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概论

环境工程概论

环境工程概论习题

环工习题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空白处) 1.废水处理的最终目标同该厂所在地区整体的环境目标紧密相关。 2.按作用原理,废水处理方法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基本类型。 3. 格栅按清渣方式分为人工格栅和机械格栅两种。 4. 利用重力沉降原理来完成固液分离目的的常见构筑物有沉砂池、初沉池、二沉池和重力浓缩池。 5. 影响废水中悬浮颗粒体沉淀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固液密度差、颗粒大小、水的动力学条件及水的粘度。 6. 沉砂池分为平流沉砂池和曝气沉砂池两种类型。 7. 按池内的水流方向,沉淀池通常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和辐流沉淀池三种。 8. 设置淹没潜孔、穿孔墙或导流窗的目的在于整流。 9. 斜板(管)沉淀池不适合于分离生物污泥。 10.从内部过程看,化学混凝分为凝聚和絮凝两种。 11.无机型混凝剂主要起凝聚作用,有机型混凝剂主要起絮凝作用。 12.聚合氯化铝的英文缩写是PAC。 13.聚合硫酸铁的英文缩写是PFS。 14.聚丙烯酰胺的英文缩写是PAM。 15.按离子型来分,聚丙烯酰胺有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三种。 16.影响废水的化学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废水水质、混凝剂类型、混凝剂的配置和投加方法、混合和反应条件。 17.往往以药液的均匀性(是否有未溶解的粘性团块)及药液的粘度对聚丙烯酰胺的配置效果进行初步判断。 18.化学混凝系统的日常操作管理内容有混凝剂保存及药效分析、混凝药液配置、混凝条件控制与絮体性状观察、混凝效果测定及设备维护保养等。 19.石灰的投加方法有干法和湿法两种。 20.工业液碱中NaOH的有效浓度一般为30%左右,液碱投加前需配制成5%~15%的稀溶液。 2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白云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和MgCO3。 22.采用石灰石作为中和滤料时,要注意预防和消除滤料表面结壳和附着碳酸气。 23.通过降低进水中硫酸浓度和提高废水的水流速度,可以有效地消除中和时石灰石表面结壳。 24.通常将具有吸附能力的多孔物质称为吸附剂,如活性炭。 25.吸附剂是通过分子引力(范德华引力)、化学键力和静电引力来完成吸附作用的,相应地吸附也就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三种类型。 26.当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等时,吸附过程才达到平衡。 27.沸石通常用于废水的脱氮处理,其作用原理主要为吸附与离子交换。 28.当使用粉末活性炭作为吸附剂时,必须考虑防火防爆措施。 29.吸附剂的再生方法主要有加热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30.吸附法属于废水深度处理方法,只有当废水经过了充分的常规处理之后才使用。 31.吸附塔无法进水的主要原因有进水管堵塞、吸附床内部压力过高、出水阀门锈死或损坏等。 32.吸附塔吸附容量下降、出水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有进水水质不合格、反冲洗不彻底及吸附剂再生不当等。 33.吸附剂跑料过多的原因有反冲洗强度过大、底部配水系统损坏及吸附床的偏流或沟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提纲及答案

2011 级《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提纲及答案 1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2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分类 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 3环境污染物的远期危害 三致作用:即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 4可再生资源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5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可再生的能源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一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有时也称初级能源。 二次能源是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是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但它们又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6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质四部分 7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生态学规律,探讨生态自然保护的原则和机制,以减少对

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合理和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协调生态环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8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若大气污染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则称其为一次污染物。(如SO2、H2S 、NO 、NH3、CO、CO2、CmHn , HF 、HCl 若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则所形成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如硫酸云雾和光化学烟雾、SO3, H2SO4、 MSO4 、NO2 、HNO3、MNO3 、O3 、醛、酮、过氧乙酰基硝酸酯。 9 除尘器分类 依照除尘器除尘的主要机制可将其分为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四类。 10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 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11大气污染光化学污染 大气污染最通常的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12 大气圈 一般是将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气圈,其厚度通常是从地球表面到1000—1400Km 的气层。 13光化学烟雾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报告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报告生存还是灭亡:谈环境问题的前景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摘要 本文主要以基本自然科学定律和基本社会科学规律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案例来探究环境保护问题的发展前景,即回答一个严肃的问题:若干年后是人类成功地解决了环境问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从而超过自然本身和人类环境科学所能处理的极限。由此带来两种相反的后果,即是人类的生存或是灭亡。 关键词: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人类命运 - 1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basic law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basic social scientific laws as a starting point, combining to the practical cases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namely to answer a serious question : After several years, the hum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ould have successfully solved so that it achieves human and nature harmony, 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more serious, thus exceeding the limits of nature itself or that huma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n handle. It results two opposite consequences, that is, human existence or destruc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evelopment trends, human destiny - 2 -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题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 境污染与破坏。 2.按照资源利用特性,可将资源划分为:耗竭性资源、非耗竭 性资源。 3.生态系统具有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别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 机环境。 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形式为有机物质,为单向的;能量 流动过程遵从林德曼规律。 6.清洁大气的主要组成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臭氧。 7.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 散逸层。 8.对流层厚度一般为8~20km ;占有大气质量的 75% 。 9.按照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可将污染物分为:气态型、颗粒 型。 10.气态型污染物的种类分别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 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11.衡量悬浮颗粒物污染的的主要指标是: PM10 、 TSP 。 12.按照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将污染源划分为:工业污染源、生 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

13.大气环境标准的类型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14.我国依据城市区域功能不一样,将城市区域划分为三类,将 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三级,其中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15.与大气影响密切的气象因子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 风、云况、能见度。 16.风有大小和方向,人们将风的方向划分为 16 方位。 17.地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大气热量则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18.气温直减率是指空气快在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100m)时温度 改变的大小。干燥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100m,温度改变幅度为 1℃。 19.依据干绝热直减率的相对大小,可将大气层结划分为中性层 结、等温层结、正常分布层结、逆温层结。 20.逆温层不利于大气扩散,依据逆温形成的机理可将逆温划分为下 沉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 21.依据不同的大气稳定程度,烟流可以划分为5种不同形态,它们 是波浪形、锥形、扇形、爬升形、熏烟形。 22.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有两种方式,为分子扩散、平流输送。湍流扩散理论主要阐述的是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当前有关湍流扩散的理论分别有泰勒模式、萨顿模式、高斯模式。 23.烟囱有效高度是指烟囱的物理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24.常用的处理易溶解于水的气态污染物的吸收设备有:喷淋塔、

《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试题A2012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考试试卷(A )(时间 120分钟) 1. 以下不属于化学性水质指标的为 A.COD B.TN C.硬度 D.SS 2. 常通过BOD/COD 值的大小判断废水可生化性能。当B/C> ,可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处理,值越大可生化性越强。 A.0.1 B.0.3 C.0.5 D.1 3. 活性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的操作不当时常出现的现象,下列指标常用来表示衡量活性污泥膨胀指标的为 A.SV B.MLSS C.θc D. MLVSS 4. 根据颗粒污染物的物理性质不同,将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 的所有固体颗粒称为 A.PM 10 B.PM 100 C.TSP D.粉尘 5.大气稳定度常采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和干绝热递减率(γd )对比获得。下面不同的条件下,大气层结是稳定的为 A. γ=γd B. γ<γd C. γ>γd D. γ/γd =2 6.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过程要保持最佳的燃烧水平,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的不包括 。 A.燃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 B.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状态 C.温度 D.有机物的含量 1. 在众多的除尘器中,对大颗粒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小粒径除尘效率不高,常用来作为预处理的除尘器主要有 和 。 2. 噪声源的发声机理可分为机械噪声、 和电磁噪声 。 3. 烟囱排烟时,烟气所能达到的高度称为有效源高,其数值等于 和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之和。 4.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三化”原则指 、 和无害化。 5. 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考虑采用 和厌氧生物发酵技术为主的生物转化工艺。 6. 固化处理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特有害固体废物固定或包容在惰性固体基质内,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试列举两种固化技术- 、 。 7.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工艺的区别有,物理吸附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引起的 (填多或单)分子层的吸附。 8. 测定废水的BOD 时,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第二阶段是 。 9. 人工湿地是将废水有控制地投配到人工构筑的湿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联合 作用处理废水的一种处理系统。依据水的流态的不同可分为表面流湿地、 和 。 1. 总量控制: 2. COD : 3. 凝聚与絮凝: 4. 自由沉降径: 5. 固体废物与垃圾: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浅谈可持续发展是化学工业的必由之路 能动141506123 田厚众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署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先提出,并于1992年6月被发表在《里约热内卢宣言》上, 从那以后人类开始把减轻地球环境负荷作为共同的努力目标。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发展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是人们长期以来单纯的经济发展观, 导致了地球环境的全方位污染与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统计的结果也表明, 化学工业为最大的有害物质释放工业, 超过排在前10名的其他个行业的总和,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化学工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化学工业 正文: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在目前却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困难重重,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经济整体素质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不够强,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尚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2)人口总量庞大,人口素质较低。到本世界中叶,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

龄人口高峰将接踵而至,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资源短缺,人均资源明显不足。(4)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极为严重。部分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令人触目惊心,部分大中城市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全国流失面积已达3.6亿公倾,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仍在继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面积仍在快速扩散。七大水系污染严重。事实证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给我们子孙后代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当前我国经济要想保持高度持续增长,必须审时度势,立足现实,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化学工业的概况 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stry)又称化学加工工业,泛指生产过程中化学方法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工业。包括基本化学工业和塑料、合成纤维、石油、橡胶、药剂、染料工业等。

《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试题B答案

《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B) 一、选择题(6分,每小题1分) BDBDBA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 1. 竖流式、斜流式(或斜板(管)沉淀); 2. 大阻力配水系统、小阻力配水系统; 3. 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 4.0.3; 5. 风玫瑰图; 6. 水体浸泡、雨水淋溶; 7. 最终处置或无害化处置; 8. 常压或低压下的稀溶液、溶液中末发生化学反应的那部分溶质的分子浓度; 9. 电晕电极、集尘极; 三、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本题评分主体意思2~3分,其他情况酌情加分) 1. 亏氧量是指在某一温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平衡浓度(即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量)与实际浓度(即实际溶解氧量)之差。 2. 投配率指每日加入消化池的新鲜污泥体积或高浓度污水容积与消化池客积的比率 3. 气体吸附指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多孔性固体接触时,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混合物中其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吸留在固体表面上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过程。 4.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之间,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5. 固体废物与垃圾: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己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6分)(评分依据详见各题) 1.简述分析自由沉淀与絮凝沉淀过程的区别。 答:根据悬浮颗粒的浓度及特性可将其在水中的沉降过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①自由沉降——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砂池、初次沉淀池内的初期沉淀为此类型。②絮凝沉降——在沉降过程中各颗粒之间相互粘结,其尺寸、质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沉速亦随深度而增加。混凝沉淀池、初次沉淀池的后期、以及二次沉淀池的初期为此类型。(每部分3分,其他情况酌情加分) 2.简述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 答:可分为丝状菌大量繁殖和非丝状菌引起的膨胀。丝状菌膨胀原因:含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多的污水往往发生由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水温较低;营养物质、溶解氧不足等;非丝状菌性膨胀主要发生在污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时。微生物的负荷高,细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物,但由于温度低,代谢速度较慢,就积贮起大量高黏性的多糖类物质。(3分)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汇总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指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并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的物质世界。 2、环境问题 狭义上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广义上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两点:其一是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其二是保存子孙后代发展的潜力。 4、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工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5、水体污染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 6、BOD与COD BOD:在水体中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COD:在一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K2Cr2O7、KMnO4)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溶解氧量。 7、水体自净 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经扩散、稀释、沉淀、氧化还原、分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及微生物的分解、水生生物的吸收等作用后,浓度自然,就这就是水体的自净作用。 8、水体富营养化 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水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可供水中藻类吸收利用的形式,因而藻类大量繁殖,成为水体中优势种群,使得鱼类死亡的现象。一般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超过20毫克/米3,300毫克/米3,就可以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 9、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10、PM10 飘尘微粒粒径<10um 长期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 11、逆温: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12、固体废物 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13、固化处理 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将危险废物掺合并包容在密实的惰性基材中,使其稳定化的一种过程 14、固体废物资源化 资源化就从广义来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指的是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

环境工程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臭氧层:地球上空10~50 km臭氧比较集中的大气层, 其最高浓度在20~25 km处,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3、BOD5:生化耗氧量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常记为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如果进行生物氧化的时间为五天就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4、环 境: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5、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6、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7、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以及有机物质的作用,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和死亡,水中溶解氧不断消耗,水质不断恶化,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8、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9、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10、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以“微米”为单位 12、生物塘: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过程相似。 13、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14、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态上不同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种首尾相连的循环流曝气沟渠,污水渗入其中得到净化 15、噪声污染: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二、简答题 1、简述绿色能源有哪几类? 答:绿色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水能、氢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等

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试题B答案

《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B)一、选择题(6分,每小题1分) BDBDBA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 1. 竖流式、斜流式(或斜板(管)沉淀); 2. 大阻力配水系统、小阻力配水系统; 3. 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 4.0.3; 5. 风玫瑰图; 6. 水体浸泡、雨水淋溶; 7. 最终处置或无害化处置; 8. 常压或低压下的稀溶液、溶液中末发生化学反应的那部分溶质的分子浓 答:根据悬浮颗粒的浓度及特性可将其在水中的沉降过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①自由沉降——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砂池、初次沉淀池内的初期沉淀为此类型。②絮凝沉降——在沉降过程中各颗粒之间相互粘结,其尺寸、质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沉速亦随深度而增加。混凝沉淀池、初次沉淀池的后期、以及二次沉淀池的初期为此类型。(每部分3分,其他情况酌情加分) 2.简述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 答:可分为丝状菌大量繁殖和非丝状菌引起的膨胀。丝状菌膨胀原因:含溶解性碳水化合物

多的污水往往发生由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水温较低;营养物质、溶解氧不足等;非丝状菌性膨胀主要发生在污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时。微生物的负荷高,细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物,但由于温度低,代谢速度较慢,就积贮起大量高黏性的多糖类物质。(3分) 措施:①可调整、加大空气量,及时排泥,在有可能时采取分段进水,以减轻二次沉淀池的负荷等。②营养物质等不足时采用投加营养物质等方法。(3分) 3. 简述生物膜法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 答:当污水与滤料等载体长期流动接触,在载体的表面上就会逐渐形成生物膜。阐述有机物、 (2 (1)求该沉降室能 100% 捕集的最小粒径(30℃下空气粘度系数为 1.87×10-5Pa ?S )。(5分) (2)该除尘器对粒径为50μm 的粉尘的去除效率为多少?(5分) 解:重力沉降室除尘效率:20 ()18p c s i p c g h u L LW d h H H v H Q ρημ===<

环境工程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 1、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 类周围的各种总自然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的结果,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职业分工文化艺术卫生等建筑和生产关系等。 2、环境保护: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保护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用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3、为什么将自然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是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的发展中国家,环境负荷大,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被不断破坏和浪费,已经出现 了资源短缺现象,为了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 能力的发展。 5、为什么需要全球合作:因为每个地区和国家之间情况不同,资源的多少的分 布影响着各地区的利用情况。只有达成一致才能使得资源合理利用。发达国家应注意不能过多的开采和利用某些落后地区的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应对实际情况分析,不能盲目的利用。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形成资源共享。 6、为什么说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的过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经济流程,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从而把经济活动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7、什么事清洁生产?什么是清洁产品?举例说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产品: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生产、流通使用及使用后的处理处置,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 8、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物质循环,其特点如何? 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 9、当前人类的主要能源资源有哪些?那些能源对环境污染最严重?那些污染 小一些? 最原始的木材干草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自然能源风能水能新型能源太阳能氢气然后是概念能源 清洁能源:太阳能水、地热、天然气严重的:煤石油核裂变燃料 10、新能源有哪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提纲及答案

2011级《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提纲及答案 1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2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分类 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 3环境污染物的远期危害 三致作用:即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 4可再生资源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5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可再生的能源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一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有时也称初级能源。 二次能源是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是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但它们又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6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质四部分 7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生态学规律,探讨生态自然保护的原则和机制,以减少对生 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合理和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协调生态环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8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若大气污染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则称其为一次污染物。(如SO2、H2S、NO、NH3、CO、CO2、CmHn , HF 、HCl 若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 的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则所形成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如硫酸云雾和光化学烟雾、SO3, H2SO4、MSO4、NO2、HNO3、MNO3 、O3、醛、酮、过氧乙酰基硝酸酯。 9 除尘器分类 依照除尘器除尘的主要机制可将其分为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四类。 10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11大气污染光化学污染 大气污染最通常的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 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12大气圈

《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642011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Project Introduction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环境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正确理解和掌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基本原理; (2)将生产操作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等基本知识。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生态平衡、环境工程学的主要内容及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基本技能: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至实际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 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的要求 对习题课的要求(4学时):掌握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与安全工程导论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环境与安全工程导论(outline of environment and save engineering) 学时:56学分:3.5 适用专业(层次):适用环境工程与科学、环境安全专业本科教学 一、任务和目的 1.课程性质:选修课 2.课程类别:专业课 3.任务和目的 《环境工程学》是高等院校环境类有关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的处置与管理以及其他公害(如噪声、电磁辐射、振动等)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污染控制工程和公害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环境污染物净化的基本理论、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涉及工程设计方便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物理化学、生物、自控和信息等其他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技术上的应用,能运用环境的观点来理解相关学科中涉及环境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一)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的是有关环境的定义、内涵、性质、及环境问题的起源和特点和当今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并介绍了环境科学课程的内容和分科,阐述了环境科学目的和任务,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二)具体内容 需重点掌握的内容:

1.环境的定义、内涵 2.环境科学的目的 需要理解的内容 1.环境问题的起源和特点 2.全球性环境问题 需要了解的内容: 1.环境科学的分支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环境(1学时) (一)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并针对自然资源的匮乏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经济行为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二)具体内容 需重点掌握的内容: 1.自然资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中国各有关自然资源的使用现状 需理解的内容: 1.自然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2.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导致的环境问题 需了解的内容: 1.中国现阶段的解决资源问题的措施 第三章社会发展与环境(1学时) (一)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主要介绍了人口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对人类健康的威胁,阐述了人口控制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并

环境工程概论论文

浅析微生物除恶臭技术现状 学生:贺邱指导老师:陈玉成 摘要:简述微生物除恶臭目的、意义、技术、应用和研究现状。微生物在污水处理、粪便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除臭应用的情况,同时也分析了未来可以展望开发的新技术。 关键词:微生物、除恶臭、治污 前言: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疾病的50%均是由同属微生物大家庭中的病毒引起。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抗争疾病的大课题,也是关注民生的大问题[1]。 一. 微生物抗菌除臭剂研制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室内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恶臭和环境中病菌大量孳生作为环境公害之一,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害到人们的 健康,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近年来所发现的各种流行性新病害(如SARS、禽流感)都与此有关[2]。 恶臭物质是指能引起嗅觉器官多种多样臭感的物质。目前,凭人的嗅觉感知的恶臭物质有4000多种,按产生源可以分为生活源和工业源。生活源是指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恶臭,如家用卫生间、公厕、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以及受污染的湖泊、水沟等地方会扩散出恶臭气体,污染周边环境,给家庭生活或周围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工业源是指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恶臭,如养殖厂、涂料厂、制药厂、食品加工厂、化工厂等[2]。 恶臭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使大量的传播疾病的昆虫、细菌滋生繁衍,而且直接通过嗅觉系统,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短时间的作用,使人产生厌恶感、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时间的刺激可导致内分泌失调、心血管疾病等严重的症状[2]。 恶臭治理研究以日本、荷兰、德国等国最为先进。目前,对于臭味的去除方法主要有:化学除臭法(氧化法,吸收法,吸附法)包括燃烧法(热力燃烧,催化燃烧);物理除臭法,如掩避法,稀释扩散法等;生物除臭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除臭,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将具有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 2.对城市噪声而言,主要来自交通噪声,工厂噪声和生活噪声。3.污染物侵入人体的途径是呼吸道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 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填埋、焚烧、堆肥。5.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6.处理工业废水最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是活性污泥法。 7.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8.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9.按化学性质进行分类,一般将化工废渣分为有机废渣和无机废渣。10.在化工行业中,具有普遍性的大气污染物有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11.电磁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有屏蔽辐射源、距离控制及个人防护三个方面。 12.污泥最佳的最终处置办法是应用在农业上。 13.“世界环境日”是6月5日。 9.影响人类生活的电磁污染源有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种。10.热污染的间接来源是能源的大量消耗,直接来源是工厂所排放的废热水和废热气。 11.从微生物的代谢形式出发,生化处理方法主要分为好氧处理

和厌氧处理两大类型。 12.从微生物的代谢形式出发,生化处理方法主要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两大类型。 13.污泥最佳的最终处置办法是应用在农业上。 二、选择题 1.大气环境污染作为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 ABC )A.全球气温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酸沉降 D.城市热岛 2.水体富营养化,指天然水体中如果排入过量营养物质,就会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的现象。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指(BD )等元素。 A.钙 B.氮 C.氧 D.磷 3.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应用最广的吸附剂是( C ) A.硅胶 B.分子筛 C.活性炭 D.骨炭 4.“世界环境日”是( D ) A. 6月9日 B. 6月20日 C. 6月10日 D. 6月5日 5.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 A )。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6.大气环境污染作为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 ABCD )A.全球气温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酸沉降 D.广泛的大气污染7.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重金属( B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铅 B.镉 C.甲基汞 D.铬 8.电渗析的分离对象是( A )。 A.离子 B.大分子 C.微粒 D. 小分子 9.水体富营养化,指天然水体中如果排入过量营养物质,就会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的现象。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指(BD )等元素。 A.钙 B.氮 C.氧 D.磷 10.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应用最广的吸附剂是( C )

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环境工程概论 课程代号:J1277 课程负责人: 王海云 学时: 8 学分: 0.5 讲课学时: 8 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及版次:《环境工程概论》朱蓓丽著、科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书名、主编及出版社:《环境保护知识读本》曲格平、红旗出版社、北京 二、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须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一初步的了解,掌握环境工程学科应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便为以后的专业学习中的各课题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环境工程专业学习的启蒙课,同时本课程又是环境工程各主干课程的基础课。 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各章节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学生所需掌握的程度。 (一般了解,理解和重点掌握) 第一章绪论 1.1概述················一般了解 1.2可持续发展. ················一般了解 1.3生态系统与环境················一般了解 1.4人与环境···············一般了解 1.5能源与环境···············一般了解 1.6环境污染控制方式简介···············一般了解 第二章水污染控制 2.1概述················一般了解 2.2物理处理法. ················重点掌握 2.3生物处理法. ················重点掌握 2.4物理化学及化学处理法···············重点掌握 2.5废水中磷、氮处理···············一般了解 2.6水处理系统···············一般了解 第三章大气污染与控制 3.1概述················一般了解 3.2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一般了解 3.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重点掌握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必背) 环境:指周围所在的条件,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环境的功能特性1. 整体性2. 有限性3. 不可逆性4. 隐显性5. 持续反应性6. 灾害放大性 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破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研究内容1 水环境特征2 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3 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循环和积累的过程与规律4水污染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监测5水污染的控制与规划6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7 环境影响评价 湿地生态系统: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特征:(1)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 系统的生态脆弱性(3) 生产力高效性(4) 效益的综合性(5) 生态系统的易变性 湿地三要素:湿地水文、生物物理化学、湿地生物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三个平衡点:1、结构上的平衡2、功能上的平衡3、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1)自我调节机制(内部反馈机制)2)人工调节机制 保护生态平衡的基本途径:1、对自然资源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制定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开民利用方案。2、开展生态系统全面研究,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3、防灾、减灾,整治生态环境,尤其对人为污染而造成的生态恶化区域。4、加大力度保护濒危生物栖息地。 生态学在环境水利中的作用:1)利用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综合反映环境污染善与环境质量化学监测和仪器监测。2)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3)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降解、消除污染。 水体:又称水环境,一般指江河、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及海洋等贮水体的总称。应包括水、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甚至水生生物等,多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是一具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水体环境条件河流水环境条件河流是动水环境,河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水生生物及流入的污染物,均随水流动,流动水面与大气交界面经常相互混掺,复氧条件好,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按照湖中的温度梯度可将湖水分为:湖上层、温跃层和湖下层,温跃层的温度随深度急剧下降。 影响水体环境条件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光照、溶解氧、流速、流量、pH 值等。 水体污染概念指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1.河流污染特点:1)污染物扩散快2)污染程度随径污比而变化3)污染危害大,影响范围广4)河流污染较易控制(河水自净能力强) 2.湖泊污染特点:1)污染物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面源污染占比重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