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主要的措施:

1. 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政府间合作协议、联合办公机制等方式,打破行政边界,加强城市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2.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促进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流动。

3.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根据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特点,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的集聚,形成不同城市间的互补和协同效应。

4. 加强人才流动和培养:鼓励人才在城市群内流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 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群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6. 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管理和能源节约,推动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7. 深化产业合作和协同创新:鼓励城市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加强产业

链的整合和提升,推动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绪论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省市组成。该地区GDP总量稳居全国地区前列,且具有产业集聚、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多方面的优势,是推动全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然而,长三角城市群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交通瓶颈制约、环境污染等,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主导产业 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综合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发达。但由于该地区城市间协同发展不充分,导致一些产业重心未能形成,产业转型升级也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需要打造一些主导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制造业传统产业发达,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制造业增长速度放缓,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应切实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往自主创

新、高端制造、集群化发展方向转型,从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 2.建设现代服务业 随着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地区未来需求的主导产业定位将从传统制造业逐渐转向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为此,应培育和发展这些产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交通结构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加速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交通体系的协调和优化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长三角城市群地区跨省、跨市、跨区域难点多。如何加强交通体系之间的协调,创造畅通、便捷的交通体系,是长三角城市群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可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河道、管道等互联互通,使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交通之间的得以更加快捷、高效。 2.优化交通出行结构 近年来,私家车数量激增,造成道路运输压力增大,交通拥堵严重,有损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交通的优

2023年美丽城市(县城)规划建设“十大行动”方案

2023年美丽城市(县城)规划建设“十大 行 动”方案 为建设“美丽城市”,全面提升我州城市(县城)形象和品质,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让城市更安全有序、更洁净靓丽、更生态宜居的总体目标,以生态文明为引领,聚焦短板弱项,解决突出问题,完善治理体系,优化服务功能,拓展城市空间,着力打造公园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到2023年底,各县市主城区环境“顽疾”得到有效整治,建成一批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县城)面貌明显改观。到2023年底,各县市城市(县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园林绿化、公共服务、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县城)特色风貌得到充分彰显。到2023年底,城市(县城)管理体制高效顺畅,生态环境和谐优美,人居环境实现从“安居”至U“适居”再到“乐居”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科学确定城市(县城)定位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加快编制州、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2035年)》、控制性详细

规划和景观风貌、绿地系统、夜间照明等专项规划,为美丽城市(县城)建设“十大行动”提供规划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坚持因地制宜,现代化与特色化相结合。充分尊重各县市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注重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适应现代化需求,突出特色化元素,建设功能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管理井然有序、人居环境良好的城市(县城)。 (三)坚持品质提升,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抢抓国家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县城)建设品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适度超前,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近期着力破解城市(县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重点改造提升老城区、老街区、老社区等,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使城市(县城)人居环境显著提升。远期着力解决城市(县城)的持续发展问题,加快推进公园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三、主要任务 (-)规划风貌管控行动。统筹推进规划、建设与管理,不断增强城市的空间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按照城市建设

高考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措施

城市群是在单个城市之外的更大空间内聚集和配置资源要素。它不是简单的城市聚集,而是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城市在特定空间中,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紧密的综合功能区。可以说,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品质和强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一体化的本质和核心是资源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和区域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因此,推进城市群发展,要以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城市间全方位开放合作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各种配套协调机制,尤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规划指导协调机制。提前进行整体布局和一体化规划,既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能促进各城市发展,紧扣自身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城市群内部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中国在实施规划指导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城市群规划建设方面也有可借鉴的做法。例如,纽约大都市区区域规划协会的工作经验表明,规模更小、精度更高的区域规划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群规划的指导、管理和协调机制。在加强政府规划部门指导的同时,建立不同区域城市群发展的社会层面规划指导协调机制。关于规划重点,考虑到都市圈发展对城市群发展的特殊作用,要统筹城市群总体发展方向、战略布局、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把加强都市圈建设的规划引导和协调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跨区域协调机制。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建设是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内容,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产业集群组织在欧盟、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应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决定、企业推动的基本思路和运行原则基础上,推进城市群跨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借助现有区域合作机制,尝试建立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投资机构在内的多元化集群管理组织架构,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推进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创新,支持先进特色产业。 探索公共服务优化配置机制。以医疗、教育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跨区域共享,是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但仍是现阶段城市群建设的难点。 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可以探索的思路是建立教育和医疗协同发展体系,形成公共服务跨区域优化配置机制。在具体操作上,中心城区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部门可以与周边地区签订合作协议,促进资源共享和科研协作;可以成立分校,部门合作,共建学校,免费咨询专家,线上云平台,推广中心城区的优秀医学教育资源,服务周边城市的居民。 值得强调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袭击警示城市群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和健康安全。据此,应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格局,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健全跨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做到及时、有效、严谨、有序、万无一失。

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管理策略

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管理策略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发展 的重要形式之一。城市群是区域内多个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的紧 密联系和协同发展形成的一个区域整体。城市群的发展,可以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均衡化等目标。而城 市群的协同发展管理策略,则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强化城市群基础建设 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管理策略首先需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 群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如公路、高速铁路、通讯等各类 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交通、通讯、信息流畅地链接城市群内各 城市和地区。同时,在城市群内的公共设施建设,如教育、医疗、文化等,也需要进行均衡化布局,增强城市群内生活品质的均等性。 二、促进城市群产业发展 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需要产业格局的协同发展。实现各城市产 业的互补性,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重点发 展具备区域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和创新体系。在这 个过程中,需要引导人口、物资、金融等方面的流动,促进产业 协同发展。 三、加强城市群环境治理

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需要以生态立区为导向,加强城市群环境治理。建立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机制,开展城市节能环保和 低碳发展。同时加强资源保护利用,开展环保公益事业,增强群 众的环保意识。 四、推进城市群人才引进 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需要引进拥有各种领域精英的人才。引进 人才可以带来先进技术、创新思维和多元文化。为吸引更多优秀 人才,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来吸引他们。在这个 过程中,需要清晰划定城市群的产业定位,培养产业匹配的人才,打造发展的支持体系。 五、加强城市群合作治理 城市群的合作治理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石。城市群内各城市 需要加强起来,形成一盘棋的局面。城市群需要建立多层次、多 形式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城市群产业、基础设施、环境、文化 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国家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政策需要 给予城市群发展充分支持和鼓励。 总之,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管理策略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 城市群内各层次的整合和协同,实现城市群在合作治理的基础上,各司其职,优势互补,达成共同的发展目标。

打造城市群措施

打造城市群措施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群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生活品质的关 键因素之一。打造城市群的措施不仅涉及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考虑人口流动、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城市群措施,旨在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过度的人口流动也会导致人口失衡、社 会问题等一系列挑战。因此,在打造城市群中,需要采取措施来优化人口流动,使之更加合理。 1. 建立留住人才机制 人才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资源,建立留住人才机制可以提高人才的粘性。这可 以通过提供优秀的工作机会、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丰富的文化生活等来实现。 2. 优化户籍政策 户籍制度是限制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开放的户 籍政策。可以通过放宽落户限制、提高农村人口的城市待遇等来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3. 加强城市间协调机制 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城市间的协调合作,可以建立统一的城市规划、交通网络等,促进城市间的密切联系和协调发展。 二、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是打造城市群的重要环节,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促进城市群的经 济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1. 建立产业集聚区 建立产业集聚区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形成产业链的聚集效应。集聚区可以提 供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

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引进科技企业等方式,鼓励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 3. 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建立产业合作联盟、推动跨地区合作等方式实现。通过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效益。 三、加强环境保护 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加强环境保护是打造城市群的关键要素之一。 1. 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通过采用清洁能源、推广循环经济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城市群绿色转型。 2. 优化城市规划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大规模的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可以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3. 健全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保障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 结论 打造城市群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其中的措施则决定着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优化人口流动、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环境保护是打造城市群的重要措施。只有在这些措施的支持下,城市群才能够发展壮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北部湾城市群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北部湾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 北部湾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如下: 1.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投入效益,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 2. 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加大公路和铁路基建力度,加快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货物和人员运输能力。 3. 加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改进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供水安全。 4. 推动能源结构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二、产业结构单一问题 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单一产业,缺乏多元化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如下:

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 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2. 支持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人才的 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4. 加强金融支持。优化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支持产业发展。 三、环境污染问题 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解决这 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如下: 1. 强化环境监管。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企业合规 生产,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2. 推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 少污染排放。 3. 加强生态保护。保护湿地、海洋等生态环境,加大对自然生态系 统的保护力度。 4. 加强环境教育和科普。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知识的普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氛围。 四、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建设研究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建设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 市群建设成为了当前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中国长江三角洲地 区城市群是一个由上海经济区、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城市 组成的区域型城市群,其总人口超过1亿,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因此,在城市群建设中更加注重规划和创新,以满足 区域内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多方面的需求。本文 将对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 1. 建设目标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区域内城市 的互相联系、合作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环境、社会 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建设具体目标如下: 1.1 有效缩小区域内的发展差距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内部存在着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区域性合作和互相借鉴经验,为更加有效的协调发展提 供支持和帮助。 1.2 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双赢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在城市群建设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清洁能源的

应用,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确保资源的合理 开发和利用。 1.3 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通过在工业、科技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 1.4 推进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城市治理和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 2. 建设措施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2.1 以城市群发展为中心,构建区域协作体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建设,需要强化城市之间合作,提高区 域协作的效率和水平,推进物流、人才等要素的流通,提高城市 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需要引导地方政府着重加强对城 市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城市联盟协作机制,形 成具有自行协调协作能力和市场化机制的合作。

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城市群建设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群建设不仅仅是单一城市发展,更是一种区域协同发展的 新模式。为了有效推动城市群建设,我们制定了以下十四五实施方案: 一、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 在城市群规划中,要科学布局城市群发展空间,合理规划城市群的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合理的城市 群空间结构。 二、加强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群交通网络, 提高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连通性,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 三、推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促进城市群内部产业互补和协同发

展,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升城市群整体产业竞争力。 四、加强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群发展环境。 五、推进城市群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推进城市群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群信息化水平,推动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群智能化治理水平,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六、促进城市群人才流动与共享 推动城市群人才流动政策的协同,加强城市群人才共享机制建设,促进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人才资源的有序流动,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七、加强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市群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群城乡要素有机融合,实现 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八、深化城市群改革开放 加快城市群改革开放步伐,推动城市群体制机制创新,拓展城市群 对外开放合作,提高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以上十四五实施方案,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群建设,实现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地方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共同努力,为城市群建设贡献力量,实现城市群建设的新突破,为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建设城市群的意义与建议

建设城市群的意义与建议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和环首都贫困带难题,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和形成新增长极的有效抓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内涵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巨型城市为中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通达性,密切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比如长三角集中了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7个;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一般由中心城市和周

边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县域组成,中心城市是核心区,周边县域是边缘区);三是有方便的交通走廊把这些核心城市联结起来;四是人口规模在2500万人以上,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以城市群组织形式为代表的城镇密集区域,成为集聚国内乃至国际经济、社会、要素的巨大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在世界商务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城市。这些城市将区域、国家和国际经济融入全球经济,是全球经济体系的节点、全球资本的汇聚地、全球性生产控制中心、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基地和金融产品及市场的生产基地,其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投资全球化和金融证券化。纽约、东京、伦敦、芝加哥等都属这类城市。它们往往具有交通枢纽、全球贸易门户、移民和公司总部聚集地等特征,一方面发挥重要的全球化职能,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化核心地区。以它们为中心的城市群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概括地说,世界级城市群指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在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群。目前国际公认的有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战略规划与实施效果分析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战略规划与实施效果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发展最为活跃、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 也是全球比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截至2021年,珠江三 角洲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城市,总人口超过1亿,同时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珠江三 角洲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战略规划的历史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城市群 的建设自然也会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研究重点之一,珠江三角洲城 市群的战略规划也历时较长。早在1990年4月,广东省政府就开 始着手组织三角洲地区的城市规划,1995年,全国政协委员、广 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林群在《三角洲地区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概念,并呼吁政府部门 加强协调,推进城市群的建设。 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不断发展,政府逐渐意识到城市群建 设对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2002年,广东省政府制定了《广东珠 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规划纲要(2000-2020)》,提出了在2020年前,广东要建成繁荣富强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此后,政府又制

定了《广东省城市群发展规划(2008-2020)》与《广东省城市群 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划,不断推动城市群的发展与改革。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的现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规划和建设后,其建设 进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整个地区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得到了进一步集聚,为整体发展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另一方面,城市群从单一的含义,扩展为综合性的地理、社会和经济概念,涵盖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城市 规划等多个方面。 据有关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规模已经达到全球 之最,区域内的人口数量超过1.3亿,GDP总量超过40万亿元, 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8。同时,珠江 三角洲城市群也在区域一体化、优质化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优秀的 成绩,并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备了较高的竞 争力。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性的、深层次的系统,其发展面临着多重问题。首先,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一系 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等。 其次,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中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总体方案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南省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组成的一个城市群。为了推动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制定一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是一份可供参考的方案: 一、总体目标 在2030年前,长株潭城市群将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 1. 建立健全城市群绿色发展体系:推动城市群各市建立绿色发展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绿色发展在城市群的各个领域得到全面推进。 2. 加快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推动城市群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减少资源浪费。 3. 加强环境保护与改善:推动城市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监测和管理水平,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质。 4. 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广新能源车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 5. 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推动城市群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保护城市群的生态安全。

6. 提高资源和环境管理水平: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的资源和环境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推动资源和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主要措施 1. 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城市群绿色发展政策,包括经济激励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产业支持政策等,鼓励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2. 培育绿色产业: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绿色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环保服务业等,推动绿色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3.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培育高科技环保企业,推动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公众和企业的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5. 加强合作与协调:加强城市群各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良性竞争和互补。 6.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加绿色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实施机制 1. 建立健全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绿色发展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评估制度。 2. 加强对各项政策和措施的督促和监督,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建设城市群的意义及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路径

中国建设城市群的意义及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路径 作者:蔡中为 来源:《北方经济》 2018年第1期 摘要: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载体,建设城市群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县域经 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城市群间协调机制的建立是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城市群增长极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一、中国建设城市群的意义 (一)打造区域增长极 城市群中的城市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增长极。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 以带动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基础是城市,城市高度密集形成城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 进程的推进,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群规划与建设。中国城市群发展由传统的辽中南城市群、京津 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发展成目前的二十余个城市群。国家“十 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 域发展的增长极。 (二)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城市群建设应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 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统筹规划、总体 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需要通过城市群发展引领城市群内各城市整体发展。 中国推进城市化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城市化率,让更多人进入城市,这是发挥城市集约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作用的必然选择。城市化的核心是实现以人为本,让人们生活在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城市,这就需要城市进一步加快综合发展。而统筹城市群发展是实现城市 组团协调,提升综合发展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综合发展现代交通运 输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整体城市化水平,促 进经济发展更高目标的实现。 (三)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我国最重要、最基础的行政单元,它上接地级城市,下连村镇,是沟通城市与 乡村的重要纽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目的。 城市群以诸多城市发展为载体,同时对其下辖的县域也具有同步带动作用。国家几个地区的城 市群规划明确把县域列入规划,放在突出位置,如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发 展规划就明确把县域列入统一规划,可见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视。

2019年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

2019年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推动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行动计划。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计划 1.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制定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政策举措,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力度,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定革命老区、贫困县(区、市)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安排到西安市流转使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等)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西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强基工程和重大示范项目建设,深化西安、西咸新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西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省级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加大对西安市招商引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等) 3.增强创新驱动能力。省级现有专项资金通过支持项目形式,加大支持驻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多学科研究平台等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布局西安。支持西安深化“军转民”“民参军”,创建军民深度融合

创新示范区。(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等) 4.支持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加快建设西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及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中心、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推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公安厅、西安海关等) 5.加快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指导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加快编制枢纽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申报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形成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枢纽运营企业。推进中欧班列长安号创新发展,加大货源组织力度,积极拓展国际线路,全年开行1800列。加快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开展新西安东站、新西安南站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大西安轨道交通建设三期规划。(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中铁西安局集团、西安市政府等) 二、交通互联计划 6.加快“米”字型高铁网和关中城际铁路网建设。推进西银高铁建设,推动西安至延安、十堰、安康高铁年内开工,全年高铁建设里程超过750公里。推进关中城际铁路网建设,支持省铁路集团通过多种方式筹集项目建设资本金。建成西安北客站至机场城际铁路,加快建设西安至韩城、西安至法门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至阎良城际铁路,力争建设里程超

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

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城市群阶段,城市群内部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成为新的研究课题。目前,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城市群内部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初见成效 (一)顶层设计初步形成 党和政府对生态城市协同建设高度重视,并就此做出了相关的顶层设计。国务院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强城市群建设,并拟定了19个城市群作为重点发展目标。[1]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城市建设要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路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专门设置了“中国城镇化的城市群模式”分论坛。 为了配合生态城市协同建设,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各省区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相关政策。例如,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通过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此外,还相继批复了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哈长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次级城市群,以及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中小城市群。目前,已经基本确立了梯次结构合理、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城市群架构。 为了促进城市群的发展,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依照该《意见》标准,《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共识别出上海、杭州、青岛、南京、银川、合肥等34个都市圈。根据发展程度的不同,《报告》把34个都市圈划分为成熟型都市圈(如南京、杭州、深圳都市圈)、发展型都市圈(如合肥、成都、沈阳都市圈)和培育型都市圈(如重庆、哈尔滨、乌鲁木齐都市圈)三类。每个都市圈都编制了如《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等发展规划。这些都市圈发展规划,都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目标,重点在城市间一体化、同城化方面下功夫,努力打造30分钟快速通勤圈、1小时生活圈。 (二)政府间合作越来越紧密 区域内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合作办公室以及定期召开的会议、高端论坛、研讨会等是当前生态城市协同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 2018年3月,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召开,与会代表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金华)协议》。2018年5月,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合作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专门处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协同问题。湖北、江西等沿长江省份建立了长江保护联席

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地理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措施

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地理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措施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来的。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萨乌马198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粮食作为农业的主要产品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引导下,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为确保国家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粮食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关于加强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对耕地要合理开发利用,既要切实保护耕地,反对乱占滥用耕地,也要反对通过毁林开荒等不适当的手段扩大耕地。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中央政府必须要有强硬的手段来进行调控,促使地方各级政府严格遵守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自觉执行土地占用规划,对己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的耕地,严格加以保护,不擅自改变用途或转为非农用地。要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城镇建设更多地占用非耕地资源。要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入手,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控制土地征用规模,确保粮食种植面。 (二)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推动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上下联动力度。实行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增强其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切实改革资金分配管理办法。目前涉农资金范围较广,种类较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客观上增加了资金整合工作难度,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对各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要进行清理归类,该保留的保留,该合并的合并,资金性质相近的切实实行整合使用。 (三)建立对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本,粮食安全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要保持粮食惠农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随着国力的增强要进一步加大补贴金额,提高粮农收入,这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在全面评估对种粮农民各项财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和办法,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财政补贴规模,形成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粮食产量”为双重目标的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同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每年粮食成本收益调查核算的结果,科学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更好地发挥市场价格对粮食生产的调节作用。 (五)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倾斜机制。 多年来,我国是采取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使国家有了很快的发展,“三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的大政方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改善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条件、仓储条件和运输条件,使粮食主产区在

加快推进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措施建议

加快推进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措施建 议 劳动就业等方面加强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关中地区自然、经济条件优越,号称“八百里秦川”,曾有“天府之国”美誉,其城市群应该按照“四化”融合科学推动的方式,科学确定城市建设强度,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提高现有空间利用效率,强化城镇发展方式创新和农业耕地保护、城市品味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成为陕西省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的示范、样板。 2、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引领牵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具有辐射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同城化建设,构建核心城区多副中心空间构架,建设成为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文化生态大融合的国家旅游目的地和开放包容的内陆开放开发高地,将在关中乃至大西北的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科技资源统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和大遗址保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关中创新型经济发展。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引领关中城市品味提升。 三是统筹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机场建设,打造快速

交通圈,带动关中形成方便快捷的一体化交通设施网络。 四是西安大都市功能优化升级和大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增强,有利于提升关中对我国内陆地区、边疆和民族地区、周边能源地区的服务辐射作用,增强承担能源安全、国防安全和稳定边疆等国家大战略的能力,促进大西北以及内陆地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市场开拓。关中将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获取产业、科教、智力等辐射发展动力,形成职能分工分明、等级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的城市群。 3、新型小城市建设和大城市改造并重共进。针对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中间层级城市弱缺的问题,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布局,在改造提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功能层次的同时,以布局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产业园区的县城和重点镇为重点建设一批新型小城市,促进大小城市科学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鎮体系和人口布局。一是选择一些地理区位优越、有利经济要素集聚、资源环境良好的小城镇,按照集约、节约、高效、低碳发展理念,建设成为便利、环境优美、建设别致、产业兴旺、适宜人居、辐射服务农村的县域经济社会中心,在促进农村居民进城创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避免产业发展水平低、城镇集聚不大和城乡割裂发展等问题。二是依托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健全、城市功能完善等优越条件,以空间布局优化和市政设施完善为重点,实施大城市改造计划,完善功能区和各副中心的产业、居住、服务功能,减少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重复交叉、无效循环式浪费,有效解决因设施建设跟不上、标准落后、布局不合理、综合配套差造成的交通拥堵、抗灾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