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的和谐理念及其意义

儒家的和谐理念及其意义

儒家的和谐理念及其意义
儒家的和谐理念及其意义

42

儒家的和谐理念及其意义

王佥崇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儒家以和谐为价值旨趣,建构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一贯理想。儒家不仅提出了一套有别于道家、

法家的和谐理念,并且提出了道德完善的和谐之方以及德治、仁政为主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儒家;和谐理念;孔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7-0024-04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和谐理论思想资源。早在先秦,诸子百家就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和谐思想,百家争鸣所争论的是和谐的具体方式和途径问题,其殊途同归的则是对和谐理念的共同追求和期盼。在诸子百家之中,儒家的和谐思想具有代表性,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可以借鉴的积极意义。

一、和谐的价值旨趣

对儒家学说的核心,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儒家以和谐为价值旨趣,建构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一贯理想。正因为如此,《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秉持道德理想主义,其和谐思想的理想境界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儒家不仅提出了和谐的价值追求,而且从不同角度论证和彰显了和谐理念。孔子主要在人生、道德和政治哲学领域,从言与德、言与行、言与礼和言与政的关系切入问题。由于始终从道德维度来审视和对待问题,其伦理和道德内涵自不待言,作为中心话题的言行一致、名实相符等归根结底都是出于道德的权衡。这流露出其和谐社会主要是依靠道德的力量来建构的。与此相关,孔子之所以主张无言、谨言和慎言及其对言的限制,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其一,言对德的破坏。孔子断言“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是针对言对德的破坏;在言与德的关系上讲究语言的朴实真诚,对花言巧语(侫)特别反感———认为花言巧语是道德的大敌,尤其与正直的品德相左。所以,《论语》中屡屡出现这样的话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之所以反对花言巧语、巧舌如簧,是为了杜绝心口不一、言不由衷的现象,以确保语言在交往中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此相联系,孔子告诉人们“言思忠”,要讲真话、实话,不说谎话、假话和没有根据的话,“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与人交谈要保证内容真实、态度诚恳。其二,言对人的本质的掩盖。孔子在自己学生那里发现了言行分离的现象,震惊之余,将“听其言而信其行”改为“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样做不仅以光说不行为耻,而且耻于做得少、说得多的言过其实。因此,为了避免说大话、

作者简介:王佥崇,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说空话,在言与行的关系上孔子要求人们说之前要想想是否能够做到,最好是做了之后再说。有鉴于

此,他一再强调:“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

问》)“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循着孔子的思路,实行太难了,由于怕自己说到做不到,有道德的君子总是显得少言寡语。在此基础上,孔子把语言谨慎与人的思想品质联系起来,呼吁对言语持谨慎态度:“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

张》)更有甚者,孔子把慎言与仁联系起来、视寡言为仁的表现:“仁者,其言也。”(《论语?颜渊》)“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

言也訒,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论语?颜渊》

)其三,言对礼的破坏。孔子探讨了言与礼的关系,在“非礼勿言”中强调言要符合礼的要求和规定,使言成为“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之一。总之,在孔子看来,言与不言或如何言、言什么对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修养都会造成不同影响。可见,孔子对语言的态度与道德、伦理相关,言与德、言与行和言与礼的关系与表白“予欲无言”一样都关系道德修养。换言之,孔子让人少说、慎言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考虑的,没有从认识论的层面否认语言功能的意思。恰好相反,正因为考虑到语言的交往功能,鉴于交往的和谐追求,故而让人寡言、少言而不可妄言。

为了臻于理想的和谐社会,孟子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和谐之方,并为此提倡王道而反对霸道。在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治国平天下这一层面上,孟子与其他儒家学者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孟子对实现平天下理想的手段进行了认定,明确把平天下区分为霸道与王道两种方式,并对二者给予不同的评价。对此,他指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也。”(《孟子?公孙丑上》)按照孟子的解释,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

是崇尚暴力、以力服人的霸道,一个是崇尚道义、以理服人的王道。霸道与王道是平天下的两种道路和方法,更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和效果。孟子在此虽然摆出了两种道路,却对此褒贬不一,其言外之意是:以力称霸者尽管可以强国却也容易亡国,尚利与尚力一样为有道者所不齿;只有以德服人的王道才是人间正道,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孟子之所以对王道津津乐道,因为王道不仅凝聚了他的道德情结,而且是和谐社会的理想蓝图。

二、道德完善的和谐之方

儒家所讲的和谐以及天人合一不仅包括天与人的关系,而且包括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与此相联系,儒家的和谐重心在人类社会,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

就天人和谐而言,礼的制定是以天地为本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原则,故而成为天人和谐的标准和具体操作。有鉴于此,对于礼的来源和制礼原则,荀子提出了“礼有三本”说;三本之中,作为生之本的天地排在首位,成为制礼的首要依据。对此,他解释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

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

)据此说法,天地是生养人类的本原,人的自然属性和行为方式与上天是合一的。这决定了人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法则。礼是人事的标准,也最能体现天人和谐。礼仪的制定固然符合人情世道,更应因顺天地自然的运行变化。例如,至亲之丧以周年断,是因为“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遍矣,其在宇

中者莫不更始矣,故先王案以此象之也。”(《荀子?礼论》

)天地运行,春去秋来,一年为一个周期。所以,先王制礼至亲之丧以周年断是模拟天地自然的变化象征逝者已去、生者新的开始。由此可见,制礼作乐的主要方法和过程时刻体现着天人合一。不仅如此,与制礼的原则、初衷相呼应,礼的作用在于保持天人和谐。人类之生赖天地提供生活所需,人对天地自然仰慕、敬畏、事奉之,礼就是人事

52儒家的和谐理念及其意义

62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中国哲学

奉天的标准和方式,也极好地表达了人与天的和谐。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礼的依据是天人同理。天道有天上地下之分,人间有父子、君臣、夫妇和长幼之别。这就是所谓的“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循着这个逻辑,人间之礼仪制度、秩序规范与天地运行之自然法则顺序结构相同,因而同功同用。反过来,由于最好地体现了人与天的天然秩序,在礼的规范下,整个宇宙一片和谐:“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荀子?礼论》)

就人际和谐而言,荀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必须遵守社会规范。他对人的本质———义、群、辨的重视注定了以礼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的必然性。在规范人之行为、促进人际和谐上,义与礼缺一不可。同时,荀子对人性为恶的判断加剧了礼这一外在强制规范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按照他的说法,人生来就有各种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要外求,外求没有节制、限度就会引起纷争;这样下去,势必产生混乱,一发而不可收,进而破坏群体的和谐。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人必须遵守礼之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个问题,荀子的一贯说法是,人的欲望虽不可尽,却可以尽量满足;虽不可去,却可以引导和节制。这就是说,荀子对人之欲的态度和做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一是节制。进而言之,无论欲之满足还是节制都是由礼完成的:其一,满足人之欲是制定礼的初衷,礼具有“养人之欲”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他宣称:“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其二,礼的功能是等分,是节制人之欲最适当的方式和办法,可以使人“进则近尽,退则节求”。(《荀子?正名》)基于这种认识,荀子主张,对于人之欲,解决的办法是制定礼义制度,规定礼貌仪节,以此导欲节求。

出于以上原因,荀子特别注重礼在人际和谐中的作用。在他看来,礼的和谐功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也证明礼对于人际和谐尤为重要。对此,荀子解释说,既然人生不能不群,既然人必须与他人共同生活在社会、群体中,那么,人就要与他人、群体相互依赖,进行交往,分工协作。进而言之,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社会分工,都要用礼加以规范。反过来,只有以礼为标准进行交往和社会分工,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的有序、和谐。其实,不仅局限于荀子,出于和谐的价值诉求,儒家历来对礼十分重视。因此,孔子强调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礼,孟子强调礼与仁义智一样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践履礼是人与生俱来而不可推诿的神圣使命。进而言之,儒家之所以热衷于礼,无非是看中了其等贵贱、别亲疏的调节功能,企图通过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在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安于自己名分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和谐的制度保障

和谐关系的调整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需要道德的激励,而且需要法律的威慑。在这方面,儒家虽然热衷于道德,却不排斥法律的作用。孔子在坚持道德引导为主的同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有兼顾二者的思想倾向。孔子向往德治,把道德视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他之所以对道德如此器重,归根结底在于其对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和功能的如下界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承认刑罚能起到“齐之以格”(让人行动起来规规矩矩)的作用,同时揭露了其治标不治本的缺陷,结果是“勉而无耻”;道德标本兼治,故而为孔子所倾慕,道德手段所达到的结果正是孔子倾心的理想境界。这表明,孔子承认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是法律和道德,但对这两种治国方式的态度迥然不同:法律是无可奈何时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带有不可掩饰的消极、迫不得已和不情愿的情绪;道德才是积极的、主要的、长久的统治手段。如果说孔子对道德与刑罚的比较曾经使法律在国家的治理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这里的回答则完全取缔了法律的地盘。孔子凸显道德的思想倾向在其后学孟子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的自信中,道德

已经轻而易举、游刃有余了,法律非但不需要而且显得多余。可见,尽管德主刑辅,孔子的政治哲学毕竟容纳了两种统治手段,到了孟子那里,只剩下了道德手段(仁政、王道),法律不再在孟子的视野之内。荀子及时纠正了孟子的极端倾向,他所注重的礼兼有制度、道德和法律等多层功能和意蕴,是儒家礼法模式的典型。不仅如此,在政治领域,荀子坚持隆礼重法,故而在承认道德作用的同时给予法律以更大的空间。

四、和谐的现实选择

和谐社会需要合理解决各种关系,如个人与群体、暂时与长久、精神需要与物质利益等等。出于追求和谐的需要,先秦诸子都提出了处理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关系,致使义利观成为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在对待利的态度上,儒家坚持利与义的统一,用道德主义的方式来对待各种物质利益。

儒家对利的思考是从先秦开始的,孔孟对利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尤其引人注目。据《论语》记载,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

)这清楚地表明,孔子赞成天命论和仁义道德,却很少谈论利。诚然,孔子并不绝对地否定利,他处理利时总是将利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在将功利与道义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孔子往往侧重二者之间的对立冲突,似乎是说如果要利势必造成对道德的妨碍。正因为如此,他宣称:“放于利而行,则多怨。”更有甚者,基于对义与利的这种界定,出于道德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孔子不仅认定仁义与利的关系是紧张的冲突,而且在追求道义中摈弃功利。于是,他一再断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这些说法明显地向义倾斜。孟子更进一步指出,追求利对人的道德操守是一种破坏,给社会治安带来麻烦,会导致社会混乱。在此基础上,他从行为动机的角度断言或追求仁义或追求功利是判断善恶的标准,以至对义利做极端的对立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指出:“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

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按照孟子的逻辑,人们的行为或为善、或为利,其间势不两立、不可调和,孜孜求善的仁政、王道与利不共戴天,正是在排斥对利的追逐中完成仁义的。基于这种理解,为了让人在实际操作上自觉追求仁义之善而排斥功利追求,孟子将仁义礼智说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从而赋予仁义以优先性和正当性。

沿着孟子的思路,荀子将义利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断言人性中有趋利的倾向,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并就此断言人性为恶。在断言人性趋利为恶的基础上,荀子主张由礼对人性加以引导和节制,以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告诫,从行动上“化性而起伪”。

毋庸讳言,在处理义利关系时,儒家有重义轻利倾向,到宋明理学时发展为禁欲主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儒家念念不忘的道德追求是永恒的话题,儒家对道德完善的重视以及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对于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审视物质利益提供了一种选择。儒家具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建构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是一个现实课题。

责任编辑:张利明72儒家的和谐理念及其意义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儒家文化的概述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1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 (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和谐”意义的形成,还与“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命题。自先秦理性精神确立之后,“神人以和”逐步让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董仲舒把儒家的基本理论与战国以来风行的阴阳家的五行宇宙论结合起来,为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体系基石。 “和”是古典中国哲学在探究“天(自然)—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对此都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各有侧重地发展和丰富了“和”的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word精品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 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 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 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 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中华民族的文明,如果粗略地说,则可以儒家文化作代表,这指得是在中国文明体制的价值观念方面,也就是表现在中国政治哲学及家庭伦理观念上,以儒家价值观为基本立场,从而展开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人际伦理的规范,整体地是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 道家②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 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1)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3)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律,危害社会。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

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文系10级政教班韩东生10010106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二、“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

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摘要】儒家理论博大精深,在其所涉及的管理领域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目标,而“修身”作为儒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它进行的是一种由“内圣”到“外王”的自我修炼,突出了“修身”在自我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尽管现代社会正日渐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但我以为追求至善心性、反求诸己、慎独主敬的儒家修身之道,对于当代人面对安身立命问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修身之道自我管理 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由孟、荀进一步发展、丰富,形成了思想比较丰富的儒家理论学派。其中儒家管理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围绕着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及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主要对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修身之道进行了提炼、分析、整合,归纳整理出其中对现代人进行自我管理有益的部分。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被后世誉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德治主义”大成的《大学》之中,其所阐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为目标,并通过“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治人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儒家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展开的。儒家管理思想“治人”中的“人”既包括管理者以外的别人,又包括管理者自身。所以治人首先是修身,即自我管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句话表明了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修身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目标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终极目标。它视家为国之根本,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治安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大学》明确规定:“教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使众也”。 (三)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贵和”与“中庸”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贵和原则是人在实施“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爱原则涉及处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美德,为人处事讲究不偏不倚,“中庸”思维又称中和、中行、中道,也就是均衡,这种“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渗透到政治文化管理以及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进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那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全然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养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一辈子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一辈子,自然应从“修身”开始。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幸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依旧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汲取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汲取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动身点,落足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差不多精神,儒家学讲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讲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地。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进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的以后而奋斗。《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对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与规范”的深入讲解,能够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1、国家间相处的和谐理念:“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简而言之是指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同”两个概念,差不多上讲同一性的,但内涵却有非常大不同。“同”是指否认矛盾,不承认差异的同一性,而“和”则是承认有矛盾,有差异的同一性,因此“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而“和”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各不同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补互济;第三,整个局面因之而和谐。在与异民族相处时,儒家把这种“和”的观念置于具体的民族关系中,出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一点与西方的民族观念非常不相同。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仍然能够成为现代国际社会进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中国奉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鲜亮体现。因此讲,“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差不多条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2、国家内政外交的和平理想:行“仁政”、修“文德”。“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是儒家思想在内政外交上的理想期求。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民族和周边的夷、狄、戎、蛮等诸少数民族进入地缘政治时代。在处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修“文德”的对外政策。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动身。显然,受着如此“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和平思想深远阻碍的中国决可不能干涉不国内政,可不能主动发动侵略其它民族、国家的战争,更不用讲侵占其它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儒家思想之“以仁为本”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本”的理念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一直围绕着一个“仁”字,那就是怎样使人趋向“仁”。什么叫做仁?实际上是什么叫人的问题,因为“仁者人也”。把仁当做一种思想理念的最深准则其实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把仁作为实践中的引导理念并且让仁融入于各种道德中。孔子的仁说是将自尧舜以来继承下来的先王之道归属为仁之道。如果从《论语》为核心来分析仁的意义的话,就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克己,对外爱人。儒家文化觉得民是国家之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以民字作为首要。孟子指出“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孟子?告子下》)因此,儒家思想把用贤作为是企业管理盛衰成败的关键。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以仁为本”的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将儒家文化的“以仁为本”的思想应用在企业管理,将“以仁为本”作为企业迈向成功的管理准则。“以仁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以人本理念为前提的,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准则,它要求的是管理行为的人性化。这样的话,现代企业管理中怎样去应用“以仁为本”的思想,融入“以仁为本”的准则呢?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行的: 第一,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在企业管理中采取“仁治”以稳住民心。第二,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还需要设立起一套合理科学的激励制度,为职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孟子主张教化而治,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善教, 民爱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第三,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更加要积极开展对人才的挖掘、人才的运用、人才的培育。儒家文化认为,为政之本在于兴贤。企业应该发挥员工的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主动性、事业心、创造性与成就欲,使员工的内在潜力得以发挥。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光只能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者也应该通过多和员工进行思想沟通和需求的满足,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来让员工自觉的与管理者共同把工作做好,共同1 发展企业。 二、儒家思想之“以义统利”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义统利”的理念 因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正当的利益该取而不取,也是不义。孟子就说过:“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好其道,则舜受其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 不合道义的即使一筐饭也不能接受,合乎道义的即使像舜继承尧的天下也不过分。这话准确地表述了儒家“以义统利”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中的“以义统利”引领着管理者处理好盈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原料、资本和人力资源,使得企业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同时企业的盈 利必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污染环境,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在这里“义”和“利”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科学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面对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和泱泱古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感受着现当代社会文化融合带给我们的芬芳。源远的儒家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激扬爱国之志,陶冶精神情操。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辩,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命题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这种主流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宗法和唯心主义,弘扬其整体、和谐、统一的合理内容,树立严谨的人文科学态度,进而使先进的文化传统得到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束缚 纵观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无论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学术、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物宝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说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杂陈。到当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我认为这种负面上的影响主要有二个大的方面。 1、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的惯性,对当代社会影响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最为活跃。诸侯国日益强大,逐鹿中原,争霸称雄,征战不已。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重视,“重士”、“征士”、“养士”成为一种风气,思想相当活跃。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自然界进行了新的观察探讨,出现“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儒、墨、道、法、阴阳、名辩、纵横、兵、农、杂家及史家等各种学派,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吸收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思想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或实学等,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哲学宗教、学术理论等都有所发挥或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越到后来也越为缓慢,乃至成为八股教条而僵化,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特别是尊卑贵贱,君道臣节,专制主义尤为严重,这也是影响当代社会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中国君上专制的历史很长,从商代开始,君主就自称“余一人”,以示其独尊无二。周代君主称为“天子”,开始“奉天承运”,管治兆民。春秋战国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独裁和中央集权。在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法家强调“不贵义而贵法”,“以法为本”“以法为教”被称为“霸道”。其实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当然是肯定德政礼制,否定政刑。但是,他又称赞法家的代表人物郑国大臣子产的“宽猛相济”。孔子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孔子从春秋动荡的岁月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以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人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的肯定,提出了崭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了?人者,仁也?这一醒目的命题,并进而阐述?仁者爱人?,这无疑是一大创造。因为在这里,?仁?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一个理论范畴,反映了孔子的人学观。

浅谈儒家思想

浅谈催化剂浅谈儒家思想

浅谈儒家思想 众所周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思想,然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非常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由于铁骑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经济上,“公田”逐渐变为“私田”。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在思想意识与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人就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影响很大,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二、儒家的核心思想 所为儒家思想,就是以“仁”为中心。单单的一个“仁”字包含

了孔子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最高道德和最高理想的标准。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贯穿着整个儒家理论体系,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实际生活中具体、平时、可行的一些道德操守、行为方式、自我约束方式来代替抽象的、形而上的论述。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只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作为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做治国治民的根本。礼仪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最根本性的特点之一,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孔子说:礼不下庶人。这就是儒家人对礼的恕道,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人在礼上有所忽略,更应该宽容。 三、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为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多元文化、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分析了它们在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提出了对以往的现代化模式要重新认识,指出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整合的功能必将对当代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并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传统以来的儒家孔教,不但无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反而构成了一大阻碍。因而,近代资本主义只能在西方国家产生而不能在东方国家产生。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向马克斯·韦伯的论断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60—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萧条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东亚经济圈却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奇迹。当时,人们在考察其原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本身,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资本的积累、劳动力技术等等。但这时的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东亚这样的经济奇迹?同时,人们又考察了非经济的制度结构,这些国家在制度结构方面也大不相同。人们在考察其文化因素时,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之处就是,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于是,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产生了:儒家文化对于亚洲这五个地区的经济成就是否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是什么?它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对社会的整合价值 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1]。儒家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最高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经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魏晋儒道并融、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的兴盛,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 1、人本主义思想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

关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现代意义的探析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ism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of —On the cultivation and enterprise positive role Spring Pa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550004 Guizhou Guiy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n agement Email: 807349548@https://www.doczj.com/doc/bd8786447.html,, panchuntian@https://www.doczj.com/doc/bd8786447.html,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eople of the increasingly fast pac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Based on such a cruel reality, in order to make every people have higher self-cultivation,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make the enterprise in the competition in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so that the company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our society more harmonious. We need to learn about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lassical Confucianism culture. We need to lear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present significanc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an thought, so that we become a higher accomplishment person; make enterprises obtain more profits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fucianism;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basic connotation 关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现代意义的探析 —对人的修养和企业积极作用 潘春天 贵州财经学院教育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Email:807349548@https://www.doczj.com/doc/bd8786447.html,,panchuntian@https://www.doczj.com/doc/bd8786447.html,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步伐越来越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基于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为了促使每个人有较高的修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使企业长久的持续的发展;为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我们需要学习一下我国优良而又经典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文化。我们需要学习儒家思想精髓及其现在的现实意义。深刻的了解儒家的思想,使我们成为一个有较高修养的人;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及长久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儒家思想精髓;现实意义;修养;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为了能够适应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不断的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的竞争力。然而儒家思想武器对现在的我们有重要的作业;儒家思想不仅促进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已经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儒家、道家、佛家等几大学派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最深远,时至今日,我们仍提倡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儒家学派创立至今,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的“打倒孔家店”,再到现在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儒家思想。儒家学派虽然几起几落,但却长盛不衰,主要在于其具有兼容性,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补充,能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住了发展的机会。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它在治国、为人处世、教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引导。首先在治国方面,儒家提倡“为政以德”、“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它认识到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统治者得不到民心,政权就不能巩固。如果统治者是舟,那么人民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它起到了制约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维护了社会安定,使人民能安居乐业。 儒家同时还提出“三纲五常”,其中我觉得“五常”对于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很有指导意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这个物欲横流、容易迷失自我的社会里,它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我们每做一件事前,都应该想想这五个字,我觉得我们平常至少要做到义、信两个字。义指的是气节,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对待朋友要有情有义。古时候有关羽为了义而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操,当今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努力做一个有情有义人呢?信是指诚信,诚信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特别重要。老实说,我觉得现在社会缺少诚信,每年央视3.15晚会都会曝光一批不良企业商家。不断涌现出诚信缺失的问题,已经使很多国人失去了信心,纷纷去买外国的商品,这肯定影响我国的企业发展。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诚信,将会造成严重后果。路人跌倒了没人敢扶,人与人交流总会怀着一颗怀疑的心,不能坦诚相对,那会让人失去很多宝贵东西。 儒家在教育上讲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教无类”强调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反映了人人平等,我们现在实行的普及义务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孔子认为,对于能力和素质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其兴趣,使得每个人即使能力和起点可能不同,但同样取得进步。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同时它提倡遵守封建礼教,其中“三纲”就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思想,应该被摒弃;儒家思想随着发展,逐渐僵化,成为投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愚化人们,阻碍社会发展。所以总结起来,儒家思想有其积极性和局限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