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梦的思修论文4000字怎么写

关于中国梦的思修论文4000字怎么写

关于中国梦的思修论文4000字怎么写

【关键词】教育;承载;中国梦

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深情道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在全国上下、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激起了强烈共鸣。在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大师

生员工纷纷学习、热烈讨论,兴起了学习中国梦重要论述、办人民

满意政法高职教育的热潮。从中国梦出发,引申出强国梦、教育梦、成才梦的大讨论,不断激发和传递着圆梦的正能量,不断汇集成强

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学院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梦想之源:中国梦的历史逻辑

人类有史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无论什么时代,不分民族、肤色、性别、年龄,大凡世界上的每个

成员也会有自己的梦想。习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和科

学总结了包括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和美好愿景,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幸福梦,也是

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救国救亡、民族解放之路,走上了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之路,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光荣传统、伟大贡献,以及党为人民、为崇高理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无疑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亿万

人民铭记在心、世代传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实现路径和条件保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领导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和践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社会主义

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

大征程中迈出了更加坚实、稳健的步伐。

本世纪初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亿万

人民过上了更加富足、自信、尊严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创造了更加丰厚的物质、技术与文化基础。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中国梦、建设

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新论述、新观点、新判断,极

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和信心,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精

神动力。

习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近代以来中国发展振兴的主题主线,科学诠释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生动描

绘了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愿景,成为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为之

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新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奏响了中华民族走向

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从近代史出发,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实现复

兴的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过改革开放,经历温饱、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几个历史性的重要阶段,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这就是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历史逻辑、发展路径和必由之路。

二、梦想之行: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人民心中魂牵梦绕的中国梦是什么,就是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景。总体上看,这个愿景首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梦就是复兴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华夏儿女的代代梦想,曾经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将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强大,必然为

世界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国梦就是富民梦。人民群众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人享有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幸福指数、满意度、尊严度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中国梦就是强军梦。我军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军队,也将建成最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不仅捍卫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和国家

安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是维护亚太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重

要力量。

(五)中国梦就是和谐梦。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

一种社会理想。

三、梦想之基:中国梦的实现基础

青年成就中国梦,激发圆梦正能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现在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军,来日会是生力军,

将来更会成为主力军。对他们来说,中国梦首先是成才梦,更是报

国梦,也是创新梦,还是强国梦。对照青年学生时代特点,用中国

梦来激励和引领青年学生,是高校思政教师的责任所在,我们要牢

牢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着力深化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着力加强“三个自信”教育,

不断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激发他们助推中

国梦、成就中国梦的正能量,也指导、引导、帮助他们努力实现自

己的青春梦想。

实干兴业,奋斗圆梦。作为党员干部、人民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立足本职、面对现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甘为人梯、甘当蜡烛,潜心学问、教书育人,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

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北京梦、兴校强校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国家富强梦,归根到底是人民幸福梦。中国梦饱含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着“坚持民利”的价值

追求、凝聚着“人民幸福”的美好期盼[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需要许多实践支持,特别是如何把中国梦与基于中国国情和民

生需求的社会治理进行有机衔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社

会治理理念和原则的创新、社会治理参与主体创新、社会治理工具(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社会治理内容和路径选择的创新等[3],而鲜有从“中国梦”视域来研究社会治理创新。

一、中国梦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关联

(一)中国梦与社会治理创新具有相同的现实承载

当前不少学者针对“中国梦”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读。一些学者积极寻求“中国梦”的学理阐释和学理支撑,挖掘和揭示“中国梦”所具有的内涵、所蕴含的政治智慧、所体现的新思维。韩庆祥认为

中国梦就是民族之梦,是人民之梦,就是通过建设和谐世界以赢得

世界的认同,实现国家目标、民族愿景和人民期待。具体说,就是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就是期望建构一个具有公平

正义的好的政府和社会[4]。辛鸣认为,中国梦就是民族梦,人民梦

和世界梦,并特别从民生梦、尊严梦和成功梦三个方面阐释人民梦。总体而言,较多观点都是围绕提出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国

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层面进行的阐述。

如何用中国梦来统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创新呢?本文认为中国梦

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找到最基本的现实载体,落脚于社会基

层管理的基本层面,建构在人民梦想成真的现实实践之中。中国梦

与社会治理创新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现实载体,这个相同的现实载

体就是人民幸福梦的实现。因此,中国梦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归

根结底就是要站在人民幸福梦的基点上来创新整个社会治理思维和

社会治理模式。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是站在时代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加强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为公众提

供公正、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并已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需要,因而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命题。

其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加强和创新社

会治理,直接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

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的发展,因而也直接关乎中国梦之实现。当前,面对社会治

理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和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和创

新社会治理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

水平,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

政能力[8]。

二、中国梦指引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态势,加强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人民幸福梦可以采取如下实践举措:

二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根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

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治理首先需要社会

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安全秩序的

自动调节机制。要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途径、新形式,形成社会治

理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9]。因此,要积极建立基层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机制,培育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文化

氛围,创新基层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制度设计以此真正确保基层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个人主体自觉,激发个人活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