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基于广州市恩宁路改造中公民行动的分析_黄冬娅

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基于广州市恩宁路改造中公民行动的分析_黄冬娅

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基于广州市恩宁路改造中公民行动的分析_黄冬娅
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基于广州市恩宁路改造中公民行动的分析_黄冬娅

社会

2013·3CJS第33卷

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基于广州市恩宁路改造中公民行动的分析

黄冬娅

*作者:

黄冬娅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Author:HUANG Dongya,Center for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School of Govern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E-mail:gzhdy

a@gmail.com**本文受到2

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4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青年项目(GD10YZZ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11wkpy

25)、教育部基地中国公共行政研究精品培育项目、中山大学985工程三期资助。[The paper is supported by the following funds:The Major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SocialSciences Foundation(12&ZD040),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Social Sciences Foundation forYouth Project(GD10YZZ04),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11wkpy25),Excell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Project,and Phase III of 985Proj

ect.]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文责自负。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是什么使得公民卷入现实的公共参与网络,影响这种公共参与的行动力、

持续性和影响力的因素是什么。基于对广州市恩宁路改造中公民参与的研究,本文发现,虚拟社区虽然拓展了人们的现实联系,因其动员的广泛性而推动了公共参与的兴起,但能否转化为现实中有影响力的持续公共参与行动还与线下的联络和动员机制及其特性密切相关:

基于人际网络的联络和动员推动了公共参与行动的行动力及其持续性,开放的城市空间则为这种现实的参与行动拓展了影响力。本文对不同联络和动员机制的区分,有助于从“历时性”和“差异化参与”的角度解释公民参与在转型期中国的发展。关键词:公共参与 社会网络 人际网络 互联网

How Do People Get Engaged in Civic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of the Citizen Activism in Rebuilding Enning 

Road,GuangzhouHUANG Dongy

a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citizens get engaged in networks for civicparticip

ation and what affects the initiation,continuity,and impact of an actual·

131·

action.The case study of the citizens’engagement in rebuilding Enning Roadin Guangzhou found that virtual communities expanded people’s actualconnections;Internet mobilization,owing to its broad connectedness,helpedstimulate the initi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but the shared channel of this typeof media lacked in power to start an actual action or to keep the momentum.The existing studies suggested that whether the public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based on virtual communities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sustainable andinfluential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ction depended upon whether the“issue”itself had its sustainability and also,upon whether the mobilizing“agent”was arights-protecting group that shared similar interests.The case study reportedin this paper,however,found that the off-line“liaison and mobilizationmechanisms,”as well as their closely related characteristics,were significantfactors,too.Connection and mobilization via interpersonal networks pushedvirtual discussions into real actions and helped keeping the actions going on,while the open space of the city expanded the actual social and policy influencesfor such actual civic engagement.The distinction of different liaisons frommobilization mechanisms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helps the explanation of thecivic engage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diachronic”and“differentiated participation”angles.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eitherinterpersonal networking organizations being supplementary to the organizationof social groups or the public space opened up by the city being supplementaryto the closed natur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tself is still quitelimited in the civic engag

ement in China.Key

words:civic engagement,social network,interpersonal network,internet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公共生活中,不管是市民上访、业主维权、工人集体抗议,还是“保卫家园”的都市运动,往往都被纳入到社会抗争研究中(石发勇,2005;陈映芳,2003,2006;汪建华,2011;张磊,2005;蔡禾等,2009;潘毅等,2010;Cai,2005,2008)。这些研究聚焦于分析市民、业主和工人如何形成集体行动,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市民、工人和业主不仅在为自身利益而斗争,这些抗争往往还与更广泛的公共议题联系在一起,吸引了社会中其他行动者的参与。这种参与可能是“公民观察团”这样的

·

231·社会·2013·3

形式,也可能是更加积极地为社会抗争者提供协助,为他们穿针引线,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扩大他们的资源动员,甚而研究者本人也深深卷入到这些事件中去。这些为自身利益而抗争的事件会由于其他社会行动者的加入而演化为一个公民参与的公共事件。这种城市公共参与的兴起也被看做是“没有民主化的政治多元化”(Mertha,2009

)的表现。相对于集体抗争而言,这些由非直接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公民参与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新鲜图景。在过去的相关研究中,中国一直被认为缺乏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环境。传统社会被认为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人际关系尚未形成清晰的轮廓和团体的界限(费孝通,2007;阎云翔,2000;姚泽麟,2011)。1949年之后,再分配经济使得个人全面依附于国家及其代理人,

单位体制瓦解了社会组织,分割了社会群体,在个人与国家及其代理人的纵向关系上形成了一种“庇护—附庸”关系;在社会成员之间的横向关系上则盛行特殊主义的工具性关系,瓦解了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合作,个人并不通过与其他群体成员的合作来追求共同目标,

而是通过与更高地位和权力的个人对于忠诚的交换来追求个人目标(魏昂德,1996;杨美惠,2009;Zhou,1993;孙立平,1996;边燕杰,2010)

。因此,中国的社会网络主要是纵向的,

社会成员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隔绝,寻求合作的“横向”公民参与网络难以形成,公民很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也不会为了公共利益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阿尔蒙德,1989;帕特南,2001,2011

)。因此,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往往被认为是以追求个体或者小群体利益为主要目标,以特殊主义的“找单位领导接触”、“找关系”为主要形式(Shi,1997;陈映芳,2003;胡荣,2008)。在城市社区中,即便较之于改革开放之前国家的行政干预和控制已经相对减弱,

居委会纵向的参与动员及其自上而下培育的积极分子网络依然是社区参与的重要形式。行政化介入使得社区以“

行政联系”作为主要组织特征,建构了纵向一体化的邻里政治过程,居民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横向的沟通和互信关系。即使在集体抗争中,能否与政治系统和政府官员建立特殊主义导向的“关系”也十分关键。在上访和业主维权过程中,关系对于动员运动领导人和普通参与者、获取高层权威支持以及获取信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Shi and Cai,2006;石发勇,2005,2008;Michelson,2006

)。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也显示,虽然环境危害一般会涉·

331·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及很多人,但是,人们很少联合具有相同处境的人采取集体行动,而往往倾向于采取个体行动自力救济。同时,深受差序格局的影响,那些越具有庞大社会关系的人、越能够通过社会关系支配和调用资源的人,对环境危害做出抗争的可能性越高,反之则选择沉默的可能性越高(冯仕政,2007)。甚至对于代表公民社会成长的社团而言,研究也发现,过度的官方控制削弱了社团的横向联系,中国的社团并未发展出强调横向平等合作的导向,而仍将政府的协助作为最迫切的需要,对于国家的依赖心态相当强烈(陈健民、邱海雄,1999),甚至诸如环保组织这样的社团也积极寻求建立与政府官员的非正式关系,利用国家权威和行政网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赵秀梅,2004)。这种行动导向被称为“嵌入性行动主义”(embedded activism),它对于中国NGO组织动员政治资源、实现社团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Ho,2007;Van Rooij

,2010)。那么,与这些研究发现不同,为何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生活中会有非直接利益者卷入的公民参与的兴起?

二、公共参与的不同解释

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已有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路径,

即个体成员的角度和制度结构的角度。从个体成员的角度来看,社会成员要么被认为是拥有特定价值取向和公民态度的个体,更具公民性(civicness),从而“倾向于”参与公共生活(阿尔蒙德,1989;帕特南,2001,2011);要么被认为是经济理性的个体,从金钱、时间和能力等方面做出“理性的”考量,从而决定是否参与公共生活(Verba,et al.,1995

)。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政治制度结构才是影响公民参与的关键因素。在斯考切波等人看来,

美国政治制度架构的变化使得社团获得政治影响力的要素不再是成员数量的庞大,这从根本上造成了倡导性而非成员性社团组织的兴起,

各种倡导性社团数量呈爆炸性增长,而社团的入会率却在降低,从而出现了帕特南所说的公民参与的衰落(Skocpol,et al.,1999,2000;Schofer,et al.,2001;Freitag

,2006)。与这两种研究路径不同,另一些学者尝试用微观结构的解释在宏观结构分析和个体分析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这个微观结构主要是指社会网络(Jenkins,1983;Zurcher and Snow,1981)。研究者不仅强调社会网络在塑造个体态度上所发挥的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同时也强调社

·

431·社会·2013·3

会网络在公民寻求合作中横向的联络和动员功能,认为人们之所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是由于社会网络将人们“拉入”到行动中来。

与基于个体的解释不同,社会网络研究认为,人们是否参与公共事务不是个体的决定,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做出的决定;人们是否参与并不取决于他们自身特定的态度,

而取决于其身处的社会网络。作为微观结构,社会网络不仅构成了个人进行理性选择的社会环境,从长期来看,还影响了个体选择的认知(Passy and Giugni,2001)。与宏观政治结构的解释不同,

社会网络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差异性的个体行动,考查的是在共同的政治结构背景下,为什么有的人积极参与而有的人则相反。

这种社会网络研究首先指向的是社团成员身份。在资源动员的研究中,麦卡锡和左尔德(McCarthy and Zald,1973)不把社会运动视为组织薄弱的非制度化集体行动,而是看作如同制度化的政治行为一样,有高度组织化的协调和控制。在这种社会运动中,参与者是被“运动企业家”通过高度组织化的社团招募其中的。社团组织的数量、组织成员身份重叠的模式以及社会成员在其中的位置,

对于参与者的招募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Fernandez and McAdam,1988)。研究发现,包括环保运动在内的大量公共利益型社会运动并没有涉及参与者的切身利益,而只涉及广泛、

分散和无组织化的大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运动企业家”往往通过社团组织来动员和招募参与者(Wood,1982

)。然而,将社团成员身份作为公民参与的微观组织基础常常会遭遇如下问题的挑战:许多社会运动往往没有严密的组织,目标也不是事先就有的,而是在运动中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很弱,人们卷入其中往往并非社团组织动员参与的结果(Jenkins,1983)。基于此,一些研究者强调人际网络在招募参与者中的关键作用。斯诺等人(Snow,et 

al.,1980)通过分析9个社会运动的数据后发现,大部分运动参与者都是通过人际网络(

即包括亲戚和基于工作、居住社区等的朋友、熟人和同事等的社会网络)而非社团组织的动员和媒体的宣传卷入社会运动之中的。古尔德(Gould,1993a)对巴黎公社的经典研究也发现,由于巴黎的工人是通过邻里网络而不是工匠行业组织进行动员,因此,跨行业的城市工人起义并不反映阶级的团结,而反映了抗议动员从行业转向邻里的基本事实。研究者还发现:(1)与既有的人际网络有强联系的人更容易被卷入到社会运动之中,与其他替代性网络的联系越弱的

·

531·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人也更容易成为社会运动的参与者(Snow,et al.,1980);相反,与运动退出者的联系越强,则越不容易被动员和卷入到社会运动之中(McAdam,1986)。(2

)社会网络的集中性以及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对于个体行动有重要影响。如果网络非常分散,并且个体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那么,他就很难积极地参与进来(Gould,1993b)。(3)这种强关系的作用还进一步为积极分子和身份认同两个因素所强化:积极分子在参与者招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更容易通过非正式的人际网络将诸如朋友等与他们有强关系的人招募到社会运动之中(Kriesi,1993;Passy 

and Giugni,2001);具有强联系的社会成员更可能形成基于非正式社会网络的相同身份认同,

从而进一步推动参与(McAdam and Paulsen,1993;Piven and 

Cloward,1992)。在社团缺位的情况下,人际网络的视角为洞察中国的公共参与提供了有意义的解释框架:第一,许多社会运动都是围绕诸如环保、人权和女权等公共议题而展开,社会成员的参与往往并非直接利益相关者,而是一种制度外的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这与当前中国的公共参与有很大的相似性。第二,这些社会运动往往并非如资源动员理论所设想的那样有严密的组织,人际网络的视角本身就强调社会运动缺乏组织或者只有松散的组织,

这与当前中国的公民参与也有相当的相似性,即不管是维权抗争还是围绕维权抗争而引发的广泛公民参与,组织性都是较为薄弱的(应星,2007

)。在关于中国维权抗争的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开始强调人际网络而非社团组织作为参与的组织基础的重要性:基于地缘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居住地动员是集体行动的重要动员模式;在所谓“私人利益取向的集体行动”

中,依靠亲属关系网络的强关系介入也使得那些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卷入到集体抗议中(余成普,2007);城市社区中良好的社会网络对抗议性集体行动具有积极的影响,

居民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公共型社区参与具有正面影响(Shi and Cai,2006;黄荣贵、桂勇,2011);在有业主论坛以及围绕幼儿和老人编织的社区非正式社会网络密集的融合性社区中,集体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更高(曾鹏,2008);开放性的社会人际网络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治理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高恩新,2010;陈捷、卢春龙,2009

);在城市中,以春节拜年来测量的人际网络对于维权抗争具有显著影响(胡荣,2008

)。·

631·社会·2013·3

基于以上判断,我们是否可以完全以人际网络来解释当前中国的公民参与呢?对照现实的经验,可以看到,这其中仍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一,通过既有人际网络卷入到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往往意味着参与者更具同质性,且人际网络越密集、越是熟人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越多。然而,

在当前中国,许多吸引广泛公共参与的事件却往往发生在“陌生人社会”的大城市,并且,原本人际网络相互隔离的异质性行动者都被卷入到公共参与事件中。在没有社团组织基础的情况下,这是如何发生的?第二,

人际网络一直都有,在中国,公共参与的兴起却是一种新鲜的政治现象,我们如何解释这种历时性的变化?

一个最为可能的解释是互联网的存在。虽然互联网也被认为会减弱现实世界的联系,降低社区参与(Jennings and Zeitner,2003;Shah,et 

al.,2001),然而,互联网提供了过去所没有的跨越地域和人际网络的公共平台,传播了信息,改变了过去公民参与主要依赖地方和团体的参与组织基础,向地域更加分散而以利益、兴趣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方向发展(Wellman,2001;Quan-Haase and Wellman,2004;Yang

,2003,2009)。现有以互联网为组织动员机制的中国研究大都是以特定群体或社区的维权抗争为对象,考察的是在这些维权抗争群体内部互联网的动员和组织作用。比如,

研究者发现,人际网络很难解释社区的业主抗争,因为在新商品房小区中,邻居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但目前与住房相关的抗争却主要集中于商品房小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正是在于互联网,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小区规模对于集体行动能力的限制在逐渐消减(黄荣贵、桂勇,2009);在工人维权行动中,互联网也起到了建立联系、商讨策略、分享经验和即时动员的关键作用(汪建华,2011

)。在既有研究看来,在那些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卷入的公共参与事件中,互联网所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公共舆论的塑造。比如,在线的公共讨论能够对某个事件进行阐释,

达成共识,成为线下直接行动的基础(黄荣贵,2010)。就此而言,议题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以及意见领袖的扩散都是其获得“影响力”的关键机制(曾繁旭、黄广生,2012)。不过,这种公共舆论的塑造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起相当大的影响力,吸引不限地域而彼此陌生的网民的关注和讨论,但却往往难以长久维系。管兵(2012)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互联网行动模式,即“互联网多次博弈模式”和“互联网焦点事件模式”。在他看来,诸如“肝胆相照”论坛这样的“互联

·

731·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网多次博弈模式”能够获得集体行动的持续性,从而导致制度和政策的改变,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参与者是特定的维权群体。而对于那些更具公共参与性质的、吸引了大量利益不相关的网民和机构参与的“网络焦点事件”,虽然它们可以快速集聚大量陌生网民的关注,但往往因为就事论事,

随着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和消退,焦点事件的组织动员也随之结束。这是由于互联网的社会网络往往是分散的弱关系,因此,互联网可能有助于动员较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但是,如何维持该行动则是一个挑战(黄荣贵,2010)。那么,究竟在何种情况下,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关注和讨论能够转化为更广泛的利益不相关者的持续线下参与?现有的经验研究仍相对较为缺乏。

总的来说,在已有研究中,人际网络和互联网更多地被用来解释中国特定群体或者社区维权抗争,而对于更广泛的公共参与而言,人际网络很难单独解释吸引跨地域和社会群体的组织动员以及历时性的变化。互联网的兴起虽然可以部分解释这种新兴现象的组织动员机制,但现有研究较少呈现出是什么影响了虚拟社区的现实,

如何将线上讨论转化为更广泛的利益不相关者的持续线下公共参与行动。并且,现有研究认为,互联网动员本身以公共舆论塑造为主的影响方式难以说明究竟是何种因素影响了线下公共参与的实际影响力。鉴于此,

本文旨在探讨以下问题:究竟是什么使得人们卷入到现实的公共参与网络之中?影响这种实际生活中的公共参与的现实行动力、

持续性和影响力的因素是什么?基于这样两个问题,本文以广州市恩宁路改造为个案,试图发现当前中国公民公共参与行为的微观组织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三、恩宁路改造中的公共参与

恩宁路是一条具有浓厚西关特色的道路,是广州市最长、最完整的骑楼街,遍布了上百座历史文化建筑。从2007年起,在完全没有拆迁改造规划的情况下,广州市以“危破房连片综合改造项目”为名,启动了对恩宁路的动迁和拆迁。

最初,恩宁路居民通过信访表达自己的诉求,然而在信访中,居民们并没有什么力量来对政府施压。事情的转折点在于越来越多的媒体记者、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等非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先后卷入,从而将原初的居民抗议演化为一个声势浩大的公共事件,最后迫使政府放

·

831·社会·2013·3

弃了全部拆迁的商业开发方案,而原则上保留骑楼街、名人故居等大部分历史文化建筑。根据审议通过的新方案,地块内将保留历史特色建筑面积11.84万平方米,占现有总建筑面积的55%,比上轮规划方案增加了2.3万平方米。那么,这场由恩宁路居民维权抗争扩散而来的公共参与事件是如何发生的?许多非直接利益相关者为什么会卷入其中?

(一)居民信访:无果的诉求

上访仍然是民众最常采用的方式。早在恩宁路动迁启动之初,居民孙阿姨就到市国土局提交信访材料,要求公布拆迁范围。直到2008年2月,市国土局才发出复函,将问题推到规划局,而规划局在动迁启动后近两年时间内并未按照相关条例公布任何拆迁规划。

1.参见:陈文、何姗,《183户恩宁路居民联名反对保护开发规划方案》,载于《新快报》2010年2月5日。

2009年12月22日,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规划方案》终于公示。恩宁路居民又先后到荔湾区规划局和城市更新改造办公室上访,递交了由183户居民签署的建议书,提出“在规划没有正式批准前,应该立即停止拆迁行动”,期望人大能够对这些涉及公众利益的城市改造规划进行审议,同时要求组织由专家、学者、领导、居民和有关人士参与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修改规划;或者重新制订规划后,经过由各方人士参与的听证会,再确定这个规划。居民还对现有规划的商业开发导向、西关历史建筑保护、河涌揭盖和拆迁补偿安置提出四大反对意见。

对于这些信访诉求,荔湾区规划局和城市更新办的负责人要么推诿不答,

要么含糊其辞。在《规划方案》征求意见期结束后,居民到荔湾区规划局要求公开意见征求结果,相关人士却将问题推向宣传部:“大家的意见还在整理中,要公布请问宣传部去。宣传部什么时候公布我

们还不清楚。”1最终,恩宁路居民明白上访是没有用的。“我们也上访

了,都是推责任,踢皮球,都是这样。我打电话给区政府,找拆迁办,弄了几年,都没有用,拆迁办又换人啦。”(居民张伯,20120517

)(二)潜在参与者的激活:公共议题的形成

在恩宁路改造事件中,新闻媒体对于恩宁路城市文化保育议题的挖掘极大地推动了局部事件的公共化。在新闻报道的影响下,恩宁路

·

931·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街坊不仅提出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拆迁安置和补偿问题,还开始意识到恩宁路拆迁中蕴含的城市文化保育议题,从而将自己的利益与城市文化保育的公共议题相联系;同时,这些新闻报道所挖掘的城市文化保育的相关议题在媒体、居民和公众参与者之间彼此不断扩散和强化,构成了激发潜在参与者的重要基础。

恩宁路改造事件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保育的公共议题首先为媒体所发掘,在这些新闻报道中,恩宁路改造不仅关涉恩宁路居民的切身利益,

还与广州的城市记忆、城市文化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有关恩宁路的报道中,《新快报》是参与时间最长、报道最深入、影响最大的媒体。2007年11月,

《新快报》推出了“看旧城改造与文化传承之广州”系列报道,由“猎德遗憾”、“沙面困境”、“广州检讨”三个系列共13篇文章组成。在“广州检讨”中,首次提出恩宁路改造应规划先行,并要引入公众参与。接着,

《新快报》进一步聚焦恩宁路改造,刊发了《恩宁路骑楼街大部分要拆?》的报道和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题为《拆除骑楼,有关

部门为何敢出尔反尔》

的文章,表达了对拆骑楼的质疑和反对。22.参见:石勇,《恩宁路是政府、媒体、民意良性互动的标本》,载于《新快报》2007年7月13日。

3.参见:邓毅富,《〈新快报〉恩宁路系列报道,穷追五年终成正果》,载于《羊城晚报》2011年7月1日。

2010年1月6日、1月7日、2月4日,

《新快报》又以“最后的恩宁路”为主题,用大量图片对恩宁路现状进行了三次系列报道,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公众关注。据《新快报》深读新闻部主任何姗回忆,当时《新快报》邀请了时任广州市旧城改造专家顾问团的成员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汤国华教授到恩宁路寻访老房子。

汤教授与我们在恩宁路的一幢幢房子前细细察看、鉴别,他点评着它们的建筑风格、材质、工艺等,建筑的精美与成片的废墟形成的反差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那段时间,每次脑子里浮现起当时的画面,我都会落泪。也是从那一刻起,我对我们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伤逝之情。我是广州人,以前

很少讲粤语,但从那时起,我又开始讲了。

3此后,《新快报》用三期刊登了恩宁路影像照片,“也是从那时起,恩宁路成了‘拆迁主题公园’,大学建筑系老师带着学生来进行抢救性勘测,

市民、拍客到这里拍照留影,一些国外的艺术家也跑到恩宁路进行行·

041·社会·2013·3

为艺术,一批保护恩宁路、保护老城的NGO相继成立。恩宁路改造成为

国内外都关注的公众事件,也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文化保育意识”

。44.参见:邓毅富,《〈新快报〉恩宁路系列报道,穷追五年终成正果》,载于《羊城晚报》2011年7月1日。

5.参见:邓毅富,《〈新快报〉恩宁路系列报道,穷追五年终成正果》,载于《羊城晚报》2011年7

月1日。

在广泛、深入和持续的新闻报道中,居民开始意识到恩宁路改造中的文化保育问题。在2008年给全国人大的上书中,恩宁路居民提出了拆迁是否为了公共利益、

拆迁房是否属危破房、为何没有规划就拆迁以及补偿标准为何不与业主讨论四大质疑,其中尚没有直接提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问题。到了2010年183户居民致人大代表的公开信中,居民的第一个诉求就是文化保育:“《规划方案》要将拆迁公告上红线范围内大部分的房子都拆掉,

重新形成6个所谓功能分区,策划5个更新区,仿建一批‘假古董’,这不是在传承西关风貌,反倒是铲除了西关文

化的根,

后果如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5新闻报道和居民诉求不断扩散这一公共议题,吸引了更广泛的公共关注,

其他社会力量开始卷入到恩宁路改造过程中。“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是2010年在豆瓣上注册的一个小组,发起者Sealong是厦门大学本科生,广州本地人,假期回到广州,看见了报纸上183户恩宁路居民对西关拆迁规划的文化保育诉求,才开始在豆瓣上建立这个小组。最后,这个小组逐渐发展成为最有影响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恩宁路文化保育力量,并且,以这一小组为代表的社会行动者对于城市文化保育的关注和行动反过来又强化了居民的认知。

恩宁路的那些街坊最开始还是关心拆迁和补偿问题,后来不光是新闻报道的影响,他们又经常和汤国华教授及外面来的各种人交流,他们也开始越来越意识到恩宁路所具有的城市记忆的这些价值,现在经常用什么“历史文化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这样的词啦。(Doris,20130109

)(三)拓展参与的广泛性:在虚拟社区中寻找志同道合者

互联网不仅在虚拟社区中建立起人们之间的联系,由于它能够跨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社会联系和人际网络,

因此,一旦将虚拟社区转化为实际的社会联系,就能够建立起吸引更广泛成员加入的参与网络。

·

141·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目前,“恩宁路学术关注组”(原为“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是最为活跃和最为持续地跟踪恩宁路改造项目的社会力量。虽然小组并非组织性很强的社团,但成立至今两年多,一直持续而深入地参与到恩宁路改造事件中,从撰写恩宁路民间规划和社会影响评估报告到深入社区,记录社区影像,举办社区历史记忆展览和旧城改造研讨会,再到社区口述史项目和社区志的记录,等等,在推动恩宁路改造事件的公共化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

这个小组的最初成员包括时为《新快报》实习记者的小蚊。她当时还在暨南大学读新闻专业本科,一次在“广州旧城关注小组”上听说了恩宁路改造的消息,

找到了“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的网站,联系到了网站的最初创始人Sealong和阿立。此后,

她一直是该小组的核心活跃分子。这个虚拟社区中建立的兴趣小组很快就在现实中建立了联系。2010年4月,小组第一次开会,第一批成员大概有二三十人,包括厦大、中大、华工、暨大、广外、广工、广美等多个高校的学生和一些社会热心人士,

专业背景很杂,有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城市规划和新闻等。小组最初只是想在恩宁路被拆完之前录下旧街坊和旧街区的声音,但后来他们发现,“媒体意见零碎,一会儿说拆迁补偿问题,一会儿说文化保育,

不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那我们就想看我们能不能针对规划等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Sealong

,20110413)。小组于是开始扎根在社区中,联系街坊,做恩宁路改造的社会影响评估和改造规划分析。“我们访谈恩宁路居民,派发了400份问卷,有1/4的反馈”

,同时,“我们还接触社区精英,他们会讲一些关于社区规划的想法给我们听”(Sealong,20110413)。在这些意见基础之上,小组针对现有的恩宁路改造规划方案做规划分析。历经5个多月的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2010年9月,“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形成了两份研究成果—

——《针对恩宁路地块更新改造规划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恩宁路更新改造项目社会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66.参见:恩宁路学术关注组,豆瓣网,2010年10月18日。

在Sealong因出国留学计划而慢慢淡出小组后,中山大学新闻专业本科生Doris也因为在网上看到这个小组的消息而加入了小组活动,并逐步成为新的组织者之一。

·

241·社会·2013·3

粤语运动让我对本土认同这个话题有了重新的审视,我开始更多关注本土保育的东西,想了解更多恩宁路的问题,但是觉得媒体上的传播很有倾向,例如总是过分强调街坊情感,让我有点怀疑,所以我就去做了个采访。后来我在写报道、查资料时在网上看到小组正在招人,就把报道发过去了,然后Sealong打电话给我,

我就参加了。(Doris,20120719)另外一个重要成员斯羽则是小组成员通过网络主动与其建立联系的。

阿立在网上看到青岛有个女孩子写了一篇青岛旧城保护的论文,就联系她,后来她来广州考研,阿立专门带她到恩宁路走了一圈。后来她考上中大,就加入小组了,现在是小组的主力。(小蚊,20120718

)此外,一些研究者也因为在互联网上看到小组的情况而主动联系他们。香港大学地理系做文化遗迹保护论文的Anna就是其中一位。

目前,小组主要的两个项目是社区杂志和社区报纸。

杂志是小组调研、纪录、研究成果的输出,希望通过这份刊物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

对旧城改造有更深入的看法;社区报纸主要做社区服务,

希望减少居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并通过居民编辑的形式增强居民自组织,活跃社区文化。(Doris,20120719

)现在,小组建立了独立的网站,开通了“恩宁路学术关注组”的QQ群,目前群成员大约有160人。此外,小组还开通了微博,粉丝有1 000余人。这些虚拟社区的建立既有助于小组信息的传播和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恩宁路文化保育实际行动中。与“恩宁路学术关注组”

类似,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中网聚起来的社会行动者还有很多,包括更早在豆瓣网上成立的“广州旧城关注小组”以及“摄救恩宁路———红枫叶公益夜拍”行动等。

(四)建立现实的行动力:基于人际网络的动员

互联网可以将信息传递出去,并通过建立现实的联络将原本相互陌生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推动公民参与的广泛性。不过,这种单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参与网络往往较为松散,积极分子也难以有效地进行组织和动员,

并且由于成员的异质性而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活动。比较而言,基于人际网络动员而形成的参与网络虽然没有社团那样高度

·

341·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的组织性,但是,同质性网络内部关系相对更为紧密,积极分子更容易通过人际网络招募成员、开展项目和拓展社会联系,因此,它更有助于保持参与的行动力和持续性。

1.从虚拟到现实的行动力

在公共参与事件中,如果互联网是主要的联络动员渠道,卷入的成员就应该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来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背景。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恩宁路学术关注组”(原为“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

)这个基于互联网组织动员起来的参与群体却具有非常相似的背景,即大部分是学生。虽然互联网扩散了消息,提供了便捷的参与渠道,

是许多非利益相关的社会成员参与进来的重要基础,但是,

当虚拟社区中的联络转化为现实的参与行动时,却需要有其他机制的协作,这其中人际网络扮演了重要角色。

小组的核心成员小蚊谈到,她有一个学新闻的同学圈子,圈子中有一位广州的同学,他告诉小蚊有一个群讨论广州文化和广州建筑,小蚊才第一次知晓“

广州旧城关注组”,然后她又找到了“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的网站,从而认识了Sealong、阿立和Anna。此后,他们四个人又通过人际网络在中山大学招募了第一批参与者,并通过中大的教授认识了一位做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估的德国教授,由此开始了恩宁路规划的社会影响评估。

开始小组就我们四个,我们聊得很投机,准备做民间规划,就计划去中大做推广。正好我在采访中认识了一个做建筑的中大学生,他就介绍了公民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小燕子老师给我们认识,通过他联系到了朱健刚老师。我们到朱健刚老师的课堂上讲了两次恩宁路,他课堂上的十多个学生就全部加入了我们小组。然后,我们就召开了第一次小组会议。同时,朱健刚教授还介绍了来中大访问的一位德国教授给我们认识,他在上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估的课,后来我们就开始做恩宁路的社会影响项目。(小蚊,20120718

)此外,小组的核心成员还不断通过人际网络拓展社会联系,推动随后诸多项目的开展,从而保持对恩宁路改造项目的持续关注和参与。小蚊在《新快报》做实习记者时,有一位同事认识广州大学建筑系的汤国华教授。他是政府最早聘请的恩宁路改造专家顾问之一。通过介

·

441·社会·2013·3

绍,小组找到了汤国华教授,拿到了恩宁路改造的规划初稿,然后他们就根据这个规划作了最初的规划影响评估。汤国华教授的研究生“枫”也加入了小组,并成为小组的核心成员,为小组设计恩宁路改造的民间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个报告完成之后,小组还组织了两个影响较大的活动,

即“旧城自主更新研讨会”和恩宁路展览。“旧城自主更新研讨会”于2012年在中山大学举办,邀请了来自不同研究机构和媒体的很多专家学者。会议得以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小组成员自身的人际网络。

我们有个成员是广州大学学建筑的研究生,他就邀请了他的导师来参加。还有一个成员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建筑的研究生,

他也邀请了他的导师来参加。他的导师又认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一位教授,这位教授正好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广州进行合作研究,因此,他们都被邀请来参加会议。(Doris,20120719

)此外,小组在“学而优”书店主办的恩宁路展览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生帮助联络的。这位小组成员正好是“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策展人,因此,小组关于恩宁路的展览也得以作为外围展参展。

在项目运作中,小组与人大代表陈安薇和知名网友“巴索风云”的联系也是通过这种非正式的人际网络建立的。早在2010年,小组就计划将已完成的《

评估报告》和《意见书》一起提交给广州市政府。我们想把这个报告提交给政府,正好赶上10月份政府亚运前集中大接访,我们虽然没有找到市长,但找到了荔湾区规划局官员,但是,他们好像完全不明白我们在说什么。(Sealong

,20110413)随后,小组成员将报告递给人大代表陈安薇,试图让她转交给有关部门。2010年,一个熟识的《新快报》记者在联系陈安薇到恩宁路考察时,也通知了Sealong等小组成员随行。虽然陈安薇觉得小组的《意见书》“过于理想化”,但是,她仍帮他们将规划递交给了城建规划部门。“他们(城建规划部门)也没有对那个太感兴趣,他们的那个(《意见书》)理论性太强”(陈安薇,20110420)。不过,小组对于城市文化保育的强调还是影响了她。2011年,陈安薇等荔湾区2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着力挖掘、保护和利用广州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世界文化

·

541·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名城的议案》,并在广州市人大第十三届六次会议上交由各代表团审议。将代表提交的议案列入会议议程并交由代表团审议,这在广州市人大会议上尚属首次。

“巴索风云”是在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中最为活跃和持续参与的知名网友,同时也是“广州街坊情”小组的主要成员。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市大接访时,Sealong等人在接访现场认识了巴索,随后,“街坊情小组”和“民间关注小组”在线下组织了交流活动,小组成员间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2012年1月,《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征求公众意见。广州市规划委委托“广州参客”(工商登记为“深圳公众力商务咨询公司广州分公司”

)负责公众意见征询工作。在意见征求过程中,

他们找到了“巴索风云”,让他谈一下对《保护规划》的意见。巴索觉得他对这个问题不是特别了解,就把我们和“旧城”的人叫了出来,“旧城”只有熊猫和上山去了,我们小组有关注的人都有去,包括我、阿立、小蚊、吴伟鹏都去了。后来林哥(恩宁路居民)和我们针对这个事情,再跟广大的一群学生,枫带头,还有和“旧城小组”合作,做了一份建筑现状调研,再加上他自己搜集的一些恩宁路的历史文化信息,再整合成一份新的《意见书》交了上去,直接交给了“广州参客”的干事。(Doris,20120229)2.参与的持续性

如果说在互联网焦点事件中,公共舆论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公共参与行动,更不用说行动的持续性,那么,在社团组织缺位的情况下,基于人际网络的联络和动员相对而言则有助于行动的持续性,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人际网络的动员往往导向一个较为同质化的参与群体,从而较易推动参与的持续性。

同样关注恩宁路改造的网上小组“广州旧城关注组”与“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有着不同的命运。“旧城”是最早开始关注恩宁路改造的网络力量,2009年4月由网友上山爱、萤火虫和熊猫等人在豆瓣上发起,他们的成员都是通过互联网而认识的。这些人大部分是老广州,但职业和社会身份非常不同,大多是摄影爱好者,原本并不相识,少有的几个相互认识的成员也都是因以前参加“发现广州”的摄影活动而认识。最初,小组活动以拍摄广州旧城为主要目标,利用节假日到广州旧

·

641·社会·2013·3

城区记录、拍照。由于网友在线下缺乏人际网络的联系,并且社会和职业背景各异,因而小组并没有持续的共同行动目标,小组核心成员“上山爱”等人也难以有效动员小组成员持续开展活动。因此,小组往往只是间歇性地发起一些引起媒体和大众关注的活动。

相比较而言,“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的成员虽然来自全国各地,并非以广州本地人为主,但由于以学生为主,具有较大的同质性。虽然虚拟社区,包括前期豆瓣上的“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和后来独立注册域名的“

恩宁路学术关注组”的网站在吸引参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正是由于围绕学生而构成的人际网络的存在才使得小组能够较为持续地参与到恩宁路改造事件中。具体而言,

这与以下两个机制密切相关:其一,基于人际网络动员的同质性群体具有更为接近的目标,从而有助于对参与话题的不断发掘。虽然异质性的参与网络有助于资源的动员,然而,它往往会因其成员目标存在巨大差异而难以持续。在Doris看来,

“广州旧城关注组”之所以难以持续开展活动就在于他们最初的目标只是“

留住旧城影像”,这个话题并不具有长期拓展的潜质,并且由于其成员职业背景和社会身份的差异而难以挖掘出新的话题来推动参与的持续。

相对而言,“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从线上转为线下时首先在学生群体中发展,人际网络的动员机制使得其主要成员较具同质性,因此,成员目标更为接近。在经历了最初的发展困惑之后,小组很快发掘了“关注和介入恩宁路改造”这一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即从学术角度考察恩宁路问题,并不断拓展这一话题。后来小组改名为“恩宁路学术关注组”,更明确其以“学生”为成员招募的目标群体和以“学术”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开展方向,

并不断从程序、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城市化、口述史等话题中寻找推动持续参与的目标,不同专业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发掘恩宁路改造的问题和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参与的持续性。

其二,同质性参与网络降低了积极分子沟通、协调和组织的难度,更有助于积极分子的动员和组织。在没有社团这种强组织力量介入的情况下,许多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参与易于转瞬即逝。相对而言,在互联网提供了联络动员平台的基础之上,基于人际网络的参与会更加有持续性。这种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积极分子在推动参与中扮演的

·

741·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重要角色,而积极分子组织动员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参与成员的同质性,同质性越高,动员组织有效性就越高,反之亦然。“恩宁路学术关注组”

的负责人就不断强调,小组的持续行动有赖于其核心成员的配合和参与,目前小组最为核心的成员大概有五位,其他大部分成员都是“

深度围观”。很多人都是由于写论文或者一些特别的原因而加入小组,在某个阶段较为积极参与,随后就慢慢淡出,成为QQ群中“潜水”

的一员,而只有那些最为核心的成员能够一直比较热情和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项目和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小组项目和活动的持续运作主要依靠积极分子的组织和联络,虽然这些积极分子也承认这种组织和联络存在很大的困难,

“我们的小组不是球体一推就动,而是方体,要用很大力气才推动一下”,不过,他们也认为,小组相对同质化的成员背景是这个方体还能够推得动的重要原因,否则就像是“广州旧城关注组”一样,

仅靠几个积极分子也无能为力了。(五)构建参与的影响力:活跃的城市公共空间

虽然互联网能够形成巨大的公共舆论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往往转瞬即逝;并且,在更多情况下,互联网上的许多声音和意见不会为普通公众所了解和认知,因此也会处于非常边缘的角落,而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将这些声音和行动扩散出去,形成更切实的社会和政策影响力。如果说互联网扩大了公民参与的网络,人际网络维系了公民参与的持续性,

那么,城市公共空间则强化了公民参与的影响力。城市公共空间越是活跃,就越有可能构建起现实参与的影响力。在恩宁路改造案例中,独特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形成现实公共参与影响力之不可或缺的背景,它既包括开放而具社会关怀的传统媒体,也包括城市当中的论坛、书店和“两会”等提供了信息扩散机会和吸引社会成员参加的开放平台。

1.关键人物的卷入:

记者的穿针引线除了信息传播和议题塑造,公共媒体在现实中还起到重要的居间联络作用。吕德文(2012)对于宜黄事件的分析表明,记者是“抗争专家”,他们在钉子户、公众、知识分子等不同的政治行动者结盟方面起着居间联络作用。同样,在恩宁路改造案例中,媒体记者不断穿针引线,直接将其他社会行动者引入到公共事件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记者的“

穿针引线”往往能够将一些有社会影响的关键人物卷入到公共参与事件之中,因为记者能够找到那些有可能对事件进程产生切实影响

·

841·社会·2013·3

力的人物,从而有助于增强诉求实现的可能性。

广东佛山的旧城改造中也出现了“口述史小组”这样的从线上到线下的城市文化保育力量,但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显示度和影响力,因为现实中没有空间和平台让它有更多机会去展示,进而影响其他社会行动者。用佛山“

口述史小组”成员的话来说就是,“至今未对小组以外的人或事件产生现在所能看到的效果”(朱嫦巧,20130114)。而在广州,媒体记者的积极介入和城市本身拥有的众多开放性平台都为公共参与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空间。

传统媒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网上一些网友的议论和批评,那可能大家觉得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而已。只有报纸、电视报道了,其他人才会觉得这是件大事,是一个大问题,而且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具冲击力,给人触动更大。(Doris,20130113

)在恩宁路改造事件中,新闻媒体常常帮居民策划、制造新闻热点,让居民采取配合新闻报道的行动。在恩宁路改造之初,

记者就建议恩宁路居民“上书”全国人大。所谓“上书”,实际上不过就是给全国人大邮寄一个快件。尽管并未得到来自全国人大的任何回应,但是,这一行动制造了新闻热点,

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恩宁路问题由此获得了更多关注。除了扩大对普通公众的影响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记者还常常直接为街坊穿针引线,

联系到那些更具政策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广州市人大代表陈安薇在恩宁路改造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通过体制内的渠道向政府反映恩宁路改造过程中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借着广州亚运会市容建设的公共议题,邀请市长到访恩宁路,而陈安薇之所以介入到恩宁路改造事件中正是由于记者的直接联络和推动。

陈安薇出生在恩宁路,曾就读于恩宁路小学,是一个老西关,后就职于恩宁路附近的广医三院。2010年下半年,《新快报》记者联系陈安薇,希望她能够反映一下恩宁路的问题。在走访恩宁路居民之后,陈安薇开始为恩宁路问题向有关部门呼吁。

(因为)媒体这一块我认识很多人。原来我搞业务,媒体很多人都会来找我问一些东西,从非典开始,还有汶川地震、防洪、抗寒等,他们也来找我……我出生就在这里,读书就在恩宁路的小学,所以对那个地方还是比较了解的。然后《新快

·

941·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报》的记者跟我联系上,说恩宁路已经进入改造,问我知不知道。我说我知道,但是没有专门去了解过情况,一点都没有了解。然后他说恩宁路这一块老百姓怨气还是比较大,他们多方联系媒体、人大代表、政府部门等,感觉石沉大海。那时候刚好是在亚运前,我就去看了一下。的确,在现场走的那种感觉真的很震撼……(陈安薇,20110420

)在记者的联络和安排下,陈安薇在恩宁路地段走访了20余位居民,

还与街道工作人员进行了交谈。随后,她立即向荔湾区人大作了汇报。8月17日,荔湾区副区长约见了陈安薇,表示要立即清理垃圾,改善治安。8月25日,广州市政府召开“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专题座谈会上,

会议安排两位人大代表参加,由于陈安薇在此前的市人大座谈会上谈及迎亚运工程收尾问题,被市人大推荐参加了座谈会。“万市长把各局的局领导叫到一起来听。在那个座谈会上我提了这个问题,我说我希望万市长到现场看,你去看了以后我相信一定会对这个工作有大的推进。”(陈安薇,20110420

)8月29日下午,

市长万庆良与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市规划局局长王东等赴恩宁路考察改造情况,并接受恩宁路居民的公开信。万庆良市长当场表示,

恩宁路新的规划方案一定会把文化保护放在首位。紧接着,荔湾区多宝街道办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与恩宁路20多位居民代表面对面进行沟通,

并当场表示,对于居民向陈安薇代表反映的问题,街道会尽力解决。8月31日,按照副市长苏泽群、区委书记周亚伟“要尽快见到陈代表,给陈代表一个答复”的批示,荔湾区宣传部、建设园林局、文化局、更新办、道路扩建办、人居办、昌华街道办、城建科等部门的11位工作人员与陈安薇座谈,向其解释、介绍了恩宁路改造拆迁情况。同时,在万庆良市长视察以后,“荔湾区三旧改造办成立了一个顾问小组,共14个人,9个建筑和历史方面的专家,1个人大代表,还有1个政协委员,3个居委、居民的代表”(陈安薇,20110420

)。除陈安薇之外,媒体记者还不断联络和采访各种专家学者,让更多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关注恩宁路改造,并通过他们对恩宁路改造的现状提出批评,引导公共舆论。2007年7月,恩宁路改造项目启动之初,广州《信息时报》的记者就联系广州大学建筑系教授汤国华考察恩宁路的历史建筑,并报道了汤国华教授对于恩宁路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

·

051·社会·2013·3

突发事件处理经典案例分析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锦湖轮胎召回门事件; ●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 ●树立正确的企业信条。 突发事件处理经典案例分析 一、锦湖轮胎 【案例】 锦湖轮胎召回门 2011年,央视的3·15晚会曝光锦湖轮胎质量问题,锦湖轮胎天津工厂在制作轮胎的过程中为降低成本而违反作业标准,超量掺用返炼胶,甚至全部使用返炼胶代替原片胶,严重影响轮胎的质量,给采用其品牌轮胎的汽车带来了安全隐患。 3月16日,锦湖轮胎通过腾讯官方微博回应315晚会报道,公开发表声明坚称央视报道“不准确”,称“原片胶、返回胶的添加比例是按照重量来进行计算,并非直观的数量比例”,声称其生产都是严格依照标准进行的,产品也都符合安全标准。 3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暂停锦湖轮胎天津公司的3C认证,随后相关车企撇清责任。 3月21日,锦湖轮胎全球总裁金宗镐、中国区总裁李汉燮通过央视《消费主张》栏目,面对镜头正式向广大消费者发布道歉声明,承认锦湖轮胎在天津工厂的确存在不按照公司内部标准进行生产的事实,对于没有尽到管理监督责任的相关负责人员已经予以免职,对没有按照公司内部标准生产的产品,在确定产品范围后申请召回,但对于召回具体时间、具体步骤并没有提及。 3C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名称为“中国强制认证”,英文简称为“3C”,认证标志是准许其产品出厂销售、进口和使用的证明。根据《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自认证证书注销、撤销之日起或者认证证书暂停期间,不符合认证要求的产品,不得继续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违反本规定者,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上面的案例中,尽管最后锦湖轮胎全球总裁进行了道歉,但是由于锦湖不重视个体的生命,迫于压力才站出来投降,因此,人们仍然选择抛弃和唾弃。锦湖虽然生产了上亿条好轮胎,但是如果有一条轮胎出现不合格,对受害者个人来讲的概率仍然是100%。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在危机发生之后,一定要想到公众的这种心理特点。 二、强生公司 【案例】 美国强生泰诺有毒事件 “泰诺”是强生公司生产的用于治疗头痛的止痛胶囊。作为强生公司主打产品之一,年销售额达4.5亿美元。 1982年9月29日至30日,芝加哥地区有人因服用“泰诺”止痛胶囊而死于氰中毒,开始是死亡3人,后增至7人,随后又传说在美国各地有25人因氰中毒死 亡或致病。后来,这一数字增至2000人(实际死人数为7人)。一时舆论大哗。 由于强生公司的信条是:第一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我们的病人,对我们病人的家属负责;第二条,在任何情况下面,我们都要对我们的母亲负责,我们的 信条不是写在墙上的、不是粘在墙上的,而是在我们的行为当中。 面对这一危急局面,强生时任前CEO伯克召集由公司董事长为首的七人危机管理委员会果断地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 第一,召回市场上所有的泰诺,尽管相信自己的产品没问题,但是不能让消费者有任何的风险; 第二,让全国所有的销售经理全部回来开会,开会的目的是让他们到全世界各地的医院和药店去,告诉他们泰诺不能再销售了,并收集近期买过泰诺的消费者的 信息,由公司给他们出钱去医院检查; 第三,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第四,开发更安全的包装产品,现在吃的药都是用锡箔把它封好的,这就是泰诺率先开发出来的,这是强生公司因为这个事件给全世界食品药品安全做出的最重 要的贡献。 后来,通过联邦调查局调查发现,泰诺总共只有75粒受到了污染,但是它花了一个亿美元收回,而这75粒是因为有人向它的产品里面注射氰化钾。 正是由于强生公司在“泰诺”事件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危机公关,从而赢得了公众和舆论的支持与理解。在一年的时间内,“泰诺”止痛药又重振山河,占据市场的领先地位,再次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树立强生公司为社会和公众负责的企业形象。

6-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 马颖,王超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我国正步入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公共安全受到挑战。研究如何减少危险因素,遏制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成为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溯本求源,认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其发生。对我国界定的四类突发灾害事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我国政府各部门加强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公共安全; 产生原因 1 引言 2006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安全生产重在治本”,虽然强调的是生产事故领域,但也再一次指出了各种突发灾害事件的管理方向,即“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速度和影响不断增加,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连锁反应和政治后果,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从近几年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实践来看,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中、事后应急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对于如何预防这些事件发生的事前预警方面还很欠缺。因此,必须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控能力,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探本溯源,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出发,是构建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管理模式的关键。 2 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和不良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有很多分类,目前政府和理论界比较认同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4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城市生命线事故、核与辐射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十分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图1 突发公共事件的不良影响 这些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综合性的,很多突发事件都会引起连锁反应。根据对武汉、重庆和衡阳等城市所作实地调查(见图1)看出,对生命的威胁、社会稳定、公众心理恐慌是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影响程度和范围较严重的后果。这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已经

心得体会 地铁新员工安全培训总结1000字以上

地铁新员工安全培训总结1000字以上 地铁新员工安全培训总结1000字以上 地铁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为提高自身的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经营和现代管理意识,促使在工作中进一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公司安排我们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广州地铁培训学习。我们在培训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管理技术的增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外界逼人的春风,清澈的流泉,飞速的火车,才能带给人本质上的革命,才能带出脱胎换骨的变化。 为期两个月的广州地铁培训圆满结束,回顾两个月的课程,有理论培训,也有跟岗培训,在不同岗位,不同的站点跟班学习。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对当前各项工作的了解,增强了抓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明确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现将培训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学习情况 此次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在各位老师和师傅的悉心指导和跟班学习下,我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刚开始的学习跟岗,使我对广州地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广州地铁的企业管理架构、工作作风、习惯,员工价值观、工作目标等。自xx年6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首通段西朗~黄沙开通运营以来,广州地铁积极贯彻广州市政府“南拓、北优、西联、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地铁为广州提速”作为企业精神,合理规划、积极建设

路网,目前已建成线网236km,144座车站。广州一、二、八号线采用6节编组a型列车;三号线采用6节编组b型列车;四号线采用4节、五号线采用6节编组l型列车;广佛线采用4节编组b型列车;apm线采用2节编组cx-100列车。广州地铁一、二、四、五、八号线、广佛线均采用西门子信号系统;三号线采用阿尔卡特移动闭塞信号系统;apm线采用庞巴迪无人驾驶移动闭塞信号系统。 安全培训学习中,我掌握了一些安全管理知识,对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地铁消防安全知识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我对地铁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我们下现场打好了预防针。 之前几个月的培训,对运营情况了解不够深刻,通过参加这次培训学习后,特别是听取了广州地铁培训老师的讲课和经验介绍后,加深了对运营情况的了解,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学习对运营筹备工作进程有了较为深入的把握,对运营的发展前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二是通过学习、实地培训,了解了广州地铁运营情况,从而对运营筹备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三是通过听取广州地铁培训老师的工作经验介绍,看到他们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兢兢业业地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极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在跟岗学习的培训中,我学习了客值,行值、站务员的工作,如票亭、厅巡、站台等一些工作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整个地铁车站的运作。自己在从事扶梯岗这个职务时,让我对扶梯的运作大致的进行了了解,在大部分时间中,需要起到提醒乘客的作用,防止可能出现的任何客伤情

乡镇街道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XX…XXXX?XX号 XX市人民政府XX街道办事处关于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社区、各办公室: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班子研究,决定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请各社区、办公室根据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XX街道党政(人大)办公室2012年8月27日印发 (共印55份)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总则 1.1、目的依据 提高XX街道办事处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平安XX”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XX实际,制定本预案。 1.2、现状特点 XX街道位于XX市东南部,东濒XX湾,与XX县隔海相望,总面积26.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事故、生产安全、火灾、环境污染等事故灾难时有发生。 XX人多地少,人群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强,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机率较高。 XX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群体性事件及刑事案件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呈增发态势。 1.3、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切实履行办事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 - 1 -

最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与案例分析资料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不断遭遇挑战、战胜挑战的历史。预防和应对各种类型、大大小小的突发性灾难事件,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突发事件的诱因更加复杂,形态更加多样,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国际和国内的风险和矛盾交织并存、错综复杂、公共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分级 从历史早期的灾荒饥馑、瘟疫兵祸,到现代工业革命后的技术事故、环境灾难,再到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的种类和形态日趋多样。 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科研人员及众多学者进一步加强了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在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分级、预防、应对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这一概念提出了很多定义,至今已有100多种,这些定义都从考察角度和研究目的不同各有侧重。在我国目前对“突发事件”概念是这样规定的: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

章第三条规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从突发事件这一定义来看,明确界定了4个要件: 1、突发性 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及危害难以预料,往往超乎人们的心里惯性和社会的常态秩序。 2、破坏性 事件给公众的生命财产或者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这种危害往往是社会性的、受害对象也往往是群体性的。 3、紧迫性 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及时拿出对策,采取非常态措施,以避免事态恶化。 4、不确定性 事件的发展和可能影响往往根据已有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公需课《石化企业突发事件 应急及典型案例分析》课后习题及答案

《石化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及典型案例分析》课后习题 总分:100 及格分数:60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1、本级应急启动时,对上一级就是“()”。 A、预警 B、报告 C、处置 D、分析 2、在实际工作中常态和非常态最突出的区分标志就是()。 A、突发事件发生范围 B、突发事件是否已经发生 C、突发事件发生主体 D、突发事件发生水平 3、(),是检验、评价和增强企业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A、明确信息传递 B、明确信息接收与通报 C、开展应急演练 D、本级应急启动 4、()快速响应的是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 A、十六大 B、应急能力 C、十八大 D、十九大 5、集团公司应急预案:重点规范集团公司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 A、一致性、统一性

B、指导性、规范性 C、整体性、和谐性 D、临时性、规范性 6、各层级应急预案()不同,侧重点就不同。 A、全要素生产 B、功能定位 C、制度创新 D、空间优化 7、"()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也是保障预案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 A、危险识别 B、脆弱性分析 C、应急处置 D、风险分析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应急管理分级的主要目的是()。 A、求真务实 B、科学应急 C、合理应急 D、适度应急 E、完美无缺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里对突发事件的定义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 A、突发灾难 B、自然灾害 C、事故灾难

D、公共卫生事件 E、社会安全事件 3、许多学者在界定应急管理时尽管角度不同,语言表达不通,但是基本上都是体现了()这几方面的内容。 A、管理对象 B、管理过程 C、管理本质 D、管理目标 E、管理意义 4、我们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A、救援现场管理混乱 B、企地联动混乱 C、信息资源过少 D、后勤保障差 E、政治建设红线 5、应急预案体系构成:()。 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临时方案 E、增加方案 6、企业的()不同,应急预案体系构成不完全一样。 A、组织体系 B、政治建设 C、管理模式

突发性公共事件

上周,参加滨海新区举行的镇街科级公务员培训,感触很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思考了许多东西,现就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谈谈我的体会。 这两年,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社会影响重大、危害后果严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国内:西藏拉萨等藏区发生打砸抢骚乱事件,胶济铁路发生列车脱轨相撞事件,安徽阜阳发生大规模手足口疫情,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玉树地震和甘肃泥石流,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国际上:席卷全球的非典、粮食危机,美国发生次贷风波,缅甸遭到强热带风暴袭击,日本发生8级大地震以及核泄漏,等等。 那么,什么是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应如何应对和处置,将危害与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已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公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何为突发性公共事件 突发性公共事件,国际上称之为危机事件,中国俗称“天灾人祸”。它一般由地震、海啸、疫情、矿难、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政治骚乱等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利益冲突而引发,严重时会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分类 一是自然灾害。 二是事故灾难。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一是发生具有偶然性。 二是演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或无规则性。 三是结果具有社会震憾性和危害性。 四是处置具有紧迫性。 五是发展具有两面性。 四: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 一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虽然积极防御,但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没有呈下降趋势,反呈频发态势,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有增无减。缅甸热带风暴袭击中死亡人数已超过3万人,西藏拉萨打砸抢烧骚乱事件经济损失超过3个亿;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在全球范围内,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个别孤立事件变成普遍现象,由偶发事件变为频发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性甚至可能跨出国界,扩散、蔓延到邻国,引发国际纠纷。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因操作不当导致爆炸,

食源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上)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滕仁明 写在课前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炎症

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什么是食品安全?其所引发的疾病分为几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如何完成事件处理报告? 潜伏期主要症状有关微生物或毒物 主要或第一症状为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味觉异常,口有灼烧 不到1小时 金属盐 感

2019年专技天下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剖析

【单选题】 1、(c)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2、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A)。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经济责任 D行政责任 3、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对其处予最高额度(D)万元的罚款。 A 5 B10 C15 D20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A)表示。 A红橙黄蓝 B红橙黄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5、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D)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影响区域 6、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A)、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A分类管理 B分布实施 C分别组织 D集中管理 7、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C)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8、国务院和(C)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9、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施行日期,下列那一说法是正确的(B)。 A 2007年8月30日 B 2007年11月1日 C2007年1月1日 D2007年11月10日 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区人民政府的(A)。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11、(c)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12、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A)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街道办事处 B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 C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 D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区人民政府(C)应当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 A应急准备阶段 B应急处置期间 C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D恢复与重建工作结束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B)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A自愿 B有义务 C无义务 D视具体情况而定 15、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B)制度。A经济管理员 B信息报告员

突发性公共事件

公共管理的短板之突发性公共事件 ——以贵阳公交纵火案为例 课程名称:行政案例分析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年级:政治131 学号:1303010178 学生姓名:饶乃进 指导教师:王松老师 2016年10月27日

公共管理的短板之突发性公共事件 ——以贵阳公交纵火案为例 摘要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需要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是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考验,是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反应。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防,考验政府的未雨绸缪的能力,如果能防患于未然,一切损失都可以避免。突发性公共管理事件的事中处理,如果事件发生已不可避免,若政府能快速启动紧急预案,把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损失降至最低,最大限度挽回和避免不必要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政府积极的表现。事件突发发性公共管理的善后管理,也是突发性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的安抚善后处理,有助于恢复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着政府公信力。因此,政府公共管理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 突发性公共事件紧急预案管理缺位 案例陈述 事故回顾 2014年2月27日12时37分,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一辆至油

榨街方向的237路公交车在云岩区金阳南路野鸭塘小学附近突然起火。事故造成6死35伤。 目击者王涛是贵阳市一家汽车维修站的员工。事发时,他正在距事发地不足40米的站内看报纸,“听到了好多女人的哭喊声,声音很大很尖利。”王涛循声望去,看到一辆公交车停在了金阳南路的超车道上,尾部已经起火,“当时明火不大,但浓烟滚滚”。王涛随即叫两位同事拿上维修站内的灭火器灭火。“我们走到公交车前挡风玻璃前,刚想灭火的时候,车厢内的火势突然变大了,烟也变得更多。隔着挡风玻璃,里面什么也看不见,全都是烟。”为安全起见,王涛和两位同事只能退到安全地带。从王涛提供的一段客车燃烧的视频中可见,火势高约四五米,大火夹杂着黑烟从车窗不断往外蹿出。王涛称,在汽车燃烧后15分钟左右,消防车赶到了现场实施救援。“这时候,火已经变小了,但汽车早已经烧成了一个空壳,面目全非”。 政府回应 当天下午,贵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名为《通报》的消息。这则只有93个字的消息写道:2014年2月27日12时37分,贵阳市一辆237路公交车在云岩区金阳南路发生燃烧,伤者已全部送达医院进行救治。同时,市委市政府已组成工作组开展现场处置工作。燃烧原因正在调查中。 当天下午15时34分,新浪认证信息为贵阳市委宣传部的微博“@微博贵阳”编发信息,全文转发了这条93个字的消息,结尾加上了#贵阳公交车自燃#的话题框。这是不少人最早从用户较广泛的公共信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模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采取紧急措施,做到有效应 对,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 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 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总经办领导副组长: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并对预案 的适宜性进行审核,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培训,具 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 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工程物业部和营运部应当建立 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 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 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教育培训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及时将情况报告应急 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报应急小组 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5.3.1.1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危险性分析评估,根据专业人员有关意见和政 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及时采取防范突发事件的应对措 施。 5.3.1.2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他公共卫生工 作,普及卫生知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5.3.1.3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应急演练, 增强全体员工和广大客户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5.3.1.4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 械的物资储备。 5.3.1.5出现突发卫生事件后,履行报告职责,主要内容包括:发生或者可 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情况;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 体性疾病的;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发生或者可能发 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2019年度应急典型案例分析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 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正确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 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 急处置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 件。 正确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付法》有关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 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 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无论轻 重,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 错误 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 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 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正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 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 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正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对突 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处置与预防并重 D:处置为主,处置与预防相结合 ()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 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 伍。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经济责任 D:行政责任 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单 位,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 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对其处予最高额度()万元的罚款。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内容提纲 一、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深刻启示 中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五大能力的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总揽全局的能力。 (胡锦涛05年7月山西考察) 六大领导本领 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 ?a?a 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 ?a?a 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 ?a?a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 ?a?a 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 ?a?a 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a?a 六大领导能力(习近平) 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 ?a?a 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a?a 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 ?a?a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a?a 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 ?a?a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a?a

苏荣书记在2008年12月15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的讲话 一是科学判断形势、敏锐把握趋势的洞察力; 二是勇于破解难题、善于抓好落实的操作力; 三是愿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亲和力; 四是冷静应对复杂情况、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驾驭力。实践启示之一:2003年非典疫情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臵公共事件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到提高。 实践启示之二: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这次灾害警示我们,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是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要深入总结,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准备,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水平,真正把这场抗灾救灾斗争的经验转化为更好抵御风险的措施和能力。 ?a?a胡锦涛 最高层的果断决策; 最快速的反应; 最有力的支援; 最广泛的动员和行动; 最开放的态度。 二、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峻形势与挑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典型信访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 **月**日,*****有限公司重型专项作业车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先后两次组织多人围堵该公司大门,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给我**的发展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此事件发生后,****举办了一次主题讨论会,组织全办干部职工进行讨论,认真分析这起事件由一起单纯的交通事故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切实将讨论成果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和实际行动,推动我**“两个环境”建设工作实现大突破。 讨论会上认为,我****正处于改革开放建设的重要时期,跨越赶超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立,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还表现在财富占有、教育不公平等方面。这些差距的拉大损坏了社会公正原则,引起社会摩擦,导致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由单一趋于多元。一些人政治观念经济化、纪律观念自由化、宗旨观念利己化,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就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采用不和谐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当前的特殊时期,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正确认识新时期的群体性事件,切实完善工作体制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我办主要采取了三点措施: 一、把握好“四项原则”

防治相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集体上访一般都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增强责任心和敏感性,将工作“关口”前移,就容易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践证明,防,可以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治,往往会“治”出群众的对立情绪,甚至“治”出大乱子。因此,防是根本,是治本之策;治是治标,是不得已而为之。 分级负责与各方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分级负责,是哪一级的问题归哪一级处理,能根据实际状况准确分析判断各种因素,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但过分强调分级负责,如果左右不配合,只能导致工作的被动;因此,必须坚持分级负责与各方协作相结合,上下同心协力,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才能妥善处理。 相信群众与教育群众相结合的原则。要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而不能简单地认为集体上访就是闹事。同时,也要树立教育群众的观点,要给他们讲清政策,讲清集体上访的危害。 坚持原则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必须尽可能帮助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也要讲明情况,取得理解。另一方面,对提出无理要求尤其是利用集体上访向政府施压的“上访专业户”,必须坚持原则,决不能迁就照顾。 二、注意的“五个问题” 在态度上要表明一个“不赞成”。上访是人民群众的权利,正常的上访,党和政府是欢迎的。但是,应该根据《信访条例》向群众讲明白:集体上访的危害性大,我们是不赞成的。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虽然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繁杂,危害程度各异,但这些事件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1.客观性和复杂性; 2.长期潜伏性; 3.突发性; 4.灾难性; 5.广泛性; 6.共振性。 1.客观性和复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由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构成, 而且这些原因、因素和条件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因此,既要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又要加强相互协调和沟通,采取科学、系统、综合的措施应对。 2.长期潜伏性。 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的过度采 伐和对植被的破坏,导致区域自然生态失衡。还有天津特大爆炸事件,这有一个量变过程,具有隐蔽性。所以,应当极其重视这一阶段,加强科学研究,尽可能地化解这种量的积累,防止量的扩张和质的突变。这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预防为主的方针。 3. 突发性。这些事件会在何时、何地或何种情况下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为我们防止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和选择采取应对措施的时机,增加了难度。 因此,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制具有特殊意义。 4.灾难性。这些事件对社会大众的财产和生命有时会带来灾难和毁灭,这种损害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一旦发生,必须动员必要的力量和资源进行紧急救援,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广泛性。如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波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多个省市区。2002年底至2003年的“非典”疫情扩散到中国20多个省市区,并波及欧美。为此,有必要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应急机制,并与其他国家或有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共同抗击突发事件。 6.共振性。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连锁反应。如大洪水不仅影响农业, 而且影响教育、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洪水退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流行病疫情爆发,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影响建筑业等。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不能单打一。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左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类型和特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9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样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采取紧急措施, 做到有效应对, 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 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 特 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 总经办领导副组长: 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 案, 并对预案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 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培训, 具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 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 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 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 工程物业部和营运 部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 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 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 的正常运行, 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 科 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 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 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 教育培训 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 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要及时将情 况报告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 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 报应急小组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