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 5 物质的分散系1

导学案 5 物质的分散系1

导学案 5      物质的分散系1
导学案 5      物质的分散系1

1. 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从本质上区分各类分散系

2. 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

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其中属于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

1、下列属于胶体的是 ( )

A .生理盐水

B .泥浆

C .蛋白质溶液

D .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萧山二中2011级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5)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5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编稿教师:孙利亚 陈君祺 审稿教师:纪丙全 沈俊峰 编稿时间:2011-9-8

2.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的是()

A.雾B.石灰乳

C.FeCl3溶液D.氢氧化铁胶体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能否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__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______________。

2.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胶体是电中性的,但胶粒是带电荷的。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容易中和胶粒的电荷而破坏其稳定性,胶体一般会凝聚为沉淀。

其方法主要有:①加热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吸附性

胶体粒子颗粒小,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4、明矾净水的作用是()

A.除去水中氯离子B.除去水中钙离子C.除去水中悬浮物D.杀死水中细菌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

A.食盐水B.碘酒C.淀粉溶液D.Fe(OH)3溶胶

6、已知土壤胶体带负电,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A.硫酸铵B、碳酸氢铵C、硝酸铵D、氯化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达尔效应不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溶液与浊液也有

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

C.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D.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2.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B.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10-7m之间。

C.产生丁达尔现象。

D.胶体是纯净物,其它分散系是混合物。

3.歌手那英在歌曲中唱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其中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4.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

①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②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③长江三角洲的形成④在豆浆中加入石膏制豆腐⑤血液的透析⑥氢氧化铝胶体净水

A.只有①B.①和②

C.②和③D.全部

5.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下列方法中最简单有效的是()

A.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B.加热煮沸

C.加入足量的盐酸D.观察是否产生丁达尔现象(效应)

6、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依据中不正确的是()

A.豆浆是胶体,因为豆浆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在1~100nm之间

B.KNO3是电解质,因为KNO3能溶于水

C.Na2O2是氧化物,因为Na2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D.H2SO4是酸,因为H2SO4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7、“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1纳米(nm)=10-9m,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有丁达尔效应B.能全部透过半透膜C.不能透过滤纸D.所得分散系不稳定

8.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⑴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反应。

⑵在小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⑶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5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也加入2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的角度,可以看到烧杯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

⑷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以看到溶液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又得到了黄色的FeCl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也属于反应。

物质的分散系导学案

专题一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 第一课时常见的分散系 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3.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 阅读课本P17-19,填写以下内容: 一、分散系 1.分散系概念:由 (称 )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 )中形成的。 2.分散系分类:、、,其分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般的分子、原子的直径在10-10米左右) 【思考1】1.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分散系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胶体 1.定义:的直径在之间的叫作胶体。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①含义: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的现象。 ②原理:胶体粒子对入射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 ③应用:鉴别胶体与。 (2)吸附性:氢氧化铁胶体的具有吸附性,常用于。 【思考2】在氢氧化铁胶体中,作为分散质的Fe(OH)3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吗?教材P19第一段说“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具有吸附性”,这里的胶粒是什么东西?胶粒为什么会有吸附性? 【思考3】溶液是稳定体系,浊液是不稳定体系,胶体介于稳定体系与不稳定体系之间叫做介稳体系。胶体是介稳体系,其稳定性更趋近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较稳定的存在。那胶体中胶粒之间为什么不相互吸附而沉降,却具有近似溶液的稳定性呢?学习以下胶体性质后总结回答。 (3)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做着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解释:从初中物理得知,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反映。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瞬间受液体或气体分子各方向的撞击不均衡。颗粒越、液体温度越,布朗运动越明显。 (4)电泳现象:胶体粒子选择性吸附阳离子而带上正电荷(或吸附阴离子带上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会定向移动的现象。同种胶体粒子只吸附同种电荷。 【思考4】已知:Fe(OH)3胶体粒子会选择性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 在如下装置接通电源后,分散系颜色如何变化?(注:氢氧化铁胶体的红 褐色来自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的颜色。) 阴极附近液体颜色_____________;阳极附近液体颜色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市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剥削、兴旺、解救、哀思、李鼎铭、司马 迁、彻底、鸿毛、送葬、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导学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搜集课文背景资料。了解司马迁、毛泽东。 2.搜集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预习导航】 一、写作背景我先知: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不幸牺牲。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读一读、抄一抄,并听写以下词语,查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意思。 剥削、兴旺、解救、哀思、李鼎铭、司马迁、彻底、鸿毛、送葬、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 三、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读

示范教案(物质的分散系)

物质的分散系 从容说课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课时的“物质的分散体系”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胶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要重视以旧带新,联系已学过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基础,以达到边复习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的目的。结合实验和列表比较,从观察比较中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在胶体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记忆难、应用难等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知识。 具体做法是: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从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从初中化学学习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入手,得出分散系、胶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重点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三维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概念。 2.了解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的实际应用。 3.掌握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4.掌握胶体的精制方法;理解丁达尔效应。 5.掌握电离的概念。 6.能用物质的分散系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7.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冬季时,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种景象:早晨大雾笼罩。或在某些地区,经常出现雨后出现晴朗的天空时,常会看见美丽的彩虹。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的分散体系。 推进新课 板书: 物质的分散系 一、物质的分散系 演示:物品准备:食盐、泥土、植物油、蒸馏水、玻璃棒、三只烧杯。 请三位同学参与演示,老师指导。 生甲将5 g食盐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生乙将5 g泥土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生丙将5 g植物油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生甲食盐水是澄清、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 生乙泥土水是浑浊、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的液体。 生丙植物油溶于水得到也是浑浊、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的液体。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刚才三位同学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把一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去。

导学案5物质的分散系1

1.根据分 散质微 粒直径 大小,从 本质上 区分各 2.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其中属于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 分散系溶液胶体悬(乳)浊液 分散系粒子的直径??? 分散质粒子的组成?? 外观、稳定性? ? ? ? ?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1、下列属于胶体的是 ( ) A.生理盐水 B.泥浆 C.蛋白质溶液 D.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2.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的是( ) A.雾 B.石灰乳 C.FeCl3溶液 D.氢氧化铁胶体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萧山二中2011级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5)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5课时物质的分散系 编稿教师:孙利亚陈君祺审稿教师:纪丙全沈俊峰编稿时间:2011-9-8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能否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 ________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______________。 2.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胶体是电中性的,但胶粒是带电荷的。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容易中和胶粒的电荷而破坏其稳定性,胶体一般会凝聚为沉淀。 其方法主要有:①加热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吸附性 胶体粒子颗粒小,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4、明矾净水的作用是() A.除去水中氯离子 B.除去水中钙离子 C.除去水中悬浮物 D.杀死水中细菌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 ) A.食盐水 B.碘酒 C.淀粉溶液 D.Fe(OH)3溶胶 6、已知土壤胶体带负电,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A.硫酸铵 B、碳酸氢铵 C、硝酸铵 D、氯化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达尔效应不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溶液与浊液也有 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 C.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D.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2.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 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最后,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讲解讲演法、演示观察法。 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课堂也为满足学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但可能时间会比较紧凑。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完整版)《为人民服务》教案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重点句段的理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能力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扩展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弄清主席的演讲思路。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教学难点:1.重点段落的理解。 2.理解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 课前准备:1.搜集与课相关的资料、视频,制作ppt 2.学生提前预习 课时:第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雄壮的阅兵式吗?看过,有幸,没看过,遗憾。那壮观的场景真让人荡气回肠啊!值得一看。(播放阅兵式片断: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同学们听见解放军叔叔响亮有力的口号了吗?对!“为人民服务”,这口号从上个世纪走到了今天,它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这口号也是我们今天课文的题目!那么,这句话是谁提出的呢?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毛泽东,张思德追悼会) 二:预习汇报。 (一)张思德是谁?大家预习过课文,查过资料?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张思德到底是谁。 (二)1、学生简介张思德生平及他是怎么牺牲的。 2、教师相机补充:张思德同志是一名警卫战士,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就连他的牺牲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壮举,而我们的主席却参加他的追悼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多么高的荣誉,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在阅读时可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学生简介毛主席即兴演讲《为人民服务》的由来及目的。 教师相机补充:是的,在长达半个小时的演讲中,毛主席根本没有看稿,条理清晰、字字珠玑、慷慨激昂,而且啊,时不时地还有手势和动作呢! 三:读课文,列提纲。 (一)毛主席没有看稿,是否意味着没作准备呢?(不是,肯定有准备)是的,主席才不打无准备之战,这演讲肯定已深思熟虑。 假如你就是主席,暂时的哦,为了明天演讲成功,围绕“为人民服务”你准备讲哪些内容呢?你会拟一份怎样的发言提纲呢?好吧,读书,拟提纲,要简单! (二)学生通过讨论,完成提纲 1、队伍宗旨:为人民服务 2、死的意义 3、不怕批评 4、互相关爱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学习重点 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性质 学习难点 Fe(OH)3胶体的制备,辨别分散系 知识梳理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 概念 把物质分散在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 组成 3. 分类 〔1〕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思考探究] 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的差别 〔1〕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范围分别为多少? 〔2〕分散质粒子的结构组成分别是什么? 〔3〕三种分散系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4〕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认知升华]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二】胶体的制备、性质 1. 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向中逐滴加入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检验

用激光照射Fe(OH)3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做。 2. 胶体的性质 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和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体系。 丁达尔效应: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思考探究]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3胶体。 步骤Ⅲ: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 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步骤Ⅳ: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逐滴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问题思考: 〔1〕在步骤Ⅰ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步骤Ⅱ中继续煮沸至什么程度?能否一直加热? 〔3〕在步骤Ⅲ中哪个烧杯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根据此现象可以区分哪两种分散系? 〔4〕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盐酸,红褐色沉淀又溶解,为什么? [认知升华]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篇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建构理论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师生用带答案

12. 为人民服务(教师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 2、培养逻辑思维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及自己喜欢的其它段落。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知识链接】 1、“为人民服务”(中南海新华门,党中央国务院办公所在地的正门。) 2、“三个代表”: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 3、背景知识和张思德的主要事迹。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对敌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各解放区都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对支援战争、减轻群众负担、巩固和扩大解放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属中共中央警卫团)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1944年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召开大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演《为人民服务》。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4、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使用了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

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 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 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 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胶体性质的丁达尔现象和吸附性,学生树立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践的意识 2、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加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课时教学计划 班级:授课日期月日总第课时课题12、为人民服务课型新授具体内容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资源准备张思德的资料及课件 教学程序 导案学案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六、课堂练习。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2、小组内读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 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 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 题汇总。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 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 什么?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 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 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启发同 学回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 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

生命的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 改正错误。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 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 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 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 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 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练习与检测题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还(huán hái)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兵()简()政() (2)死得其所()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4、先解释句中红色的字,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或: 于: 这句话的意思是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胶体超级详细教案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大超市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你要买一个作业本,你会到哪里寻找?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 学生:因为超市和图书馆里的东西都是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好的。 老师:很好,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和书架时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物以类聚,所以我们能很快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同样的运用了分类的方法。那么物质又是怎么被分类的呢?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推进】分类法就是把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讨论】运用分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回答】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讲述】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就是标准唯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就是按照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吗? 【回答】就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讲述】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的唯一标准,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A+B=A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A+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同样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

物质的分类导学案

2014年高考一轮资料 化学 必修一复习: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编制人: 审核人:高三化学组 编号:04 领导签字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物质的分类》 学案 最新考纲: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知识点一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构成的。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3.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 (1)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质量几乎相等。( ) (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 (3)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 ) (4)NH 3、SO 2、O 2为电解质。( ) 知识点二 物质的分类 1.分类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2.概念: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判断】 ①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②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③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 ⑤Na 2O 和Na 2O 2均能与H 2O 反应生成NaOH ,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 ⑥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 3、a 、无机化合物的交叉分类法 ①某些盐的交叉分类 按阴离子分类 按阳离子分类 Na 2CO 3 碳酸盐 Na 2SO 4 钠盐 K 2SO 4 硫酸盐 K 2CO 3 钾盐 ②某些碱的交叉分类 弱碱 NaOH KOH 可溶性碱 强碱 Mg(OH)2 一元碱 NH 3·H 2O 不溶性碱 二元碱 Ba(OH)2 ③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CO 2 非金属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SiO 2 气体氧化物 SO 2 固体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Al 2O 3 碱性氧化物 CuO 金属氧化物 b 、 无机化合物的树状分类法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物质 碱 盐 混合物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昌金东方学校·高中刘立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胶体的概念; (2)掌握胶体的主要性质以及凝聚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胶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及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激光笔 2、实验药品:蒸馏水、CuSO4溶液、淀粉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 3、投影仪、多媒体动画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25页第二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老师提问] 1、什么是分散系?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2、对分散系进行的分类是交叉分类法还是树状分类法? 3、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学生回答]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叫做分散剂。 2、交叉分类法。 3、有9种组合方式。 [投影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其实,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于分散质,溶剂属于分散剂。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分散剂,泥土小颗粒是分散质。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物质的分散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石灰水B.豆浆 C.泥水D.蔗糖水 【解析】Ca(OH)2和蔗糖分散到水中均形成均一、稳定的水溶液;泥水中夹带泥沙,属浊液;豆浆是一种胶体。 【答案】 B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鉴别Al(OH)3胶体(无色)和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B.鉴别白糖水和食盐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C.鉴别粉笔末与水、豆油与水组成的浊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D.鉴别NaCl与CuSO4两种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解析】A项,可在暗室里用光照法鉴别;B项,不能用品尝的方法来鉴别化学药品,且二者都是稳定、均一、透明的无色溶液;C项,静置以后,粉笔末与水的浊液中产生沉淀,豆油与水的浊液分层;D项,NaCl溶液没有颜色,CuSO4溶液显蓝色。 【答案】 B 3.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制得溶液的是() 【解析】食盐、蔗糖溶于水得到溶液,分散质(溶质)粒子分别是Na+、Cl-和蔗糖分子。泥土加入水中得到悬浊液。植物油溶于汽油得到溶液。 【答案】 B 4.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没有关系的是() A.用明矾净化饮用水 B.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C.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林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的光线 【解析】A项用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在水中形成的Al(OH)3胶体的吸附性;B项利用石膏或盐卤使豆浆中的胶体发生聚沉;C项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沉淀是因为发生化学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D项是气溶胶产生的丁达尔效应。 【答案】 C 5.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B.二氧化碳气体 C.铜丝D.氨水 【解析】氢氧化钠属于碱类,碱都是电解质;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非电解质;铜属于单质,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氨水是一种混合物,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答案】 A 6.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H2SO4===H++SO2-4 B.Ca(OH)2===Ca2++(OH)2-2 C.NaCl===Na++Cl- D.Al2(SO4)3===Al3+2+3SO2-4 【解析】A中不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正确的写法应为:H2SO4===2H++SO2-4,B、D中离子的个数应用化学式计量数标在离子前面,正确的写法应为:Ca(OH)2===Ca2++2OH-, Al2(SO4)3===2Al3++3SO2-4 【答案】 C 7.(2009年合肥高一期末)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 C.乳浊液D.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做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 (2)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为人民服务 优秀导学案

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鼎、革命、利益、鸿毛”等词语,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积累演讲知识。 2.理清各段的内容,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3.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 1.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正确书写下列词语。 鼎()革命()利益()鸿毛()剥削()牺牲() 送葬()追悼()寄托()哀思()炊事员() 精兵简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 2.词语解释。 鸿毛: 精兵简政: 五湖四海: 死得其所: 追悼: 寄托: 3.张思德生平。 (1)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是个孤儿。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1933年10月第一个报名参加仪陇县的少先队,后加入红

军,在战斗中立过功,因在战斗中浑身是胆,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1935年5月跟随红军长征。1937年因伤病被编到警卫连,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调往延安,在中央警卫营任通讯班长。1942年10月担任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士挖窑烧炭,窑洞即将完成塌方,他奋力救出战士,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他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 (2)写作背景。 这篇演讲词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在本文中,毛泽东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3)文体常识。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词的特点是:①针对性,听众是什么人,听众兴奋点在哪里;②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③鼓动性,内容要丰富、深刻,见解精辟,语言富有感染力,洋溢激情。 (4)资料链接 1.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在《报任少卿书》里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李鼎铭:陕北的开明绅士,曾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3.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二、达标启学。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讲了哪三个方面的意思? 2.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谈谈你的体会。想想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