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一、关于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在法学界已基本成为共识,学者从多角度探讨经济法的地位问题。有学者指出,绝对的计划经济不需要经济法,绝对的市场经济容不得经济法,而改革开放起步恰在于二者的结合,这就是中国强大的经济法思潮的客观原因。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各国都认同的作为法律部门的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干预和调控、管理的法律。

有学者指出,经济法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法律和法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体现,其产生、形成具有如下原因和规律:(一)社会化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经济管理社会化与现代国家介入经济生活;(三)“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协同并用;(四)纵向经济关系与横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五)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模式经由诸法一体综合调整模式、民法调整模式、行政法调整模式,发展到现代社会的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综合调整模式,其中经济法为基本法,民法为基础法,行政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部门。

有学者在对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念批判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给经济法重新定位。认为应超越调整对象的部门法划分标准,确定如下原则:(一)法律部门间的界限适当模糊化原则;(二)以相同性质规范为要素构建特定法律部门的原则;(三)尊重社会关系的现实特征原则。经济法定位的本体基础在于多元化、立体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经济关系,而其定位的价值基础则是权力与权利交融的系统化“秩序”。

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经济法是否为独立法律部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一)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上去考察;(二)从调整对象上去考察;(三)从法律专业化分工上去考察;(四)从法律的优化调整上去考察;(五)从法律部门的协调发展和共同作用上去考察。

也有少数人认为:经济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和伴生物,在市场经济国度里,不存在经济法这个部门法;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分属于民商法、国家行为法、政府行为法等部门法所调整。

二、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学者们对经济法调整对象又有新的探索和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四种社会关系:(一)市场主体调控关系;(二)市场调控关系;(三)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四)社会分配关系。这四种社会关系都是国家需要干预的经济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因国家经济调节而引起的一种国家经济管理关系,按国家调节经济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反垄断和限制竞争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还有学者提出,“经济法调整对象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国家干预经济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但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经济法并非单纯的干预法、调控法,中国经济法除了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外,还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经营协调关系。经营协调关系是由经济法规制的市场运行关系,概括为经济联合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和经济竞争关系。此类关系主要是在平等地位的或彼此不具有任何管理关系的参加者之间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一)由国家计划发生或制约的横

向经济关系;(二)与国家经济管理直接、密切相关的横向经济关系;(三)各行业、各地区、各组织之间联合、协作和进行经济平衡时发生的经济关系;(四)有关全局、整体和长远得益的横向经济关系;(五)经济竞争关系;(六)其他重要的国家认为有必要管理和干预的横向经济关系。

三、关于经济法的本质对经济法的本质问题,学者们作了深入、有益的探索,基本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干预论。有学者认为,现代经济法的实质是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必要干预的内容问题,这是经济法的精髓。另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其调整对象本身就是那些需要由国家干预和调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目的在于保证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最大利益化的正常实现,因而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手段。

一种是平衡、协调、结合论。有的学者指出,现代经济法不是单纯的国家干预法,平衡、协调、结合才是经济法的本质。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这是从横向平面和纵向过程两点来谈经济法的调整机制的特点。(二)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经济法从社会整体和全局出发,对各类主体的意志、行为和利益,进行动态的平衡、协调,以保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三)经济法是经济集中和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这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源,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是经济法的本质和灵魂。(四)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传统行政法的主旨思想是“行政权力本位”,传统民法则是“个体权利本位”,而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是以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五)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经济法不是只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单纯干预和管理经济的公法,也不是只立足于“个人本位”、“企业本位”的私法,而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是独立于公法、私法之外的,并对二者进行平衡协调的一个新的法系。经济法产生后,不断发挥自己特有的平衡综合

功能,协调着公法与私法的关系,解决着它们之间的矛盾,促使它们发挥对市场经济的健康积极的作用。

还有学者提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耦合,以说明经济法平衡、协调、结合的本质。一方面,经济法对市场机制的引导和保护具有特殊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法还注重对宏观调控措施或政府经济行为的规范,以优化宏观调控功能。

四、关于经济法的体系学者们关注经济法内部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经济法体系的科学构建是由经济法的本质所决定的,经济法的本质在于其对商品经济关系的调节可以起到保护与调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运用自身功能对竞争秩序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功能对竞争秩序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商品关系的调控。因此,经济法体系中的核心与本位是竞争保护法和宏观经济调控法。

有学者从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基本方式即强制、参与、促导出发,认为经济法体系有三个基本构成:反垄断和限制竞争法(强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参与法);宏观调控法(促导法)。

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建立的经济法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微观经济法,二是宏观经济法,三是资源经济法。

还有学者探讨制定经济法基本法的问题,学者们对制定经济法基本法的探索从未间断,认为制定经济法基本法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必要性上说,它是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完备的经济法自身体系的要求。从可能性上说,方向已经明确,道路

已经开通,完全可能在众多的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抽象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原则和方法,并用基本法的形式加以固定。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四版) 漆多俊著 漆多俊教授该书在结构上大致根据总则、分则的划分展开。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阐述了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学科历史沿革、概念、调整对象、法律关系、价值理念和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等;第九章到第十二章论述了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等具体法体系。最后漆多俊教授还谈到了立法与实践,及经济法学科建设等相关问题。可以说漆教授是根据经典的实在法体系在讲述经济法。 漆多俊教授在该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他以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学生以为该书最亮丽的三点之处是:一、指出经济法产生的逻辑。全书也是按照“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经济法”这样的逻辑展开的;二、指出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是国家职能一部分。这样的观点指出了现代国家主动介入经济生活的状态,点名了经济法成为独立部分法和发达的原因;三、经济法包括国家投资经营法。该具体法对应市场的“唯利性”缺陷,是指有些领域市场不愿进入,但是对于国计民生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些领域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 对于学生而言,看完此书,收获颇多,但还是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比如经济法的概念为何,其调整对象是“市场与国家的关系”还是“经济与国家的关系”,其是否是独立部门法与行政法有和异同,等等。还需要多加看书思考和理解。 学生以为,该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第一和第二部分,所以主要摘抄聚集在这两章。 导论 第一节经济法基础理论与经济法学 一、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 P1经济法基础理论,是经济法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是关于各种经济法现象内在和普遍性的规律的理论概括。 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包括:经济法产生和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根源;经济法的沿革和地位;经济法的本质和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法律关系;价值、理念与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法律渊源与体系;总则与分则;立法、实施;学科建设问题。

经济法的概念和特点研究

经济法的概念和特点研究 随着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无论是过去持某种观点的学者,还是新进涌现出来学者,都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经济法的定义做出重新揭示,从形成了几种信的主要观点。需要指出的是,新的经济法观点,除了个别的仍然不同意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甚至回归到“经济法是调整所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的认识只玩,多数学者都是在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前途下揭示经济法的定义的。 1、“国家协调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种观点将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纳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 2、“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一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的体系由市场管理法、宏观经济管理法和对外经济法三大部分组成。 3、“纵横统一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济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4、“国家调节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国家调制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但的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观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方面。 6、“需要国家干预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二制定的调整需要有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一定义,是由“国民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和“经济法律规范”三个要素构成的。 一、国民经济运行要素 国民经济运行要素,规定了经济法的存在和作用领域。国民经济运行,是指一国范围内所有的经济部门、经济单位和经济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一定的原则、程序、方式和手段实现经济运转。 在思维抽象上,国民经济运行可分为微观经济运行、中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 (一)微观经济运行 微观经济,又称企业经济。微观经济运行即企业内部关系的运行。其运行主体,是各类经济单位(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运行机制,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内部各构成要素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功能,如企业内部的计划、组织、决策、奖惩等机制。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企业外部的联系,是运行的外部环境。 (二)中观经济运行 这里的中观经济是指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宏观经济活动和微观经济活动的载体。中观经济运行,不仅仅表现为市场的设置,而且表现为市场上的竞争。市场运行主体,是市场竞争的参加者;市场行为,是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市场运行机制,是商品货币关系中供求、信贷、货币、价格、利润等市场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有机结合。 垄断、国家垄断条件下的市场运行,不再局限于交易关系,也不再局限于交易关系

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法基本理论 【内容提要】经济法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法。在本质上,经济法是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结合的法,是纵横经济关系平衡结合的法,也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具有平衡协调、综合调整等功能。它的出现使法与经济实现全方位的结合,使法能更直接、更有力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关键词】经济法/产生/本质/功能 一、概念界定 经济法以经济法律、法规为基础,但不能认为有了经济法律、法规就有了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独立学科的经济法是现代社会才产生的,它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因此在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都不 可能有经济法,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更不可能有上述科学意义上的经济法。 我们把它定名为现代经济法。现代经济

法有两家,即资本主义经济法和社会主义经济法。资本主义经济法可称之为"西方经济法",社会主义经济法可称之为"东方经济法"。二者是各有个性,也有共性。个性表现在产生的过程不同,存在的基础不同;共性表现在有共同的形成要素和规律,有共同的法律本质和功能,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西方经济法先行产生,东方经济法继而发展,共同奠定了现代经济法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法律 西方经济法和东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形成各自走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过程,但殊途同归,相反相成。两类经济法从相反的过程揭示了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必备的共同因素和要件。主要有: 1.市场经济基础性调节的"无形之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2.横向经济关系和纵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 3.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 4.公法与私法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渗透

经济行政法理论研究

经济行政法理论研究 经济行政法理论研究 经济行政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自经济行政法被提出以来,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无论是对其理论研究,还是对其制度的建设,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如,部分人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对于当下经济行政法存在误读现象,从而导致经济行政法的有效实施受到了阻碍。因此,对经济行政法的形成语境、行为以及法律规制等进行深入探讨非常重要,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经济行政法形成的语境 经济行政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和法律环境等都与时下不同。因此,经济行政法的概念与现行的法律概念也有所不同, 首先是经济领域,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经济所实行的仍然是以社会公有制为主,其他经济制度并存的经济体制,私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该经济制度下,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仍然以计划管理的方式实现。其次是政治方面,20世纪80年代,企业和党政机关并没有实现相互独立,无论是对哪一方面的管理,仍然强调阶级统治和专政功能,国家权利高度集中,尤其是行政权,在国家整个管理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均由其进行支配。最后是行政体制方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党政不分和行政主导体制,对于行政机关构建法律秩序具有主导作用,无论是

立法还是司法,莫内容的制定均围绕行政权展开,而且,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法律的社会管理作用要远远超过了保护公民权利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行政法的形成不仅与计划经济、阶级斗争法学有关,而且与集权行政也具有一定的联系。由于经济行政法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环境下形成起来的,其作用主要是对行政权力进行约束,在保护人力利益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工具。这种性质的经济行政法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势必是非常困难的,久而久之,必然会被其他法律所替代。随着保护人权和制约权利在人们心中不断深入,为了满足人们对此方面的需求,国家法律部门摒弃了传统的旧制度和旧理论,以保护人权和制约权利为核心,对行政法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在新行政法中,不仅包括了《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而且还包括了《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然而,在新行政法体系中,却并没有对涉及到经济行政法的相关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界普遍认为,行政法各论并不具备相应的独立体系架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对经济行政法的理论进行研究,对其形成的语境进行分析是不容忽视的。 二、经济行政行为及法律规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经济行政法也实现了转型,法治、人权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概念的确立,表明了经济行政法已经脱离了最初的母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法治行政法基础上。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经济行政法如果想要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符合法治行政法的基本要义。换句话说,在以往社会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1、经济法的特点就是什么? 经济法律规范的易变性兼具公法与私法属性程序保障的非独立性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含哪些? 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行为优位的原则 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 3、什么就是经济权利?什么就是经济义务?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的关系如何? 经济权利就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管理与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具有的自己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经济义务就是指法定义务人应当依据经济权利人的要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责任。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相互依存。没有经济权利就不会有经济义务。经济主体不能只享有经济权利而不承担经济义务,也不能只承担经济义务而不享有经济权利。 4、试述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就是指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的当事人。客体: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的对象。 内容:指经济法主体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与承担的经济义务。 5、什么就是经济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具有哪些特征? 经济法律责任就是指由经济法规定,在经济主体违反法定经济义务时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综合统一性。经济法律责任就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综合。经济 法律责任的综合统一性,就是由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及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双重处罚性。双重处罚性体现了经济法律责任的公正性与严格性,对于制裁 经济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试述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责任形式。 过错责任原则,就是指造成损害并不必然承担赔偿责任,必须要瞧行为人就是否 有过错,有过错才有责任,无过错则无责任。 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是指在有法律直接规定的情况下,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都 要对其行为多导致的损害事实承担责任的原则。 经济责任,主要包括支付违约金、支付赔偿金、罚款、强制收购、没收财产等。 行政责任。对违反经济法的行为,可依法追究违法者的行政责任,给予行政 处罚。刑事责任。对违反经济法律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给予刑事制裁。刑罚分为主刑与附加刑。 第四章公司法 1、简述公司的分类。 根据公司股东责任范围,公司可分为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根据公司的信用基础不同,公司可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与人合兼资合公 司 根据公司之间就是否具有控股或从属关系,公司可分为母公司与子公司根据公司内部管辖关系,公司可分为本公司与分公司根据公司国籍,公司可分为本国公司与外国公司根据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就是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可分为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一、关于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在法学界已基本成为共识,学者从多角度探讨经济法的地位问题。有学者指出,绝对的计划经济不需要经济法,绝对的市场经济容不得经济法,而改革开放起步恰在于二者的结合,这就是中国强大的经济法思潮的客观原因。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各国都认同的作为法律部门的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干预和调控、管理的法律。 有学者指出,经济法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法律和法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体现,其产生、形成具有如下原因和规律:(一)社会化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经济管理社会化与现代国家介入经济生活;(三)“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协同并用;(四)纵向经济关系与横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五)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模式经由诸法一体综合调整模式、民法调整模式、行政法调整模式,发展到现代社会的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综合调整模式,其中经济法为基本法,民法为基础法,行政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部门。 有学者在对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念批判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给经济法重新定位。认为应超越调整对象的部门法划分标准,确定如下原则:(一)法律部门间的界限适当模糊化原则;(二)以相同性质规范为要素构建特定法律部门的原则;(三)尊重社会关系的现实特征原则。经济法定位的本体基础在于多元化、立体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经济关系,而其定位的价值基础则是权力与权利交融的系统化“秩序”。

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经济法是否为独立法律部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一)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上去考察;(二)从调整对象上去考察;(三)从法律专业化分工上去考察;(四)从法律的优化调整上去考察;(五)从法律部门的协调发展和共同作用上去考察。 也有少数人认为:经济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和伴生物,在市场经济国度里,不存在经济法这个部门法;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分属于民商法、国家行为法、政府行为法等部门法所调整。 二、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学者们对经济法调整对象又有新的探索和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四种社会关系:(一)市场主体调控关系;(二)市场调控关系;(三)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四)社会分配关系。这四种社会关系都是国家需要干预的经济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因国家经济调节而引起的一种国家经济管理关系,按国家调节经济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反垄断和限制竞争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还有学者提出,“经济法调整对象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国家干预经济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但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经济法并非单纯的干预法、调控法,中国经济法除了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外,还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经营协调关系。经营协调关系是由经济法规制的市场运行关系,概括为经济联合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和经济竞争关系。此类关系主要是在平等地位的或彼此不具有任何管理关系的参加者之间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一)由国家计划发生或制约的横

经济法主要内容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经济法律制度 一,法的产生和类型 1,法的产生根源:法是随着私有制财产和阶级划分的出现以及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法的四种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3,*法是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法的前三种历史类型与最后一种的社会主义法有本质区别:前三者均属于剥削阶级类型的法,社会主义法是最新、最高也是最后一个类型的法,是真正体现工人阶段和广大 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 二,法的本质和定义 1,法的本质:阶级性,社会性,社会职能。 法的特征: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 2)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统治阶级意志,体现为规范文件,是人们发布遵守的 行为规则。 2,法的定义——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所有保护,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3,*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但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和社会职能。 三,法的渊源和结构 1,我国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 2,*法律规范构成的三个要素:假定,处理,制裁 3,法律规范的种类:按表现形式分类:A.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B. 任意性规范,强制性规范 4,*在法的渊源之外的其他个人的讲话、意见、法学著作、判例、习惯等,都不是法。 5,@现行经济法律的某一条款中有哪些法律规范要素? 四,法与政策、道德的关系 1,法与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 一致性:有高度的同一性,都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基本精神和原则是一致的。 密切联系:政策是法的灵魂,是法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有法无规定时,更需要运用 政策。同时,政策实现也靠法。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经济法的概念 1、来源---- 摩莱里《自然法典》 2、经济法的定义 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社会公共性、需要由国家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进行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的一般知识包含: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二、法律规范 三、法的渊源四、法律体系 五、法律行为六、法律关系 七、法律责任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行为规范体系; 2、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 3、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

(二)法的基本特征 1、规范性 2、国家意志性 3、普遍性 4、权利义务性 5、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 1、法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针对一类人、一类事而制定) 3、法是可以反复适用。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1、制定:法是由国家专门机构依照法定职权或程序创制的规范。 2、认可:国家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如国际条约 3、解释:法律制定或认可后,还有一个再度创造的过程。 ③法具有普遍性 1、主权范围内人人有效;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普遍一致性 Ps:“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凡是法律规定的都是我们能做到的。 ④法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义务性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因此法律具有权利义务性。 ⑤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并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侵犯公民权利的主体有个体和国家; 侵权个体由国家强制力制裁; 我们又依靠法律程序控制国家强制力。 多选题 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BCD)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篇 《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学》,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1999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原理》,王保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学》,漆多俊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教程》,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经济法学理与案例分析》陈大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新编经济法教程》陈大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经济法学》侯怀霞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经济法总论》,史际春,邓峰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 《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1版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王全兴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经济法的法学与经济学分析》,吕忠梅,刘大洪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 《经济法基础理论》,漆多俊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及修订各版 《欧共体竞争法》,王晓晔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孔祥俊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 《反垄断法研究》,曹士兵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 《税法原理》,张守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金融监管法论》,张忠军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 《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刘大洪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

《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吴锦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经济法论丛》,漆多俊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经济法学评论》,史际春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经济法研究》,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法论丛》,徐杰主编,法律出版社 《财税法论丛》,刘剑文主编,法律出版社 各类报刊杂志,网站有关经济法的论文 《经济法概论》,(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经济法》,(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著,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经济法理论》,(苏)B、B、拉普捷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室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德国经济行政法》,罗尔夫、斯特博著,苏颖霞,陈少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管制与市场》,[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余晖等译,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经济法的挑战》,苏永钦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公平交易法新论》,赖源河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 《日本税法》,[日]金子宏著,战宪斌,郑林银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 《法和经济学》,[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张军等译,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册,[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反托拉斯法》(第二版),[美]波斯纳著,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二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1、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完善和稳定协调发展而制 定的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 2、经济法律关系:是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之后形成的、由 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经济法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 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4、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5、 6、经济权利: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 7、经济义务:是由经济法律、法规确立的一种责任。 8、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在法学上称 之为标的。 9、法律事实:凡是能够引发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物,在经济法学中 称为法律事实。 简答题: 1、经济法的地位:是一个独立的基本的法律部门。 2、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什么? 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即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中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以各种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 具体包括:(1)国民经济管理关系;(2)经营协调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5)其他应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的种类有? (1)按经济法律关系的经济内容分:计划法律关系,基本建设法律关系,经济合同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等。 (2)按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性质分:组织法律关系,财产法律关系。 (3)按经济法律关系的结构形态分:经济管理法律关系,经营协调法律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有哪些?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组织,即主要为一定组织体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内部组织。 (2)经济法律关系是组织管理要素和财产要素相统一的法律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与企业等社会组织意志直接协调结合的法律关系。 (4)经济法律是采取较严格的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的法律关系,一般应采用书面形式。 5、经济法主体有哪些种类? (1)国家机关,(2)社会组织,(3)内部组织,(4)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和其他公民个人。 6、经济权利可分为原生权利和取得权利;经济义务可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种类有? (1)有形财物,指具有一定的实物形态,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财物; (2)经济行为,指经济法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关系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3)无形财富,又称智力成果,知识财富,是人们脑力劳动所创造的非物质财富。8、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漆多俊教授《经济法基础理论》读书笔记

漆多俊教授《经济法基础理论》读书笔记 近期读了漆多俊教授所著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四版),本书从深入分析社会经 济关系入手,并从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联系和区别上,论述了经济法产生和独立的历史 必然性,它的本质、功能与任务,它的调整对象、调整原则与调整方法,它的内容与体系,它的立法与实施等各种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建立了本书特有的经济 法理论体系。 本书以“市场的三大缺陷、国家调控的三种方式、经济法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为主线,共分14章,系统阐述了经济法基础理论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在讨论经济法理论问题 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属于法学基础理论的概念和原则。这本书还重新展示并提出了新的 观点。 首先作者在导论中介绍了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同经济法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 研究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意义和方法。将经济法基础理论学科所研究的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 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经济法产生和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根源;2、经济法的沿革与 地位;3、经济法的本质和概念;4、经济法的调整对象;5、经济法法律关系;6、经济法 的价值、理念与原则;7、经济法的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8、经济法的法律渊源与体系;9、经济法的总则与分则;10、经济法的立法;11、经济法的实施;12、经济法学科建设 问题。并以体系表的形式将经济法学分为经济法基础理论和部门经济法学两部分,将部门 经济法学分为市场规制法学、国家投资经营法学、宏观观引导调控法学三部分。 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从市场缺陷、国家调控机制和法律制度 演进三个方面阐述了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将市场缺陷概括为市场障碍、市场机制的盈 利性和市场调控的被动性和滞后性,并针对市场的缺陷提出了国家规制的三种基本方式: 国家对市场的强制干预方式;国家参与直接投资运作的方式,以及国家引导和调节社会经 济的方式。本文从社会性质的角度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认为经 济法是一种独立的部门法,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明了经济法的地位。 接下来作者从经济法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了经济法的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将经济法定义为: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 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于经 济法的概念,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经济法概 各种阅读理论。在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上,笔者认为,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对国民经 济的管理关系,而不是非政府对社会经济组织本身的管理,也不是社会组织与公民之间的 关系。本文将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与调整对象区分开来,并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各种 理论进行了评述,既明确了各种理论的差异,又看到了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的进展。在经 济法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问题上,作者提出经济性和社会性是理解经济法价值特征的关键,简要阐述了经济法价值中的秩序、效率和公平,强调了社会整体秩序、社会整体经济效率 和社会整体经济公平。它认为,经济法是利益分配和权利分配的文字,是在民商法分配基

经济法的产生基础及概念发展

经济法的产生基础及概念发展 一、经济法的产生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独特的任务,即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下,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调整的是直接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或具有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随着社会各方面的条件的发展和完善,现有的法律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问题,当前的形式就要求有专门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存在,因此经济法也就得以产生了。经济法产生的基础包括: 经济基础:19世纪以后,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始积累已基本完成,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商品的生产与交换比较充分,这时的市场条件已经比较接近完全的自由竞争市场,市场“看不见的手”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想更好地解决市场自由竞争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要运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矛盾。由于政府因素的介入,打破了传统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界限,就不能够单纯的运用公法或私法手段来解决这些矛盾,所以,就必须要出现新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来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矛盾。 法律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各种社会经济矛盾也日益加剧,完全放任自由竞

争的市场条件已经无法自主的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现实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经济关系已经无法适用以民法为主的私法调整手段来快速的解决问题,也还达不到完全适用以行政法为主的公法手段调整的程度,因此客观上就必须要求介入国家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加以干预和调整,以平衡社会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同时具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所以也就有了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文化基础:早期的文化传统是建立在个人本位的基础之上的,重视个人的自由权利而对于国家抱有严重的不信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垄断形式的建立使得个人的自由权利的享有受到了威胁,引起了社会民众的普遍不满,因此就需要国家出面进行干预,也就形成了一种国家介入经济的新型法律—经济法。 思想理论基础:早期的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竞争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主体在经济生活中都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人、团体的干涉,而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只充当着“守夜人”的角色,对社会经济生活完全放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垄断大量出现,市场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时就需要介联盟入国家因素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经济法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条比较独特的轨迹,中国社会最早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一阶段体现了政府对社会

经济法推荐书目

经济法推荐书目 经济法推荐书目(一) 经济法基础理论 1.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5版),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推荐理由:本书从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入手,论述了经济法产生和独立的历史必然性,对经济法的本质、功能、调整对象、调整原则、调整方法、内容、体系、立法与实施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证,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可谓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扛鼎之作。 2.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第2版),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推荐理由:本书澄清了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和地位、经济法律关系等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是经济法总论的“立论”之作,亦是国内研究经济法总论的杰出代表作。 3.张世明:《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第2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3年版。 推荐理由:本书独辟蹊径地对经济法学的理论渊源和流变进行研究,着重梳理经济法学术发展的演进脉络,填补了经济法学术史的研究空白。本书作者属于典型的“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式的知识分子,其在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和超越自我的学术精神值得弘扬。 4.管斌:《混沌与秩序: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中国式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推荐理由:本书试图走出“混沌”的经济法学研究迷局,为“模糊”的经济法学厘清前进方向,提炼经济法学的核心范畴,强调复杂调适系统下法律综合调整的必要性,凸显出经济法的“回应性”制度品格。 5.冯辉:《论经济国家:以经济法学为语境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推荐理由:本书围绕“经济国家”的理论基础、发生动因、体系构成、实践问题、法律调整和全球化语境等,从理论上提出并力行“经济法总论研究的实践性进路”,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6.凯斯·桑斯坦:《权利革命之后:重塑规制国》,钟瑞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推荐理由:本书深入考察社会性和经济性规制的兴起及其给美国法律和政府带来的后果,对于理解市场失灵与规制法功能、政府角色悖论与规制法变革大有裨益。 竞争法 1.许光耀:《欧共体竞争法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推荐理由:本书系统阐述了欧共体竞争法的理论体系和法律条文,虽立法有一定更新,但通读该书可对欧共体竞争法基础有全面了解。 2.赫伯特·霍温坎普:《联邦反托拉斯法政策——竞争法律及其实践》(第3版),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经济法概论之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概论之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概论之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法。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4.经济法的制度。 5.经济法律关系。 6.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7.经济法的内容。 8.经济权利。 9.经济义务。 (二)简述题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 2.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3.简述经济法的主要特征。 4.简述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5.简述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区别。 6.简述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7.简述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种类。 8.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论述题 1.试述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确立依据。 2.试述经济法调整的具体范围。 3.试述经济法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关系。 4.试述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与经济主体之间所产生的纵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长远重大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因素,实行干预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指导性的经济关系。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贯穿于经济法制的全过程,并直接决定和指导经济法制的根本性准则。 4.经济法的制度,是指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法主体应当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者行动准则。

5.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在调整经济主体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6.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具体的经济活动,依法享受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7.经济法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8.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依法可以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和要求其他经济法主体作出一定经济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经济行为的资格或者能力。 9.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的责任。 (二)简述题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与经济主体之间所产生的纵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首先,经济法是法律,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一部统一适用的经济法典,经济法的存在具有分散性,但经济法一词不是指某一部具体的经济法律、法规、而是指所有的经济法律、法规的总称;最后,经济法的概念不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但它与调整对象又存在必然的联系,没有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存在,

经济法学研究论文

经济法学研究论文 经济法学研究论文是运用法律理论和经济学原理对经济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学术探究。随着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济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 经济法学研究论文的价值在于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经济法律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往往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其制定和执行都需要经济法学家的参与和指导。因此,经济法学研究论文可以为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经济法律制度的法理分析和政策建议,为经济法律的制定、监管和执行提供理论支撑。 经济法学研究论文应当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同时也要把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者应根据实际问题来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和技巧,既要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研究经济法律问题时,研究者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应当深刻理解经济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律。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包括市场经济原则、公平和竞争原则、规范经济秩序的法规和政策等,是经济法规制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研究者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

其次,研究者应当关注实践问题,并从实践中获取研究素材。据此,研究者应当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立法经验,获取相关法律文献和相关案例,及时反馈和总结实践经验,同时能够根据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出相应的经验和教训,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提供指导。 最后,研究者还应当重视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法律逐渐由单一的法学体系发展为综合性学科,经济学、会计学等领域的贡献和理论研究与经济法学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因此,研究者应当具有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遵循把握实际问题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跨学科合作,充分利用多学科资源,不断拓展经济法学研究领域。 总之,经济法学研究论文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探讨,也是推动经济法制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必须环节。经过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跨学科思维和实践问题的关注,研究者能够展示出经济法学研究的成果,并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和执行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经济法立法状况研究

经济法立法状况研究 经济法立法状况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经济法作为调节和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经济法不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经济法的立法状况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层面介绍经济法立法状况的研究进展。 一、国内经济法立法状况的研究现状 经济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的立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在当前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法的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法的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法律之间的协调性不足、法律之间的层次关系不明确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通过梳理和分析经济法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层次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致力于建立我国经济法的完整体系,以保障法律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2. 经济法理论的研究 经济法理论是经济法研究的基础,对于经济法立法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经济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包括“规范理论”、“风险理论”、“市场理论”等

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和思路。这些理论对于经济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3. 企业法律制度的研究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其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当前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企业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企业的组织形式、财税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在实践上,研究者们逐步探索企业之间的合同关系、诉讼事项、清算和破产重组等具体问题,并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解决方案。 二、国外经济法立法状况的研究现状 与国内有所不同,国外经济法的立法研究更加注重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不同国家之间法律体系的比较。基于此,目前国外的经济法立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 经济法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法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国外的经济法立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框架、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跨境投资和贸易法律制度等。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精准和全面的法律保障,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 2. 经济法的法律体系 不同国家的经济法律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国外经济法立法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经济法的

论构建我国现代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本文是对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探讨,论述了现代经济法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现代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问题、现代经济法的主体架构问题、现代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哲学基础理论论证和现代经济法的主要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加强我国经济法学界基础理论统一与共识。关键词:经济法基础理论、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第三主体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轨,我国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也已经历了20多年的争论与发展,在发展中争论,在争论中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各种理论的正确与谬误,正是在这样一种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中,我国的现代经济法学已经颇具规模。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学界已经形成了多种流派学说,从最初的“纵横说”、“学科经济法说”、“密切联系说”、“经济管理关系说”、“综合经济法说”、“经济行政法说”、“企业法说”、“国民经济运行法说”,到现在的“经济协调关系说”、“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宏观调控说”、“国家调节关系说”、“国家参与关系说”、“新经济行政法说”、“二次调整说”、“模糊说”、“限定的纵横统一说”,等等。百家争鸣的景象当然我国现代经济法学蓬勃发展的最好表征。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各种经济法学说相互并立,甚至一本书就代表着一种经济法流派,既给经济法学的讲授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也是一门独立学科还不够成熟的表现。笔者认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要有促进该学科发展的争论,更多的要有促进该学科独立而稳定的共识,而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界显然缺少一种“求同存异”的认识。在我国经济法基础理论日益丰富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法学者应该尽可能的抛弃所属学派的意气之争和门第之见,在一切为我国经济法学独立和发展的大局观的指引下,尽快将各学派相同相通的经济法学理论统一起来,以谋求我国经济法在未来更大的发展。笔者拟通过本文,在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求同”上作一个初步的尝试。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界至少有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现代经济法的主体架构、现代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哲学理论论证和现代经济法的研究方法等四个问题应该形成共识。一、现代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问题现代经济法的法律价值取向: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法,而非以国家为本位的法。我们首先来谈谈现代化这个常识性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一个是民主政治,这两点背后共同的东西就是社会的个人本位化,也就是从一个共同体为本位的传统社会过渡到个人本位的、尊重公民个人权利和个性价值的社会。”[1] (p231)对于此种认识,笔者认为“尊重公民个人权利和个性价值”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关于“社会的个人本位化,也就是从一个共同体为本位的传统社会过渡到个人本位的社会”的提法,值得商榷。回顾人类近现代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国家同以国家为本位的东方国家之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本位的思想理念,在反封建的斗争和人类思想解放的过程中其进步作用当然应当肯定。而在相对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家,正是以国家为本位的主导思想,才使得整个国家的稀缺资源掌握在该国先进的阶层或统治阶级手中,由政府加以调配,从而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正是藉此赶走外来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国内进行政治和经济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有力的工农业和科技基础。然而无论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理念,还是以国家为本位的理念在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都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问题,于是它们都自觉或被迫地选择了或正在选择一种现代化的本位理念观:以社会为本位的理念观。在信奉“个人本位”的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认识到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非但不能保证个人充分发展,相反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于对“个人本位”危害的认识,早在19世纪,作为美国社会学法学派的创始人庞德就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把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并进一步指出:“包含社会利益的个人生活是一种道德的、社会的生活。所以社会利益不能容忍为了满足反社会的邪恶目的而行使个人权利。”[2](p138-140)而在信奉“国家本位”的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同样认识到国家的过分集权,大大损伤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