷和改革 发表时间:2012-03-30T16:17:35.37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上)供稿作者:李慧娜 [导读] 诉讼效率和诉讼公正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审级制度更多的体现了现代诉讼对公正的追求。 李慧娜 兰州大学法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中图分类号:D924.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随着时代和社会发的展,各种复杂法律关系的出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政治上民主和法治的进程也在加快,客观上要求刑事审级制度也要与时俱进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基于审级制度的基本原理、西方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对我国现行刑事制度加以改革,以满足人们对司法公正的追求,更好的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 关键词:审级制度;两审终审;三审终审 审级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审判机关在组织体系上设置的等级,当事人可以上诉几次或者检察机关可以抗诉几次,一个案件经过多少级法院审判后,判决,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诉讼法律制度。 一、审级制度的价值 审级制度体现着一个国家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诉讼程序走向法治与人权的标志,是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体现。审级制度可以概括为以下价值: (一)纠正错判。作为裁判者的法院法官由于自身条件或者外部的干扰,可能在司法过程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到案件的公正裁决,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某些案件由于下级法院水平能力的有限,发生了错判,上级法院就可以通过对案件的又一次审理,来查明案件事实,纠正下级法院的错误判决。 (二)体现对诉讼公正的追求。诉讼效率和诉讼公正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审级制度更多的体现了现代诉讼对公正的追求。诉讼的主要目的就是程序公正和保障人权,审级制度将程序公正制度化,法律化,是程序公正的有力保障,为诉讼公正和保障人权的发展护航 (三)保证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权力制约及其相互独立。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权力必须用权力来制约。上级法院通过对案件的审理来监督和制约下级法院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正确性,防止下级法院滥用司法权,枉法裁判,并通过对案件的上诉审来间接监督下级法院的司法工作。更好的限制国家公权力以保障公民的权利与利益! 二、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现状 科学的审级制度可以使诉讼案件经过不同级别的审理更有利于查明案件真实,纠正下级法院裁判种可能发生的错误,保证正确的适用法律,可以满足当事人的合理要求以化解当事人的不满情绪,提高司法的公信度!我国的法院一共分为四级: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一个刑事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活动即告终结的审级制度。二审终审制的优点主要是: 1.符合我国的现状:两审终审制有利于广大群众方便诉讼,有利于及时,正确的处理案件。由于我国地区辽阔,许多地区交通很不方便,如果审级过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财力,这不符合审级制度设立的价值取向,审级过多,诉讼时间就会拖延,既不利于及时有力的惩罚犯罪又不利于有效地保障人权 2.我国的相关制度保证了二审终审的审判质量。我国二审程序实行全面审查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纠正一审程序中的错误。除了二审全面审查原则,还有其他一系列诉讼制度加以保证如,审判监督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检察机关对司法的监督等,二审终审既能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利,又简化了诉讼程序,减少了重复审理。客观的说:两审终审制度对于法院快速进行审判活动,及时有效地形成终审判决是较为有利的,但是,提高诉讼时效只是我国刑事诉讼所追求的其中一项价值目标,我们不仅要看办案的效率更注重的是办案的正确率,更在与它是否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和诉讼参与权,是否保障了程序的公正性。所以在我国两审终审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实际上无区别:不利于纠正一审程序中的错误。终审法院即是一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一审法院和终审法院之间有频繁的联系,下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基本会秉承上级法院的意见来处理一审案件,这样案件上诉到上级人民法院的时候,上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也会对案件有了先入为主的评判意见,实际上造成了一审程序与二审程序合二为一,这样二审程序的纠错功能就不能发挥作用,有违程序公正的基本理念。 (二)级别低的终审法院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人民法院审判后,诉讼程序即告终结,当事人不得在提出上诉,大量的案件的审理在中级法院即告终结,难以摆脱地方主义的干扰,同时审级较低法院,对案件质量也难以保证,为弥补两审终审制度在审级方面的缺馅,审判监督程序被频繁启动,严重损害了裁判的权威。 (三)不利于维护法制的权威。很多中级人民法院担负起了终审法院的角色,由于各个地区法官的素质﹑办案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能会造成相同情况不同处理的现象发生,违反了相同情况同等对待的法律原则。由于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级中所处的地位,它们不可能担当维护法制统一的工作,而可以担负起该责任的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常不能充当终审法院的角色,法制不统一则法制权威性就会受到损害。 现行的审级制度更多地强调实体优先 ,对程序正义相当漠视。对此 ,我们可以从二审程序不开庭成为一般原则,开庭审理成为例外的反常现象中感知 ;可以从法院主动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中得到启示。笔者认为,正是价值目标的偏失乃至缺位导致了我国的刑事审级制度无论从制度设计,还是从现实运作中都出现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由此 ,我们必须从理念上,进而在制度设计以及司法实践的具体做法上全面反思我国现行的审级制度。 三、我国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改革 我们在改革两审终审制,应当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于我国刑事诉讼实践需要,同时借鉴外国经验,使改革后的审级制度既反映刑事诉讼的共同规律,又符合我国国家的实际情况,第二有利于体现和实现刑事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维护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第三注意平衡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的双重目的,公正优先,兼顾效率,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认为我国的刑事审级制度实行两审终审与三审终审制度相结合的二元审级制度,即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强制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死缓的审查也不准下放,只能由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当代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3政治班 学号:8 姓名:王佳楠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谈起中国古代历史,政权变换,朝代更迭,从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到封建制社会的结束,人们对政治的利用日趋成熟,利用其终结,利用其开始,从具有政治头脑的个人或群体中诞生并付诸于实践的,我认为就是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则是王朝的灵魂,经济制度则是骨架,仅管传统的政治制度大都以集权,专政为核心,以服务于君主的家天下为首要任务,但用理性且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政治制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基于马列主义思想结合中国特色,并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经验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精华所铸就而成的,其虽渺小但不容忽视,下面我将从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来一一列举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进行论述。 宗法制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使社会各层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以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使得王在拥有极大政治权利的同时多了血缘关系的保障。由于人是社会化

较高的群居动物以农业社会为根基,以血缘关系形成纽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宗法制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族亲情的重要性,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的核心,既巩固了宗法制,有使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两千年来没有中断与宗法制中重视家族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代,宗法制同样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二字十分重要,“不和谐”的问题与事件屡见不鲜,且难以解决,这正需要大力宣传宗法制中有家才有国,家和万事兴的内容,和谐社会要从家做起,而宗法制也将广大中华儿女的心连接到一起,共同歌颂着龙的传人,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是从国家角度论述,而从个人角度来看,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关,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后来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推崇父慈子孝。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养育,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个人良好品德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反作用。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自秦国统一六国以来,中央集权制由萌芽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先进,具有长久存在价值的政治制度,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认为不能单一论证其在现今中国所起到的价值,因此我将中国划分为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论述。

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与 二审具体问题研究

第41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1,No.42014年7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uly,2014 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与 二审具体问题研究 何一贞一斌 (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410044) 一一摘要:民事审级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审级制度构造体现着不同的司法价值选择,也折射出公正司法程序保障的不同理念三我国民事审判实行二审终审制,该制度是我国司法价值追求和现实选择的统一, 对于促进司法公正与提高司法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三 关键词: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二审终审;公平效率;审级关系 中图分类号:DF72一文献标志码:A一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4?0027?08 收稿日期:2014?04?25 作者简介:何贞斌(1970 ),男,重庆忠县人,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市南岸区公安消防支队工作三 一一一一审级制度与我国二审终审制的价值选择与挑战 绝大多数国家的法院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二从上而下的二以不同级别审判组织为载体的审判系统,而审级制度是在法院系统内部建立的二不同级别法院通过各自职能分工,以达到对司法案件进行审理并最终作出终局裁判的司法制度三具体而言,指一个案件经过几级法院的审理便告终结,它包含各审的审级效力二功能以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三 就审级制度而言,大多数国家实行二审或三审终审制三虽然三审终审构建了较高的终审审级,但如果对其实践作进一步了解则不难发现,事实上第二审程序构成了绝大多数民事案件的终审程序三英美法系国家由陪审团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故上诉审是典型的法律审,即只有当事人认为一审适用法律错误才能提起上诉三如在美国,多数州都设有中级法院和最高法院,当事人享有向中级法院上诉的权利,而若要最高法院审理案件,则需要被允许三最高法院一般只选择具有形成先例或修改既有先例之 重大意义的少量案件进行第三审三在英国,第二次上诉唯有提出重要的法律原则或惯例问题,或存在上诉审法院对上诉进行第三审的其他强制性理由,第二次上诉才可能被许可三作为典型大陆法系国家的德国和日本,民事诉讼同样实行三审终审制,但二审采取 续审 模式,可以对新的事实进行审理,第三审为法律审,只有在第二审适用法律错误或审判程序违法的情况下才可以启动,具体是否准许则由第三审法院进行裁量三可见,在实行三审终审制的国家,当事人通常只能提起一次上诉,第二审事实上构成多数案件的终审程序三 我国实行的是二审终审的审级制度三我国法院共有四级,即最高法院二高级法院二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三关于审级制度,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三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二裁定,是终审的判决二裁定三此规定即为二审终审三之所以选择二审终审的审级制 7 2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摘要】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关键词】和谐思想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 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思想历史上,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倡导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就更应尊重自然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尊重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和片面地利用自然。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礼记·中庸》指出:“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改革的探讨终审稿)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改革 的探讨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改革的探讨 作者:张佳 绪论 审级制度是指规定的机关在组织体系上的层级划分以及诉讼案件需经几级法院审理才告终结的制度。它是一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人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以一次复审为原则,以审判监督为保障的原有审级制度的理想状态被打破,当那些不满二审判决的当事人寻求正常上诉的渠道被两审终审制堵塞时,大量复审案件纷纷涌向再审程序,于是再审程序这一非常救济渠道不断地扩张,最终使所谓的两审终审制的审级制度“名存实亡”。面对严峻的“司法危机”,改革我国现行的审级制度已势在必行,其必要性已为众多的学者与实务界人士所认同。本文试图通过中外审级制度之比较研究,在检讨我国现行审级制度之基础上,提出我国审级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 (一)民事诉讼的目的 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监督法官的审判活动是审级制度的两项基本程序功能,而其功能的发挥则是实现民事诉讼的目的,或者说是可以用来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它不同于民事诉讼制度的“功能”、“价值追求”等之类的东西。这种目的是民事诉讼制度最直接的追求,

同时也是民事诉讼制度所有功能和价值追求的实现载体和实现方式。目前学术界主流性的观点为“程序保障论”,它在肯定程序法的工具价值的同时,更突出了其独立价值:实现程序的重要保障。按照程序保障论的观点,民事诉讼的正当性来自于其程序的正当性,而不是其结果的正当,民事诉讼并不是为达到正确判断的手段,其过程本身就是民事诉讼的目的,因此,民事诉讼程序的目的在于“为实现当事人自律性的纷争解决提供程序保障”。程序保障的上述含义使其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因此,只要坚持程序,即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实现实体真实,现代民事诉讼的一切功能都只有在程序的运作中才能得以发挥,其一切价值追求诸如程序公正,诉讼效益,裁判结果正当,也只有在程序的不断完善中才能得以实现。 (二)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益的基本理念 审级制度的产生和设定是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公正与效率的两大价值目标相连的。司法公正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审级制度的保障。民事诉讼是解决当事人之间私权纠纷的一种基本方式,不论国家设立该诉讼制度的目的,还是当事人寻求法院介入他们之间的私权纠纷,所要达到的不仅仅是纠纷不再存在的状态,而且是纠纷的公正解决。可以说,公正——这一民事诉讼的理念,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民事诉讼理念是民事诉讼制度所追求和欲达到的理想和信念,在民事诉讼中这一理念即为公正。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 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 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环境问题不但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而且是人在实践活动 中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的理想境界,古人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这一理念。根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气,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鱼、砍伐、烧荒等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幼小植物,禁止猎取年幼野兽,禁止毒杀野生动物。中国历朝历代,或多或少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中国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拥有一个更加绿色安全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 二、“天人合一”指导实践的生态意义 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所形成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温室效应、臭氧破坏、水体污染等一系列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论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构探讨与研究报告

论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构 何峰摘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民事审级制度而言,我国的两审终审制颇具中国特色。虽然两审终审制似乎有助于节约司法资源,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国外的三审终审制度,从中吸取精华,对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进行重构。 程序正义作为一种“看得见的正义”,在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其所应有的品质决定了每一次的审判都应当是向绝对公平和公正的进一步接近。而先进的审级制度是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能使得当事人的利益在诉讼过程中的到最充分的保障。具体来说,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法院组织体系的层次设置,一方面指一件案件经过几级法院审理方告终结。[1]我国法院组织体系分四级: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这是由我国地域辽阔、人口数量大的国情决定的。对于第二方面的问题,笔者发现存在不少缺陷,以下就这方面的问题作出阐述。 一、外国审级制度之现状

各国依其历史传统和现有国情设定了不同的审级制度,主要有两审终审制和三审终审制。然而,综观各国,实行两审终审制的恐怕只有我们国家,其他国家都是实行三审终审制,并且,即使实行的都是三审终审制,但各国的审级制度均有其自身的特色。以下笔者对此作简要的分析与比较。 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程序,反映了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问题的审理。而第二审法院的控诉审以第一审为基础,在控诉审可以提出一审中未提出过的新的诉讼材料,采取的是续审主义。日本民诉法第296条规定:“口头辩论仅在当事人请求变更第一审判决的限度内进行。当事人应陈述一审口头辩论的结果。”因此,控诉审是当事人以谋求变更第一审判决为限,对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同时进行审理。日本的第三审程序即上告审是法律审,提起上告审的理由具有法定性:只审查原判决是否违反宪法或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第312条第2项所列举的六种程序法事项。在日本的审级制度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民诉法第303条第1项关于对滥用诉权的制裁:控诉审法院在驳回控诉请求的情况下,认为控诉人提起控诉是以拖延诉讼的终了为目的时,可以命令控诉人交纳作为提起控诉的手续费应交纳金额的10倍以下现金。这一规定在程序上对当事人滥用控诉权设置了障碍,有效防止了诉讼拖延。[2] 德国实行四级三审制,依据德国民事诉讼法,最低一级的法院即地方法院只处理涉讼金额在1万马克以下的民事争议以及有关婚姻法、土地出租人和承租人关系的争议,若对该地方法院所作的判决不服,民事涉讼金额在1500马克以上,才可以控诉到稍高一级法院,即地区法院,该控诉审为法律审和事实审。对地区法院在控诉审所作的终局判决不服,又可上告到终审法院,即联邦法院或州的最高法院,终审法院只进行法律审。德国审级制度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级别管辖的标准较明确、具体、易于操作。[3]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飞跃上告制度,即对于州法院所为的第一审判决,越过控诉审直接提起上告。其条件是必须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同时,案件须具有原则性意义,才能直接进入第三审。 英国的审级制度中最具特点之一的是“上诉许可制度”。根据1999年4月26日实施的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2.3条规定,当事人如对郡法院或高等法院的裁决提出上诉的,须请求法院作出上诉许可。按照《诉讼指引》第4.2条之规定,所有向上诉法院提出的上诉,须由以下法院:上诉法院或作出裁判的法院的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