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耕地保护的几个概念

耕地保护的几个概念

耕地保护的几个概念

耕地保护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保护和管理农田,以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在耕地保护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

首先,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指经过耕作准备的土地。耕地主要用于农作物的种植,为农业生产提供土壤和水分等必要条件。保护耕地对于维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口粮安全至关重要。

其次,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的土壤和地表岩石层上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耕地是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农田生产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三,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是指指定时期内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能力。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保护耕地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第四,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各种物质和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耕地保护包括合理规划和优化土地利用,保证耕地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土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上可容纳和维持一定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活动的能力。耕地保护需要考虑土地的承载力,避免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影响农田的生产力。

第六,耕地荒漠化。耕地荒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耕地退化和土地质量下降,最终无法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现象。耕地荒漠化对粮食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耕地保护需要防止和治理耕地荒漠化。

第七,耕地保护政策。耕地保护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措施,旨在保护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耕地保护政策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涉及了耕地、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土地利用、土地承载力、耕地荒漠化和耕地保护政策等几个重要概念。保护耕地对于农业的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耕地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耕地保护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我国耕地保护有关知识 孙铖瓦热斯宋书颖孙涵睿阿热依 一、耕地资源保护概念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一)、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 (二)、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 (三)、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耕地1.2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已十分有限。 三、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一)、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我国之所以反复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就是因为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严格土地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依照法律和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严格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的破坏,其中的重要方面是切实抓好耕地占补平衡。 (二)、耕地保护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

耕地保护知识

耕地保护知识 一、耕地概念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但并非任何土壤都可以发育成为耕地。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1)必须有平坦的地形,或者在坡度较大的条件下,能够修筑梯田,而又不至于引起水土流失,一般超过25℃以上的陡地不宜发展成耕地;(2)必须有相当深厚的土壤,以满足储藏水分、养分,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之需;(3)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以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对热量和水量的要求;(4)必须有一定的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5)必须达到在选择种植最佳农作物后,所获得的劳动产品收益,能够大于劳动投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凡具备上述条件的土地绍过人们的劳动可以发展成为耕地。这类土地称为耕地资源。耕地资源包括两种类进:一是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荒地。 耕地总资源: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新开荒且已种植的地;“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三年以上的“海涂”、“湖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因灾害或其它因素,虽然当年内未种植农作物但仍可复耕的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桑树、果树和其它林的地;年年进行耕耘种草的地。不包括:因灾害或其它因素,已不能复耕的地;弃耕、休闲满三年的地,或者虽不满三年,但已经成为荒地的土地;不进行耕耘,净地种植牧草已成为永久性草地的土地;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辅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以混凝土等铺设的温室、玻璃室,导致栽培的植物体与地面隔绝的基地。 二、耕地资源分类 1、根据耕地性质,耕地总资源又分为常用耕地面积和临时性耕地。 常用耕地:是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土地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和虽然土地条件较差,但能正常收获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用耕地。常用耕地作为我国基本的、宝贵土地资源,受到我国《土地法》严格保护,未经批准,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占用。 临时性耕地:又称“帮忙田”,是指在常用耕地以外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河套、湖畔、库区临时开发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以及在废旧矿区等地方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的成片或零星土地。根据我国《水土保护法》规定,现在临时种植农作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在其它一些地方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易造成水土流失及沙化的土地,也要逐步退耕。因此,我们又可称这部分临时性耕地为待退的临时性耕地。 2、根据耕地当年利用情况可分为当年实际利用的耕地和当年闲置、弃耕的耕地。

耕地保护的几个概念

耕地保护的几个概念 耕地保护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保护和管理农田,以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在耕地保护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 首先,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指经过耕作准备的土地。耕地主要用于农作物的种植,为农业生产提供土壤和水分等必要条件。保护耕地对于维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口粮安全至关重要。 其次,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的土壤和地表岩石层上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耕地是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农田生产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三,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是指指定时期内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能力。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保护耕地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第四,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各种物质和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耕地保护包括合理规划和优化土地利用,保证耕地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土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上可容纳和维持一定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活动的能力。耕地保护需要考虑土地的承载力,避免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影响农田的生产力。

第六,耕地荒漠化。耕地荒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耕地退化和土地质量下降,最终无法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现象。耕地荒漠化对粮食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耕地保护需要防止和治理耕地荒漠化。 第七,耕地保护政策。耕地保护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措施,旨在保护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耕地保护政策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涉及了耕地、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土地利用、土地承载力、耕地荒漠化和耕地保护政策等几个重要概念。保护耕地对于农业的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耕地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教材(学习指导)第2章第1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含解析

第一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解释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了解耕地资源的价值;运用图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区域认知) ,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综合思维) ,分析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理实践力) ,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中国耕地资源 1.什么是耕地资源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形成的、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并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2.耕地数量与空间分布 (1)数量:截至2017年末,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35亿公顷(20.23亿亩)。 (2)分布特点: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3.耕地质量 (1)划分:我国耕地质量主要依据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农田基本建设、作物产量等因素划分为优、高、中、低四个等级。 (2)耕地质量特点:我国耕地总体质量稳定,总体偏低。 从全国分布来看,东部、中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高,西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低。

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我国耕地具有以下特点: 1.人均耕地少 我国耕地总量多,人均少。 2.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的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相对匮乏,质量也较低;其他几个地区则相反。 3.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4.耕地质量下降 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的利用方式不当,土壤大面积退化;二是部分地区由于种粮收入少、耕作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弃耕;三是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对耕地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1.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护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是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农业科技等。 (3)粮食安全 ①重要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②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随时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③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供求平衡,还包括空间结构平衡、品种结构平衡以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耕地保护情况审计概念

耕地保护情况审计概念 耕地保护情况审计概念是一种评估和监督耕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状况的方法。它旨在确保农业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垦、污染和其他不良耕地管理实践。 耕地保护情况审计通过对耕地使用、管理和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或不当实践。这种审计通常由政府或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收集和分析与耕地保护相关的数据,以评估农业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情况。审计的关注点包括 耕地开垦情况:审计将关注耕地的开垦程度和速度,以确定是否存在过度开垦的情况。过度开垦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将评估政府或相关机构对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这包括是否建立了适当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并监督农民和其他土地使用者是否遵守相关规定。 土壤质量和保护:审计将关注土壤质量的状况和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审计人员将评估土壤的肥力、污染程度以及保持和改善土壤质量的措施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水资源管理:审计将审查耕地水资源的管理情况,包括灌溉系统的效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是否存在过度使用或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农药和化肥使用:审计将关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

量、使用频率以及是否存在超量使用或不当使用的情况。审计还将评估农药和化肥使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耕地保护意识和教育:审计将考察农民和土地使用者对耕地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审计人员将评估农民是否了解和遵守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最佳实践,并评估相关教育和宣传活动的有效性。 耕地保护情况审计的目的是确保农业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并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审计结果可用于制定改进耕地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建议,以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相关知识点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相关知识点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保护耕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我国制定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必责”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耕地保护制度,设立了18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相关知识点。 一、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本概念 18亿亩耕地红线是指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红线,是国家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将保护耕地的范围划定为18亿亩,即国家耕地保护红线。这一红线的划定,旨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18亿亩耕地红线的意义 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划定,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占用耕地资源,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 保护生态环境。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划定,可以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 促进可持续发展。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划定,可以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有序推进,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划定标准 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划定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耕地数量标准,即国家规定的18亿亩耕地数量;二是耕地质量标准,即耕地的肥力、水分、土壤质量等指标。 1. 耕地数量标准 耕地数量标准是指国家规定的18亿亩耕地数量。根据《耕地保护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划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不占用农村集体土地,不占用城镇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区,不占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用地。 2. 耕地质量标准 耕地质量标准是指耕地的肥力、水分、土壤质量等指标。根据《耕地保护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制定耕地质量分类标准,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和管理,对不符合耕地质量标准的土地,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1. 制定耕地保护规划。各级政府应当制定耕地保护规划,明确耕地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耕地保护的实施方案,确保耕地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

解读耕地保护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制度

解读耕地保护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制度 解读耕地保护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制度 一、概念解释 1. 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是指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资源,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其核心是保护耕地资源,防止土地荒漠化、荒芜化和水土流失,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一票否决 一票否决是指在某些决策过程中,只需要一票反对意见就能否决整个决策的行为。在耕地保护中,一票否决制度意味着对耕地使用和保护的重大决策,只要有一票反对意见就能否决。 3. 终身追责制度 终身追责制度是指对某项行为或决策,责任人在其任职期间和离任后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追溯到其整个职业生涯。 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制度的意义 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引入一票否决制度和终身追责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加强决策科学性和严肃性 一票否决制度要求决策必须达到一致,有效避免了个别领导或单位的错误决策,保证了决策科学性。终身追责制度让决策者在知晓自己的决策将会被追责的情况下更加慎重地进行决策,提高了决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促进耕地保护政策的全面实施 一票否决制度的引入,保障了耕地保护政策的全面实施和执行。一旦有违背耕地保护政策的决策,就会被否决,让违规者无从逃避。终身追责制度更是对各级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的一种警示,让他们明白任何侵害耕地资源的行为都将会受到严厉的追责惩罚。 3. 增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 一票否决制度的实施,使得决策过程更加公开和透明,让社会公众充分参与,并对耕地保护的决策起到监督作用。而终身追责制度的存在,则更是对社会公众的一种安抚,让人民群众放心地看到耕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得到了严格的控制和监督,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耕地保护是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问题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引入一票否决和终身追责制度,无疑是对耕地保护工作的一种有效保障和监督。这种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保障耕地资源的合理

[保护耕地作文]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耕地作文]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因为非农业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大约占耕地减少面积的40%左右(其他的减少原因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目前耕地保护方面的制度主要有耕地占用补偿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近年来,中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已调整划定基本农田面积1.08亿公顷,到20XX年底,保护率达到84%左右,基本完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得到控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省份达到29个,比1998年增加12个。1995-20XX年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全国累计补充耕地200万公顷。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3 75亩的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 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

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耕地保护的原因 (一)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粮食问题备受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XX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9622万吨,比上年减产240万吨,减2.4%。1999年—20XX年,我国粮食连续3年减产,20XX年仍是产不足需。但与此同时,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所以必须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构建与制度路径

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构建与制度 路径 2.大连永悦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 提出的综合要求,既符合我国耕地红线不能突破的一贯做法,又将耕地质量与生 态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的构建,既能够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又是保障更加美好的食 物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抓手。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构 建与制度路径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构建;制度路径 引言 当前耕地保护面临重大形势,在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之下,创新推动 耕地保护发展显得更加重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这一新的耕地保护 理念提出,意味着耕地资源研究在强调数量变化的同时也需重视质量和生态的变化。即“三位一体”保护至少包括了耕地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3个层面,耕地数量保护是耕地质量保护的前提,耕地质量保护是耕地数量保护的保障, 耕地生态保护是耕地数量、质量保护的基础。耕地保护实质是数量质量生态协同。与此同时,耕地具有分区域、分类型和分结构的差异,在寻求耕地保护路径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耕地外部转换即耕地与其他地类,如林地、未利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草地、水域之间的转换,也应看到耕地内部转换即水田与旱地间的相互转换, 重视内外耕地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和生态管护。 1休耕制度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关系

1.1耕地保护语境下的休耕制度内涵 休耕是一种耕作方式或土地利用方式,曾被称为休闲或休闲耕作制。与其相 关的概念还有“休牧”和“休渔”等。其中,“休牧”是针对过度放牧的草地,“休渔”是针对过度捕捞的渔场,而“休耕”则是针对过度利用的耕地。休耕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休耕,是指在耕地可耕作季节,暂时停止以获取经济利 益为目的的活动,采取绿肥还田、土地整治等措施,由政府给予承包农户等土地 权利人一定补偿,并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升耕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的一种土地利用 方式。休耕结束后,耕地将被重新投入耕作。广义的休耕,包括退耕、撂荒、闲置、轮作等耕地利用行为,以及养地、治理、修复等系列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实 行休耕,是保护、养育、恢复耕地地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耕地可持续利用能 力的重要途径。 1.2休耕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关系 休耕的目的是未来能更好地利用耕地,以及提高耕地的长远利用效益。耕地 休耕制度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在内涵上高度一致。按照 “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核心、生态是根本”的基本原则,在耕地“数量—质量— 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中,数量保护是耕地保护的关键,也是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 的基础;质量保护是耕地保护的重点,与生态保护具有互馈作用;生态保护是耕 地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的有力补充。休耕,既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主要路径,也是耕地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耕地质量提升意味着单产提高,有利于将部分耕 地进行休养生息。同时,休养生息又为提高单产提供有利物质条件。可见,休耕 是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重要方面,是确保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2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分析 2.1耕地撂荒、“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严重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非农就业机会随之增多。受地理 环境、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就业发展机会长期以来都未能与沿海发 达地区相比拟,并且耕种土地产出的经济效益低于外出务工、经商等所获得的经 济收入。因此,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报酬,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已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浅谈

耕地保护与 粮食安全浅谈-------2011.6.15

目录 0.摘要 (3) 1. 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3) 1.1耕地保护 (3) 1.1.1耕地数量保护研究 (3) 1.1.2耕地质量保护研究 (3) 1.1.3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4) 1.2粮食安全 (4) 1.2.1概念 (4) 1.2.2粮食安全的内容及主要指标 (5) 2.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7) 2.1生产现状 (7) 2.2存在问题 (7) 3.中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7) 4.加强耕地保护的政策建议 (7) 5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8)

0.摘要: 文章从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现状的背景出发,了解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对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而提出加强中国粮食安全建议。 1. 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1耕地保护 1.1.1耕地数量保护研究 耕地的数量保护是指国家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和手段,严格控制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如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毁坏耕地等。它是耕地保护的基础,其内涵是确保数量不减少,它也是耕地保护工作的刚性指标和耕地保护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提到耕地保护,更多局限在耕地的数量保护上,如一直强调的省级行政区范围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就是耕地数量保护最切实的表现。数量保护可分为总量保护和均量保护。总量保护即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再减少,均量保护即是保证人均耕地数量不再减少。耕地数量的总量保护非常重要,但耕地数量的均量保护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说服力。当前对耕地数量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分析、耕地保护数量(包括耕地需求量、耕地供给量和耕地保有量)预测等方面。 耕地数量变化的原因是耕地数量变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耕地的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因此,研究耕地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制定保护耕地的政策法规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积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耕地数量的直接减少是国家基本建设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发展占用耕地、个人建房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土地退化与灾害毁地等所造成的,但耕地数量的变化有其深刻的自然、经济与社会背景,被认为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耕地数量变化既有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系统压力、科技进步和城市化等方面的原因,又与土地开发的比较经济利益、“房地产”等社会行为和缺乏合理的土地管理与监测系统密切相关。同时研究还表明,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明显突变波动与政策因素密切关联。耕地数量预测是耕地数量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科学的预测结果是确定耕地保护数量的重要依据。耕地数量预测主要是耕地需求量的预测,同时它还包括规划区域内,一定时期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主要农产品单产及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的预测。 1.1.2耕地质量保护研究 耕地质量指的是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状况的总和,表现为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耕地环境状况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的高低。我国实行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其中耕地质量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内在因素。耕地的质量保护,是指国家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和手段,首先保护高质量的耕地,并改造治理耕地中限制因素,同时保证耕地在利用过程中质量不下降。当前耕地

(新教材学案)第一单元第三节耕地与粮食安全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运用图表,解 释中国耕地资 源的分布,说 明其开发利用 现状以及耕地 保护与粮食安 全的关系 1.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区域认知) 2.综合分析区域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条件、方式及潜 力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综合思维) 3.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4.调查当地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耕地资源的价值 1.耕地概念: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3.世界耕地的特点:数量的稀缺性,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4.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

是不是发展农业的土地都属于耕地呢? 提示:不是。农业有大农业和小农业之分。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而 小农业仅仅指的是种植业,耕地一般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利用现状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我国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边缘地区。(√) ②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城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目前农村耕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土壤污染。(√) ④我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⑤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最主要的是台风。(×)三、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地红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建立粮食储备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进行粮食的国际调配 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质量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禁止向耕地任意排放污染物。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维持土壤肥力 [连一连]将保护耕地的具体表现与措施连线。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 原因表现 自然原因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约占土地 总面积的14% 耕地分布不均且水土 配合差 耕地北多南少,水资源南多北少 中、低产田比重大高、中、低产田各占1/3左右 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侵蚀耕地 人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少

2023年耕地保护培训资料

2023年耕地保护培训资料 第一篇:耕地爱惜培训资料 耕地爱惜培训资料 一、耕地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耕地的概念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m、北方宽度小于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临时变更用处的耕地。 〔二〕耕地的分类按全国土地分类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耕地可划分出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等5个地类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水田、水浇地、旱地按管理需要 基于对耕地进行特殊爱惜的需要把耕地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土地资源调查曾把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

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八大类。〕 二、耕地爱惜的重要性 〔一〕耕地爱惜的重要性 耕地爱惜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爱惜。 1、耕地爱惜关系到国家粮食平安。耕地粮食生产能够满意人类的基本实物需求,人们生存的基本粮食需求总量构成了粮食平安总量,保证粮食供应必需要确保对应的耕地资源。 2、耕地爱惜事关我国经济可持续进展。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作为自然资源,它的存在是非人力所创建的,土地本身的不行移动性、地域性、整体性、有限性是固定的,人类对它的依靠和永续利用程度的增加也是不行逆转的。保证对土地的永续利用,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进展的方向。 3、耕地爱惜事关我国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爱惜,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防止通货膨胀、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创建有利条件。 4、耕地爱惜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耕地爱惜以爱惜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目标,实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