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试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试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试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试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 柴世森张智慧

[内容]

提要研究汉语语法学史应该从语法学史的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特别是在本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代或在《马氏文通》问世以前有没有汉语语法学,根据什么标准评价汉语语法学史实,元代卢以纬的《语助》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等。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逐步取得共识,必将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学史这个学科的发展。关键词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主要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有机组成部分的汉语语法学中,具有一般语法学史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这是我们观察和分析汉语语法学史本身以及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我国的汉语语法学史研究,是有成绩的。特别是在本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的成果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但

是,勿庸讳言,在这个研究领域里,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诸如,中国古代或在《马氏文通》问世之前有没有汉语语法学,根据什么标准评价汉语语法学史现象或史实,元代卢以纬的《语助》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等。这些就是值得引起注意而又相互联系的问题中的几个。

一研究汉语语法学史,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在《马氏文通》问世前有没有作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汉语语法学的问题。综观以往的汉语语法学史论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见是不一致的,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学这门学问,甚至连语法学的观念也没有,语法学是19世纪末从西方引进的,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后,中国才开始有汉语语法学。

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比较完整和比较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可是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学,语法学的萌芽自春秋战国时代就产生了。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有自身的特点,既然虚词是汉语语法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就该承认虚词的研究具有语法学的性质。

第四种意见认为:作为描写和研究不同语言的语法学,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汉语语法学的雏形当以元代卢以纬《语助》问世为标志。

不难看出,第一种意见认为汉语语法学是1898年诞生的,诞生的标志是《马氏文通》的问世;在《马氏文通》问世之前,中国古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平时作业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平时作业 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比较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法功能并判断“偶然”和“偶尔”的词性。 答:形容词修饰名词,说明事物或人的性质或特征;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其他结构。 二者都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都可以作定语和状语,如:偶然因素/偶尔的事,此处修饰名词是定语;偶然听到鸟鸣/偶尔写,此处修饰动词,是副词。但我们平常使用的时候对“偶然”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与“必然”相对;对“偶尔”侧重在它的副词性,与“经常”相对。 2.怎样区分宾语和补语? 答:补语和宾语都位于动词后,宾语多数是名词性成分,一般是动作对象,比如吃苹果,苹果就是动词”吃“的宾语;补语是谓词性成分,一般是补充说明动词的,例如想清楚,清楚是补充说明“想”的,即想到的程度。当然还有很多可作补语的,比如看两遍,两遍是补充说明“看”的。 3.什么是助词?常见的助词分哪些类别? 答: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分句或句子上,表示各种附加语法意义的词。 助词的类型: ①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的、地、得”都读de(轻声),它们的分工是书面上的。定语后面的de写成“的”,状语后面的de写成“地”,补语前面的de写成“得”。 1、“的” 2、“地” 3、“得” 4、“所” ②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进程状态。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主要有: “着” “了” “过” “看” “的” “来”和“来着” “着呢” ③比况助词 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性或谓词性词语后面,构成比况短语,表示比喻。常见的比况助词有“似的、一般、一样”等。

例如: 他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导演像说京剧道白似的冲着演员大喊。 他咧着嘴直笑,高兴得孩子一般。 他驱车在大街上,随着流水一样的车河,东西南北地奔波。 他熄了发动机,像猎犬一样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④表数助词 Ⅰ表示复数的助词 Ⅱ表示概数的助词 4.同义词语在意义方面有什么差别? 答:同义词在附加意义上的不同有:评价不同,语体不同,搭配不同,理据不同。 5.举例说明比喻的修辞效果,说说在运用比喻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比喻修辞:使形象鲜明生动;使道理浅显易懂。注意的问题:喻体应常见易懂;贴切;富有感情色彩;区分比喻和非比喻;具有新颖性。

中外语言学简史

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历史阶段(5个)1语文学:公元前3世纪对古籍做注释和校对,是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到公元前16 17世纪出现复兴和繁荣2传统语法阶段:古希腊18世纪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围,依照拉丁语法建立起来的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过程的语言学。在19世纪初广泛研究印欧语系的语法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世纪初洪堡特就开始了语言结构分析,20世纪初语言学的重心转移到结构主义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以语言的生产和转换能力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使欧美语言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重要语言学家: 瓦罗《论拉丁语》:古罗马著名学者之一,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法专家,代表作《论拉丁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捍卫“类比”原则)包括1词源学2形态学3句法学《论拉丁语》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涉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及一些残留问题。 洪堡特及其理论 贡献:普通话语言学的奠基人。贡献: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其核心,认为:1语言中没有静止的东西2语言整体分割的词和语法规则只是一种人为的毫无生气的冷了的溶岩石3在深入研究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提出“语言四部形式”的概念。 语言的三类型:孤立语粘着语曲折语 特鲁别茨柯伊《音位学原理》20世纪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1789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三周年演说》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亲缘关系,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施莱歇尔语言理论: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1语言有机体理论突出了语言的物质性,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荒谬)。语言:成长时期、衰老时期。认为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形式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形式,衰老时期有最高点逐渐衰老,形式也遭到损坏3语言发展阶段4语言谱系树理论: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颗树的树干,分支是各种印欧语(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分支上有细支,代表印欧各种方言,此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种类的问题,用树形方法形象的表达了对语言相互关系的看法,但从理论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斯多葛派:公元前4世纪一批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反对者。对语言学的贡献:1清楚区分了逻辑研究和语法研究2使用的语法术语越来越精细使用至今。此派的语言观属于自然派,认为早期语言的声音和能代表的事物之间有天然的联系,努力研究词源寻找语言的原始形态。提出“变则学说”认为词与事物关系是不对应的,得出语言是无系统不受规则限制的。 格里木定律:1817年格里木发表《德语语法》系统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言之间辅音的一致性,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学派:亚历山大将军托雷密在埃及建立的,研究希腊的古代文献、注释和考证《荷马史诗》形成亚历山大学派。代表人物:亚里斯塔克提出“类比”说,语言是以相似的形式指明相似的范畴,并受一定规则制约的,对形态学做了详细研究确立八大词类。促进作用1确立了语文学的观念2他们的语文学工作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向,寻求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促进真正语言学的诞生3保护希腊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前提: 118世纪队语言标本的搜集,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准备了具体的材料2把其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引进到语言研究中来,引起语言研究方法的改革3梵语的发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以结构研究为主《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前无古人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重要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出版进一步强调了“系统”概念。贡献: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2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3共时和历时的区别4语言系统性与价值的概念5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6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索绪尔理论对代语言学的影响: 1系统性把语言看成一种系统和结构2注重共时研究3优先口语研究4认为语言是描写性的不是规定性的5主张区分语言和言语6强调独立自主性,摆脱哲学家、心理学家的影响,作为一个独立对象做观察。现代语言学的特征都源自索绪尔的理论,索绪尔所建立起的语言学框架对现代语言学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与言语的区分:为了确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于是产生的这样的区分。言语:是个人行为是暂时的现象,不能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是言语的工具,是言语的产物,是一套比较稳定的符号系统,可以将其从言语活动中划分出来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 共时和历时的区分:历时现象:指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共时现象:两者是对立的,应分别研究,在共时性基础上才能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研究。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语言系统无关的东西都属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系统有关的属于内部研究。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形成。理论基础:迪卡尔的理性主义,认为人本身有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一部分是人类的属性(人类天生具备的语言能力)另一部分是人类生存经验中后来获得的个别语言知识。乔姆斯基接受洪堡特的观点: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提出“演绎法”从语言能力研究当中揭示人的认知过程。 生成:数学领域的用语,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事实,生成性说明语言具有创造性,生成语法就是要设计一套产生某语言全部语法的规则,且仅仅是符号语法规则。 历史比较语言学三个第一:拉斯克:西方第一个进行语言比较研究且取得出色成绩的语言学家《古代北方语或冰岛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 一、作者简介:马建忠 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 1、词类系统(字类) 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 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2、句子成分系统 起词:充当主语的词 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 止词:充当宾语的词 表词:静字充当谓语 司词:介词宾语 加词:介字与其司词 读:小句 3、位次系统 主次(作起词的名字) 宾次(作止词的名字) 正次(中心语) 偏次(修饰语-------定语) 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 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 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 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 二、主要内容 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 词类系统 名词、代名词实体词 动词述说词 形容词、副词区别词 介词、连词关系词 助词、叹词情态词 转类铁桥形容词 狮子的勇猛名词 落花、飞鸟形容词 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

2、句法分析——图解法 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 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 工人请我讲演 我爱他诚实 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 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 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一线制双线制) 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 一、陈望道和方光焘 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 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 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 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 《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中国文法要略》的主要内容 上卷:词句论(概念与分类) (1)词类:名、动、形、限制(副)、指称(代词)、关系(连)、语气 (2)词组:联合关系(并列)、组合关系(附加)、结合关系(主谓) (3)句子:叙事句(动作动词)、表态句(形容词谓语)、判断句(用“是”或者不用)、有无句(中心动词是“有”或“无”)。 (4)句子成分:主语和谓语 (5)简句和繁句:简句,只包含一个词结;繁句,包括复句和包孕句(句子成分是一个主谓短语)。 (6)转换和变化: 下卷:表达论(语义与功能) (1)范畴: 数量他什么都不说。周遍性(所有的、一个也不例外) 指称(有定、无定)这、那数量词零形式 方所 时间现在、过去、将来动相了既事相 正反.虚实: 否定、可能、必要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指出下列句子中加

点字“殆”的词性2(.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 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第二节 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下列四句话中,(2).

(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2 解释名词术语:(1)名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判断题:(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2)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 问答题: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那些?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汝狗白 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 (2)孟柯,邹国人,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作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书》、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北语 20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业_1234

20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 1.()的意义比较空灵、抽象、难以把握,而且用法常常涉及语义、语用、句法等各种因素,因此它的学习和掌握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A. 实词 B. 虚词 C. 名词 D. 动词 答:B 加q:80 – 500 - 9261 2.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语法,而()指的是语法的教学过程。 A. 教学语法 B. 理论语法 C. 语法教学 D. 语法理论 答:C 3.()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 A. 动词 B. 形容词 C. 离合词 D. 区别词 答:C 4.()只能作状语,不能作主语、宾语,也不能作谓语、定语等。 A. 名词 B. 动词 C. 副词 D. 助词 答:C 5.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的“试金石”,同时也为其研究和发展提出新的课题。 A. 教学语法 B. 理论语法 C. 语法教学 D. 试验语法 答:B 6.“对不起,我今天又来晚了。”这个句子的结果补语语义指向()。 A. 受事 B. 施事 C. 动词 D. 补语

答:C 7.()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语法规则并能够很好地运用。 A. 教学语法 B. 语法教学 C. 语法理论 答:B 8.“很、太、非常、特别、格外”都是()。 A. 程度副词 B. 范围副词 C. 时间副词 D. 情态副词 答:A 9.双音节动词重叠的形式主要是()。 A. AA 式 B. A 一A 式 C. ABAB 式 D. AAB式 答:C 10.结构助词()是定语的标志。 A. 地 B. 得 C. 了 D. 的 答:D 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动词可分为()。 A. 及物动词 B. 不及物动词 C. 自主动词 D. 非自主动词 答:AB 2.“连”字句基本的语法意义()。 A. 表示隐含比较 B. 引出极端情况 C. 表示处置 D. 表示被动 答:AB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 (一)词法 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 1.虚词: (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 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 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 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 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 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 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 诸“之于”,“之乎”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现代汉语语法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语法 “语法”思考和练习二 八、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一位干过多年售票工作的老人很兴趣地凑上前说:“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 “兴趣”是名词,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不能作状语,这是把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了。可以把“兴趣”改为“高兴”或者在“兴趣”前加一个“有”字。 ②在工厂、农村、学校我见闻了许多英雄,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忘我地工作着。 原句中名词“见闻”被误用为动词,应当改为“看到”之类的动词。 ③小梅干活很卖力气,咱队的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不说她 劳动不积极。 原句中“没有一个不说”即“大家都说”,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副词“不”来否定“积极”,意思就正好和原意相反了。应去掉最后一个“不”字。 ④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一倍。 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一倍”应改为“百分之五十”“二分之一”或“一半”。 ⑤他家在村子的南边,面对着一幢小山。 量词“幢”常用于楼房,“山”应用“座”表示。 ⑥王师傅对我们讲,他12岁上得了一场病,是李大夫把我从死亡线上抢救了过来。 本句中“他”“我”都是指代“王师傅”的,前后所用人称代词不一致。“我”应改为“他”。 “语法”思考和练习三 三、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在词性上、作用上有没有不同?为什么?(略) 四、在下面句子里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①问题彻底——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应填“地”。 ②彻底——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主语是动词短语,动词“解决”前的附加成分是状语 “地”。 ③问题解决——不彻底。 “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是补语,应填“得”。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是定语,应填“的”。 五、下面两组里结构相似的句子意思是否相同? ①我在北京住了三年。 ②我在北京住了三年了。 ①表示现在已不在北京住。②表示现在还在北京住着

现代汉语语法学89136

现代汉语语法学》(傅雨贤)复习资料一 (2012-10-04 12:25:36) 转载▼ . 第一章语法和语法学 (一)识记: 1.国外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法、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 2. 我国语法学只有一百年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草创、模仿时期(1898—1936,),代表作有两部:①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法著作。其核心是“词本位”。②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第一部以白话文为描述对象的语法体系,其特点是“句本位”。二是探索革新时期(1936一1949),反对简单模仿,利用西方语法理论寻找汉语语法特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三:①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②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③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三是振兴、繁荣时期(1949一现在),解放初期出版了最具特色的两本著作:①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拨乱反正后又出版了几种重要专著,如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他的《现代语法分析问题》,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等。 (二)领会: 1.什么是语法 2.语法的内容 第二章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识记: 1.语法形式; 2.语法意义。 (二)领会: 1.语法形式的基本特征 2.语法意义的基本特征 3.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第三章汉语语法特点 (一)识记: 1.形态 2.语法范畴。 (二)领会: 1.汉语缺乏狭义形态,但有一些广义形态 2.汉语缺乏综合性语法范畴,但有一些分析性语法范畴 3.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4.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与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5.汉语词序在构成语法关系时具有重要作用 6.虚词也是汉语句法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简单应用: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汉语构成句义的因素 (一)识记: 1.句子 2.句义

现代汉语语法学习题集

现代汉语语法学习题 名词解释 语法:语言中的词语之间相互结合的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 语法形式:语法成分中能够表现语法意义的声音部分以及声音部分的结构变化和排列次序等形式。 语法意义:凡是语言过程中通过语法形式所产生出来的附加意义或结构意义。 语意意义:一个词所发生的形式变化,又称屈折变化。 后缀:附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 形态:能够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狭义形态:同一词在不同功能上的语法形式的屈折变化,又称构形法形态。 语法范畴:词法内语法意义的归类与概括。 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不是逻辑概念上的分类。 主语:就是位于句子前半部的被陈述对象。 宾语就是谓语动词(述语)后所支配,涉及的对象。 谓语:位于句子的后半部(主语之后)的陈述词语。是用来陈述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扩展:是拉长语言单位的长度。使一个语言片段由简单到复杂。 紧缩:即缩小语言单位的长度。使一个语言片段由复杂到简单。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言片段的直接组成成分的方法。 狭义同构:要求两个语法形式长度相同,词的排列次序相同,词类一一对应,层次构造也相同,相对应的语法形式功能也同。即要求功能与层次全面对应 广义同构:两个语法形式其基本结构相同。 同一性原则:指具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中相对应的实词或实词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语法条件限制:语法上的某些差别会影响到变换式的成立与否。 语音条件限制:音节的多少会影响到变换式的成立与否。 三向谓词:指可以与施事格,受事格,与事格组合的谓词。 位移动态义:这是一种与句式相关的类别。包含两个特征:一是核心动词具有[+位移] 语义特征,一是具有表源点或终点的名词项。 语义格:句子中与谓词相关联的项,组合后产生一种语义关系,称为语义格。 非意志动态义:指句子动作行为非施事主体自主发出的动作行为。 歧义句: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多种理解,即它含的意义不止一个,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歧义句。 填空题 国外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法、新兴的描写语法(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 白话文语法著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1924年黎锦熙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他是汉语语法学的开创者。他一反马建忠‘词本位’观念,以‘句本位’来建立语法关系。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著作。 中国语法学的发展经历了草创模仿期、探索革新期、振兴期。 《中国现代语法》的作者是王力。 探索革新时期吕叔湘的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语法著作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现在汉语八百词》的主编是吕叔湘。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业答案

作业名称:12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第一次作业出卷人:SA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内容的安排应该以习得顺序的考察和研究为依据,如根据邓守信(1999 年)统计和调查,在实际教学中,“了1”和“了2”的教学顺序应该是()。 A、先“了1”再“了2” B、先“了2”再“了1” C、“了1”和“了2”同时学习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的“试金石”,同时也为其研究和发展提出新的课题。 A、教学语法 B、理论语法 C、语法教学 D、试验语法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教授语法和学生学习语法。 A、教学语法 B、语法教学 C、语法理论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为主。 A、教师讲授语法 B、教师训练学生怎样学习并运用语法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语法规则并能够很好地运用。 A、教学语法 B、语法教学 C、语法理论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语法,而()指的是语法的教学过程。 A、教学语法 B、理论语法 C、语法教学 D、语法理论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7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 内容: “教学语法”又叫“专家语法”,理论语法又叫“学校语法”。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8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 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教学对象学习语法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9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 内容: “学校旁边有银行”和“学校旁边是银行”两者都是存现句,所以没有区别。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汇总

姓名:李曼 学号:2013140016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年级:13级 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 教师:刘吉艳 作业题目: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汇总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汇总 1、直观法 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公式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出去、进去、出来、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等。 2、情境导入法 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境的设置,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 例如本课要学表示完成的“了”,教师进教室就问一个学生: 教师:××昨天来了没有? 学生:他昨天没来。 教师:哦,他昨天没来。××,你昨天去哪儿了? 这种闲聊其实是有意为之,在为该语法点教学做铺垫。 3、语境教学法 语法规则都是从一个个典型的语境中抽象出来的。与其空讲规则,对学生云里来雾里去地讲解,不如再重新回到语境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自己发现、总结语法规律,从而掌握语法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语境或创造语境。 以副词为例,副词意义抽象,它们的意义体现在与句中以及前后句其他成分的关系中,体现在句子的内容与说话人的态度的关系中。例如“简直”一词,它常用来强调某种情况、状态达到很高的程度,含有夸张语气。但是,不说明说话人、行为者的主观态度,就不能充分揭示为什么它具有强调作用和夸张语气。例如:“妈妈平时总唠叨我找对象的事,这次听说有人要给我介绍……简直不知道怎样打扮我好了。”该句说明了“妈妈”天天急着让我找对象,“简直”的强调,夸张语气也就突显出来了。 4、对比教学法

汉语语法学荐书

07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语法学荐书 华侨大学文学院胡萍 陈炜湛《汉字古今谈》,语文出版社1988年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富谷至[日],刘恒武译,黄留珠校《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龚鹏程《国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年 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讲稿》,语文出版社2007年 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 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侯精一、施光淦主编《<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纪念《马氏文通》出版百年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简·爱切生[英]著,徐家祯译《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语文出版社1997年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 江蓝生、侯精一主编《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上海19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蒋绍愚、江蓝生《近代汉语研究》(二),商务印书馆1999年 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5年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说明: 本讲义根据笔者近十年来的学习和研究心得整理而成。部分内容参考了以下著作: 陆俭明,200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等,2009,《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2006,《汉语语法学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沈阳,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沈家煊,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内容梗概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第二讲层次分析 第三讲变换分析 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讲语义角色分析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八讲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第九讲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第十讲汉语虚词研究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潘文国)认知与表述(不强调系统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方式(不强调工具)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而非客体性;过程体现了动态语言学的思想。 二、语法的定义: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进一步说,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

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 (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主要体现为:第一、词类无形态标志;第二、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研究:我们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打算研究/研究课题/语法研究/研究很重要)(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试回答英语和汉语问句:Do you eat an/one apple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苹果?)。 (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 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吃苹果/吃大碗/吃食堂/吃利息/吃大户/(一锅饭)吃十个人) 四、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

直属北语19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业_4

1(4分) :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是我们的一个总原则。 A: 精讲精练 B: 精讲多练 C: 多讲多练 D: 多讲精练 2(4分) : 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无论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关于二者的不同,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学专家()先生曾就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作过很好的论述。 A: 许国璋 B: 王力 C: 刘洵 D: 吕叔湘 3(4分) : ()比较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语法教学,其特点就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总结语法规则。 A: 实物道具法 B: 对话法 C: 举例法 D: 图示法 4(4分) : 老师选择便于用上所学语法项目的话题,并要求或暗示学生在问答时用上所学的特定的语法项目。这一语法练习方法是()。 A: 接龙练习法 B: 定向回答练习法 C: 扩展对话练习法 D: 叙述练习法 5(4分) : 结构助词()是定语的标志。 A: 地 B: 得 C: 了 D: 的 6(4分) : “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了1”的功能不包括()。A: 事件的发生或完成 B: 事件正在发生 C: 事件的前后顺序 D: 主要事件的标志 7(4分) : ()只能作状语,不能作主语、宾语,也不能作谓语、定语等。 A: 名词 B: 动词

D: 助词 8(4分) : 所谓(),就是在意义上有区别事物的作用,主要用来给事物进行分类的词。A: 名词 B: 区别词 C: 动词 D: 离合词 9(4分) :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的“试金石”,同时也为其研究和发展提出新的课题。A: 教学语法 B: 理论语法 C: 语法教学 D: 试验语法 10(4分) : 很、太、非常、特别、格外都是()。 A: 程度副词 B: 范围副词 C: 时间副词 D: 情态副词 多选题 1(4分) : 汉语的句类和别的语言一样,也是主要分为()。 A: 陈述句 B: 疑问句 C: 感叹句 D: 祈使句 2(4分) : 一般的理论语法著作介绍疑问句的类型时,一般说有()。 A: 是非疑问句 B: 特指疑问句 C: 正反疑问句 D: 选择疑问句 3(4分) : 假设复句常见的格式有()。 A: 如果……就…… B: 要是……就…… C: 假如……就…… D: 幸好……不然…… 4(4分) : “ 连”字句基本的语法意义()。 A: 表示隐含比较 B: 引出极端情况 C: 表示处置

现代汉语语法史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酝酿、萌芽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章引进、初创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四章革新、探索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五章发展、繁荣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六章逐步成熟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七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参考文献: 1、*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3。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 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 4、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 6、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 7、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8、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 10、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 《黎锦熙选集》 《王力选集》 《吕叔湘选集》 《胡裕树、张斌选集》 《朱德熙选集》 《邢福义选集》 《陆俭明选集》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概念:语言、语法、语法学史、语法史 2、掌握语法的性质

3、认知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中外比较) 4、了解语法学的历史分类和用途分类。 5、了解汉语语法学史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语法概述 一、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是能指和所指即音义结合的符号系 统。 语言的三要素为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言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是组 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二、语法概述 (一)语法的定义 1、语言的结构规律,即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 2、语法学:对语言的结构规律进行描写的科学。 (二)语法的特点 概括性、生成性 、递归性、稳固性、民族性。 1、概括性(抽象性) 语法是对语言实例的抽象概括。 2、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来。 S + V + O S + O + V ? 3、递归性 ? 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套用,相同的结构和不同的结构都可以套用。“一朵大红花”套用偏正结构,“他去食堂吃饭”三种结构套用。 ? 相同的结构的层层嵌套,体现的是递归性规则。 ? 语法结构的递归性:语言结构的某一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结构去替换与扩展。 ? 4、稳固性 语法的稳固性是与语言的语音和词汇两要素相比较而言的。 5、民族性 民族性即个性,是与各种语言语法的共性相比较而言的。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

1、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那为什么这种联系既经确定之后就不能随便改变?如何理解语 言符号的任意性? 答: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取决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所谓“能指”,是指显示的事物,所谓“所指”,是指被代表的事物。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这个“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就是“所指”,红绿灯就是“能指”。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音表到与意义内容的结合并不依赖于因果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每种语言都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必须承认每次结合都是偶然的,都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同一种事物,每种语言都以不同的声音或文字来表示,这也是各种语言之所以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必须按照某一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2、你是如何看待现代汉语形成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一)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原文化时期,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从春秋延至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与周围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复杂过程。属于长江文化的“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包括长江流域一带和中南半岛的一大片区域,在秦统一中国是,这些民族大部分成员,与中原人民共同组成了汉民族。中国北部边界地区为阿尔泰语系的人所管辖,因此阿尔泰与在汉语的一发力留下很多痕迹。 (二)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 (三)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是其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融入汉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四声理论的建立2、书面语口语话倾向产生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四)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3、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答:1、北方方言区2、吴方言区3、湘方言区 4、赣方言区5客家方言区6闽北方言区7闽南方言区8粤方言区9晋方言区10平话方言区 3、有人认为汉语的语序重要,不同的语序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你是怎样看待汉语语序的价值的? 4、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有哪些? 答:语素,词,短语,句子 5、怎么确定汉语的语法单位? 答:语法单位不能按音节来切分,应当按照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来切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