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导论

1、研究主题: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主体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结合体,(研究方法)用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代替直觉,其特点是倡导以人为中心、关心提高工作绩效和人的满意度。系统研究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我们试图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

2、研究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3、基本模型:

A、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

B、因变量:主要的有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

和组织公民行为。

a、生产率:意味着对效果(目标是否达到)和效率(指标)两方面的关注。

b、缺勤率:缺勤率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并扰乱正常活动。

c、流动率:高流动率意味着严重破坏了组织的高效运作,导致人才、技术流失和

招聘成本高。但流动使更有能力和更有积极性的人取代工作不合格的个体,增

加组织内部晋升的机会,给组织添加新生力量和新思想。员工主动提出的流动

要求只要在合理水平,都是有利于组织灵活性和员工独立性的,能够减少管理

层提出的裁员需要。

d、工作满意度:通过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代表的是态

度而不是行为。与绩效有关和价值偏好使它成为主要的因变量。其影响因素有

环境氛围、经济收入、人际、工作时间和难度、压力、生活和晋升等因素。

e、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也称不当行为(越轨行为)或工作场所中的无礼行为,

是指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f、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员工自觉从事的行为,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中,

但它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包括利他行为、尽职行为、运动员精神、谦

恭有礼、公民道德这五个方面。

二、个体:

1、理论基础(了解)

2、传记特征(了解)

3、能力:

A、智力:智力能力是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

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a、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量表):适用于儿童。(了解)

b、韦克思勒智力量表:应用最广泛、最权威,包括言语分量表(智力分测验、领

悟分测验、背数分测验、相似性分测验、算术分测验)和操作分量表(图片排

列分测验、填图分测验、积木图案分测验、拼图分测验、数字符号分测验)两

部分,有成人、儿童和幼儿三套。

c、瑞文推理测验(了解)

B、胜任力(素质能力):由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用于测量胜任特征(与优秀绩效有因

果联系的个体特征)。胜任特征的特点有:强调“卓越者”与“合格者”的差别;

关注潜能、深层特征(冰山模型中的深藏内隐的部分:社会角色、自我概念、

特质、动机);将深层特征,挖掘开发为可习得的行为。

C、学习的三个要义:变化、持续持久的变化、间接与直接经验

4、情绪与心境

A、情绪劳动:员工在工作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当员工需要表

现出来的情绪与他的真实情绪不同时,称为情绪失调。市场未必对情绪劳动提供经济奖励。

B、情绪智力:一种非认识的技能、潜能和素质范畴,它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功地面对

环境的要求和压力。其作用包括自我管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感同身受和社会技能五个方面。

5、价值观与态度

A、价值观:

a、定义: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与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

特定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的信念。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b、特点:相对稳定和持久。

c、类型:

i格雷夫斯的七个价值观等级: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ii斯普兰格的六种价值观类型: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

iii罗克奇的两种价值观类型:终极性价值观(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和结果)和工具性价值观(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书P123(选

择题)

d、相关要素-文化(简答?):吉尔特·霍夫斯坦德的国家文化模型,评估文化的

框架,具有相同社会经验等的人所共用的心理程序,包含权力距离、个人主义

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不确定性避免、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五个维度。

i权力距离: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于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纳和认可程度。

ii个人主义:人们喜欢以个人为活动单位而不是作为群体成员进行活动的程度,他们认为个人权利高于一切。集体主义:人们生活在具有严谨架构的社会中,

期望得到同一群体中其他人的照顾与保护。

iii阳刚气质:某种民族文化重视传统的男性角色(如成就、权力和控制)的程度以及认为男女平等的程度。阴柔气质得分高意味着这种民族文化认为男性

女性在所有方面都是平等的,性别差异不明显,都注重恭顺、谦虚、追求生

活质量。

iv不确定性规避:一个国家的人喜欢结构化而不是非结构化情景的程度。

v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测量的是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接纳。长期取向中人们总是想到未来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短期取向则看重此时此地,更易接受

变革,不把承诺视为变革的阻碍。

6、人格

A、影响因素(了解):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

B、人格的维度与测量:

a、MBTI(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

i外倾型或内倾型(最基本,驱动力来源):性格开朗,善于社交,充满自信VS安静害羞

ii感觉型或直觉型:注重实际,偏爱程序化秩序化,注重细节VS依赖无意识的处理过程,关注宏观的大场面

iii思维型或情感型:运用理智和逻辑处理问题VS依赖个人的价值观和情绪

iv感知型或判断型:灵活变通,顺其自然VS喜欢控制,偏爱充满秩序的结构

化的世界

b、BFM(大五人格):

i外倾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ii随和性: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iii责任心:可靠性。

iv情绪稳定性: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c、经验开放性:个体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d、人格测量方式(了解):自评、观察者评价、投射测验

C、主要人格特质对O.B.的影响:A型与B型人格特征(了解)

7、知觉与个体决策

A、定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和印象的过程。

B、类型(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幻觉、直觉。

C、基本特性(知道):知觉定势(主体对活动的认识会受到以前的影响)

a、相对性

b、选择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D、归因理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把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这取决于区别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一致性(每个人面对相似情景都有相同的反应)和一贯性(不论时间怎样变化,个体是否表现出相同的行为)这三个因素。

a、内因导致的行为:个体认为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行为。

b、外因导致的行为:个体因情境因素而被迫采取的行为。

c、归因失真的错误和偏见(与决策的偏见和错误相区分):

i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在评价他人时总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ii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和组织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如运气或同事)。

E、个体决策:

a、理性决策模型:

i步骤:界定问题所在、确定决策标准、给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

ii有限理性与直觉决策

b、常见的决策偏见和错误:

i过度自信的偏见:智力和人际能力最弱的人最有可能高估自己的绩效和能力。

ii锚定偏见:把信息固定在初始阶段。

iii验证偏见:选择性知觉的具体例子。

iv易获性偏见:人们倾向于基于容易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

v承诺升级:人们固守着某项决策,尽管有明显证据表明该决策是错误的。鳄鱼法则(及时止损)

vi代表性偏见:根据过往情况预测推断未来。

vii赢家诅咒:竞争者越多,价值越易被过高估计。

viii后视偏见(事后聪明偏差):当结果已知时,倾向于错误的认为自己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

8、动机:早期动机理论

A、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情绪伤害)、

社会需求(爱、归属、接纳和友谊)、尊重需求(内部尊重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和自我实现需求(使个体成为他可以成为的人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开发自我潜能和自我实现)。

B、X理论和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是消

极的,称为X理论,一种基本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Y理论假设较高级的需求主导着个体的行为。

C、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也称激励—保健理论。

D、成就需要理论(麦克莱兰):关注三种需求:

a、成就需求:追求卓越、达到标准、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b、权力需求:使他人以某种方式行事而不以其他的方式行事的需求。

c、归属需求: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三、群体

1、定义: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由两个或以上相互作用、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2、群体行为的基础:

A、分类:

a、按结构功能分:

i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界定的、根据工作岗位来确定工作任务的群体。

ii非正式群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制定的群体,是员工为了满足社交需求而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组合。

b、按内部关系分:

i命令型群体:是由组织章程决定的,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

ii任务型群体:也由组织确定,指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工作的群体。

iii利益型群体:大家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具体目标走到一起。

iv友谊型群体:成员拥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的特征。

B、发展阶段:

a、五阶段模型:针对一般性群体的规律总结

i形成阶段: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为特点。

ii震荡阶段:是一个凸显内部冲突的阶段。这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内部出现比较明朗的领导层级,群体成员在发展方向上也达成了共识。

iii规范阶段:群体进一步发展密切的群内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内聚力。

iv执行阶段: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作用,并且得到广泛认可。

v解体阶段:群体为解散做准备。

b、间段—平衡模型:针对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群体

i成员们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发展方向。

ii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iii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会发生一次巨大转变,这次转变正好发生于该群体生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iv这次转变会激起群体内的重大变革。

v转变之后,群体的第二个阶段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vi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显著加速的活动。

C、群体结构:

a、角色:人们对于在某个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i角色期待:指别人认为你在某个特定情景中应该如何行事。心理契约:雇主与员工之间存在不成文的协议,确定了管理层对员工的期望和员工对管理层

的期望。

ii角色冲突: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导致难以符合另一种角色要求。

iii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iv角色认同

b、规范(留意):绩效规范、形象规范、资源分配规范、社交约定规范

c、地位: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级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

i地位和群体互动

ii地位与公平

iii地位与文化

iv地位与规范:与其他成员相比,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常常享有比其他成员更大的自由来偏离群体规范,可能漠视从众规范。

d、规模:

i社会惰化: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时不如单独工作时那么努力的倾向。

ii社会促进:当别人在场时,个体绩效会变得更好或更坏的倾向。

e、内聚力(了解):成员之间互相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D、群体决策

a、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对比

i群体决策的优点:群体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和知识。还能够给决策过程带来异质性,增加观点的多样性。最后,群体提高了决策的被接受程

度。

ii群体决策的缺点:耗费时间。群体内部存在从众压力,群体讨论可能会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控制局面。最后,群体决策可能会因为责任不明确而导致

决策效果不佳。

iii效果与效率:就效率这一点来说,个体决策几乎总是胜过群体决策。存在的例外是如果在进行一项决策时需要了解多方面的信息,那么单个决策者就要

花大量时间来查阅资料和向别人咨询,而群体中有来自多个领域的成员,了

解多方面信息,查找信息所用时间就大大减少了。因此,在决定是否采取群

体决策时,应权衡群体决策在决策效果上的优势能否超过它在效率上的损失。

群体决策的两个副产品: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注意区分)

b、群体思维(整体):受群体中的从众压力影响的,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

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受到压制的现象。

c、群体偏移(个体):群体成员在讨论备选方案和制定决策时往往会放大自己最

初的立场或观点。

d、群体决策技术:(注意区分下面)

i头脑风暴法:旨在克服互动群体中会抑制创造力的从众压力。它鼓励成员进行与众不同的思考,不允许对这些创意提出批评。原则:禁止期间提出批评、

鼓励自由想象、想法越多越好、最后进行整合。

ii名义小组法:在决策过程中对群成员的讨论和人际沟通进行限定。前提:群体成员对题目不了解并且很难达成一致。拓展技术:德尔菲技术(专家评估

法)

3、沟通:

A、方向:自上而下(控制)、自下而上(出发点:信息反馈)、水平沟通(促进合作、

信息交流,可能破坏自上而下的沟通和绕开直接领导做事)

B、功能:

a、信息:为决策提供帮助,通过传递数据和资料帮助形成备选方案,提供信息。

b、激励:明确告诉员工必须做什么,表现如何,没有达到目标是应如何改进工作,

可以激励员工。

c、控制:员工必须遵循组织中的权利等级和正式的指导原则。

d、情绪表达:工作群体是主要社交场所,群体内沟通是员工表达自身满足或者失

落的重要途径。

C、过程:沟通发生之前,必须存在一个目的,也就是将在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传递的

信息。这个信息首先被编码(转化为信号形式),然后通过某种媒介(渠道)传送至接受者,由接受者将受到的信号解码。包括发送者、编码、信息、渠道、解码、接受者、噪音和反馈八个关键部分。

D、人际沟通:

a、书面沟通:

i备忘录、信件、传真等

ii优点:有形且可核实,无限期保存,严谨,有逻辑,条理清晰

iii缺点:费时、缺乏反馈

b、口头沟通:

i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包括一对一讨论,群体讨论,非正式的小道消息

ii优点:快速传递,快速反馈

iii缺点:传递经过多人,信息失真

c、非语言沟通

赫拉别思法则: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

E、组织沟通(了解):正式沟通、小道消息、电脑辅助沟通、知识管理

4、冲突与谈判:

A、冲突的定义:当一方感觉对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随之会

产生的一个过程。

B、冲突的作用-相互作用的观点: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群体容易变得静止和冷漠,

并且无法对变革和创新的必要性作出快速应对。区分良性冲突(能够支持群体的目标和提高群体的绩效,具有建设性的冲突)和恶性冲突(妨碍群体的绩效,具有破坏性的冲突)首先要看冲突的类型:

a、任务冲突:与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有关。

b、关系冲突:侧重于人际关系。

c、程序冲突:与完成工作的方式有关。

绝大多数关系冲突是恶性的,因为关系冲突总是会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敌意、不和与摩擦。低水平的程序冲突以及低到中等水平的任务冲突能够成为良性冲突。

C、冲突的过程-五阶段论(了解):

a、阶段一:潜在的对立或失调。导致因素:沟通(缺乏或过度)、结构、个人变

b、阶段二:认知和人格化。零和情景和双赢情景。

c、阶段三:行为意向:介于人们的认知及情感与他们的公开行动之间。两个维度:

合作性与自我肯定性。五种行为意向:竞争、协作、回避、迁就、折中。

d、阶段四:行为

e、阶段五:结果

D、谈判的定义:双方或多方互相交换产品或服务,并试图对他们之间的交换比率达成

协议的过程。

E、谈判的策略:分配谈判(零和条件下,本质是对固定大小的利益谁应分得多少的协

商)、综合谈判(实现双赢的解决方案)。

5、领导(管理学)

6、权力与政治

A、权力的定义:A对B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B按照A的意愿行事的能力。

B、权力的关键:依赖性。依赖性取决于B认为总共有多少备选方案以及A控制的备选

方案的重要性。

如何增强权力:掌控的资源越重要、越稀缺、越不可替代,拥有的权力越大。

C、权利的基础:

a、正式权力:基于个体在组织中的职位,可以来自惩罚或奖赏的能力,或者来自

正式职权。

i强制权力:依赖于人们对不服从命令会导致的消极后果的惧怕。手段有体罚、通过限制行动而产生的挫败、通过限制基本的生理需求或安全需求而施加的

控制。

ii奖赏权力:人们服从奖赏权力是因为它能带来好处。

iii法定权力:它代表组织成员根据自己在组织结构中的职位来控制和使用组织资源的正式职权。比强制权力或奖赏权力更为宽泛。

b、个人权力:来自于个体的独特特征,基于专业知识或他人的尊重和敬佩。

i专家权力:是专长、特殊技能或知识产生的影响。领导者借助专家实现专家权力。

ii参照权力:基础是人们认同某个拥有令人羡慕的资源或个人特质的人。源于他人的钦佩和效仿意愿。

四、组织

1、组织结构:

A、设计六要素

a、工作专门化:把组织中的工作活动分解成单独的工作岗位的程度,实质是把工

作分解成若干步骤,每一个体只完成其中一个步骤。由于工作专门化而产生的

“不经济”因素——表现为员工的厌烦情绪、疲劳感、压力感、低生产率、低

质量、高缺勤率和高离职率等——超过了它带来的经济优势。

b、部门化:对工作岗位进行组合的基础。

i依据所从事的职能:优势在于把同类专业人员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ii依据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类型:优势在于增强对绩效所需承担的责任。

iii依据地域

iv针对流程:适用于服务和产品需要分步骤进行的活动

v依据顾客类型

c、命令链:一条从组织最高层贯穿到最基层,明确规定谁向谁汇报工作的不间断

的职权线。职权是管理岗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并且使下属遵从命令的权利,人

们预计这种命令会被遵从和执行。统一指挥原则有助于保持职权链条的连续性

和完整性,它意味着一名下属有且只有一位直接上司。

d、集权与分权:集权是组织的决策权集中于一点的程度。高层管理者做出所有的

决策,基层管理者只负责执行高层管理者的指示。分权组织把决策权力下放给

最接近实际行动的管理者。

e、控制跨度:一名管理者可以有效率、有效果地指挥多少名下属。控制跨度越宽,

组织越有效率。当宽到一定程度时,管理者没有足够时间提供必要的领导和支

持,效力就会减弱,员工绩效则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f、正规化:组织中的工作实现标准化的程度。正规化程度越高意味着从事该工作

的人对于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手段的自主权越低。

B、设计形式:

a、简单结构:结构不复杂,部门化程度低,控制跨度宽,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正规化程度低。

b、官僚结构:通过工作专门化获得十分规范的操作任务,非常正规的规章制度,

组建职能部门,集权化,控制跨度窄,决策通过指挥链下达。缺点:工作专门

化会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冲突,职能部门的目标有时会凌驾于组织的整体目标之

上;过分拘泥于遵守规则。

c、矩阵结构:两种部门化形势的融合——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最明显的特

点是打破了统一指挥原则。优势:有助于协调复杂而互为依存的活动,提高灵

活性,减少“官僚主义现象”,更好的配置不同专业人员并实现规模经济。不

足:带来混乱,增加组织争权夺利的倾向,给员工带来压力。

C、新理念(了解):团队结构、扁平化组织(层级减少)、无边界组织(打破隔阂)、虚

拟组织(网络组织或模块组织)

2、组织文化

定义及体现: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体现,是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根据1班叶老师的复习整理)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组织: 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行为(2006.04) 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即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做出的反应。 组织行为学(2006.07)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联系实际,谈谈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2002.01,2003.04) (1)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测验法(2005.07) 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测验的信度(2007.04) 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即可靠性。 测验的效度(2007.07) 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 主要有知觉防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 晕轮效应(2002.04,2007.04) 晕轮效应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知觉防御(2004.04) 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首因效应〈成见〉: 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投射: 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简述“X理论”的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方式。(2007.04) (1)内容: A、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没有抱负,怕负责任。 B、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最重要,以自我为中心。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1、行为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 2、组织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定目标、资源以及结构的人群集合体,并且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3、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有三个特性:综合性,双重性,实用性。 4、个体心理特征所谓个体的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心理活动中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特征。有两个特点:1,、个体心理特征对同一个个体来说是相对稳定的;2、个体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 5、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靠爱好或兴趣自然联系起来、自发产生的,无正式规定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的群体。特点是:(一)有较强的凝聚力(二)群体规范性(三)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四)信息沟通灵敏(五)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六)群体效率高。 6、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对群体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其表现在1、作为该群体成员的尊严感。2、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喜欢。3、群体对个人的理想与目标实现的助动力。特点:1、沟通交往频繁。2、友善的言语及非言语沟通。3、归属感强。4、责任感强。 7、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所确定的规范化观念和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群体规范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群体规范所规定的人们行为变化的范围各不相同;对于违反规范给予制裁的严格程序也各不相同。 8、从众效应/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与群体中多数成员意见和行动不一致时,常不自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9、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成见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10、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就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其特点: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个性。 11、领导艺术广义的领导艺术包括整个领导,所有领导问题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狭义的领导艺术则指领导者善于熟练而有效地行使领导职能,完成领导任务的技巧。 12、激励 激励是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激励的前提是能引导和满足个体需要。目的是使员工产生高水平努力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效果表现在是否按预期加强、引导和维持某种行为。三个关键要素:需要、组织目标和努力。 简答 1、简述群体的特征。1、群体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群体成员间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群体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群体有共同活动和一致行动的能力 2、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一)有较强的凝聚力(二)群体规范性(三)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四)信息沟通灵敏(五)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六)群体效率高 3、简述群体规范的含义和功能。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所确定的规范化观念和行为准则。 1、评价判断功能 2、行为导向功能 3、群体支柱的功能 4、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5、行为矫 正功能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目标-途径”理论是( )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莫顿 2.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效应 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 冷漠 B 理解 C 思维 D 意向 6.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为:()。 A. 管理幅度; B. 管理层次; C. 管理能力; D. 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 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价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10.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 B、奖赏权力 C、法定权力 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 B、民族文化 C、家庭教育 D、社会舆论 E、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B、专长权C、分权D、模范权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

A卷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2、正式组织 3、激励 4、团队情商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晕轮效应及启示 4、简述组织文化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B卷 一、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 第一印象效应 从众 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组织存在的条件 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高效团队的特征 公平理论的启示 三、论述题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组织行为学考试A卷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一群人的集合、有机系统、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整合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组织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经

常将“正式”与“不变”、“稳定”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正式组织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现和使用人才,并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调整正式组织的结构。 3、激励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4、团队情商 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组合,它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由此,我们可以将团队情商理解为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荣誉感和使命感。现代组织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各种团队去完成的。为此,团队的工作气氛以及凝聚力对工作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团队能否和谐,不仅取决于其中每个成员的情商,更取决于团队整体的情商。高情商的团队,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团队显示出高涨的士气;低情商的团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因而所在单位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不同组织对环境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组织(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称为利益相关者。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本身就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具有连续性。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人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更舒适的物质享受,物质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目的在于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动机:激发并维持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3.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4.激励:激发鼓励的意思,即激发和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 5.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6.沟通: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为了一定目的,借助某种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并能被人正确理解和执行、达到某种效果的过程。 7.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8.社会知觉: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为归因,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 9.群体决策: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行动方案中确定一个的过程。 10.德尔菲法: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德尔菲法过程:组织者明确问题,收集资料,设计问卷;邀请专家,寄送决策问题相关材料或问卷;专家互不见面独立判断,组织者整理专家意见;反馈首轮决策信息,专家进行第二轮决策;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意为止。 11.组织文化:指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的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有的、独特的价值观、思想、制度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12.组织变革: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相应采取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活动过程,包括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设计组织结构、修订规章制度,最经济地运用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进一步增强组织的活力,提高组织绩效。 解答题: 1.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2)选择性(3)恒常性(4)理解性 2.刻板印象: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定型作用,往往使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形成脸谱化,妨碍人们对事物特殊性的理解,而导致偏见。 3、选择性知觉怎样影响知觉过程?举例说明选择性知觉是怎样造成知觉失真的? 4.群体决策的利弊: 利:信息来源广观点的多样性决策结果易被接受和执行决策过程更加合法 弊:浪费时间群体从众压力大少数人控制局面效果与效率低 5.人际关系的作用: (1)影响群体内聚力和工作效率(2)职工的身心健康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重点 题型: 一、选择题(10题,4分/题)(人格、沟通、冲突) 二、名词解释(2题,5分/题)(一句) 三、简答(3题,10分/题)(要有针对性) 四、论述(1题,20分)(先定义再论述) 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只是改变组织绩效。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某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组成部分: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评估,情感=感觉,行为=行动 (3)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它描述了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地态度。 工作参与:用于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工作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组织承诺:界定了员工对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组织成员的身份。组织承诺包括了三个独立的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2.退出-建议-忠诚-怠工理论框架: (1)退出:直接离开组织。包括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或者离职。 (2)建议:采取主动的、建设性的努力来改善工作条件。包括提出改进建议,主动与上司以及其他类型的团体一起讨论所面临的问题。 (3)忠诚:被动但乐观地等待环境有所改善。包括面对外部批评时站出来为组织说话,以及相信组织与管理层会做出正确的事。 (4)怠工:被动地听任事态越来越糟。包括长期缺勤或迟到、降低努力程度和增加失误率。 3.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 (1)情感:是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到的所有感情。这个总括概念中包含了情绪和心境两个成分。 (2)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它直接指向某个人或者某个物。 (3)心境则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 4.(1)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2)情感事件理论:证明员工会对工作中发生的事情产生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又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3)情绪智力:是一种个人能力,它使得个人具有自我意识、可以觉察他人的情绪和可以管理情绪线索信息。 5.情绪和心境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1)选拔。在雇佣员工时,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高度社会互动的工作,雇主应该把情绪智力考虑在内。 (2)决策。积极情绪有助于决策,心境好或情绪积极的人更有可能使用启发式方法或经验规则,来帮助他们迅速做好决策。 (3)创造性。心境好的人比心境糟的人更具有创造性。 (4)动机。愉快的心境使人们更具创造性,这又会带来观察他们工作的人的积极反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内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内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内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内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 (√)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群体 2.沟通 3.领导力 4.态度 5.价值观 二、简答题 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 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 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 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1.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 态度(名词解释,选择题): 含义:态度是指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赞成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构成:认知,情感,行为。 1)认知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指个体以某种行为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3. 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名词解释、简答题或选择题): 含义: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影响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 ◆事件或条件: 1.工作:工作本身 2.奖励:报酬,数量,公平性,依据合理性; 晋升,机会,机会合理性; 认可,表扬,赞誉,批评等。 3.工作背景:工作条件,时间长短,休息多少,设备,空间宽敞,气温,通风,厂 址等。 ◆人物: 1.自己:价值观,技巧,能力 2.单位其他人:领导(管理风格,管理技能,行政技能) 同事(权力,友好态度,合作互作) 3.单位外其他人:顾客(技术能力) 家人(支持,对职务的理解) 其他(按职位划定) 4. 人格(名词解释): 含义: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人格是决定人们的心理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的一套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大五模型 ①外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程度 ②随和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③责任心:这一维度是对信誉的测量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B.多学科交叉性 2.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A. 理性的经济人 3.行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梅约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证实只有把人当作()。B.社会人 4.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第一层次是(),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和出发点。A.个体 5.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气质 6.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本我 7.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 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晕轮效应 8.个性中受“现实原则”所支配的部分是指()。A.自我 9.在个性结构中居于可控制地位的最高层的是()。C.超我 10.精力充沛,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行为反映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A. 多血质 11.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暴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是属于()。B. 胆汁质 12.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映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C. 粘液质 13.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D. 抑郁质 14.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A. 性格 15.人们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A.知觉防御 16.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C.首因效应 17.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这属于()D.定型效应 18.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A.价值观 19.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B.态度 20.如果我们在知觉活动中,只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个人比较突出的特征,并用这个特征代表其整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就是()C.晕轮效应 21.()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C.工作满意度 22.霍桑实验的资料使梅约得出了与以前不同的对人性的认识,即提出了关于()的假设。B.社会人 23.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尊重需要 24.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减少自己的投入 25.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A.惩罚 26.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C. 自然消退 2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28.经常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尊重需要 29.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性的本源。A. 需要 3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正式群体 3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 3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B.异质群体 3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是()。A.冲突 34.当与双方利益都有重大关系时.当你的目标是向他人学习时.需要集思广益时.需要依赖他人时.出于感情关系的考虑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B.开诚合作 36.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 )。B.角色 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边缘性 B.综合性 C.两重性E.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调查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 3.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4.影响人的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有()。A.生理因素 B.心理因素 C.文化因素 D.经济因素 5.影响人的行为的外在因素主要有()。A.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 B.组织外部的环境因素 6.人的行为特征有:A.自发的 B.有原因的 C.有目的的 D.持久性的 E.可改变的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070 课程代码:01880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工商管理;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一、单项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A)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3.如果职工A认为自己同职工B相比,所得报酬偏低了,觉得很不合理,因为自己与B 作出的贡献是一样大的。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5.“途径——目标”理论是(B)提出的。 A.菲德勒B.豪斯 C.布莱克 D.弗洛姆和耶顿 6.某组织中设有一管理岗位,连续选任了几位干部,结果都是由于难以胜任岗位要求而被中途免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C)。 A.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命令统一的原则 B.组织设计没有考虑例外原则 C.组织设计忽视了对干部的特点与能力予以要求 D.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到责权利对应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7.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C.组织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8.按占优势的心理机制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何种(ACDE)。 A.理智型 B.内倾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 E.中间型 9.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还有(ADE)。 A.成就需要 B.生存需要 C.安全需要 D.权力需要 E.社交需要 10.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BCD)。 A.安全需要 B.情感需要 C.尊重和认同需要 D.完成任务的需要 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11.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ABC)。 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上下级的关系 D.个性结构 E.环境结构 12.中华商务中心是一家合资企业,以物业经营为主要业务。目前写字楼租户272家,公寓租户426家,商场租户106家。公司在总经理下设有物业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公交部、业务发展部等部门。物业部门设置了写字楼管理部、公寓管理部、商场管理部以及其他配套部门。试问,其整个公司和物业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分别采取了哪种部门化或部门划分形式?(AB) A.职能部门化 B.顾客部门化 C.均为职能部门化 D.均为顾客部门化 E.地域部门化 三、判断对错题 13.现代社会里遍地都有组织。(对) 14.态度是天生的。(错) 15.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唯有增加职工的工资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错) 16.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多少与群体绩效之间成反比关系。(错)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第1套资料讲解

组织行为学往届考试试题 全国2012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把组织看作是一个( ) A.封闭的社会组织 B.无机的社会组织 C.静态的社会组织 D.开放的、有机的社会组织 2.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或说明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案例研究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所谓的“态度对象”是指态度的( ) A.社会性 B.针对性 C.稳定性 D.间接性 4.创造性行为是指人的创造性能力、创造性需要和动机与所处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函数,这是创造性行为的( ) A.有用性 B.自创性 C适应性 D.主动性 5.根据霍兰德的观点,适合于从事涉及人际间的活动的职业的人,其个性定向是( )

A.现实操作型 B.管理型 C.常规型 D.社会型 6.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是( ) A.利益型群体 B.任务型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友谊型群体 7.群体规范能起到界定群体成员行为范围的作用,这是群体规范的(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是( ) A.角色期待 B.角色知觉 C.心理契约 D.角色定式 9.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是( ) A.社会惰化效应 B.责任分摊效应 C.群体促进效应 D.群体转移效应 10.希望与他人来往、结交,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这种需求是( ) A.包容需求 B.控制需求 C.感情需求 D.交往需求 11.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冲突( ) A.有害无益 B.有利无害 C.保持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D.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2.以下不属于领导的功能的是( )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导论: 一、管理的职能 (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 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 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 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 四、组织行为学

(一)含义:组织行为学(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 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2)基本模型: 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 (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 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 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 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3)研究方法: (4)历史发展(了解) 第二部分:个体 一、传记特征: 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二、能力 (一)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心理能力维度: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觉、记忆力 多维智力包括四个亚成分:认知、社会、情绪、文化。 (二)胜任(与优秀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特征) 学习理论 三、情绪和心境 (一)定义 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情绪由具体事件引起、持续时间短、本质上是具体的,且数量很多、通常伴随显著的面部表情、本质上是行动表现。 心境: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接经常(虽然并不总是)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心境原因通常是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 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罗宾斯)补: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 组织行为研究的是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 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的模型?一般模型是指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及行为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 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3、什么是心理资本?简述心理资本的五个关键要素。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这种状态符合积极组织行为的标准,能过通过有针对性地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五个关键因素: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韧性(复原与出超越) 4、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有如下六个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有助于促进组织改革和发展。6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 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 2、经验总结法 3、现场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测验法 6、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2)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3)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1、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具有整体性、理解性、相对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影响只觉得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和情景因素。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手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五种 2、什么是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 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一白遮百丑”3、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就是指别人对自己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过程。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关系归属、社会推论问题、未来行为推测。 4、心理学家卡纳曼遵循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提出了哪几种常见的的启发模式?(1)代表性(2)可得性(3)锚定和调整1、什么是个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哪些?个性倾向性包括哪些内容?个性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啥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个体心理特征的内容:(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个体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个体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平时从报刊杂志上做心理自测题时,你应当注意什么? (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的作用和局限性 2使用标准的心理测验 3由专业人士施测 4慎重解释与使用测验结果 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和看法:从个体或社会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的状态比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的状态更可取(罗宾斯)。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 2、简述罗克奇价值观类型。它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目的价值观,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第二种称为工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主要表现在道德和能力两个方面。 3、什么是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这种态度影响管理心理与行为,甚至身体健康。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特征:工作本身(2)报酬(3)升职机会(4)上司(5)同事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年龄、职业阶层、教育年限、组织规模、领导风格、工作性质 4、什么是组织承诺?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 (1)组织承诺是个体体现出的一种对组织的感情倾向,以及对离开组织造成损失的认知和对组织应负的道德责任(2)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具体方法:1、严守员工的第一价值观 2、明确你的任务并传达任务 3、确证组织公正(提高双向沟通)4、营造一种社区感 5、支持员工发展 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又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过程激励型理论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属于调整型激励理论。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换为激励因素? (1)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意”;保健因素是指与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工感到满意,如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 (2)首先,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实行工作丰富化,从而能使员工能从工作中感到成就、责任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个体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___系统分析___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__准实验___ _。 4.个性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___个性心理特征___两大部分所组成。 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___心理与行为状态___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6.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就是影响和指引他人(个体)或___组织___来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7.在通路—目标理论中,领导者发布指示,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这种领导方式是___指令___型领导。 8.可行性原则要求,一项正确的决策必须在现有的___主客观___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 9.根据成就需要理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前提下,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___合群需要___。 10.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__精神状态____,是组织中成员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态度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C ) A.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 D.70-80年代 2.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B )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D) A.参与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控制观察法 D.自然观察法 4.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这是按照哪一个标准划分的(C ) A.神经过程的特征 B.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C.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5.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C ) A.敏捷活泼 B.小心迟疑 C.缓慢稳定 D.迅猛急躁 6.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B ) A.经济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审美性价值观 D.社会性价值观 7.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D ) A.父母的支持与反对 B.配偶的合作配合与否 C.主管领导的关心 D.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 8.当情况紧急、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应采用的处理冲突的策略是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